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学复习笔记

生态学复习笔记

生态学复习笔记
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生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

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地球约形成。35亿年以前:在还原性大气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得到发生和发展,故称为化学进化阶段。约在30亿年之前:就已形成光合自养生物。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ecology):1866年E.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分别从组织水平、分类学类群、生境类别和性质划分以及边缘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早在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没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苏联学派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20世纪50- 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而使生态学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与全球。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牛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一般可按环境的主体、环境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space environment)、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微环境(micro- environment)和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分类: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凋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其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主导因子作用-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内稳态(homeostasis)-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机制-内稳态是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恒温动物通过控制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内稳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围,成为一个广适种(eurytopic species)。根据生物体内状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区分出内稳态生物(homeostatic organisms)与非内稳态生物(non-homeostatic organisms)。

耐性限度的驯化:除内稳态机制可调整生物的耐性限度外,还可通过人为驯化的方法改变生物的耐性范围。这一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而实现的,因为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所以驯化过程是生物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生物的指示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指示生物决不能滥用,因为每个种的指不作用都是相对的,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指示意义。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

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反应。

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如黄化现象(eitiolation phenolmenon)。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euphotic zone)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所谓的补偿点。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光强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同样,不同的植物对光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之为光饱和点。另外,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强度了。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着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380-760nm),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捉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实脸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造成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使能量输入成为一种周期性变化,从而使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都具周期性。生物的节律与周期性就是对这种周期现象的适应。昼夜节律-大多数生物活动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 h循环一次的现象。生物的这种昼夜节律存在内部控制机制。光周期现象-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所造成的昼夜长短在各地是不同的,它在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是固定不变的,属原初周期性因子。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每天日照不足10 h 称短日照。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还有一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这类植物可称中间性植物。一般地说短日照植物起源于南方,长日照植物起源于北方。(2)动物的光周期:在脊推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徙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相差无几。长日照兽类和短日照兽类。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般地说,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阈偏高,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横断面上大多可以看到明显的年轮,这就是植物生长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真实写

照。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贝格曼(Bergman) 规律即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阿伦(Allen) 规律即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决定某种生物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发育,而每个地区又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这里所讨论的温度因子,应该包括节律性变温和绝对温度,它们是综合起作用的。年平均温度、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温度值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指标。极端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也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条件。

变温与温周期现象:起源于不同地带的生物,对昼夜变温与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也不相同。变温与生物生长-由于地表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即所谓温周期现象(thertnoperiodism)。植物的温周期现象主要表现在:(1)种子萌发期: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但也有些植物的种子在恒温下与变温下发芽同样良好。(2)生长期: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温与干物质积累-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其有良好的作用。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度大,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物质消耗少,对植物有机物质的积累是有利的。

物候节律: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叫做物候学。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动植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及其准确性说明,生物体内存在巧妙的测时机制—生物钟(有两种假说即内源说和外源说)。

休眠:体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首先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植物体一般含水量达60%-80%,而动物体含水量比植物更高。水是很好的溶剂,对许多化合物有水解和电离作用,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被生物吸收和运转;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焉、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水对动物也有较重要的影响。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此外,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降水在地球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及荒漠区。即使是同一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也因降水的差异各自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伴随分布着不同的动物。水分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在生物圈中水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由

此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因子的要求各不相同,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所有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的总称。水体环境的主要特点为: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以及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区别:首先,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其次,其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水生植物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3类。陆生植物:陆生植物指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3种类型。湿生植物指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抗旱能力最弱的陆生植物,还可以再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牛植物两个亚类。中生植物指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的植物。该类植物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其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发达的根系是增加水分摄取的重要途径。为减少水分丢失,许多旱生植物叶面积很小。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同样可以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水生动物的媒质是水,而陆生动物的媒质是大气。(1)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生活在水的包围之中。(2)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主要影响陆生动物水分平衡的是环境中的湿度。①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不论是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还是高等的脊椎动物,它们各自以不同的形态结构来适应环境湿度,保持生物体的水分平衡。②行为的适应。③生理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动物、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土壤是由固体〔无机体和有机体)、液体(土壤水分)和气体(土壤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固体部分的矿物质占上壤容积的38%;有机质占12%;空隙(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约占50%,其中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占15%-35%。

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特性。因此,形成了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植物生态类型。当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6‰,时,大多数植物己不能生长,只有一些耐盐性强的植物尚可生长。当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达到10‰以上时,则只有一些特殊适应于盐土的植物才能生长。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②伤害植物组织。③引起细胞中毒。由于土壤盐分浓度过大,植物体内积聚的大量盐类,往往会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产物积累,使细胞中毒。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⑤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即使在干旱期也是如此,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碱土对植物生长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②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质地变劣,尤其是形成了一个透水性极差的碱化层次(B层),湿时膨胀粘重,干时坚硬板结,使水分不能渗滤进去,根系不能透过,种子不易出土,即使出土后也不能很好地生长。因此,一般植物不能在盐碱土上生长,但是有一类植物,却能在含盐量很高的盐土或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这类植物统称为盐碱土植物。盐碱土植物包括盐土植物和碱土植物两类。盐土植物分为生长在内陆和海滨两类,长在内陆的为旱生盐土植物,长在海滨的盐土植物为湿生盐土植物。①聚盐性植物。②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

很大的,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泌盐植物虽能在含盐多的土壤上生长,但它们在非盐渍化的土壤卜生长得更好,所以常把这类植物看作是耐盐植物。

③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它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里,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上壤中的盐类。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一也很高,但是不同于聚盐性植物,它们细胞的高渗透压不是由于体内高浓度的盐类所引起,而是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所以常把这类植物看作是抗盐植物。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群体特征:a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 数量特征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密度(density)和数目(number)是有区别的。数量统计-进行统计前,还要确定被研究种群的边界。在数量统计中,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密度。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具体数量统计方法随生物种类或栖息地条件而异。密度大体分为绝对密度统计和相对密度统计两类。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而相对密度则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相对密度又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单体牛物(unitary organism)的个体很清楚,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它们都由-个受精卵发育而成。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rn)与它们不同,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modules})组成的个体,并且构件数很不相同,其随环境条件而变化。一般,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属单体生物,但营固着生活的珊瑚、薮枝虫、苔藓等也是构件生物。

种群统计学: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 }、死亡率(mortality )、迁入和迁出率。

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sex ratio)、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i)和种群增长率等。种群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分①增长型种群、②稳定型种群、③下降型种群。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受精卵叫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叫第二性比、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生命表(life table)是一种有用的工具。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又称为藤壶(或同生群)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而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综合生命表-综合生命表同时包括了存活率和出生率两方面数据,将两者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生殖率。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 m=lnR0/T。

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可称为与密度无关的增长(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或译为非密度制约性增长)。如果种群的各个世代彼此不相重叠,其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分步的,称为离散增长,一般用差分方程描述;如果种群的各个世代彼此重叠,其种群增长是连续的,可用微分方程描述。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的暴发、

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种群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或称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三种类型①均匀型(uniform)②随机型(random)③成群型(clumped)。

种群调节:①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②生物学派,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③食物因素;④自动调节学说,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种群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个体大小、生长与发育速度[生长(grouth)}这一术语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细胞数量与生物物质并不总是一起增加的。而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这个总的转变过程叫做发育(development),逻辑斯谛方程、“s”形生长曲线]、繁殖[谓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包括营养繁殖( vegetative propagation)、孢子生殖(spare reproduction)和有性生殖( sexuall reproduction )][ 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扩散[是指生物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散可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于杂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P80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01. 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 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02. 太阳进入到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中 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在它最初出现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致命的错误:它所需要的能量从消耗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即有机物质的地质化学贮藏物中得来的。这个错误已经不能矫正了,生命自我孕育的增长一直在消耗着地球原有的“有机浓雾”。生命一直在毁灭着它自己得以幸存的条件。 03. 我们是那样久的忽略了对复杂过程的思考。 在科学界里,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准备好去处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我们在现代科学的熏陶下,所思考的是极其简单的。面对着复杂到像环境及其广大的活的居民群体一样复杂的形势,我们就有可能程度不一地,企图在思想上把它简化成一组个别存在的单一的事物,希望它们的总和并多少都能说明整体的形象。环境危机的存在警告我们,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04. 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 05. 生态学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 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这个法则所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在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 06. 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坦白地说,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这个原因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新版中山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2)高等数学(B)或(662)生物化学(一) (863)细胞生物学或(864)生态学(一)或(865)遗传学 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五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概率统计讲义》(第二版),陈家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生态学》,李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先聊聊英语 单词部分:我个人认为不背的单词再怎么看视频也没用,背单词没捷径。你想又懒又快捷的提升单词量,没门。(仅供个人选择)我建议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一天200个,用艾宾浩斯曲线一个月能记完,每天记单词需要1小时(还是蛮痛苦的,但总比看真题时啥也看不懂要舒服多)。好处在于是剔除了初高中的简单词,只剩下考研的必考词,能迅速让你上手真题。背单词要一直从3-4月份持续到考研前几天,第一遍记完必须要在暑假前。 阅读完形部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就挺好用的,不需要做真题以外的任何阅读题。因为真题就是最贴近实战的练习题了,还记得近十年的真题我是刷了大概有四五遍。 不过,我建议从05年的开始抠真题,需要一个单词都不放过,因为考研英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word精品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 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 ?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详解 1.3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详解 2.3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详解 3.3考研真题详解 第4早细胞代谢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详解 4.3考研真题详解 氏代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f— 第5早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详解 5.3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复习笔记 8.2典型题详解 8.3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复习笔记 9.2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复习笔记 10.2典型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普通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0空10')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 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mm最大的瞬 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 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 ),记作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 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 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 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 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 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专插本生态学笔记

一、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层次及研究性质等,可以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以下大小不同的组织层次: 生物系统的层次:基因系统——细胞系统——器官系统——有机体系统——种群系统——群落系统——生态系统 以上层次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已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 在微观方面,向器官、细胞、细胞器、分子水平发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微观生态学分支;在宏观方面,由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向景观和生物圈方向发展, 出现了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传统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的范畴,普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⑴个体(有机体)——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 按其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来说,当前个体生态学应属于“生理生态学”的范畴,这是生理学与生态学交界的边缘学科。近代该范畴的研究更偏重于:个体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资源分配给维持、生殖、修复、保卫……等方面的进化和适应对策上。 另有“生态生理学”:偏重于对各种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及机制上。但更多的学者将两者视为同义。 个体生态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植物生态学的主体之一。 ⑵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大纲 考研笔记

爱考机构 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https://www.sodocs.net/doc/7f5310145.html,

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招生目录 专业方向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复试笔试科 目 备注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 303-数 学三 802-经济 学综合 环境政策与 环境管理,外 语 经济学综 合含政治 经济学、微 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 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 614-地 理信息 系统 830-遥感 概论 地理空间信 息技术综合, 外语 0713Z1- 生态学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或 202俄 语或 203日 语 615-生 态学 831-普通 生物学 基础生态学, 外语 083001- 环境科学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或 202俄 语或 203日 语 302-数 学二 832-环境 科学与工 程综合 环境科学综 合(无机化学 或环境管 理),外语 科目四含 三部分内 容:环境微 生物学,有 机化学,环 境规划与 管理。适合 于环境、化 学、化工、 生物等相 关学科的 考生报考。 083002- 环境工程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或 202俄 语或 203日 语 302-数 学二 832-环境 科学与工 程综合 环境工程学 综合(含水处 理工程、固体 废弃物处理 处置、环境 学),外语 科目四含 三部分内 容:环境微 生物学,有 机化学,环 境规划与 管理。适合 于环境、化 学、化工、

生物等相 关学科的 考生报考。0830J1- 环境政策与管理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 302-数 学二 832-环境 科学与工 程综合 公共管理与 环境政策(含 公共管理学、 环境政策理 论与方法), 外语 科目四含 三部分内 容:环境微 生物学,有 机化学,环 境规划与 管理。适合 于环境、化 学、化工、 生物等相 关学科的 考生报考。 1203Z1- 自然资源管理00-无 101-思想 政治理论 201英 语一 303-数 学三 834-经济 学(宏观、 微观) 资源环境管 理综合,外语 资源环境 管理综合 含资源环 境法规政 策分析、产 业资源环 境政策。 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简介 本专业属于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生态科学、生态经济与管理、生态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专业与我国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形势紧密结合,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开展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建立了可供教学与实践的实验室和多个实习基地,具备完整的人才培养条件。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或赴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继续深造。 本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 1.专业概况 生态学专业系理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学制3年。生态学硕士点于2003年批准建立,200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建的理工科学科,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唯一一个生物学学科。特聘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李文华研究员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专业主要针对区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在区域生态和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开展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内容,研究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理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专业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973二级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1项,财政部林业行业重大专项子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中国环科院项目1项。出版教材1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最新生态学笔记李博(完整版)资料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扬州大学普通生态学重点 刘芳杨益众 1.1生态学与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马世骏,著名生态学家) 环境又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Five levels: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69年,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描述“研究生物有机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几个重要概念: Species 种生物个体间相近似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fertile)的后代; population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Community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包含一定的空间。 Ecosystem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ethology 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 生态学的三个主要研究步骤: 1、野外观察与调查。这是基本方法; 2、室内实验测定。进一步完善,检验科学理论和假设。这是重要途径; 3、理论分析。是前两者的升华,可用于解释现象和结果,指导生产实践。 田间昆虫取样调查的方法: A.五点取样:适用于较小或近方形的田块,样点可稍大; B.对角线取样:分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样点可稍大,取样数较少; C.棋盘式取样将田块划分等距、等面积方块,每隔一个中央取点; D.单行线取样适用于成形的作物田; E.“Z”字形取样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主要针对在田间分布不均的昆虫,如红蜘蛛。 昆虫的观测方法: 1、直接肉眼观察; 2、拍打或抖动法(拍离法) 3、抽吸法 4、网捕法 2.1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的概念:研究种群,环境和时间、空间,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种群生态学的首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者Thomas Malthus 托马斯·马尔萨斯。他发表了《人口学原理》。 2.1.1 什么是种群?

东南大学建筑学概论笔记

1.西方建筑教育 巴黎美术学院:学院结合传统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为学生提供五个年级的高等教育,分别为三个方向:艺术实践、理论、技巧。为了有效灵活的提高学生的技能,除了提供工作室以及导师的专业辅导之外,学校定期组织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会晤交流,以及旅行创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方向选择不同的国家采风学习、创作。 现代教育的起始点 Ecole Royale des Beaux-Arts Academy 从研究到教学研究会-学院-画室(私人)“罗马大赛” 美国的建筑教育:R.M.亨特&美国鲍轧建筑师协会有欧洲的文化背景,现代的大学管理模式 [MIT-康奈尔-伊利诺-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 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也称模仿主义建筑。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 巴黎歌剧院,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德国包豪斯:在设计理

生态学笔记(终极版)

Ecology A definition of ecology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的结合体。Environment All that surrounds and affects an organism is its environment. Fitness is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produce viable offspring and contribute to future generations. 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Natural selection The individuals in a species which have the highest fitness will contribute disproportionately to the subesequent generations. If fitness differences have a genetic component,then the genetic make-up of the subsequent generations will be altered. This process is known as natural selection or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物种中具有最高适合度的个体将会对未来世代做出特别高的贡献。如果适合度的差别含有遗传的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会有改变。这个过程成为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 Adaptation Any heritable trait possessed by an organism which aids survival or reproduction is an adaptation. (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都是适应。) Such traits may be physiological,morphological or behavioral. Adaptation is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Genotype and phenotype The genotype is the genetic composition of an individual. The phenotype is the individual organism,a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genotype and its environment. The ability of the phenotype to vary due to environment influences on its genotype is known as phenotypic plasticity(e.g. human suntan,wind-shaped plants,locust morph(solitary or migratory)). Conditions Variable environment factors which organisms respond to are conditions. Resources Anything which the organism uses up or depleres is a resource for that organism. 有机体消耗的任何东西,对有机体而言,就是资源。 Tolerance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e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members of a species can surivive are the species limits of tolerance. 种的成员能够生存的环境条件上限和下限是种的耐受限度。 Niche The ecological niche of an organism is the position it fills in its environmen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