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

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

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杨与创新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2、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传统文化发展中求创新

和平发展扬弃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和睦相处思想。这一传统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以及“亲仁善邻”、“崇信修睦”、“和睦相处”、消弭战祸的理念。这样的扬弃和创新,汇融合了世界时代主题,它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并通过维护

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用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达到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目标。

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新高度。弘扬中华文化,只有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列弘扬,对继承与借鉴同等重视,才能在文化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思想。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民”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其核心内容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单就“全面发展”而言,我们过去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现在已发展到“五个方面建设”,即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显然,全面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这里的重要思想是“和为贵”。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编者:张英金舒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编者:庞朴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编者:王玉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编者:刘蕙孙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编者:张君励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7、《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8、《论语》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800字作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800字作文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 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 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 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家风不一定必须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它其实相当于一种信仰,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去恪守的一种信仰,就像晋商坚持“诚信 经商,客户之上”的原则一样。潜移默化,慢慢传承下去,渐渐浓缩,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形成了这种精神的精华所在,并从中获益, 一般来说,家风都是些比较正义,比较美好的词语形容的,比如诚信,自强,老实,孝顺等等。我还记得年后某夜晚一家子围坐在 电视机旁谈心时,爸爸也适时问我:“你说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想了想问你往日的一些琐事,父母对我如何教育,悉照他人的一 些说法一一把我的想法细数出来。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恰 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折射出我们的家风。父亲朗然大笑,褒奖了我的小机灵。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 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 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 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 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 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 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 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 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 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 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 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 本学期开设了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能由于老师是对文献研究较多,所以上课的时候注重将古代文献,从老师讲的内容中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写的相当精彩,同时老师在课堂中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献的出处以及文献的内容研究的论文,让我感慨老师的博学,让我很是崇拜。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远远不只是那些文献,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两会期间的提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所以写了下来。 两会期间,宋祖英等代表提出了与繁体字相关的提案,成了一些网友放炮的对象,有些网友表示支持这一做法,有些网友则表示恢复文言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一定要恢复使用文言文,否则势必会割断文化的传承!看到这些网友的言论,让我觉得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中国在50年代的时候,知识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的百姓没有到学校读过一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认识一些,但如果让其改成文言文,结果真是无人预知了。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对一些文言文不理解,那么一些普通的百姓怎么理解呢? 文言文从文字产生至今的数千年来,文言文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标准文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古典书籍都是以此文法写作。不懂文言文意味着将无法轻松读懂这些书籍。我们怎么对待这些重要的知识呢?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要想学习,不仅拥有现在的思想,而且借鉴古人的经验,从中总结出思想,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后人看待《孙子兵法》,是非

常有用的,从孙子兵法中看到战术,看到为人处事之道。在《国学》中也是这样,存在着很多为人治世的道理,成为很多帝皇以及之后伟人们的读物。 如何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本字典,大概是一九四几年出版的,记不清楚了。我发现,这字典里对每个汉字都解释得非常准确清楚,完全是将汉字按照以字为单位来解释,训诂也用一两个字来阐释,所以简明而准确,一目了然.再看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情形呢?我看了一下,发现其解释得真可谓一蹋糊涂,而且其初衷完全是将汉语以词为单位来解释的,结果是让人觉得字义模棱两可,一头雾水.推而广之,看看现在人们怎么说话,电视上的人们说话大都磕磕绊绊,话不成句,胡乱用词,错字联翩,废话成堆,用字单一,含糊其辞,读音粗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他们不很清楚每个汉字的准确意义与读音,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是以词为单位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是这个词中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清楚,甚至很糊涂,所以我要说的是:白话将会把汉语引向了不清不楚的形式,会使汉字字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使用词陷入混乱,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基础的做起,从小做起,从娃娃做起,我们都经历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字,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来理解这个字,对以后读文言文很有裨益,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认为古籍中有很多的小故事,不是不想读古籍,只是他们读不懂,所以才会放弃,如果一个小孩在识字阶段就知道字的来源,相应的读古籍也会变得轻松。 文言的精髓在于以字为单位,用字准确,言简意赅,看古代的作品哪个不是字斟句酌的, 是相当精辟的。比如这些句子,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丢失,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应该传承它,不应该放弃它,或遗忘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1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2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过xx就是平安夜了,想必同学们对它期盼以久,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贺卡或者小礼物吧。但是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气的最后一个——冬至,对它关心的同学们可能就不太多了。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不,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的失去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说起感恩节、万圣节或者是愚人节,不少同学一定会头头是道。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同学们又能说出多少呢?这种的现状,就像我们是一群站在金山上的淘金者,只看到远处少得可怜的一

袋金币,而忽视了脚下的宝藏,任它被历史的风沙埋没,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人偷偷挖去,从此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想,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我们既不能对她熟视无睹,更不能对她失去信心。虽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已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对众多的外来文化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它再铺天盖地、再来势汹汹又有何惧呢!这些渗透进来的外来文化只会成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一块块基石。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例,我校每年九月举办浩大的祭孔典礼,每周一早晨齐声诵读的国学经典……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播下了继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今天,历史与未来将由我们承接,中华文化的接力棒更要我们相传。同学们,此刻请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高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高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篇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

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篇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08,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高考改革意味着教育偏重的方向。提高语文成绩所占比例意味着教育将偏重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小灌输。这次改革是高考成绩的变动,是文化教育重视的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的体现,更是国人走向自信的体现。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精心整理简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当今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 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民族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就开创了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 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 王松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战略核心、国民根本、危机萦绕等方面的意义及传承内容展开论述,并就如何传承从政府角度、媒体角度、大学角度和创新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正如长江之水,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又如陈年佳酿,时间愈久,越发体现其弥足之“香”。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因战略核心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本,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文化更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要想使中国跟得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要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因国民根本而传承 孙中山先生说过:“传统文化丢不得,历史上五胡乱华和满蒙入侵,不是戎狄融合汉人,而是汉人同化戎狄,这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所有中国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它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与道、佛二家共同构成基本框架,涵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瑰宝,也是每位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一整套的观念和规范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事,作为个体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用其指导人生、塑造自我,通过个体的团结努力,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 3、因危机萦绕而传承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的这段话,值得今天我们好好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推进,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盲目推崇造成了是非观的颠倒、社会道德的滑坡,“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事件的相继出现,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也在警示着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传统文化的危机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近年来,一些民族工艺技术的流失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也着实让人倍感揪心。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未晚”,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在积极地行动,力挽狂澜于既倒,让中国传统文化从危机中“突围”出来。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认为,传承的根本原则是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规律的“精华”,要去吸 收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充满封建色彩的“糟粕”,要去否定和剔除。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提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人应常怀“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提倡积极入世,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2、传承道家的文化精髓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时至今日仍在警示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千年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今全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超强生命力的奇迹。 3、传承佛家的文化精髓 佛家虽是宗教,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元代人刘谧对于佛教有着独到的论述:使人弃华就实,背伪而归真,由力行而造于安行,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许多人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佛家重轮回,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遵循规律,掌握规律,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重法治而轻人治,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 除了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五四运动,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十年文革,更是将传统文化置于底谷,反思这几十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的态度和做法确实有些极端,实践也证明,完全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 文化 文化空间 (下转第56页)197 --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 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 “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 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 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 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 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