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课《有趣的纸》教案

科学课《有趣的纸》教案

科学课《有趣的纸》教案
科学课《有趣的纸》教案

活动名称:有趣的纸

活动对象:中班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各种纸制品》

2、餐巾纸、报纸、挂历纸、白纸、皱纹纸、宣纸等。用纸折成的纸

3、水、水盆、盘子、颜料。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感知纸的特性及用途。

2、通过分组活动、加深对纸的认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懂得节约用纸。

活动过程:

一、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了解纸的作用。

教师课件展示各类纸制品,如纸盒、书本、纸工艺品等,让幼儿知道这些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东西都是用纸做成的。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结:它们都是用各种各样的纸做的,属于纸制品)

二、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纸的特点

盘子分别放有餐巾纸、报纸、挂历纸,请小朋友分别把这些纸拿在手里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比一比、甩一甩、都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各种纸的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软硬不同,纸可以折成飞机、揉成小球、折成扇子、写字、画画等)

三、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纸的吸水性

1、小花开放

教师准备操作材料:水盆、用用白板纸折的小花,幼儿分别从盘子里拿出小花放入水盆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纸具有吸水性、放入水中会慢慢打开)

2、漂亮的手绢

准备颜料、宣纸,幼儿拿出纸制品跟着老师对折,将自己的纸制品折好的每个角都蘸上喜欢的颜色,再对折,再蘸上喜欢的颜色,请幼儿打开,变成漂亮的手绢。

(教师小结:宣纸易晕染、吸水性强)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选择喜欢的纸张进行创造充满个性的制作活动,可以采用撕、画、折等方式,用纸玩出乐趣来。

闽侯实幼中四班陈佳华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活动了解纸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爱惜纸张,变废为宝,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类纸,剪刀、笔、水等

三、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纸

1、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同的纸?(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颜色的不同并用手触摸感觉光滑与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硬软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导幼儿观察哪种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纸?

(二)水中的纸娃娃(分组活动)

1、通过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幼儿将各种各样的纸张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哪些纸湿了,哪些纸不会湿。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分类,并作记录。

2、比一比:教师为幼儿准备同样大小的各种纸张,让幼儿将纸分别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纸吸水快,吸水强?

3、比一比:鼓励幼儿将纸折成各种各样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最长?

(三)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

引导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探索纸的用处,交流幼儿已有的经验。

(四)情景感知体验理解。

观看录象,向幼儿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纸张?

(五)好玩的纸制体育玩具。

教师提供多种纸制玩具,有纸棒、纸球、报纸等,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探索创新,教师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师引导幼儿合作玩。

科学课教案

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 P61 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课题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重难点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 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知识与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1)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 学习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水平。 活动准备: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操作要点 一、听各种车的声音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警 车和卡车等) 二、观察比较 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 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警车 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说说这些车的功用,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 同的名字。 4、观察这些车的车轮,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

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 们的功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二:风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相关 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 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 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能 够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指的是幼儿园里由五周岁至六周岁的儿童所编成的班级。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一: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理解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即使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绝大部分的教师是爱学生的,不过爱并不等于尊重。 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我还在上五年级的常识,所以我选择了《滑轮》这个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能够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

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准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实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水准上给了我满足感。不过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有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持续地去探索。晚上回到家,在对教案实行修改的时候,我细细回想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又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伎俩,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为了能真切地了解学生当答案被老师一下子否定时内心的想法,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当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指出你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你的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和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养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 (5)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纸》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纸》【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 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 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 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 会慢慢的发现。(教案出自:教案网)现在你先想办法让 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

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教案出自:教案网)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 (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幼儿园优质课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经典)

春季学期中班科学公开课 活动名称: 活动时间: 授课教师: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重点: 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 活动难点: 幼儿能在试验中操作,要发现油和水在杯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并能得出结论。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一猜》 1.教师描述,幼儿猜测。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是什么?这里还有一瓶,这是什么? 2.幼儿观察水和油的区别。 提问:油和水有什么不一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2.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3.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4.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愿意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评析: 评价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 两组同时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下面来指导学生实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走进科学课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1.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 一、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1)听到“科学”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学课是学习什么的?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学生活动卡通图并提出问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还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4、得出结论:科学课上会进行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探究活动。 二、我们一起做一做。 1、观察树叶。 (1)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将所观察叶子的样子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正面、背面、边缘以及同一株植物中不同叶子的相同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展示画出的叶子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 (3)教师进行观察评价,激励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2、小纸鱼实验 (1)教师做演示实验,提出实验观察的要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指导。 (2)学生进行实验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现象:当玻璃杯与纸屏中间相隔一段距离时,可观察到小鱼图案发生了左右翻转;当玻璃杯紧贴着纸屏时,可以观察到小鱼的图案被放大。(4)活动分析:装水的玻璃杯像一个凸透镜。观察者透过装水的玻璃杯观察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成像或放大的现象。 3、胡椒粉在水中“跑”。 (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胡椒粉铺满水面的一半,铅笔蘸少量洗洁精放入铺有胡椒粉的区域。),并提出让学生观察并复述实验现象的要求。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注意安全。 (3)现象:胡椒粉随着水的移动,表现出在水面“跑”的现象。 (4)原理:洗洁精能减弱水的表面张力,水会以铅笔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4、小结:教师讲解实验探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布置任务: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贴或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与同学交流、分享。 四、拓展活动。 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课》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后小记: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 学反思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一:沙宝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沙工具、水若干桶、纱布、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1、运用沙子宝宝的秘密这个话题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 师:我们今天要和沙子宝宝交朋友。沙子宝宝呀,最喜欢和知道它秘密的小朋友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找一找沙子宝宝的秘密吧。 2、运用各种工具,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感官感知沙的特性。 (1)用纱布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水桶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3、组织幼儿积极讨论玩沙活动中的发现。 小结:所以我们小朋友在玩沙的时候不要把沙子拿来扔,避免沙子飞到眼睛里。 4、再次玩沙,引导幼儿用水把沙浇湿,观察沙子遇水后结块的变化。

往沙箱中倒入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的区别,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小结:沙子可以和水一起玩,那么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利用水和沙子一起做游戏。 5、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组造型,体验干沙和湿沙的任意造型。 幼儿自由分组玩沙,教师适当引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共同完成作品。 6、评价幼儿的表现。 你们今天表现都很棒,都找到了沙子宝宝的秘密。沙子宝宝说下次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联系生活揭示科学知识的意义。要做到科学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不仅是学习课题来自生活,还应该引导幼儿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了科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服务。这样做,可以拉近幼儿与科学的距离,使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二:多彩的肥皂 活动目标:

有趣的磁铁科学课教学案例

自主探究,扩展生活――《有趣的磁铁》科学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及设想: 《有趣的磁铁》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活动准备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主题——磁铁有什么性质?利用文字及图示方式提出了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建议: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曲别针、小螺丝、剪刀等。活动过程和自由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玩磁铁找发现;第二个活动,磁铁的应用;第三个活动,制作磁铁玩具。自由活动是玩自制的磁铁玩具及自我评价。拓展活动安排了“调查了解磁铁还有哪些应用,写一份调查报告”的课后活动指向,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教科书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学科学、做科学。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本套教科书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点。在内容选择上,借鉴了《自然》教科书中一册《磁铁游戏》和六册《磁铁的性质》两课内容,但不是两课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使其具有了综合化、创新性的特点。《磁铁游戏》主要通过玩磁铁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磁铁的性质》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磁铁的其他性质(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端磁性大、中间磁性小等)。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原《自然》教科书有明显的“知识条块”现象,将一个整体性的探究内容截然分开,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趣的磁铁》融合了以上两课的内容,将有关磁铁性质的知识点融合到一个统整的活动中——我们玩磁铁,看有什么发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教科书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从探究空间的开放性上看,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明确展示实验的方法,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例如《磁铁游戏》、《磁铁的性质》两课中的指向性语言“试一试磁铁能吸什么?”、“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用铁做的”、“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吗?”、“把两块磁铁的任意两个极相互接近,看

大班科学课优质课教案

大班科学课优质课教案 【篇一: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 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 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一些和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和幼儿互动。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 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 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 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 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 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 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 (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 【导语】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才能使幼儿心智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总结,那么,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怎么写?为大家分享了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供您品鉴。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一:好玩的传声筒 学习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活动准备: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操作要点 一、听各种车的声音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警车和卡车等) 二、观察比较 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 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警车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说说这些车的功用,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同的名字。 4、观察这些车的车轮,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 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们的功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二:风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 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 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