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启发期:

这一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MRP II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阶段,其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引进背景原因,

“黑八本”诞生

1973年9月1日,“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联合设计组”成立,时任机械部副部长的孙友渔出任联合设计组组长。此时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意识到“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方针指引下,1975年,联合设计组专家们以94万美元的价格从IBM 引进了370138大型机,1976年购买了IBM的MRP-II软件COPICS。同年,如获至宝的专家组开始翻译IBM提供的说明书。这就是后来被ERP软件业称之为“黑八本”、“大八本”的中国ERP最早教材。

MRPII被大批引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而此时的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够强烈,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试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当年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企业先后开始以近ERP前身MRPⅡ软件,并开始试点性开发财务软件,通过这些信息化来改善管理。

早期应用:

1979年,MRP-II被大批引进,1979年国家投资在长春一汽试点开发财务软件,同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IBM的管理系统COPICS;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

MRP-II系统,接着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也引进,并获得一定效益。

失败案例::::但广州标致公司应用并不理想,其80年代后期共斥资2000多万法郎从法国引进了MRP-II系统并安装在两台BULL公司的主机上,目标是实现对公司的订单,库存,生产,销售,人士,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司的效益,但实际应用结果却达不到软件系统十分之一的功能。故企业所得利益与当初的宏图大略相去甚远。

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软件本身的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当时引进的国外软件大都是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都是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开放性,通用性极差,设备庞大,操作复杂。系统性能的提升困难。

2.国外的软件没有完成本地化,耗资巨大,缺少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3.存在着缺少MRPⅡ应用与实施的经验问题。

4.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问题。

当时的企业领导大都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将其视为一项单纯的计算机技术。

ERP软件的发展

中国第一家MRPII厂商鼎新电脑在台湾成立

1982年3月,台湾鼎新电脑公司成立。这家专注于ERP软件开发和销售的公司,受惠于台湾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为日后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公司奠定了基础。

在最初经营的5年,众多台湾软件商还在依附于硬件从事专业系统开发时,鼎新旗帜鲜明

地选择采用开放式平台开发标准化册产品。并于1989年推出基于DOS平台的MRPII软件LEADER,在1992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基于B/S架构的高端ERP软件TIPTOP。

鼎新电脑锁定制造业发展ERP

经过1982年到1986年的发展,台湾企业用户除了意识到购买软件系统要选择标准化的产品以外,已感觉到仅仅是财务软件应用不再能满足需求,应该把需求进一步延展到进销存等更深应用的领域中。

在1987年到1990年期间,鼎新电脑等一批台湾软件公司开始锁定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市场。事实验证了这些软件公司的选择是正确的,台湾制造业在九十年代初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作为配套产业的ERP软件公司的发展。

中国财务软件崛起

机械工业部支持下,除了以CIMS为产品重心发展起来的一批中国软件企业外,另一班人马在国家财政部支持下,以财务软件为发展目标,并通过转型,成为了今天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上依然颇具影响力的软件厂商。1988年王文京和苏启强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了用友软件服务社,致力于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的最佳管理实践普及到客户的管理与业务创新活动中,全面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ERP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

外资厂商初试中国市场

1990年中国开始出现专业的CIMS和MRPII软件商之前,国外软件已经开始进攻中国市场。1989年,美国软件公司SSA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当

中,在香港、台北、上海、广州相继成立了办事处。可谓是“遍地开花”。

序幕:ERP征途开始

Gartner一锤定音正式提出“ERP”

1990年4月21日,Gartner代表了以《ERP:下一代MRPII的远景设想》为题的报告,第一次提出ERP概念。这份研究报告虽然那只有两页纸,但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设想。

成长期: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专门从事ERP软件的开发、销售、服务的专业性公司,如利玛、经纬、开思、和佳等;还有一批软件开发商是由从事财务软件开发的公司转型而来的,如用友公司、金蝶公司、浪潮国强公司、新中大公司等。这些公司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只有10几年时间,但它们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应用实践,对企业的需求了解比较透彻,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功能比较稳定、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国产化ERP软件。可以说,ERP软件商品化市场已基本形成,而且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1996年5月,国务院就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家“十五”规划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加大了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力度,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以及各省市出台了支持企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宏观上既为ERP软件在企业的广泛应用给予了指导和促进,又向ERP软件商及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两年来在我国工业骨干企业、大、中型企业中,ERP实施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有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及时进行了宣传,对ERP应用知识进行了普及性教育。从而一方面掀起了企业应用ERP的热潮,科学

地引导企业走信息化道路,另一方面促使用户更加成熟,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明确需求,量体裁衣,循序渐进地实施ERP。

成长期我国ERP应用取得的成就:

1.行业领域扩展:MRPII软件的应用突破了机械行业而扩展到航空航天、电子与家电、制药、化工等行业。如成都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公司等都启用了MRPII。

2.企业的ERP系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如:

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以生产管理为核心,联接了物资供应、生产、计划、财务等各个职能部门,可以迅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平衡能力,效率提高了30多倍,为此于1995年11月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工业领先奖";

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的MRP-II项目,经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的专家认定达到了A级应用水平。

3.总之,大多数的MRPII/ERP的用户在应用系统后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

erp在中国的应用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的原因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软件系统在UNIX小型机/工作站上以及微机平台上的扩展和软件开发趋势的通用性和开放性都使得MRPII的应用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

2.中国企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和创新阶段,积极地革新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人们在经过了一段学习和探索之后,在观念上开始转变,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一些国外的软件公司已完成了本地化的工作,其产品在开放性和通用性方面作了许多改善,同时我国的财务制度和市场机制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一些国内的公司对国外软件经过二次开发和改装后形成了国内版本的软件并将其推向市场,使得中国的企业有了更广的选择

范围

存在的不足:

(1)企业在选择和应用MRP-II时缺少整体的规划,系统实施贪大求全,忽略企业的当前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先进性和希望面面俱到,结果因系统运行和维护难度大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用的作用。

(2)应用范围的广度不够,基本上是局限在制造业中;

(3)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只限于企业的内部,尚未将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都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范围之内。现代企业不再是单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不但要依靠自身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关系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对此,企业应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在共连连范围内双赢的局面。

(4)部分企业在该项目上马时未对软件的功能和供应商的售后技术支持作详细和全面的考察,所选择的软件系统并不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或是无法对企业业务进行全面管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修改程序进行二次开发,造成实施过程困难、周期长、效果欠佳等缺陷;或是根本无法使用而不得不重新购买其他软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例如:科龙公司按照“以物流为基础,效益为杠杆,信息流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全集团范围大力推行MRPII的管理方法。自19 92 年5 月全面实施MRPII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定性效益而言主要是:

( 1) 改善经营决策;

(2 )均衡生产、稳定质量;

(3)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