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观书有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guān shūyǒu gǎn qíèr (sòng )zhūxīzuóyèjiāng biān chūn shuǐshēng ,méng ch ōng jùjiàn yīmáo qīng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yílì,cǐrìzh ōng liúzìzài xíng 。

观书有感·其二》创作于公元1196年。当时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朱熹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观书有感·其二》的赏析

全诗借助形象喻理,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观书有感 句容市河滨路小学王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流程】 一、走近诗人 出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说的话。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出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他的诗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指名读,他的诗有何特点?齐读最后一句。这样的诗叫“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说理诗,齐读课题。 二、学诗悟境 理解题意,再读课题。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同桌之间说一说。 2.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生交流: 1.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指名读,读出节奏感来。 2.我们来看看课文的3个生字。 1)“鉴”是一个生字。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范写“鉴”字,边写边说:古代以铜为镜,铜是金属,所以“鉴”字是金字底,铜镜用前用布盖着,

用时打开。学生书空,“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水的——清澈明净。 2)“徘徊”也是生字,书写“徘徊”。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双人旁)学生书空。什么叫“徘徊”?(生:来回走动。)诗中指什么?(天光和云影在水面上走动,悠闲地散着步)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形象生动,是吗? 3)看着眼前这优美的方塘画卷,诗人怎能不喜欢?谁来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眼前的方塘美景触发了他的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渠”在这里指什么?“方塘。”“如许”是如此。方塘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诗人自问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设问句。师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两遍,为何方塘水这么清澈?引出生读“为有源头活水来。”哦!原来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啊!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说。(出示图:从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方塘的水清澈明净。)这是诗人看到的吗?不是!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源头活水之景。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指名读。 3.同学们看,清澈明净的方塘、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一起慢慢欣赏吧!【配乐朗诵】 三、品悟诗理 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意思是说读书时要敢于提出疑问,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你们用心看看诗的内容和诗题,有什么疑问?(出示诗的内容)是啊,明明写的是方塘美景,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思考,轻声读诗。) 为何不以观塘有感为题?请同学们读读诗的最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诗人问的仅仅是方塘吗?还有谁? 师:我们知道朱熹诗的特点是“能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 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生动的形象) 比喻 我要想变得聪明而又智慧,看来要。(深刻的道理) 生: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板书:源头活水不断读书】 师:你看,朱熹之意不在方塘,而在读书之理也。用半亩方塘(这一生动形象)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使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齐读全诗,读出味道来! 四、温故知新 1.朱熹老夫子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板书:景、理】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着填一填,你能想起来吗? 出示: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

【公开课教案】游朱熹故里评风云人物案例

游朱熹故里评风云人物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尤溪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别称沈溪,是福建省山区第一大县,同时也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位于三明市东部,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毗邻闽清、永泰、沙县、大田、南平、德化,素有“闽中明珠”之称。 885年前的秋天,一名男婴哇哇降生在尤溪水南溪南馆,他就是福建的孔子、理学集大成者、闽学宗师朱熹。因为朱熹,尤溪成为“闽中尼山”“南州阙里”,福建成为“理学名邦”“海滨邹鲁”。朱子诞生地就是后来的南溪书院,这里读书声连绵不绝八百余年,奠定了尤溪文化发展的基石。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

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朱熹》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兖州地区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9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名人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doc

《观书有感》教案 本文是关于《观书有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观书有感(其一) 优秀教案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会写“鉴”“徘徊”。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答,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你们很爱看书,我想考考你们,请说出这首诗的作者,好吗?(出示幻灯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①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②照。③观看,审察。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配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渠在字典中的解释)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理解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这首诗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

观书有感优质教案 人教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过故人庄 观书有感 教案

《过故人庄观书有感》教案

一、节奏划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逐句赏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最新)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诗文与画面的联系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它讲究韵律节奏,对仗工整,寥寥数字却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课的教学,笔者有效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到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一鉴开”和“徘徊”两个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此时教师则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并且使得学生脑海中静止的画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镜般清澈,云影来回闪耀,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学生对于诗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二、诗文与寓意的.联系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聪慧。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四句古诗中,作者却只字不提“读书”、“学习”,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文不对题呢? (学生陷入沉思,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朱熹是著名的诗人,他一定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隐含在诗句中。 师: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许多同学将古诗朗读了一遍又一遍) 生: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还应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就像诗中所说要有“源头活水”。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小学二年级语文《镜子》优秀教案案例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镜子》优秀教案案例三篇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并且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最常见的镜子是平面镜,常被人们利用来整理仪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镜子》优秀教案案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镜子》是一篇描述爱迪生童年时期敢于实践,运用生活中的发现——镜子对光的折射现象大胆尝试,最终为母亲创造了良好的手术环境,及时帮助了医生,挽救了母亲生命的故事。文章行文简洁、易懂,通篇没有对爱迪生聪明才智的正面评价,而是通过一件事情的记叙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懂得认真观察、细心发现的重要意义,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1个部首,会写8个字。 3.理解父亲在整件事情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小爱迪生在救护母亲中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从始至终作者没有一句直接赞扬爱迪生的话,但是在一面面明晃晃的镜子后面隐藏的却是小爱迪生勇敢尝试、聪明细心的才智,所以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镜子有什么用途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和镜子有关。(板书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生字标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音。

3. .老师出示词语,交流识字方法。 “检”与“捡”要相区分,可以做动作。 “决”与“快、块”要相区别,可以组词。 “医”的部首三框是本课中的新知识,要落实,并且要指导书写这个字,要注意笔顺(书 上有) 4 .课件出示词语,(包括课后的读一读),进行“开火车”或“夺红旗”游戏,分组竞赛认读词语、生字。 5. 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相机介绍课前了解的爱迪生生平及其发明。 师:看,爱迪生多了不起啊!他的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这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他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那么这 句话谁会读?为什么这么读?(带敬佩的口气) 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他的妈妈怎么了? 学生会说得了阑尾炎,接着就请学生说说对阑尾炎的了解。 二、朗读感悟课文 1、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妈妈当时处境十分危险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二段,抓住“直打滚”、“急忙”、“马上”等词语感悟妈妈病情的紧急。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妈妈躺在病床上的情景) (1)过渡:此时此刻,你想对医生说什么? (2)出示第三自然段,理解句子: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不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老爱迪生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观书有感》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师: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七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闻秀梅 [教材简析] 课文是由《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都是和读书有关的,都是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千古名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

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卿、当涂、务、博士……”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3、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对话。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 章内容和主旨。 2、能够运用“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等词语。 情感目标: 1、学必有得,刻苦治学,提高自身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语句的翻译。 3、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谁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学 生)背诵。(教师)朱熹在这首诗后两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告诉我们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的思维 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作为吴国的开创者孙权,深 深地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劝勉他的爱将吕蒙要读书学习。今 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板书《孙权劝学》(二)司马光及作品 司马光,谁能讲一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学生讲述)司马光自 幼神童,长大后成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并主持编纂了《资 治通鉴》。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这本 书取名《资治通鉴》。 (三)整体感知 1、初读。第一遍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读一读。 2、再读。第二遍,指名读,正音。 当涂 ...... ..孰.大有所益 ....非复吴下阿蒙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注意节奏。 4、齐读让学生齐读课文。 5、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6、讨论归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吕蒙大有长进的事。

《观书有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