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京派小说的残缺家庭模式及其美学意蕴

京派小说的残缺家庭模式及其美学意蕴

京派小说的残缺家庭模式及其美学意蕴
京派小说的残缺家庭模式及其美学意蕴

亡垒垫金壁堂…!!堕±釜!塑

京派小说的残缺家庭模式

及其美学意蕴

刘进才

[提要]论文认为京派小说在意叉指涉上渲染爱的温馨、呈现生命的坚韧、寄予死亡的沉恩,从京

派作家悲剧传达的独特方式探询残缺家庭小说蕴涵的忧郁的悲剧美学特质.井把京派小说残缺家庭母题置于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背景下考察其美学上酌意义与贡献。

【关键词]京派小说残缺家庭芙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1—0132—07

在中国小说史上,家庭一直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叙事题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正是通过“家庭”的窗r】透视社会并展开其文化批判的。然而,中国现代家庭小说并非只存在这种单一的文化批判模式,沈从文、废名等京派作家所展现的家庭大都在清新朴野的宁静乡村,各家庭成员之间往往相依为命。京派小说家对传统宗法制农村的家庭采取一种静观和皈依态度,当文化批判型家庭小说作者痛心疾首地发出冲破传统家庭囚笼的呐喊,京派小说家却在叙说传统伦理家庭中的丝丝柔情。不过这种柔情也大都在残缺的家庭呈现的,这是京派小说家营造家庭题材小说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因而,把京派小说家庭残缺的母题置于20世纪中国现代家庭小说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对现代小说美学的贡献,这应该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

京派作家描写了许多残缺的家庭,例如沈从文在《边城》、《萧萧》、《贵生》中塑造r翠翠、萧萧、贵生等孤儿形象,在《三三》、《山鬼》、《静》、《巧秀和冬生》及《王嫂》中,沈从文展示的足父亲缺席的家庭。他的《阿黑小史》同时展现了两个残缺之家,阿黑和五明的母亲在小说叙述中一直是缺席的。沈从文的《菜园》描绘了一个残缺家庭的毁灭,《生》叙述了一位在烈日下玩傀儡的孤独老人,《夜》描绘r一个刚刚死去老伴的沉着、坚韧的老人。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四火》、《菱荡》、《河E柳》、《浣衣母》等小说要么叙述孤独生活的单身之家,要么叙述完美之家逐步走向残缺。值得注意的是,废名在《桥》中所描写的家庭都是残缺的。萧乾的《篱下》叙述的是父亲的缺席造成环哥和妈妈寄人篱下的一段辛酸。师陀的《期待》叙写两个

132

老人仍然在“期待”死去多年的儿子归来,在《说书人》中,师陀讲述了一个孤独的说书老人困

顿的生活,以及凄惨死去的悲凉命运。凌叔华的小说《杨妈》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位佣人,儿子出

J,b“f兵没有音信,她仍痴心地做着儿子归来的梦。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残缺家庭作为一个能指

符号不断出现在京派小说家的笔下,其意义指涉如何?

~、残缺家庭的意义指涉

造成家庭残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死亡。当然,京派小说家对残缺家庭的营造其用意不在于单

单讲述残缺的不幸和死亡的恐惧,而主要是凸现个体生命在磨难中的美丽与坚韧。这样,残缺家

庭符号的意义就指涉了两极,其一指向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其二指向作家对死亡的思索。

1、渲染爱的温馨。鲁迅的小说世界不乏对残缺家庭的展示与描绘,《祝福》中祥林嫂一家不

是从一个相对圆满逐渐走向毁灭吗?鲁迅的用意重在必文化批判的视角挖掘残缺背后封建毒素对

人灵魂的麻痹。张爱玲的《多少恨》中写父子反目,《}八春》写姐妹相残,《金锁记》中母亲的

残酷更让人不寒而栗。亲人相残、同胞相煎的家庭模式是张爱玲寄寓文化批判的所在。巴金家庭

小说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更为迅猛,即便是后期的《寒夜》、《憩园》.丝丝温情仍掩饰不住作者文

化批判的激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从作家创作主体对家庭的态度而言,京派作家渲染爱的温

馨,而其他作家多描写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父辈的专制与对子辈的压揶。一个营造和谐,一个强

调冲突。从小说塑造的人物而青,京派小说中的人物网归家庭,对家庭多有依恋之感,文化批判

型家庭小说的人物则多冲出家庭。从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来讲,鲁迅及其他文化批判型家庭小说

作者通常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式的启蒙目光审视着笔下的人物。清听听沈从文的叙述:

“对于农人与兵_I二,怀,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

不隐讳这点感情。””’的确,沈从文不但没有隐讳他的那份温爱之情,在他的作品(尤其在描写残

缺家庭的作品)中则刻意渲染家庭成员之问爱的温馨。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

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o翠翠和祖父这个残缺的家庭却并不缺乏爱,也许残缺的家庭

正因为其残缺,才更格外看重情感的价值。小说自始至终弥漫在爱的氛围和温馨的情调之中,透

过这残缺的家庭之窗,沈从文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皆善”的爱的世界!

废名把《桥》中所描绘的残缺之家置于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古朴的乡村世界里,这是一个被

净化了的灵性化的自然所在。在这样的天地里,到处充溢着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寂静的

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在史家奶奶身上,也丝毫看不出封建专制文化对她的濡染之迹。她

仁慈宽厚,钟爱晚辈,并以慈祥的目光看待着孩子们婚事的自然发展。小说中多次写道,史家奶

奶每每望着琴子和小林,眼里总含着慈爱的泪。与《边城》中翠翠极为相似,琴子对祖母也特别

依恋。

无论是沈从文还是暖名,他们很少直接写残缺所带来的悲苦之情。正是因为爱的残缺才更显

得爱的弥足珍贵,因此抒写残缺家庭爱的温馨并极力渲染这一丝丝温馨,也是京派小说家发掘人

情美与人性美的创作观念使然。沈从文曾不无遗憾地指出:“‘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

!舂甥认识。‘爱’字虽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④爱是诗意的生存方式,通过

对爱的描写才能更好地展示人情美与人性美的画卷。废名在自己的诗《梦》中也阐明了同样的创

133

矗二'0漶浚避凝i酝磁≤灞豳磷潮豳嘲掰黼瓣¥搿掺’‘

作观念:“我在女人的梦里写一个善字,我在男人的梦里写一个美字。”通过爱的描写也可望达到善与美的境界。

2、呈现生命的坚韧。京派小说残缺家庭的营造不在于讲述残缺的不幸,而是突出个体生命在磨难中的美丽与坚韧。京派小说家对生命的关注几乎达到宗教情绪般的虔诚。沈从文自称:“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其作品重在展示个体生命存在的形式,目的是希望“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京派小说家就是要在残缺不幸的家庭中展现各种不同的生命形式,并在这生命多方的形式中凸显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沈从文在《山鬼》中描绘了一个父亲缺席的三口之家。这十年来劳苦的担子并没有把癫子娘的脊梁压弯,而癫子添给她的忧愁可真有点让她无从招架了。也正是出于对儿子的爱,癫子娘才坚韧地生活下去,一个良善的生命在生活的磨难中显现其美丽的一面!

《长河》中为滕长顺着守橘子园的水手满满是一个独身的老人。在满满身上,沈从文更多地展现了生命主体的坚韧与自由意志的强力本质。满满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量,抗拒着外部世界袭来的苦难,尽管这种抗拒收效甚微,但抗争本身显现出了“生命”从自在状态上升到白为状态的努力!这种生命形式不同样让人深情地凝眸吗?

废名《浣衣母》中的李妈对一连串命运摊派给她的不幸,都坚忍默默地承受。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那么坦然,不动声色,更让人感觉到生命的严肃、坚韧与美丽!

京派小说残缺家庭的小说一方面抒写生命在磨难中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也展示年青美丽的生命冲破层层磨难自然而充沛地成长,充溢着极强的生命力。《三三》中,三三的父亲死去之后,母亲替代父亲掌管碾场的工作,“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萧萧》中,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家庭的残缺反而更增强了生命的光辉。沈从文在生命的流注中看到了美的所在,生命与美完全融汇到一起。“我过于爱有生的一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z)。在沈从文看来,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是美的所在,“美在生命”正是他独特的生命哲学观的表达,也是京派作家高张人性、抒写人性美的一个理论基石。文学是表现人性的,而人性包含在生命之中,通过残缺家庭一个个倔强的生命在磨难中的生长更显出人性的灵光和生命的美丽,并以此来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生命真正意义的理解。

3、寄予死亡的沉思。京派小说家对残缺家庭的展示与营造寄托了作者对死亡的诗意思考。文化批判型家庭小说描写旧家庭的残缺或毁灭,或起因于制度层面的专制与冷酷,或起因于年轻一代对旧家庭的告别与逃离,或起因于社会力量的外部变革。巴金的《家》、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均体现了这~点,他们通过旧家庭的轰毁与坍塌寄寓社会变革的热情,并为旧家庭送葬。而京派作家抒写家庭的残缺及毁灭较少涉及社会制度层面,而是上升到人本和哲学的层面寄寓作家对死亡的深度思考。京派小说所写家庭的残缺或毁灭,大都起因于不可知的命运。如沈从文《边城》中天保的死、《长河》中满满一家的死、《阿黑小史》中阿黑的死,人物的死亡都是不可知的命运使然;废名《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写家庭残缺很少涉及社会现实的因素,社会背景淡化并处于次要位置。

在京派小说家笔下,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生命的“忽然”、“偶然”而又必然的终结。

134

废名的残缺家庭小说中,《浣农母》一家死得悄无声息,r无痕迹。废名以过分客观冷静的笔致,写出极端轻捷迅疾的死,给阅读接受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废名有意让时间抹去死亡的影f。清明节上坟,《桥》中的史家奶奶竟记不起哪个是琴子妈的坟。在废名的笔下,死亡之思既是儒家以“死”为息,乐牛安死的价值观的体认,也蕴含了道家“齐生死,等物我”的生命哲学。废名在《桥》中有意借小林这个不懂世事的孩童的问话传达作者对死亡的思索,“忌I=t,什么叫做忌日?是不是就是生闩?”忌日与生日的混淆意味着生死之间界限的模糊,死亡便成为生命的另一存在方式的延续。在自传性色彩较为浓厚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巾,废名借淡弹论道的莫须有先生之口直接讲述作者的死亡哲学。在废名看来,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生死相通,生命在死后飞扬。“我觉得春灭没有冬目的树林那么的繁华,我仿佛一枚一枚的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生命了。冬日的落nl,乃是生之跳舞。”o废名从死中看到了生,这正是废名长期受佛教的影响而产牛的顿悟。

废名既然把死亡视为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义一个新的起点,那么死亡也就变得不那么可憎可怕了,他以“唯美”的目光审视死亡。他笔下的人物程小林发觉…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三姑娘为爹带孝“黑底绿花鞋的光头蒙上一层白布”,“更显得好看”。少女之死是一瓣“不可思议的空白”,一幅“画得一朵空花的艺术杰作”;少男之死是“跃春”,“对于青草永远是一个青年”;孩子之死是一个“游戏”,美丽而悲哀;诗人之死“自成世界”,其灵魂跟黄土“疏远”。在废名笔下,“死亡”与“美”达到了内在的一致,“我是喜欢看陈死人的坟的,仿佛是清新庾开府的诗了”⑨。

沈从文同样表现出对死亡的执著思考。他认为死亡是自然派给人的命定的义务,思索死亡就是思索“在生存时知所以生”⑩,同时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逆向性思索。“我过于爱有生的一切。爱与死为邻,我因此常常想到死。”∞沈从文对死亡的思考很少像废名那样怀着唯美的眼光注视死亡,而是在死亡中注人了浓厚的宿命意识。

《边城》不停地展示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死亡。翠翠的爹、娘、天保和祖父接连地死去,爱她的二老傩送也生死未h。翠翠的命运与母亲构成了宿命的循环,小说这一开放式的结尾表露作者对命运不可知的沉重情绪。《长河》中满满一家母子三口的死同样也出于命运的偶然和不可知的宿命,满满把这一切归咎于“气运”不好。小说《旅店》中的那位大鼻子客人与店主黑猫一夜情缘之后突然“在路上发急症死了”。沈从文认为“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叉若宿命的必然。”o他常常陷入偶然与必然、情感与理性的对话与沉思之中,“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沈从文自己感觉到“好像一个对生命有计划,对理性有信心的我,被另一个宿命论不可知论的我战败r”@。生活中到处是偶然与情感设下的陷阱,人无法完全“唯意志”的行事。沈从文的思考直逼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力感和渺小感,并以此进人人和生命形式的形而上层面。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夜》就是通过残缺家庭死亡场景的描述展示另一种生命形态,以及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小说中,老人面对着老伴突然的死亡,没有恐惧惊慌,有的只是平静与沉默。老人和那死去的老妇,亘古以来就无知无觉地牛,辛苦麻木地活,最后是孤独寂寞地死去。沈从文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原始蒙昧的生命状态。与“五四”小说普遍存在的,通过小说来承担反映人生疾苦、揭露黑暗的启蒙任务不同,沈从文的价值导向不是简单地超越蒙昧,而是逼近它与认同它。作者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对湘西人的生命态度充满感动和隐忧,感到“一种奇异的庄

135

严旧。沈从文足以死亡为镜来映照人的生存状态与牛命形式,他越过死亡的表层去体验人物存被迫接受摊派到自己的那一份命运时,在日月交替巾各尽牛命之理的人生庄严!

废名把死亡视作人生的一道风景和美丽的装饰,实质I:是以唯美静观的眼光化解了死亡的沉重感,而沈从文则是让人逼视死亡,视生命的毁灭与消亡乃是人生的常态,死亡的描写依然是关注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的状态。

二、残缺的美学意蕴

尽管京派小说家极力渲染爱的温馨,凸显生命的坚韧,f日作晶表层的那点温暖的亮色仍然掩盖不住深层的忧郁与悲凉。通过残缺家庭,京派作家进一步传达的是对完美世界破损的忧虑,忧郁的感伤也就蕴涵其间了。

残缺家庭人物的悲剧处境复杂多样,有的是以生命的消亡为终结;有的因爱付出了癫疯的代价;有的仍坚韧地活在人世承受命运的悲凉。他(她)们的受难或祸殃本不该由自身来承担责任的,要么是不可知的偶然的命运使然,要么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强大的社会现实造成。残缺家庭本身即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酊京派小说家往往在已有残缺的基础上继续展示残缺家庭日常生活的悲剧,这愈见其悲剧之悲了。

那么,京派残缺家庭小说是如何传达并强化这种忧郁的悲剧,并且对中国现代小说美学的贡献何在呢?

沈从文在小说《冬的空I甘J》中有一段关于悲剧问题的谈话,女子朱认为“悲剧不一定是写入滞日流血的事“,教师A说:“你说得对极了,悲剧不是死亡,不是流血,有时并且流泪也不是悲剧。悲剧应当微笑,处处皆是无可奈何的微笑。”∞这种悲剧意识观可看作是沈从文的夫子自道。他曾明确地指出:“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o无独有偶,师陀也谈到了类似的“微笑”的悲剧意识,“有时这看见的——我觉得——又过于悲惨,不忍把他们赤裸裸的摆出去示众,也不想让别人明臼臼的看见,于是便偷偷的涂上笑的颜色。”∞应该指出的是:沈从文和师陀谈到的“微笑的悲剧”中的“微笑”是节制情感的艺术传达方式,是京派作家对悲剧性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所持的平静、淡然、静观的美学态度及悲悯的生命情怀。

“微笑的悲剧”是京派崇尚“和谐”、“节制”与“恰当”的文学审美意识的体现。“和谐”要求文学组织的“均衡”与“完整”,以及作家主观感情与创作对象的“妥贴”。为了实现审美的和谐,京派小说家常常强调艺术技巧的运用必须“恰当”,创作情感的表现必须“节制”。“微笑的悲剧”正体现r这两个侧面,创作主体面对艺术情景的悲剧事件时磐须节制激越的感情,唯其如此才能在艺术传达中获得哀而不伤、和谐蕴藉的审美效果。师陀在小说《期待》中没有痛心疾首地抗议。而足含蓄节制地用“爱”抒写“悲怆”,通过徐大娘特意为未归的儿子准备好碗筷这一细节暗示徐大娘对儿子的期待与温爱,同时读者也感受到了悲哀的沉重。废名在《河上柳》中只是通过禁演木头戏小小的细节含蓄蕴藉地抒写老人的孤独哀愁。在《竹林的故事》中,即使写到老程的死,其传达也极为含蓄节制,“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同时,作者用茂密的竹林、绿绿的菜园、盘旋的鹞鹰等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象反衬死亡的悲愁,小说中没有悲哀的字眼,却始终“围绕着悲哀的空气”∞。

沈从文把“节制”表述为“情绪的体操”,“一种使情感‘凝注成为深潭,平铺成为湖泊’的136

体操”o,即是一种驾驭、控制作家主观情感过分流露、化热为冷、化悲为喜、化浓为淡的感情表达方式。沈从文的《阿黑小电》展现了一个美丽生命的毁灭,在悲剧的传达方面留下许多可供审美想象补允的艺术空白。小说没有直接展示阿黑死亡的场景,作者只是从五明的发癫这一结局暗示出阿黑的死。沈从文一边暗示人物的夕匕亡,一边抒写环境的和谐美丽,两相对照更衬托出美丽容易破损的忧伤。《静》中春天的美景与屋内躺着的病人两相对照,更增添了人物忧郁与寂寞。控诉战争种种罪行的小说原本是非常愤激的思想主题,这些激越的情感被沈从文溶解在文字里。这正是沈从文强调的:“人类高尚的理想,健康的思想,必须先溶解在文字里,这理想方町成为‘艺术”’,“闵为艺术同技巧原本不可分开”o。萧乾同样强调“节制”情感的重要性,他看重的是作品如何引起别人(读者)的悲感,而小只是作者自己“尽了悲职”在作品中痛哭。他的《篱下》把叙述的重点聚焦于一个不懂世事的孩童身上,环哥在姨妈家的嬉闹、调皮与欢快正衬托了母亲内心的无奈、孤寂和凄哀,寄人篱下的悲愁渲染得更为沉重。

!目然,京派小说家并不是没有感情冲动,也不是没有悲愤与激昂,而是有效地加以控制,更含蓄蕴藉地传达这些情绪。在传达忧郁的悲剧时也是如此,正如李健吾所讲的“越节制悲哀,我们越感到悲哀的分量。”o

京派残缺家庭小说所呈现的含蓄节制的美学风貌,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另一种新的审美维度——以理节情的审美观照原则,也是京派理论家朱光潜一再提倡的“日神”精神与“距离的美学”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达。朱光潜对尼采关于“Et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划分,更看重前者,他认为具有“日神”精神的艺术家“保守而讲究理性,最看重节制有度、和谐、用哲学的冷静来摆脱情感的剧烈。”o当然,这种美学风貌也得益于京派小说家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调适的“恰当”的“心理距离”,李健吾对沈从文作品中恰当合适的审美距离早有体悟:沈从文在《边城》中“同情”他们创造的人物,却不是情感无节制的宣泄,也并非“冷眼观世”的结果,“他知道怎样调理他需要的分量”o。恰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使京派小说即便是传达家庭残缺的悲剧时,仍然获得哀而不伤、和谐蕴藉的“中和”之美,这一审美情趣较多地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化审美观相连,“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在艺术审美上的表现,它要求审美客体的平稳和谐、审美主体的中立不倚、主客体间的协调一致,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我的情感与理智等方面强调均衡与和谐而不是对立与冲突。在审美观照中,“中和”之美唤起的是温柔平和的感情而非壮烈的抗争激情。沈从文盛赞废名的《桥》到处充溢着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静寂的美”o,称道凌叔华小说抒写的“是人生的琐碎的纠葛,是平凡现象中的动静,这悲剧不喊叫、不呻吟,却只是‘沉默”一,沈从文的小说评论也是从“中和”之美的视角出发的。

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由于创作者与审美对象距离的过分切近,往往在“发愤”精神的感召之下呈现“怨以怒”的美学基调,情胜于理的倾向极为突出。“五四”时期鲁迅《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可谓代表大部分小说的共同倾向,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巴金“我控诉”的激情宣泄在小说中也多有表露。沈从文曾经批评巴金“感情太热”,规劝巴金应“把哀乐爱憎看得清楚一些,能分析它,也能节制它”衄。具有“发愤”精神的作家所追求的往往是充满反抗挑战之声,具有破坏力的崇高美和悲壮美。而京派小说家即使写到残缺家庭人物的悲剧命运,淡淡的哀伤并未破坏总体的静穆和谐。萧萧的命运的确孤苦,沉潭的处罚也极其残酷,然而,小说最后毕竟用偶然化解了矛盾、紧张和冲突——萧萧只因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而免遭处罚。翠翠的命运可谓悲凉,但她在渡rl的等待仍然充满希望,小说的结局安排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并非悲壮惨

137

烈.而足趋于和谐。这是京派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使然,他们追求的通常是与壮美相对的“秀美”。京派残缺家庭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静美纯洁的乡村少女形象,沈从文笔下的三j、阿黑、翠翠,废名笔下的细竹、琴子、二三姑娘,她们均是“爱”和“美”的化身,她们的柔弱、温顺及孤苦的命运总会引起读者的惋惜与怜悯。朱光潜指出:“秀美的东西往往是娇小、柔弱、温顺的,总有一点女性的因素在其中。它是不会反抗的,似乎总是表现爱与欢乐,唤起我们的爱怜。我们对于秀美的事物的反应,也似乎总是取一种保护者或至少是朋友的态度。我们的感情中混合着一点怜悯。”∞京派小说家笔下那些残缺家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确能够激起读者的同情式认同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悲哀的秀美”而非惨烈的“壮美”。京派作家往往对那些具有审美内涵的田园风光、民情民俗作静态的欣赏、优美的描述,其作品普遍缺乏动荡、冲突、惨淡、悲壮等——这不是他们的追求,而平和、静穆、含蓄蕴藉才足他们立意开创的纯美的文学境界。在此我无意对两种不同的小说美学风格作孰优孰劣的价值评判,我只是说明京派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另类文学景观,为中国现代小说美学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的家庭问题是社会学、文化学及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家庭”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牵动文化的每一根抻经。因此,文学研究对家庭问题的探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京派小说残缺家庭对爱的温馨的渲染,呈露出“五四”文化批判型家庭小说向爱的伦理型家庭小说的转变,这对于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家庭小说的模式与变迁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i)沈从文:《(边城)题记》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②③⑦⑩⑩⑩④@@沈从文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97页、第277页、第280面、328页、第97页、第177页。

《沈从文文集》第6巷,19啦年版,第70页。《沈从文文集》第11卷,1982年版,第45页、第第277页、第303页、第

④⑤@⑩@o沈从文:《洗从文文集》第lO卷,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t页、第294面、第162页、第277页、第267页、第151—152页。(§)@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2卷,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14酉、第107页。

⑧废名:《树与柴火》,《平明日报?星期文艺》第l期.1946年J2月29日。

@虚名:《死之betty),《骆驼草》第7期.1930年6月23日、

@沈从文:《冬的空间》,《沈从文文桌》第3卷,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99页。

138@师陀:《<野鸟集>前言》.刘增杰鳊《师陀研究资

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⑩周作人:《(桃园>跋》,陈振国蝙《冯文炳研究资

料》.海峡t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萧乾:

《客观化些》,天津《大心报》,1935年7月8日.

@@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4年版.第486页、第445页。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游全集》第2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面、第290页。

⑤沈从丈:《废邮存底-给某作家》,《沈从文选集》第

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48酉,

作者简介:刘进才,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硕

士生导师。河南开封475001

[责任编辑申洁玲]

京派小说的残缺家庭模式及其美学意蕴

作者:刘进才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年,卷(期):2003,""(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3条)

1.沈从文〈边城〉题记 1982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1982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1982

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1982

5.废名树与柴火 1946

6.废名死之bauty 1930(07)

7.沈从文冬的空间 1982

8.师陀野乌集前言 1984

9.周作人桃园跋 1991

10.萧乾客观化些 1935

11.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 1984

1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987

13.沈从文废邮存底·给某作家 1983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763458272.html,/Periodical_gdshkx200301020.aspx

授权使用:华南理工大学(hnlgdx),授权号:d0d956f9-fa4f-4d47-89df-9e500121af9d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