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扶贫攻坚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经验研究

扶贫攻坚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经验研究

扶贫攻坚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经验研究

扶贫攻坚是未来几年内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作,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国构建出了完整的扶贫理论体系,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贫困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归纳。

标签: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实践经验

贫困问题是关乎民生大计、国运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我国来说,对于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也因为贫困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现阶段,贫困问题依然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社会、自然环境与发展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面临着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反贫战线长、脱贫难度大的问题。

一、贫困——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其说是一场文明进化史、科技进步史、经济发展史、还不如称之为一部“反贫”史。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有限性、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局限,贫困问题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始终伴随在我们周围。正因为贫困的如影随形,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站在经济学的视野之下,贫困问题能够更加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世界银行2015年10月初宣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2016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1]《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森则认为贫困指的是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上的贫困,这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2]世界银行在《2016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斥在外。”[3]

当然,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不是经济学上的几个指标和定义就能阐述清楚的。单从贫困原因与类型上看,贫困存在着多种类型。环境恶劣型贫困、资源匮乏型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位置型贫困、国际依附型贫困、投资不足型贫困等等,致贫的原因及贫困类型从宏观到微观、国内与国外、城市到农村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容。比如西部部分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就是典型的环境恶劣型贫困;有些地区除了几亩贫瘠的耕地,没有其他有商业价值的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