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南京市区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层构成

浅谈南京市区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层构成

浅谈南京市区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层构成
浅谈南京市区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层构成

浅谈南京市区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层构成

摘要: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形起伏很大,由于受断裂构造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和岩土层类别、分布复杂多变,通过大量工程实践与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区内低山丘陵地貌、山丘间坳沟地貌、湖沼相地貌、秦淮河故河道地貌和河西地区长江漫滩地貌进行工程地质划分与描述。

关键词:南京、长江中下游、地形地貌、地质构成

Abstract:Due to the rolling terrains and fault structures, the topography and stratums are distributed irregularly in Nanjing at the downstream and midstream of Yangtze River. After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ve statistics and engineering cases, division of geology is set off on the basis of the descriptions in terms of different landscapes, such as hilly landform, groove landscape, lacustrine and paludal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of old channel of Qinghuai River, Yangtze River backswamp located at the west of the Qinghuai River.

Key words:Nanjing; downstream and midstream of Yangtze River; Topography and landscape; geological formation

一、引言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宁镇隆起与宁芜凹陷两大构造板块之交界处。主城区位于长江东南~南面,北有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东有紫金山、青龙山,南有韩府山、牛首山,可谓三面环山,一面濒水。众山中以紫金山(古称锺山,海拔448m)为最高峰。

区内地形起伏变化很大。自北向南分布三道地势明显突起的近东西向横梁,北面为狮子山、象山、幕府山,中部为清凉山、五台山、鼓楼岗、北极阁、九华山、富贵山,南面有雨花台、菊花台。这三道横梁使城区地形呈波状起伏,也使城区地表水系以中部横梁为自然分水岺,形成城南秦淮河和城北金川河两大流域。另外,城西沿明城墙自北向南为狮子山、八字山、古平岗、石头城、清凉山、仓顶等连成一道近南北向横梁,构成城西临江天然屏障。

区内地貌形态复杂多变。有风雨物理风化作用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形成的剥蚀低山及残丘,有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Ⅰ、Ⅱ、Ⅲ级阶地,有山丘间坡洪积作用形成的坳沟,有秦淮河故河道和长江冲淤积作用形成的漫滩等。其中,低山丘陵约占市区总面积的60﹪左右,因此市区地貌形态总体上为低山丘陵,属于长江河谷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程地质与城市规划

工程地质与城市规划 20094445夏咏秋作为专门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鉴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计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而这正是城市规划者需要在规划一片区域前所必须要了解的。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 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 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 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 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嗦规划城市的地质情况有着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学习 工程地质学,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地质形态的特征,了解到了不同的地质构造的形成与 特点。一座城市的区域是巨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地质构造是复杂的,要想让规划出 的城市能够长期的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其相应的地质特点分化,不同的区域就用 该有不同的分工,合理的利用高效的利用才能使一座城市健康长期的运作下去。什么 样的地质构造适合修建建筑,什么样的构造适合开采矿石等等都是规划一座城市的关键。 我们还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地质活动,以及一些不良的地质现象。只有了解到了 这些,才能将其充分的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去。地质灾害对于一座城市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果是因为不了解其特点而导致规划者错误的决定,那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疑是 一个灾难。 之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到各种地质情况下的工程问题,这也是城市规划的关 键所在。规划好了一座城市,之后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开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 些全部都与各项工程建设紧密相连。而各项建设必然都是建立在土地上的,所在区域 的地质特征便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不能正确的处理好地质特征与建筑要求之间的关 系,结果将会是可怕的。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 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 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城市规划的几项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整合原则、社会原则。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和环境工程地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城市规划当中第一步要考虑环境工程地质,因为其包含的领域影响到了城市规划当中建筑群落以及地下隐蔽工程的稳定性,更关乎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牵扯到了城市生活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的改变。另外环境工程地质具体的勘测、测量等本身就对城市规划拥有直接促进作用。本论文综合讨论环境工程地质对城市规划影响,希望对于二者融合实现高度发展拥有借鉴作用。 标签:环境工程地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前言: 新世纪“环境保护”成为第一主题,城市规划必然要遵循这一原则,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比如地下岩层、地下水源、地壳板块,这些问题决定了地上建筑稳定性,对地下隐蔽工程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再者水源分布则是影响城市人口生活的关键问题,更要考虑到城市规划不当是否会造成土壤污染。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过程中工程环境地质占据了一定位置,对其建设方向拥有积极影响作用。 一、影响城市规划的地质问题 1.地层结构问题 城市规划涉及到了不同建筑物甚至建筑群的分布,而其质量和地层结构拥有紧密的关联。特别是一些处在地震带的城市,比如四川重庆等地区的建筑物更要首先考虑地层结构以及特点,尽量降低建筑安全风险。又比如广州深圳地区地层松散含水量大,甚至含有地下流沙,这些情况对地下工程以及地上建筑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往往在建筑中要采用独特的地基工程以及维护手段,来确保地基稳健,并降低工程对周围建筑的影响。而在我国北部地区则要考虑季节对土层影响,从而进行季节施工。 2.水资源分布问题 地上水分布以及地下水走向,在城市规划中都要充分地考虑到,因为这是影响到群众生活的一大关键。充分地获得地上地下水资源的数据,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城市规划,让水资源得到科学利用而不是过度透支。现如今我国有很多城市因为当初规划中轻视了水资源问题导致城市供水困难,甚至出现了雨水倒灌冲击路面,使得地下水泛滥,严重地影响了城市清洁以及市容市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基于当地水资源数据之上,只可惜我国城市规划当中,海绵城市建设还处在调整适应阶段,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建部门缺乏水资源分布数据。 3.垃圾处理问题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陈静学号:514113001875 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在

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 地形地貌 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 南京规划简史 2.1 东汉末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 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总体规划勘察实测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 (A)1mm(B)3mm(C)2mm(D)1.5mm 2、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应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为主。(A)必要的勘探(B)测试(C)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D)钻探测试 3、总体规划勘察中,在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规划区,应建立()观测网,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观测。 (A)短期(B)长期(C)无固定期(D) 4、详细规划勘察规划区内拟建重大建筑物的地段,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得少于()个,且每幢重大建筑物,控制性勘探孔,均应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A)5(B)4(C)2(D)3 5、勘探孔深度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地基岩土条件确定,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为()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为15~30m。 (A)7~15(B)8~20(C)7~20(D)8~15 6、总体勘察阶段在软土地区,勘探孔深度宜钻进较坚硬地层不少于()m。 (A)2(B)1.5(C)1(D)0.5

7、位于地震区城市,应了解规划区地震地质背影和基本烈度,对设防烈度()的规划区,应总协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A)≥7度(B)≤7度(C)≤6.5度(D)≥6.5度 8、总体规划勘察前必须取得规划区的规划设想文件、勘察任务书、()和编制成果图需用的地形图。 (A)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B)规划区总平面布置图 (C)可行性研究(D)规划范围图 9、大中城市、市区、重点开发区,城市中主要干道沿线地带和大型公共设施勘探线,点间距应根据场地类别,按规范规定数值以()确定。 (A)最大值(B)最小值(C)中间值D) 10、当动力地质作用影响较弱、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且易于整治,则此类场地()。 (A)不稳定(B)稳定性差(C)稳定性较差(D)稳定 二、判断题 1、详细勘察工程等级根据地基损坏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可能性等因素来划分的。() 2、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及地层界线。() 3、城市勘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试验必须做的项目有:渗透、界限含水量、相对质量密度、重度、固结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详细规划勘察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就过5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3mm。() 5、详细规划勘察观测点的间距在图上的距离宜控制在2~5cm,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需加密或放宽。()

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侯志勇 100321037 10艺术设计(单)环境艺术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景优美。古称金陵,简称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皖两省交界处,省西南部。东距市300余公里。东接省市、句容市,西邻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南接市(宣州区、郎溪县)、省市,北连省仪征市、省天长市。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6598平方千米。市区东接省仪征市、市、句容市,西连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北邻省天长市。市区面积484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2004-2005年我市在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导下,加快了城市交通发展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正式运营,长江四桥很快通车,城市“井”字形快速环形成等一系列交通建设的完成,为我市的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一、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市交通现状 (1)居民出行:居民出行方式变化明显,表现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与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所有机动车出行方式比例均明显上升,其中出租车的出行比例逐渐上升,私家车的出行比例急剧上升。 (2)机动车拥有量:自行车居首,电动车次之,私家车最后,对外交通客货运输总量平稳增长,客、货运结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客运仍然以公路为主,而货运以公路、水运为主。 (3)交通建设:围绕“一城三区”、重大基础设施、老城环境整治等,完成了以下主要建设项目: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桥等重点工程竣工;火车站站前广场竣工;地铁一号南延线;长江四桥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公路段一期工程27.5公里竣工。以上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优化了市的空间布局和路网等级结构,减少了人流与车流相互冲突和干扰,促进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蒋涵2012013157 地理科学 摘要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古城形成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城区域文化格局发展 一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1 、吴、东晋古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古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古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古城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再环以广阔的外廓。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3 、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

【论文】工程地质勘查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工程地质勘察:作业一 论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 工程地质勘察手段和方法主要运用坑深、物探、钻探等,对在城市建设、大型厂房建设和桥梁建设工程初期规划的区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基岩地质资料。作者主要从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五方面对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论述。关键词; 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作用 引言 为了查明建筑厂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工程地质问题,正确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以提供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所需的地质资料,就需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不同类型、结构和规模的建筑物,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以及所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各不相同,因而勘察方法的选择、工作的布置原则以及工作量的使用也不相同。为了保证各类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首先必须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安排勘察工作。应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工程建筑的各种勘察规范或工作手册,作为勘察工作的指南,以保证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和精度,因此本文从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四方面对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论述[1]。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则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②选择地质条件优越的建筑场地。 ③分析研究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④提出有关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建议和方案。

⑤提出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方案和措施。 ⑥预测建筑物建成后存在的问题,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 由此可见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不同作用,决定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因。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应力变化和地下水动力特征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变化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实施至关重要。建筑物自身重量对地基岩土体施加的载荷、坝体所受库水的水平推力、开挖边坡和基坑形成的卸荷效应、地下洞室开挖对围岩应力的影响,都会引起岩土体内的应力状况发生变化,使岩土体产生变形甚至破坏一定量值的变形是允许的,过量的变形甚至破坏就会使建筑物失稳。建筑物的施工和建成经常引起地下水的变化,从而给工程和环境带来危害,如产生岩体的软化和泥化、地基砂土液化、道路冻害、水库浸没、坝基渗透变形、隧道涌水、矿区的地貌塌陷等[1]。 由此可见,工程建筑物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结构,同时也取决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这些工程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更加的强调了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三、工程地质条件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总则 1.0.1 为在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城市规划的工程地质勘察。 1.0.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必须结合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运用各种勘察手段,提供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勘察成果。在勘察工作中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新技术(如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和地质学科新理论。 1.0.4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2一般规定 2.0.1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应与规划阶段相适应。分为总体规划勘察阶段(简称总体规划勘察)和详细规划勘察阶段(简称详细规划勘察)。 2.0.2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应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 2.0.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按下列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0. 3.1 勘察阶段及其任务要求; 2.0. 3.2 规划区的地理、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2.0. 3.3 规划区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的研究程度,以及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2.0.4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场地,应根据其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按表2.0.4 分类。 2.0.5 详细规划勘察阶段,近期建设区内的拟建工程的等级,应根据地基损坏造成工程破坏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可能性)的严重性,按表 2.0.5 划分。3 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3.0.1 总体规划勘察应对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城市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工程地质依据,还应研究和预测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3.0.2 总体规划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 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已有资料、文献;调查了解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 3.0.2.2 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形、地质(地层、构造)及地貌特征、地基岩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动力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等以及它们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并应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存在的特殊性岩土的典型性质。 3.0.2.3 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下水类型、埋藏、迳流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下水污染情况,并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水质分析;在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规划区应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长期观测。 3.0.2.4 对于地震区的城市,应调查了解规划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基本烈度,对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规划区,尚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3.0.2.5 在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应调查研究并预测地质条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3.0.2.6 综合分析规划区内各场地工程地质(地形、岩土性质、地下水、动力地质作用及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南京城市发展

地形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为宁镇山脉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29.77万,比上年末增加5.31万人。其中,市区545.98万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

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市区东倚钟山,山高海拔448.9米,恰似龙蟠,气势雄伟;西傍长江天堑,大江从西南滚滚奔腾而来,向东北滔滔而去,下关江面最窄处有1公里多,流经南京段长约95公里,浩荡磅礴,万吨海轮可终年通航,市区距长江入海口347公里。孙中山先生于1918年在《建国方略》中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 南京城四周山峦起伏,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遥相呼应。市区除宁镇山脉最高峰紫金山外,北有幕府山峭壁如屏;西有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犹如蹲踞之虎,南麓有清凉寺、扫叶楼;城南的雨花台,是一座出产色彩鲜艳的花纹卵石的山冈;西南有牛首山、祖堂山,层峦叠翠,绚丽多姿;栖霞山在城东北,入秋后红枫黄槲,层林尽染;城东北临江兀立的燕子矶,山体虽小,但险峻峭拔,宛如欲飞的燕子。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8-05-24T15:32:17.5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刘渊1 黄贵任2 刘珂铭3 [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工程实例,在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地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环境地质的发展现状,提出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工程实例,在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地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环境地质的发展现状,提出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得出科学有效的环境工程地质勘测资料和数据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地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作用 引言 大量应用实例表明,环境工程地质学中的方法、理论、勘察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促使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实践,对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分析。 1、环境工程地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表明,环境工程地质与城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中必然的联系,无论是环境工程的建设,还是城市规划建设都和城市经济发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即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城市社会经济要想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三者都能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才能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对环境工程地质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既能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有效避免和降低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对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还是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一套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比如: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城市工程环境质量数据库,很多数据需要实时计算才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速度。 2、我国城市环境地质的发展现状 2.1水资源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大增加了城市供水压力,而水资源乃是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城市水资源比较匮乏,就会引发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将占有量不足全球人均水平的25%。近年来,很多城市为实现快速发展,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很多路面都出现了塌陷、沉降的现象,对人们出现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通过环境工程地质学中的理论和知识,可以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整改方案,才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1】。 2.2城市垃圾难以有效处理 城市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废料垃圾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剧增,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直接和潜在危害。研究表明,如果城市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对地表造成污染,甚至改变土地性质,从而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损坏、水源被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城市规划建设、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危害。 2.3地基问题 岩土体结构、土质物化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属于地基勘察的主要内容。虽然我国国土面积比较辽阔,但不同土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比如:软土地基主要分布沿海、沿江等区域。这些区域的土质接均具有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等特点,在软土土质上施工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发生一些诸如:地面开裂、墙体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等质量问题。同时地下水发生变化时,土质物理力学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需要及时掌握地基土质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性、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地基的稳定性【2】。 3、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3.1有利于解决地质灾害问题 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地表发生滑移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第二类地质构造引发地质灾害,比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第三类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这三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地质作用因素,也有人为作用因素。在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造成日益突出的作用下,对环境工程地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环境工程地质的勘测、分析、评价可以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3.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环境工程地质勘探中,大大提高了工程地质相关信息和数据获取的效率,为后期城市规划建设的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应用遥感技术还具有成图成本低、质量好、准确率有保证的优势。可以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测和评价【3】。把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还能实现工程地质情况的三维立体进显示,大大提高了工程地质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有效确保了了城市规划建设设计图纸、施工方案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有流于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大量实例表明,环境工程地质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各项活动开展的核心和基础。通过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分析、评价等能够准确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和后果。帮助城市规划建设单位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和防治措施。同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南京市发展史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 平方公里。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 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2 、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的河岸状况。 礼制的主要内容是尊卑有别。《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 ,则是礼制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对城邑规模、规划形制、城邑数量、布局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于王城形制 ,它规定: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秦淮河自南京武定门外分成两股,一股为干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股称内秦淮河,内秦淮河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北支即古运渎。南唐以前,长江在石头城下流过时,秦淮河就在附近入江,后来江水西移,秦淮河就沿着较深的残留江道往北流入长江。秦淮河有多条支流,先后多为人工开凿:三国孙吴时期,东凿青溪以为护城河,西凿运渎作为从长江向宫城运输的通道;五代杨吴筑城时填了部分青溪,又沿城墙周围筑城壕;这些大小河道分支相互连通,皆向南汇入秦淮河,而成为秦淮河水的城内分支。 玄武湖又称后湖,湖内有 5 座人工岛,系疏浚湖泥堆筑而成,湖水主要纳紫金山西坡来水。西、北与十里长沟、护城河相接,通过金川河汇入长江,南侧为泄水口,经珍珠河汇入秦淮河。历代多成为南京古城的护城河,同时也是王侯将相的游览胜地。近年来由于公园旅游开发、单位占用等原因湖面面积大幅下降。莫愁湖,因相传六朝时莫愁女居此而得今名。是秦淮河与长江原交汇处残留水道形成,成湖年代较晚,至北宋方见于记载。后世变迁至今, 其岸线水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受不同程度的破坏。3、山体及城市绿化 的变迁约1.3亿年到6500万年的燕山及其他地壳运动,改造了南京附近的原有 山地,形成了今南京地区的主要山岭。在约6000 年前,受地壳运动、海水起降 影响,长江两岸河漫滩逐渐形成雨花台等50-60 米高的长江三级阶地,清凉山 等35-45米高的二级阶地和其他12-20 米高的一级阶地。这些不同高度的阶地 受流水冲刷逐步形成当今南京的山川形势。山体在近千年没有太多变化,但是随 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近现代,推山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以南京古城 中心区的五台山为例,从民国开始,山顶建设体育馆,建国后体育馆规模扩大, 其山体北侧的绿化又受到很大破坏,目前的五台山已只是南京市体育中心而难见 山的痕迹了。 城市绿化方面,古代城市绿化除了行道树、城郊景观等少数绿化形式可供大 众共同欣赏外,主要都是皇族、官员的私家游乐场所。比如孙吴时期筑建邺城时 于城北建后苑(又称建平园),作为皇家苑囿和宫廷禁卫园地,又引运渎之水建 设太子的御花园,称太子西池;六朝时国力逐渐强盛,兴建皇家苑囿20 余处, 主要分布于玄武湖畔、青溪、秦淮河沿岸以及钟山南麓,其景色佳丽之处,几尽为皇家占为游乐场所;明代建设更多,从分类来说就有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如瞻园是中山王徐达府邸)、城郊风景名胜(牛首山、白鹭洲等等)。民国至现代逐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公园与公共广场,在此不一一细述。 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 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棠邑、濑渚开始建城,经东吴、晋、 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本文以孙吴时期、明代、民国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作重点论述。 1 、吴、东晋建邺城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建邺都城位 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建邺都城设 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建邺城缺乏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 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 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 辅助防御。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 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建邺虎 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 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 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 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 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北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 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 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 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 “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