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知识点释义全集

高中物理知识点释义全集

高中物理知识点释义全集
高中物理知识点释义全集

力学中三种常见力及物体的平衡.......................................... - 5 -

1、力的概念的理解................................................. - 5 -

2、对重力概念理解................................................. - 5 -

3、弹力........................................................... - 6 -

4、摩擦力......................................................... - 6 - 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 6 -

1、合力与分力..................................................... - 6 -

2、平行四边形定则................................................. - 6 -

3、合力的范围∣F1-F2∣≤F≤F1+F2.................................... - 6 -

4、三角形法则..................................................... - 6 -

5、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 6 -

6、力的分解有两解的条件:......................................... - 7 -

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处理方法................................... - 7 - 直线运动.............................................................. - 7 -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 7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 8 -

1、公式法......................................................... - 8 -

2、比值关系法..................................................... - 8 -

①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 8 -

② 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 ................................ - 8 -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 8 -

④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8 -

⑤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tⅠ、tⅡ、tⅢ……t N之比为:.. - 8 -

3、平均速度求解法................................................. - 8 -

4、图象法......................................................... - 9 -

5、逆向分析法..................................................... - 9 -

6、对称性分析法................................................... - 9 -

7、间接求解法..................................................... - 9 -

8、变换参照系法................................................... - 9 -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 9 - 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界问题........................................ - 9 -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 - 9 -

二、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 10 -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方法应用......................................... - 10 -

一、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 10 -

二、方法与应用................................................... - 10 -

三、牛顿定律的应用............................................... - 11 -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 - 11 -

1、深刻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 11 -

2、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11 -

3、绳端速度的分解................................................ - 12 -

4、小船渡河问题.................................................. - 12 -

5、平抛运动...................................................... - 12 -

即当击球高度小于2.13m时,无论球被水平击出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出界。6、圆周运动................................................................. - 14 -

6、圆周运动...................................................... - 14 -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 - 14 -

一、万有引力定律................................................. - 14 -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 15 -

1、开普勒三定律应用.......................................... - 15 -

2、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 15 -

3、会讨论重力加速度g随离地面高度h的变化情况。.............. - 16 -

4、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的质量。............................ - 16 -

5、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平均密度。...................... - 16 -

6、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卫星的高度。............................ - 16 -

7、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恒量关系式。.......................... - 17 -

8、会求解卫星运动与光学问题的综合题.......................... - 17 -

9、二个特殊卫星.............................................. - 17 -

10、人造卫星失重问题......................................... - 18 -

11、卫星的变轨运动问题....................................... - 18 -

四、万有引力问题全解............................................. - 18 -

机械能............................................................... - 22 -

1.深刻理解功的概念............................................... - 22 -

2.深刻理解功率的概念............................................. - 23 -

2、斜面上的弹力做功和摩擦力做功问题.............................. - 23 -

3、滑轮系统拉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 23 -

4、求某力的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方法.............................. - 23 -

5、、机车的启动问题............................................... - 23 -

功和功率的计算....................................................... - 23 -

1、求变力做功的几种方法.......................................... - 23 -

(2)、微元法..................................................... - 23 -

三、平均力法..................................................... - 24 -

(4)、图象法..................................................... - 24 -

(5)、能量转化法求变力做功....................................... - 24 -

机械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24 -

一、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 24 -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24 -

功能关系............................................................. - 25 -

冲量、动量与动量定理................................................. - 25 -

1、冲量---求恒力和变力冲量的方法。............................... - 25 -

2、动量---动量及动量变化的求解方法。............................. - 25 -

3、动量定理:.................................................... - 25 -

动量定理的题型解析................................................... - 25 -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 26 - (一)、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 - 26 -

(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四性........................................ - 26 -

(三)、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分析.................................... - 26 -

1、能根据动量守恒条件判定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 - 26 -

2、能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问题。.... - 26 -

3、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人船模型”问题........................ - 26 -

4、会分析求解“三体作用过程”问题............................ - 26 -

5、会分析求解“二体作用过程”问题............................ - 27 -

6、碰撞、爆炸与反冲.......................................... - 27 -

7、判断碰撞结果的三大原则.................................... - 27 -

8、爆炸问题:................................................ - 27 -

9、反冲运动.................................................. - 27 -

10、: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解“相对滑动类”问题.......... - 28 -

11、会根据图象分析推理解答相关问题........................... - 28 -

12、会利用数学方法求解物理问题。............................. - 28 -

动量与能量........................................................... - 28 -

一、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 - 28 -

二、利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题应注意下列问题..................... - 28 -

机械振动............................................................. - 29 -

1、判断简谐振动的方法............................................ - 29 -

2、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特点.................................. - 29 -

3、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 29 -

4、简谐运动的周期性.............................................. - 29 -

5、简谐运动图象.................................................. - 29 -

6、受迫振动与共振................................................ - 29 -

单摆................................................................. - 29 -

机械波............................................................... - 30 -

①.波的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和介质的关系:...................... - 30 -

②.判定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 30 -

③、已知波的图象,求某质点的坐标,波速,振动图象等................. - 30 -

④已知波速V和波形,作出再经Δt时间后的波形图.................... - 30 -

⑤已知某质点的振动图象和某时刻的波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 30 -

⑥已知某两质点的振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 30 -

⑦已知某两时刻的波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 30 -

电场考点例析......................................................... - 30 - 问题1:会解电荷守恒定律与库仑定律的综合题。...................... - 30 -

问题2:会解分析求解电场强度。 ................................... - 30 -

问题3:会根据给出的一条电场线,分析推断电势和场强的变化情况。.... - 30 -

问题4:会根据给定一簇电场线和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分析推断带电粒子的性质。- 30 - 带电粒子所受到的力指向轨迹的内侧................................. - 30 -

问题5:会根据给定电势的分布情况,求作电场线。.................... - 30 -

在匀强电场中,同一条电场线上相等距离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相等。....... - 30 -

问题6:会求解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平衡问题。.......................... - 30 -

问题7:会计算电场力的功。 ....................................... - 30 -

问题8:会应用W=qU AB计算电势差、电势、电势能。.................... - 30 - 问题9:会用力学方法分析求解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 31 - 问题10: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题。 ................................ - 31 - 问题11:会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 - 31 - 问题12:会解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 31 - 问题13:会解电场中的导体和电容器有关问题。....................... - 31 - 问题14:会解电场中的临界问题。 .................................. - 31 - 问题15:会解电场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 31 - 稳恒电路............................................................. - 31 - (一)电流的形成、电流强度I=q/t。 ............................... - 31 - (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 31 -

(三)电阻定律..................................................... - 31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32 - 考点一: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 - 32 - 考点二: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测..................................... - 32 - 考点三:会解含容电路............................................. - 32 - 考点四:黑盒问题................................................. - 32 - 电学实验复习专题..................................................... - 33 - 1.电路的选择.................................................... - 33 - (2)滑动变阻器限流电路与分压电路的选择:........................ - 33 - 2.电路实验器材和量程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 - 34 -

二、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 - 34 -

二、电阻的测量--电阻测量的方法归类............................. - 35 -

(三)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 35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 37 -

1、判断安培力作用下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 37 -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38 -

A、处理方法——定圆心,求半径,画轨迹,算周期.................... - 38 -

B、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分类................................ - 38 -

C、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多解问题...................................... - 38 - 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 - 38 - 考点1、磁通量(Φ) ............................................. - 38 - 考点2、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 ....................................... - 39 - 考点3、电动势的计算 ............................................. - 39 - 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问题............................................... - 40 -

一、等效法处理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问题............................. - 40 -

二、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 40 -

三、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动量问题................................... - 40 -

四、电量的计算Q=IΔt ............................................ - 41 -

五、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 41 - 交变电流............................................................. - 41 -

一、交流电中的各量:............................................. - 41 -

变压器........................................................... - 42 -

远距离输电 ....................................................... - 43 - 光的直线传播的考点分析 ............................................... - 44 - 考点:平面镜的特点: ............................................. - 44 - 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 - 44 - 考点:发生折射的两个面平行,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 - 44 - 考点:介质的折射率测定的方法 ..................................... - 44 - 考点: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 ..................................... - 45 - 考点:各量的变化关系 ............................................. - 46 - 光的干涉 ............................................................. - 46 -

考点1:双缝干涉原理 ............................................. - 46 -

考点2:薄膜干涉及其应用 ......................................... - 47 - 光电效应 ............................................................. - 48 - 能级 ................................................................. - 48 - 原子物理 ............................................................. - 49 -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 - 49 - 二、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 - 49 - 三、半衰期的计算 ................................................. - 49 - 四、核反应方程 ................................................... - 49 - 五、核能的计算 - 49 -

力学中三种常见力及物体的平衡

1、力的概念的理解

(1)力的本质

①力的物质性②力的相互性③力的矢量性④力作用的独立性

(2)力的效果

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①力作用的瞬时效果——产生加速度a=F/m

②力的作用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力对物体的冲量I=Ft

③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力对物体做的功W=Fscos α。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①两个力相等的条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4)力的分类

①性质力②效果力

2、对重力概念理解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重力加速度g

①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赤道上最小,两极最大。(mg R Mm G

≈2) ②海拔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g h R R g 2??

? ??+=')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②悬挂的物体,绳子的拉力必过物体的重心,和物体的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

3、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2)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3)弹力的大小的计算

①根据平衡条件②根据动力学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③根据公式:F=kx 、ΔF=K Δx

④控制变量法处理多弹簧形变引起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问题。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压力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假设法②反推法

(3)静摩擦力的大小(其数值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①根据平衡条件②根据动力学规律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是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依据。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根据公式F=μN 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的面积没有关系。

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合力与分力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 相关数学知识:①正弦定理:332211sin sin sin θθθF F F == ②余弦定理:θcos 2212221F F F F F -+= 3、合力的范围∣F 1-F 2∣≤F ≤F 1+F 2

应用判断物体在受到三个力或三个以上力能否平衡问题即合力能否为零。

4、三角形法则

①矢量三角形中的等效替代关系

②用矢量三角形求极值问题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时,该三个力依次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则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且一个力为恒力,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变化引起的各力的变化情况,可由三角形法则判断。

5、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将一个已知力F 进行分解,其解是不唯一的。要得到唯一的解,必须另外考虑唯一性条件。常见的唯一性条件有:

(1).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方向,可以唯一的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 进行分解,其解是唯

2

图 F 2

F 1

一的。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唯一的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 进行分解,其解是唯一的。

6、力的分解有两解的条件:

(1).已知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由图9可知: 当F 2=Fsin θ时,分解是唯一的。

当Fsin θF 时,分解是唯一的。

(2).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大小。如图10所示,分别以F 的

始端、末端为圆心,以F 1、F 2为半径作圆,两圆有两个交点,所以F 分解为F 1、F 2有两种情况。存在极值的几种情况。

①已知合力F 和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另一个分力F 2存在最小值。

②已知合力F 的方向和一个分力F 1,另一个分力F 2存在最小值。

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处理方法

要注意运用等效关系(合力与分力)注意运用力的几何关系。注意判断力的方向。

(1)整体法和隔离法

(2)合成与分解法

(3)正交分解法

(4)相似三角形法

(5)对称法在平衡中的应用

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at V V t +=0,202

1at t V s +=, as V V t 2202=- t V V s t 2

0+= ⑴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 、t 、a 、V 0、V t ,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⑵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 外,s 、V 0、V t 、a 均为矢量。一般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 、V t 和a 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应用公式注意的三个问题

(1)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2)注意公式中各量相对于同一个参照物

(3)注意减速运动中设计时间问题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①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 m -s n =(m-n)aT 2 ②202

t t V V V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图10

22202

t s V V V +=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

2s t V V <。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at V = , 221at s = , as V 22= , t V s 2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s 、前2s 、前3s ……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 、第2s 、第3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 、前2m 、前3m ……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

④第1m 、第2m 、第3m ……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12-∶(23-)∶…… 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1、公式法 课本介绍的公式如2022002,2

1,v v as at t v s at v v t t -=+=+=等,有些题根据题目条件选择恰当的公式即可。但对匀减速运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加速度在代入公式时一定是负值,二是题目所给的时间不一定是匀减速运动的时间,要判断是否是匀减速的时间后才能用。

2、比值关系法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 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则有:

①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② 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 ……:s n =1:4:9:……:n

2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s N =1:3:5: ……:(2N-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s 为相等的位移间隔,则有:

④前一个s 、前两个s 、前三个s ……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 1:t 2:t 3:……:t n =1::3:2……:n

⑤ 第一个s 、第二个s 、第三个s ……所用的时间t Ⅰ、t Ⅱ、t Ⅲ ……t N 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 :……:t N =1:()():23:12-- ……:()

1--n n 3、平均速度求解法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

t

s v v v v t t =+=

=202。求位移时可以利用:()t v v t v s t +==021 4、图象法

5、逆向分析法

6、对称性分析法

7、间接求解法

8、变换参照系法

在运动学问题中,相对运动问题是比较难的部分,若采用变换参照系法处理此类问题,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参照系变换的方法为把选为参照物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方向移植到研究对象上,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求解。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①上升最大高度:S m =g

V 220.②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g

V t t 0==下上. (3)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往返情况。

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界问题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Δt ,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 甲=t 乙+Δt 。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分析追及与相碰问题大致有两种方法即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

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 ,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 ,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 ,使得y=f(t)0≤,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 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何关系列出关于t 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

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

3、解“追及、追碰”问题的思路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间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

4、分析“追及、追碰”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追及、追碰”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追和被追物体的速度相等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

(2)若被追及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

(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一个临界条件。

二、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该问题关键是找准临界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方法应用

一、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矢量性

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合外力方向变,加速度方向变,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其实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就是矢量式。

2、瞬时性

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它们同生、同灭、同变化。

3、同一性(同体性)

m

合F a =中各物理量均指同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4、相对性 在m

合F a =中,a 是相对于惯性系的而不是相对于非惯性系的即a 是相对于没有加速度参照系的。 5、独立性

理解一:F 合产生的加速度a 是物体的总加速度,根据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则有物体在x 方向的加速度a x ;物体在y 方向的合外力产生y 方向的加速度a y 。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为:

∑∑==y x x ma F ma F y 和。 二、方法与应用

1、整体法与隔离法(同体性)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答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问题中,涉及

到相连接的几个物体,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不惟一。解答这类问

题,应优先考虑整体法,因为整体法涉及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

方程少,求解简便。但对于大多数平衡问题单纯用整体法不能解

决,通常采用“先整体,后隔离”的分析方法。

图3(a )

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解题法(瞬时性)

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是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时刻都在变化,某时刻的加速度叫瞬时加速度,而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当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合外力变化时,加速度也随之变化,且瞬时力决定瞬时加速度。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

(1)确定瞬时加速度的关键是正确确定瞬时合外力。

(2)当指定某个力变化时,是否还隐含着其它力也发生变化。

(3)整体法、隔离法的合力应用。

3、动态分析法

4、正交分解法(独立性)

(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若二力合成,通常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若是多个力共同作用,则往往应用正交分解法

(2)正交分解法:即把力向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分解到直角坐标系的两个轴上,再进行合成,以便于计算解题。

5、结论求解法:结论:物体由竖直圆周的顶点从静止出发,沿不同的光滑直线轨道运动至圆周上另外任一点所用的时间相同。

三、牛顿定律的应用

1、脱离问题

一起运动的两物体发生脱离时,两物体接触,物体间的弹力为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

1、深刻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1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②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3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2、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1分运动的独立性;○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3运动的等时性;○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3)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7、一条宽度为L 的河流,水流速度为V s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c ,那么:

(1)怎样渡河时间最短?

(2)若V c >V s ,怎样渡河位移最小?

(3)若V c

分析与解:(1)如图2甲所示,设船上头斜向上游与河岸成任意角θ,这时船速在垂直于河岸方向的速度分量V 1=V c sin θ,渡河所需时间为:θ

sin c V L t =. 可以看出:L 、V c 一定时,t 随sin 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 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c

V L t =min .

(2)如图2乙所示,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 ,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 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 c cos θ─V s =0.

所以θ=arccosV s

/V c ,因为0≤cos θ≤1,所以只有在V c >V s 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则不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如图2丙所示,设船头

V c 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 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 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最大呢?以V s 的矢尖为圆心,以V c 为半径画圆,当V 与圆相切时,α角最大,根据cos θ=V c /V s ,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θ=arccosV c /V s .

船漂的最短距离为:θ

θsin )cos (min c c s V L V V x -=. 此时渡河的最短位移为:L V V L s c

s ==θcos . 5、平抛运动 (1).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不为零且沿

水平方向。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初速度与恒力垂直,物体做

类平抛运图1

2 图2甲 图2乙 图2丙

动。

(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通常,可以把平抛运动看作为两个分运动的合动动:一个是水平方向(垂直于恒力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竖直方向(沿着恒力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速度V 0方向为沿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下,对任一时刻t.

①位移

分位移t V x 0=, 22

1gt y =,合位移2220)21()(gt t V s +=,02tan V gt =?. ?为合位移与x 轴夹角.

②速度

分速度0V V x =, V y =gt, 合速度220)(gt V V +=,0

tan V gt =θ. θ为合速度V 与x 轴夹角

(4).平抛运动的性质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重力的作用,故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9、如图4所示,排球场总长为18m ,设球网高度为2m ,

运动员站在离网3m 的线上(图中虚线所示)正对网前

跳起将球水平击出。(不计空气阻力)

(1)设击球点在3m 线正上方高度为2.5m 处,试问击球

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球即不触网也不越界?

(2)若击球点在3m 线正上方的高度小余某个值,那么

无论击球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越界,试求这个

高度?

思路分析:排球的运动可看作平抛运动,把它分解为水

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来分析。但应

注意本题是“环境”限制下的平抛运动,应弄清限制条

件再求解。关键是要画出临界条件下的图来。

解答:(1)如图,设球刚好擦网而过

擦网点x 1=3m ,y 1=h 2-h 1=2.5-2=0.5m 据位移关系:得x vt y gt v x g y ==?????=1222

图4

代入数据可求得,即为所求的速度下限。v m s 1310=/

设球刚好打在边界线上,则落地点x 2=12m ,y 2=h 2=2.5m ,代入上面速度公式可求得: v m s 2122=/

欲使球既不触网也不越界,则球初速度v 0应满足: 3101220m s v m s //<<

(2)设击球点高度为h 3时,球恰好既触网又压线,如图所示。

再设此时排球飞出的初速度为v ,对触网点x 3=3m ,y 3=h 3-h 1=h 3-2代入(1)中速度公式可得: v h =-<>

3

2513

对压界点x 4=12m ,y 4=h 3,代入(1)中速度公式可得: v h =<>

12

523

<1>、<2>两式联立可得h 3=2.13m

即当击球高度小于2.13m 时,无论球被水平击出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出界。

6、圆周运动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r ③v T

②T r ①v ?===ωπωπ22 皮带传动问题

① 皮带上的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② 同一轮子上的各点的角速度相等,周期相等。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三定律

①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对每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③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R 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T 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即常量T R =23

,常用开普勒

三定律来分析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运动速率的大小。

(2)万有引力定律:○

1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乘积成

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221r m m G F =, G=6.67×10-11N.m 2/kg 2.○

3适用条件:适用于相距很远,可以看做质点的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也可用此公式计算,其中r 指球心间的距离。

(3)三种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V 1=7.9Km/s,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V 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V 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注意:①V 1=7.9Km/s 是最小的发射速度,但是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当V 1=7.9Km/s 时,卫星近表面运行,V 运=7.9Km/s 。

②当7.9Km/s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开普勒三定律应用

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这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我们把行星的椭圆轨道近似地当作圆,若用r 代表轨道半径,T 代表公转周期,则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为r3/T2=k.

因用周期T 表示,则把22

4T

a n π=代入基本方程2224T m r Mm G π=即得:k GM T r ==2234π 显然这个量k 只与恒星的质量M 有关,而与行星其他任何物理量均无关。

2、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若已知人造卫星绕地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r ,地球的质量为M 。 由n ma r Mm G =2得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为221r

r M G a n ∝= 由r v m r Mm G 22=得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为:r

r GM v 1∝= 由r m r Mm G 22ω=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为: 2

331r r GM ∝=ω 由r T m r Mm

G 222??? ??=π得卫星运行的周期为:23

32)4(r GM r T ∝=π 由r v m r

Mm G 22=得卫星运行的动能:r r GM m E k 121∝= 即随着运行的轨道半径的逐渐增大,向心加速度an 、线速度v 、角速度ω、动能Ek 将逐渐减小,周期T

将逐渐增大.

3、会讨论重力加速度g 随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

4、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的质量。

通过观天体卫星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或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的半径R ,就可以求出天体的质量M 。

以地球的质量的计算为例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半径r ,根据:

r T m r m Gm 月月

地222??? ??=π得:2324GT

r m 地π=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 和半径r 根据:r v m r m Gm 月

地2

2=得:G v r m 地2= (3)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 和周期T 根据:T v m r m Gm 月月

地π22??=和r v m r

m Gm 月月地2

2=得:G T v m 地π23=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 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mg r m Gm 地=2得:G g R m 地

2=——此式通常被称为黄金代换式。 5、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平均密度。

通过观测天体表面运动卫星的周期T ,,就可以求出天体的密度ρ。

6、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卫星的高度。

通过观测卫星的周期T 和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及行星的半径R 可以求出卫星的高度。

7、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恒量关系式。

8、会求解卫星运动与光学问题的综合题

9、二个特殊卫星

(1)通讯卫星(同步卫星)

通讯卫星是用来通讯的卫星,相当于在太空中的微波中继站,通过它转发和反射无线电信号,可以实现全地球的电视转播.这种卫星位于赤道的上空,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犹如悬在空中一样,也叫同步卫星. 要使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卫星运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必须相等(即为24小时);卫星绕地球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必须相同,即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又因为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来自地球对它的引力,方向指向地心,因此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须通过地心,即与赤道平面重合。.

因已知T ,将r T a n ?=224π代入基本方程2224T m r Mm G π=得:22

GMT r = 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 地=6.4×106m ,地球的质量M=6.0×1024

kg ,用h 表示卫星离地的高度,则R 地+h= r

=4.2×107m ,即h =3.6×107m.所有的同步卫星均在赤道的上空离地为3.6×107m 的高处的同一轨道上以相同的速率运行,当然同步卫星间绝不会相撞.

(2) 近地卫星

把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卫星称之为近地卫星,它运行的轨道半径可以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R0,其轨道平面通过地心.若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则 由0

2

0R v m mg =得:00R g v = 由020R m mg ω=得:0

0R g =ω 由022

04R T m mg π=得:0

02R g T π= 若将地球半径R0=6.4×106m 和g0=9.8m/s2代入上式,可得v=7.9×103m/s,ω=1.24×10-3 rad/s ,T=5074s ,由于r v 1

∝,23

1

r ∝ω和23

1r T ∝且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 r >R0,所以所有绕地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

卫星线速度v <7.9×103m/s,角速度ω<1.24×10-3rad/s ,而周期 T > 5074s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静止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尽管地球对物体的重量

也为mg ,尽管物体随地球自转也一起转,绕地轴做匀速率圆周运动,

且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与近地卫星、同步卫星有相似之处,但

它的轨道平面不一定通过地心,如图2所示.只有当纬度θ=0°,即物

体在赤道上时,轨道平面才能过地心.地球对物体的引力F 的一个分力

是使物体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m ω2r

,另一个分力才是物

体的重量mg ,即引力F 不等于物体的重量mg ,只有当r=0时,即物体在两极处,由于f=m ω2r=0,F 才等于mg.。

10、人造卫星失重问题

11、卫星的变轨运动问题

卫星由低轨道运动到高轨道,要加速,加速后作离心运动,

势能增大,动能减少,到高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速度小于低轨道上的速度。

当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卫星,它将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它发射的速度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则它将围绕地球做椭圆运动.有时为了让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要在卫星发射后做椭圆运动的过程中二次点火,以达到预定的圆轨道.设第一宇宙速度为v ,则由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

程有G 2R Mm

=m R v 2.在地球表面若卫星发射的速度v 1>v ,则此时卫星受地球的万有引力2r GMm 应小于卫

星以v 1绕地表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m R v 21

,故从此时开始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在卫星离地心越来越远的同时,其速率也要不断减小,在其椭圆轨道的远地点处(离地心距离为R ′),速率为v 2(v 2<v 1),此时

由于G 2R Mm

'>m R v '22,卫星从此时起做向心运动,同时速率增

大,从而绕地球沿椭圆轨道做周期性的运动.如果在卫星经

过远地点处开动发动机使其速率突然增加到v 3,使G 2R Mm

'=m R v '2

3

,则卫星就可以以速率v 3,以R ′为半径绕地球做匀速

圆周运动.同样的道理,在卫星回收时,选择恰当的时机使

做圆周运动的卫星速率突然减小,卫星将会沿椭圆轨道做向心运动,让该椭圆与预定回收地点相切或相交,就能成功地

回收卫星.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卫星在某一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速率为一确定值,若卫星突然加速(或减速),则卫星会做离心(或向心)运动而离开原来的轨道,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飞船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和它在同一轨道上同向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此时若仅使它速度增大,能否追上卫星?若飞船加速,则它会离开原来的圆轨道,所以不能追上.它只有在较低的轨

道上加速或在较高的轨道上减速,才有可能遇上卫星.

四、万有引力问题全解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是任意的吗?

图6-5-

6 图6-5-5

在地球上空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的力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卫星即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也可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靠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指向地心.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时刻指向它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因此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必与地心重合.而这样的轨道有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有与赤道共面的赤道轨道和通过两极点上空的极地轨道,当然也应存在着与赤道平面成某一角度的圆轨道,只要圆心在地心,就可能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圆轨道.如图6-5-2.

2.人造卫星的运行周期可以小于80 min 吗?

(1)从卫星的周期讨论

设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m ,运转周期为T ,轨道半径为r ,地球的质量为M ,万有引力常量为G ,根据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引力,有 m 224T r π=G 2r Mm ,可得T =

Gm r 3

24π 由周期公式可以看出:卫星轨道半径r 越小,周期也越小,当卫星沿地球表面附近运动时,即r =R 地=

6.4×106 m ,周期最短,此时

T =

24113

62100.61067.6)1014.6()14.3(4??????-≈5.1×103 s =85 min . 显然,T 大于80 min ,所以想发射一周期小于80 min 的卫星是不可能的.

(2)从卫星运动的轨道半径讨论

假设卫星的周期为80 min ,则轨道半径r 3=22

4πGMT

r 3=224πGMT =

222411)14.3(4)6080(100.610

67.6??????-≈2.3×1020 m 3 得出 r ≈6.2×106 m <R 地

显然不能发射一颗这样的卫星.

(3)从地球提供的向心力讨论

地球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向心力为:F =G 2r Mm

T =80 min 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为:F ′=224T mr

π

当r =R 地=6.4×106

m 时 F =262411)104.6(100.61067.6?????-m

N≈9.8 mN,

F ′=224T mr π=262)6080(10

4.614.34?????m N≈10.96mN.

当r =R 地时,地球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向心力最大,

向F ≤9.8mN,又由上分析可知'F F <,因此,要发射一

颗周期为80 min 的卫星是不可能的.

(4)从卫星的环绕速度讨论 设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环绕速度为v ,则有G 2r Mm =r mv 2

得出:v =

r Gm 由公式可知:r 越小环绕速度越大,当r =R 地=6.4×106

m 时,卫星环绕地球的速度最大. v max =地R GM =62411104.6100.61067.6????-≈7.9×103 m/s

若地球卫星的周期为80 min ,则其绕地球的线速度为

v =T R 地π2=6080104.614.326

????≈8.4×103 m/s

由此可见,v >v max ,显然不可能发射一颗周期为80 min 的地球卫星.

3.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是一回事吗?

卫星的发射速度是指在地面(发射站)提供给它的速度.上面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都指的是发射速度.当卫星在预定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运行速度,只有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相等,而对于在离地较高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其运行时的速度与地面发射速度并不相等,因而到达预定轨道后其运行速度要比地面发射速

度小.实际上按照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则由G 2r Mm

=m r v 2,得v =

r GM 可知:卫星绕地球的运行速率仅由其轨道半径来决定,轨道半径越大即离地越高,其运行速度越小,但我们又知道要想将卫星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地面发射时需要提供给卫星的速度越大,这与在越高轨道上运行速度越小并不矛盾,因为其中一个指运行速度,一个指发射速度.由于卫星绕地球可能的圆轨道中半径最小值为地球半径R ,因此由

v =

R GM

得到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是所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因此,关于第一宇宙速度有三种不同说法: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是环绕地球表面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是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

4.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有什么区别?

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二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地球的半径R ,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①对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分析

前面已经有过讨论,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对于赤道上的物体,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在一直线上时,重力大小等于万有引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之差,它的向心力远小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由于离开了地球,它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知识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4~6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⑵电火花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③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⑵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高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 (1)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或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①匀变速曲线运动: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的是恒力,即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②变加速曲线运动: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是变力,加速度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 (2)特点: ①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②曲线运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速度方向。 ③曲线运动的轨迹向合力所指一方弯曲,合力指向轨迹的凹侧。 ④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速率将增大;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率将减小;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90度时,物体做曲线运动速率将不变。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指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物理量的合成和分解) (1)合运动和分运动关系:等时性、等效性、独立性、矢量性、相关性 ①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所需时间相等。 ②等效性:合运动的效果和各分运动的整体效果是相同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③独立性:每个分运动都是独立的,不受其他运动的影响 ④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⑤相关性:合运动的性质是由分运动性质决定的 (2)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求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 ①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 ②速度、时间、位移、加速度要一一对应 ③如果分运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需选取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量取正,相反的量取负,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如果分运动互成角度,运动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小船渡河问题 一条宽度为L 的河流,水流速度为V s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c (1)渡河时间最短: 设船上头斜向上游与河岸成任意角θ,这时船速在垂直于河岸方向的速度分量V 1=V c sin θ,渡河所需时间为:θsin c V L t = , sin90=1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c V L t = m in (与水 速的大小无关) 渡河位移:222t v L s s += (2)渡河位移最短: ①当V c >V s 时V s = V c cos θ渡河位移最短L s =min ;渡河时间为θ sin v L t = 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arccosV s /V c ②当V c >V s 时以V s 的矢尖为圆心,以V c 为半径画圆,当V 与圆相切时,α角最大,V c =V s cos θ,船头与河岸的夹角为:θ=arccosV c /V s 。 渡河的最小位移:L V V L s c s ==θcos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选修3-5知识梳理 一.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 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 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 来的能量的本领。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 物体。 3.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二.光电效应光子说光电效应方程Ⅰ 1、光电效应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选修3-1 知识总结 第一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二、电荷量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 C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第一章 第2节 库仑定律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点电荷:带电体的大小比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 2、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二、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 2 1r Q Q k F 注意(1)适用条件为真空中静止点电荷 (2)计算时各量带入绝对值,力的方向利用电性来判断 第一章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 一、电场 电荷(带电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物质,其基本性质就是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二、电场强度 1、检验电荷与场源电荷 2、电场强度 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F 与检验电荷的电荷q 的比值。 q F E = 国际单位:N /C 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2r Q k q F E == 四、电场的叠加 五、电场线 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 ..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 1at t v x +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 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