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形势与政策——当代国际秩序之争

2016年形势与政策——当代国际秩序之争

当代国际秩序之争之中国

近年来,重建国际新秩序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论述,走出认识误区,找准角色定位,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积极注入“中国力量”。

对国际秩序,中国一直有自己的主张。先是毛泽东同志的“三个世界”划分,既有重构国际格局的设想,也有改变国际秩序的含义。接着,在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首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立场,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上世纪80年代末,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又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问题。苏东剧变开始后,邓小平更加强调建立新秩序。1990年3月3日,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将建立新秩序定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新秩序的内涵做了系统阐述:“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

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政策一直被坚持下来。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都专门用一段来阐述建立新秩序问题。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所倡导的新秩序,在经济层面就是改革现行的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在政治层面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这个新秩序的基本精神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相一致而不是相违背的。如果结合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的政策,则可以看出,中国要建立的新秩序,并不是要抛开联合国秩序而“另起炉灶”。中国明确提出:中国重视联合国的作用,并且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等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简言之,中国要建立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在弱化西方强权秩序的同时强化联合国秩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面对国际上持续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压力,中国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自觉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身履行大国责任的重点区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减贫,实施国际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救助,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与和平建设,促进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上,承担应尽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为了稳定与西方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顾全大局的举措,如维持与美国的债权债务关系、积极开展对外援助等,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近日,中

国又在联合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并免除最不发达国家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无息贷款债务。这表明,“这么大块头的中国”绝不可能是国际体系中坐享其成的“搭便车者”,而是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的“推车者”。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将更好地与世界携手同行、互利共赢,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

秩序之争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避免和不能逃避的。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而不能把一切的斗争都贴上恶意的标签,在这历史大潮中,任何个体或组织都无法去撼动这数十亿人构成的世界,无法去改变人类和族群的天性。所以我们只能投身于这大潮当中激流勇进。

接受分歧是必然存在的现实,加强沟通和磋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秩序之争,要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以更加积极主动、包容理性的态势参与世界经济事务,影响国际规则的制订和演变。面对西方国家垄断国际经济规则制订权的企图,要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强联合与协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

国际秩序之争的进程是漫长而曲折的,难以一蹴而就。在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摩擦也不断深化,这一切的的争斗都要建立在世界稳定和平的基础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