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确实,人物性格只有具备多方面性才能充满生气。每个性格包含的性格因素,不是一种,两种,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并统一于主导性格。否则,就只能是杂乱肤浅的东西。

曹雪芹写林黛玉,处处表现她的叛逆精神。但是,他没有把林黛玉的主导性格从性格整体中游离出来,使人物变成“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他总是深入到林黛玉复杂内心世界的各方面去描写,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性格素质。譬如:傲岸不驯、敏感多疑、贵族情调、诗人气质等等。然而,曹雪芹又不让林黛玉的这些性格素质顾影自怜地停滞在那里,它们一方面受到叛逆精神的沁入骨髓的“渗透”,一方面又将这些性格素质凝聚于主导性格之中。这样,人物性格就在“渗透”和“凝聚”的过程中保持了整体性。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谁也触犯不得,连紫鹃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有一次,她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里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玉的面,把李妈妈教训了一顿,急得李嬷说:“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里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讲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可支,夸赞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看来,

林黛玉简直不懂得一点点为人处世的诀窍,不知道如此锋芒毕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很不乖觉,很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地看到了支持林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那就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李嬷嬷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宝玉。她挖苦贾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薛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敏感、多疑和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例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气,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曹雪芹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投下了多么精彩、多么凝练的笔墨啊!纵观林黛玉的性格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悲凉、忧郁。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因素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是的,这种叛逆精神使得林黛玉更加多愁善感了。原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怨愤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往都是一种性格悖逆的表现: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渗入那些非主导性格里去了。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

当她头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固然反映了贾府的谨严的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林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老爷家千金小姐的身份上。她反复叮咛自己,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下去。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摆布得简直如同一位高贵的“使节”——从一个袭过列候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后来,她寄人篱下了,但是这种贵族小姐的气味并没有因此稍减。当乡村老妇刘姥姥被贾府上下捉弄得手舞足蹈时,林黛玉却悠闲自得地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后来,又煞费苦心地把刘姥姥嘲讽为“母蝗虫”。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姐”,“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她十分强烈地向往着同贾宝玉的美满爱情,但是,又总是躲躲闪闪,当贾宝玉说了句“同鸳帐”的直率话时,她竟然急得哭了,斥责宝玉“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确实,封建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教养,在林黛玉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鲜明的“胎记”,使她的性格世界里不能不纠缠着矫揉矜持的藤蔓。曹雪芹敏锐准确的艺术感觉,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它,表现了它。这意味着她反抗的羽翼只能在封建家族的金丝囚笼里寂寞地鼓动。她的挣扎,说什么也割不断封建家族留给的血脉。正是这种“血脉”,使林黛玉的叛逆精神渗透了贵族情调,从而蒙上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表现了卓越的诗歌天才。诗魂,总是从她的言谈举止中飘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如林黛玉轻松活泼地给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秘,襟怀舒朗地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充满了诗情雅趣的潇湘馆里,林黛玉微妙、深沉地用诗歌来传递爱情的信息。说真的,假如没有诗歌,林黛玉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神交的那个样儿。但是,如同诗歌有“眼”一样,林黛玉的诗情的喷发也有一个“泉眼”。这泉眼,就是她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爱情和自由。且不说“凹晶馆联诗”那一段,且不说“绢上题诗”那一段,让我们来读一读有名的《葬花辞》吧!落花,使林黛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触发了她

的点点愁绪和满腔悲愤。她抗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向往:“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诘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疑惑:“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她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要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的色彩。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红楼梦人物个性分析林黛玉

紅樓夢人物個性分析─林黛玉、薛寶釵、晴雯、襲人 作者莊薏璇。台北市立育成高中。二年一班。 壹●前言 《紅樓夢》,別名《石頭記》。這是一部描寫古代封建貴族繁華到沒落的鉅作,亦是作者曹雪芹一生的經歷,劇中對愛情著墨最仔細;其中賈寶玉的熱情、林黛玉的癡情、薛寶釵的深情;以及丫環下人們的愛恨喜惡,又或與主子的糾纏瓜葛,曹雪芹都加以描寫,筆調細膩唯美、真摯動人。一齣活生生的人生舞台劇,然而礙於封建禮教、家長的束縛,終使紅樓夢走向悲劇的結局。正如林黛玉所言「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封建兒女的愛恨情仇、貴族子弟的貪念瞋癡,透過曹雪芹精細的鋪敘,躍然紙上。 其中,紅樓女子最可愛的地方在於她們都想真人。像真人,不是完人,所以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特的缺點。而賈寶玉生命中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長陷身於林黛玉、薛寶釵以及晴雯、襲人這些少女的們的圍繞和糾紛之中。(註一)因此本文挑選了這故事中四個重要的人物加以探討分析,試分了解這四人所擁有的思考模式、個性行為以及與賈寶玉的感情糾葛。 貳●正文 一、林黛玉 01、多才善感、無心機 她有著詩人的情懷,加上體弱多病,容易見景傷懷、感時悲秋,看到花凋謝後便暗自傷感,一邊葬花一邊吟道「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那一幅少女荷鋤葬花的畫面確實悽絕美絕,這樣的景象背後藏的不止是多愁善感的靈魂,還有一顆拒絕接受現實的心,連落花陷污泥都無法忍受,還有可能接受現實中的醜陋嗎?也因為這樣的個性,使得她的情感之路飽受折磨。容易想得亂七八糟,使得她愛猜忌,深怕有人搶走了她的「寶哥哥」。(註二) 有一次黛玉當眾引用了《牡丹庭》、《西廂記》的詞句,被寶釵叫到了屋裡....笑道:「你還不給我跪下?我要審你呢!」黛玉....笑道:「你瞧,寶丫頭瘋了!審我什麼?」寶釵冷笑道:「好個千金小姐!好個不出屋們的女孩兒!滿嘴裡說的是什麼?你只實說罷。」黛玉....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笑道:「好姐姐! 原是我不知道,隨口說的。你交給我,再不說了」寶釵笑道:「我也不知道,… 所以請教你。」(見第四十回)。 於是寶釵說了一整套做閨秀的大道理,把黛玉教訓得「垂頭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應『是』的一字。接著寶釵又送人蔘燕窩給黛玉吃,以及種種對黛玉的溫慰。於是被她先立威後後施恩所降服下來的黛玉便認寶釵做「姐姐」,叫薛姨媽做「媽媽」,還對寶玉表示以前不該錯怪了寶釵是「藏奸」,對寶釵從此不再設防了。 02、自命清高、器量很小 從EQ來看林黛玉人人都會覺得她的缺點比優點多,她的器量很小,器量怎麼小

林黛玉人物分析

“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可以生动的展示林黛玉的美貌与较弱的身姿。一、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二、林黛玉的身体是虚弱的。上帝总是在给一个人打开一扇门时,却关上了一个窗。黛玉才才华横溢,然而黛玉的身体坏到在探春她们面前都“礼数粗疏”,探春也能体谅她实在是精力不济。连贾母如此疼爱这个外孙女,也不忍心让一个所谓身子如此虚弱的女孩嫁给宝玉。 三、林黛玉心思过于细腻。容易捕风捉影,自己把自己气死的。是自小丧母的遭遇,是居人篱下的境况,还是封建社会的压迫。不管怎样,太多的因素积压在了一个小女孩身上,导致了最终这样一个较弱的,多愁多病的林黛玉。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其 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

林黛玉性格分析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红楼梦上的来说,有前世木石前盟的因素,而且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并体弱多病,家中亦只有她一个没有兄弟姐妹。后来父亲又得远离家乡,只好送到贾府,而贾府毕竟不是自家,当然得小心谨慎,又有几分故土情结。并且她与宝玉情投意合,却有金玉之说,岂不是阻断她的姻缘。所以才导致她心事重。而她生于南方,南方的思想本来就先进些,所以她的身上又带了几分叛逆与灵气。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所造成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本是云雾一株草,奈何因缘落凡尘。 只待为君泪流尽,不负红楼一场梦。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

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

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 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 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 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性格分析高中语文

林黛玉人物分析和性格分析 这本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型性,如王熙凤的泼辣歹毒,薛宝钗的圆滑世故、贾探春的自尊独立等,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以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入到了读者心中。很多人可能对于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悲秋伤夏感到不满,但也有许多的人欣赏林黛玉的坦诚豁达、敢爱敢恨的性格。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而且林黛玉是一个矛盾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性格特点。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先从整体上认识林黛玉,从而在接下来更好的理解她的悲欢离合。想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是"才女"二字,这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贾元春回家省亲时,林黛玉的诗词脱颖而出,可见其是才华出众的,又譬如办诗社,多首诗词拔得头筹,诗词内容让人折服,又像那《葬花吟》,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林黛玉的才华。而才女这个词,自古至今带有着些许悲剧色彩,如宋代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伤春悲秋,又如张爱玲,一生都在追寻爱情,最后香消玉殒之时却落得个无人陪伴。林黛玉也不例外,身上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少小离家,无人为其婚姻大事做主,因为性格较为坦诚直率、说话直接也不算得人心,而且较为敏感,如果有些风吹草动会悲观多想,心情郁郁,虽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和金玉良缘的束缚而未得善终,最终泪竭而香消玉殒。林黛玉的一生,不能尽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但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浸泡在悲剧中的。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以来褒贬不一。有人会说她太过小气,许多事情都斤斤计较,且言辞犀利、尖酸刻薄,这些说辞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她的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因为她待人真诚,所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言辞直接,却道出了本质,小说中有些人物会抱怨她说话太过刻薄,却没有说她说的内容是错的。她的坦诚是值得赞赏的,有什么事情都会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她的心情,不会像城府颇深的人那样把自己的心思藏起来,说与做的行为截然不同。喜欢林黛玉,不仅是因为她身上的悲情色彩太过浓厚,让人不自觉想去靠近分析,也是因为她敢爱敢恨,敢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态度,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的性格特点。 一、林黛玉的离别:命运无常、不由人 林黛玉的出场就是离别,这暗示了她悲剧的命运,在此次分析中也将林黛玉的离别放在第一位论述。开始是离别,结局也是离别,她的短短一生,是有过多次的离别,这也是她自带悲剧光环的原因之一。在林黛玉初次登场时,她的父亲林如海言:"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一句话,道出了林黛玉的当时处境,且也道出了她的离别情境,母亲病逝,是为一离别;父亲年老,无力抚养,将其送走,是为二离别。林黛玉小小年纪便要离开父亲投奔亲戚仰人鼻息,使得读者在开始就给林黛玉冠以悲剧,而这一次的离别,也正应了命不由人,一场病使得母亲故去,无力回天,林黛玉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这一事实,而父亲年迈,也是有心无力,无法养育这个幼女,即便林黛玉再不愿意也只能屈从。这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命运作弄,作为人是不可改变的。 林黛玉的泪竭焚稿的场面是林黛玉的最后一次离别,身边只有贴身丫鬟和李纨照顾,周围冷清孤寂,形成对比的是旁边的怡红院热闹非凡,林黛玉的爱情托付者贾宝玉正与别人行成婚大礼。昔日怜惜她的人也冷落了她,即便她即将要与众人天人永隔,众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姓名: 学号: 院系:

摘要: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只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她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悲剧美 正文:说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以悲剧收场的凄美爱情故事。它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部悲剧,宝黛爱情是最大的悲剧,其次就是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 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