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人杜牧。

二、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五、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早雁》

一、教学导入

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

散惊飞的情状,来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四、整体感知

【译诗】

秋季过了一半(指农历八月),金河地区胡人的弓弦拉开了,大雁在云天外惊飞,四散哀逃。明朗的月光照着高擎着的仙掌,大雁南飞的孤影在长安上空飘过,灯光暗淡的长门冷宫那边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在金河一带,明春你们这些雁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飞回故乡。不要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为食物。

五、鉴赏诗歌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哀”,写出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2)“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到长安的情形。“仙掌”、“长门”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惊飞”“四散哀”“须知”“岂逐”可以看出,作者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对它们发出了劝慰和嘱咐。其实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六、艺术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却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看作四散的早雁。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一、教学导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回顾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

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4)写作技巧?

三、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三首七绝。

四、诗歌解读与鉴赏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五、课文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题乌江亭》

一、教学导入

播放视频《乌江泪》,询问这首歌唱的是哪个历史人物?(项羽)。项羽经历过大小七十余战,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垓下之围,自刎乌江的结局。对于项羽的自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杜牧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杜牧的诗歌《题乌江亭》。二、写作背景介绍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

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三、诗歌鉴赏与解读

1、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明确:不是英雄所为。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如果卷土重来,说不定还可以成功。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

2、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明确: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3、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王安石《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结合课后练习三)。

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四、作业布置:预习《李商隐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 课文剖析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秋半:八月。]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

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纷纷在:到处都是。岂:难道,意为不能。胡骑:回纥的军队。逐:随着。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籽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莫厌:不要嫌弃。〕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8课 杜牧诗三首 含答案

第8课杜牧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把握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3.体会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

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县西。) 名句识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考点演示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 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 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1.5 课时。
1/8

教学过程: 早雁 【导入语】 问 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 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问 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 仿。对于晚唐诗 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 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 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 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 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 文赋上的成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 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 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 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 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 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 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 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 慨于景物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 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 不古不今, 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 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 “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的情状,来喻指饱受骚扰、流离 失所的边地人民。
2/8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人杜牧。 二、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五、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早雁》 一、教学导入 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

杜牧诗三首 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 8.杜牧诗三首 课文剖析 早 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秋半:八月。]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

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纷纷在:到处都是。岂:难道,意为不能。胡骑:回纥的军队。逐:随着。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籽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莫厌:不要嫌弃。〕 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杜牧诗三首》课前预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8 .杜牧诗三首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胡骑.(qí)潇湘 ..(méitái)..(xiāoxiānɡ)菰.米(ɡū)莓苔 樊.川(fán) 2.理解词义 早雁: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菰米:菰草的果实。菰,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于浅水中,花淡紫色。 绣成堆:形容华清宫及其周围的花卉树木一片翠绿,远远望去如同锦绣一般。 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运送荔枝的马奔跑如飞,尘土飞扬。 不期:难以预料。 二、文学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课外经典句段 过华清宫绝句两首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问题导读 1.王安石也写过《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请从诗中表达的观点角度与杜牧的同名诗作比较。 提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是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杜牧的诗中说,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提示:这首诗托物寓慨,表面上写雁,实际上写人,写北地难民南逃,又不为朝廷所恤的悲惨处境。全诗用象征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亡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两首

语文:2.8《杜牧诗三首》课前预习(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8 .杜牧诗三首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胡骑.(qí)潇湘 ..(méitái)..(xiāoxiānɡ)菰.米(ɡū)莓苔 樊.川(fán) 2.理解词义 早雁:农历八月是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菰米:菰草的果实。菰,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于浅水中,花淡紫色。 绣成堆:形容华清宫及其周围的花卉树木一片翠绿,远远望去如同锦绣一般。 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运送荔枝的马奔跑如飞,尘土飞扬。 不期:难以预料。 二、文学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课外经典句段 过华清宫绝句两首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问题导读 1.王安石也写过《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请从诗中表达的观点角度与杜牧的同名诗作比较。 提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是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杜牧的诗中说,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提示:这首诗托物寓慨,表面上写雁,实际上写人,写北地难民南逃,又不为朝廷所恤的悲惨处境。全诗用象征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亡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问1: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 默契。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1分钟)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三、学习《题乌江亭》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 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比他小约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到:“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李商隐《杜司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有《樊川文集》。 二、名篇再现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咏史诗的鉴赏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高二语文杜牧诗三首

8.杜牧诗三首 课文剖析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秋半:八月。]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

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纷纷在:到处都是。岂:难道,意为不能。胡骑:回纥的军队。逐:随着。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籽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莫厌:不要嫌弃。〕 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名家赏评“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游象外,真名句也。(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咏雁诗多矣,终无见逾者。(清周咏棠辑《唐贤小三味集续集》,清抄本)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游国恩、萧涤非等编著《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第8课 杜牧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

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第第8课课杜牧诗三首杜牧诗三首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 3.体会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208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名句识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考点演示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答案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拓展阅读 唐诗三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唐 诗三首 牛咤咤,田确确。① 旱块敲牛蹄趵趵②,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③,月月食粮车辘辘④。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⑥,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注释】①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②趵趵:牛蹄声。③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④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⑤斤:泛指农具。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⑥覆:覆灭,灭亡。 [考点必练] 请自选角度赏析结尾三句。 答案 表面写盼望官军打胜仗,其实深刻地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具有现实性和震撼力。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①,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②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③。”“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④。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②更:岂。③次:挨次。中男:唐玄宗时期,定十八岁为“中男”。④伶俜(pīng):形容孤独。 [考点必练] 1.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可以吗?为什么? 2.“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不可以。上边“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