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毕业论文区域经济学

毕业论文区域经济学

JISHOU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因素及对策 作 者:

周慧姣 学 号: 20094083055 所属学院:

商学院 专业年级:

2009级经济学1班 指导教师:

王美霞 职 称: 助教 完成时间:

2013年1月10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jj1 57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1)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

(一)基尼系数 (2)

(二)数据来源 (2)

三、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 (2)

(一)湖南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趋势 (2)

(二)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3)

四、湖南省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原因 (5)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5)

(二)经济结构的差异 (5)

(三)区域发展策略的影响 (6)

(四)人力资源禀赋差异 (6)

(五)中心城市规模的作用及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7)

五、缩小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7)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7)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7)

(三)加快市场化建设,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7)

(四)加大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

(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湘中西部劳动力的素质 (8)

六、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因素及对策

周慧姣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作为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区之一,经济发展总水平迅速提升,但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通过计算2000—2011年湖南省人均GDP,以及省内14个县域的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对湖南省各市州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近十年来,湖南省区域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并进一步分析了形成此格局的原因,最后提出缩小省域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GDP;基尼系数;湖南省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hunan province

Zhou Huiji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unan a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vinces in China's mid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level rapidly promote, but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vince within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alculating the 2000-2011 Hunan Province's total GDP, GDP growth, per capita GDP and per capita GDP of the province's 14 county Gini coefficient,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Hunan Province economic differences analyzed and found over the past decade, Huna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pattern, and 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within the region.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GDP; Gini coefficient; Hunan

一、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它是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1]。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过大的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湖南处在我国中部地区,是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承东联西、南北结合的交接区域。改革

开放近30年来,湖南经济迅速增长,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速度达8.9%,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不断上升。但省域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1998 年到 2011年湖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11%, 2011 年, 全省人口7119.3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9635.19亿元,人均收入27580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湖南区域差异也在不断扩大, 这已影响到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正确分析湖南省内各市州的经济差异,不仅对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协调 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探索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也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度量方法。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说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小,越接近1,说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其计算公式如下:

||)1(2111

i n j n i j x x u n n G --=∑∑== 其中n 表示样本容量(即区域个数),u 表示指标平均值,j x 、i x 表示区域i 和区域j 的指标值。本文研究指标为人均GDP 。

(二)数据来源

在研究尺度上,本文以湖南各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在时间序列上,选取2000—2011年连续的时间序列。以人均GDP 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其中人均GDP 数据由各单元各年的GDP 数据与相应总人口数据相除而得,所有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

三、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

(一)湖南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0-2005年, 湖南省GDP 总量、人均 GDP 增长较缓慢。GDP 总量从3551.49亿元增长到6511.34亿元,增长了0.8倍,人均GDP 从5626元增长到9672元,增长了0.7倍。而2006-2011增长较快。GDP 总量从7568.8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9669.56亿元。增长了1.6倍。人均GDP 从11183元增长到27565元,增长了1.5倍。

图1 2000-2011年湖南省GDP总量、人均 GDP

(二)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1.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为了说明湖南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本文选取人均GDP指标,在2001、2006、2011年三个时点上对比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然后,通过计算2000-2011年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分析湖南省经济发展整体地区差异的变化情况。

根据图2所示,从时间截面上看,长沙在三个时点上的变化最大,湘西、邵阳变化较小。长沙市人均GDP从2000年的12443元,增长到2006年的27982元,增长了1.2倍。再从2006年的27982元增长到2011年的79530元,增长了1.8倍。湘西州从2000年的2745元增长到2006年的6009元,再到2011年的14137元。分别增长了1.2倍,1.4倍。邵阳市从3348元增长到6106元再增长到12797元,分别增长了0.8倍, 1.1倍。

从空间上看,湖南省各市州人均GDP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2001年各市州的人均GDP 比较低,其中人均GDP最小的湘西州为2736.54元,其次是张家界为4286.66元,排在前两名的是长沙市、株洲市,分别为12401.39、8671.73元,其中长沙市是湘西州的4.5倍。

2006年各市州人均GDP总体水平有所增加,其中岳阳市的人均GDP最大为41765.49元,排在第二的长沙为2860.37元,人均GDP最小的是邵阳市5486.56元,不到岳阳市的1/7。

2011年较2001、2006年比,各市州人均GDP增幅较大,都超过了2万元,而十年前只有长沙市突破了5位数。其中人均GDP排在前两名的是长沙、株洲,分别为79530.22、40431.41元,排在最后两名的是邵阳市、湘西州,分别为

12797.97、14137.31元,湘西州仅仅为长沙的1/5。

从2001、2006、2011年湖南各市州人均GDP折线图中不难计算出,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均GDP明显增加。人均GDP的最大的市州与最小的市州之间的差距从2000年的4.5倍增加到206年的7倍再缩小为2011年的5倍。

图2 2001、2006、2011年湖南各市州人均GDP

2.人均GDP基尼系数变化

从人均基尼系数曲线的变化可以发现,湖南省在2000-2011年期间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呈现S型曲线,节点分别在2007年、2009年。从2000-2006年人均GDP基尼系数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380。如2000年,湖南的人均GDP基尼系数为0.380,接近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4,说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但从2007-2011年曲线呈上升趋势,2008年,这个数字升至0.414,2009年达到0.419,2010、2011年超过到了0.420。说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从2006开始湖南省进入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GDP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缩小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等综合指标。在十五期间,各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差距不显著,进入十一五后,东北部地区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快步发展,而西部地区信息、资源仍较落后,发展缓慢,因此使距离进一步拉大。因此,差异演化的总体趋势可总结为早期的低水平差异小,和后期的高水平差异大。

图3 2000-2011年湖南省人均GDP基尼系数

四、湖南省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区位与自然资源上。湖南位于我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之一,区位优越程度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从图二各市州GDP增幅中不难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位于东部丘陵和湘北洞庭湖平原区,这些地区资源丰富,且受发达城市的经济辐射优势比较明显。东部的大部分城市沿重要的交通线路分布,交通便捷,各种信息资源、知识、人才等流通方便。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各种企业、个人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是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聚散功能强劲,增长潜力较大[3]。岳阳市位于湖南省的东北部,是湖南省的北大门,长江对外口岸,重要风景名胜旅游城市。而湖南的西部地区位置偏远,山地较多,交通相对闭塞,区位条件较差,因此限制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流动,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且由于远离核心区域,接受中心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微弱,同时区内耕地少且岩溶分布广,生态环境脆弱等条件,制约了资源的开发利用[4]。所以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各市州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一个原因。

(二)经济结构的差异

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经济结构效率的高低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导致资源与要素流向利用率高的地区,并最终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长沙、株洲、湘潭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例协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保持第三产业

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相比之下,湖南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较慢,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缺乏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工业骨干企业,导致经济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区域发展策略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政府对14个市州的投资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如表1:

表 1 2011年湖南省各地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总投资比较表(%)

从表1中看出,2011年湘东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远远大于西部地区。这种政策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湘东地区飞速发展与湘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西部地区资金的匮乏,人才的流失,进一步阻碍了西部经济增长,全省的发展形成了“马太效应”,即东部的发展越来越快,西部则越发落后。在协调发展政策阶段,特别是2000年湘西自治州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后,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西部近些年的人均GDP、GDP增幅接近东部地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经济差异。尽管西部发展潜力较大,且处于上升阶段,但差异仍较明显。因此,区域发展策略的影响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生。

(四)人力资源禀赋差异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湘西州、张家界、郴州三市每万人拥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数不足长株潭地区的 2/ 3, 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不足长株潭地区的 1/ 5。2007年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2. 29 万人, 其中长株潭三市 7. 01万人,占全省的 57. 0% ;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0040 人, 其中长株潭三市 28910 人, 占全省的 57. 8%。到2011年,长沙市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45.12万人,而湘西州、张家界、郴州不到3万人,不足长沙的1/15。长株潭等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大增强了湘东经济带科研技术

水平,而大湘西等地区由于收入低和生活条件差使人力资本输入异常困难,更导致了人才外流。

(五)中心城市规模的作用及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就是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功能,,在其经济辐射和吸引的地域范围内建立的一种稳定的经济空间网络体系。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心城市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断增加,组织带动辐射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往往高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心城市[5]。湖南中心城市规模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差异。2010年经济发达的长沙、株洲等城市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而经济较落后的湘西州、娄底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另外,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由于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开放时间较早,因此建立了各种类型、多层次的开发区,带动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且农村市场经济进程较快,整体市场的区域化程度较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西部等落后地区对外开放相对较晚,受计划经济的约束较大,进而市场化进程缓慢。因此全省各区域市场化程度不同,影响了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缩小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湖南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中期和初期到中期阶段,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应积极融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构建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本以及沿海产业内移的机遇,,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业、冶金,积极发展纺织、医药、电子、新型材料、旅游、农产品出口加工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向中部、西部转移,带动落后区域快速发展[6]。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带动发展的产业,不能吸引大中企业、人才,因此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大力度发展新的中心城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另外,湖南是农业大省,因此农业在各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服务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政府应扶持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发展农业示范村镇,优化农业区域格局。

(三)加快市场化建设,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市场对资源有自动调节作用,要充分利用好市场的调节功能,就要建立全省

性统一市场的途径,首先是要保证各市州间的相互开放和各局部市场按同一规则和机制运行,形成初级统一市场;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善逐步形成全省统一性的市场。欠发达地区要从廉价劳动力、单纯的税收优惠、廉价土地等为主要吸引手段的开放“怪圈”中走出来,转向以改善环境、发展产业、健全体制为方向的开放,并立足于发挥自然资源、地理特征的优势,依靠本土特色来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集群。

(四)加大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对区域经济初次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调节,这种调节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是由于市场失灵。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主要是在提供公共资源方面。应着重注意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居民和劳动者的健康及教育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利用市场机会的能力。各市州在发展中,片面追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忽略了稀缺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平衡,必燃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湘中西部劳动力的素质

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区域经济的增长也离不开知识的投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日本70年代的崛起和美国 90 年代的新经济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教育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湖南的中部、西部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产业需求,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各阶层劳动者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政府应该在教育投资上实行政策倾斜,加快改善教育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六、结论

本文对湖南省2000-2011年各市州的人均GDP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近十年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其特征表现为,首先,在不同时间点上,各市州间GDP增幅、人均GDP差异明显;其次,各年份额的基尼系数在时间演变特征上有同步扩大的趋势,差异发展的惯性作用明显。

从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上分析,形成了以省会长沙为中心,以“长株潭”区域为全省经济发展核心,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以及收入分配的差异。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繁多,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区域发展策略的影响,人力资源禀赋带来的差距,中心城市规模的作用及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等。

因此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协调区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特点,因地制宜。

另外,要充分发挥西部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以凤凰、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等地为龙头,做大做强具有知名度高的旅游产业 ,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改善区位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科技、交通、信息的通达性。西部地区交通和信息发展仍较滞后,应将改善区位条件作为实施大湘西开发的重要战略。增加区域科技手段和提高经营管理方法,实现东西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致谢:在此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王美霞老师的精心指导,每一次的修改,花费了王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熊鹰,王克林,文先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23-28.

[2] 余海清,陈阿林,杨军.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时政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0.26(1):70-74.

[3]邓谋优,张冬云.基于基尼系数的四川区域经济差异分析[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4] 向玲凛. 四川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2.34(6):46-49.

[5] 蒋俊毅.湖南省区域经济集聚与协调发展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研究所,2007:12-15

[6] 李俊葵,文彦,蒲火元.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企业家天下,2008.6:26-29.

[7] 马东升. 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J].湖南农机,2007.

[8] 粪辉,伍丽红. 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9

[9] 唐志红,崔卫国,文倩. 中南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湖南省澧陵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10]高静.长株潭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J].社会科学报,2008.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