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08级工管本科一班作者:万帅红指导老师:桂燕

摘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证券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证券市场在十余年间经历了为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近年来尽管证券领域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但关于我国证券监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此起彼伏的金融风波使得证券监管正成为全球日益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各种触目惊心的违法违规现象,折射出中国证券监管的种种问题。因此,对我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证券监管;对策研究

证券监管,是以矫正和解决证券市场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及其部门通过法

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参与证券市场各类主体的行为所进行的干预、管制和引导。

证券监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证券市场的

问题的逐渐暴露和突出,对证券监管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众多的经济学家都对证券监管进行

了研究和分析,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加强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从而

对证券监管的讨论和研究空前强烈。在众多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关于证券监管一般理论的研究

监管运用于证券市场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接受了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经济学原理,把监管运用于证券市场,从而开始了对证券监管的研究。虽然证券监管的观点自凯恩斯时代起便被广大经济学者所津津乐道,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经济学(Economies of Regulation)或管制经济学(Economic Regulation)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卡恩(Alfred Kahn)于1970年出版的《规制经济学》和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sler)于1971年发表的《经济监管论》标志着监管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的诞生。

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的理论也逐渐增多,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证券监管的涵义有不同的认识。卡恩在其《规制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Reglation”,1970)中认为,监管的本质是以政府命令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手段来代替市场的竞争机制,以确保获得一个更好的经济结果;日本植草益教授在其名著《微观规制经济学》(1992)中把“公共规制”界定为对微观领域的广义的公共规制;卡伯尔的《证券市场监管》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证券监管的必要性;乔治.施蒂格勒从理论分析上指出:在所有对经济活动的,最受赞扬的也许要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市场的管制了。(“public Regul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s”,1964)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也涌现出大量监管研究的理论,如潘振民的《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梁小民的《微观经济学》、张帆的《规制理论与实践》(1995)、张晓慧的“监管经济学”(《证券经济理论》1995)、华民的《公共经济学教程》、黄凯的《美国证券管制的结构变化》(1998),等等。

二、中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新兴证券市场。同西方成熟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开办不久、经验不足,证券监管因其特定的国情基础、历史阶段和经济、政治、体制、法制、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极具特殊性和非成熟性。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种种不规范现象的曝光,对证券监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只有找出对策解决证券监管所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证券市场健康、规范的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的发展。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都对中国证券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当前,对证券监管具有权威性研究的机构是中国证监会,权威性报纸是《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时报》。关于我国证券监管的主要理论研究有,(l)证券监管体制方面:刘鸿儒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问题与方向》(中国证券监会编《公告》,1995)划分了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陈郁在《制度变迁、市场演进与私人契约安排》(《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认为集中监管是一种必然选择:张育军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1978—1997)》中分析了现有证券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对策。(2)证券监管对象方面:蒋义宏的《一个不应回避的问题—上市公司利润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时报》以及其它财经报纸和财经网站关于证券市场、证券公司、证券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其它证券中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3)证券监管法制方面:《证券法》(1999)专门针对证券监管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法制监管;周正庆主编的《证券市场导论》(1998年)强调了证券监管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沈沛的《我

国证券市场鱼待规范的问题及立法建议》(《九七中国证券立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中提出了加强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梁定邦先生纵谈《证券法》与证券监管(《证券市场导报》1999.1.4~8)。(4)证券监管国际接轨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的临近,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接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与之相关的研究有:刘鸿儒《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研究》1998年第6期)、陆新之的《索罗斯们离中国股市有多远?》(《三联生活周刊》2001年第5期)、袁国良的《积极创新吸引外资进入A股市场》(《投资与证券》2001年1期)等等。

尽管众多的经济学家对我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但仍然存在着以下不足:(l)针对性不强。我国对证券监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证券市场问题展开的,偏重于证券市场,而未突出证券监管,因而现存的证券领域的理论研究以证券市场为主,以证券监管为辅。(2)研究不系统。对证券监管的研究往往是针对证券市场的某一方面而来研究证券监管的某一方面,而很少从整体出发来系统研究证券监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3)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仅有十余年,与西方证券市场存在的一二百年相比,其理论研究还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关于证券监管的研究就更少。特别是当前,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各种违法违规活动越演越烈,对证券监管的理论研究就更加必要。

参考文献

期刊

1. 缪因知:论我国证券交易所竞争与监管的关系及其定位时代法学2008/08

2.马洪雨:政府证券监管权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经济与管理2010/10

3.郑重:论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现代商贸工业2011/02

4.魏玉枝: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初探法制与经济2011/02

5.李永森:强化证券监管中的诚信体系建设,中国金融家2011/02

6. 马洪雨:政府证券监管权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经济与管理2010/10

7. 周松涛:证券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经济2010/18

8. 乔小明:论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优化措施经济问题探索2010/06

9. 吴建华: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检讨与完善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05

10. 宋晓燕:证券监管的目标和路径法学研究2009/06

11.屈国俊:发达国家证券监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9/21

12.陈莉: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与信息披露监管效率财会通讯2009/30

13.徐立:完善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法律建议法制与社会2009/22

14.赵丽莉:我国多元化证券监管体制构建的思考商业时代2009/21

15.张永鹏:证券监管机构与基金管理者的进化博弈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04 16.肖冬华:浅析当前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北方经济2009/05

17.汪洋:论我国证券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重庆行政2008/02 3

18.赵洪军:证券监管体制的国际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05 8 19.李建梅:关于证券监管体制的几点看法中国市场2007/40 1

20.叶侃:外证券监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经营与管理2008/01

硕士论文

1.陈义兴:我国证券监管体制模式的缺陷及其完善暨南大学2008年

2.吴容:完善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

著作

1.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2. 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融资租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融资租赁若干问题探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2 学生姓名刘俊君 指导教师岳森 日期 2011年4月29日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项区别于传统租赁、分期付款销售和抵押贷款的新的交易形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的边缘行业,具有投资、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融资租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成长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4年,美国制造厂商80%以上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美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投入和购置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高踞30%以上,最高达到38%。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设备融资租赁,美国的融资租赁业成交额约占世界融资租赁业的45%。根据日本融资租赁事业协会统计,2003年,日本融资租赁业交易额为73778亿同元,约合600多亿美元。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65917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占民间设备投资额比例为8.7%。我国的融资租赁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并始终没有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认识不清、政府对融资租赁相关法律、会计、税收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建设滞后、以及全行业范围的租金拖欠,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几乎陷入了行业萎缩的境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时期。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2 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国外学者从融资租赁的成本分析、税收和折旧准则对融资租赁决策的影响等角度对融资租赁进行研究。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揭示,边际税率更高的企业更易采取融资租赁方式。Finucane(1988)的研究指出,税收因素并不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重磅】文献综述3000字

文献综述 ——成都沁和布业有限公司融资租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以融资为主线,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兼顾金融与贸易的新型金融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融资租赁,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融资租赁业开始高速成长,自此,租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继信贷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渠道。美国在融资租赁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研究状况和发展规律如下: 第一,国际融资租赁正在受到亲睐:当前,美国融资租赁业有一种向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发达的融资租赁也步入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并不断扩大,在其金融租赁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第二,融资租赁持续高速发展并且租赁服务趋于全面:(1)融资租赁方式多样,直接融资租赁,杠杆融资租赁等;(2)出租物几乎无所不包,从单一设备到整个机器工厂,甚至某个细小零件;(3)服务对象形形色色。 第三,多元化的融资租赁经营被普遍采纳:美国企业在开创多元化经营方式时几乎都考虑到了融资租赁业务。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企业的大批涌现,加剧了融资租赁市场竞争,迫使原有融资租赁企业向其他领域渗透,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二、国内研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已出现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由此也就自然导致了国外很早就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讨论。早在1983年,Hirshleifer(1983)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把第三方支付界定为“俱乐部商品”。他以一个形象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假定有一个处于低地地带的“拓荒地”,经常有海水倒灌风险,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坝,而整块“拓荒地”的整体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为筑坝所付出努力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堤坝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Varian(2004)则进一步把这个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每家在拓荒地的身家多少不同,这就会造成每家投入筑坝的努力不一样,比如,一贫如洗的光棍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认真修堤坝。那么,这个光棍的行为就构成了整个“拓荒地”安全的威胁,在每家各管一段的无政府状态下,最终这个“拓荒地”就会有灭顶之灾。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充当监管者,确保这个光棍的堤坝必须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对互联网金融有必要进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在互联网金融的现实发展及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之后不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就进入到了美国监管者们的视野之中。 2008年9月,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写了一篇名为《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的文章,该文认识到零售支付正在从纸质交易向非现金(noncash)支付转变,由此带来不少新型零售支付业态的出现(PayPal已明确进入了本文的视野),这会带来五类风险,即欺诈风险(Fraud)、操作风险(Operational)、法律风险(Legal)、清算风险(Settlement)、系统性风险(Systemic)。 其中,与其他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因其匿名性、基于公共网络而使得数据安全(未经授权的修改、损坏和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洗钱、资助恐怖主义、购买非法商品和服务)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虽然截止到2012年,美联储仍认为,移动支付并非全新支付体系,而不过是一些借助新的通讯工具接入传统平台的新方式而已,将现有对ATM、信用卡等的监管规则扩展并覆盖它们即可,暂时尚无需全新立法。但是,他们在2012年8月报告中却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现有监管政策的了解,应当成为业内常识。”的确,在美国,仅就现存监管体系和监管法规适用于互联网金融而论,其也仍然是比较繁杂且严格的。 从监管体系来说,美国可能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使监管权限的机构众多。如果不属于金融机构,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监管;如果属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因美国联邦和州的双层金融监管体系的存在,属于联邦管辖的,则消费者金融保护局(2010年之后依据多德-弗兰克法案之后成立的机构)、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美国证监管等都可能对其从不同角度施加管辖权;属于州政府管辖的,则在美国绝大多数州,其运作都需提前取得许可,并按牌照规定范围经营。从需遵守的监管法规来说,美国虽无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新立法,但现有监管法规已较繁复。到底使用哪些规则,则需要根据不同业态、机构在从事业务中实际上所扮演角色的不同来权衡。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使用计算机,金融电子化时代来临。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专用网络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大发展。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后,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加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国内大部分城市中,本地清算系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观点,试图将资产证券化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的新方法。尽管这一观点目前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要将之付诸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数据中,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隧道隧道、公用事业收费)的所占比例比较小。因此就城市基础设施的收费资产证券化而言,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非常稀少的,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文章中。这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在实践中其所占比例也是相当的少,绝大多数的是汽车贷款支撑资产证券、信用卡应收款支撑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担保的资产证券。从其他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如在美国1997 年,这三种资产证券的发行额分别达到457 亿美元、476 亿美元、638 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资产证券总额的21%、22%、30%由于实践中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相应的所作的研究也就比较少。 在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还刚刚起步,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使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不少学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张志强、刘德顺等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融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建设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组曾经就国内和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比较写过专门的两本研究报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中涉及到市政债券融资的观点。 关于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资产证券化方面,有关较为系统的理论在国内还很缺乏,但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和著作。2001 年上海财经大学李耀的研究课题“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资产证券化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部分。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源流和技术体系、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珠海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这个比较典型的国内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案例做了介绍和分析。2000 年沈沛在《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中对市政基础设施证券化融资的构架进行了一系列设想。 关于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于凤坤博士在《资产证券化一理论与实务》中将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联动归为四类,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力具有显著差异,且某参与主体提升效益、规避风险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其他参与主体收益下降、风险增加的原因,并指出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以下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进行监管,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防范工作。戈和静和吴凤平在《基于三角模糊理论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评估——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为例》中得出结论:风险重要性大小依次为:提前还款风险、证券降级风险、利率风险、破产隔离风险、完工质量风险、经济发展情况及预测的科学性、承销商违约风险、财务风险、受托人违约风险、欺诈风险、本息不能收回、依赖专家、项目经营者经营能力、汇率风险、相关法律文件的不确定性或失效、历年统计资料的完善度、税收政策的变动调整、技术的成熟度。许崴在《试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及其控制》一文中也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价值链条较长,参与主体众多,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面对的风险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风险之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在某些场合,某参与主体抵御风险的举措和行为甚至可能使其他参与者主体蒙受风险损失。杨平波和周小军在其《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研究——以长沙市二环线建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关于差异化营销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本文从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和模式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营销营销策略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模式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差异化营销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差异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策略研究 1.1差异化营销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营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 邓久根[1]在《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的对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到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张占东[2]和杨树伟[3]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差异化营销的相关概念。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 1.2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其缺点是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关于租赁业务的文献综述

关于租赁业务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租赁业是古老而新兴的行业,这一特点决定我们不可忽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有 悠久历史的经济活动,要从历史的研究中发现其规律性,探索其必然趋势。因此,我 们将从租赁业的历史出发来综述其产生、发展、特点、种类、意义以及国内外开展租 赁业务的情况,从而为我国租赁业发展产生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租赁的基本概念 租赁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一种信贷关系。它是由财产所有者(出租人),按契约规定,将财产租让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根据契约按期缴纳一定租金给出租人,出租人对财产始终保有所有权,承租人只享有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三、租赁业务的历史发展 租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他经历了由古代租赁、传统租赁、到现代租赁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古代租赁是一种古老的实物信用形式,租赁的目的主要是出租人和承租人互相交换使用物件,以满足对物件使用价值的需要。租赁双方没有采取固定的契约形式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固定的形式。 传统租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目的仍是为了获得物件的使用价值,但其与古代租赁相比,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已经采取契约方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有关租赁的法律条文也陆续出现。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大生产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租赁设备逐渐被现代化设备所取代,如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但在传统租赁下,租赁的目的仍然是使用设备本身,租赁设备也只是只租不售。 现代租赁是二战后在美国发展起来,后日渐风行欧美日等发展国家。现代租赁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并以融资为目的的租赁。任远(2009)对现代租赁还做了如下的补充:租赁业务实质上被企业在资本投资中当做获得设备使用权的一种融通资金手段,以取得经营业务所必须的资金。这种金融和贸易相结合的筹措设备资金的新手段被称为租赁融资,并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并列成为一种独立的信用形态——租赁信用。 四、现代租赁业务的概念 戴国强(2007)对现代租赁业务做了如下阐述:现代租赁也称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它是以融资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融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就租赁目的而言,承租人是为了进行设备投资而进行的租赁的。第二,就租赁期而言,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对租赁设备有停租、续租、留购的权利;同时,融资租赁的期限较长且是不中断的。第三,就租赁物而言,租赁的设备是承租人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而选定的具有一定规格、性能、型号的生产设备。总而言之,现代租赁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能的信用交易。 谢太峰(2007)对租赁业务做了更为生动形象的阐述:租赁业务是以融资资金为目的的租赁,一般先由承租人自行从供货处选好所需设备,并谈妥交易条件,然后找出租人要求出租人按谈妥的条件向供货商购买设备,得到设备的所有权,然后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取得设备使用权,并按期交纳租金。 五、现代租赁业务的特点 谢太峰(2007)对现代租赁业务的特点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他认为现代租赁租赁业务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①现代租赁业务是一项至少涉及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供货商)并至少由两个合同(买卖合同和租赁合同)构成的三边交易。②拟租赁的设备有承租人自行选定,出租人只负责按照用户的要求给予融资便利,不承担设备缺陷、延迟交货等责任好设备维护的义务。③出租人在基本租期内只讲设备出租给一个特定的用户,出租人从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doc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国内外金融风险理论研究文献的综述 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为:(1)金融风险主要源于金融系统存在的脆弱性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明斯基(Hyman P.Minsky)、戴蒙德(Diamond)、迪布维格(Dybvig)、克瑞格(J.A.Kveget)、和卡布林(Caplin)等。 (a)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他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繁荣到衰退长达半个世纪的分析,认为在延长了的经济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在经济出现繁荣形势的诱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金融机构逐渐放宽了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则受宽松的贷款条件鼓励,不断扩大再生产,采取更高的负债比率,从而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b)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银行挤兑理论。他们认为,银行提供期限转换机制,借短贷长,这种独特的经营使银行业存在多个挤兑均衡状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银行挤兑平衡会被打破,一是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致使其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依赖;三是因为银行系统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引发客户的挤兑。 (c)克瑞格的安全边界理论。安全边界指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体现在借款人给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中。克瑞格认为,利息承诺的收益保障是安全边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银行的信贷决定主要是遵守所

谓摩根规则(JP Morgan Rule),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用太关注未来预期。这种注重历史,不管未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假定未来是过去的重复,经济扩张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更多想法,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增多,安全边际也相应地降低,尽管有些投资决定可能有误,但被市场的繁荣景象所掩盖。在经济稳定扩张时,随着时间推移,实际情况越来越多地印证甚至超过预期,使得借款人对自己的投资决定越发地充满信心。而银行即使对预期有所怀疑,也会因其他银行的行为和抢占市场份额而打消怀疑。这些不断扩大的信用风险敞口降低了安全边界,增大了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进而触发经济紧缩,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 (d)施蒂格勒的信息不对称理论。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Stigler)在1961年发表《信息经济学》一文,奠定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理念运用最广泛的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准确,借款人为获得借款机会,往往会隐瞒自身资信状况,夸大所投项目的获得能力,使银行资产存在风险隐患。另外,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金融风险。当部分存款人获得关于银行资产存在风险的不利传闻时,会发生挤兑,而挤兑行为会引发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耗尽出现支付困难。由于金融业务的关联性和风险的传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类理论来进行,一种是资产证券化理论,另 一种是风险管理理论。西方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大致有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隔离理论、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成本诱导理论。 1、国外研究现状 (1)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中,ClaireA.Hin(1996)指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投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中小型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较高的信用等级,或者经营的是风险较大的行业,或者是其进入的新行业管理法规尚模糊不清,评估这些公司的成本非常大等种种原因。潜在的投资者因为无法获得其拟投资公司的完整信息,担心那些未被披露信息对其造成损失,因而不愿意向这些公司投资。从而导致这些公司的融资成本非常高,甚至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把具有预期收益的资产转移给SPV,由SPV用这些资产来发行证券,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证券取决于应收账款价值,而应收账款价值的评估一般由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承担,投资者又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些评估机构,故他们不必直接关注发起人本身的信用。袖”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认为现实中市场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是拥有信息优势,故银行会进行明显的道德故意行为,而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也会进行逆向选择。要解决银行及企业的上述问题,Wayn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提出了提高贷款支持证券的收益率的办法,同时,他们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给贷款者带来好处,即资产证券化后,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可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低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及高筛选成本的高违约借款者也可从贷款中获益。也有学者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评级技术使得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证券化企业,其信息优势会变弱。EdwardM.hcobucci(2003)从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司里信息不对称引致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他认为,在“隐蔽行动”结构中,资产证券化能通过强化激励等手段,使管理代理问题得以控制。将那些相对管理工作不敏感的现金流进行证券化,使每项激励源更高效益地聚焦于相应的现金流。另外,资产证券化将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入票据化为总现金流入,强化了管理支出的监控。在“隐藏信息”结构中,资产证券化能被解释为两类不对称信息:在内部投资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关于非证券化资产价值的信息、或者内部人员和局外人之间关于资产证券化价值的信息。在两种隐藏信息理论中,资产证券化在市场趋势驱使下,去适应热衷追求于资产价值的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处于由一个公司拥有的两种资产之间,根据上述理论,市场仅通过这两种所有权的分离来达到有效配置,因此资产证券化是追求资产回报的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的反应。 (2)在成本诱导理论中,StevenL.Schwarcz(1994)认为,资本市场的平均利息率要低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率。在使用资产证券化之前,一些企业主要通过担保或者无担保贷款的方式取得资金,而出现资产证券化之后他们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只要资产证券化节约的利率比它的成本高,这种从担保融资方式向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转变就可以使企业获得到收益。在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被真实出售给远离破产的SPV,一般情况下,发起人的破产并不会影响到资产支持证券的清偿。既然风险隔离机制己把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与发起人风险隔离开来,投资者就没必要全面监督发起人的财务状况了。虽然对作为服务者或收款代理人的发起人需要监督,但这些风险可以由信用加强者或流动性便利的提供者来承担,这就大大节约了监督成本,从而使得资产证券化的利息低于担保融资的利息。Shane A. Johnso“(2000)提出是否证券化取决于证券化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其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即放弃非证券化债权带来的利润所导致的成本。证券化能有效解决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等问题,如果一个机构没有面临资本约束或流动性约束,并且不存在由于集中化所致的巨大的贷款资产风险,证券化的收益不一定明显,但这种理论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LoisR.LuPica(1998)同意证券化对发起人具有诸多益处的观点,但他指出,发起人从证券化中获得的收益是以他人的损失为代价,并认为资

宁波大型超市绿色营销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大型超市绿色营销对策研究 魏明侠,司林胜(2005)指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实现宏观、中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实现围观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营销。 孙玲(2003)说绿色是当今世界的时尚,绿色消费是当今世界性的消费主旋律。每个企业,每个经营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绿色营销意识,坚持从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消费全过程至始至终保持着绿色状态。 刘敏(2004)认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对消费观念与营销观念进行真正的再认识,才能自觉参与和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活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绿色消费时消费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安全与健康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份渴望。 甘碧群(2005)认为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 张和艳(2002)指出一个有魅力的超市,不但是一个“质量信得过的企业”,还必须是一个“环保信得过的企业”。纵观零售业的基本态势,以由浅层次的商品竞争演变到深层次的服务竞争,然而服务竞争的一个核心点是,从满足顾客购物需求一般层面上升到关注和保护顾客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 刘致良,冼锋(2007)指出餐饮企业的绿色营销管理,就是要改变餐饮存在的发展模式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烹饪方式欠科学等问题,将绿色营销的理念贯穿于餐饮企业的设计、消费、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找出潜在的危害安全、影响营养健康、破坏环境的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餐饮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万后芬(2006)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

资产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资产管理系统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发展,各种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已开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企业事业单位的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此对领域研究也是丰富多彩。 企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资产的申购、使用、维护和处置的管理与折旧、估值等财务处理实现账实一体化的管理 本人尝试对资产管理系统研究领域内主要观点和开发技术方案进行归纳分析。本文首先从资产管理系统基本概述展开,然后对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和技术、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以用安全性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扼要的分析总结,力求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资产管理系统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和参考方案。 关键词盘活资产;管理;一体化; 前言 一、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现状 任何的管理首先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也是一样。一直以来,企业无论是在发展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要创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企业经常要对各种资产的统计以供分析使用,然而由于计算量非常大,通过人力去登记、计算、查找,正确率无法保证,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长年累月积攒起来的材料过多,不易保存,也容易丢失和损坏。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何找到一种好的办法既提高准确率,又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可以使材料积累起来供以后综合分析使用呢?在当今社会,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选用现代化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于是,在管理领域建立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随着信息活动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资源管理(Informetion Resouces Management,简称IRM)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独立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如何积极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广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成为推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电子数据处理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具有管理和支持决策的功能利用计算机能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对各部门不可缺少的数据,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使其变为各级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总之,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管理中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更加程序化、科学化。 2 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概述 人们普遍使用计算机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但是在需要许多人一起协同工作的现代工作环境中,我们更需要提高我们的整体工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2],实现资产管理自动化和资产分配处理自动化,以提高管理水平。传统的分配模式主要以纸介质为主,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如何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团队的协同运作等无法完美的实现,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的效率。Internet/Intranet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团队的协同运作提供了技术的保证[3],同时也预示着网络化时代来临。 软件操作界面友好、使用灵活、易操作,是一套通用性、实用性非常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广泛适用于电子、电器、医药、服装、建筑、物资、化工、商贸、超市、旅游、机械、建材、科技、通讯等各类企业公司,及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研究所等机关事业型单位。可用于资产调配管理、财务统计分析等方面,对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避免资产流失具有良好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创意众筹的异质性融资激励与自反馈机制设计研究》黄玲,周勤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创意转化成产品,如打印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一批创意型企业的成长。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发展创意项目顺利摆脱了结构转型的困境。支持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然而创意项目发展初期却面临诸多难题,其中融资难是其关键。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而融资难是其发展初期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众筹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从融资人、投资人和平台三方面说明了众筹模式三方目标各异,激励具有异质性。并建立模型,对这三方的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指出在众筹发展的初期,众筹机制的设计任务主要由平台来承担,肩负着教育市场和指导众筹的使命其目的是使更多的创意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从而满足三方利益的一致诉求。随后,本文结合激励模式、众筹机制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在阈值机制约束下,资金需求较小的创意项目倾向于选择众筹模式,融资方通过平台展示,向投资人发送项目质量信号,投资人在自我尽职审查机制下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借助“点名时间”数据研究表明,有效的质量信号在满足投资人偏好类型条件下能诱发投资激励,并通过众筹社区反馈渠道迅速传播,推动创意项目取得成功,反之则可能遭遇失败,这可以形成有效的众筹自反馈效应。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以改善异质性融资激励缺陷与创造自反馈机制的优良环境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美国SEC众筹新规及其监管启示》龚映清,蓝海平 众筹作为一种科技融资的新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众筹通过互联网有效匹配了资金供给与需求,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且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是传统风险投资的一种重要补充。然而作为一种新模式,众筹模式也存在着包括股权众筹受限、投资者保护难等许多问题。因此,2013年10月,美国SEC正式发布了一项针对众筹的监管提案,以规范早期的众筹市场,促进其良性发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股权众筹、对发行人的要求以及对中介机构的要求。该法案的颁布对众筹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放宽了投资者门槛,二是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速了众筹中介机构的发展。同时这一法案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能会增加发行企业成本,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增加监管成本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众筹新规提案为众筹发展框定了边界,提供了土壤。本文针对中国众筹模式发展的中出现的政策监管不明、创新环境弱、投资者保护难度大、社会公众对众筹认识不足等问题,结合美国经验得出一些启示:一是要加快立法,二是要不断探索股权众筹方向及其可能路径,三是必须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四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众筹项目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与分析》杨扬,Chun-TaLU,王菲菲,许进,PhilipS.YU 与传统的募资方式相比,众筹具有募资速度快和成本低等优势,因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募资渠道。然而,由于众筹平台中的大多数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众筹项目发起人、投资者和众筹平台的运营者都迫切地需要找到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方法。本文针对众筹项目由于社会影响力不足而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众筹平台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方法。根据已有的数据,本文构造了一些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项目统计特征、内容特征、社会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等4类累积特征。其后,结合KickStarter众筹平台数据和Twitter社交网络中的相应数据外构建了模型,对众筹模式的影响力增长以及上述四项累积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推广过程中,众筹项目的社交网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08级工管本科一班作者:万帅红指导老师:桂燕 摘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证券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证券市场在十余年间经历了为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近年来尽管证券领域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但关于我国证券监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此起彼伏的金融风波使得证券监管正成为全球日益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各种触目惊心的违法违规现象,折射出中国证券监管的种种问题。因此,对我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证券监管;对策研究 证券监管,是以矫正和解决证券市场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及其部门通过法 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参与证券市场各类主体的行为所进行的干预、管制和引导。 证券监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证券市场的 问题的逐渐暴露和突出,对证券监管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众多的经济学家都对证券监管进行 了研究和分析,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加强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从而 对证券监管的讨论和研究空前强烈。在众多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关于证券监管一般理论的研究 监管运用于证券市场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接受了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经济学原理,把监管运用于证券市场,从而开始了对证券监管的研究。虽然证券监管的观点自凯恩斯时代起便被广大经济学者所津津乐道,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经济学(Economies of Regulation)或管制经济学(Economic Regulation)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卡恩(Alfred Kahn)于1970年出版的《规制经济学》和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sler)于1971年发表的《经济监管论》标志着监管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的诞生。

案例:英国金融监管概况

案例:英国金融监管概况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为历史最悠久的中央银行。根据英格兰银行法,其经营目标为:维护金融体系健全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维持币值稳定。就首要目标言,最终为强化保障存款户与投资者权益,这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良莠密切相关。依据1987年银行法规定,金融监管业务系由英格兰银行辖下之银行监管局掌管。随金融市场进步与发展,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分界线,日趋模糊。因此,英国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5月20日宣布,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改制,将资金供需与支付清算系统中居枢纽地位的银行体系,及隶属证券投资委员会的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整合成立单一监管机构,即金融服务总署〈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简称FSA〉。1 FSA有下列九个业务监管机构:建筑融资互助社委员会、互助社委员会、贸易与工业部保险业委员会、投资管理监管组织、个人投资局〈主管零售投资业务〉、互助社设立登记局〈主管信用机构监管〉、证券期货管理局〈主管证券及衍生性信用商品业务〉、证券投资委员会〈主管投资业务,包括票据清算与交换〉、及英格兰银行监管局〈主管银行监管,包括批发货币市场〉等。法律赋予FSA权力如下:一、对银行、建筑互助社、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与互助社之授权与审慎监管;二、对金融市场与清算支付系统之监管;三、解决对影响公司企业、市场及清算支付系统之问题,在某些特殊状况下,如英格兰银行未能贯彻其利率政策,且影响危及经济体系稳定性时,FSA将与英格兰银行协商合作。 FSA掌管所有金融组织,目的在于提升监管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并改善受监管单位之金融服务。受FSA监管的金融产业,对英国经济重要性如下:金融服务占国内生产毛额70%,约占FTSE 100总值30%,近一百万人服务于金融产业,相当于5%之英国劳动人口。大部份成年人均为金融产业之消费者:80%家计单位拥有银行或建筑互助社之帐户,约70%购买人寿保险或养老年金,超过1/4成年人投资股票或单位信托。 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对比英、美两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差别。《货币金融学习题与案例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胡乃红主编 1證券投資委員會〈即SIB〉成立於1985年,為英國管理及監督各類金融組織業務之機構。FSA 係由SIB更名而來,其業務包括原隸屬於SIB監理範圍,暨自英格蘭銀行移轉之銀行監理權。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4587864.html,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作者:李玉梅 来源:《商情》2017年第11期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首先被用于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融创新工具,学术和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风险 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定义、动因、风险、定价及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已深入到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层面,理论研究相当成熟。 1.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美国投资银行家 Lewis S.Ranier(1977)首先提出“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这个概念。James A.Rosenthal & Juan M.Ocampo(1988)认为,广义的证券化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媒介的一般化现象。“证券化之父”Frank J.Fabzzi教授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被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将具有同类性质的贷款、租赁合约、应收账款、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它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打包成可在市场流通的带息证券。 1.2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上个世纪50年代,Anrrowand Debreu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动因提供了依据。Steven L.Schwarcz (1994)将资产证券化视为一种“炼金术”,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与机制,企业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Claire A.Hill(1996)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隔离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上述相关理论主要是按实践进程发展延伸的,相对集中于论述证券化某一单一方面的社会经济功能。与此同时,很多国外学者从综合性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效应进行了考证。JureSkarabot(2001)指出证券化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选择;Gorton & Haubrick(2003)论证了流动性假说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能力可以影响其流动性风险的大小;UgoAlbertazzi(2011)发现证券化市场能够提供有效转移信贷风险的工具。

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摘要:市场营销理论最早是西方开始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引进西方先 进管理思想与经验,我国理论界人士不断消化吸收其思想内核,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推陈出新,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市场营销理论最初从组合理论开始展开,逐步拓展其理论边际,成为一门涉及服务营销、互动营销等领域,并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完善其模式的理论体系。同时市场营销基于对社会实务界的细致观察,不断捕捉社会经济风潮,不断增强其理论指导实务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门实务性特别强的学科,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实际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献综述将具体从基本理论开始展开研究,再与实际的航空营销工作中与理论相结合,从而论证营销理论在指导实际工作的巨大功效。 关键字:市场营销;服务营销;营销模式;互动营销;航空营销

一.引言 市场营销理论首先出现在西方,最开始是从组合理论开始萌芽。1953年,尼尔·博登博士(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 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 12 个要素,称为12因素“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扶持、实体分配和市场调研”。[1]后来的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尤金·麦卡锡(E.J.Mccarthy)教授在人们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4P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首字母的缩写。同年,尤金·麦卡锡(E·J·Mccarthy)也对微观市场营销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2] 二.市场营销基本理论 最初的市场营销理论并没有将无形服务和有形实体产品加以区分,直到1966年,美国的拉斯摩(John·Rathmall)教授第一次提出要用新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并要求将两者加以区分,随后在1974年专门著作一本讨论服务市场营销的书,这标志着服务市场营销理论诞生。[3]随后西方理论界又在组合理论方面出现新的进展,先后出现了以下新的理论创新。布姆斯和比特纳1981 年在原来 4P 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服务性的 P”:参与者(Participants)有的学者也称之为人—People, 即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顾客;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即服务组织的环境以及所有用于服务生产过程及与顾客沟通过程的的有形物质;过程(Process),构成服务生产的程序、机制、活动流程和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沟通,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4]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策略,在原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即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6PS。随后菲利浦·科特勒又提出了11P营销理念,即在大营销6P之外加上探查、分割、优先、定位和人。同年在其著作《营销管理》中定义市场营销为:市场营销是指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 选择和决定企业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业务、计划,以便更好地为目标市场服务。[5]1994年,哈佛的赫斯凯特( Jamew·L·Heskett)等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利润链管理理论即3R组合策略。他们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对利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顾客忠诚度较高的服务性企业更能赢利,因而服务性企业应采用3R营销策略:尽力留住顾客(Retention)、销售顾客关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 sales)、鼓励顾客向亲友介绍其满意的消费经历(Referrals)。[6]最后是美国营销学家唐·E·舒尔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4R营销组合理论,包括关联(Relevancy)、反应(Respond)、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7] 菲利浦·特勒教授在1989年指出“20世的大众市场已经让位于个人市场—大规模定制”,标志着个性化市场或者说单个消费者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