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科技史论文

世界科技史论文

世界科技史论文
世界科技史论文

金融1002班刘昱君 2010110627 新西兰农业科技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西兰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被称为白云的故乡、世界最后一片净土。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澳大利亚以东处。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美丽的国家。新西兰农业受到其社会、经济、劳动力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与欧美和邻近的澳大利亚都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其独特之处有三点:

一、以畜牧业为主。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是新西兰经济的支柱行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也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头数最多的国家。

二、以家庭农场为主。新西兰家庭农场占农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占农场劳动力的3/4。

三、农业生产的商品率高,外贸依存度也高。新西兰的农业已经高度机械化,专业化比较明显,经营集约化,不但单产比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非常高。由于新西兰的许多产品必须出口,所以外贸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的波动有时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一些影响。

新西兰农业生产结构与对外贸易

一、畜牧业是国家最重要的产业,是经济的基础。有养牛业、养羊业、养猪业、养马业、养鹿业、养禽业。总起来说,新西兰的畜牧业有以下特点:(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新西兰农业发展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史中,没有大的波动,基本上保持着增长的趋势。(2)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这些草食牲畜类在畜产品总值中占90%以上,而猪和家禽主要靠舍养,所占比例较小。(3)专业化水平高,出口比例大。目前将近有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水平高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国内市场有限, 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

二、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燕麦、新西兰麻、水果等农作物。同10年前相比,新西兰全部谷物产量从112万吨下降到了77.8万吨,人均220公斤;蔬菜和水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2年,蔬菜和瓜类产量100万公吨,

水果产量105万公吨。水果的主要品种是苹果、猕猴桃、葡萄以及一些亚热带、热带水果。其他经济作物都不太重要。现在以猕猴桃为例,对新西兰发展水果生产的成就作一简要的分析。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本世纪初被引进到新西兰,西方人长期以来称之为“中国醋栗”。新西兰的农业专家对它精心培育,改良了品质,种植面积在70年代迅速扩大,2002年的收获面积达1.2万公顷,产量为25万公吨。现在,猕猴桃已经以“几维果”(kiwifruit,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而闻名于世,它的单果重量大、耐储藏,已经成为新西兰重要的产业和出口的“王牌产品”。

三、渔业。因四面环海,海岸线漫长而曲折,有众多隐蔽的港湾,清澈的河流,是水产养殖的理想场所。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良好的加工设施及丰富的技术知识,为新西兰赢得了“优质鱼贝生产国”的声誉。

四、林业。新西兰的森林面积有738万公顷,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为39.5%。林业发展迅速,是世界上林业发展较好的典型。林产品的年出口值达到8亿~11亿美元,是仅次于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货物。

五、农产品对外贸易为净出口国。新西兰农林部今年5月公布的“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过去一年里,新西兰农产品出口值达137.8亿新元,增长17%。

新西兰农业科学技术

新西兰农牧业机械化与电气化水平较高,90%的农场有电力供应。全国有农用拖拉机9.2万台,农用卡车3.6万辆,压捆机1.25万台,饲草和谷物收获机7700台,电围栏7.12万个,谷物播种机1万台,喷灌机站6600个,马铃薯收获机1000台,青贮和仓贮设备1.97万座,谷物库容量77.5万吨。此外还有挤奶器2万余台(奶牛总数约235万头),剪毛机7万台。但近年农机具数量有所下降,着重提高效率。

由于雨量分布较为均匀,一般不需灌溉,为解决部分地区旱季缺水和稳定地提高农业产量,全国灌溉面积约为26.8万公顷。新西兰航空施肥水平居世界前列,施肥面积共738万公顷,施肥量311万吨,其中航空施肥面积约占1/2,施肥量占1/3。肥料种类以磷肥为主,年施用量186.54万吨,其次是调节土壤酸度的石灰116.79万吨,其他肥料约7.5万吨,氮肥用量很少,现磷肥生产基本

自给。在施肥技术方面,除按常规施用磷肥和石灰以外,近年来对奶品生产基地的牧草增施钾肥,以便改进牧草质量。氮肥除补充冬季牧草生长外,还用于园艺和粮食作物。最近还强调增施硫元素,饲料作物增施硒和镁,牧草增施铜以及施用微量元素钼、碘、锌、硼、铁和钴。

近年在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方面成绩显著。小麦主要品种有欧劳阿、卡腊妙、朗哥提以及塔卡希,适应性强,品质较好。大麦品种有特里昂弗、金牌和凯姆。燕麦品种为马普阿。豌豆品种有蓝沸和枫叶豌豆。马铃薯由于采用了优良品种,近年来面积未增,产量却增加了一倍。冬季生产的甘蓝杂交种有Green Gold、皱叶型甘蓝以及红甘蓝,全年生产的品种大多为光叶、球型或平头型甘蓝,如Golden Acre和 Golden Acre Hybrids等;春季品种有小头T21杂交种和春作杂交种(Spring Crop Hybrid); 晚春品种Derby Day;此外还有Autumn Pride和Savoy King,小头FBS杂交种, 1901和大头2101等。葡萄鲜食品种有Albany Surprise,在座果较差的地方选用Diamond July Muscat, Golden Chasselas, Cardinal;生产葡萄汁的品种有Alphones Lavallee,Queen, Seneca等。苹果产量一般46吨/公顷,最高达70吨/公顷,有41%供出口,32%加工用,为了满足食用和出口、加工的需要,品种各异,有Granny Smith、Red Delicious、Cox’s Orange pippin、Sturmer pippin Braeburn和Golden Delicious。梨产量每公顷38吨,内销占48%,其余为出口和加工用,主要品种是William‘s Bon Chretein、Packham ‘s Triumph、 Winter Cole、Winter Nelis和Beurre Bosc。

1904年由中国引入猕猴桃,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成年猕猴桃果园产量一般每公顷21吨,平均单果重90克,贮藏寿命在四个月以上。主要是采用了优良品种和适宜的架式和修剪等关键技术,品种海沃德具有果大、耐贮等特性,新西兰猕猴桃管理局规定只准出口海沃德猕猴桃。因此,生产栽培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海沃德。另外,其架式和修剪方式也有较大改进,已由“篱架”到“T形架”和“大棚架”;由对结果母蔓重短剪到疏剪和缓放,使单产水平大大提高,被认为是猕猴桃栽培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革新。

植物保护方面,近年推广可控雾滴式喷雾器,但一般采用拖拉机喷药,或用飞机施药。近年微粉剂使用广泛,尤其是结合施肥用飞机喷撒粒剂除草,效果颇

佳。熏蒸剂主要用于封闭式谷仓、温室和大棚,有较强的穿透力,但药效持久性差。农业气象方面,根据地形、气候和土地类型分行业进行预报,尤其是对新西兰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地位的奶业和羊毛业,作出及时而正确的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

对家畜品种改良和繁殖,采取严格的规范化措施。现已普遍推广乳牛人工授精技术、液氮冷冻精液技术,不但配种率提高,其后代产奶能力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现每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3200升,产奶脂153公斤。乳牛品种以娟栅为主。绵羊以罗姆尼中细毛羊为主,还有肉毛兼用型考力代羊,肉用南丘羊和美利奴细毛羊。近年养鹿水平迅速提高,已由直升机捕获野鹿转为人工驯养,还从加拿大引进糜鹿和从欧洲引进优良的鹿品种。目前有3500个鹿场,年出口值3020万新元(鹿茸800万元,鹿皮120万元),已形成生产、加工、出口体系。近年山羊业发展也很快,正在执行杂交育种计划,以满足对开司米羊毛的需求,现已有奶山羊2.3万头,毛皮山羊10.9万头。

新西兰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标准,如马铃薯有食用和种用专业标准,还有选育、加工、进口、出口等项标准。农渔部对牧草、谷物、油菜、马铃薯种子生产都有严格的鉴定程序,研究所负责生产原种,繁殖场在农渔部指导下生产原种,经鉴定才能扩大生产一、二级种子,并由商业渠道销售合格的生产用种。

新西兰农业生产与工业和商业配合密切,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规格,积极开拓外销种类,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先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在产前和产中,而且在产后技术水平也有相应地发展和提高。近年冷冻蔬菜、罐头和水果的外销量都有增加,最近研究成功用5%氯化钙和1%卵磷脂的保护剂,对减少苹果冷藏时的腐烂有明显效果,新西兰亚麻也由野生植物发展为人工种值,成为当地生产加工麻织物的重要原料。

新西兰农业科研机构和教育

新西兰的农业科研工作主要由农渔部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科学工业研究部、综合性大学和农学院进行,经费由农渔部和科学工业研究部负责提供。农渔部设有若干局,如咨询服务局、农业研究局和家畜健康局等。农业研究局下设罗柯拉农业研究中心、Invermay农业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南岛的农业科研)及众多的研究试验站。罗柯拉农业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农渔部农业研究局的科研项目,

有四个行政管理机构,南北岛各两个。有两个主要的研究站,罗柯拉动物研究站、罗柯拉土壤和作物研究站。这两个研究站除本身主要的科研任务外,还从事本地区的一些辅助性研究。

农业科研水平较高的大学有新西兰梅西大学和林肯学院,都有自己的农业研究中心。其中梅西大学有与其他科研生产单位合办的研究所11个,其试验农场占地面积5217公顷,科研内容与教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新西兰的农业教育包括正规大学教育和函授教育。如以农业综合教育闻名的梅西大学,现有学生6000人,教职工1200人,函授生1万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该校设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学制,培养不同类型的农业人才。如大学本科设有三年制的农学士和四年制的农理学士。

新西兰农业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用法律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新西兰在经济活动领域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由于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新西兰对部分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水产养殖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定。国家于1971年和1983年先后制定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法规,并对水产养殖品种的进口实行严格的检疫标准,以确保自然环境免遭破坏。过去在新西兰附近海域的渔产品,尤其是远洋捕捞,大部分为日本、原苏联、韩国所得。这刺激了新西兰本国渔业的发展,并开始对外国渔船的活动严加控制,限定其捕鱼量等,保护了本国渔业的发展,使渔业也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1991年12月,新西兰政府撤消了外国投资者不能购买新西兰土地的禁令,并将海外投资区分为“敏感性”和“非敏感性”两类,使海外的投资符合国家发展重点。

二、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新西兰政府重视通过科技进步,节省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新西兰的畜牧业日益依靠提高单产来增加效益,畜产品增长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因新西兰的气候温和湿润,牛羊整天在露天放牧,极少舍饲。新西兰并不因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满足,为了提高生产率,在以放牧为主的情况下,新西兰特别重视发展人工草场,人工草场的比例日渐增大。至今,人工草场面积已超过天然牧场几倍。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因此,新西兰牧场的特点是规模虽然比较小,但经营方式集约化。和澳大利亚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新西兰依靠大规模人工培育的

草场,发展成了世界上重要的畜牧业大国。

三、善于识“宝”和创新,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新西兰人1904年从我国引进了猕猴桃,仅仅猕猴桃一项产品,现在每年就为新西兰创汇几亿美元,成了新西兰的国宝。猕猴桃的果肉以它丰富的维生素和独特的绿色,成为许多食品的天然色素。美国1981年出版的一本英语词典这样解释“几维果”:“新西兰葡萄园生产的一种可食用的水果,形状如大个的醋栗,在美国作为一种美味出售”。在国外的水果店里,每个猕猴桃上都贴着新西兰精美的标签;在冰淇淋里,人们看到它柔和的绿色;在超级市场里,可以看见纸盒装的猕猴桃汁。这很值得我们深思。20年前,我们很少有人能想到它可以成为美国人餐桌上的“美味”;更不能想象,一个只有10多万农业劳动力的小国,每年可以靠它挣到几亿美元的外汇。我们现在有许多人想致富,并且认为要致富就一定要搞工业,伸手要投资。重要的是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市场意识,善于发现身边的“宝藏”。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启示。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点滴思考(历史小论文)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点滴思考 潮州市金山中学高二(2)班佘瑞丹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综合国力之竞争日趋激烈,而其竞争的核心之一便是科技力的较量。我们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因此,当我们不断地为全面发展而忙乎时,不妨研究一下我们的老祖宗那些承载于科技发明中的祖训,为现代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古代中国由于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及航海学等科技范畴内各学科中的建树,被誉为“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纵观这些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发明,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是非凡的创造力与缜密思维方式的结晶,并体现出很大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从造纸术到印刷术,从割圆术到约密率,从指南针到郑和宝船等等,均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满足了一定时间内一定领域的扩展需要,但它们仍然是当时各自独立的科学,或仅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或仅以一种文化见证者、代表者的形象流传下来,或只是统治者们用以彰显国威的捷径……。古代中国,缺乏一种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去把它们融合起来;缺乏一种思想,去把它们从单纯的文化层面的繁荣提升到军事、国力上的繁荣;缺乏一种倾倒,方见它们的价值高于科举那些套话、空话、大话。没有几千年都没有而这,与中国那种泱泱大国之从容心态及国民那种根深蒂固的“和为贵”思想和那种人生路途选择过于单向性联系密切。古代中国,避开了波斯湾,避开了两河流域,避开了古代文明世界的是是非非,偏居一隅。那时的中华民族,从未饱受被外族凌辱的大灾难,因此国君几乎不用去考虑来自国外的威胁;而国内,又有礼法、科举制度等框架去限制臣民的思维。因此,将科技升级为军事、暴力甚至掠夺的因素少了。反观欧洲,文艺复兴导致的宗教观念的颠覆,十字军与唯物主义者的巨大冲突,巴洛克时期的虚假繁荣充斥着阴谋与暗杀,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与传统贵族的深刻矛盾……欧洲社会长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因此在巨大的威胁之下,欧洲人拼命地想保住自己的生命、地位、阶级利益,而中国的火药、发达的航海技术的成果便恰恰迎合了欧洲人的需要,加速了欧洲军事、航海的近代化,也从客观上加速了欧洲对中国的侵略与奴役。自己创造的文明用以摧毁自己的文明,这真是一个大大的笑话。历史已经证明,我们要学会创造,更要懂得利用,而这又要求我们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与宏大的全局观。只有这样,古老的中国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世界。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正欣欣向荣的欧美,正对中国的新生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而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抨击的势力也逐渐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完全有必要进行一种反思,完成一种文化上的觉醒。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所创造的极具创造性与先进性的科技成就,足以证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在一味地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别忘了远远地继承祖先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起自己的科技品牌、文化品牌。而这便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加以鼓励,加以重视。就现在这种状况,保护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就是当务之急,另外,大大增多教育经费的投入及增多科技发明的奖励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给科技的发展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让科技之花不仅在古代绽放,更在现代的中国绚烂! 通过对古代科技成就对本国与世界的影响的思考与分析,最终的目的不外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教师评语】行文中透露出冷静与自信,也折射出心智的成熟和胸怀的坦荡。如此“读史”,方为“有益”。

中国科技发展史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文章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 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 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技史论文

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杨梅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社会背景: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广大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空前高涨是分不开,而所有的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必须归源到明朝开国之初所制订的政策。明朝前期是文明的恢复期,正是在明朝统治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空前普及,士大夫阶层的活跃,哲学思想的突破,使得原来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国文明挽回了颓势,重新焕发出多样多采的的活力,重新显示出人性的尊严,个性的张扬。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再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局面,再一次表现出对科学的空前兴趣, 社会背景:明朝中期,统治者明成祖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允许外来科技传入中国,并积极学习外来西方科学技术,但随着国力的衰落,统治者害怕外来事物的大量传入,会蛊惑国民,威胁其统治,开始禁止对外开放和外来事物的进入,关起国门来自守。最终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和对百姓的无止压榨,明朝毫无悬念的走向灭亡。此时的少数满洲部落入主中国,取代汉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统治初期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此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过渡,开始由一个逐渐衰落的明王朝向强大的清王朝过渡,由汉人统治的国家转而有少数名族统治,在思想上和对外态度上统治着阶级的态度也明显发生变化。然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明清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虽试图迎头追赶,整体还是逐渐落后。原因:明清之际的西方社会,正逐渐经历着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统治,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宣传,和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的兴起。中世纪神学思想控制下的欧洲无疑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此时的各种先进思想为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精神枷锁中终于解放出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又将西方的封建制度彻底的打破,西方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发展起来的西方想要扩大版图和市场来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开始向当时的中国进行贸易并宣扬其宗教教义。科技传播的途径:当时与中国进行最早和最多的的西方交流的代表并不是所谓的科学家,发明家,而是传教士,这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是以传教为目的,他们的本意决非是好心好意来传播科学的,但要想在中国真正的进行传教活动,

科学技术史 近代篇论文

璀璨的世界近代文明 摘要:世界近代文明灿烂辉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将其毕生所学全部都倾注在了那些科学著作中,从而得以万古流芳,永垂不朽。然而这些名作犹如惊世矿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去学习。 关键词:数学、物理、医学、农学、科技 《天演论》——以古雅耐读之笔述中西学问同异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轩轾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鸦片战争前后)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李约瑟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我自己在前面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远东”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这部书中,我将不再使用它。本书的主题就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这些问题是本书想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 在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17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土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 摘要:中国从古至今科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发展历程。 关键词:陶器玉器,青铜,数学,医学,农业,天文。 一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工具,标志人类文明的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陶器玉器,农牧业,开始观察天文,开创了医学及用蚕丝作丝绸等一系列进步。其中陶器玉器工艺令人惊叹,5300前的人类玉器上的打孔钻头仅有0.07毫米,硬度达到7度(最高8度),其高超技艺令人震撼。 二先秦时期 此时期中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技术十分高超,其中以鼎的铸造最具代表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这时开始广泛使用铁器,其运用于战场,农业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其中有代表作越王剑,其在地底埋了两千多年仍然不锈,依旧锋利无比。 当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当时还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当时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出名的医学家有扁鹊等。 三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趋于成熟。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其中有著作《氾胜之书》,《汉书》等。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此时还出现了青瓷。其中越窑最为成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科学技术史课程论文引文格式例子

科学技术史课程论文引文格式例子 水泥秘史 覃韬 (广西大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学院2009级) 摘要本文介绍水泥的发展简史,包括罗马水泥、波特兰水泥、英国水泥以及凝石的发明。。。。。。 关键词水泥,建筑,混凝土,发展,石灰, 一、罗马水泥的发明 古罗马时期在道路、建筑方面有许多成果,前150年发现优质水泥,发明混凝土。。。。。。。 二、波特兰水泥的发明 英国一位叫亚斯普丁的石匠,又摸索出石灰、粘土、铁渣等原料的最合适比例,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这种混合料的方法。1824年,亚斯普丁的这一项发明取得了专利。由于这种胶质材料硬化后的颜色和强度,同波特兰地方出产的石材十分相近,故他取名为“波特兰水泥”。。。。。。 三、英国水泥的发明 英国人福斯特(J.Foster)是一位致力于水泥的研究者。他将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和后加水湿磨成泥浆,送入料槽进行沉淀,置沉淀物于大气中干燥,然后放入石灰窑中煅烧,温度以料子中碳酸气完全挥发为准,烧成产品呈浅黄色,冷却后细磨成水泥。福斯特称该水泥为“英国水泥”(BritishCement),于1822年10月22日获得英国第4679号专利。 四、凝石的发明 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仿地成岩的新型建筑胶凝材料—“凝石”。这种将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各种工业废弃物磨细后再“凝聚”而成的“石头”,与寻常水泥相比,在强度、密度、耐腐蚀性、生产成本和清洁生产等许多方面表现十分突出。“凝石”技术是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一项研究成果。由清华大学孙恒虎教授发明的 [参考文献] [1] 董炎明,张海良.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2] 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出版社, ?

科学技术史四大发明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中 国 古 代 四 大发明-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我国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指南针发现之前,远航如果方向导航错误,就会遇到危险,直到指南针发明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明朝时候,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需要同海外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初年,政府就曾经派郑和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航。从公元一四零五年到一四三三年共航海七次。所以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西洋”指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称为西洋。郑和下西洋海船之大,数目数量之多。这些大规模海船就是因为装有罗盘针再加上有航海图,所以才航行远达印 度支 那半岛,印度, 波斯和阿成都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史课程论文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 指导老师:周世祥 姓名:文锐 学号:201313030218 联系电话:

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前后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样多次大规模远航中,罗盘针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对中国航海事业起到巨大作用,而且也为欧洲资产阶级时代,提供了重要工具,从此开辟了西方远洋航海的新时代,使资本主义从此便走向了解世界。发现美洲使世界联系为统一整体,打破了1500年前彼此隔绝的时代,从此世界历史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并为后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中发现更多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为资产阶级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纸传到欧洲以前,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欧洲人把字写在石头、蜡板、纸草、羊皮上。纸草-经折叠就会断裂,不容易保存。羊皮价钱很贵,抄写一部《圣经》,就要用三百多只羊的皮。这种用羊皮抄成的书,一般人谁买得起呀,太贵了。 阿拉伯人把纸输送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也就得到了便宜的书写材料。他们普遍用起纸来,不再使用纸草和羊皮写字了。公元一一五零年,阿拉伯人在欧洲的西班牙设立了造纸厂。这样,中国的造纸方法就传到了西班牙。而这时,离开蔡伦改进造纸法已经有一千年了。以后,纸又从西班牙陆续传到了欧洲其他各国;到十七世纪末,才传到了美洲大陆。我国的纸和造纸方法,最后终于传遍了全世界。各国人民都用上了纸来,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他从此便改变了以往用羊皮纸,蜡板,纸草书写的历史,也便于文化的传播,这样才使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用羊皮纸写的经典从而转抄到纸上,从而更便利于保存整理,使古代文明得以继承和传播,这样才有了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用纸继承传播,文明的传承也才会有后开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批坯的人文主义者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为新兴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这样才使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中走出来,此时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有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从此勃然兴起。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中国经济史论文

研究生结课论文 题目明清漕运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淮安为例 年级 2014级研究生 专业西方经济学 姓名江雯倩 学号 201421010017

明清漕运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淮安为例 摘要:在中国古代直至清末,漕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水陆交通的中心枢纽,漕运的发展都使当地的经济、人文、环境等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也正是这种对漕运的依赖关系,使得淮安这个“运河之都”在漕运没落之后也逐步走向衰落,曾经繁荣的经济景象一去不复返。因此本文将以明清时期漕运由辉煌走向衰落作为时间点,对漕运与淮 安的经济关系展开讨论。 关键字:明清漕运兴衰经济发展淮安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河犹如国家的血液,源源不断的为国家提供能量,而京杭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主干线,在我国的漕运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由于朝廷政府对于运河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京杭大运河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黄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淮安在漕运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商品经济的重镇,与北京、扬州齐名,知名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可谓“成也漕运,败也漕运”,漕运为淮安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然而淮安对漕运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其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明清时期漕运的变迁 关于漕运,在初期漕运并没有与当朝政府挂钩,仅仅是作为运输方式,将不同地区的粮食和特产等通过天然水道运往全国各地。漕粮之运起于西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辛亥革命后统征货币,废除漕粮。《逸周书·文传》有云:“是故土多,发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从中可以看出漕运在早期只是与陆运相对应的水路运输,与运河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春秋时期运河的兴修使漕运发生了质的变化,楚汉之争后更是将漕粮与供应京城乡连在了一起,此后在各朝各代漕运均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发展,其中以明清两代发展的比较充分。 (一)明代漕运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明代经历了由海运改为漕运的过程。在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主要以海运为主,而到明成祖时,由于都城改迁至北京,这就要依托京杭大运河来进行贸易往来,故而将海运改为漕运,并将漕运作为运输粮食的唯一途径。明朝对运河进行疏浚改道,明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张帅20094022004 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 2.分析阅读 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 2.读后感 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 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 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 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 四原始工艺技术 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 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 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 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 三农业生产技术 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 园艺、蚕桑和畜牧 四手工业技术 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 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数学 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 七初期的医药学 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

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 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 《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 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 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 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 《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 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 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 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 八地学著作的出现 《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 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 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 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 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 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 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 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 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 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 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

从《齐民要术》看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从《齐民要术》看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 安诗超PB04007212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贾思勰所撰写的一部农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禽畜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日用品的生产等等。该书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古代最有价值的生物学和农业技术文献之一。 《齐民要术》成书的意义深远,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生产经验,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后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下就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 一、作者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认识 在《齐民要术》的序言中,作者阐述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必须重视农民和农业生产。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田亩,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里列举了远古圣人对农业的重视,将观天授时和粮食生产问题当成主要的工作,认为《诗经》《尚书》中记载的,主要在于使百姓安定,发展生产。“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即便在今天也应被奉为圭皋。 “《管子》曰:‘一民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这里用先贤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如果农民不从事耕织,便会有人有饥寒之患;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东西,丰衣足食后人们自然就知道礼仪廉耻;勤劳可以使自身富裕,也可以使国家强大;合理的政策、有力的法令,可以富民强国,称雄天下。 “《淮南子》曰:‘圣人不齿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汤由苦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征服自然,对于向来狂妄的人类来说,这虽是一个近乎不自量力的梦想,却从未被放弃过。幸好有这样一个从古至今被无数人追求着的梦想存在,我们才拥有了科学和技术这两样东西,并不断在这一条漫长的进步历程上飞速前进。科学技术史见证了这条历程,而研习这段历史,我们便会明白,这一路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丰富。 读了W.C 丹皮尔的一首《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全诗短短数句,却已经把人类科学技术从起步到今天千年来的历史精妙的描述出来。科学技术,一个所有人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词组,然而真的要去给它下一个定义,却不那么容易,毕竟,科学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无论定义为何,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却是始终未变的,归为一句话就是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不管这种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指一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的好处,还是一个自然哲学谜题的破解让人类对自身加深了认识,活的更加“明白”。尽管科学技术史的长河中,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献身科学都不是因为这个目的,而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或是对知识的渴求,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成果极大程度的改善了现今人类的生活。 顺着科学技术漫长的历史,让我们回到远古时期,回到人类刚开始从其它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的时代,去追溯一下科学的起源。那时的人类还很脆弱,过着和其它野兽一样原始的生活,生命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与自然抗争安全的活下去。对于所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类逐渐发现自己的无助,便开始想象世间存在着一种超能力,并希望通过膜拜这种超能力而寻求到保护。就如诗中所述:“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原始农耕,原始畜牧,妇女分娩,前两者保障了远古人类不用去追逐野兽也能填抱肚子,而后者保障了我们这一物种能顺利的繁衍下去。那时的人类别无所求,只求这三件事情不要出什么差错。从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通过寻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谓的魔咒——去得到丰产和安全,显然是可笑和没有成效的。但不要小看了这种对魔咒的盲目膜拜,一些时候,巫术仪式的某个行为恰好真的是能帮助妇女顺利分娩的,对“天神”的预测恰好是符合预测天气的原理的,焚烧贡品时可能又恰好发现了火的新应用,古时的人类虽然还没聪明的使用和发展科学,但已经聪明到了意识到事物的规律,于是他们每次都会重复之前产生了期望效果的行为,并在每次都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经验积累——科学就这样诞生了。“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这是一幅有点血腥的原始场景,但就是这种在无知中的盲目尝试孕育了科学。 这种没有目的却也歪打正着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时期持续了很久,直到古希腊那些哲学家的诞生。古希腊辽阔的疆土,富足的生活资源和当时的社会制度让人们有时间思考生命,思考世界,于是,科学终于从被动的积累变成了主动的探求。希腊的哲学家们善于观察,相比之下却不那么喜欢实验,由于事情的真实原理总是和它们表面的样子不太相同,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结论很多都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后人眼里的圣贤,今天的我们还是记住了苏格拉底,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光电1001 李喆勋10015012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我在读完《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之后,对于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感想: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