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末复习题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末复习题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末复习题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末复习题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

1.休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

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与农村之体验的新兴产业。

2.休闲农业是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

“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

3.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

种新兴产业。

4.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

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5.休闲农业发展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

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

6.休闲农业的特性:

生产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可持续性。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

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市场性。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自然性。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季节性。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7.休闲农业的功能:

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

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

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

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

8.国外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旅游业的分支

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交叉产业

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产业规模

创意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意农业

9.台湾创意休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的台湾模式贯彻“以民为本,以农为本”

的理念,体现人本、农本思想,它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意模式,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依归,体现了文化元素的多元性、娱乐性、创意性。

10.台湾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特点: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主题突出,错位发展;

凸显在地风情; 创意开发,自然、文化、生态和资源等融为一体;

11.休闲农业的国内的发展:

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主要是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等,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呈现单一的农村观光特点。

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主要是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体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的特点。

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加上各级政府逐步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初具规模,体现拓展农业综合功能的特点。

1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富裕农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美化农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愉悦城乡居民

13.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意义: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

收益; 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收益;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收益。

14.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意义: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

休闲农业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重要选择。

休闲农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15.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创意策划品牌化; 消费项目多样化;业经营联盟化;

16.休闲农业的基本要素:

有东西可看(Things to See)

有事情可做(Things to Do)

有产品可买(Things to Buy)

17.休闲农业经营三部曲:流连忘返;制造人潮;建立口碑

18.休闲农业园区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工程要素

自然要素:水域景观;天文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

人文要素:特色建筑;风物景观

风物景观: 节假庆典: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开斋节民族民俗:闹元宵、龙灯会、端午粽、腊八粥神话传说:蓬莱八仙、连云港孙悟空民间文艺:腰鼓舞、秧歌舞、孔雀舞、长鼓舞地方物产:名酒、名茶、地方风味、地方特产

工程要素:山水工程;路桥工程;游憩工程;服务类建筑;管理类建筑

山水工程:山水工程主要指在造园过程中改造地形、模山范水、创造优美环境和意境的工程。山水是观光农业园的骨架。山水工程主要包括地形和水景两大方面。

路桥工程:园路是园区的脉络,桥梁是道路的延伸,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有组织交通,划分空间、构成景观序列、为水电工程创造条件的作用

19.园林建筑小品:园林建筑小品一般体型小,数量多,分布广,具有较强的

装饰性,对园区景观影响很大。主要包括园椅、园凳、园桌、展览及宣传牌、景墙、景窗、门洞、栏杆、花格及雕塑等。

20.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农业生态

系统的垂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21.物种结构—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关系的格局

空间结构—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的变化,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22.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物与耕作制度等在纬向上的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等在经向上的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由于地形、地质结构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在垂直高度上的

分异规律。

23.自然分布梯度:

气候土壤梯度: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流域地形梯度:由于流域地形条件和地貌部位差异而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24.农业区位对农业水平结构的影响

自然区位——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位置优势。

经济区位——由于交通、市场、技术、资金、信息等所决定的空间位置优势。

25.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

背景: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等成为商品的制约条件。

杜能的孤立国假设:

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26.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如果用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则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

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2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

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28.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营养级

“十分之一定律”

29.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30.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31.食物链加环类型

生产环: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

增益环: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减耗环: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加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复合环:具有两个以上功能的食物链环节。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

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利用,或农-工-贸一体化。

32.食物链加环遵循的原则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

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33.食物链解链

为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达到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34.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指在生态系统内安排各种生物群落,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35.时间结构涉及的因素

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在一个地区是相对稳定的,选择搭配适当的物种,实现周年生产。

36.搭配的方法

有长短生育期搭配,早、中、晚品种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时序交错,籽粒作物和叶类、块根类作物交错,绿色生物与非绿色生物交错,设置控制措施延长生长季节,化学催熟,假植移栽等。如稻萍鱼中几种鱼混养,分期投放,分批捕捞,实现周年养鱼,也是得益于巧妙的时间结构。

37.景观美

景观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和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景观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38.景观生态学

农业景观:人为活动的产物,包括农田、林场、牧场、渔场、村庄等生态系统。

景观的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和本底构成。

斑块: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地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区域,如池塘、草地、村庄、人工林。

廊道: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线性的拼块,起着隔离、连接观赏的作用,如道路、行道树、花架、农作物的间作。

本底:占地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功能起着最强表现力的景观要素。

种植业中农田、畜牧业中的草地、渔业中的鱼塘等等。

39.景观多样性

景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化,反映了景观镶嵌体的复杂性,可用丰富度、均匀度、镶嵌度来表示。

40.景观异质性

每个景观都有着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特有的外貌形态表现出来,功能上又有特殊的作用。

41.观光农业园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参与性原则

4.特色性原则

5.文化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4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

1.区域地位:

项目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项目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项目对当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项目对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意义

项目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2.资源分析:农业生产资源:农作物;农耕活动;农具;家禽家畜

农民生活资源:农民本身;日常生活特色;农村文化及庆典活动

农村生态资源:农村气象;农村地理;农村生物;农村景观

3.发展模式: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

式;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发展目标:

43.观光农业园选址

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对地域相异的游客的吸引力及旅客的出游能力,包括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消费水平、闲暇时间、出游形式、旅游偏好。

交通条件:离城市的远近关系到建园地游客的数量和相应配套设施的齐全;建园地与客源市场的交通便捷程度。

立地条件: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植被状况、气候状况、水文水质状况、空气质量以及地形地貌。

农业基础条件:建园所在地主要农副产品和供应的种类、数量和保障程度对观光农业的旅游开发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农业的种类、产量和商品率与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呈正相关性。

资源条件: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某地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该地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涉及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等多方面。

基础设施条件:水、电、能源、交通、通信。

旅游发展条件:观光农业开发与本地器旅游发展密切相关,有良好旅游发展条件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创收。

44.功能分区

功能设置:

提供田园风光

提供农事体验交流

提供农产品生产、交易场所

45.功能分区的要点

功能分区不宜琐碎

面积划分掌握一定比例

注意动态游览与静态观赏相结合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46.道路交通规划

外部引导线规划设计:外部引导线指由其他地区向园区主要入口集中的外部交通,通常包括公路、桥梁的建造,汽车站点的设置等。

通往观光农业园的路线,是一条隐含信息的线。它起着引导作用,预先提醒、愉悦和振奋游客,并预示出观光农业园的性质、规模以吸引游客。

引导路线设计要有收有放,形成变缓多样的立体空间。在视觉安全和风景优美之处敞开,在需要屏蔽之处围合;不断变化空间格局用以吸引游人且使游人放松。引导线及道路景观的形状、色彩、质感是形象的物质要素,包含了天然的和人工的、静止的和动态的要素。

观光农业园外部引导线的长度要加以控制,根据游人乘坐机动车行进的心理感受以及徒步行进的心理体验,观光农业园的标志物宜在距离它几千米之外就出现,常常在公路上设置。

出入口规划设计:游客到观光农业园的第一个高潮,常常是吸引游客前往参观游览的重要因素。

出入口可以分为主要入口、次要入口和专用入口三种。

次要入口:为方便附近居民或为次要干道的人流服务,也为主要入口分担人流量,设在园区内有大量人流集散的设施附近。

专用入口:根据园区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置,为方便管理和生产且不妨碍园景的前提下,应选在管理区附近或较偏僻不易为人所发现处。

47.内部道路规划设计

一般园区内部交通可根据其宽度及其在园区中的导游作用分为入内交通、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憩道路。

功能: 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2.组织交通; 3.构成园景

主干道(一级路):是园路的骨干,起到联系全园的作用。一般宽4-7米,道路纵坡一般小于8%。

特点:路型要有变化:主体流线型,结合折线型和不定线型;呈环形,避免走回头路;将各景点连接起来。

次要道路(二级路):由主干道分出,直接联系各景点和建筑,宽度2-4米,地形起伏可以比主要道路大些,坡度大时可做平台、踏步等处理。

特点:可用“S”型或反“S”型;材质要有变化

游憩道路(三级路):引导游人深入景点。

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

48.园路系统规划取决于园区的规划形式

切忌设计无目的的路或死胡同

不宜设计棋盘格的路和蛇形路

49.设计道路应注意事项

对角不宜相等,转向要有过渡

交角不宜小于60°

中心线应交汇于一点

50.设计道路应注意事项

分叉处宜在主干道凸出的位置

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否则便形成一个广场

转角用弧线

路与建筑物逐渐垂直,顺向的应平行

交接处要有直线,忌呈“S”形

中心线向两侧作6%的倾斜

51.景观结构规划

景区划分:通过对园区内景观资源的归纳分析,根据游赏需要,有机地整合为一定范围的各种景观地段,形成具有不同景观特色和境界的景区。景区划分可以根据空间特点、季相特点及其他景观特色进行划分。

划分原则:应与功能使用要求相配合,增强功能要求的效果,但又不一定与功能分区范围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达到既特色鲜明又使用方便的效果。

注意主从协调,详略得当,避免贪大求全导致的结构混乱。

注意体现本地区农业环境的风貌。

52.竖向规划

规划原则:尽量适应地形,减少景观干预,减少工程花费,防止表土流失,保证土壤侵蚀控制和在绿化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道,融合自然风景。

53.水系规划

观光农业园的水体除了造景功能外,还具有生产和生活功能,需要系统的规划,使各项功能之间互不影响,并行程可以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园区内的水体往往与园外的自然水系或农业灌溉水系相连,因而在利用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水质,并应注意节约用水,不影响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54.观光农业园投资的特点:投资金额大;投入时间长;投资的复杂性;沉没

成本大

55.筹资原则:规模适度原则;成本节约原则;结构合理原则;资源互利原则。

筹资渠道和方式: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其他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资金;居民个人资金

筹资成本

筹资方案

56.

60.观光农业园类型:观光主导型;休闲度假主导型;科技示范主导型;生产主导型

61.花坛

在现代园林环境中,花坛是庭院、广场、街道、公园等处不可缺少的组景要素,对于点缀空间、表现环境意象、营造气氛有很大的作用。在摆放中,如遵循以下几点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株高配合。 (2) 花色协调。 (3) 图案设计简洁明快,线条流畅。 (4) 选好镶边植物。

62.花境的特点

花境中各种花卉的配置比较粗放,也不要求花期一致。但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各种花卉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协调和对比,整体构图必须严整,还要注意一年中的四季变化,使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63.花境的设计

花境的外围有一定的轮廓,其边缘可用草坪、矮性花卉或矮栏杆作点缀。两面观赏的要中央高四周低,单面观赏的要前面低后面高。

在设计花境时,应注意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深根系和浅根系的搭配。

在设计中,要使花境内花卉的色调与四周环境相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