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端午节鲁迅赏析

端午节鲁迅赏析

端午节鲁迅赏析
端午节鲁迅赏析

端午节鲁迅赏析

篇一: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端午节》

《端午节》赏析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篇二:鲁迅作品:《端午节》

鲁迅作品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篇三:鲁迅作品分析

《一件小事》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学生若不了解这样的背景

,一般人只会把它看作一曲人力车夫正直无私品德的颂歌,而不会将之上升到赞扬劳动人民,提倡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真实高度。

作品赏析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他们既无银子更无“面子”,只能“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退到马路边沿饿肚子,或者幸而还能够咬侉饼”。鲁迅曾经指出:“北京有一班文人,顶看不起描写社会的文学家,他们想,小说里面连车夫的生活都可以写进去,岂不把小说应该写才子佳人一首诗生爱情的定律都打破了吗?”还有些大学教授认为,“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

下流诗歌。”但鲁迅却以人力车夫为主人公,写下了震撼人们心灵的《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一个“下等人”的高尚人格的力量。寒风中,车夫搀扶着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但它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如此真实且具有代表性,显示了鲁迅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切入之深。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故事。据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2月8日,“上午赴部,车夫误蹍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数人突来乱击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鲁迅痛感世道不公,人性扭曲,弱肉强食,无理可讲,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1915年5月2日,“车夫衣敝,与一元。”1916年5月17日,“下午自部归,券夹落车中,车夫以还,与之一元。”1923年3月25日,“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此事在日记里述焉不详,但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却有补忆:“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胡涂……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鲁迅言语间幽而默之,并无任何责怪之意。而且这种事情无独有偶,1912年8月7日,“午归寓途中车仆堕地,左手右膝微伤。”鲁迅对此也仅是轻描淡写而已。后来鲁迅之所以对“坠车落齿”旧事重提,其实是为有

关他缺齿的传闻澄清事实,以回击谣言和中伤。上世纪20年代末,新兴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在国内发展,很多人力车夫陷于无以谋生的困境。于是北京数千车夫组织暴动,上街捣毁电车,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许多车夫惨遭杀戮。鲁迅在1929年11月8日给章廷谦的信中愤慨地说:“近日之车夫大闹,其实便是失业者大闹,其流为土匪,只差时日矣。”夏日的上海天气炎热,柏油马路上如火烤一般,人力车夫们嗓子焦渴,有时连话都说不出来。鲁迅和内山完造商定,在内山书店的门前设一茶桶,免费供给人力车夫等随时饮用。此事在鲁迅日记中亦有记载:1935年5月9日,“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周晔(鲁迅的侄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了鲁迅晚年的另一件事:一个寒冷的黄昏,北风呼啸,周建人(周晔的父亲、鲁迅的兄弟)一家三口去鲁迅家串门。在离鲁迅家不远处,他们看到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原来他光着脚拉车,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插进了脚底,鲜血淋漓,伤痛难忍,无法回家。周建人问明情况,赶快跑到鲁迅家里,不一会儿,就同鲁迅一起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鲁迅还送给那个素不相识的车夫一些钱,嘱咐他在家多休养几天,并且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鲁迅与车夫的这些事,对鲁迅伟大的一生来说,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朴素而深沉的爱。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鸭的喜剧》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作品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写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别有一翻韵味。

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人买了一些蝌蚪儿,待它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当他从孩子口中得知“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

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爱罗先珂的蝌蚪。使他

端午节鲁迅主要内容

端午节鲁迅主要内容 篇一:2015届高三南通、淮安三模附加题 淮安、南通第四次调研测试文科附加 2015.05.04 【2015.05.09】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若长公者,非其亚耶?藉令起昭明以进退其文,吾知难乎为政矣。则不佞是役也,盖不徒以先大夫之成命在。(明·茅维《宋苏文忠公全集序》) 【参考译文】 文章达到顺畅境界就够了,顺畅之外就没有文章了。推此源于六艺而适用于万世万代,这个宗旨如今已经被遮蔽了他们所指的“离不离”也就是舍本逐末了。……《昭明文选》里坚持认为“老子庄子管子晏子这些书,把思想作为根本,而不把文辞作为主”,是指不必增添或删减其言辞。像长公(苏轼)这样的人,不就是位于其后吗?假使让昭明(太子)来修改他的文章,我知道他(昭明大子)也很难做得恰如其分的。那么不才我做此事,

大盖不仅仅因为有先大夫(先父茅坤)已作出的决定在身了(不能辜负先父在世时的嘱托)。 20.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参考答案】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4处,见对给分;多于4处,见错扣分,扣完为止。 21.文中“晏”指春秋时政治家(人名),后人将他的言行、思想整理为《▲》。(2分) 【参考答案】 晏婴《晏子春秋》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作品归类 小说集: 1《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 《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2《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3《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

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 [提纲] 一、序论 二、本论 〈一〉鲁迅的经历和思想简介 〈二〉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分析 1、明显的自况者 1)《端午节》 2)《在酒楼上》 3)《孤独者》 4)《故乡》 2、可信任的主人公 1)《幸福的家庭》、《伤逝》和《离婚》 2)其他作品 三、结论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 冯玖君答辩号2003070225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巨城中学邮编 045204 [摘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⑴鲁迅的一部分小说,以绍兴社会的一角为背景,将个人经历和情感作为素材,表达了鲁迅一段时期苦闷的心情,抒发了他极其个人化的“鬼气”,道出了他不愿直说的一些隐情。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他用文学改造国人运命的深入思考。这些作品,分散分布于《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当中。既包括《端午节》、《在酒楼上》、《孤独者》、《故乡》等明显表达作者当时心情的作品,也包括《幸福的家庭》、《伤逝》、《离婚》等影射鲁迅及其家庭境况的作品。本文即从这个侧面出发,研究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行为。 [关键词]:自喻者鬼气自况者 [正文] 一、序论 细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呐喊》、《彷徨》两集中的几篇作品,笔者发现在许多作品中的形象身上,都投射着鲁迅本人的影子——从经历到思想情感中都有,笔者称之为“自喻者”形象。正如与鲁迅同时期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先生所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⑵本文即从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与他本人的联系。 二、本论 〈一〉鲁迅的经历和思想简介 一个人的行为是和他的经历思想密不可分的。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与本文有关的鲁迅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鲁迅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儿童的心灵摧残。同时,他看到农民终生受着各种压迫,便萌发了为农民歌唱的思想。由于家庭中祖父因受贿而被捕下狱,继而父亲又得了肺病,鲁迅有四年多时间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看尽了世人的白眼,心中留下了孤独者的深深烙印。 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学堂读书期间,鲁迅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却广泛接触了包括赫胥黎著、严复译的《天演论》在内的大量书籍,思想得到了不断丰富。在日本的七八年间,鲁迅两次移地。先是以为发展医学可以救国,便入籍仙台医学门学校。但霉菌学课

鲁迅呐喊篇目

]鲁迅呐喊篇目: 《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

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1898~1908(1902~1909.6留日) 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 《莳花杂志》短文二则 1900(1899路矿学堂) 旧体诗《蓬莱人》 1901 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1903(1902留日) 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 说 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 1905 译《造人术》 1907 译《红星佚史》 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科教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1908

译《裴掾飞诗论》 破恶声论 1909(1909年8月回国) 译安德列夫《红笑》 题《<劲草>译本序》 域外小说集(翻译) 1909~1917 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 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 1912 《越铎》出世辞 辛亥游录 哭范爱农 1913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 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 1914 《云谷杂记》序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 《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 1916

教育纲要 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 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 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 新诗《梦》、《爱之神》《桃花》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我之节烈观 渡河与引路 随感录1918~1919 孔乙己 1919 药1919 明天1919 《自言自语》散文诗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 一件小事 重校《青年之梦》1919 1920(北大教授) 风波 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 头发的故事 1921

端午节鲁迅

端午节鲁迅 【篇一: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 《呐喊》(名著导读)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 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 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狂人日记》(1918年 4月)《孔乙已》(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以上三篇发表于 五四运动前) ,《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共14篇。 《呐喊》开头有一篇《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 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 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 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 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1. 《狂人日记》 故事情节:是《呐喊》的第一篇,也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 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 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 补官了(见序文)。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 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 传统吃人的惯例。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 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 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人物形象: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既有得病时的多疑敏感和妄想,又是一 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及试题精选 ●创作主题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它是作者第一部小说集,起于《狂人日记》,迄于《社戏》。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十四篇小说。 《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首篇《狂人日记》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从整体上“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之口,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孔乙己》《白光》,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的具体描绘。《呐喊》特别注重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真实图画,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现实对于广大农民从身体到心灵的严重摧残。《阿Q正传》是鲁迅的杰作,它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活画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鲁迅揭出这一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社戏》描写了一群机智勇敢、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年,是鲁迅童年时代一段最美好生活的回忆。 《呐喊》通过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风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张勋复辟丑剧的唯一文艺作品,《药》塑造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夏瑜英勇不屈的形象,暗示出他与民众的隔膜是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正如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态”的灵魂(国民的劣根性)。 ●《<呐喊>自序》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交代了写作目的:(1)唤醒庸人(民众)。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唤醒“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使国人得救。(2)激励猛士。“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类:压迫者 这类人物有《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狠,“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得,他们既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是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的顽固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是腐朽败坏的旧道德熏染下的伪君子、道学家。如果有诸如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

鲁迅端午节读后感

鲁迅端午节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鲁迅端午节读后感(一) 《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鲁迅端午节读后感(二) 现今端午节将至,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端午节》让我想到了每

年过端午节时那喜庆的日子。 每年的端午节都有龙舟大赛看,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大大的粽子吃,香喷喷的,特别是我家乡肇庆的粽子,那可是香喷全国的粽子。以前每年过端午节学校都会放假,其他各行各业也都会有相应的假期,因为这端午节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银行也不例外。在民国时期也一样,节假日银行都不开门的。但过节谁家都会要用钱,我们现在的银行不开门那还有ATM机,可在民国时期是没有ATM机的,想要取钱就得等到银行开门才能够取到钱,所以方玄绰要等到初八才能能拿到他那一点点的俸钱。 《端午节》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六月上海的《小说月报》上,那时正当五四运动的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了民众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不但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而鲁迅先生更是审时度势地创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方玄绰是一名教员,同时也是政府的一名小官员。他既表同情教员的索薪,也赞成同寮的索俸,然而他仍然安坐在衙门中,照例的并不一同去讨债,这使他在同事面前颜面尽失。他表面上是一个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呜呜,但他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

鲁迅作品全编

鲁迅作品全编(个人整理),加粗了的为各校考过的考点。 鲁迅的创作: 《人之历史》(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 《域外小说集》(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 《古小说钩沉》(理论专著,1919,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北京新潮社出版 《怀旧》(1911,最早的作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 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明天》单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与车夫 《头发的故事》“看 / 被看” 《风波》1920,七斤 《故乡》1921,闰土 《阿Q正传》1921、12,连载于《晨报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节》 《白光》知识分子形象陈士成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楼上》(吕纬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铭 《长明灯》“看 / 被看” 《示众》“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尔础 《孤独者》(魏连殳)1925年, 《伤逝》1925年,涓生、子君,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

端午节鲁迅赏析

端午节鲁迅赏析 篇一: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端午节》 《端午节》赏析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篇二:鲁迅作品:《端午节》 鲁迅作品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南通端午节习俗

南通端午节习俗 篇一:江苏各地端午风俗 篇二:20XX届高三南通、淮安三模附加题 淮安、南通第四次调研测试文科附加20XX.05.04 【20XX.05.09】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若长公者,非其亚耶?藉令起昭明以进退其文,吾知难乎为政矣。则不佞是役也,盖不徒以先大夫之成命在。(明·茅维《宋苏文忠公全集序》) 【参考译文】 文章达到顺畅境界就够了,顺畅之外就没有文章了。推此源于六艺而适用于万世万代,这个宗旨如今已经被遮蔽了他们所指的“离不离”也就是舍本逐末了。……《昭明文选》里坚持认为“老子庄子管子晏子这些书,把思想作为根本,而不把文辞作为主”,是指不必增添或删减其言辞。像长公(苏轼)这样的人,不就是位于其后吗?假使让昭明(太子)来修改他的文章,我知道他(昭明大子)也很难做得恰如其分的。那么不才我做此事, 大盖不仅仅因为有先大夫(先父茅坤)已作出的决定在身了(不能辜

负先父在世时的嘱托)。 20.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参考答案】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4处,见对给分;多于4处,见错扣分,扣完为止。 21.文中“晏”指春秋时政治家(人名),后人将他的言行、思想整理为《▲》。(2分) 【参考答案】 晏婴《晏子春秋》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评分建议:一点1分,人名写为“晏子”亦可。 22.“六艺”是指《诗》《书》《礼》《易》《《▲》(2分)

鲁迅的端午节教案

鲁迅的端午节教案 设计思路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孩子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研究课题,通过合作调查、采访、访问、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氛围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活动总目标 1、认知和技能: 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来源、食俗、庆祝活动以及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习俗有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 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儿童的协作探

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活动时间:3课时 2、活动过程 主题的产生 通过端午歌谣以及身边人如何过端午的录像,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端午节的兴趣,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关于端午节的研究”。 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A、端午节的习俗:古时人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 B、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读端午节有感端午节读后感]读鲁迅端午节小说有感

[读端午节有感端午节读后感]读鲁迅端午节小说有感 《端午节》塑造的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 __形象。而在中国的传统里,屈原是先进的 __的代表。用端午节作题目,更加讽刺了主人公的浅薄和市侩。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读端午节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读了鲁迅的《端午节》,给我的感受挺多的。 《端午节》这一篇文章写的是教员们为维持日子而硬着头皮去领薪水的问题!其中,文章特别刻画了方玄绰这个教员在那个时代怎样困难的领工资,可是,到最后也没能领到,过端午节的时候也没有钱买东西!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个时代的教员们穷困潦倒,穷到无米下锅的地步。他们认认真真地教了一群群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关得到任何回报!当然,如果在当代经济这么发达的社会里,做任何一点东西都冲着利益而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得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是多么可悲呀!再回头看一看,他们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们都已经任劳任怨的奉献到这样的地步了:家里没有米,要向亲戚借钱买米才有饭吃,并且他们的亲戚也没有钱借给人了,因为他们已是那种情况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都是政府拖欠教员们的工资的缘故。

“你看,还说教书要领薪水是卑鄙哩,这种东西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 “政府说上了课才给钱。”我一看到这句话时我就觉得很气愤了。那些教员们都已经给学生上课啦,但政府却没有发工资,出现这一连串的拖欠工资的事情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府的工 作人员没有做到一诺千金!教员也是人啊!他们也要吃饭呀!在没有物 质的保障下做任何事情都是白费的!4看到这些使人愤怒的事情,我 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各个电视频道频频播出的新闻:拖欠员工的工资!看到那些员工们辛辛苦苦的外国各个工作岗位上付出,他们流过汗水,流过泪,甚至流过血!他们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精力,甚至连生命都 给搭上了!但到最后,他们竟连一丁点的工资都在曾得到过!他们那么愿意“卖命”,图的是什么呀!图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家人过上好一点 的生活,这种所谓的“好一点的生活”可能就是指能解决温饱问题罢了!这难道都有错吗?他们那样的辛苦付出,到最后却换来这样的结果,真是可恶到极点了!老板们拖欠工资这事姑且不说那么快了,这些老 板竟连夜收拾包袱偷偷的溜了,竟连一个铜板都不曾留下,更不用提发工资了!于是,那些工人为了能得到他们应得的那一份工资,他们 已经通过很多的途径去领取工资了,他们也有多次通过法律途径去领取他们的“血汗钱”,但那些工作人员都推三推四的。他们遭遇屡屡失败后,最终走上绝路。有的拿着《劳动合同书》等等去跳楼,去投

鲁迅端午节20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鲁迅端午节200 篇一: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端午节》 《端午节》赏析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

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篇二:20XX届高三南通、淮安三模附加题 淮安、南通第四次调研测试文科附加20XX.05.04 【20XX.05.09】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若长公者,非其亚耶?藉令起昭明以进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课文练习题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课文练习题 一、拼一拼,写一写。 tīng jiǎng jūzhùxíng wéi dàdì xǔduōdān yīshuōmíng héshuǐ 二、照样子,写一写。 例:又大又红又___又___ 又___又___ 欢欢喜喜 __________ __________ 碧绿碧绿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比一比,再组词。 月(______)自(______)里(______)右(______)乌(______)明(______)白(______)果(______)石(______)鸟(______)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爱惜爱护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是深受众人(_____)的著名作家。 (2)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养成了(_____)花草树木的习惯。 (3)他从小失去了亲人的(_____)。 (4)真正的读书人大都(_____)各种书籍,不会损坏它。 五、看图拼一拼,连一连。

dà xiàng kǒng què hú dié xiǎo hóu wū guī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例:小鸭子游到小公鸡身边。(飞快地) 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早上,弟弟去上学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外婆把粽子装进一个篮子里。 粽子被外婆装进一个篮子里。 青蛙把害虫都吃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一到天黑,就不敢往外瞧。 ______一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句话 2.照样子,写词语。 美滋滋 _______ ______ _______ 3.“”在文中画出描写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的句子。

鲁迅端午节概括

鲁迅端午节概括 篇一: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端午节》 《端午节》赏析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2、中心思想:《(:鲁迅端午节概括)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篇二:鲁迅简介 鲁迅-鲁迅作品鲁迅作品短篇名章《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阿Q 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

鲁迅作品分类

鲁迅作品分类 小说集: 《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

《汉文学史纲要》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鲁迅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鲁迅中学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题 第Ⅰ卷基础与运用(共29分) 一、 中国人有几千年饮酒的历史,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酒并非仅仅是美妙的饮料,它还和人的心灵密切相关。人们饮酒,不仅是身体之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心灵的需要。 一杯酒何以承载中国人的悲喜之情?我们该如何理智客观地对它给予评价?生活中,又发生过哪些与酒有关的动人故事? 在关于“酒”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所有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搜集了与“酒”相关的阅读材料,并设计了测试题。让我们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一起来领略酒中的“深味”。 (一) 第一小组搜集了关于“酒文化”的材料,请认真阅读,完成第1——5小题(17分) 酒以成礼 “酒以成礼”是《左传》中的一句话。几千年前,酒便成为中国人祭sì()的必备之物,在人们交际宴饮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酒与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中国是个农业社会,酒是对在土地上辛勤耕种的人们的馈赠。人们利用收获的稻谷、高梁等酿成美酒,用醇浓的美酒装点生活。《诗经》中就描写了三千年前人们借酒来敬老安民的内容。在一篇表现庄稼人生活的著名诗篇《七月》中,描写农民经过漫长的辛苦劳作,有了好收成,“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用刚刚收获上来的稻谷,酿造成好酒,以这样的好酒给长辈们祝寿。 《诗经》中的《鹿鸣》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鹿是吉祥之兽,它在野外悠闲地吃着草,发出和美的叫声,为宴饮宾客的场面创造了一个背景。屋子里热闹非常,宾客盈门,主人以最美的音乐、最美的酒来款待他心仪的客人。在淡淡的酒香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主宾心情和悦。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在酒中得到了加强,酒成了礼仪秩序的强化物。 中国古人强调喝酒时要。《诗经》中说:“饮酒孔嘉,维其令仪。”意思是说,饮酒是件好事,但一定要保持好的威仪。《诗经》又说:“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喝酒只喝到微醺,情意舒畅,又不失礼节。愚笨的人,烂醉如泥,举止失当,这便违反了礼法。孔子非常重视饮酒时的礼节。他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和同乡人在一起饮酒,仪式结束后,要等拄着拐杖的老者离席,才能离席。孔子谈到君子比武的礼节时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有德行的人最好不要争夺,如果要说有争夺的事,那就是射礼。即使这类比赛,也要先互相行

鲁迅为什么以《端午节》为题

鲁迅与《端午节》 又到了一年的五月初五,又一个端午节。 每每到此时,每每看到“端午节”三个字,就会想起八十六年前,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二年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端午节》。 记得还是在上学时,初次在老版的《鲁迅全集》上读到。这套老版的《鲁迅全集》还是花了五元钱,在旧书摊上淘来的。很珍爱! 当时读来,只记得鲁迅先生文字精练,以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主人公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小丑般的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每每读来只觉得畅快而过瘾。不曾深想其中的原由。 今年,女儿问我:爸爸,为什忙要吃粽子? 我回答说:因为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节就要吃粽子。 女儿又问:为什忙端午节就要吃粽子? ……我当然可以回答。 因为她今年还小。等她将来长大了,读到鲁迅先生的这篇《端午节》。问:鲁迅先生为何将这篇文章命题为《端午节》时。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她。 但现在想想鲁迅先生选用此名大概有几层的含义。 辟邪、去毒、讽刺、对比……. 辟邪,我国在先秦时代时,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可见,古时以五月初五为恶日,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此日,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鲁迅先生以手中的这支笔为艾叶来驱除旧文化、旧思想、旧封建的束缚。 去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除毒气。”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鲁迅先生借以端午的名义,希望祛除旧中国千年的封建毒疫。 讽刺,《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笔墨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对比,主人公“方玄绰”不仅侧身于高等学府,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平时喜欢发发奇谈怪论,但说话做事又充满矛盾。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典型的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鲁迅先生以他的丑陋行径与端午的纪念者——屈原的高风亮节,真文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鲁迅先生起用这一文题,应该有一点原由吧! 鲁迅与端午节的不解之缘还在于他写过一篇题为《端午节》的小说。1921年6月3日,端午节前数日,北京八所国立院校辞职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联合全市各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众一万余人举行示威游行,向北洋政府索取欠薪,遭到镇压,多人受伤。10月24日下午,鲁迅参与“往午门索薪水”,但无果而返。12月16日,教育部薪金拖欠已达半年之久,鲁迅等人再次联名向北洋政府呈文抗议,此后,鲁迅一直立场坚定地站在索薪斗争的第一线。1922年6月,鲁迅以索薪事件为题材创作了小说《端午节》,小说最初发表于1922年9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后收入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深刻剖析了一个在新旧思潮冲击之际得过且过、软弱妥协的灵魂,犹如一声沉钟巨响,给了那个时代彷徨中的知识分子以震撼心灵的警示。小说的主人公方玄绰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他是政府某部的一个小官员,同时又在高等学府兼职教书。按以往惯例,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都会发薪。可是这年的端午与往年不同,因政府拖欠薪水,他两手空空回家,太太却将一叠账单塞在他面前。此前教员们向政府索薪而酿成流血事件,也迫使政府发放了部分拖欠的薪水,方玄绰不费举手之劳领到了钱,心里却认为索薪之举欠斟酌,可最终,无情的现实还是把他推向了凄惶的境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