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安顺学院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安顺学院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安顺学院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安顺学院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安顺学院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

2012年10月29日09:17 点击:[210]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形态将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对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为增强我院的办学实力,加快我院发展步伐,实现我院总体办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我院学科专业的设置、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和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在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根据教育部、贵州省教育厅和安顺学院关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现状分析

安顺学院资环学院的前身是1993年开始筹建的地理系(专科层次),是贵州省继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贵州教育学院地理系之后成立的第三个开办高等地理教育的专业系,2007年正式招收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经过16年的建设与发展,资环学院现已拥有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地理科学(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本科),基本形成了基础较雄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科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发展格局。

1、师资队伍

资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3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人数为83%。另有院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4人,40岁以下的教师占总人数的94.4%。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人员精干、结构较为合理、发展势头强劲的教学科研队伍。

2、学生人数

目前资环学院在校生583人,面向全国大部分省市招收本。近年来,在校学生撰写各类调查和学术报告1000余篇,有10余人次分别获省级“三好学生”、100多人获院级“三好学生”等奖励。

3、学科体系

资环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全部二级学科,并以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为重点,注重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区域地理学等二

级学科的建设。其中,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地理课程教学论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4、基础设施

资环学院现有2个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自然地理实验室1个,3个多媒体教室以及多套活动投影仪等教学仪器。此外,资料室拥有完整的贵州省地形图,拥有地理专业图书2000多册,长期连续订阅多种学术报刊。

经过16年的建设与努力,资环学院已经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狠抓科研和管理,逐渐形成了文理渗透,重基础、宽口径、实践性强、适应面广的教学特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素养与较高的理论水平,更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业特色与优势

资环学院建立16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按照“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德育为首位”的办学理念,使各学科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明显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1、学科体系一体化

资环学院各学科专业通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地理科学所涉及的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不可能仅依靠地理科学专业人员去解决,更多地要依靠具备地理科学素养的相关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办好传统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基础上,除引进地理科学的专业教师外,还注意引进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农学、工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方面的高层次教师,很好地促进了地理科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与适应能力的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生就业问题,又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为今后发展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创造了条件。

2、在课程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

近年来,根据国内外高等学校地理科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为适应地理科学发展前沿的需求与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地理学课程自身的系统性以及与整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衔接,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在原有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建设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主干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资源、环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管理问题的能力。另外,针对地理师范专业学生,还将建设《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同时,地理科学专业还注重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先后在贵州的黄果树、龙宫、紫云麻山,云南的大理、丽江、昆明,四川的峨眉山、自贡等地建立了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改革野外实习模式,变原来的分学科分散实习为分科实习与集中综合实习结合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研究和实施,通过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办学质量和效益优势明显

资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基础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为80%以上。已为国家培养专科生1500多人,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为单位领导,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4、基础设施较完备

目前,地理科学专业有自然地理实验室1个和3个多媒体教室以及多套活动投影仪等教学仪器。拥有2000多册的图书资料室,专业期刊多种。

5、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地理学科是我系的传统学科,经过16年的发展,已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丰硕的积累,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迅速发展成为重点建设学科,在学科层次与规模方面形成优势。近五年,承担省厅市课题7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1项、市级科研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86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承担省、院级教改工程项目4项。

6、师资力量较雄厚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3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人数为83%。另有院级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40岁以下的教师占总人数的94.4%。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相结合、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发展潜力大的教学科研队伍。

7、发展前景看好

地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与安顺乃至贵州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是目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受到政府和百姓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系的本科专业普遍具有综合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适应面广等特点,尤其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是目前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领域涉及学校、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多个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然我院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但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国家级、省级的学科带头人缺乏。人文地理学类、经管类、环境工程类师资还存在缺口,初步估计还需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2~3人。

2、近年来,尽管我院的教学研究经费逐渐增加,科研实力在增强,科技成果在增多,但研究经费还不足,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几乎是空白,标志性成果有待增加。

第二部分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目标

一、建设思路

资环学院各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体制改革,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加快专业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立足安顺、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根据这一目标定位,

本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以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为基础,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巩固提高地理师范专业,快速稳步发展人文地理学专业以及人文地理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本科生教育,努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能适应贵州以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的人才。

二、建设目标

1、学科专业建设

积极稳妥地发展本科教育。在建设好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努力申报本科新专业3~4个。大力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到2013年,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4门,把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成为富有区域特色、并在贵州省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力争申报地理学科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点,提升地理科学的办学水平。

表1专业构架及发展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需要,积极引进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到2013年,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总数达到30~4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达30%。硕士生导师总数达3~5名,力争培养或引进省级学科带头人(或省级骨干教师)2名,外聘教师4~6名,使师资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更为合理。

3、办学规模

依据专业的特点,到2013年,我院各专业在校本科生达到1200人。

4、教学科研条件

到2013年,在目前各专业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依靠学校再新增教学设备资产,使之累计达100万元。努力促使教学科研用房条件大大改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更加完善。不断加大开放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图书资料阅览室,对各专业图书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图书资料达到10000册,使其成为高水平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

5、科研水平

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理论成果,获得省级成果奖励2~3项。每年在核心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每年达到3项,力争国家级课题立项3项,大力推进纵、横向课题的立项,出版专著、教材5~8部,使本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社会反响大幅度提高。

6、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具有明确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2)具有科学规范的、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要求,又能反映本专业特色;

(3)具有完备的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具有科学的教材选用方案;

(5)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

(6)建设若干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专业实习正常进行;

(6)全部必修课程建有试题库。

第三部分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领导

成立一个由专业负责人与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组织、论证、制订措施与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评估等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博士或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2.每年选派1~2名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培训进修。

3.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为在职学习人员在各方面提供方便。

4.大力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造就2名学科学术带头人。

5.采取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老师、集体备课、听课等手段,通过"传帮带",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就业为目标,调整和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1、由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专业课程的设置论证工作,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2、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由本门课程负责人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制定,最后由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集体研究论证。

3、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教学观摩与教学经验研讨,期中(末)教学检查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控制教师课时数量,实行课程负责制和主讲教师制度。实行教学示范课与观摩课制度,实行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制度;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继续实行学生奖励制度(包括考研、科技创新、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等)。严格执行《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将教师的教学纪律、教学效果和教研成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4、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课程设置上倡导专业知识体系加技能模块,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确定重点课程建设门数,以重点课程和实验课程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争取到2013年,新增1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院级精品课程和2门优质课程列入重点课程建设行列。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的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材体系。各门课程,尽量使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近几年出版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应用部分原版教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根据专业的特点,引进科学出版社、环境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的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自编教材;按照任课教师、教研室二级负责的形式,确定和选用教材。

针对本专业缺少实践性教学教材的现状,计划2009~2013年要求专业课教师编写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实验、短途实习、长途综合实习等)教材和CAI教学课件等,使该专业形成完整的教材建设、选用的评价体系与制度。

四、科学研究

1、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结合所教课程、所从事的学科从事科研,谨防脱离教学实际、学科建设的实际去闭门造车。

2、在巩固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地理学科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点。

3、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有经费资助的课题立项。要围绕如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特别要结合教学及本科培养目标加强科学研究,认真组织队伍做好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大力倡导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术梯队。

4、经过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研究方向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5、加强激励机制。对教师申报成功的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省部级奖励以及在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照学校奖励标准给予奖励。

6、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校两级的教改立项,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7、学术交流。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以本专业教授与副教授为骨干,面向广大教师或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并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讲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1、拟建地理信息系统(即GIS)实验室、自然地理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

2、加强实验室管理,充实实验室的人员,建立和建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管理水平。

3、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现有的教师要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增训,对引进的人才要特别注意考察其实践技能。目的是保证在近二年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均能指导实验。

4、优化实验课程,建设好开放型实验室。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并改进学生的实习、见习、社会考察活动的管理,注重求实效。

5、完善现有实习基地,编写实习指导书、实习大纲,实习基地进行挂牌,聘请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3.09.17.

2012-2015年安顺学院资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2012年10月29日09:21 点击:[630]

一、总体目标

资环学院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发展本科专业;通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把本科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辐射周边,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努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能适应贵州以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的复合型的人才;建成在全省领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应用型研究基地。

二、具体目标

通过学科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学术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造就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为省级重点学科和未来硕士点申报工作提供高水平的人才保障和硬件基础。

以地理科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和环境工程专业,五年内培养3-4名学科带头人,基本完成拟定的建设计划,使学科专业队伍的建设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营造出浓郁的团体科研氛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并做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相互促进,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做好必要的准备。

加强重点课程的申报和建设,计划期间争取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将《测量与地图学》、《GIS》申报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同时,结合课程建设、新专业申报、科研进展,按计划积极做好教师的进修和在职培训、学位提升工作。

1.人才培养规模

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挖掘内部潜力,保证每年招生人数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资环学院本科专业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665人,到2015年,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在系生900人左右。

2.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大力推进学科体系一体化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现代社会所涉及的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更多地要依靠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才能更好的加以妥善解决。资环学院在学科体系建设上注意引入与相关的农学、工学、生物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领域方面系统知识,很好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与适应能力的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生就业问题,又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为今后发展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创造条件。

2012-2015年本科专业设置规划一览表

3.突出重点学科与特色研究领域

(1)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地理科学学科专业,是资环学院规划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的发展既受学科自身条件的制约,也与学科环境和相关专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理科学专业下属三个教研室:即自然地理教研室、区域与人文地理教研室和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如果充分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环境给自然地理以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安顺独特的屯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区域人文地理的独有资源,学科发展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投入规划表

(2)特色专业建设

资环学院建系伊始,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就加倍重视,并在加强该类学科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联系了一批相对固定的教育教学实习及科研基地。十余年来,尽管系内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但围绕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进行的专业师资和实验室建设也同时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因此,资环学院在地理科学及环境科学方面具备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并形成交叉性、特色性学科的巨大潜力。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将逐步构建一支有机整合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队伍,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并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实现生产力的转化奠定必要的基础。

目前,学院内其他学科尚不具备创建重点学科的实力或条件,争取在规划期内通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二级学科建设为院级重点学科。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3-9-1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一、学科名称

二、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1、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2、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3、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五、五、本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

1 、学术队伍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2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3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实际情况、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4 、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层次、数量及培养能力等情况)与发展目标

5 、工作条件(实验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附表2:河北北方学院学科名单(返回)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一、学科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学科基本情况

(三)学科建设取得成就(四)学科建设存在问题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一)背景思想

(二)建设思路

(三)总体目标

三、建设目标

(一)学科方向

(二)队伍建设

(三)科学研究

(四)条件建设

(五)人才培养

(六)学术交流

(七)社会服务

四、保障措施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XX职教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3年,于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骨干专业。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2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占33%,硕士研究生6名,占25%,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58%,另有兼职教师5人,大多是行业工程师,形成了具有较强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及职称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732人,近三年学生就业率97.8%,专业对口率72%。专业实习实训场地面积72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448台(套),其中大型设备5台(套),总价值241.36。专业实训室需加强建设。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工具,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管理、操作应用等庞大的职业岗位需求,尤其是滨海新区建设,全国动漫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行业教育特色,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积极应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成为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将依托学校多年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的信任,遵照“老专业做大做强、新专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努力形成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按照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将专业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发展成为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 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 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 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 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 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 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O0 GC98O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 (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 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 GCMS-2010 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 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 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要求措施

2009年-2010年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及规划 1、总体目标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团队为依托,整合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特色,发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专长,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力争在建设期在学科建设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1)建设年度力争使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列入省学位点建设规划,为获得该学科的博士点奠定基础。 (2)加大力度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保持该硕士点在省的领先地位。 2、取得标志性成果 (1)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SCI、EI、ISTP索引论文50篇; (2)国家级资助的科研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批准1-2项; (3)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资助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工程),获得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1-2项; (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3、学位点规划及研究方向 (1)学位点建设规划 (2)研究方向

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图像理解与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估计、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 ②计算理论主要研究领域: 算法及其复杂性、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理论与系统、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理论计算机科学 ③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主要研究领域: 经管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软件、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智能交通系统 ④图形图像及模式识别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 ⑤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领域: 现代密码学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和信息检索、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 ⑥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领域: 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⑦通信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领域: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与处理、数字通信 二、拟采取的措施 1、引导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工程及课题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以《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设置的,要争取工程,首先要了解国家、省科技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为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特制定信息安全学科2010-2014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至2014年,我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建成我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整体实力争取达到国内公安高校领先水平.同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二、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的养成,坚持走“教学、科研、办案”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办学层次及规模 1、2010-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2012-2014年,每年招收本科生80人. 2、在办好信息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公安系统在职民警,开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以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

(二)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 1、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建设,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争取在2014年之前,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进一步深化学科内容体系改革,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公安工作发展相适用的,具有警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在现有客座教授队伍的基础上,再聘请2-3名国内著名专家充实客座教授队伍,并且每年聘请1-2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提高信息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公共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14年前信息安全学科各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案例为驱动进行教学. 三、科研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瞄准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紧迫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术论文.2010-2014年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4篇以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 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 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 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 1 项、省部级15 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 项。发表研究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 “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长期性中心工作。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适应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成绩 1. 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1)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设置有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以工、管、理三大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12人。“十一五”期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称号。大部分专业服务面向广西尤其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都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加到17个,其中属

于工学学科门类16个,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1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30人,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2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 2.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拥有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1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涵盖工、管、理、经、法等5大学科门类。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以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标志,学校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积极参与企业共建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进入SCI、EI、ISTP三大检索400多篇;获得成果鉴定、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40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0多项;年均到校经费达3000余万元。 3. 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办学水平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目前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5%,区级优质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4%。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2006年以来,学校毕业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我科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支高质量的技术队伍,对一个学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检验科共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技师4人,检验士5人,无职称人员14人,检验本科1人,检验大专7人,检验中专11人,非检验专业人员3人,无主任和副主任检验师。因此我科的人员素质还很薄弱,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近期目标:2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 人员4名,至少要有1名检验本科,检验师职称人员达到7人以上,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一名检验师。 2.中期目标:2013年至2015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专业技术人员6名,至少有2名检验本科。 3.远期目标:十三五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40人, 至少有1名主任检验师,2-3人副主任检验师,主管检验师至少8人,检验本科8人,保证每个专业组有一名检验本科和一名主管检验师专业技术人员,2名检验医师,争取十三五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达到三级医院水

平。 具体措施: 1.扩大宣传工作和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2.鼓励本科中专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和本 科的学习。 3.选送思想品德好,肯专研业务技术的年轻人到上级 医院进修学习进行重点培养。 4.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和专业学习 班。 二.检验设备 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先进的仪器是走不到学科的前沿。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流现代化先进的医疗大型检验设备,目前检验科有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smexXT-1800i、西门子ADviA、法国ABX-PENTRA6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和日本SysmexKx-21三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SysmexUF-50尿液沉渣分析仪、长春迪瑞500尿液分析仪、西门子IMMULTE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ADVIAcentaur-xp 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Microscan药敏细菌鉴定仪、SA-6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雷杜ABL-520血气分析仪、

X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XX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X学院成立于X年X月,目前有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铁道供电技术等4个专业。现有教职工X人,1个省级教学团队(矿山机电),省级教学名师X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X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X人。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X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X门,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X项,学生参与省级职业技能达赛共获奖X人,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X学院现有有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铁道供电技术等4个专业,近年来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探索建设,拥有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X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X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X门。 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现有教师X人,其中专业课教师X人,副高以上职称X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X人,机械类教师X人,电气类教师X人。 各专业所处位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 2016年申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X省第3个申报该专业的学校。 2017年申报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是X省中游水平专业。 (二)需求分析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求分析 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工业机器人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性质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比例的85%。并且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规模中工作的比例占到78.2%,这与近几年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比较迅猛有关,也成为近几年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同时这些也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就业的主渠道。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第一份工作岗位生产加工占35%,维护维修占23%,专业对口率达74%经过近一年的工作,第一线生产岗位人数变少,但在企业管理岗位和营销方面人数增加很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