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物病理学试验教案彩图详细版

动物病理学试验教案彩图详细版

动物病理学试验教案彩图详细版
动物病理学试验教案彩图详细版

动物病理学试验教案

实验须知

兽医病理解剖学是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实验部分在本课程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全部实验项目训练后,才可能掌握本门课程的最基本技能,才能真正理解病理解剖的基本理论,因而才谈得上把病理解剖学知识用作为后期各临床诊断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指导和服务于兽医临诊工作。

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尸体剖检和疾病病理学诊断,大体标本的眼观观察,组织切片的光学检查以及临诊病理讨论会这四个部分。

兽医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所观察的各种对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静止的,片断的,往往是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一个侧面。因此,必须在病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思考,把观察到的各种病理现象结合起来,把它与发展中的疾病和病理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概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窥视病理现象的全过程及其意义。

一、尸体剖检和疾病病理学诊断

尸检就是对病畜病禽尸体进行系统的或局部的病理剖检和检查,根据尸检所见,结合临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尸检是病理解剖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来源,又是病理解剖学服务于临诊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畜禽的系统剖检程序和方法,病变脏器的检查、描述和记录方法,检查结果的分析综合方法,以及能够正确提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在教学安排上,要在课程内实现基本技能训练,还应要求学生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中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尸检。

要求不怕脏、累等,认真操作尽量避免漏检和误检等

二、大体标本的眼观观察

检查病变脏器要遵循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一般来说,先看整个脏器的大小和形状,再看表面和色泽,其后检查质度,观察剖面的组织纹理。若有病灶,则顺序地观察其分布、大小、形状、色泽、质度和剖面纹理及其组成。对病变脏器的描述和记录,原则上也应按此顺序。病变脏器及其邻近组织有病理性联系(如粘连、瘘管、病变蔓延等)时,应首先检查。

病理实验室保存的浸泡标本,均已用甲醛溶液作防腐固定,组织蛋白已凝固,因而和新鲜标本相比,体积稍缩小,其外形还可能有人为改变,质度均变硬实。

非原色保存的标本,固定和保存液均用4%甲醛(即10%的福尔马林溶液),组织中血红蛋白受甲醛作用后变为黑色,因此,含血多的部位和出血区均由红色、暗红色变为黑色,含血少的部位亦显灰色,与黑色物质沉着不能区分。胆红素可溶于水,有此色素浸润的黄疸组织,颜色减退。其他种类的色素不受甲醛溶液的影响而仍现原色。

原色保存的标本,在甲醛溶液固定后曾用乙醇作回色处理,血色素回复到原来的鲜红色。因而,回色和保存合适的标本,其颜色接近原色。

染色标本,因已用染料染色,组织中某些成分可显特定颜色,如脂肪组织用苏丹Ⅲ染色后由原来的洁白色变为红色;淀粉样变的标本用碘溶液处理后,淀粉样物质呈红褐色,而组织呈淡黄色。

三、切片标本的光学显微镜

检查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应知道材料的来源、制片的方法和染色的方法,并持切片对着光线做一眼观检查。接着在低倍镜下按顺序观察切片,确定何种组织和病变部位分布,注意有无制片缺陷,如染色不良、切片碎裂等,初步判定病变性质。然后,换用高倍镜仔细观察代表性部位的组织学(如实质和间质成分,细胞的各组成成分)变化,异物和病理产物,色素和特殊结构物等。观察病灶要从外向内顺序,判明病灶层次,组织和细胞构成,以及病理产物性质等。最后,如果需要鉴别更细微的结构和病理产物,可用油镜观察,要重视培养用低倍镜识别组织病变的能力。

观察组织切片时,一定要通观全片,而且对每一个病变部位都要过细检查。在认真观察后,作出诊断。同时写出病变的描述和绘图。

常规检查的切片是石蜡包埋的、(H-E)染色的切片。在这种染片中,除色素一般不着染之外,其它成分被染成红色或蓝色。染成红色的,称为嗜酸性染色,即被伊红着染,包括有核细胞的细胞浆、红细胞、纤维素、血浆、胶原纤维等;染成蓝色的,称为嗜碱性染色,即苏木精着染,包括含核酸的细胞核、细菌菌块,含酸性粘多糖的粘液和类粘液、软骨的基质,以及钙盐等。分裂增殖旺盛的细胞如癌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的胞浆含较多的核酸物质,可被染成浅蓝色。有些正常或病理成分,需要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

观察病理切片时,应注意组织和细胞染色特性的改变,包括着染过深、过浅、出现异常染色成分。要从全局、立体的观察病理变化景象,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诊断依据。

三、临诊-病理讨论会

临诊-病理讨论会被列为本门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在于增强学生的临诊生产观点,提高运用病理学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病理解剖学理论知识有重要促进作用。

兽医病理学实习指导书实习守则

病理解剖学部分的实验观察是客观的描述所见到的病理变化,并加以讨论.因此在实习时学生应忠实地记录与描绘所见病变,非在教师授意下,决不许虚构.

在观察组织学标本(切片)时,应遵循下述守则:

在显微镜状态下:

1、先用低倍镜将切片顺次观察一遍.找到指导书中所指示的病变部位

2、以高倍镜观察病变的详细结构

3、根据指导书中所指定的内容,以彩色铅笔描绘病变.

4、在描绘时,单筒显微镜以左眼观察切片,右眼看着绘图纸描绘

5、标本观察时结合幻灯图片观察眼观标本并认真绘出组织学病变

学生在实习时,应爱护仪器与实习器材:

1、微镜使用后妥加保管.

2、眼观标本不得任意摇晃,取出或用手(器械)触挟,爱护切片,实习后交还原处

学生在实习前,应做好以下准备

1,图纸(白道林纸或优质新闻纸)

2,削好的彩色铅笔(至少红蓝两种)

3,预习实习指导书.

4,预习有关器官的组织学结构.

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肺充血和肝慢性淤血的形态特点

2、掌握血栓的形态特点

3、掌握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肉眼及镜下形态特点

4、熟悉出血的类型及肉眼形态特点

实验内容:观察和绘出显微标本图片

1、动脉充血

2、静脉性充血

3、血栓和栓塞

4、局部贫血和梗死

实验材料:幻灯和镜下标本图片和切片

切片包括:肾充血;肾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淋巴结炎。

幻灯片:如下:

图1:肺动脉性充血图片一

肺的动脉性充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细胞,由于充血多见于炎性过程中,故常见炎性细胞、渗出液、出血和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等症状。

图片2

Fig. 1. Hyperemia of capillaries of pulmonary alveoli and mononuclear infiltration were shown. Fibrin and red blood cells could be found inside the alveolar spaces. (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Fig. 2. Thickened basement membranes of capillaries and widened walls of pulmonary alveoli with fibrinous deposition were detected. (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Fig. 3. Hyaline-membrane formation was observed. (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Fig. 4. Epithelium desquamation of bronchioles mucosa could be detected, together with neutrophils and some fibrous thrombosis in the accompanied vessels. (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

图片3:实物图片

发生充血的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功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图4:其它充血组织学变化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

肺充血(猪)

淋巴结充血(猪) 肠粘膜充血(马)

纤维素性肺炎(猪)

血管反应(马)

血管反应(猪)

犊牛狂犬病

非特异性急性充血性脾炎(急性脾肿瘤) 非特异反应性增生(增生性脾炎)

图5:静脉性淤血肝脏(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

肝表面光滑,被膜紧张,体积稍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弥漫分布的棕褐色(原为红色,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呈棕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斑纹,在肝的切面上构成网络的图纹,形似槟榔。

[慢性肝淤血]

肝表面光滑,被膜紧张,体积稍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弥漫分布的棕褐色(原为红色,经福尔

马林固定后呈棕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斑纹,在肝的切面上构成网络的图纹,形似槟榔

图片6:

[慢性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的肝窦明显扩张淤血,肝索萎缩、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图片7:其它充血

图片7:

渗出性出血在病理形态上表现斑点状出血

淤血 静脉性充血

肺淤血(鹿)

>肺淤血(鸡)

肝淤血(马) 肝淤血(马)

脾淤血(马) 肾淤血(猪)

肾淤血

血栓

白色血栓(white thrombus ) :眼观:血小板血栓呈灰白色、质地较坚实的小丘,于心瓣膜紧密相连故又称白色血栓;光镜下:为细小、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团块,血小板兼有微量纤维蛋白和白细胞存在。电镜:可见血小板紧密接触,保持一定轮

,但颗粒

已消失。 一般心脏和动脉内的血栓主要是白色血栓,白色血栓牢固地粘附于心瓣膜及血管壁上,不易被血流速度较快的血液冲走。

非特异性淋巴结出血

消耗凝固病及出血

血小板样活性紫癜病

血管反应(猪)

肾出血(猪瘟)

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呈网状横挂于血小板小梁之间,其中网罗有白细胞和大量的红细胞,此凝固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因此称为混合性血栓(mixture thrombus)

随着血管内混合血栓的形成并组建增大,血流更为缓慢,当管腔完全被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成为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又称凝固血栓(coagulation thrombus)。当血栓最后完全阻塞血管腔,导致血流停止后,后部血管腔内血液迅速凝固,形成红色血栓。这种血栓与生理性的凝血作用相同,首先是纤维素析出,而后由红细胞、白细胞凝集形成的血栓

贫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肾、心、脑等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这种梗死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故又称为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ion)。梗死灶的形态与阻塞动脉的分布区域一致。如肾贫血性梗死灶呈锥体状,锥底为肾表面,尖端指向血管堵塞部位,心脏的梗死灶呈不规则的地图状,肠管的梗死灶呈节段状。梗死一般为凝固性坏死,梗死灶稍隆起,略微干燥、硬固,周围有充血出血带。而脑组织的梗死为液化性坏死。镜检梗死组织,原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但微细结构模糊不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崩解。

[肾贫血性梗死]

肾表面、切面见灰白色、无光泽坏死病灶。病灶略呈三角形,三角形底贴器官被膜,边缘有暗褐色带。呈凝固性坏死改变,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

红色梗死(red infarct)或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指局部组织发生梗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出血,故言观呈暗红色。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肺脏和肠管。

眼观:出血性梗死的病灶呈紫红色,体积稍增大,质地硬实,其变化与贫血性梗死的基本情况相同。镜检:除有组织凝固性坏死外,在梗死区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

问题:

1、充血和淤血的区别?

2、出血的种类?

3、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区别?

4、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的定义?

图7-2 淋巴结

①被膜 ②淋巴小结

③胸腺依赖区 ④被膜下淋巴窦 ⑤淋巴索 ⑥髓质淋巴窦

实验二、

组织

[肺出血性梗死发生机制示意图]

[肺出血性梗死]

肺切面被膜下见一境界清楚的略呈三角形的暗褐色病灶,病灶失去正常肺组织的多孔海绵状结构。相

[肺出血性梗死]肺脏有双重血液供应,吻合支十分丰富,故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梗死,但如果动脉栓塞的同时,伴有高度的肺淤血,由于静脉压增高,支气管的侧枝循环不易建立,于是血流停止而发生梗死。血液通过损伤的血管壁进入梗死灶,使梗死区陈干红色或紫红色。

与细胞的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萎缩,变性,坏死在显微镜下的病变特点,并了解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内容:

1、观察萎缩,变性,坏死的眼观病变特点

3、绘出和观察萎缩,变性,坏死在显微镜下的病变特点

4、了解寄生虫结节的形态学特征

实验材料

图片及病理切片

1肾颗粒变性,2肾脂肪变性。3 肝寄生虫结节 4 肾贫血性梗死

图片如下:

(1)、萎缩

图一

心肌褐色萎缩 brown atrophy of heart:心肌纤维内可见褐色素沉积,位于核的一极,肌纤维素萎缩。

图二:

心肌萎缩 atrophy of heart muscles:肌纤维直径变小,胞核小而深染,细胞间间隙增宽。

图三:

肌纤维变细,细胞间距增大;胞核变小病深染。

(2)、变性

图一:肾颗粒变性

图二:肾颗粒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凸入管腔,胞浆混浊,充满细小的蛋白质颗粒。

图四:心肌颗粒变性时

心肌颗粒变性时,心肌纤维肿胀变粗,横纹淡化或消失,肌原纤维模糊不清,在肌原纤维之

间可见成串的颗粒状结构,核周隙明显可见图四:水泡变性

[肝细胞水泡变性]

肝细胞体积增大,变圆,胞浆颜色变浅,疏松图五玻璃样变性

肾透明滴状变(猪瘟)

[细胞内玻璃样变]

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形成,红染,边界清楚。

图六:脾淀粉样变性

脾小梁淀粉样变(马)

镜检:淀粉样物质呈云朵状,淡红色。沉着部位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图七:肾淀粉样变性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槟榔肝:是指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处明显成暗红色,而变性处为黄色,肝脏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之为槟榔肝。 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外内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斑点,与正常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绒毛心:因心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西米脾:局灶型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此时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火腿脾: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器官或组织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贫血性充血)】 淤血:指小静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使局部组织含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气胸、胸水等。 局部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紊乱, 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 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制,即 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 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2、疾病的外因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级实验目录.doc

三年级上册 序号章节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备注 1 1-1 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放大镜、皮尺分组 2 1-2 对校园里树木的观察放大镜、软尺、蜡笔分组 3 1-3 大树和小草狗尾草、三叶草等小草若干、一条樟树枝分组 * 4 观察水生植物水花生、浮萍、水葫芦分组 5 1-5 观察植物的叶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放大镜分组 * 6 1-6 测量植物的叶大小不同的叶片、尺子分组 7 2-1 寻访小动物放大镜分组 8 2-2 观察蜗牛(一)蜗牛、放大镜、树枝、线、玻璃、饲养槽分组 * 9 2-3 观察蜗牛(二)挨饿的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饼干等食物分组 * 10 2-4 观察蚯蚓蚯蚓、培养皿、放大镜、水槽分组 11 2-5 观察蚂蚁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昆 分组 * 虫盒、放大镜、蚂蚁 12 2-6 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 演示 * 少许鱼食 13 3-2 谁更硬一些橡皮、木头、金属和塑料条分组 14 认识金属铁、铜、铝等金属条、玻璃杯、热水、空饮料罐演示 15 3-3 比较柔韧性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钩码、 演示回形针 16 它们吸水吗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红墨水、滴管、放 分组 3-4 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17 我们来造一张纸餐巾纸、透明杯子、棉布、筷子演示 18 3-5 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水槽、分组 * 19 3-6 探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砖瓦和陶器、瓷器各一小块、铁钉、烧杯、滴管 演示物理特性 7个黑色塑料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 20 4-1 水在哪个袋子里水分组 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玻璃杯、 21 4-2 观察水和食用油 塑料瓶、水槽、植物油 分组或演示 * 22 4-3 谁流得更快一些玻璃杯、玻璃、油、洗洁精、滴管分组 23 4-4 比较水的多少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几个、演示 24 认识量筒塑料杯、纸带、胶水、量筒分组 * 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 1 根香、打火机、 25 4-5 我们周围的空气 吹泡泡器或吸管、洗洁精或肥皂水 分组 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巾、橡皮泥、 26 4-6 空气占据空间吗 水槽 演示和分组 * 27 4-7 细木条、细线、橡皮泥、气球、皮球、托盘天平、 空气有重量吗 砝码 演示 *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1)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2 局部化脓菌感染时,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变,如果机体抵抗力弱可引 起。 3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三选择题 1 缺氧时主动脉弓、颈静脉窦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 B.体液机理 C.神经机理 D.遗传机理 2 机体反应性包括()。 A. 种属反应性 B. 个体反应性 C. 年龄反应性 D. 性别反应性 四、判断题 1 所有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 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2 因果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 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 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 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3 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 2 静脉性充血 3 出血 4 血栓形成 5 梗死 二、填空题 1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和。 三、选择题 1 临床上铁锈色鼻液增多是()引起的。 A.慢性肝淤血 B.慢性肾淤血 C.心力衰竭 D.慢性肠梗塞 2 充血类型有()。 A.神经性充血 B.侧枝性充血 C.贫血后充血 D.出血后充血 3 当牛、羊瘤胃鼓气,马胃扩张以及腹腔大量积液时进行胃或腹腔穿刺治疗,如果放气或抽 水速度快可引起腹部()充血。 A. 神经性 B. 侧枝性 C. 贫血后 D. 遗传性 4 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有()。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动物病理学重点

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

动物病理学题库1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2.充血 3.水肿 4.黄疸 .局部贫血 6.坏死 二、选择题 1.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C。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2.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B)期。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3.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D)。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4.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C。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充血主要指(A)。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7.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C)。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8.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D)。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9.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C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10.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11.充血主要指(A)。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12.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C)。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13.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C。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14.发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B)。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1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简答题

动物病理学题库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

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 增多。()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7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7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7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7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7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 7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7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8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8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8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 8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 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 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 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 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 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

动物病理学重点

二简答 1淤血的病理变化 (1). 眼观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发绀) 体积肿大,重量增加 温度降低(体表淤血)。 镜检可见淤血的器官、组织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2急性肺淤血病理变化 眼观:体积肿大; 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重量增加; 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 镜检: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屈曲,充满红细胞。 肺泡腔内可见少量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壁上皮。 3出血病理变化 (1).破裂性出血 血肿:组织内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 出血点或瘀点:针头大小(1mm) 出血斑或瘀斑:斑块状,圆形或不规则性 紫癜:皮肤、粘膜上的紫色瘀斑 新鲜出血灶呈鲜红色,陈旧的出血灶呈暗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带棕黄色。 萎缩的病理变化 .1)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变化规律 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得最早且最显著; 肌肉; 肝、肾、淋巴结、胃、肠等器官; 脑、心、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的萎缩发生较晚,也较轻微。 2.)眼观 ⑴脂肪组织消耗殆尽 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的脂肪完全消失;心脏冠状沟和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胶冻样,即发生浆液性萎缩。 3. )镜检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细胞质减少,致密浓染,细胞核皱缩,染色加深;间质结缔组织则相对增多。 5槟榔肝 眼观:由慢性淤血引起的肝脂肪变性,淤血成暗红色,脂变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呈红黄相间的形似槟榔的花纹“槟榔肝” 镜检 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脂滴,胞核被脂滴挤于一侧,形状改变。 中心脂肪化:淤血 周边脂肪化:中毒

脂肪肝:大部分肝小叶的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 6虎斑心 眼观 变性心肌纤维肿胀,呈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 与正常的心肌纤维(暗红色)交叉分布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花纹,称为“虎斑心”;镜检 细小的脂肪空泡(脂滴)呈串珠状排列在肌原纤维之间,横纹消失。 7炎症的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三种 8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特点 区别要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组织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组织形态差异大 核分裂相 较少或无病理核分裂相 多见,病理核分裂相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形成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生长速度 缓慢,很少坏死和出血 较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 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 5、实验过程: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1、我的猜想: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 3、不改变的条件: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 _。

4、操作方法:①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 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 ②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 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 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 6、实验过程: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 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 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动物病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备课讲稿

《动物病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学》参考答案 (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血管套:非化脓性脑炎时在血管周围腔有浆液、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形成所谓血管的细胞套。 2、槟榔肝: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3、虎斑心:慢性中毒、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4、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时在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和小脑普肯野氏细胞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小体。 5、痛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尿酸和尿酸盐晶体沉着于一定组织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禽类。 6、肉芽肿: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7、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功能低下 8、大肝病:鸡白血病时,瘤细胞侵害肝、脾、肾,使器官增大几倍,黄灰色,质地脆弱易碎裂,肝肿大尤其显著,可充满腹腔3/4的容积,故俗称为“大肝病”。 9、肿瘤:指机体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条件下失去对其生长的基因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10、假小叶:肝硬化时,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将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类似肝小叶形状的小岛,没有中央静脉,或偏位,或有两个,有的把汇管区包围在内,称为假小叶。 11、凋亡:是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2、卫星现象: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移至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积聚,称为卫星现象。 13、泡沫细胞:小胶质细胞吞噬类脂质时不能将其消化,使细胞质呈空泡状,故称为泡沫细胞。 14、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2020年动物病理学(课件)

2020年动物病理学(课件)一:名词解释 1.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gangrene)。 2.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 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为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3.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 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4.吞噬作用:昆虫血细胞(主要是浆细胞和颗粒细胞)将 体内异物和侵入的病原体摄进细胞质内并消化的过程。 5.肉芽肿(granuloma):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局 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6.虎斑心:.由于机体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等原因,导致心 肌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肌纤维弹性降低,心室扩展,肥大,呈局灶性或弥漫性黄褐色,切面浑浊,结构不清。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周围,在红褐色(心肌纤维)的背景上出现灰黄色(心肌脂肪变性)条纹或斑块,状似虎斑,故称虎斑心.......感谢聆听

二:选择题 1—5CCCDC 6—10CBDAD 11-15CABBC 16-20ABCD ACABD AB ACD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渗出,渗出在炎症过程中有何意义? 答:渗出是指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内 的过程。 ①液体的渗出:炎症过程中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可通过 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渗出到血管外.大量的渗出液不仅可以稀积毒素带走炎症灶内 的代谢产物,而且由于其含有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渗出 液中的纤维蛋原聚合成纤维素后则形成互相交织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菌的扩散和 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因此渗出液具有重要的抗损害作用。但是 渗出液过多时,可压迫接近器官,影响其功能活动. ②细胞渗出:在炎症反应中,不仅有液体渗出,

《动物病理学》复习指导有答案讲解

第1章疾病概论 [内容提要] 1.疾病:指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病因作用而发生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生产能力的下降。 2.疾病的发生原因?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外因:1.生物性因素: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3。机械性因素:机械力的作用,如震荡、挫伤等 内因:1.营养性因素2.免疫性因素 3.遗传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身体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3.应激:也称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外界环境或体内环境因素的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时,出现的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增强为主要特点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第2章血液循环障碍 [内容提要] 1.充血:某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的现象。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2.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3.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栓塞:在循环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6.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的联系? 1)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 块的过程。2)栓塞: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 第3、4章水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 [内容提要] 1.水肿:等渗性液体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2.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3.酸中毒:如果NaHCO3/H2CO3值小于20:1,PH<7.4 4.水肿的发生机理?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细胞间液生成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4)淋巴回流受阻 2、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5.脱水的类型有哪些?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6.机体的酸碱平衡是如何调节的? 1.血液缓冲系统调节 2.肺脏的调节 3.肾脏的调节 4.组织细胞的调节 第5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内容提要] 1.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2.变性:在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形态变化 3.坏死及其类型 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3、脂肪坏死 4、凋亡 5、坏疽 4.脂肪变性的原因和发生肌理?急性感染、中毒、缺氧、饥饿、营养物质缺乏 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2、脂蛋白合成障碍 3、脂肪酸氧化障碍 4、结构脂肪破坏

动物病理学学习心得

动物病理学学习心得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位称职的兽医,必须学好各门专业课,而动物病理学又是重中之重。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各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变化的一门科学,由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科学组成。 大二上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病理解剖学,在郑明学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学习了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经过和转归,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炎症,败血症,肺炎,非化脓性脑炎,肾小球肾炎等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病理变化。最后我们做了一个病鸡解剖的实验。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接下来是我对这一学期所学知识的大体总结。 首先,我了解到疾病是机体与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疾病有如下特点;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二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三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四是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准。疾病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病因分类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依据病程长短可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依据治疗方法分类可分为内科病和外科病。疾病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终结期。致病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有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营养型致病因素。内因主要包括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机体的防御能力。 然后,我学习了一系列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其中有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与组织损伤,炎症,肿瘤。这些病理变化在绝大部分疾病中都有体现。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周而复始的流动过程。它是机体的重要生理机能之一,他通过血液循环向各器官及组织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同时又不断从器官和组织代谢产物,从而保证机体物质代谢正常进行。血液循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并与其他系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心血管系统本身及其调节过程发生损伤或障碍,还是血液,呼吸系统出现病理过程,都可使血液循环障碍与其病理过程也有着密切关系。血液循环障碍根据其发生原因与波及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部血量改变引起的充血和缺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引起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由于缺血而引起的坏死。充血指某些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静脉性充血和动脉性充血两种。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的现象称为出血。血液流至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栓塞指正常血液中不存在的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的过程。引起栓塞的物质称为栓子。局部缺血指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量供应不足或缺失。个梗死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的坏死。 组织与细胞损伤包括萎缩,变性,坏死。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变化过程。是由于组成该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所致。萎缩的病理变化为眼观全身脂肪,心冠脂肪,肾周围脂肪萎缩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呈半透明胶冻样,即发生浆液萎缩。实质器官体积成比例缩小,器官边缘变薄变锐,被膜增厚皱缩,重量减轻,质度变硬,管状器官管壁变薄,管腔变大,出现衰竭症象逐渐消弱严重贫血,被毛粗乱无光,全身水肿。镜检﹕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数量减少,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减少,溶酶体和自噬体增多。变性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内或细胞间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过度的现象,细胞变性有颗

动物病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教案 (Animal Pathology) 学分:2.0 总课时: 20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四-五学期

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 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 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课时安排 3 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 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 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 5.疾病的概念; 6.疾病的分类; 7.疾病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 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 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 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课时安排 3 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 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 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 5.疾病的概念; 6.疾病的分类; 7.疾病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 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病理学的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 即病理学变化。 思考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教学课题第二章 组织细胞基本病理 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 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及易发器官,病理变化。 2.掌握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概念,坏死的病变特征及其坏死类型。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重点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 2.萎缩的分类; 3.变性的类型和病理特征; 4.坏死的类型与病理特征 教学难点 1.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 2.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小结从超微结构水平理解细胞损伤性刺激的反应,首先简述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变化。“槟榔肝”、“虎斑心”透明变 性物质称为透明蛋白,淀粉样变常发生于脾、肾、肝和淋巴结等器官。 细胞的损伤是组织内物质代谢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反映。根据损 伤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萎缩、变性和坏死三种形式。 思考题1.组织、细胞坏死后形态学上有何主要特征? 2.细胞变性形态学有何主要特征?常见类型有几种? 3.细胞坏死在组织学上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4.组织坏死的结局如何?

(完整版)兽医病理学试题库和参考答案解析

《兽医病理学》题库 一、判断题(请在正确的括号内划√,不正确的划×)(20分) 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8、肺气肿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1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1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1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1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1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1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1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1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18、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性假膜,例如猪瘟。( ) 1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2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增多。() 2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2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2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2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2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2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