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

——流水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从原始的畜牧业到现代农业,水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对水寄予着最崇高的敬意,这种特殊的感情也反映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就意象而言,水常常以流水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复杂的情绪,在其中得到了聚焦式的体现。

一、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倾向

流水作为客观实体,以其连续性,向下性常常与不可复归的机会,时光,功业联系在一起,使人在怀古伤今,感怀自身中生发出对机缘,爱情,功名,抱负等追求不如人意的感慨。《诗经〃大雅〃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用流水的一去不回的譬喻君臣不勤于政事,将失怙于天。《论语〃子罕》中孔子观于川有感而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将时间之消逝比作东去之流水。汉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陆机《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变;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12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及答案14解析

12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哪位思想家? A. A孔子 B. B班固 C. C孟子 D. D老子 满分:4 分 2. 把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的是谁? A. A王逸 B. B刘向 C. C刘歆 D. D班固 满分:4 分 3.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先秦对____ 功能的精确概括。 A. 《左传》 B. 《尚书》 C. 《诗经》 D. 《离骚》 满分:4 分 4.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______给《诗经》做笺,为《毛氏传笺》,使毛诗盛行一时。 A. 王逸 B. 孔颖达 C. 刘向 D. 郑玄

满分:4 分 5. 以下《诗经》的篇目中表达劳动人民对徭役、兵役的反对的是____。 A. 《东山》 B. 《七月》 C. 《蒹葭》 D. 《桃夭》 满分:4 分 6. 下列哪个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 A孔子 B. B荀子 C. C韩非子 D. D老子 满分:4 分 7.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中的____。 A. 《蒹葭》 B. 《七月》 C. 《采葛》 D. 《采薇》 满分:4 分 8.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即庙堂音乐,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描述 的是《诗经》中的。 A. 风 B. 雅 C. 颂 D. 笙歌 满分:4 分 9. 《诗经》的“雅”一共有篇。 A. 105

B. 74 C. 110 D. 95 满分:4 分 10. 文学史上"风""骚"并举,其中的的"风"是指什么? A. A<<国风>> B. B<<周南>> C. C<<秦风> D. D<<风赋>> 满分:4 分 11. <<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有多少篇? A. A7 B. B15 C. C11 D. D16 满分:4 分 12. 以下不属于《诗经》的别称的是_____。 A. 诗 B. 诗三百 C. 三百篇 D. 笙诗 满分:4 分 1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 A. A 女娲补天 B. B 黃帝擒蚩尤 C. C 武帝封禅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6、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7、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8、《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9、《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0、“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1、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2、“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4、“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5、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6、《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_。 17、《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标: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评论,了结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 (2)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从历史的角度欣赏一下它们。 有人曾描这样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早上做课间操,晚上跳广场舞,而是一早一晚吟唱《诗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经典。 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7页,思考以下3个问题: 第一,《风》、《雅》、《颂》三者有什么区别? 第二,《诗经》有什么特点? 第三,《诗经》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如何? 请大家阅读教材并找出答案。 一、诗的经典(第一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1、内容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是民间歌谣。 名篇:《硕鼠》、《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特点 句式多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提起中国文化,我脑中首先涌出的词汇就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是初高中教科书上对我国悠久文化的特点总结。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早已不再停留在这两个抽象的词汇上,下面我将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主要特点两个方面来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 首先关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中国人对自然条件的“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地理环境可以大致概括为:东南沿海,西北内陆毗邻茫茫沙漠、戈壁,而西南地区则耸立着世界屋脊。海洋、高山、沙漠这些自然屏障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这一点对于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它关系到了文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也为其独特的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其大片平原和充沛的雨水、适宜的气候使得中国农业文明及其发达,而海洋文明则不如西方临海国家那样强大。但文化形成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类对自然的“人化”过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础、中央集权统治、宗法制社会结构、礼乐教化制度、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融合、宗教的传入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的“人化”过程,它们是形成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不竭源泉。 其次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特点数不胜数,这里我想列举几点我认为比较明显重要的。第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法制家族色彩。不同于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奴隶制,中国社会是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在这样的制度下,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大世家”、“家长制作风”等等词汇都有所反映。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这样又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三纲五常也可以看成是宗法制家族的产物。在宗法制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的伦理观也逐步形成,所以我认为浓厚的宗法制家族色彩是中国文化一大显著特点。其次我认为相对于海洋文明那种竞争开放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绝对具有本分保守的特点。的确,小农经济基础下的人们安于劳作,安土重迁,并且古代国家政策主张重农抑商,人们大都固守一片土地过一辈子,并不四处走动开拓视野。这种生活模式形成了中国人较保守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便也随之打上了保守的烙印,如中国人的性观念就不如西方国家开放,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中国人也不愿主动尝试。这种保守本分的观念也容易滋长一种自大的情绪,清朝皇帝“天朝之大无所不有”的落后观念就是一个证明。最后我认为中国文化较之其他文化还有一个重大特点,那就是绵延不绝。试比较中国文明与同时期发轫的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古文明,你就会发现大多古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没落甚至完全消失,但中国文明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却在朝代更替、外族入侵等等磨难中绵延不绝。这当然同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密不可分,例如中国历史上因战争而引起的民族融合,就使得汉族文化和外族文化在磨合中互补长短,这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使得中国文化更具生命力,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除了上述我所例举的三个特点之外,中国文化还有诸多特点,如课本上所说的人文传统、尊君重民、中庸协和等等,这些特点我也十分认同,因课本有所讲解故不再赘述。 作为一个青年人,我或许还没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一直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为骄傲。平时看到日剧、韩剧里频繁出现的汉字,甚至是韩国首都汉城的改名,我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力,至少在东亚文化圈绝对是最有底蕴的一位。希望今后的中国文化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当然坚持原有特色更为重要。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特色整理(201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特色整理(2011) 作者:xiaocong 一、秦汉 枚乘《七发》:在叙述七事的过程里铺陈排比,辞藻繁复。 汉大赋: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繁复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呈现出富丽堂皇、细致绵密的风格。 汉乐府的语言:①口语化、自然质朴;②饱含感情,富于表现力。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①明白晓畅;②言近旨远,语短情长;③简洁生动,多名言警句。 二、魏晋南北朝 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语言古朴 曹丕:笔触细腻、清丽动人 曹植:辞藻华美,比喻丰富,对偶日趋精密。“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文兼雅怨,体被文质” 建安风骨:慷慨悲壮 正始之音:寄托遥深 阮籍:诗风隐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或借古讽今,或借美人香草寄托怀抱。 太康文学:繁缛的诗风:辞藻华丽;描写繁复详尽;大量使用排比、对偶。 陶渊明的语言:自然平淡,并非未经锤炼,只是不露痕迹。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鲍照:语言俊逸遒丽,风格豪放凌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永明体:讲究四声、避免八病,讲究声律、辞藻、典故。 宫体诗:风格柔糜轻艳,讲究声律、辞藻、对偶。 庾信:沉郁苍凉。 吴歌: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南朝民歌:语言自然清新,大量使用双关语 北朝民歌:语言粗犷直率,情感热烈,风格刚健

三、隋唐五代 齐梁诗风/六朝诗风:纤巧琦靡/华艳柔糜 “上官体”:宫廷文学应制咏物,重形式、声辞 初唐四杰:开始表现出较为壮大的气势,有慷慨悲凉的风格。 孟浩然:孟诗没有王诗中丰富的色彩层次感,更平淡自然,多即兴而发,随意清淡。 高适:气韵沉雄、意境开阔 岑参:多描写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和风物人情,色彩浓重、气势磅礴,更富有浪漫气质。 大历诗风: 2)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声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细腻雕琢。 3)大量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情怀和超然世外的隐逸格调,有别于盛唐时的雄浑风骨,开始展现出中唐的风貌。 韩孟:雄奇怪异(奇险) 元白:重写实、尚通俗(流易) 《新乐府》50首的语言:力避典雅的书面语,穿插以口语和俗语。 《长恨歌》、《琵琶行》: 3)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 4)语言明白晓畅、精纯恰当。 韩愈古文:雄肆,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孟郊:幽僻冷涩 贾岛、姚合:工整中见清新奇僻 柳宗元:诗:冷峭;文:峻切。 李商隐:诗境凄美幽约,辞意飘渺难寻,风格深婉精丽 温庭筠:浓艳细腻,绵密隐约 花间词:题材多为风花雪月、男欢女爱。风格轻艳柔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 南唐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较为开阔,有深厚缠绵的情致。 苏轼前词的旧套:男女恋情、离愁别绪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点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点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心理征服,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周瑜;诸葛亮。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

浅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浩浩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学作品浩如繁星,文学形式丰富多采,如果按时期分,大致可分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金散曲,明清小说。现在我试着对以上各种文体作一个粗略的介绍,因为水平有限,不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通行本一共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他作品也都承袭屈原作品的形式。因为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声韵、风情物产等,故名“楚辞”。《楚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是在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出现的新形式。称“楚辞体”,又称“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相传这种文体就是这位楚国大夫所创,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楚文化,其想象奇特,词句华美,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名作:《离骚》、《九歌》、《九章》等,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作品中的众多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楚辞这个名词可以作三层解释。首先,这是一本书的书名;其次,这本书所包涵的作品都属同一种文学体裁,而这种体裁就叫“楚辞”;最后,这种文

学体裁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所以才叫“楚辞”。下面我们按着相反的顺序来说明上面所提的三点。 (1)“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楚国是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地处南方。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文化上,一向和北方的国家大有不同。楚国有它独特的宗教祭典,在祭典中使用了极其特殊的仪式。这仪式中包涵了一连串的祭歌。这祭歌,原来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者在长期的积累下慢慢编成的;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楚国民族共有的文化成品。后来,有些比较富有文学天才的楚国人(可能大部分是贵族),觉得这些民间祭歌很有意思,于是先是加以修改,改成更有文学气息的文字。然后,就用这些祭歌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风气慢慢流传开来,就这样形成了“楚辞”这种文学体裁。从民间祭歌到文人手中的楚辞,这中间不知经历多少时间,不知有多少文人贡献了他们的心血。但是我们知道,在战国的最末期(大约半世纪的时间),楚国产生了一批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士”,这种文士就用这种正在成长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与不平。甚至很可能,把楚辞从民间祭歌发展成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实就是他们所作的工作。不管怎么说,在楚辞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贡献了最大的心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中,最有名气的人物,也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早的一个,就是屈原。也可能,在所有当时不得意的文士中,他的遭遇最惨(最后投江自杀),而在完成楚辞这种体裁的过程中,他的成就与贡献也最大。因此,他也成为这群人中最著名的人物。除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武林旧事》通行本有清人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十卷本);宋廷佐刻《武林旧事》(六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五卷本)、以及《说郛》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其书收此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等。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武林旧事》 记录南宋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十卷,周密撰。《武林旧事》成书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南宋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瞭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如诸色伎艺人门著录的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五十五类、五百二十一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宫本杂剧段数门著录的二百八十本杂剧剧目,对於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今有:《武林旧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武林旧事》裴效维选注,学苑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2001年版;《武林旧事》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随笔》2007年版。 《东京梦华录》 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历史轶事类笔记,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开封人。生卒年不

详。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现在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东京梦华录》十卷,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如:卷一记载东京内外城的规模,河道桥梁的分布,宫内门殿阁的座落;卷二、卷三、卷四所述开封各街巷各种商店、货摊,名目繁多的的食品和酒楼、夜市;卷五、卷六记载京瓦伎艺和娶妇、育子、正月元旦朝会、立春元宵等各种节令民俗。其中娶妇条记述由由起草帖到婚后新女婿到女家拜门的经过;育子条记述孕妇临产前由娘家送衣物催生到来年小孩周岁的种种讲究,可以考证古今风俗的演变。卷六、卷七中记载的皇帝出行仪制、看百戏的情景、亦可补《宋史礼志》之阙。 由于《东京梦华录》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均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