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高文杰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村庄数量却不减少,使得村庄的村均人口减少、空心村增多、耕地缺少精耕细作甚至撂荒。乡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村庄空间布局。城中村和位于镇区、乡政府驻地的村庄,要与城镇统一规划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着眼于培育区片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有地质灾害或其他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使村民解决生存安全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良性循环;适度规模化

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上的满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发展、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村发展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村发展于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

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社会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2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2.1 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1.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1.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村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

1.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1.2.5目标的多元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2 河北省村庄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庄布局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乡村生产力布局

化、专业化生产的需

要,主要表现在:乡村

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

面积不断增加,由

1990年的5.5亩增加

到2004年的6.8亩,增加了1.3亩。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结果。农业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美国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也在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从1950年代的97公顷发展到1970年代的150公顷左右,现在农场平均规模已超过190公顷。

农业耕作集约化是现代生产的需要,只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城市化问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小村庄、小地块经营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优化布局。

2.2 自然灾害影响村民生存安全

河北省一些村庄至今仍未解决生存安全问题,有的村庄存在滑坡、泥石流的潜在危险,

有的村庄建设在1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或蓄滞洪区内,有的村庄饮水困难或水质不合格,有的村庄经常发生地方病,有的村庄压占矿产资源甚至在采空区。

2.3 富余劳动力较多,影响脱贫致富

2004年,乡村劳动力资源2982万人,富余劳动力700万人。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所需劳动力逐年减少,1990年到2004年,共减少368万人。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达到3171元,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与2000年相比,差距又增大2.2个百分点。有些村庄则在贫困线以下且致富无望。

2.4 规模小的村庄基础与服务设施不完善

河北省现在约有18000多个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庄,这些村庄除道路、饮水等问题外,教育、就医等也是突出的问题。由于村庄规模小,难以在村庄内设置小学和卫生院,儿童入学难、村民看病难,已成为普遍问题。受规模效益影响,大部分村庄基础与服务设施难以配套运行,严重影响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2.5 传统观念制约村庄布局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民面临着两难的抉择。长期的劳作习惯,使农户习惯于单门独户。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农经济意识较深。虽然今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比例并不大,把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传统思想基础,导致农民恋土意识仍十分强烈。加上农村承包经营制度、土地的升值和种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土地调整的难度,给村庄布局调整带来一定困难。

土地制度的约束,致使村庄难以集中,村庄人口逐渐减少,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2.6 山坝村民生活方式影响生态环境改善

一些山坝地区(山区和坝上地区)的村庄,因基本生活条件差,有的村庄仍以砍树打草为

主要燃料,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需进行生态移民。

2.7 乡村耕地、人口减少,但村庄数量和村庄建设用地没有减少

乡村耕地从1990年到2004年减少11.4万公顷。乡村居住人口从1990年到2004年减少513万,但乡村数和乡村建设用地基本没变,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在农村出现。

村庄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浪费严重。②大部分村庄已编制建设规划,但执法不严,很多规划没得到落实。③农村空心村的出现,给村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④自然村规模偏小,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占用较多土地,造成土地的浪费。

3 村庄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

3.1 通过规划进行优化

通过村庄布局规划的实施,使全省土地得到重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得到动态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3.2与文明生态村建设同步

文明生态村建设要考虑村庄总体布局,撤并村庄不再安排文明生态村建设。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是2010年前实现40%左右的村庄进入文明生态村的行列,到2020年,全省村庄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在此期间,全省村庄布局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同时得到优化。3.3 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村庄农村劳动所外流,使一些村庄土地不能高效耕种,使得农业必须改革,实施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

3.4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

高效的村庄布局形式是以中心村为主,适量保留基层村,形成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型居住社区转变是城市化的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市区和县城的城乡居民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梳理,以利于协调市区空间的布局和建设,规划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

如下。村镇体系分为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

针对现状村庄分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撤并、迁移、整治等手段,加快建设集镇及中心村,合并小型村,整治空心村,缩减自然村。

4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标准

综合考虑全省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将全省划分为山坝区和平原区。村庄撤并和优化主要应遵循以下标准。

4.1 人口与土地标准

人口规模:山坝区100人以下,平原区300人以下。

人均耕地不足于村民生活自给,且无其他林地、园地、牧草地等种、养殖业用地。4.2 安全标准

自然灾害频发,存在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地质塌陷、洪涝灾害等安全隐患的村庄。

4.3 环境标准

用水严重短缺,饮用水严重不达标;公路、电力、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地方病发病率高;位于水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

4.4 其他标准

重大设施和项目建设确定要搬迁的村庄,压占矿产资源的村庄等。

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在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中,应纳入村庄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范围。

村委会改居委会的条件是村庄要能享受到市区(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村民生活标准达到市民水平,使用市政管网统一供水,有市区排水管道,在1000米范围内有公交站点,道路畅通,到市中心区方便,能享受到市区主要服务设施。具备以上条件的村庄,即可改设居委会,长期达不到此条件的村庄,应划归市区外的乡镇。

5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类型

基于河北省村庄、小、散、多的空间布局实际,同时考虑到全省区域特点,规划将全省村庄分为村建居、撤并、控制发展、聚集发展四大基本类型。

5.1 村改居型

随着《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各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各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全省各城市市区和县城范围内城市扩张、产业园区建设需要用地已基本明确,规划确定撤村建居村庄的基本条件为:①村域用地全部或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②距中心城区较近,且能享受到市区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例如有给排水设施、500米内有市区公交站点等。③在县城规划区内的、能享受到县城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村庄。④各镇镇区及产业园区内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

5.2 撤并型

村庄撤并的基本条件按前述所列各项村庄撤并条件综合评价确定。

5.3控制发展型

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自然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内,不需要搬迁或虽需要搬迁但现状无条件搬迁的村庄,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定其用地和建筑型式等。位于行、滞洪区内的、不需要搬迁或无条件搬迁的村庄,也要控制其规模。

5.4 聚集发展型

现有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几个村庄已基本连为一体的村庄;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村庄;农业基础条件好、农田较多、有形成规模农业的村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这些村庄要扶持其发展,使其成为一定区域的集镇或中心村。

6 村庄撤并可行性分析

6.1村民有积极性

6.1.1 改善村庄生存条件

受到地质灾害危胁等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撤并,村民积极性高。特别贫困的村庄,国家每年都有扶贫资金,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村庄搬迁,是彻底解决贫困的一个有效举措。例如涉县偏城镇青阳背村,由深山区搬迁到峪峧移民新村,村民把搬迁的日子当成大喜的日子。涉县近两年已通过多种方式使921名贫困村民顺利搬迁。

6.1.2 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

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他们很多在城镇购房,要求到城镇生活,这是村庄迁并的又一个动力。

富裕农民对村庄合并,改善生活环境也有积极性。要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达到同等水平所需的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小村比大村多得多。我省自然村合并已自发地出现。如迁安市木厂口镇的白龙港行政村,1997年全村1357人,纯收入1360万元,人均纯收入3588元。它原是由居住分散的6个自然村,即石槽子沟、郝庄子、白龙港、朱家庄子、老爷门子、黄白峪组成,随着矿山的开发,集体和个人经济实力均得到增强。该村由村委会组织,以白龙港村为基础,按小康村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改造,统一进行自然村合并搬迁,这样不仅使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节省大量土地,为白龙港村扩大再生产和更

快地发展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6.2 经济条件允许

河北省近年经济发展很快,现已具备以城补村、以工补农的条件,已有能力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庄逐渐搬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河北省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8837亿元,人均13017元,人均值已是1998年的两倍。

2010年前全省预计撤并县(市)以下村庄450个,2010-2020年撤并县(市)以下村庄3000个,每个撤并村庄按150人计,每户按3.5人计,共迁移52万人,15万户。按每个迁移户政府补贴5万元计,其中用于个人建房3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万元。共需补贴75亿元。按规划在15年内完成,每年需投资5亿元,占2004年全省GDP的0.057%;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407.8亿元,撤迁村庄补贴占全省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2%,这对于全省财政来说,是能够实现的。另外,仅2004年全省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2亿元,村庄迁并是有资金保证的。

6.3 迁入地能提供就业机会

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乡村二、三产业发展很快,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庄迁入地一般都是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镇,能为移民提供就业机会。河北省乡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2004年比1990年增加了69%,从1135万增加到1904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会持续发展,使迁移农民在新村庄中能就业,能增收,能长期稳定居住。

6.4 利用旧村改造增加村民收入

旧村镇包括村庄迁并后原有村庄和现有的村庄以及乡镇(包括集镇)政府驻地中的村庄。要使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必须对旧村镇进行改造利用。

要加强旧村庄中空闲地的利用,使迁移后原村庄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发挥经济效益,成为移民新增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加大迁移目的地村庄内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吸引农民在旧村中原宅基地翻新改造,减少新宅基地的征用。

村庄合并时,新建设地段要与相并的旧村一起规划建设,使旧村得到逐步改造。

6.5 撤并节约建设用地分析

市区和县城、镇区村改居的村庄,2010年前2050个,2010年至2020年8000个。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后,建设用地按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即人均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按每个村庄平均人口1000人计算,村改居人口2010年前205万人,2010年至2020年800万人。城中村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按169.7平方米计算,2010年前可节约用地122.4平方公里,2010年至2020年可节约用地477.6平方公里。

迁并的城镇以下3450个村庄,现状人均用地223平方米,迁并后将达到规划要求的人均用地指标。这样,2010年前迁并的450个村庄可节约用地13平方公里。2010年到2020年迁并的3000个村庄,可节约用地80平方公里。

7 可持续发展的村庄空间布局

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个延续、创新过程。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村庄调整为主要手段,推动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

因此,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振国、白石主编,伟大的革命-河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

〔2〕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3〕河北省村镇统计年报;

〔4〕周振国主编,河北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4年。

高文杰男,1956年生,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乡村空间规划的8大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其对良好的生活居住、生产工作、游 憩休闲等环境的追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于乡村空间,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让村 民确实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聚落空间宜居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也有了长足的 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增长,乡村的各项建设,尤其是住宅建设的规模在近二 三十年间增长巨大,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大部分村庄在一定程度上向外扩张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村庄内部也发生着解体和重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享受到现代化的 城市生活环境,农民回归农村后,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家具 家电等进入农家。 对于乡村而言,村庄是农民主要的聚集区,主要包括民宅、聚落及周围环境等。就农村的民 宅而言,其功能特点与城市住宅明显不同,城市住宅属于消费性的商品,是住户通过商业手 段(大部分是购买形式)得到用于居住的场所,而农村住宅则具有居住与劳作的双重属性。 首先,农民在得到住宅的途径上,往往是自己参与建设的全过程;其次,从功能上讲,农村 住宅不仅要满足包括起居饮食在内的生活居住功能,同时也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因 而农宅往往具有较大的储藏空间、家务院、晒台等配套空间;最后,从生活的方式上讲,由 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有限,社会提供的各类综合服务不完善,如村民需自家或多家配置水井以 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当前,随着部分农村经济水平向城市接近,随着村镇的城市化和农民 生活方式的改变,一部分农宅开始向消费型过渡,这些现象在城市近郊区比较突出。 那么,在进行乡村规划的时候,要从乡村的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农民生活生产要求的建筑, 营造宜居宜业的空间,同时要考虑房屋建造的经济性、非商业性和可变性。 建造住宅对于农民而言,是一个相当巨大的经济负担,农村住宅的造价水平直接依赖于农民 个体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起点低,低造价依然 是农宅建造的一个广泛前提。面积、材料、工艺都要受到造价的约束。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住房政策的影响及限制,农宅建造具有很大的非商业性。农村宅基地是 作为一项国家福利,由政府批给村民的,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一般只允许在本村的小范围内 进行。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新农村规划格式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建议格式)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 三、自然资源与保护利用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第二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三、规划指导思想 四、规划基本原则 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要求[耕地、林地、河湖、环境……]

(五)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含四 化四改)、乡村特色的营造、农村居住建筑水平……] (六)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用地控制 六、村庄规划的期限 七、村庄规划的约束行为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第二节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一、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社会事业发展与设施布局 第三节村域总体布局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规划[含农村所属各个自然村的分布与搬迁情况] 二、各类用地布局[含空间组织结构、各类用地总布局、耕地林地保护] 三、各项用地指标规划[含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村域各类用地汇总表(标准格式)] 第四节村庄空间管制规划 [村域各类空间管制划分与管制措施等]

第四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第一节村庄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远期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 二、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指村庄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确定,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平衡表] 三、公共设施规划[含各类公共建筑、村庄公共中心、公共活动广场、公共设施项目与规模规划] 四、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片区划分、居住片区内设施配置、居住人口分布、宅基地布局、住宅建筑规划] 五、园林绿地规划 六、工业仓储设施规划 七、道路设施规划 八、其它用地规划 第三节住宅建设 一、住宅建设现状 二、住宅建设标准与要求

空间发展规划文本

宜居xx专项规划之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xx县规划局 xx市xx城市规划设计院 xx市xx县空间发展规划 一、总则 (一)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重庆直辖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积极、科学地指导和推进xx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相关规划,编制《xx县空间发展规划》。本次规划成果中文本和图纸是xx城市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二者不可分割并具法律效力。本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与空间利用规划及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公布) 2、《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7发布) 4、《重庆市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5、《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xx县四规叠合实施方案》 8、《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三)规划区范围:xx县域1518.73平方公里。 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xx镇、xx镇、xx镇行政辖区,共计xx KM2。近、中期不包括xx镇和xx镇,远期将xx镇和xx镇纳入。规划拟形成三个城市组团:主城区、xx组团、xx组团。本次规划的主要范围为主城区。主城区位于xx镇,西起xx、北含xx镇xx村、xx村;东含xx、xx村、xx村以及xx村;南包xx永兴村、xx村,总面积xx KM2。

二、xx城市发展现状 (一)xx城市建设现状特征 1、城区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2008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城市毛容积率为1.2。 2、住房建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xx县未来住房供给量较大,住宅新开工建设量从2010年开始将逐年增高,保持增长态势。现状居住用地的规模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偏高,呈现增长模式。 3、公共设施建设日益增强。2008年公共设施用地的拓展量达到1.5平方公里。同时,近年来城市公建建筑逐步开始建设,南阳公园正加速建设。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滨河公园、天宝寨公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陆续通过选址或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二)城区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居住用地拓展呈现超前发展态势 2008年县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比例与总规的对比分析中,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同步加强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居住建设,居住用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共设施用地却未跟上,与居住建设量的增长相匹配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设施配套仍需同步加强。 3、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偏低,分布不均衡 绿地在总规中要求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6.16%,而现状所占比例低于总规确定的用地比例,公园绿地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建设速度,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公园建设投入不足或进度缓慢。另外,在新的绿地规划建设中,也呈现出区域不均衡发展。 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需要提高 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待提高,使用效率偏低,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使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xx景观、xx景观走廊建设要加强 目前,县城xx路的景观建设正在加强,党校—xx段,xx转盘—污水处理厂—xx 中学拟加紧建设,但县城体现公共功能的建筑和休闲空间相对较少,缺少通滨河的视觉景观廊道和开敞空间。xx山的山脊线在县城缺少视觉廊道。 三、宜居xx空间发展 (一) 宜居xx建设与空间发展 按照重庆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直接同城市空间规划相关联的指标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毛容积率、中心城区毛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人均商业设施用地面积、中小学人均用地面积达标率、百万人拥有图书馆等场所的个数等。根据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作与分工,本研究主要提出与宜居xx直接相关的核心指标。 就其本质而言,各项用地应保持合理比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以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二)空间发展思路 1、城市功能联动尺度拓展的必要性 提升中心功能,实现增长与提升并重的全菜单功能完善是xx未来的主要方向。从传统商贸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培育科技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打造对接主城的渝东北连接一圈两翼的“桥头堡”功能。 2、构筑两基地一中心,促进整体联动发展 xx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依托现有的xx化工、xx气田、xx厂等形成天然气精细化工的产业基地。 xx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xx的交通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县城和重庆主城建立生态农产品定点采购基地。 县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陆上交通,做强县城工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中心,合理县城功能分区,构建经济文化中心。 3、城区空间构架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 1.1城市旅游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 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 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 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 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 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 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 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 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试行) 第一条为指导县域(县级市、区,以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制定本要点。 第二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任务:深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布局安排,指导村庄空间布局合理调整。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就近集中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对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人文与自然环境、村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八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到二十年,并与文明生态村创建时间相符。 第九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村庄空间布局; 2、确定县域村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及目标; 3、提出县域村庄撤并迁移标准; 4、确定县域村庄空间布局; 5、协调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6、制定近期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 7、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村庄空间布局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评价;县域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村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建设发展情况评价。 第十一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及目标确定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战略,制定村庄人口撤并规模,明确人口空间迁移的方向和目标。 第十二条县域村庄撤并迁移的主要标准是: 1、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蓄滞洪区或压占矿产资源的村庄;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探析蒋伯诺(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乡村空间作为美丽乡村人们生活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应因地制宜加以科学规划。同时,相关部门加大对乡村空间布局设计,更好的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空间布局规划有效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空间;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9)08-0186-02 据乡村振兴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区将科学编制规划作为重要任务,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典型引路,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为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乡村布局与规划分析,为科学布局并实现有关要素的协调配置,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和谐统一,各地区开始重视乡村空间布局规划。 1美丽乡村与乡村布局规划概述 1.1美丽乡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内容包括两方面:①外观美丽,生态健康、绿色环境、科学规划。②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和谐生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全面完成才能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1.2乡村公共空间 基于自然空间角度看,乡村包括建筑要素与其他界面限定,能够兼容人们活动的三维空间,分为内、外空间。其中,内空间是人们生活主要空间,外空间是相对开放的空间。基于景观学角度而言,公共空间分为乡村中户外的、乡村所有居民的、免费开放的场所,比如:水井边、寺庙、茶馆、大树下等,因为这些区域具有社区、休闲的作用,是人们主要聚集地,同时也是乡村主要特色空间。 1.3庭院空间 以往乡村以庭院为单元,极容易受到自然、物质因素影响。所以,庭院空间规划形式、围合形式、空间秩序存在较大差别。2乡村空间规划布局内容 乡村规划变化分为总体层和精细层。前者是从大局角度深入分析乡村发展的整体范围,确定乡村规划方案与结构规划。后者是对乡村节点进行建设规划引导。相关法律法规中指出:乡村规划要有明确的内容需求,城乡规划要高度重视对各区域的独特形式,基于这一条件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乡村规划涉及内容复杂,比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灾害防控等,实际规划时应将各功能区域综合排布,科学规划公共空间,协调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除此之外,优化服务体制,顺应人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环境保护,遵循生态环境理念下进行区域规划,推动区域建设,保证乡村规划与布局的科学合理。 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现状3.1基础设施落后 现如今,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分配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难点。美丽乡村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要求以满足人们生活为基础,科学分配公共服务设施,一旦分配不合理就会影响乡村公共空间作用发挥。公共空间作为人们娱乐、休闲主要场所,科学分配基础设施才能扩大公共空间使用率。所以,美 丽乡村建设中应以公共空间为核心,扩大服务范围、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让人们在悠闲自乐的环境中感受生活。 3.2景观特色不明显 我国国土面积广、历史悠久,乡村有着多元化的乡土文化与人文气息。在较早以前,人们居住、布局、建筑比较重视山水结合,具有独特的山水风光特色,村落布局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向往的生活。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理念趋于多样化,对居住环境要求有了不同需求,但人们景观与环境保护理念缺失。受人们城市居住形式、建筑方式影响,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建设为核心,在空间布局中呈成片排列形式,尽管提升了土地空间使用率但缺少了景观特色体现,人们生活形式发生了变化。 4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下,应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充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结合市场和人文需求,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包括生活、文化、产业空间以及生态空间, 增强功能服务,创建科学的运营路径。 4.1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空间 村落选址与布局应结合乡村农田、气候、水源环境科学制定。空间布局时根据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结合文化风俗凸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乡村空间布局分为空间布局、形态设计、空间功能。乡村空间因素分为宗教习俗、文化风俗、风水,乡村承载的社会活动与内容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素养、生活形式等。至今为止,乡村空间布局已经有了上百年历史,生成了特色的完整机制。比如:传统村落中的古井、古祠等,空间规划顺应了人们生活形式。为此,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传统空间布局,在公共空间布局中融入乡土文化气息,为人们创建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4.2功能创新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空间规划建设不仅要重视规划的多元性还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强调结合乡村现状通过新的形势科学规划,既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又要满足乡村社会要求。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功能已经落后人们居住要求,必须要增设有助于人们生活的设施,增强空间活力。基于这一条件下,区域范围应将空间看作总体性要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为满足各乡村人们生活、物质要求,乡村空间规划时要综合分析乡村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形式,规划与布局中为人们交流创造便捷。因此:①构建人性化、多样化,舒适化的乡村生活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满足人们对田园式、慢节奏乡村生活的向往;②在原有传统建筑村落格局基础上,优化原乡居空间规模和集聚形态。实现“组团式、生态化、田园式”的 1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