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毛概依法治国论文

毛概依法治国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思考

年级2014级

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学号12141225

姓名许梦宇

任课教师王影

完成时间2017.5.9

成绩

课程实践报告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2017年5月9日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思考

内容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关键,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添市场新的活力,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安定团结,实现中国梦之愿景。因此,从整体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掌握和探索中国法治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回顾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法治的发展建设在我们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实施可谓任重道远。我们党也在法治道路中不断总出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但由于受到过去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党对历史发展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在引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历史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更加要全面的、客观的看待历史,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为我们当前法治发展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供借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客观事实为线索,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同时,为依法治国今后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树立法律权威,营造法治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等。通过梳理思考得出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里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更加自觉的遵守维护法律,坚持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共同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有益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关键词:依法治国方略;发展进程;思考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髙度凝练,集合了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展现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今天,己经完成了并正在完成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是由党夺取全国权力转变为党长期执政并掌控全国权力,但党的思维方法还未完成转变。第二次转变由计划经济高度封闭状态变成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状态。第三次转变正在进行当中,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依法执政,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现在,"依法执政"是我们党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引起我们法治思维发生变化,而思维上的变化是不易的。这种转变的困难就在于要从党领导革命的思维走向党领导建立法治国家的思维。

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法治建设勾勒出一个新的法治图景,就是要贯彻实施依法治方略,实现法治政府的构建,提高司法公信力,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法治这一重要的共同价值凝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揭示着我们要培养法治

意识,敢扬法律精神。2013年中央在关于法治的学习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精神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加强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任何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促进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初次以依法治国为大会核心內容。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新做了部署,提出了"一个总目标,五大体制,六大任务",进一步明确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图景。从而以党的领导思想、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精神为线索,探索依法治国战略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完善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依法治国是我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思想,也是发扬民主巧治的基本条件。对法治的研究将加深我们对法治思想演变的认识,将马克思主义法治与法治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更能理解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带领全体人民走上法治国家的道路。今天,党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远景的重要基础。从实践意义来看,法治是一种价值观念,法治或是人治,是一种价值选择。研究依法治国对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有帮助。在理清党的领导与法治么间的关系后,切实保障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并有法可依。同时法治也是一种治国方式,法治会对经济发展有影响。既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创造了优秀的法治环境,又约束了市场经济行为。此外,法治同样影响国家和社会环境,当前,国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挂,容易到这社会问题出现,比如上访、群体事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国家的团结安定的必要条件。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进程及历史必然性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进程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作为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重要内容,中国开始了依

法治国的历史性进程。在此期间,它以1996年为界,大致经历了先期的理论准备和

法治实践,以及后期的正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并进一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这样两个发

展阶段。

1978年后之早期法治实践,有四件大事将作为标志性事件载入史册。一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

的指示》。这是建国后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第一

次使用“法治”这一概念。三是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四是1982年宪法。

这部宪法还恢复了1975年宪法和1978宪法被取消的司法独立和法律平等原则。

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没有“依法

治国”四个字,也没有法治国家的提法,但他却为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蓝图。邓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和从不

同角度论证与一再强调,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一两个领导人的身上。这是邓小平关于健全民主与法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他的民主与法制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为后来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自1978年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他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6个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五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上,从五个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一是通过执政党和国家的民主方式与程序正式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确立下来。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文件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郑重地将“依法治国”作为一项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确立下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1999年3月又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庄严地记载在宪法中。二是党的十五大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作了如下概括:“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而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战略高度。党和国家其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不能称之为“治国方略”。三是在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文献中,第一次正式采用“法治国家”这一概念,并对它的科学内涵作出了重要的丰富与发展。四是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将民主、法治、人权的宪政制度的建设内容,从以往“精神文明”的概念和范畴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从而摆脱了法律工具主义的旧思维和将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并提升了它的战略地位。五是党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理论与战略思想的提出,为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同志自党的十八大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法治的讲话,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法治思想的基础之上,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有很多的理论创新突破。第一,首次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更加系统完善的充实了我国法治体系。第二,首次使用了法治文化理念。法治文化是一种以法治思维为中心,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里依靠相应的组织结构运行。第兰,首次强调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关系问题。党既要依宪法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也要依党内法规严格管党、监督党务。第四,首次提出了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所有的群众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力量,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立法。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必然性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选择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选择实行人治还是法治的道路,党经过了长期而又艰辛的历程和考验。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法治的发展道路,也正是因为从人治到法治的这一转变,我们开始走向了新时期,迈开了建设法治中国重要一步。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送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所匹配。而法与其它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相比,具有国家强制性、社会普遍性和规范明确性等特点,从规范上、范围上和本质上满足了调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因此法律必然成为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社会事务的重要工具,也必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选择。坚持用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不可以为所欲为,建立社会长治久安的运行机制,要全面实施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回顾人类化会历史的发展,不论是实行简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或是市场经济,任何一种经济形式与法律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法律手段,客观上要求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去引导、规范和保障其健康成长。市场经济健康成长的实质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它的逐步发展催生了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同时这还需要把法律作为对市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活动有权威且必须依法进行。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依法治国既是民主政治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其健康成长的保证。-方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民主的本质决定了法制建设的本质和方向。另一方面.民主与政治的建立需要依靠不断健全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领域内的权利,国家机构的相关事务活动,以及政府公务人员同人民关系,用各项相关法律和制度规范确定下来,并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从而有效的保陣人民民主,使之成为任何人不能随意侵犯的规则。

(4)依法治国是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需要

文化发展壮大支撑着国家的蓬勃繁荣,民族的自力强大,百姓的舒适安逸。同时普法教育不断扩大,使法律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法治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采,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法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面对愈加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人们不断増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只有大大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树立旗帜,才能促进中华民族自强不屈临立不倒。

(5)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需要

维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因为依法治国有稳定性且连续性的特点,不会因为领导人的观点变化而变化;依法治国有权威性的特点,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法律集中反映了广泛人民的意愿;依法治国有科学性的特点,它不仅反映客观规律,而且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国的法治道路是由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模式。

三、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过程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在依法执政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髙,愈加急需立法去解决突出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党的治国策略发生变化,随之依法治国被确定。在治国方略上的转变,使党的执政方式发生了变化。根据法律规定,党纪织要依照法律程序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科学的运作国家政权,实现执政目的。在党依法执政过程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求调整好党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关系。前提是首先要明确一下两点:第一,党处在领导位置,统一管理带领各层部口组织,不能支离破碎。第二,党属于政治组织,不属于国家权力机构,不属于司法机关,不属于行政机构。所以不能安排人大会议,不能介入公正司法,不能替代直接的政府调控。此外,我党在依法执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包括缺乏依法执政理念、法制不统一和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行为不规范、司法行政化等,这些都需要执政党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立法可行性差且司法公信力低

(三)人治观念尚存且腐败思想蔓延

四、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建国以来经济的逐渐恢复发展,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方式,依靠政治集权等手段管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也离不开党对公共权力的领导,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得生存。然而计划经济有一定缺陷,使得整个社会的缺乏经济活力。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手段也愈加明显的不适宜当下的发展需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的增髙,民主权力的渴望,法律观念的増强,需要更广阔

的市场来满足。这时市场经济的出现指引出了一条更加光明宽广的道路,很大影响了人们今后的生活。在今天,市场经济法制的未来发展还需进一步市场化、法治化,市场经济立法还需要不断完善,保证它的实施更加具有灵活性。

(二)法治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从当前发展形势看,我们的法治文化发展的相对薄弱。首要原因是没有给法治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经济方面可以得出,市场经济有待完备,经济发展有待激励。市场经济与法治紧密相关,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法治的产生,并孕育出法治观念,从而形成法治文化。从政治方面可以得出,民主方式还需确定,政治体制还需不断完善。其次,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法治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扩大影响。此外,法治文化建设还需要建立法治观念,许多人还没有建立起"法律至上"的概念,对于维护权利和权力的控制观念薄弱,缺乏法律意识等。同样也更加需要来教导引领全民在化会生活中的行为,提高他们自身法律素质。

五、发展与完善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途径

(一)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1)科学民主立法的同时提高立法质量;

(2)严格依法行政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维护公平正义。

(二)树立法律权威,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1)贯彻法律实施并弘扬先进法律文化;

(2)织严反腐法网并创建廉政法治环境。

(三)努力提升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1)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和法治人才的建设培养;

(3)把法治变成一种全民坚守的信仰。

六、总结

回顾法治的整个发展历程再到我们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党的代表大会、党的领导思想贯穿于法治发展的始终,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理论

运用于实践,寻求发展与进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法治的构建是符合经济全球化,符合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的实际情况,突出法治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我们渴望自由民主的意愿。依法治国的经验还告诉了

我们,法律的进步与依宪治国、以德治国也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

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文化的繁荣,生态的改善,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法治的发展。法治赋予我们更强大的能力,让我们更加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伟大的中国人民将

开辟一条更为广阔的法治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建设法治中国的改革路线之我见[J].乔欣.北方经济.2014(12).

[2]李适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大.2013(12).

[3]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研究[D].贾晶晶.安庆师范学院2014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J].刘瀚.求是.2002(24)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向法治新时代[J].李步云,李林,胡云腾,程燎原,周汉华,马怀德,付子堂,孙笑侠,刘作翔,李洪雷,周尚君.法学研究.2013(02)

[6]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周龙.法制与经济.2015(21)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J].李林.法学研究.2014(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