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文/陈钧

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榜上有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近百年来曾被几代人视为低级庸俗、简单落后的传统评剧一下子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传统评剧来说的确是一种迟到的幸运。贯穿于创作、表演和传承之中,蕴含在艺术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口头传统,既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在艺术上民间性的充分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的评剧中这样的传统戏大概见不到了,评剧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真正传统戏的剧种了。这里仅以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明评剧艺术在当代所发生的质的改变。

一、什么是传统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着自身的质,作为戏曲艺术的评剧亦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指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艺术

的三大特性。综合性非戏曲所独有,虚

拟性是舞台表现方式和手法,程式性则

是戏曲在艺术表现、内部组织、整体发

展等方面的基本形式、方法和机制。综

合性、虚拟性都是通过程式性的组织、

整合、设计来实现的,没有程式性的综

合性和虚拟性,在歌剧中也是常常可以

见到的。因此,我以为程式性是戏曲艺

术本质的最集中体现。那么,程式性自

然也是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承,那

么传统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价值自然也在于传承。我以为对于传

承来讲,最主要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如

果在事物的发展中将本质抛弃,那么这

种发展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毫无价值可

言。戏曲艺术的发展就是要在传承艺术

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评剧的发展也必须

是在传承自身艺术规律的过程中来实

现,只有这种发展对于评剧乃至戏曲艺

术整体来说才可能是有价值的发展。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物来说,质是

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

同时也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

据和原因。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剧种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则反映着该剧种在艺

术上的本质。失去这种独特性,该剧种

就会消解。由于戏曲中各剧种在表演上

属于同一体系,那么戏曲剧种艺术在程

式性中所反映出的声腔音乐上的独特

性,则是剧种艺术的本质之所在。换言

之,在程式性下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形

式,即反映了戏曲剧种艺术的本质。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概念,一个是

程式性,一个是独特的声腔音乐,这两

个概念在剧种音乐中是融合在一起不

可分的。抛开程式性,独特的剧种声腔

音乐可能会在形式上失去规范,从而变

成一种风格性的歌剧音乐;抛开声腔音

乐的独特性,剧种音乐则可能变成一种

非剧种的歌剧音乐。因此我以为,戏曲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剧种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特色鲜明的程式性的声腔音乐,这也是评剧艺术的本质之所在。

二、在戏曲艺术实践中没有传承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在长期的评剧改革实践中我们轻视和忽视了对传统评剧艺术的传承,可能许多人会反对这样的认识。但是现在在评剧的实践中真正的传统戏几乎已经消失,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百年以来,由于失去了文化的自尊,在激进主义思潮和西化思想的影响下,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落后的垃圾的观念可谓文化思想界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视传统戏曲艺术落后、保守、僵化的意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是戏曲界和音乐界的主流意识。于是在没有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否定的意识在戏曲改革实践中亦是主流。以欧洲歌剧观念来改造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新歌剧情结”更是近百年以来戏曲改革中激进派们挥之不去的精神追求。

在对传统评剧艺术乃至传统戏曲艺术整体的否定中,集中地反映在对程式性的误解和否定上。

人们往往把程式性与封建文化联系在一起,视之为简单、落后、公式化、概念化和僵化,把戏曲艺术停滞不前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归罪于它,由此主张戏曲艺术的发展首先必须革除程式化。但是他们却不知程式性正是戏曲艺术的本质所在,革除了程式性就等于消解了戏曲艺术本身。在对程式性的一片打杀声中,也有人对戏曲艺术的程式性有着不同的主张,如焦菊隐先生就有这样的看法,他说:“戏曲的程式,孤立地看起来仿佛是机械的,但它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适应性。”!"“程式化是戏曲的特色。削弱或取消戏曲的程式,就意味着削弱或取消戏曲的艺术特色,甚至等于勾勒了它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形式。”#"他还说:“所谓破格,并不是说,要破坏或打烂戏曲既成的程式,而是说,

要首先精通程式,精通运用程式的法

则,充分发挥程式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使它们更好地为自己所创造的人物形

象服务,从而丰富了程式、发展了程

式。”$"过去我们虽然常常提出学习传

统,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但是由于对传

统缺少自尊,甚至抱有漠视和歧视等偏

见,这样就既不可能真正学习到传统的

真髓,又不可能真正在传统的基础上发

展。从焦菊隐先生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感

觉到他是真正懂得传统戏曲艺术的,他

的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只不过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激进的浮躁中,

这种科学的主张不会被人们重视,因此

也不可能成为戏曲改革的主流意识。

我以为,戏曲艺术的程式和程式性

并不是公式化、概念化和僵化的,剧种

艺术程式在民间性的生存和创作环境

中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戏曲艺

术在程式性下同样创造出性格迥异、感

情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我们说

“文化现象只有当它在人民的意识中扎

了根,并创造了自己的固定模式时,才

能成为该地区人们的传统。因此,艺术

中传统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由于它自

身的质,而且也由于社会对这种质的承

认,并由此而进入社会意识中去。”%"“构

成传统类型模式的持续性的因素之一

是该环境和时代中关于这种持续性的

价值的意识。”&"戏曲艺术的程式性是在

剧种艺术实践和观众审美实践交互作

用下产生的,它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是

扎了根的,因此程式性的价值得到了观

众承认。当年对于程式性的非议和否定

并不是来自于观众,而首先是来自于受

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化界和持有欧洲

戏剧和音乐理念的艺术界。因此在以新

歌剧为追求的戏曲艺术发展实践中,观

众和老艺人才提出像不像的问题,这就

表明了面对这种不科学的发展实践老

艺人和观众出来维护传统戏曲艺术,维

护戏曲与观众之间在审美上的约定。戏

曲改革中“像与不像”之争,反映了创新

实践中对待规律的态度,遵循规律的创

新必然是“移步不换形”的,而背离规律

的创新必然会给人以质变的感觉。半个

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创新剧目中程式性

的迷失可为明证(当然传统戏曲程式性

的迷失还有着艺术经营管理体制的改

变、艺术创作体制和方式的改变、传统

艺术生存环境改变等复杂的原因)。虽

然对程式性持有偏见的人们主张打破

它,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样的问题,当

“某种约定性在一个社会中不再广泛地

发挥其功能,那么该传统也就消失了。”

’"这就是说,一旦戏曲与观众在艺术上

的约定——

—“程式和程式性”被打破,那

么,传统戏曲艺术就会向着歌剧形式质

变。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承认这种质

变,尽管我们还打着传统戏曲剧种的旗

号,而当代的戏曲实际上具有了歌剧的

性质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戏曲艺术

不在传承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去发展的

后果。其实焦菊隐先生早就提出了“新

奇不一定就是艺术。脱离原有的基础,

谈何发展、改造”("的警示,只不过在追

新慕奇的狂热中,这样的警示是无人重

视的。

三、传统评剧音乐在程式性下的传

承和发展与当代评剧音乐改革

众所周知,评剧是由冀东莲花落拆

出戏演变而成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一

十年代初。评剧初成时期的基本调即

“月明珠调”,这是一种明显带有莲花落

音乐喇叭牌子特征的上下句。评剧一经

由观众的选择而诞生,月明珠调就成为

了评剧最早的声腔音乐程式,这种音乐

程式鲜明的语音特征是以冀东语音为

依据的。紧接着天津落子馆中大批女艺

人投身评剧艺术,评剧女伶艺术在天津

崛起。女伶们在各自的艺术实践中,把

她们所熟悉的诸多曲调不同程度地吸

收到评剧声腔中来,同时也把浓重的天

津方言语音和北京语音带入了演唱中,

这样就使评剧声腔音乐在形式上不断

充实、丰富,不断改进、完善,最终达到

成熟和规范。

评剧音乐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垛板

从慢板中的“夹垛”形式中分化出来,形

成了独立的板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衔

接自然的板式转换形式。然后女伶们又

借鉴了京韵大鼓句前衬句的形式,在慢板句前加入了以莲花落泛声乐句曲调变化而成的衬句。作为一种程式,句前衬句的加入丰富了评剧剧种音乐程式。大约上世纪20年代前后,女伶们在慢板中又创造了以唱词两逗形式为特征的两分句形式,这种两分句句型的出现也同样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剧种音乐程式。像“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这样的首句唱腔就是典型的两分句形式,这样的首句也成为了评剧慢板起腔句的一种程式。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评剧慢板上句中又创造了一种属调的形式,即下方四度调的形式。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唱词尾字为上声字的落1音的宫调式上句,这两种句型的出现,使评剧慢板上句唱腔形式更加多样,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剧种音乐程式。与此同时女伶们还借鉴河北梆子搭调的形式,把莲花落中的散唱降低五度演唱形成了评剧自己的搭调。搭调的创造不但丰富、扩展了评剧音乐的表现力,而且也充实和发展了评剧剧种音乐程式。这一时期女伶们还将莲花落拆出戏中以河北梆子锁板演变出的甩腔,在演唱时又借鉴了梆子甩腔尾部同音反复的形式,由此使评剧的甩腔得以发展。在30年代女伶们又吸收了牌子曲《罗江怨》尾腔,再一次发展了评剧的甩腔。20年代初期李金顺吸收了京韵大鼓中眼起腔的形式,在慢板中创造了中眼起腔句型。这种形式经由众多女伶在民间性创作方式和发展机制下不断改进、完善和规范,至30年代中期,评剧慢板已由月明珠调的上下句均头眼起腔的形式,发展为上句中眼起腔,下句头眼起腔的形式了。在李金顺主导下经众多女伶的集体创造,评剧的慢板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就直接体现为评剧剧种音乐程式的发展。评剧的哭迷子继莲花落时期的形式经女伶的创造篇幅不断扩大,曲调愈加丰富,至30年代中期,爱莲君吸收京韵大鼓长腔的大迷子不但旋律起伏跌宕、委婉细腻,而且篇幅长达20多小节,真可谓评剧音乐中的咏叹调。从20年代初期至30年代中期,反调慢板经女伶们的创造形式更为完善,运用更为广泛。另外,评剧初成

时期是生旦同腔的,生旦同唱二六板。

后来由于旦腔演唱的速度逐渐缓慢,生

腔二六板才从旦腔中分离出来。同时以

倪俊声为代表创造了倪派生腔二六板,

从而丰富了评剧男声唱腔。大约20年代

后期,随着评剧女小生的出现,在旦腔

慢板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女小生二六

板唱腔,这样评剧的男声唱腔就有了更

加多样的发展。在评剧音乐程式不断丰

富和发展的同时,流派艺术作为评剧音

乐程式性的一部分也在为评剧剧种音

乐程式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

献。以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

为主的评剧艺术流派分别以不同的唱

腔特点和演唱特色推动着评剧音乐程

式的发展。!"

以上所述评剧音乐在民间性生存

环境和创作方式下程式的丰富和发展,

都是以程式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为

原则的,这是一种“死调活腔”的运用形

式。可以说,评剧音乐上述所有在形式

上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基于剧中人物性

格和感情变化的需要的,这些创新形式

的特点在于它们基本上遵循着评剧音

乐程式的规范。因此这种传承和发展既

保持了音乐程式前后变化合乎逻辑的

紧密衔接,又展示了这种传承和发展轨

迹的自然天成状态。

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民

间性生存环境已不再,专业性创作方式

难以按照民间性创作方式合乎逻辑地

对评剧音乐加以传承和发展,加之音乐

工作者对评剧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及

其形式缺少真正的了解和把握,评剧音

乐不可能按照自身的逻辑和自然的轨

迹传承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评剧音乐

必然脱离传统戏曲音乐发展的逻辑和

轨道,走上一条非传统戏曲音乐发展的

途径,这是毫不奇怪的。由于评剧改革

实践在主观上抛开了程式性,虽然音乐

家们也注意到程式性对于戏曲的重要,

企图以创新的音乐形式的反复运用来

重建评剧音乐程式,但由于戏曲艺术民

间性的生存环境和创作方式已经不再,

加之专业性创作方式标新立异的主观

追求与戏曲音乐发展的不适应,评剧音

乐的程式性难以在剧种音乐整体之外

由个别剧团对创新形式的反复运用来

重建。在失去传统音乐程式性的创作方

式和发展机制的情况下,由于剧目音乐

中的创新形式无法在全剧种普及、统

一、规范,因此无法将这种创新形式融

入剧种音乐程式之中,这些剧目音乐中

的创新形式,只能成为独立于剧种音乐

程式之外的孤立形式,这样就造就了剧

目音乐的独立性,评剧剧目音乐便在这

种发展模式下越来越趋向歌剧剧目音

乐的性质,这样评剧音乐在客观上就沿

着歌剧化的道路发展了。如评剧大慢板

的创作就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专业性的

歌剧化创作与民间性的戏曲创作之间

的区别。半个世纪前各地评剧音乐家所

创作的各种样式的大慢板至今仍不能

够在形式上统一、规范起来,使其融入

评剧剧种音乐程式之中,成为评剧剧种

共同的音乐程式,那么,这些大慢板形

式在客观上就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性质,

这样就使评剧音乐的创新趋向于歌剧

的方式了。剧目音乐的创新不但不能丰

富和发展剧种音乐程式,反而造成了剧

种音乐的分化和杂乱,显然这种创作方

式难以推动剧种音乐的发展,它所显示

出的只是一种歌剧化的创作方式及其

效果。

也许有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也曾出现以马泰、魏荣元为首的评剧男

声唱腔风靡一时的现象,这样的评剧男

声唱腔也成为了当代评剧剧种普遍运

用的唱腔了。但是我以为,由于这些男

声唱腔在语音上以普通话代替了以冀

东、天津、北京三种语音为规范的评剧

音韵,因此虽然这些男声唱腔在当代评

剧中似乎具有了某种“程式性”,但是终

究由于它与传统评剧音乐程式在语音

上的不同所导致的韵味不同,我们则难

以将这些男声唱腔纳入评剧传统音乐

程式之中。且这些男声唱腔在长期的运

用中在形式上亦缺少真正的规范。我以

为评剧男声唱腔的创造是在没有严格

遵循和传承评剧传统音乐程式性原则

下进行的,因此它对于传统评剧声腔音

乐程式的发展来说价值是不充分的。它只是在传统评剧剧种音乐程式之外重新创立的一种虽与传统评剧有联系,但却难与传统评剧音乐程式相融合的、具有某种新质的和程式性因素的唱腔。

我们说,对于戏曲音乐的发展而言,其价值就在于剧目音乐的创新对于剧种音乐程式的贡献。如果这种创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剧种音乐程式,那么其价值是肯定的,否则,这种创新对于剧种音乐的发展就毫无价值可言。正是基于这种发展观和价值观,我认为,评剧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实践,由于摆脱了传统艺术的程式性,实践的结果尽管丰富多彩,但对于评剧剧种音乐程式的丰富和发展来说却是价值不大的。传统的评剧艺术正是在这种不科学的发展观念下被漠视、被压抑、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一个没有传统根基的剧种,其发展能是健康的和有后劲的吗?

除去剧种音乐形式的程式性以外,剧种音乐在语音上的规范也是剧种音乐程式的一个组成因素。评剧音乐从诞生到成熟、规范,它所运用的语音包括冀东、天津、北京三种。这三种语音的混合运用构成了评剧音韵,评剧音韵不但关系到评剧音乐的形式,而且决定了评剧音乐的韵味。而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某种错误理论的误导和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评剧音乐创作把普通话当作了剧种语音规范,从而使评剧唱腔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韵味,这是半个世纪以来评剧音乐发展实践中一个极大的失误。当代评剧音乐创作由于语音规范的改变导致了评剧唱腔音乐及其演唱韵味的改变,致使评剧音乐与传统的距离愈来愈大。如今某些地区的评剧几乎听不到传统评剧的味道,这不能不是评剧音乐发展实践中的又一悲哀。而至今一些著名演员不时在媒体和公开的场合仍旧公然宣称“评剧是演唱普通话的”,这种执迷不悟的表现和以讹传讹地误导观众的做法,更是评剧的悲哀!

可以说,从事评剧艺术的人们都是热爱这门艺术的,都希望评剧艺术能够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但是长期以

来,发展观念的不科学造成了评剧艺术

不能正常地传承和发展,评剧音乐中出

现了腔随人变、戏无定腔、戏同腔异、传

统戏无传统腔的现象,这些现象集中地

反映出当代评剧音乐的非程式性特征。

此外在当代评剧中的另一种现象就是

从剧目上看,只有剧团的戏、编剧的戏、

导演的戏、作曲的戏、演员的戏,但是却

没有剧种共有的戏,这种现象也充分反

映了评剧艺术在剧种概念上的模糊及

其逐渐消解的态势,以歌剧的剧目观代

替戏曲剧种的剧目观正是这种现象存

在的原因。现在60多岁以下的评剧演员

基本上没有演出过真正的传统戏,年轻

的演员对传统戏就更加生疏,在这种情

况下,评剧艺术的发展岂不是成了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戏在我们这一代

人手中几近消失,不能不是极大的遗

憾。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焦菊隐先

生对评剧改革就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

说:“大胆地突破和大胆地创造,并不是

盲目地突破和盲目地创造。无论在传统

的剧目的表演方法上去大胆突破,无论

是为新的剧目去大胆创造,它们的成功

和失败,需要根据两个条件来衡量:是

在什么基础上,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去突

破和创造的。不根据这两个条件,结果

就是盲目的摸索,就是走弯路,就是造

成混乱。因此,我们的工作,也不是没有

缺点,而且缺点是很大的。

评剧艺术改革和振兴的实践走过

了半个世纪的路程,传统的评剧艺术不

但没有得到正常的传承却几近销声匿

迹,评剧风格式新歌剧成为了当代评剧

创作的主流,这样的现实反映出评剧艺

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是人人皆知的常识,而

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

之长”,甚至“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

流长”!"的观念来对待事物的发展,不是

思维的错乱就是愚昧无知了。我以为对

于戏曲艺术而言,没有合乎逻辑的传

承,其发展是根基不牢的,而传承也必

须以传统艺术发展的逻辑和轨迹为依

据。评剧艺术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的问

题,其它传统戏曲剧种应当引为鉴戒,

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

艺术,应当受到保护和传承。评剧界广

大艺术工作者应当恢复对中华传统文

化和传统评剧艺术的自尊,树立科学的

发展观,虚心地学习传统,及时地抢救

和认真地保护好传统评剧,否则,评剧

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在讨论评剧乃至戏曲艺术传

承和发展的同时,并不反对新歌剧的创

造。但是发展传统戏曲艺术和创造新歌

剧却是两种不同的课题,且这两种课题

有着不同的性质、方法和评价标准。希

望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艺

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时时区别

对待之。也希望传统戏曲艺术和新歌剧

能够在遵循各自规律的前提下同时得

到健康的发展。

注:

①《守格?破格?创格》(1963年6月8

日在中国戏曲学院编剧讲习会上的讲

话),载《焦菊隐文集第四卷》第197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②《守格?破格?创格》,载《焦菊隐

文集第四卷》第198页。

③《守格?破格?创格》,载《焦菊隐

文集第四卷》第199页。

④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新稿》第

15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⑤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新稿》第

161页。

⑥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新稿》第

167页。

⑦《论推陈出新》(提纲),载《焦菊

隐文集第四卷》第152页。

⑧详见拙著《评剧音乐史》第三、

四、五、六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出

版。

⑨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见《古文

观止》下,第297-298页。中华书局1959

年出版。

责任编辑/孟彦辉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912116120104 顾梦鸽 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构成及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 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2)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3)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十分雄厚的“家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 中国无疑在传统音乐方面享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本民族经济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对自己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 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的自卑阴影, 也恢复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通过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将会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音乐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音乐”能够记载我们的历史,通过展示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我们的未来,来划分我们人类与实践的关系;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通过教育,安抚和鼓舞我们的精神,恩能够够重建人生。”把现代音乐教育结合到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本质上属于口传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传心授,因而古代的音乐教育体现了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虽然周代的大司乐曾集中上千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专门教育,但这只不过是为了培养王室和贵族子弟的文化修养而实施的贵族式教育。尽管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但古代的音乐教育从来都没有普及到国民大众中去。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主要通过官方机构训练和民间自由传习等方式来培养。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新课改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及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新教材中,加入了比较多的传统音乐成分,但学生对这个内容似乎不是怎么感兴趣。随着

外来文化的不断倾入,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的音乐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本土文化,那如何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很好的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逐步引导了。我采取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多了解,才能去关注,最后才能达到热爱。 音乐是一种文化,我们通过音乐可以感受文化。反之,通过文化又可以使我们真正体验一种音乐,整体认识音乐。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众多的专业音乐家,而是基于学习一种文化,是否具备这些音乐文化,将决定他们终生的生活品质的高低。我们要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认识其他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中心目的。在国民教育这样一个完全属于音乐文化教育范畴的领域中,很少有人思考过文化问题,相反以专业音乐教育为模板,片面强化了作为技术的音乐教育思想即教育香味。民族的传统音乐不仅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有萎缩的倾向。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认为创新要在理念上超越自我,突出特色,贴近时代,走向市场。 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创新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冲击。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等渐渐成为了社会音乐文化的主导。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则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青年一代不了解传统音乐,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大流音乐中迷失了方向。绝大多数的人知道“四大天王”是谁,但几乎没人知道四大名旦为何物;很多人会弹奏钢琴吉他,却不知道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怀化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剧中——“麻阳花灯戏”,而在各乡各村曾经都活跃过一支支花灯戏班子。每逢秋收时,人们围着晒谷坪,点上篝火,唱起了花灯戏。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表达者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女儿出嫁时,幽怨的哭嫁歌诉说着母女之间的依恋之情;老人离世时,哀伤悲痛的花灯调则寄

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花灯戏被各种大流音乐所取代,甚至被看成是极为老土,不上档次的小儿戏。随着花灯艺人先后离世,当年那种从年头唱到年尾,曾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灯戏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那些回味无穷的唱腔、调子、动作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报道,此类现象绝非个例,整个传统音乐界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继承该怎样发展。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最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传承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的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经验谈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 民族民间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意境创作 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 民族民间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对中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思考 民间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调适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摘要:民间音乐来源于各民族的生活,折射出各种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民俗民风的体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在现代社会,民间音乐地位不高,日益被边缘化。任何一位愿意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人,都应当将民间音乐放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挖掘发扬,从而使得民间音乐得以代代相传,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就是鉴于这一目的,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当代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但是在现代社会,它的现状实在堪忧。 一、民间音乐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让整个社会都变得很浮躁,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欣赏那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一一民间音乐。那流行于街头巷尾,充斥于人们耳际的是来去匆匆的流行音乐。那种带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流行音乐使人们习惯了这种音乐的形式,对民间音乐有着本能的排斥。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命力,民间音乐根本无法与流行音乐相抗衡。民族音乐已经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前途实在堪忧。民间音乐的这种现状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民间音乐究竟该何去何从,它有无继续传承下去的意义呢? 二、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一)民间音乐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历史远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得多,那么史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历史发展情况如何书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在世代相传的民歌中我们却找到了先人的足迹。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民间音乐折射的社会性文化,是我们研究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之一。 民间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连续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当我们沉浸在民间音乐中时,不仅可以从音调的起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可以领会到先民们的历史变迁。 (二)民间音乐代表了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大量人文元素与生活元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对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社团的生活习惯,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广范围的各种人文元素。可以说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音乐中都有所体现。因为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是人民真实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的面貌。而且,这种音乐来自于民间,会随着人们一代代的繁衍而传承下去。连同它传承下去的还有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一旦失传,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没落与遗失。 (三)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了道德、艺术、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沉淀、积累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艺术 叙述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许多审美品格,也是有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绵延几千年中,民族音乐文化占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长期的

音乐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如各种音乐元素乐器、乐谱、乐律、乐理、节拍、调式以及每个民族的风格、习惯、观念、语言、情感、气质等的集中反映。因此可见,民族音乐是最美、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尊严、民族本性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该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在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是价值特高的,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水平,他们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最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民间长期的创作和传承,记录着我们民间的生活和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数千年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识的改变,民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和变化,不管民族音乐如何变化它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都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变化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背景,使我们才能真正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 我国将传统音乐将划分为五大类:舞蹈音乐和歌舞、古代歌曲和民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在众多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的认识 班级:2012护理本科 姓名:孙碧莹 学号:20120522057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 自脱离原始的胚芽状态之后,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时期:先秦时期,雅乐兴盛,多种乐器陆续产生,大型乐队初步形成,音乐美学及律制理论初步确立。汉唐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歌都有蓬勃的发展,西域、北欧的音乐大量内传,唐代歌舞大曲,是这一时期音乐走向全盛的标致。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此时的文艺大量走向世俗,戏曲、曲艺兴起,时调小曲开始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外国音乐大量输入,中国传统音乐在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衍化、蜕变的历史性转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宝库。 音乐鉴赏课上,谭盾先生演奏的《地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地图》的演出现场就搭在凤凰古镇的小河之畔,周围灯影重重,古墙石道,观众隔河相望,河边的小石桥上,坐着一排纯朴美丽的苗族姑娘。据说,《地图》的灵感来源于凤凰古镇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老人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恰巧,在第六章节的《听音寻路》中,乐队们所使用的乐器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子翻飞,创造出不同的声响,或悦耳、或凝重、或低沉沙哑,

或噼啪快活,时而摩挲流淌出一股股柔音静曲,时而却又敲击着进发出强劲的力量。乐符流泻而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自然的力量,那样的神秘婉转,那样的幽深莫测! 如斯美乐,知道的人竟不多。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流行音乐铺天盖地,聒噪了双耳,浮躁了心灵,让我们没有丝毫的闲情去嗅一嗅传统音乐的芬芳。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渐渐消失的困境,我们,应当坚决地行动起来!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其次,论及发展,决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在谭盾先生的《地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地图》是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它打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规律,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音乐世界。 回顾漫漫音乐之路,蓦然发觉,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中国传统音乐就像那天边闪耀的星子,等着我们去探寻、去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着,终有一天,华夏儿女会让它绽放出它的独特华彩!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文/陈钧 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榜上有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近百年来曾被几代人视为低级庸俗、简单落后的传统评剧一下子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传统评剧来说的确是一种迟到的幸运。贯穿于创作、表演和传承之中,蕴含在艺术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口头传统,既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在艺术上民间性的充分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的评剧中这样的传统戏大概见不到了,评剧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真正传统戏的剧种了。这里仅以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明评剧艺术在当代所发生的质的改变。 一、什么是传统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着自身的质,作为戏曲艺术的评剧亦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指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艺术 的三大特性。综合性非戏曲所独有,虚 拟性是舞台表现方式和手法,程式性则 是戏曲在艺术表现、内部组织、整体发 展等方面的基本形式、方法和机制。综 合性、虚拟性都是通过程式性的组织、 整合、设计来实现的,没有程式性的综 合性和虚拟性,在歌剧中也是常常可以 见到的。因此,我以为程式性是戏曲艺 术本质的最集中体现。那么,程式性自 然也是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承,那 么传统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价值自然也在于传承。我以为对于传 承来讲,最主要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如 果在事物的发展中将本质抛弃,那么这 种发展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毫无价值可 言。戏曲艺术的发展就是要在传承艺术 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评剧的发展也必须 是在传承自身艺术规律的过程中来实 现,只有这种发展对于评剧乃至戏曲艺 术整体来说才可能是有价值的发展。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物来说,质是 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 同时也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 据和原因。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剧种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则反映着该剧种在艺 术上的本质。失去这种独特性,该剧种 就会消解。由于戏曲中各剧种在表演上 属于同一体系,那么戏曲剧种艺术在程 式性中所反映出的声腔音乐上的独特 性,则是剧种艺术的本质之所在。换言 之,在程式性下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形 式,即反映了戏曲剧种艺术的本质。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概念,一个是 程式性,一个是独特的声腔音乐,这两 个概念在剧种音乐中是融合在一起不 可分的。抛开程式性,独特的剧种声腔 音乐可能会在形式上失去规范,从而变 成一种风格性的歌剧音乐;抛开声腔音 乐的独特性,剧种音乐则可能变成一种 非剧种的歌剧音乐。因此我以为,戏曲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导读: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 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前不久在参加一次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讨交流活动时,出 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申报有关民族 音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当涉及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和本土 音乐教育的传承话题讨论时,在座的园长和教师都是一脸的 茫然。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何在?通过初步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原因大概有以下几 方面: 1、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兴趣。 从现在社会整体来看,对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人越 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其原因是:第一,不管是学校教育 还是后继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育力度不够,不注意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使年轻人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鉴

赏能力,以至影响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例如,我们现在主办的教师音乐培训班,内容基本上是学习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培训学习。所以,教师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比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感兴趣。第二,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比较畅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不够,使年轻人接触到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机率较高,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到年青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不少年青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 2、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底蕴。 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传承的空间变得狭小,除了在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出和社区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时能看到和听到一点民族音乐的声音,在其它的生活环境中,很少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特别是在校园里,孩子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包括幼儿园里的孩子满嘴唱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8期(总第332期)▲深度关注 一、传承和实践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1.民族音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支撑 音乐文化是先辈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积淀下来的精华,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饱含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蕴含着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一首首或豪放,或柔缓,或欢快,或悲烈的天籁之音,如同一幅幅无形的画卷,用灵活、跳跃的音符诉说着各个民族的特色及情怀,描绘着不同地域的风情和地貌,记录着祖祖辈辈们的生活点滴和智慧,指引着中华儿女品读历史,继往开来。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我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儿女始终引以为豪、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强大支撑,更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2.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各民族合力的灵魂纽带 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沉积下来的精华,属于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碰撞和交融,使我国的音乐文化既呈现中华民族整体共性的风韵,同时又彰显着不同民族的个性特色。音乐是情感的寄托和抒发,人们情感上的共性决定了音乐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引发各族人民之间的共鸣和呼应。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音乐文化为灵魂纽带,串联起各族人民的心意和情怀,共同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和精神象征,由此可见,传承、实践民族音乐文化,并以之凝聚各族人民的合力,是打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 二、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学生群体较为庞大,且学习能力强,他们是民族音乐文化宣传的重要对象,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承担者。因此,音乐教育是传播音乐理论知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大主要途径。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1.教育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可壮大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 将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浓缩成课程教材,通过课堂及实践教育活动,传播给广大学子,增进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其更轻松地解读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情怀和精神,实现其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创新,同时壮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队伍的重要途径。 2.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和沉淀,风格多样,内涵深厚,其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无尽的教学资源和理论支撑,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民族音乐文化中鲜明的特色和人文气息可以为音乐课程的开发及授课方式的创新提供灵感和源泉,从而有效增加音乐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率。 3.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时尚化的元素 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也在发展中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其对广大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与当代时尚元素的交融,又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以小学音乐教育为视角,探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现状 1.流行音乐的冲击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影响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流行音乐具有节奏感强、个性鲜明等特征,能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富有感染力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代娟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和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实践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实践的重要途径,应被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当前,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加上师资力量的欠缺,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传承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各小学应针对上述问题,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效的课堂教育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实践 34

浅谈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是适合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一种艺术,具有鲜明的原生性和地区性。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纪录和反映着民间历史文化。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传承;推广;情感教学 一、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根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各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特色就如这花园中每一朵芳香各异的花。它们来源于民间艺人,来源于各地群众的劳动、生活,它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民间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记载方式,那就是靠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因为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心声。在《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伍国栋先生将民间音乐界定为:“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始创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

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中国民间音乐是指由百姓集体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生活情境的,生动地表达其情感愿望的作品。” 二、民间音乐在社会进步中传承和发展 民间音乐的产生伴随着大众对生活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会历史的前进,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传承和发展。由于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所以有着不可割断的承继性和发展性。民间音乐的继承还具有流变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属性,使它在社会变迁中发展,在社会进步中传承,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各时期、各地域、各民族的社会生活。 三、民间音乐传承的价值与重要性 1.强化民间文化观念 民间音乐的传承,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从研习民间音乐中领会民间文化的瑰丽色彩。在这个追求外来文化盛行的时代,人们都把目光投向新奇的西方文化,从而对我们自身古老而又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这是每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促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二、科学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当今,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拿几首民歌做些改头换面的工作,就成自己的创作四处推销,或是停留在模仿和改编的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继承与发展只不过是“老调重弹”,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社会还是家庭的,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民族音乐;弘扬;西方音乐;影响;兼容并蓄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近几年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西方音乐以全方位的态势涌入了我国,冲击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用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评论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音乐,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理,二胡虽然两根弦但依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乐曲,唢呐可以吹奏单簧管的乐曲......但实际上,中国乐器最擅长的还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理性的判断、选择,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一样是人类世界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宝。让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增进青年一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继承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一)吸收优秀音乐作品加入课程。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就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一些民歌、民族器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三)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习欲望。 1、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民族和地区音乐在真实场景中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还原其真实环境。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能增进愉悦感。 2、提供民族器乐让同学们试奏,激起学生的情趣,使教育过程充满生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接受,消除他们对民族器乐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社会还是家庭的,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将民族音乐与的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相辅相成,形成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音乐氛围。真正的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自强发展的路。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姓名:吴梓涵 学号:1349120216 专业:音乐表演 班级:音表2班 日期:2016年1月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认为创新要在理念上超越自我,突出特色,贴近时代,走向市场。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创新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冲击。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等渐渐成为了社会音乐文化的主导。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则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青年一代不了解传统音乐,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大流音乐中迷失了方向。绝大多数的人知道“四大天王”是谁,但几乎没人知道四大名旦为何物;很多人会弹奏钢琴吉他,却不知道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湖南怀化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剧中——“麻阳花灯戏”,而在各乡各村曾经都活跃过一支支花灯戏班子。每逢秋收时,人们围着晒谷坪,点上篝火,唱起了花灯戏。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表达者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女儿出嫁时,幽怨的哭嫁歌诉说着母女之间的依恋之情;老人离世时,哀伤悲痛的花灯调则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花灯戏被各种大流音乐所取代,甚至被看成是极为老土,不上档次的小儿戏。随着花灯艺人先后离世,当年那种从年头唱到年尾,曾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灯戏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那些回味无穷的唱腔、调子、动作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报道,此类现象绝非个例,整个传统音乐界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继承该怎样发展。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04352360.html, 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樊红霞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3期 【摘要】评剧是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前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评剧非物质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将创作、表演、传承三者相结合,是一种含有艺术性的口头传统,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艺术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几乎没有一出完整的传统戏,评剧艺术在当今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 【关键词】评剧音乐;形成原因;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1-01 我国四大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其中评剧不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比其他姊妹艺术要年轻一些。她来源于基层,带给民众享受,民众对她广泛热爱和接受,而宽阔的大方土地也促进了她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评剧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探究历史,追溯评剧音乐的形成 评剧产生于滦南,俗称落子,即史载中的“莲花落”,莲花落原始的说法叫做说唱艺术,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唐代的佛事传说所记载,就是在佛曲中的“落花”,又称作“散落花”。在十八世纪初的时候,莲花落传到冀东,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就是传统莲花落和冀东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例如秧歌、民歌、十不闲、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还有山陕梆子、昆曲、弋腔等。莲花落在传入冀东之后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将当地已经流行的各种戏曲成分进行吸收,形成了具有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并与传统莲花落有一定差距。清末的时候,被官府禁演是常有的事,和梆子“两合水”演出成为艺人们生存的主要形式,从而帮助了冀东莲花落艺人对梆子的声腔、曲调、板式、表演、伴奏的吸收和梆子剧目的改编、移植,促进了莲花落的发展和评剧的形成。近百年来,由于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文化处于低视状态,僵化、概念化、公式化戏曲艺术。莲花落刚开始的形式是单口莲花落,也被人叫做单板莲花落,是单人持竹板和结子来独唱的,主要演出节目是冀东民歌小曲,主要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 二、基于实际,了解评剧的艺术本质 戏曲艺术的存在也是用它独特的形式反映其本身的质,戏曲的三大特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由当代艺术研究提出来的。传承是文化存在的价值,对于戏曲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对它进行传承。在传承艺术本质的过程中发展戏曲艺术,有利于评剧甚至是戏曲艺术整体的价值发展,在对自身艺术规律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对任何事物而言,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是其本质,也是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据和原因。而戏曲艺术中某剧种在艺术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徐特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本篇论文是针对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论述。关键词:民族音乐、起源、发展、传承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民族音乐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 music”。原意是“少数民族音乐”。然而,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这一观点也在逐渐演变。从当代民族音乐学者的立场上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对此不能强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而不能以所谓“欧洲音乐最为优秀”的错误观点来否定和轻视东方音乐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因此,当今对“民族音乐”大致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1 二、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民族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2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即兴性。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风格及即兴发挥,这也是民族音乐出现新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即兴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 变异性。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不同,因此对同一首作品的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各异。以《绣荷包》为例,○3这首曲子在山西中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本文将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放在了“互联网+”这个新语境下进行审视,认为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和时下最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开放性、跨界融合力、创新驱动力,以及全民参与性等优势,形成“互联网+”黎族音乐文化保护模式,开启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新纪元。 【关键词】“互联网+”;黎族;音乐文化 黎族音乐文化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立并形成的,其中黎族竹木乐器等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是我国民族文化、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经济、文化、地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一、新时期黎族音乐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深入改变人们生活的今天,传统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模式固守传统文化阵地,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表现出种种不足。 (一)黎族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制约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黎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海南岛,且远居深山,交通不便。加上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给黎族音乐文化走出深山、走进城市、走向全国带来重重阻碍。 (二)黎族地区教育落后,人才匮乏,无法满足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黎族地区交通闭塞,决定了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决定了音乐人才匮乏,人才的不足是阻碍黎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黎族音乐主要在黎族人民当中流传(一些音乐爱好者、研究者、学校教师等也会接触黎族音乐,但人数较少),受众群体小,群众参与度不高,这是阻碍黎族音乐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三)黎族地区信息交流不畅,无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黎族地区交通闭塞、音乐人才匮乏,必然会影响到黎族人民信息获取的方式及交流的渠道,不利于黎族人民接受现代新事物。 (四)黎族音乐文化固守传统文化阵地,缺乏创新驱动 黎族音乐文化主要应用于传统婚丧嫁娶等领域,目前也逐步扩展到了旅游、演出、课堂教学等领域,但在内容、形式创新方面仍显不足。黎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使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很难促进黎族音乐文化的大发展。“互联网+”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高效的发展速度,给黎族音乐文化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保护和传承黎族音乐文化应抓住机遇,奋勇向前,主动迎接挑战。 二、“互联网+”及其特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 推动下形成的互联网新业态及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息化互联网平台的一大优势 便是信息化,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海量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换、流转、存储,使互联网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集散地。信息化,加上云计算,使各种信息不再杂乱无章,而是具有规律性和可操控性。(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的另一个优势便是开放性,社会各个领域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而且大量信息都是免费的,非常方便、快捷。互联网平台不仅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还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发达的物联网和便捷的移动网络平台,使这种交流不仅停留在虚拟领域,还扩展到了现实领域,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三)跨界融合互联网的信息化和开放性 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的融合,而是借助互联网这个中间环节,实现社会各行业间的交流融合。从互联网的角度讲,是一对多的交流,从相关行业讲,则是多与多、面对面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合作,而是深入交流、互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创新驱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