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经济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经济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经济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经济学专业

一、经济学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

(一)经济学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经济学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1)专业要求。在美国取得经济学本科专业入学资格的有具体要求,通常包括预修的课程、预修的时间和要达到的成绩。如在宾州大学,要报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大学二年级结束前修由本校开设的两门最基础的经济学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的平均成绩至少要达到2分(4分为满分)。在普林斯顿大学,还另加一门数学课,而且必须在大学一年级时修好。这种专业前的资格要求,具有两大功能:对学生来说,可提供深入了解经济学专业的机会以及检测自己发展经济学专业兴趣的能力;对教学单位来说,则起到初始的专业筛选作用,进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入学水平。在普林斯顿大学为例,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包括修读一门统计学、三门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和本系的其它五门课程;在大三时独立完成一项研究课;四年级时研写专业论文和参加本系的专业综合考试;以及修学总平均分数达到C或以上。很明显,美国大学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经济信息知识(是什么)、经济理论知识(为什么)和经济技术知识(怎么做),并着力强调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学生通过技术知识的应用,借助理论知识理解信息知识,而对信息知识的分析又进一步检验甚至发展理论知识,最终把经济学知识带入一个不断更新和提高的动态过程。

(2)课程设置。第一,课程数目众多。宾州大学经济系于1999年秋季学期开出的本科经济学课程就有17门,包括微观、宏观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法律与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管理专题和优等生研讨课等。实际上,宾大经济系开设的各种经济学课程多达一百多门,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比较制度经济学,经济预测和宏观规模等。普大经济系开出的本科课程也数目众多,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课程设置越多,越能使从各个领域、各种学习兴趣甚至从今后可能要从事的职业角度给学生更多更灵活的修课选择,越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具体应用的相互结合,也越有利于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这样势必增加学生的专业热情和

学习兴趣。第二,课程结构合理。首先,他们强调课程的层次性,即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Levels),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象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级水平的课程。其次,他们还兼顾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实际生产服务活动对经济学知识的广泛需求。第三,课程的应用性强。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程度,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如从经济学多门课程的相互联系来看,美国大学采取“双结合”的方式来加强整个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一个是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另一个是理论方法经济学课程与专题或政策经济学课程的结合,它强调通过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的综合应用,以分析某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形成和提出对这个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看法和主要解决对策。此外,一些大学的经济系对个别核心课程还采取多教授联合教学的方式,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层次。如宾大的微观经济学导论和宏观经济学导论等经济学的基础课都是由三个教授合上,其中一位教授为主讲,并负责协调。这种小组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博取各个教授的专业特长,使课程的每一个部分的传授都能达到最高的水准。

(3)教学实践。第一,坚持教学和研究双优的传统。在美国经济学教授眼里,教学一直被看成是自己作为教授的一份职责。他们认为,和学生建立教学关系不仅便于传授经济学知识,培养更多的经济学专门人才,而且还能发现新的理论方法论问题,推动自身的知识更新和研究发展。另外,教学还是检验自己研究成果的方式之一。第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教学服务。美国大学经济系都会提前公布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任课教授和课程教学内容。而任课教授则会在第一次上课时向修课的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份教学大纲,描述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要求,选用的教材及辅助学习教材,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成绩评估标准,考试的时间安排,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和办公室辅导时间等。

(4)研究活动。为了让本科生不仅学好课本知识,修出好成绩,而且还能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和决策能力,美国大学经济系还为本科生一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他们的学术意识,一边创造许多机会,鼓励

他们参加各种研究实践。大多数名校经济学系都积极举办各种学术论坛系列,一方面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学术权威、经济官员到系作学术演讲,以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和经济政策走向,汲取各方的学术之长;另一方面则请本校与经济学相关联的外系教授作应用型或学科比较的讲座,以拓宽学术视野,引起对交叉学科、边缘领域的专业兴趣;再一方面是由本系的教授报告正在从事的各种专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以加强本科生对任课教授的学术了解。另外,各大学经济系还建立各种旨在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研究成果奖。

2.经济学专业国外发展趋势

(1)学科专业设置:两种模式:经济系或放在文理学院(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或放在工商管理学院(如MIT)。本科和研究生均不分一级、二级学科或专业,博士生只有研究领域(相当于我国的二级学科或三级研究方向),很少设立研究中心(所,基地)。

(2)人才培养:精英教育,少而精,本科生每年只招几十人,最多百余人,研究生每年也只招三四十人,且淘汰率高,每年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只有一二十人。

(3)科研:经济学日益向“纯科学”的方向发展,高度理论化和数学化。

(4)师资队伍:经济系教师一般20-30人,都有一流大学(非本校毕业)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在多所大学或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

(二)经济学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经济学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建国初,我国经济学科设置基本照搬苏联模式,按经济管理部门设置专业和配置教育资源。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国家组建了一批专门的财经学院,并将综合性大学的应用性财经专业调整到财经学院,综合大学一般只保留少数的理论经济学专业,从而形成综合大学只培养理论经济学人才而财经学院只培养应用经济学人才这样一种基本的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形成的特点是:综合性大学的基础经济理论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强而应用经济学研究相对较弱,而财经院校则恰恰相反。但是这种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需要大量的理论经济学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为了适应这一需要,综合性大学不断在加强应用经济学的建设,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而财经院校则加强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力量,因为实用性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50年代经济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有很浓计划经济色彩。如价格学、货币银行学、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这些专业,主要是针对经济管理各具体部门的需要。一方面,专业口径较窄,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把许多本来应归为管理的学科归入到了经济学。1998年,国家根据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经济学本科专业做了新的归类划分,拓宽了专业口径,减少了专业门类。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上的划分,经济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4个专业。

中国正处于重新崛起这一最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经济体制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肩负着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的重任。中国要真正崛起,成为经济政治强国和先进发达国家,就离不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作为支撑,而其核心指标之一就是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金融、管理、保险、贸易、营销、会计、商务等方面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现代经济学教育事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为不断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和提升国民创富能力,指导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人力资本支撑。时至今日,现代经济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速度最快、在校学生最多、生源质量最好的学科之一。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1)经济学专业社会需求。总体来说,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好。因为,第一,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对经济学类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为经济学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私营经济的蓬勃生长,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增加了他们的择业机会。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去向广阔,可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可进入政府的决策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政府经济事务的管理;也可进入企业,从事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规划、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在金融机构、涉外部门和私营企业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目前极少数人找不到工作,更多是他们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准备考研或出国,或是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

(2)经济学专业发展趋势。第一,数学化。当前,数学化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研

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20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研究数学化无论技术还是方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走向学科化和专门化,出现了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数学方法逐步渗入到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命题、原理、定理、体系和检验的每一个环节,现有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和方法之上,甚至出现数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趋势。从国外的一流经济学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来看,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成为经济学主要研究手段,像科斯那样完全依托经济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变得越来越少。可见数学分析已经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第二,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第三,重实际。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第四,开放化。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二、地方经济学专业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目前,大部分经济学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课范围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管理过严,条条太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虽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说,经济学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较单一。

2.专业口径窄、适应性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专业是根据狭义财政观建立起来的,在“专业对口,部门所有”的条件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机构、人事制度、财税体制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部门吸纳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大大降低,经济学

专业人才专业口径窄、适应性差的弊端就逐渐凸现出来,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 基础理论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后续发展乏力。长期以来,经济学专业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明显表现出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教学,重定性课程、轻定量课程的倾向。

4. 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联系我国实际不足。改革开放后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大量引进了一些先进教材和理论是一种进步,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适应世界范围内竞争挑战的能力具有极大益处。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出现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重西方理论而对中国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讲授不够的问题、对引进的西方理论消化不良和联系我国实际不足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以照搬西方理论中某些个别结论、个别模式、个别流派语句为荣的不正之风。

5. 教师本身缺乏财经实践经验与能力。高等财经教育横跨经济和教育这两大系统,教育的实践性和经济的实践性决定了对经济活动认知是高等财经教育的灵魂。在我国高校从事财经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一定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教师也不多。

6.对于英语和数学能力的缺乏使学科国际化程度很低。中国成功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已经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试验空间。中国只要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的角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就可以使该我国经济学理论水平得以迅速发展,也有可能培养出国际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但目前的现状是,数学工具的应用日趋成为国外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经济学界近十年来才逐步意识到数学和英语两个工具在西方经济学科的重要性,而以前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几乎全部作为文科学生培养的。数学和英语的基础较差,使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水平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很难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毕业后也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去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

三、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思路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把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新时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这一提法不再适应新形势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将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经济工作的能力,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数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并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人才。

2.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在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基础上,以宽而广、新而实为原则,横向打破专业与学科的空间壁垒,适当增加专业选修和相邻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构建特色突出、多样化组合和优化配置的专业课程模块,向学生提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在体现学科主线、专业方向的同时,培养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多规格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能力培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外语交流、计算机运用和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应区别于重点高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突出实践性、复合性、应用性,在具备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素质培养。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一是品德素质。培养学生树立了宏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二是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经济学应用型毕业生日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三是创新素质。就是要培养擅于发现问题的头脑。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流动无国界,跨国文化交流频繁,作为经济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应该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捕捉有效信息的头脑。四是协调素质。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协作精神,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独往独来,缺乏交往的环境里,性格比较好强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因此,要重视协调能力的培养。

3.主要实现手段

(1)课程设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合理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要求培养学生拥有基本的经济素养和经济学视觉,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表象把握经济运行的一

般规律,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二是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根据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有选择、有区别、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三是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加强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四是了解政策法规知识。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对国家法律法规、不同时期经济方针政策以及地方的经济状况应当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判断和分析。

(2)教学手段改革。一是在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经验型”和“试验型”的教学方式,力求体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境。要充分利用地缘及政策优势,争取政府支持,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与之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二是贯彻“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既动手又动脑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的空间,建立岗位技能与核心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三是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与本区域的经济领域结成双向互动的“战略伙伴关系”,吸取来自社会经济行业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的学习,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挖掘提炼新的“课程资源”,寻找新的理论,使自我能力得到提升,扎扎实实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实践教学。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各个思维模式中展现知识的面貌,拓宽、活跃创新思维,彻底扭转社会实践活动形至而实不到的局面。让学生主动接受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意识的熏陶,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是构建科学的实习、实训、试验课程体系,通过创建接近企业真实岗位与流程的模块化财会仿真模拟实验室教学,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及岗位的认知;四是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采取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课内模拟实验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有效地形成基本技能训练、应用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三步阶梯式核心训练”模式,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注重实践效果为原则,建立起动手应用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2015-02-12 李小云 作者李小云教授和非洲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习主席将于今年12月初在参加完巴黎气候大会之后直接飞赴非洲,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是继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和李克强总理2014年对非洲访问之后,中国领导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对非洲的又一次重要的出访。由此显示出了非洲大陆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公众对于这样频繁的出访以及我国对非援助和经济合作的一些举措反响强烈,同时也不凡有各种微词。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已不再是公众印象中只需要中国帮助和救济的贫穷大陆,相反,中国国内发展和民生越来越与世界紧密相连,而非洲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离不开非洲。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非洲很少有地缘政治的冲突,非洲民间对中国普遍存在正面评判,而且非洲也不像拉美与亚洲存在碎片化的和依附性的不同冲突体。就中国而言,非洲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正在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强有力的杠杆

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化,中国与传统发达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在演化为互为依存的新兴结构关系。发达-不发达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传统格局正在演变为发达—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在这个关系体中对立和冲突依然存在,但是相互依存度上升,而且对立也不再以整体性或集团性的形成为主,打破结构关系的偶发因素越来越多,地缘政治趋于碎片化。虽然世界正在趋于多元化,但这仅意味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而导致全球权力话语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反映主导性权力关系的消失。新兴成长的中国与传统全球统治力量的二元结构正在形成。这也是改变全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往日无法比拟的国际空间和这空间的话语权,而拓展新国际空间正在遭遇巨大的围堵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的反复构建,这种构建又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周边,与拉美和中亚与中东欧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一个密切而稳定的中非关系就使得中国具备了用于平衡其他力量的战略性条件,而中国对非洲长期的支持则客观上为我国与非洲构建这个关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的战略性介入非洲也自然为非洲所欢迎,因为这也为非洲提供了平衡其与其他资源提供者讨价还价的重要力量。实际上,在亚洲的经济博弈中已经呈现出了同样的问题。中非全面的战略关系会直接牵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地缘考量,引发某种程度的竞争状态,从而能从战略上缓解中国在直

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经典著作选读书目 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版.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东方出版社,2011年 版.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罗伯特·基欧汉、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8月版. 9.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版. 10.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1.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 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3.苏珊·斯特兰奇:《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11月版. 15.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6月版. 16.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 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7.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 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8.乔纳森·科什纳:《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9.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1.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形态》,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 2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人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政治内部资料: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南非经济发展概述

南非经济增长、危机和改革 南非简介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非洲经济最发达、劳动生产率最高、经济结构最合理的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的统计,南非在世界经济体规模排名中位居第27位,国内生产总值达3540亿美元,其工业产值占非洲的40%,消费能力占非洲的50%,国内生产总值是整个非洲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南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化的经济体制。同时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新成员,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南非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丶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前 (一)矿业革命 南非现代经济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下半叶钻石的发现和开采。在其后的几十年里,通过开采和出口钻石、黄金等重要的矿产资源为契机,南非获得了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技术力量。在这一时期,矿业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波辐射到南非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将黑人传统的部落经济和农牧经济变成了矿业经济的附庸,改变了这个地区的面貌和它在世界中的地位。 矿业革命不仅促进了南非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基本建成了南非现在的铁路、公路布局,还改变了南非的城市布局,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为一战后南非现代化的蓬勃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矿业经济的推动下,南非白人农业开始从自给自足型向商品化农业过渡,并促进了南非的阶级分化。 (二)现代工业体系 二战期间,为了满足盟军的需要,南非政府大力发展军需工业,由此也很自然地带动了建材、化学用品、机械、电器和纺织口等民用领域的发展。 战后南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在1945—1949年期间,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9.1%。之后转入稳定增长时期,1950年的增长率是7.5%,1955—1960年为4.5%。到1960年,制造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中已上升到21%,而矿业和家业已分别降到14%和12%。 进入60年代后,南非开始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炼油、采矿设备、机械制造和军火工业等重化工业,并兼顾计算机、电子和原子能等高科技工业。南非工业化第二次战略调整由此拉开序幕,开始进入重化工业时期。 到70年代中期,南非的工业技术设备由主要依靠进口,转向自己制造并对外出口,包括工程、采矿、电子工业和石油化工方面的技术设备。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非不仅是非洲,同时也是整个南半球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以上。南非已建产起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发展了完善的基础工业和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居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三)种族隔离制和南非经济的受挫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兆凯 12级经济二班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兆凯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的最明显的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在此所说的“价格机制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协调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相比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0 非洲经济发展态势研究

非洲经济发展态势研究 ——从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的变化视角分析 李智彪 内容提要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中速增长态势。与此相伴随,非洲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也日趋改善,主要表现在:过去动荡多变且不断下跌的汇率逐渐走向稳定;过去频频出现的高通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现象现已很少抬头;长期以来高企的银行利率出现程度不同的下调势头;发展中的股票市场渐入佳境,收益率表现不俗。然而,在看到非洲整体经济所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决不应忽视非洲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国别差异,以及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和难题,如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沉重的债务负担,经济结构单一问题,等等。 关键词汇率通胀率利率股市收益率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李智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07) 引言 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比较敏感的几项重要指标,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通常其汇率比较稳定,通胀率在政府可调控的范围之内,利率较低,股市收益率较高,即这几项指标也处于良性发展态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不佳时,则这几项指标也相应地处于下滑态势。在这几项指标中,汇率和利率是两项相对独特的指标,因为它们往往也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众所周知,在非洲国家独立以后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乃至下滑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与这种不景气的经济发展进程相伴随的是:许多国家的货币对国际硬通货的比价呈不断下跌态势,且外汇黑市猖獗;物价快速上涨特别是部分国家所呈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所不能承受之重;商业银行的利率很高,但似乎并不能对吸纳储蓄产生多大吸引力,反倒成为企业融资的巨大障碍;在这种形势下,汇率和利率只是被动地随经济发展的起伏而波动,很少真正发挥其政策工具的作用;部分建立了股市的非洲国家,在大多数年份并未能发挥股市应有的投融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国家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周期,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非洲经济更是因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呈现持续的中速增长态势,少数国家甚至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明星。与这种喜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伴随的是,非洲国家的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也多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日趋改善,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非洲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普遍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无疑是最具作用力的因素。然而,国内外政界、商界和学界对于非洲国家所进行的这场调整和改革的评价不尽相同,有些看法甚至针锋相对,也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非洲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历史就成了非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非洲国家近年来的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汇率、通胀率和利率曾经是非洲国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要领域,因此,这样的分析或许也有助于加深对非洲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历史的认识。 一、汇率变化情况 非洲50多个国家流通的货币有30多种,其中非洲法郎区属于多个国家共同使用同一种货币,南部非洲的南非、莱索托、纳米比亚和斯威士兰使用名称不同的货币,但四国实际上已组成以南非为首的货币联盟,南非货币兰特与其他三国货币的比价相同,其他三国货币的汇率随兰特汇率的变化而同步浮动。除这两个货币区之外的非洲国家则是各自发行自己的货币,尽管非洲也还有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或正在筹划发行新的统一货币,有的甚至排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但目前这些计划还无一落实。 美元、欧元和英镑是当今世界货币体系中最有影响的三种国际性货币,再加上非洲国家的贸易伙伴多以

非洲经济发展数据库AfricaEconomyDevelopmentDatabase

《EPS数据库介绍》 北京福卡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1.世界贸易数据库(Worl d Trade Database) (2) 2. 世界能源数据库(Worl d Energy Database) (2) 3. 世界宏观经济数据库(World Macro Economy Database) (2) 4. 世界经济发展数据库(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2) 5. 非洲经济发展数据库(Africa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3) 6. 欧亚经济发展数据库(Euro-Asia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3) 7. 世界教育数据库(World Education Database) (3) 8.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hina Macro Economy Database) (3) 9中国对外经济数据库(China Foreign Economic Database) (4) 10中国劳动经济数据库(China Labour Economic Database) (4) 11. 中国财政税收数据库(China Finance and Taxation Database) (4) 12. 中国金融数据库(China Finance Database) (5) 13.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库(Chin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Database) (5) 14. 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China Listed Company Database) (5) 15. 中国商品贸易数据库(China Commodity Trade Database) (6) 16. 中国地区贸易数据库(China Regional Trad e Database) (6) 17. 中国行业贸易数据库(China Industry Trad e Database) (6) 18. 中国贸易指数数据库(China Trad e Index Database) (6) 19.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数据库(China Commodity Exchange Market Database) (7) 20. 中国农林数据库(China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Database) (7) 21. 中国三农数据库(China Rural Areas、Agriculture, and Peasantry Database) (7) 22. 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库(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st-benefit Database) 8 23. 中国工业经济数据库(China Industry Economy Database) (8) 24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hina Industry Business Performance Database) (8) 25 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库(China Industry Database) (8) 26. 中国工业产品产量数据库(China Industry Product Output Database) (9) 27. 中国第三产业数据库(China Tertiary Industry Database) (9) 28. 中国科技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Database) (9) 29. 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库(China High Technol ogy Industry Database) (9) 30. 中国卫生数据库(China Health Database ) (10) 31. 中国交通数据库(China Transportation Database) (10) 32. 中国环境数据库(China Environment Database) (10) 33. 中国海洋数据库(China Marine Database) (11) 34. 中国教育数据库(China Education Database) (11) 35. 中国旅游数据库(China Tourism Database) (11) 36. 中国能源数据库(China Energy Database) (11) 37. 中国国土资源数据库(China Land and Resources Database) (12) 38. 中国建筑业数据库(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Database) (12) 39. 中国房地产数据库(China Real Estate Database) (12) 40. 中国城乡建设数据库(China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Database) (13) 41. 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China Regional Economy Database) (13) 42. 中国城市数据库(China City Database) (13) 43. 北京社会发展数据库(Beijing So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 (14) 44. 重庆社会发展数据库(Chongqing Social Devel opment Database ) (14) 45. 内蒙古社会发展数据库(Inner Mongolia So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 ) (14)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1、亚当·斯密:《国富论》 2、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 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 6、奥尔森.(中译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7、巴泽尔.(中译本)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8、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 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 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7、迪屈奇.(中译本)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 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台湾.台湾中华书局 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北京.商务印书馆 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 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 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 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1、罗森斯坦一罗丹.略论’大推进’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撒哈拉以南非洲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

撒哈拉以南非洲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 作者:张一婷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5期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之各国经济结构脆弱、公共卫生体系承压、粮食安全问题恶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恐将面临25年以来首次经济衰退,预计全年经济将萎缩2%以上。由于公共债务压力攀升、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等原因,尼日利亚、南非和安哥拉三大经济体面临严峻的经济衰退风险;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经济虽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形势分析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剧 自2016年经济触底后,尼日利亚经济持续回暖,但受新冠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GDP 同比增长仅为1.87%,较上季度下降0.68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部门产量保持上涨态势,原油日均产量达到207万桶,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值,对GDP增长贡献达9.5%。南非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全国性限电导致多部门出现萎缩,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下滑0.5%,为2016年一季度后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叠加疫情影响,经济必将面临更为严重的衰退压力。作为依赖石油而生的国家,由于石油产量下滑,安哥拉经济已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下滑0.8%,全年经济下滑0.9%。肯尼亚经济增速持续高位,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5%,较上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5.4%。埃塞俄比亚经济于2019/2020财年(2019年7月—2020年7月)上半年保持强劲增长,但受疫情和蝗灾的双重打击,2019/2020财年下半年埃塞俄比亚经济恐承压。 (二)对外贸易增长普遍疲软 今年一季度,尼日利亚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8%。出口同比下滑10.0%,原油作为最主要出口产品,占总出口的72.1%,较上季度减少5.2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出现回暖,同比增长46.8%;固体矿产出口萎缩明显,同比下降达82.2%;原材料、制成品等出口产品也呈下滑态势。进口同比增长14.0%;其中,石油制品进口上涨迅猛,同比增长180.1%。受疫情期间国际贸易受阻的影响,一季度尼日利亚进口再次超过出口,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货物贸易赤字。今年1—4月,南非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5%,出口同比下降3.7%,进口同比下降5.5%,贸易逆差同比收窄96.3%;4月,受疫情拖累,出口同比下降48.8%,进口同比下降17.7%,矿物产品、天然珍珠和贵金属等主要出口产品同比分别下降40.9%、39.2%。受石油产量低迷的

非洲经济概况

非洲经济概况 非洲作为世界第二大洲,面积仅次于亚洲。但由于历史、地理、政治、民族等原因,非洲是世界上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个洲。全非洲十亿人口一年的贸易总额只占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据联合国在2009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的24个国家中,其中有22个都是非洲国家非洲在外贸,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增长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但非洲的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落后,非洲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远远超过国际水平。而更多地是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对非洲总体经济发展有很大不利。 与此同时,非洲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储量非常大。非洲的金刚石,金,石油和铝土矿等均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的,非洲的黄金和金刚石都具有很好的品质,产量和储量都居世界首位。而且,非洲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对非洲经济的增长,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依靠自然资源的出口赚取外汇,在很大程度上是危险的,不稳定的,也是不持续的。且非洲对外出口多为未精加工的低科技工业原料,出口价格低,欧美发达国家等将其加工、包装后以高价出口到非洲。低价卖出高价买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重了非洲贫困。非洲除了撒哈拉沙漠及南非一线的土壤,都十分肥沃。加上丰沛的降水和良好的光热条件,理论上,在非洲发展农业将给非洲带来良好效益,但是由于非洲民众没有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没有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农业在非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非洲贫困问题也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在2002年于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发展融资国际会议上,援助有效性概念的首次提出标志着国际援助的效果和方向开始受到国际关注,同时也将国际援助效果与落实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联系在一起。为推动援助有效性的进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组织了首届“援助有效性高级别论坛”;200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届高级别论坛通过《有效援助巴黎宣言》,提出12项推动援助有效性的具体指标;2008年在加纳阿克拉召开第三届高级别论坛会议,进一步评估和推动有关援助方和伙伴国(受援方)落实有关议程,并通过《阿克拉行动计划》;2011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四届高级别论坛会议全面评估了《巴黎宣言》的落实进展,提出了实现援助有效性的目标和方向,值得关注。

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上课讲义

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 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实体经济特性与性质自由主义理论,对后人博弈实体经济学的启发,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曹国正(新加坡)《博弈圣经》。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是 新加坡政府认定的一部,影响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引起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自然哲学和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 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 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 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 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 要的贡献认为是个人理性通过自由性质与性质的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属于博弈实体特性)这一理论遭到质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国家政治干预时缺失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引起的争议。 8、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 原理》一书,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