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穿越在中国古诗词中觅“炊烟”

穿越在中国古诗词中觅“炊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a3357931.html,

穿越在中国古诗词中觅“炊烟”

作者:谢英杰

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8年第07期

偶然读到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美文《跟着炊烟回家》,那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的农村情景不禁浮现在眼前,想那作者或许是以此文对即将逝去的农村“炊烟”美景表示一种惋惜吧。

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炊烟”就这样走进了这篇美文,这让我想到古诗词中许多写到“炊烟”的诗作。在古诗词里看炊烟,像看穿越剧一般,看遥远而孤独的古代小村庄,自然、娴静、美好,袅袅升腾起炊烟……有水井处必有炊烟,有炊烟处必有生命和生活演绎出的种种故事抑或传奇。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又想借这些“炊烟”表达什么感情呢?细细琢磨这些诗作,可以发现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以下几种:

一、表达对农村美景的欣喜与热爱之情

唐朝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描写春天傍晚的山家景色:“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理想和情趣。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庭珪所作的《移居东村作》。全诗写得娴静自然,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表現了诗人对东村山景的格外欣赏,以及对远离闹市的乡野村居生活的特别喜爱。

还有元代诗人王冕的《雨后》也颇堪玩味。“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世情殊不足,风俗岂能淳?老棘余生意,槁花空悟春。相逢非古意,在我着乌巾。”这是一首遣词述怀的词作,词中首句写景,无数绵延相连的青山如洗,僻静山村人家渐次袅娜起炊烟。寥寥数语,干净利落,由远及近,不着一尘,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了雨后山村的美丽景色,流露出对乡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接着是在发感慨,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最后点明题旨,阐明心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二、对静谧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之情

宋代诗人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以别具一格的形式,描绘一幅静谧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图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向往羡慕之情。诗作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它初看是一首数字诗,从“一”到“十”十个数字都嵌入诗句里了,细琢磨其实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