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申论时政分析

2016年申论时政分析

1.【背景链接】

“贵州15岁学生被同学围殴致死”、“江西永新县初中生围殴一女生,脚踹掌掴逼下跪”、“安徽阜阳一中学生玩手机被没收,喊人围殴老师”……近段时间,中学生恶性施暴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国内法律对此类事件判得太轻,违法成本太低,导致类似案件层出不穷”的声音也日渐响亮。

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日本,2015年颁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小学校中的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趋高,暴力程度有所增加,通过各类媒介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毋庸讳言,价值观错位、个人主义至上、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让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这也凸显了家庭、学校与社会法制教育之殇。然而,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症结可能在于如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暴力事件误导。当今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早已不同往昔,社会上各种暴力行为、血腥画面充斥荧屏,给青少年作出了错误引导,致使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无法正确辨别是非,反以所谓的“暴力美学”作为自己犯罪的借口。

二是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目前,许多学校和家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忽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可有可无。

三是法制教育资源有限。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主要是由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师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

四是法制教育模式僵化。现阶段的法制教育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对分离的状态,三方均局限于自身的教育层面,没有形成一个动态统一的具有互补共建功效的横向法制教育网络。

五是法律法规落实缺位。在对施暴人员的惩罚过程中,由于很多施暴者尚属未成年阶段,只能以教育批评为主,惩罚措施不好把握,法律法规不能起到适当惩恶的作用,施暴者犯罪成本较低,甚至会导致被伤害者遭到二次伤害。

[对策措施]

第一,我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借鉴先进经验,及时出台、修改相关的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明确界定需纳入法律管理的校园暴力,包括动手打人、推搡、拘禁、围攻谩骂、强迫拍摄不雅照片、网络暴力等;依照成年人刑事犯罪标准惩处施暴者;将犯罪记录计入信用档案,有这类犯罪记录的人员终身不得担任教师、公职人员。

第二,要切实增强对施暴行为的惩处,迫使施暴者及其家长、所属学校一并承担责任,才能遏制暴力冲动,促使学生依照正常的沟通方式解决校园竞争和人际纠纷问题。

第三,教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并在化解校园暴力中起好主导作用,如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尽可能减少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校园暴力。学校也要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处于青春期的自己,坦然面对青春期的困惑,提高应对人际冲突的能力。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释放个性和才能的舞台,有快乐的感受,体验到同伴互敬互爱的好处。

2.【背景链接】

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就能贷到数万元。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

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某以28名同学之名,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最终绝望跳楼。悲痛之余,他的家人和同学们还得接着想办法处理债务。

【标准表述】

[辩证看待校园网贷现象]

“校园网贷”进入高校并迅速发展,虽然给大学生消费和理财开辟了新路径,帮助一些大学

生解了燃眉之急,但野蛮生长的校园网贷也让个别学生陷入重重危机。

第一,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但“校园网贷”推崇的是超前消费和贷款提前使用,一

旦消费欲望膨胀,大学生便会陷入连环债务之中。

第二,在不少“校园网贷”中,高利息陷阱都隐藏其中,大学生一旦沾染,很容易陷入“利滚利”的怪圈不可自拔,而大部分贷款公司往往采取追索、威逼、上门要账、盯梢甚至是违法逼债

等行为,大学生顾于脸面和学业往往忍气吞声,久而久之成为高利贷的牺牲品,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三,“校园网贷”的出现,尤其是不良放贷行为向高校侵袭后,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正

常生活,不仅恶化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还会引发还债者铤而走险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原因分析]

个别大学生身陷“校园网贷”的主要原因,除了大学生本人消费理念、理财观念的不到位之外,还与高校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有关。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少了必要的沟通和干预。加之国内大学生从小缺乏必要的金钱观的培养,难免陷入网贷陷阱。

[参考对策]

针对大学生身陷“校园网贷”悲剧的滋生原因,中公驾驭专家认为,我们必须针对施策,科学干预。

第一,对于学校来讲和个人来讲,要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高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改变传统的放养式管理,既要尊重大学生已经成人希望独立的成长权益,又要切实担负起培育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合格人才的责任,要注重全方位教育引导和成长干预,而不是放手让大学生“自由成长”。高校既要加强对每个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引导教育,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科学人生态度、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让大学生能理性看待金钱,理性对待个人行为,正确面对和把握人生。

第二,对于家长来讲,是家长要走出大学生成人无须多管的误区,要经常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同孩子进行沟通,经常和孩子就读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等进行交流,了解大学生身心成长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

第三,对于金融监管部门来讲,要加强立法和行业监管。校园网贷作为新型网贷平台,还没有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各种金融机构鱼龙混杂,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准入进行规定,对服务对象进行适当较为详细的规范。二是要加强行业监管,督促行业自律,严格审批手续,避免出现冒名贷款的情况,同时要注意开展一些互联网金融服务,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

3.【背景链接】

2016年3月有媒体报道,北京放开小区停车收费政府定价后,某小区的停车费由每月150元暴涨至500元,甚至还有小区涨价到1000元。早在去年,广州市小区停车费放开后,小区内停车费“一夜翻番”就引发一些小区业主激烈抗议。“买得起、停不起、伤不起”,涨价背后的公众普遍性焦虑值得关注。

【标准表述】

[停车费放开的目的]

“住宅小区停车服务”不再实行政府定价,改为市场定价。这一价格改革的初衷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相关服务行业发展”,这无疑值得肯定。也就是说,价

格放开后,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来建设、经营停车场,既有望缓解“停车难”问题,又可通过市场竞争促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放开价格管制,有利于“摸到”均衡价格,让停车位显现真实价值。长期来看,将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改善小区停车服务供需与服务水平。放开业主共有车位停车收费,改变了小区业主被动接受服务和收费的状况,将停车服务经营者和收费标准的选择权交还给全体业主,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放开小区停车服务价格,在改革方向上并没有错。

[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初衷遭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缘于小区停车的特殊性:人们住在哪个小区,一般就在哪个小区停车,购买停车服务时不大可能“货比三家”,即没有太大选择余地。这样,小区停车位就形成了一种“自然垄断”,隔壁街区纵然有较便宜的停车场(位),业主们往往也被迫接受本小区停车位的高价,开发商和物业因此有了涨价的底气——说是市场定价,但市场竞争并不存在,业主们没有充分的选择权,于是变成了垄断者单方面定价。

这就是小区停车费“一放就乱”的症结所在。众所周知,在垄断领域是不适宜实行市场定价的,因为垄断领域缺乏竞争,无法“随行就市”,当垄断者有权自主定价,必然导致不公平交易。所以,我们看到,在垄断领域一般都实行政府定价,比如水、电、气、油乃至公路收费等,皆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放开住宅小区停车价格,在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领域实行市场定价,这正是各种矛盾纠纷的根源。小区停车服务不具备竞争条件,不具备完全的市场属性,取消政府定价未必能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反而会导致广大业主的权益受到损害。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小区停车费,放开并非放任不管,如何平衡放与管,其实又回到了“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协调问题上。在放开小区停车费定价一事上,“更好地发挥政府

作用”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样不可缺失。

纵观世界各国实践,对于日益拥堵的城市而言,光靠市场化涨价的“一招鲜”,已经不能有效治堵,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给城市车辆找到满意“泊位”,才能形成城市交通发展的良性闭环。

4.背景介绍

2016年3月9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副主任李卫红提到虽然15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支持力度比较大,但建议下一步对乡村教师给予更大更必要的倾斜政策。3月10日,从农村走出的教育部长袁贵仁10日在回答记者“愿不愿意回去当乡村

教师”问题时说,当年他以中学教师身份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曾做好充分准备学成后继续在农村中学任教。尽管最终进入教育部工作,但他一直关注农村教育,愿为中国的农村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农村教师,尽最大努力补足短板。

这些年,有关乡村教师艰难“留守乡村”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所披露的细节常令人唏嘘落泪。如不久前曝出的山西省陵川县代课教师宋玉兰任教40年,教出千余名山村学生,但她月薪仅150元,事件曝光后才升至900元。又如湖南一位乡村教师是村里收入最低的人,为贴补家用,他“白天上课,晚上搬砖”。类似报道每每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响。

我国乡村教师有330万之众,是非常庞大的群体。这可能还不包括许多无编制的代课教师等。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山村乡野,有的是语、数、音、体、美等“全能教师”,有的则是教师、厨师、保姆等“一肩挑”,有的还要翻山越岭接送学生。

公考角度分析

中公分析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改善农村教育,如免费师范生教育、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这些年乡村教师的待遇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乡村教师问题呈现出异常复杂一面。譬如受地方财政和编制所限,许多乡村教师是“编外人员”,无法享受正规教师待遇;又如缺少进修培训机会,严重制约乡村教师的业务水平。而由于工作艰辛和待遇低下等原因,不少地方乡村教师奇缺、无人接班。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教育,使其成为整个教育的“短板”。

乡村教育是千百万农村孩子的出路和希望所在。而能否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关键取决于乡村教师。因此,对于乡村教师,不仅要在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方面予以重视,更应在编制、投入等方面有打破常规的思路,甚至可考虑将一些特殊地区的乡村教师纳入专项“国家计划”,特岗特助,展现出政府的责任担当。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这些乡村教师仿佛“不灭的蜡烛”,照亮着穷乡僻壤泥泞的小路,引导一批批学生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而他们自己则年复一年与清贫和操劳为伴,固守着三尺讲台。他们用辛勤劳作夯筑着农村教育的根基,但其薪资待遇等诸多问题却常被忽视,以至本应受人尊重的“乡贤”许多都在生活底层艰难生存。

对策措施

加强农村教育,关键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好,而建好的根本是农村的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涉及农村教师的补充、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农村教师的水平等诸多问题。

解决乡村教师编制问题,首先要统一城乡编制标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过去城市的生师比编制标准高,然而农村的生师比标准普遍偏低。要结合农村教育的特点,使得农

村学校逐渐拥有和城市一样的生师比。除了生师比之外,推行统一标准的过程中还需要照顾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村小,同时还要参照班师比。

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袁贵仁介绍,要对所有的乡村教师都进行生活补助。同时也要拓展农村乡村教师的来源渠道,多方面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教师充实新生力量。

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要让教师留在基层一线工作,需要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和师德水平,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各地教育部门还要推进和推广乡村教师县聘校用,使他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发展通道。

人们常赞美“最美乡村教师”的坚守,但仅凭坚守难以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乡村教育要上档次,缩小与城镇的差距,并进而提升全社会教育的水平,还需靠几百万乡村教师充分焕发潜能、展现活力。

5.【背景链接】

201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2016年2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

——习近平

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李克强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李克强

[当前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困难、新的机遇。

从外部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严峻挑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从内部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13亿人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换挡降速,转型发展刻不容缓。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不能继续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不能继续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不断提升,不能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这表明,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拉动力、推动力、带动力、影响力在新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

[重要意义]

一方面,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城镇化的支撑与融合,就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扩大消费群体、提升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带动相关领域巨大投资需求也在于城镇化。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与生活水平提高,将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与生产性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通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

难以改变。城镇化将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也将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存在问题]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国城镇化仍面临必须也有条件保持较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但是我国城镇化又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从城镇人口数量看,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二、城镇化发展中“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突出,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

三、城市病已经显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的城市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空间拥挤、安全风险严重、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

四、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水及其带来的问题尤为严重。

[基本原则]

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用,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户籍、土地、财政、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加强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推动地方加快出台一批配套政策,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瞄准短板,加快突破,优化政策组合,弥补供需缺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第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

第二,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将棚改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全国重点镇。降低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地下管网等建设。运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开展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试点,以特色城镇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

第四,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鼓励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中央预算内相关投资向转移人口落户较多的城镇倾斜。为“新市民”更好融入“新城镇”创造条件。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别让新型城镇化断了城市历史文脉

2.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3.以人为本描绘城镇化新画卷

4.“记得住乡愁”新型城镇化的人文标尺

[开头示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也面对许多重大挑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结尾示例]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城镇化是人文精神的绽放,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只要我们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心态,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精心打造,就一定能够开拓城镇化建设的新境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6.【背景链接】

“建设文化强国,需多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让民族的文化瑰宝养在深闺。”2016年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走出去”路径狭窄,文化产品竞争力较弱,亟需拓宽“航道”,提升“走出去”水平。

【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我国不乏能工巧匠,旗袍、陶瓷、刺绣等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生产出有别于机器生产的精致产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但是在产业化大潮与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工艺的市场日益萎缩,甚至出现“人去技亡”的无奈局面。

放眼全球,各国不乏传统特色手工艺产品,同样也在当代面临冲击,而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手工艺,“走出去”往往是重生的渠道。开拓海外市场,往往能为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能量。以日本为例,岐阜县美浓的和纸、石川县轮岛的漆器、福井县鲭江的眼镜与时钟等传统工艺品在国内市场不温不火时,走出国门受到追捧,新市场的开辟为老工艺注入新活力,民族产业才得以生生不息。

对于我国丰富的传统工艺品,走出国门也不仅能壮大手工艺行业,延续传统工艺,也能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开去,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打破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狭窄,要勇于架设好开拓的平台。我们要依托文化产品,加大市场整合力度,形成“集团冲锋”,加大国家层面的包括展览、交流、交易等各形式常态化平台建设,以国家力量包装、推销传统文化产品。

开拓海外市场,不仅要解决语言交流问题,也要对当地营商环境、法律法规、文化观念等有所了解,另外,能否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运用现代营销技巧,树立品牌输出,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些都对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可见,对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或人才引进也很迫切。

要打破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狭窄,眼睛不能只盯着政府。虽然我们国家文化产业跟国际市场相比,相对起步要晚一点,文化产品出口在整个对外贸易占的份额较低。但是,越是这样,文化企业越是要先练就自我奋起功,传统文化企业,要先做强自身。不能让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文化产品,或者是比较低端的工艺品,损害了我们文化大国的形象。我们只有真正拿出内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均优的文化产品“走出去”,才不仅有利于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也利于文化的品牌效应凸显。

7.(背景链接)

2016年李克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公评析*

宽容失败,允许试错,其实就是给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表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就业的重要保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要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原因]

创新动力不足是我国经济所面临转方式调结构之艰难的根本原因。创新能力不足使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寻觅。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加快自主创新的新路,必须破除阻碍创新的一切制度藩篱,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文化的包容性、宽容性,对经济自由包括投资、创新、竞争和产业进入的自由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十分必要。创新创业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长期以来,创新的意识不强,社会上对创新的鼓励不足,对创新失败缺乏宽容的气氛,是影响创新的文化因素。要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的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鲜明导向。

[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全国科技企业众多,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日臻成熟;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技术产权成交额比较大;创业投融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创业投资机构多,资本总量大。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

二是新技术革命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便捷工具。互联网、大数据、开源软硬件、3D 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社会大众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三是高素质人才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智慧源泉。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断的教育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群体具备了扎实的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开放视野,可以轻松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社会大众需要什么,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意。

四是系列改革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商事改革、第三方支付、

P2P金融等改革措施创造了政策支撑条件。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社会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观念,理解、认同和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对策措施]

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真正做到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

就创业创新而言,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直接用于创业,以合作参与创业,以转让促进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激励人才主动创造新成果和愿意转化新技术。这需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科技人员愿意创新、创业。

|范文赏析*

创新需要宽容失败

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钱老的话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创新需要有包容的制度、文化和环境作保障。创新,需要宽容失败。

通俗地讲,创新就是要跟过去不一样,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对惯例的改变、对条条框框的打破,否则就不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要冒风险的,而有风险,就可能面临失败,甚至是很多的失败。事实上,古今中外已有无数事例证明,科学发现、发明、发展的规律,是失败多于成功;失败,是创新道路上不可少的台阶。卓越的科学家,无一不是经历无数的失败,才摘取成功的花环。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失败了几千次后才成功;诺贝尔研制炸药,不但屡遭失败,为此还失去了亲人。所以说,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创新需要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宽容失败。宽容失败,能给人安慰,并给人以信心;宽容失败,才能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才会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关注理由*

科技和创新方面的主题是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反复多次考察的主题。并且切入角度比较多:比如2015年北京市考从提高全民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的角度切入考察。2015年国考从科技和人性的角度考察。2015年春季公务员考试更是从创客的角度切入考察创新。虽然都是

科技和创新大主题下,但是角度完全不同。

申论考题对科技和创新主题的关注固然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当前一方面经济转型期,需要科技和创新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过渡,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对创新的重视还很不够。所以,从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和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到科技和创新的问题,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比如:2015年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

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

革实施方案》等等。

因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作为常考并且在社会上关注度比较大的科技和创新方面主题,无论参加任何省份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都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8.(背景链接)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

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

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中公评析*

[综合分析]

秀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后代子孙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环境,不仅美丽家园无从谈起,幸福指数难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也会遭遇日趋严重的环境瓶颈。

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人要满足呼吸、饮水、吃饭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必须生活在由空气、水和土壤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环境中。这些基本环境要素哪一个出了问题,人的身体健康都会受影响。如果说身

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那么水清天蓝地干净是保障健康的前提,是本钱的本钱。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种必然。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参考对策]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做好生态文明的“加减乘除”,要算长远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范文赏析*

举法治利剑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之而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越演愈烈。雾霾天气日益频繁、地表水地下水变色变味、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等等,如今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安全健康。2015年伊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处罚利器的新环保法被装上了“钢牙利齿”。

事实上,长期以来,环保部门在对环境违法现象进行执法的过程中,基本以行政执法为主,一方面时常发生阻碍执法、抗拒执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对违法行为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因此,法律规定的出台,是治好环境问题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形成法治思维,严格执法,让高悬的利剑释放威力。

|关注理由*

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宏观层面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五体一位的战略布局,而在十三五规划中,又首次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加上近年来出台的一些列有关生态发展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生态、绿色发

展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我国水污染、雾霾现象日益恶化的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急需提上日程。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讲,生态主题曾多次出现在各省考的考题中,但是至今我们仍然如此重视,一方面是契合国家的大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要修复生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而其再次成为申论考题的几率也很大,应当受到我们的持续关注。

9.【背景链接】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万个,年发博量达2.5亿,阅读量达1117亿。

2016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2016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新浪微博联合发布《2015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数据显示,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很多部门和地区政务建设的“标配”,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和广泛的影响力,给互联网舆论场带来了强大的正能量。但是与政务微博快速发展形成反差的,则是良莠不齐的现状。不常更新的“僵尸账号”、自说自话的“官腔账号”、不负责任的“应付账号”,成为遭网友诟病的三大短板。

2016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政务公开要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能监督、好参与”。有专家认为,这为政务微博补齐短板、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进行充分的调研,仅仅为了跟形式,搞政绩,盲目跟随开通。另一方面是由于开通之后,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懒政惰政行为。最后是由于人手、设备等客观的缺乏,致使微博不能跟上进度,无法积极回应民意。

[政务微博的意义]

政务微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促使政府转型升级的一大助力。在互联网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有不少重大新闻特别是环境污染、食品卫生、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起源于互联网,一些政府部门对互联网认识和准备不足,导致反应滞后、应对乏力,往往使事态愈发严重。而政务微博的公开使用,可以让政府在迅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时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处理和解释,可以让政府得到群众最真实反映,同时积极应对问

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政府服务的透明程度,让群众更快速、更具体地了解政府的处理方式和进度。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要激活政府部门官方媒体平台:

第一,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纳入信息化建设,放到发展全局中部署。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一支得力的运营维护队伍,挖掘各类媒体平台的潜力,使之成为行政的好帮手。

第二,对“僵尸”网站体现出的为政不为等问题,可通过考核来倒逼解决。可将网站及新媒体的运营放入相关考核中去,用绩效考核激发运营的动力。

第三,加快改革,使政府部门转变服务观念,唤醒政府官员为民服务的意识,以更开放的姿态来应对信息公开和人民的监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