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课 赎 罪 祭

第四课 赎 罪 祭

第四课 赎 罪 祭
第四课 赎 罪 祭

第四课赎罪祭(4:1/35)

读经:利4:-5:13,6:24-30.

赎罪祭不是馨香祭——燔祭(1:9,17)、素祭(2:2,9)和平安祭(3:5,16)是“馨香的火祭”。赎罪祭是除罪祭,利4:31“在耶和华面前作为馨香的祭”,原文没有“的祭”二字,注意字旁有几点,表明原文是没有的。基督为我们成为罪(林后5:21),“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3:13)。所以赎罪祭的祭牲成了可憎的(利4:12)。但基督本人仍然保持至圣,所以也提及“馨香”。

一、献赎罪祭的理由

(一)为人原有的罪

(二)为人本体的罪

(三)为人误犯的罪

赎罪祭不只赎我们的原罪,还赎我们的本罪;赎愆祭是为赎我们不知的罪(4:3,13,22,27)、及误犯或疏忽、或隐而未现的罪,包括在法庭上不说真话、摸了不洁净的物和随意发誓(5:1-4)。

二、赎罪祭与燔祭的分别

(一)赎罪祭不是自愿献的,而是必须献的(4:14,23,28);燔祭是自愿献的。

(二)赎罪祭的按手是归在祭牲身上;燔祭的按手是“成义”。

(三)赎罪祭不剥皮不切成块子,而是全烧的。这表明耶稣为我们成为罪。

燔祭要剥皮与切成块子,显出内里的美好。

(四)赎罪祭是对神所定的;燔祭是神所悦纳的。“罪因”,不是得赦免,而是要定罪的(罗8:

3),但基督成为我们的赎罪祭,我们的罪就得到赦免了。

三、赎罪祭的适应范围

(一)受膏的祭司犯罪(利4:3-12)

受膏的祭司是大祭司(8:12,21:10)。

1. 他犯了污秽的罪,污秽了“圣所”(4:6-7),影响了全会众:“使百姓陷在罪里”(4:3)。2.他要献上公牛犊(4:3):他地位高,犯了大罪就必须用公牛犊,而且是“没有残疾的”(预表基督无瑕疵)献为赎罪祭,替我们被定罪。

3.“他要牵……”(4:4):他自己牵、自己“按手”、自己“宰”。

基督被钉死,是因代替了我们的罪。如果不是为我们的罪,多少钉子钉祂,祂也不会死。“按手”,就是把自己的罪归与公牛与公牛犊,而无残疾祭牲的荣美归给自己。

4.把血带入会幕里(4:5-7):

(1) “弹血七次”(4:6):“把指头蘸于血中”,用右手食指(14:16),不是洒在坛的四围,而是“对着圣所的幔子”,因为他的工作是从圣所通过幔子进入至圣所里的。他既污秽了圣所,所以要“弹血七次”。“弹”,就是洒。这就消除了神的忿怒,便可以恢复与神交通。

(2) 把血抹在会幕内、香坛的四角上(4:7上):香坛是在圣所内。抹血表示恢复事奉。这是预表基督的血发出能力,使祂的祷告蒙神垂听。

(3) 把血“倒在会幕门口、燔祭坛的脚那里”(4:7下):坛是审判的预表。把抹血所剩下的倒在外院燔祭坛的脚那里。血是永远留下,表明罪恶已经解决了,使献祭者的良心得到平安。5.把脂油、肝上的网子和腰子烧在燔祭坛上(4:8-10):这样焚烧,与平安祭一样(3:14-16),是神所悦纳的(4:31)。

6.在营外烧(4:11-12):

除了血和脂油等,其余的(皮和所有的肉,并头、腿、脏、腑类)都搬到营外烧。

燔祭牲是在坛上烧,赎罪祭牲就要搬到营外烧。因为燔祭牲是被神悦纳,而赎罪祭牲是被神弃绝的。这类的祭是不可以吃的。

搬到营外是不易的:营外是在燔祭坛东边那块处理废物和灰烬的所在。会幕四面,各有三个支派的营地。把祭牲从会幕穿过三个支派的营地(约50万人的住地)。到营外,大约要用几个小时的路程。这是要付代价的。

这是预表主耶稣要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钉(来13:11-13)。这又是预表与罪隔离。

7.若大祭司犯了罪而不知道,就要到“赎罪日”的大祭中去赎。

(二)全会众犯罪(利4:13-21)

“全会众”,就是指以色列全会众,与受膏的祭司相同,因为耶和华要以色列成为祭司国(出19:6),所以祭司与全会众犯罪比对官长和个人犯罪的处理更严厉,所以要“全烧”。

1.犯了“隐而未现”的罪(利4:13):

这是严重的。有时他们不觉察,但一知道就要献赎罪祭。

2.“献一只公牛犊为赎罪祭”(4:14)。

3.长老按手与宰杀(4:15):长老代表百姓,这表明公牛是为全会众死。

4.把血带到会幕里(4:16-18):会众原来不是在圣所里敬拜,但神要他们成为祭司国,所以一切的作法都与祭司的相同。

5.“把牛搬到营外烧了”(20-21节):

我们要站在审判的地位上,不再看自己为罪人了。

(三)官长犯罪(4:22-26)

官长是神所膏立的。这里的“官长”是指各支派个别首领说的。他们的地位比长老高。

1.他犯了罪,不用公牛,而是“要牵一只没有残疾的公山羊为供物”(23节)。

2.把血“抹在燔祭坛的四角上”(25节):不是抹在圣所里的香坛角,因为官长不能进入圣所,他不在坛前事奉神。

(四)平民犯罪(27-35节)

这是指每一个人而不是全会众犯罪。

1.个别人犯罪不用公牛或公羊,而是要“牵一只没有残疾的母山羊为供物”(28节)。

2.也可以“牵一只绵羊羔为赎罪祭的供物”(32节)。

3.也不用把血带入圣所,只把血“抹在燔祭坛的四角上”(30,34节)。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所有用法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1)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3、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表示反问,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 信任(第五课时)》教案(汉语 双语)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信任(第五课时)》教案(汉 语双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2、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感悟信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感悟信任的含义。 教法: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姑娘,值得我走遍长街地寻找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文章。 二、(一)默读2——7段(修鞋部分)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7自然段。划出描写姑娘的句子,并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2.交流反馈(这是个怎样的姑娘,谁来谈一谈你画的句子。)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指导朗读读出自信) 2)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通过抓动词理解姑娘技术娴熟自信) A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 大家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找到表示姑娘动作的词(钉、拽、扯),从姑娘这几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C 小结板书:动作 D 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姑娘动作的娴熟。 3)“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 “你的脚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坏,也穿不了几天。” 这是对姑娘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姑娘的话让你感受到什么? 师:姑娘不多的话语却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热情和善良,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姑娘做事的认真和待人的热情。 齐读 4)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红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A.这一段是什么描写?(板书:“外貌)你从中体会出姑娘生活怎么样?(艰辛) B.“一眨也不眨”看出什么?——姑娘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C.师:短短的几句话,修鞋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些外貌描写,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生活艰辛的姑娘对待自己的工作却如此一丝不苟,这不得不让我们又增加了对她的一份敬意。 3、作者通过对修鞋姑娘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修鞋姑娘的善良热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 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 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 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 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 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 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 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青春无悔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解析 “其”是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用法灵活、语意多变。《祭十二郎文》(后文简称〈〈祭〉〉)一文中“其”前后出现了34次,但课下注释仅有6处(只有4 处解释得清楚明白)。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着)所供参考译文对“其”翻译亦语焉不祥。“其”字的意义与用法便成了〈〈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其”在本文的意义与用法,使学生有所适从。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制作人:董兴波刘根久2015、10、20 一、[温故知新]: 1、庆祝民族节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如何进行交流? 二、[本节考点展示]: 三、核心考点解读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思 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 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 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思考探究一: 眼下许多新人热衷中国传统婚礼:八抬大轿迎娶,新郎新娘要叩拜天地、高堂,还要 夫妻对拜,再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新人的床上要撒些吉祥之物,还要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新人在婚礼上要互打同心结等,同时,婚礼还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相声、京剧、打腰鼓、 扭秧歌、踩高跷、耍滚灯,热闹非凡。与时下普遍流行的西式婚礼相比,中国传统婚礼别有一番韵味。 (1)请将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分一下类。 (2)当前,传统婚礼受热捧,传统艺术融入到婚礼中并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思考探究二: 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 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教材包括《弟子规》《论 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同时还加入了《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国传统书 法艺术欣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的精粹内容,这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进课堂,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是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文化与生活.doc第四课第一框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能力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9-43,完成《与名师对话》P27-28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及表现 基本含义: 表现: 学点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学点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态度: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探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佳节,世界各地华人以各种方式祭拜祖先,从最早的烧纸、上坟到今天的网络祭拜。 思考1:清明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一种?你如何看待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思考2: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袱?你怎么看?【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0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 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七)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二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能力目标: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情感目标:联系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 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 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3-47,完成《与名师对话》P31-32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点二全面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思考:结合材料说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哪些作用? 【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需求,从孔子热、庄子热到书画热、茶道热。然而要正确对待当前国内外的孔子热、儒学热,就必须做到既不能全盘肯定,搞复古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述观点说明() A.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再发展B.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 例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的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4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八)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2019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真诚信任作业设计北师大版

信任 一、读拼音,写词语。 1.站在shù yīn()下,一股qìn rén xīn pí()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们不由得chén jìn()其中。 2.我xiǎo xīn yì yì()地向yōu shēn()的小径走去。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馋涎欲.滴() ①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②想要,希望。③需要。 2.野草茂盛.() ①炽烈②兴旺③热烈,规模大。 3.热情好.客() ①友爱,和睦.②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③喜爱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一个造句。 根()叶()小心()()尽收()() 四、按要求写句子。 1.两只大篮子 。(补充句子) 2.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牌。(缩句) 五、课文在线。(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2.你觉得桃园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让一袋棉花丢失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军队的一个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棉花,上校接到命令后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没过多久,北方一家棉纺厂的厂长前来拜访上校,说:“()您手下留情,()会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把那个厂长痛骂了一顿,赶走了那个厂长,他说:“你们怎么会有这样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这一年,由于收成不好,棉花减产,市面上棉花价格上涨。不久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许诺给他1万美元,作为酬劳。 前不久,上校的儿子生了重病,家里已经没钱付医疗费了。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那个贿赂自己的人赶走了。 过了不久,第三拨人又来了,他们许诺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这一次,上校平静地说:“我的儿子病重,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我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的士兵,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那样我会良心不安的。” 后来,上校找到自己的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我儿子的病需要钱,没有钱,我的儿子就会死去。我想救我的儿子,我怕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上司非常赞赏上校诚实正直的品行,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到了资金,支付了儿子的医药费。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许诺——()卑鄙——() 酬劳——()赞颂——() 3.上校为什么辞职? 4.短文为什么用“不让一袋棉花丢失”做题目?

第四课 信任

第四课信任 第一课时 词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会运用。 2、能力目标:将本课所学的词语灵活运用在课文与相关练习当中。 3.情感目标: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从而进行学好词语,打好基础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以及字义。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的用法 能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以及造句。 三:难点解决方法:多读,多写,多模仿造句来处理。 四: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问答式。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手段:教材,词典,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与内容: 1.前提测评: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1)让学生听写课文二的词语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2)抽查学生的练习本,看看预习情况。 2.导入新课: 师:有一天艾力去了,自己常去的书店,买了一本词典交钱的时候他向老板给了一大笔零钱,老板拿 了钱算都没算就放进去抽屉里了。。。。。。问:老板为什么没有数艾力给的钱呢。。?生:随便回答。 师: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师:那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信任的课文。学课文前我们认识一下新词。 4..组织学生读词语并大家一起来进行解释。(老师纠正错误,学生造句)。 词语: 1. 油漆[yóu qī] 释义:“涂料”的俗称。 2. 桃子[táo zǐ] 释义:1.桃树的果实。 2.传说中的仙人名。 3.家伙:本来的古意是上层人士用来称呼对方的尊称。。。。现在大多是用来骂人。。。 . 4. 栅栏[zhà lán] 释义:1.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2.比喻障碍 5. 告示[gào shì] 释义:①布告:安民~。②旧时指标语:红绿~。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第四课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作者:海口市琼山中学周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 2、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探究海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深度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学生学会正确的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难点:传统文化的作用、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视频《黎族故事》,制作相关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自主完成学案,搜集有关海南传统文化的相关料。 四、教学方式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辩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五、讲授新课 导入:近日,2015“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走进西藏。本次展览展示活动以图片展为主,传承人技艺展示为辅。展出的项目有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8项共计200多幅图片、海南省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技艺展示和“海南贝雕”雕刻技艺。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精品实物展列和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 设问:海南传统文化你知多少?(现场测试环节)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过渡):除了刚才大家所谈的文化,咱们海南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海南的故事》。 要求学生边看视频边记录视频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展示幻灯片: (一)合作与探究——播放视频《海南的故事》 第一组:视频中有哪些传统习俗?请概括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组:视频中有哪些传统建筑?请概括传统建筑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组:视频中有哪些传统文艺?请概括传统文艺的特点和地位。 第四组:视频中有哪些传统思想?请概括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教师安排四个小组分别去合作探究这4个问题。学生合作探讨。 1、传统习俗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黎族传统的婚礼、三月三传统节日、府城的换花节、

《信任》课文

《信任》课文 [鄂教版第五册课文] 每次回家的路上,总能看见一块立在公路边上的木牌,上面写着:“桃子,自己采摘。”真有趣!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去探个究竟。 从公路拐过去不远处,出现了一片桃树林和一座小木屋。走近木屋,只见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出口旁边的箱子里。祝您愉快!”这时,一只小狗从屋旁跑过来,友好地看着我。 我说:“喂,小家伙,你愿意去桃林吗?”小狗叫了两声,撒腿向桃林跑去。

我跟着小狗钻进桃林,一股泌人心脾的香味迎面扑来。 我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悦中,不一会儿,两只篮子就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往回走。 小心翼翼地装好桃子后,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难道它会数钱吗?”我想,“也许是的。” 当我要离开的时候,又有人兴高采烈地走进桃林。这时,我才发现,果园主人正埋头在桃林的边上修路。 走了好远以后,我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屋……

[北师大版第十册课文] 每次去婆家的路上,总见一块立在公路边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真有趣。终于有一天,我和丈夫决定去看个究竟。 从公路拐过去不到一英里,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向右指。“没有三英里吧。”我说。只见我们前面是一条泥石小路。汽车往前又行驶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箭头又把我们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又出现了。 汽车行驶了大约三英里时,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等着我们的到来。我们把车停在一棵老树的树荫下,小屋旁边有两条狗和几只猫,不远处一片桃林尽收眼底。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2018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课标要求】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目标】 ①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②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③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重点】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绝对不仅局限在佛教界,在精神文明、文化乃至实务的贡献上,空海的地位都相当崇高。 3、含义:日本遣唐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好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人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作用: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风格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鉴真的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应日本留学僧请求,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2、东渡经历: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胜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流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目的地:天竺 2、时间: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 玄奘像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经历 (1)出发: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学习:玄奘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经在佛学最高学院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第4课 信任无价 练习题

第4课信任无价 1.“轻诺必寡信”,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 ) ①轻易许诺必然会缺少信义 ②不轻易许诺是守信的重要保证 ③在合作中许诺要慎重 ④在合作中尽量不要许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4年12月18日,在某市举办的2004年春季人才供需见面会上,由市人事局和大中专院校联合打造,首次推出的48名“诚信人才”,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被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D ) ①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②诚实能使人放心 ③一个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有诚实守信的品德 ④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人们愿与诚信的人交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下列属于许诺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B ) ①自己的实际能力 ②对方的胃口有多大 ③有无实现的可能性 ④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许下诺言,面对诺言我们应( D ) ①许诺要慎重,不轻易许诺 ②信守诺言要求无论何种诺言都要不惜任何代价去兑现 ③对大事许诺后要兑现,对小事无所谓 ④理智地承诺并且忠实地履行承诺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 5.湖南莲花村的一个老书记,满腔热情地为村里办企业,因决策失误而导致村里负债18.5万元。为了兑现对银行的承诺,他率领全家流血流汗,甚至不惜生命。老伴生病10年心酸,终于还清了村里欠下的债务。你认为这位老支书的做法( C ) ①太儍,因为债务应由村里来还 ②太儍,因为不说谎办不成大事 ③是应该的,因为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④是应该的,因为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A.①② B.① C.③④ D.② 小健是老师最信任的一班之长。一天,老师找小健了解小奎的情况,因为小奎最近行为反常,上课神情恍惚,成绩直线下降。小奎是小健的好朋友,小健知道小奎最近在网上交了朋友,正热火朝天地谈“恋爱”,并向小奎保证不把此事告诉任何人。面对老师的询问,小健很为难。作为班长,他责任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作为同窗好友,他又有义务保护同学的隐私。据此回答6~7题。 6.八年级⑵班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是几个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D )。 A.小健应该告诉老师,因为揭穿小奎隐私可以得到老师的信任,继续当班长 B.好朋友就该“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小健不该告诉老师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师用)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教学要求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知识梳理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A.传统习俗的继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顺应时代的变迁。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每逢佳节倍思亲,台湾的“乡愁”) (2)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区别: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同步高考真题(含答案)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同步高考真题 1(2013北京卷25)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2(2013广东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2014安徽卷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4(2014四川卷7)《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5(2015广东卷32)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的,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到“腾讯课堂”搜索“雷亭”或“馒头课堂”观看同步视频讲解】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5江苏卷20)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7(2016·北京卷·2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2016全国Ⅱ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