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2课时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编制:宋绪波审定:宋绪波

【学习目标】

1、了解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自主探究】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主要原因:

③直接原因:

2、表现:

3、特点:①

②③

4、影响:①对国内局势:

②对国际局势: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1933年,民主党人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措施作用

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

3、核心内容:用的力量扩大,调整和的矛盾,缓和。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思考:罗斯福新政实行后,共和党的一些议员叫喊他抄袭《共产党宣言》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5、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①直接影响: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遏制

③深远影响: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思考:为什么说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有哪些?

(1)

(2)人民资本主义-----

(3)经营者革命------

(4)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有哪些?

(1)实行,建立企业。

①主要在哪些行业实行?

②国有化的实行,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有何影响?出现了

(2)制定,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①与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何区别?

(3)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福利国家的出现

①建立基础:

②特点:

③实质:

④影响:积极

消极

4、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

(2)消极:

【合作解疑精讲点拨】

探究一、如何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材料: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答:

2.“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答:

3 .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手段?属于改良还是革命?最终目的还是什么?

答:

4 .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是什么?

答:

探究二、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材料1: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一些人(如胡佛)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另一些人(如大企业家)把它说成“社会主义”……一些人鼓吹“在我们中间,希特勒的政策,斯大林的教条,比罗斯福的思想受到更多的尊重”。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2:罗斯福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就是与发财的机会相比,广大人民所追求更重要的是生活安全。“新政”的系列立法,诸如失业救济、最低工资、养老金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都是这一观念的内容。后来历届政府有加以发展,成为今天的社会福利制度。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问题探究:1.如何看待材料1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答:

2.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进程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

答:

探究三、总结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要点提示:试从生产力发展、改革的物质基础、政治传统、理论基础、国际环境、政治人物等角度分析。

1.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即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自由资本主义)状态。

2.物质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3.政治传统: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们是军国主义国家,有本质的扩张性)。

4.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5.国际经验:美国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6.政治家:罗斯福的个人优良素质

探究四、解读罗斯福新政之“新”?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新的经济理论:

(2)新的特点:

(3)新的模式:

(4)新的起点:

探究五、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要点提示:是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工人就业、政府职能、法律建设等角度分析。

1 、金融: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2 、工业: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3 、农业: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4 、就业:以工代赈 , 启动市场。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

5 、社会保障: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6 、政府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7 、法律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今天看,新政能取得成功,在于它通过提升中下层人群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长,使美国化解了经济危机并向消费型、福利型社会成功转型。

四、【自我检测】

五、【课后探究】

试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及中国改革开放

1、相同点:

(1)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2)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实质:都是在维护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4)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改革开放是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改革开放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改革开放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2][3][4]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y) 、救济(Relief) 、改革 (Reform)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十二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十二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学业水平过关(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I 1.十月革命后,苏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推行了( )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自由放任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为了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 2. (2018 ?肇庆学考模拟)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 ) 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B.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C.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 D.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C 3.1921 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推行全盘集体化 D.征收粮食税 解析:1921 年新经济政策决定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答案:D 4. (2018 ?清远学考模拟)“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 多种所有制并存 C.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 配”“计划就是法令” 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 D 5.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直接打印]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变:刀耕火种(木棒、旧石器:石铲、石犁等)——石器锄耕(骨器、新石器、青铜农具)——铁犁牛耕(铁制农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施肥(粪肥、绿肥)与灌溉技术(最早的灌溉用具——桔槔;水利工程——四川成都都江堰、关中郑国渠、汉代西域坎儿井)。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氏族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请注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为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承担国家所有赋税和兵役,是封建国家的根本。因此,封建国家利用掌握的国有土地保护自耕农,实行均田制等,并严格限制地主土地范围,采取了“抑制兼并”政策。)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产品的封闭经济形态。 2、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也可以从含义中推出) 3、影响:前中期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后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衰落最重要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2)主要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3)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4)主要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主要经济性质是自然经济。 三、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从下列因素分析,大概记住其中4个) 1、经济:(1)生产力:①劳动力、②生产工具、③生产技术、④水利工程。 (2)生产关系:①赋税制度、②土地制度。 2、政治:(1)国家是否统一;(2)政局是否安定;(3)统治者是否重视;(4)天文历法 四、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的扩大(宋代圩田);2、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魏晋耕耙耱);3、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①耕作工具:战国铁犁——西汉藕犁、耧车——唐代曲辕犁;②灌溉工具:春秋桔槔——曹魏翻车——唐代筒车——宋代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选育良种;5、科学掌握农时(二十四节气)。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017年(江苏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2. 2017年(全国Ⅲ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3. 2015年(新课标I卷)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4. 2010年(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5. 2010年(上海秋季卷)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6. 2010年(上海秋季卷)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7. 2014年(全国大纲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3课文翻译

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 3课文翻译 Unit 3 Travel journal Reading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沿湄公河而下的旅程 PART 1 THE DREAM AND THE PLAN第一部分梦想与计划 My name is Wang Kun. 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my sister Wang Wei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我的名字叫王坤。从高 中起,我姐姐王薇和我就一直梦想作一次伟大的自行车旅行。Two years ago she bought an expensive mountain bike and then she persuaded me to buy one.两年前,她买了一辆昂贵的山地自行车,然后还说服我 买了一辆(山地车)。Last year, she visited our cousins, Dao Wei and Yu Hang at their college in Kunming.去年她去看望了我们的表兄弟——在 昆明读大学的刀卫和宇航。They are Dai and grew up in western Y unnan Province near the Lancang River,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river that is called the Mekong River in other countries.他们是傣族人,在云南省西 部靠近澜沧江的地方长大,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这一段叫澜沧江,在 其他国家(境内)叫湄公河。Wang Wei soon got them interested in cycling too.很快,王薇使表兄弟也对骑车旅游产生了兴趣。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we finally got the chance to take a bike trip.大学毕业以后, 我们终于有了机会骑自行车旅行。I asked my sister, "Where are we going?"我问我姐姐:“我们要去哪儿?”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精品课件:2-10-27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目录 CONTENTS @《创新设计》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01 02 04 自主复习? 对接高考? 专家史论?代恒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 制度;苏联解体的原因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03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自主学习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至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 经济理论 ,普遍奉行的政策,美欧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国家干预经济70年代凯恩斯主义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经济计划,国家干预经济。 据此有人认为经济计划就是实行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提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但 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于对经 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 ×3.1945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 A .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 .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 C .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4.图表史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表 答:1973年前数据高于1973年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从高速增长出现“黄金时期”到增 长缓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国别1950~1973年1973~1978年日本14.1 1.1西德7.60.9法国 6.1 1.3美国 4.3 2.5 [问](1)以1973年为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状况?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2)针对这种状况的各国如何调整的? 5.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 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 [问]结合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撒切尔执政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由实施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变为国家有限干预。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精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中,资本和生产要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疑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如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忽缺的力量,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判断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利益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理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市场,趋利避害,不断调整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的策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一定竞争力的商品、贸易、服务、金融和科技等体系,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外国投资者所认识,外来投资逐年增加。到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907.4亿美元,是2001 年的2倍。2007年中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35亿美元,是83年的90.8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9%.我国已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涌入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步伐,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1740.7亿美元,12181.2亿美元和9559.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3倍,124.9倍和87.8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随着外资涌入和对外贸易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经济全球化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007年我国签订对外技术引进合同上上万份,合同金额254.2亿美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逐渐带入国内,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同时,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先进的理念也为我所用。随着信息化步伐,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 经济形式:农业、手工业、商业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 ● 思路一 生产力: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水利: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生产关系:赋税;徭役;土地制度 ● 思路二 怎么种——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 怎么保障——水利工程 怎么分配——赋税;徭役 为什么这样分配——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 ● 思路三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 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牛耕的推广:西汉中期4.耕作工具的发展:耧车(西汉赵过)3.播种工具的出现:唐:曲辕犁的发明作用: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耕作技术的改进1.农业材质的变革: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汉:犁壁的发明;耦犁,一牛挽犁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水力冲击)一.农业的发展(要素)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水利工程 著名工程:都江堰(李冰)——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 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单元动态平衡专题特训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动态专题特训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悬挂于O点,在外力F 的作用下,小球A、B处于静止状态。若要使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悬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保持30°不变,则外力F的大小不可能为() A. √3 3mg B. √5 2 mg C. √2mg D. mg 2.如图所示,电灯悬于两壁之间,保持O点及OB绳的位置不变,而将绳端A点向上移动,则() A. 绳OA所受的拉力逐渐增大 B. 绳OA所受的拉力不变 C. 绳OA所受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D. 绳OA所受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3.如图所示,轻绳一端系在物体A上,另一端与套在粗糙竖直杆MN上的轻圆环B相连接。用水平力F拉住绳子上的一点O,使物体A及轻圆环B静止在实线所示的位置。现保持力F 的方向不变,使物体A缓慢移到虚线所示的位置,这一过程中圆环B保持静止。若杆对环的弹力为F N,杆对环的摩檫力为F f,OB段绳子的张力为F T,则在上述过程中() A. F不变,F N减小 B. F f不变,F T增大 C. F f减小,F N不变 D. F N减小,F T减小 4.如图所示,小球放在光滑的墙与装有铰链的光滑薄板之间,薄板在F作用下逆时针缓慢转动,在墙与薄板之间的夹角θ缓慢地从90°逐渐减小的过程中()

A. 小球对薄板的压力可能小于小球的重力 B. 小球对薄板的正压力一直增大 C. 小球对墙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D. 小球对墙的正压力不可能大于小球的重力 5.如图所示,轻杆的一端固定一光滑球体,杆以另一端O为自由转动轴,而球又搁置在光滑斜面上,若杆与竖直墙面的夹角为β,斜面倾角为θ,开始时β<θ,且β+θ<90°,则为使斜面能在光滑水平面上缓慢向右运动,在球体离开斜面之前,作用于斜面上的水平外力F的大小、轻杆受力T和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N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 F逐渐增大,T逐渐减小,N逐渐减小 B. F逐渐减小,T逐渐减小,N逐渐增大 C. F逐渐增大,T先减小后增大,N逐渐增大 D. F逐渐减小,T先减小后增大,N逐渐减小 6.如图,水平轻杆OB可绕过O点的水平光滑轴转动,B端挂一重物,用长度可变的细线挂于墙上的A点。若保持轻杆OB处于水平状态,改变细线AB的长度将A点沿墙上移的过程中,细线AB所受的力()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大小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大 7.如图,一光滑小球静置在半圆柱体上,被一垂直于圆柱面的挡板挡住,设挡板跟圆心连线与底面的夹角为q,小球的半径忽略不计。现缓慢减小q,则小球在移动过程中,挡板对小球的支持力F1、半圆柱体对小球的支持力F2的变化情况是() A. F1增大,F2减小 B. F1增大,F2增大 C. F1减小,F2减小 D. F1减小,F2增大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 态平衡。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资源: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常用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加强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 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 冰川水雨水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季节性积雪融化,春季有一次洪峰,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冬季有断流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③地下水与湖泊水都和河流水互相补给,它们均在河流的枯水期对河流水进行补给。湖泊 对河流径流起削洪补枯的调蓄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最小,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 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 之是寒流。 4.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盐度增加(蒸发量〉降水量、暖流、沿岸河 流枯水期、海域结冰),盐度减弱(降水量〉蒸发量、寒流、沿岸河 流洪水期、海域融冰)。试分析右图中五点各自盐度高低的成因。 5.洋流的形成:定向风(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学案

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

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8.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练习 1、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最初有 A.20 B.21 C.22 D.23 2、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涉及的新议题是 ①服务贸易②知识产权③和贸易有关的投资④相互削减关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是 A.1993年1月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4、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③其成员包括中国在内④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5、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 A. 2001年11月10日 B. 2000年11月10日 C. 2001年11月11日 D. 2000年11月11日 6、1944年夏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是为了 A. 规划战后经济重建 B. 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 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D. 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7、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共同构成世界银行集团 C. 成熟、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和较为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全球资本的跨国流通准备了条件 D. 发展中国家对世界金融与贸易的走向有重大影响 8、当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A.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B.国际经济旧秩序 C.国内政局动荡 D.资源缺乏 9、2019年,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在召开,会上发表了《世界经济发展宣言》 A.中国珠海 B.中国上海 C.中国香港 D.中国北京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 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掠夺 D.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12、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上关键是 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 B. 和平与发展问题 C. 第三世界贫困问题 D. 新的国际格局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过关检测(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汕头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解析:选D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不再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异,这说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正确。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A. 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图表,拖拉机、收割机、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B项正确。 3.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利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利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选A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试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河流的叙述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不大B.一切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C.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稳定的地下水补给 2.目前,人类可以影响下列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是 A.海洋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表径流 3.改造不稳定的地表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布的主要办法是A.跨流域调水B.造林绿化,改变地面状况C.节约用水,合理用水D.修建水库 4.该海域位于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低纬度 C.北半球中高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5.关于世界重要渔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海渔场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 B.美国东部沿海的纽芬兰渔场,处于东格陵兰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 C.南美东岸的秘鲁渔场是上升流把海水深处无机盐类带到海水上层,使浮游生物等鱼饵丰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饵料 D.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6.关于洋流的论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赤道附近,有一股自西向东流的洋流,叫赤道逆流 7.关于洋流的论述,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海区,冬季海水向东流、夏季向西流 B.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水顺时针方向流动 C.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自东向西流,这叫赤道洋流 D.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

8.下列关于洋流对环境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西欧冬季温和多雨与沿岸暖流的影响有关B.南美秘鲁渔场的形成是寒暖流交汇所致 C.北太平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了纽芬兰渔场 D.南美洲西侧北上的海轮是逆水航行 9.当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时 A.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B.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现象C.长春孩子们玩堆雪人游戏D.我国南极工作人员正在紧张考察 如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读后回答10—11题。10.图中河流水源补给形式A、B、C分别是: A.大气降水;地下水;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C.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 D.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 11.据图示信息,判知这条河流位于我国什么地区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青藏高原区读图回答12—14题 12.若此图代表海陆间循环,则: A.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B.乙处的降 水量小于蒸发量 C.③代表径流输送D.④代表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13.若此图为太平洋某海域大洋环流,则: A.该地为北太平洋温带、副热带海域B.②代表秘鲁寒流C.丙处有大渔场D.④代表千岛寒流 14.若此图为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图,则: A.加尔各答吹东北风B.开普敦进入多雨季节C.我国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D.亚 欧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若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 16.若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 ① ② ④ ③ 丙 甲 丁 乙

2020版《步步高》高考历史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历史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海南海口模拟)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 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这一法案() 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 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 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 解析这一法案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法案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失业问题严重,故D 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上表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表格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 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 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解析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后,英美等国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与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广东佛山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 家的道路。福利国家政策包含如下内容: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 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政策旨在() A.掠夺高收入阶层 B.提高下层人民生产积极性 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D.提供人们向上进阶的可能 解析国家进行福利制度的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并非旨在掠夺高收入阶层,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会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相当于“一张安全网和一个梯子,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此处福利国家即提供了一个梯子,一个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冲刺强化记忆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选修班考前冲刺 制卷:王海东审核:高健2009—7—6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2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3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2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1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2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1均田制(北魏—唐)2“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2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4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时间:明清时期 2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3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4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5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幻灯片1 第七章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幻灯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 ●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大致状况●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特点 幻灯片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难点: ●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两种模式——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 幻灯片4 教学内容 ●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新型工业化经济 ●转型经济 幻灯片5 各种类型国家比较(2009) S o u r c e:W o r l d B a n k 幻灯片6 第一节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一、发达国家的含义 ●发达国家一般是指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体系,社会经 济结构比较稳定,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成员。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幻灯片7 ●资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 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目前经合组织共有30个成员国,它们是: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巴黎。 幻灯片8 ●二、发达国家经济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先进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 ●先进的产业结构 幻灯片9 ●(一)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都比较成熟。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市场体系相当完善,不仅有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有高度发达的要素市场。 ●有完善的市场经济规范体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幻灯片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