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人物形象

简析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形象,他贪婪却又忧虑、“我想要”却又“我不敢”,最初犹豫不决、彷徨到最终杀伐果决、暴力冷血,所有展现的都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充满矛盾的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苏格兰国王的表弟、苏格兰军中的大将,在听到三个女巫称呼自己“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的时候,他“为什么这么吃惊,好像害怕这种听上去很好的消息似的”,麦克白要成为国王,必须要杀死国王邓肯,但是不管是以表弟的身份还是臣子的身份都是为世所不容的,是受到谴责的,所以他对于女巫们好消息似的预言感到害怕。但是在三个女巫走后,他“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麦克白对三个女巫的话还是充满了一点兴趣的,所以希望多指导一些事情,这里又显示出了麦克白对于王位的憧憬。麦克白对于王位既“我不敢”,同时又“我想要”,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权势的诱惑下想做国王,但是麦克白夫人知道麦克白的弱点,“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是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麦克白充满了野心,希望去做一个伟人,但是他却没有成就一份伟业的奸恶,他是一个人,身上也有这人性的光辉,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善与恶,在成就一番伟业与善对立时他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杀国王之前就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酖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也认识到了“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敢这样的事;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的安全”但是矛盾总有一方是会占到上风的,在认识到这一切的前提下,麦克白还是去做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亲手杀死了国王。这也是对于麦克白矛盾性格、内心矛盾挣扎的一个结束,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我不敢”不再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走出这一步的麦克白已经不存在“我不敢”了,他的心里只剩下了“我想要”。

在成为国王之前,麦克白的内心性格还是矛盾的,还有一丝理智尚存,成为了国王之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麦克白接二连三地杀害周围的人,冷血,杀伐果断。以前杀国王一个人还要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还知道报应不爽,那么现在的他“让活人、私人都去受罪吧”,麦克白已经不在乎别人了,关注的只是他自己的权势,而且“以不义开始的事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流血是免不了的,他们说,流血必然引起流血”。如果说之前的不义之事和流血是内心矛盾性格的产物的话,那么现在的流血和罪恶则是麦克白矛盾之后性格的产物,现在的他的行径与成为国王之前的行径是矛盾的,是前后性格的矛盾导致的行为的矛盾。

麦克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的前后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他自身有正面品格,有光辉的一面,但是在自身欲望的诱惑下,这些正面品质与欲望冲突,矛盾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的自身就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疯女人”形象

https://www.sodocs.net/doc/7514660272.html,/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9&filename=ZUOJ200920026 甄蕾, 南京师范大学; 女性疯癫与男权文明:西方文学“疯女人”形象之类型分析 摘要: 西方文学中的“疯女人”对于人们来说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对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进行的系统研究。本文拟选取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为代表,进行“疯女人”形象之流变及其类型研究。根据作品中对女性疯癫的呈现特点,把她们划分为三个阶段、五种类型进行剖析,并以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为主导,揭示“疯女人”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挖掘“疯女人”形象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所赋予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 “疯女人”形象类型分析女性疯癫男权文明 米歇尔·福柯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因而他声称“我们却不得不撰写一部有关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的历史”,于是有了《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的出世。但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权力的批评也未考虑到性别。当他揭露了疯人院改革背后的压抑观念时,福柯并没有探讨疯人院使之沉默和监禁的非理性和差异性仍是女性化的。” 因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考察、记录和挖掘西方文学中“疯女人”形象的历史。本文拟选取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为代表,进行“疯女人”形象之流变及其类型研究。根据作品对女性疯癫的呈现特点,把她们划分为三个阶段、五种类型进行剖析,并以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为主导,揭示“疯女人”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挖掘“疯女人”形象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所赋予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品格。以此反观女性疯癫史,反观西方文学史及其批评史,反思人类文明史上的疏忽、失允和偏执。 一 西方文学作品中“疯女人”形象的最初阶段几乎只有两张截然相反的面孔:天使型或者魔鬼型。 天使和甜美、温和、纯洁相拥,疯癫与失控、混乱、恐怖为伍。在一般的想象中二者是水火难容的,然而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类“疯女人”形象却把二者奇特地联系在一起——天使型“疯女人”。17世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和19世纪歌德的《浮士德》中的玛嘉丽特,堪称这种类型的经典代表。 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中丹麦御前大臣的掌上明珠,她出身高贵,天真无邪,俨然一位落入凡间的天使。她天使般的品貌似乎将注定她一生的幸福和美满,但自从她与哈姆雷特的爱情被父亲和兄长怀疑时起,不幸的乌云就遮蔽了她的天空,她在父兄的逼迫下断绝了与王子的交往。而王子为了复仇大计,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他的变心使奥菲利娅成为“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最后当奥菲利娅得知自己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时,她疯了。 在《浮士德》中,玛嘉丽特以纯洁烂漫的市民少女的身份而出场,当她第一次经过浮士德的身边时,就被他惊为天使下凡。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引诱了她。玛嘉丽特把浮士德对她的爱当作了一切。然而,浮士德为了急切满足自己的情欲,让玛嘉丽特给她的母亲下安眠药,致使母亲因服药过量而死,浮士德又在魔鬼的挑唆下刺死了玛嘉丽特的哥哥。随后浮士德逃之夭夭,杳无音讯。而玛嘉丽特独自一人承担苦果,她未婚先孕,遭人唾弃,家毁亲亡,最终溺死了自己的婴儿,被抓进监狱判处了死刑。当浮士德去监牢救她时,她已经疯了。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综述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 戏剧作品鉴赏与戏剧艺术 题目,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对麦克白夫人“双性同体性”的探讨 课程名称, 戏剧作品鉴赏与戏剧艺术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中文112班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老师 ,李虹玉,周四下午七八节, 2013年12月10日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对麦克白 夫人双性同体性的探讨 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麦克白夫人具有坚毅刚强的性格,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颇具霸气的女性。丈夫虽有野心,但没有麦克白夫人的催化辅助作用,麦克白不一定能登上君主大位。麦克白夫人是这场阴谋的参与者、实施者,帮助其夫君登上帝位的幕后推动者。但是在帮助麦克白取得王位后,内心的欲望便消失了,此时恐惧占据了麦克白夫人的内心,最终麦克白夫人没能逃脱命运的悲剧。麦克白夫人也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牺牲品,最终因精神失常而自杀。 在大多数人眼中她就是一个心如蛇蝎的红颜祸水,是一个罪有应得的、泯灭人性的恶人。然而,她是一个女人,她爱着麦克白,她尽她所能去帮助麦克白,她的

目的只是单纯地帮助她爱的丈夫实现他的梦想,而不是想让自己成为王后以获得更大的权利。麦克白夫人“几乎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妻子、一个帮手”。从这一意义来说(麦克白夫人既是麦克白政治野心的牺牲品,也是自己爱情的牺牲品。下面就通过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当中的理性精神。一、麦克白弑君夺位的幕后推动者 麦克白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被国王封为考特爵士,这应验了女巫的预言,他内心的欲望便不断的膨胀,他满脑子里面都是“未来的国王”,他迫不及待第将这一消息告诉他的妻子。但是麦克白夫人却担忧麦克白的天性:“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手段;一方面不远玩弄机诈,一方面却要作非分的攫取;伟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东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这样子!’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而是怕干”,麦克白夫人立刻决定抓住这上天赐予的良机,竭尽全力助夫君一臂之力,“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项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 当麦克白还在犹疑中,“我们还要商量商量”,心神不宁,夫人却是真正的统帅,“其他一切包在我身上”。于是宴请国王并灌醉国王及士兵,麦克白夫人把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即将行动前麦克白又延宕了,夫人呵斥道:“是男子汉就应当敢做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更是一个男子汉。”“假如我们失败了——”,麦克白又问,“我们失败?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我们绝不会失败!” 麦克白杀死邓肯之后,慌忙中仍将匕首拿在手里,在这种紧张时刻,麦夫人却极为镇定自若。她及时提醒麦克白应将匕首留在邓肯的房问里,并将血涂在侍卫的

《麦克白》之暴力叙述及其美学意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3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6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8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9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 10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1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5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16 卡克斯顿印刷业对英语传播的贡献 1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9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20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21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2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23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25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26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7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 28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30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31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3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3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3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3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6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37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3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0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分析-学术英语人文作业

Analysis of lady Macbeth's character image Macbeth is the last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The vivid world in the book and its tragedy are give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which have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Lady Macbeth is the wife of the hero in the book, and she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a cruel and vicious woman. She is ambitious and power-hungry, and she was the original instigator of Macbeth's brutal plan to assume the throne.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she is the direct cause and culprit of Macbeth's tragedy. However, behind her ruthlessness there are always women's tenderness, kindness, vulnerability and the love for her husband. Her deep love for her husband made her determined to contribute to his brilliant career at all costs. Even though her nature was good,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her husband's ambition and be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her husband, she has to arm herself with cruelty and coldness, and she must say and do something against her nature. She knew too much of her husband's hesitation and weakness, so she tried to give him a moral boost by trying to shed her femininity. She tried to summon the indomitable will and firm character of the men, and achieve her husband's dream and her own ambition by being ruthless. She had said, "come and look at the evil thoughts of men, demons! Lift my feminine frailty, and fill my whole body with the fiercest cruelty from top to heel; Clot my blood, let not pity come into my heart, nor nature's commiseration shake my cruel resolution! Come, you murderous assistants, your invisible bodies are scattered about the space, seek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enter the breast of my woman, and make my breast the gall!"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续到窦娥的父亲衣锦回来为自己的女儿平反。当我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时,我觉得悲剧不是那种浅显的受冤或者生离死别,悲剧是那种让人看后从心里都为其感到悲哀、无奈。《麦克白》就是这样一部经典悲剧。 《麦克白》这部经典著作与莎翁其他的悲剧有所不同,当你读完后不会为了它悲伤,尤其是作品主角麦克白,甚至很多都觉得麦克白是罪有应得。但当你慢慢的静下心来细想,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莎翁作品仔细读起来会被他塑造的人物巧妙所赞叹,他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或是促成着情节的发展。《麦克白》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两个女性角色,或许我自己是女生的缘故吧,我总是很在意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下面,我就分析分析我眼中莎翁创作的《麦克白》两大女性角色——麦克白夫人和三个女巫。 罂粟开的比玫瑰更艳 单纯从《麦克白》中说麦克白夫人,我觉得对麦克白夫人是不太公平的,所以我把麦克白夫人与莎翁创作的另一大悲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对比来说。麦克白夫人和苔丝狄蒙娜同是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但不同的是,她们一个是恶的代表,一个是善的代表。麦克白夫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在听说自己丈夫在路上的奇遇后,便怂恿自己的丈夫去杀了国王,谋夺皇位。所以对于麦克白夫人的死去,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罪有应得的。相反,苔丝狄蒙娜是人们同情可怜的对象,她是那么善良、那么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样一个女子最后却死在丈夫的怀疑和嫉妒中,这是多么的让人可惜啊!所以,多年来苔丝狄蒙娜被许多女性当做爱与美的代表追捧。 可是,我们将这两位女性带到现代来看,事实并不是全是这样。 苔丝狄蒙娜是很善良,很美,但是在具有古典少女美德的同时,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传统女性依附于男性生存的软弱性,这一点,在我们国家鲁迅先生的《伤逝》中也有体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苔丝狄蒙娜和奥赛罗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麦克白夫人身上是可以看见很多人性堕落阴暗的一面,但是,若带着现代人的欣赏眼光来看待麦克白夫人,我们会发现,在她身上更能体现现代新女性的意识,可以把她作为一个斗争女性的代表,甚至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恶的化身。说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不得不提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登上皇位的不可缺少的“功劳”。每当麦克白由于软弱而举步不前时,麦克白夫人总能鞭策他,激起他的决心。在做国王这件阴谋中,麦克白夫人始终比他的丈夫更加坚定。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只是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他推进了无底的深渊。 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两个人物,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两种女性

从伦理学角度论麦克白及夫人的悲剧

摘要 传统上分析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都是从人性恶的视角出发,他们被视为凶恶,残酷,弑君的恶人。本论文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找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悲剧的原因,以将处于伦理困境的悲剧英雄更生动的展示出来。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其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夫人、伦理困境、悲剧

ABSTRACT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are traditionally analy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vil and they are regarded as cruel, ferocious and regicidal coupl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from the ethics point of view. So a more vividly picture of the tragic heroes in the ethics dilemma can be depicted. For a long time, Lady Macbeth are as a guide put her husband to degenerate elements, be regarded as the fourth point, and the women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it to the women's deepest feeling and the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kespeare, Macbeth, Lady Macbeth, ethical dilemma, tragedy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摘要:历来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解读有不同角度的阐释:政治的、历史的、道德的分析,现代则更注重对文本的分析。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麦克白》中不同的意象——黑夜、睡眠、双手和王冠,来阐释其象征意义。论文关键词:《麦克白》,意象,象征意义 一、黑色的夜晚——死亡的象征。 在《麦克白》中,丰富的黑色意象是服从于主人公的心里和整个戏剧故事的。浓重的黑色突出了死亡的压抑和恐怖,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突出。莎士比亚充分运用了黑色或阴暗的色调,创造了丰富而完美的黑色意象。 莎士比亚把《麦克白》中的许多场景安排在黑暗的夜晚,著名莎学家布拉德利曾指出:“这出悲剧笼罩着一片阴郁的甚至可以说是黑暗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想起这出戏时,即刻出现在记忆中的场面几乎全都发生在深夜或是阴暗的地方。”①剧本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非同寻常的画面:在一个雷电隆隆、云雾迷蒙的荒凉的旷野里,三个似人非人的女巫疯狂地跳着舞,念着各种咒语,唱着“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的妖歌。作者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个昏暗的意象,立刻给读者以不祥之兆。实际上,黑暗几乎笼罩了全剧,剧中的主要情节如麦克白刺杀邓肯、空中的匕首幻象、谋杀班柯、班柯冤魂的出现、麦克白在幽洞里和女巫相会、麦克白夫人的梦游等等,都在夜晚或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到处都是一片阴森可怕、令人毛骨悚

然的景色。 在第二幕,国王被刺发生在一个恐怖的夜晚。一开头就已到深夜,热闹了一晚的麦克白城堡已在醉梦中沉沉睡去。“天上也讲究节俭,把灯烛一起熄灭了”,整个城堡笼罩在一片夜色和黑暗中。突然一个鬼影般的人影影绰绰地出现在离国王寝宫不远的一个庭院里,他就是麦克白。杀人的恶念使使麦克白似乎看到一把血淋淋的短刀在黑暗中狂舞,狂人梦语般地独白:“在我面前摇晃着,它的柄对着我的手,不是一把刀吗?来,让我抓住你。我抓不到你,可是仍旧看见你。不详的幻象,你只是一件可视不可触的东西吗?或者你不过是一把想象中的刀子,从狂热的脑筋里发出来的虚妄的意匠?”“我仍旧看见你,你的刃上和柄上还流着一滴一滴刚才所没有的血。”“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露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②读到这,我们似乎看到了国王被刺后那一滩殷红的鲜血。 对于刺杀国王邓肯,麦克白起初尚有些犹豫和矛盾,但有着野心的麦克白夫人一开始就表现出更凶狠的一面。她的首次登台亮相时对黑暗和邪恶的呼唤更是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开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住手,住手!”③麦克白成功篡夺了王位,但他认为“单单做到了这一步还不算什么,

《麦克白》读书报告

《麦克白》读书报告 《麦克白》为西方的一部经典戏剧,其与《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本书主要讲述了英雄麦克白将军从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妻子的怂恿下一堕成为杀兄窃国的反面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罪恶、导致毁灭。 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来对人物的行为,或对将来所要发生的事件进行预示,描写生动,细腻,富有情感,自然中的景象仿佛也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凭自己的喜好做事。它们是对人物方面的补充,有了它们,人物的性格才得以更加鲜明,形象的突出与丰富。 忠诚的人格绝对不会因为小人之心的测度而发生变化,虽然小人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的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拿麦克德夫与马尔康的对话来说:麦克德夫在对马尔康表示心志的时候,马尔康由于怕遭受伤害,对他进行种种试探,但是麦克德夫依旧是对国家和先王的那种无尽的忠诚。反比麦克白来说,他勇武异常,功绩斐然,为苏格兰王国的安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归来只是稍微听到了三个女巫对自己一些预示,便马上有了这个想法且旧挥不去,当自己的表兄邓肯国王要大商群臣,侧立储君的时候,麦克白便有了想法去剪出马尔康且自己一经妻子的怂恿便露出了自己野心。 从本文的话语来看,人物的语言基本都是我语表吾心,快人快语

没有那种含蓄内隐,行为都是他们的真心表达,一点也没有中国文学的那种中庸,有了什么想法也不轻易表达,而是要读者们费劲心力去解读,文中也夹杂了大量的吟唱,这些吟唱通俗易懂,都根植于生活,虽然文辞不够华美,却对文本进行了良好的补充,由于西方信仰的问题,语言中夹杂了许多超自然的事情,如对地狱的描写,其他灵异时间的发生,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 从中西方荣誉观来说,中方一般都忠君爱国,他们的荣誉主要是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对君主的付出,这种偏向于集体的价值观念,而西方的荣誉更倾向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把自己的荣誉看的比任何事物都崇高,士可杀,不可辱在西方的观念里面更是明显。 文章合为时而著,莎土比亚在早期创作中曾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性解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使社会风气腐败,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对此,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不可能不给予关注。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我们可看到他对极端个人主义的鞭苔因此,莎士比亚写《麦克白》的用心不可谓不针砭时弊。 在本文中主人公麦克白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双重审美特质。在命运方面,主人公以前是国王邓肯的好兄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深受国王的倚重,众人敬爱。在经过妻子怂恿,杀害国王之后,在国内施行暴政,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妻子也因良心问题最终不幸死去,与马尔康还未决战,兵士要不逃脱,要不倒戈。在性格方面,前期麦克白勇敢,正直,没有心机一戴上王冠,便性情大变:喜

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人物形象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简析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形象,他贪婪却又忧虑、“我想要”却又“我不敢”,最初犹豫不决、彷徨到最终杀伐果决、暴力冷血,所有展现的都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充满矛盾的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苏格兰国王的表弟、苏格兰军中的大将,在听到三个女巫称呼自己“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的时候,他“为什么这么吃惊,好像害怕这种听上去很好的消息似的”,麦克白要成为国王,必须要杀死国王邓肯,但是不管是以表弟的身份还是臣子的身份都是为世所不容的,是受到谴责的,所以他对于女巫们好消息似的预言感到害怕。但是在三个女巫走后,他“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麦克白对三个女巫的话还是充满了一点兴趣的,所以希望多指导一些事情,这里又显示出了麦克白对于王位的憧憬。麦克白对于王位既“我不敢”,同时又“我想要”,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权势的诱惑下想做国王,但是麦克白夫人知道麦克白的弱点,“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是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麦克白充满了野心,希望去做一个伟人,但是他却没有成就一份伟业的奸恶,他是一个人,身上也有这人性的光辉,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善与恶,在成就一番伟业与善对立时他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杀国王之前就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酖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也认识到了“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敢这样的事;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的安全”但是矛盾总有一方是会占到上风的,在认识到这一切的前提下,麦克白还是去做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亲手杀死了国王。这也是对于麦克白矛盾性格、内心矛盾挣扎的一个结束,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我不敢”不再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走出这一步的麦克白已经不存在“我不敢”了,他的心里只剩下了“我想要”。 在成为国王之前,麦克白的内心性格还是矛盾的,还有一丝理智尚存,成为了国王之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麦克白接二连三地杀害周围的人,冷血,杀伐果断。以前杀国王一个人还要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还知道报应不爽,那么现在的他“让活人、私人都去受罪吧”,麦克白已经不在乎别人了,关注的只是他自己的权势,而且“以不义开始的事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流血是免不了的,他们说,流血必然引起流血”。如果说之前的不义之事和流血是内心矛盾性格的产物的话,那么现在的流血和罪恶则是麦克白矛盾之后性格的产物,现在的他的行径与成为国王之前的行径是矛盾的,是前后性格的矛盾导致的行为的矛盾。 麦克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的前后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他自身有正面品格,有光辉的一面,但是在自身欲望的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论文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麦克白夫人历来是众说纷纭。“双性同体”并不等于“不男不女”,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力量的结合。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女性特质,男性特质 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 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悲剧。它大致是根据苏格兰哲学家HectorBoece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的。剧本大意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定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赐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不久麦克白趁国王邓肯来他们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随后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了苏格兰,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然而登上王位的麦克白想起女巫的第二个预言时仍心中惶恐,就又杀害了班柯以保心中太平。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格兰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双性同体又译作两性同体或雌雄同体。“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应用于文学批评是源自英国女权主义文艺批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伍尔芙认为伟大的作家都是雌雄同体的,“莎士比亚是半雌半雄的;济慈、斯科恩、考伯、兰姆、柯勒律治都是。” 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一个众说纷纭的焦点。几百年来,麦克白夫人大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但是读完《麦克白》,我们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的残忍和无情也并非其本性。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二 在评价麦克白夫人之前,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麦克白夫人没有自己的姓名,因为她只是被人们称作麦克白夫人。既然如此,一个无名无姓的女人又有何种力量能成为丈夫谋反篡位的罪魁祸首呢?况且,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一个女人成为剧作的主驱动力,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站在男权的角度上来写这部作品的。政治是男性的舞台。在16世纪下半叶,虽然英国的君主是女性,但是起源于《圣经》的男权观念在国民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在《麦克

麦克白人物形象

简析麦克白人物形象 麦克白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形象,他贪婪却又忧虑、“我想要”却又“我不敢”,最初犹豫不决、彷徨到最终杀伐果决、暴力冷血,所有展现的都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充满矛盾的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苏格兰国王的表弟、苏格兰军中的大将,在听到三个女巫称呼自己“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的时候,他“为什么这么吃惊,好像害怕这种听上去很好的消息似的”,麦克白要成为国王,必须要杀死国王邓肯,但是不管是以表弟的身份还是臣子的身份都是为世所不容的,是受到谴责的,所以他对于女巫们好消息似的预言感到害怕。但是在三个女巫走后,他“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麦克白对三个女巫的话还是充满了一点兴趣的,所以希望多指导一些事情,这里又显示出了麦克白对于王位的憧憬。麦克白对于王位既“我不敢”,同时又“我想要”,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权势的诱惑下想做国王,但是麦克白夫人知道麦克白的弱点,“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是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麦克白充满了野心,希望去做一个伟人,但是他却没有成就一份伟业的奸恶,他是一个人,身上也有这人性的光辉,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善与恶,在成就一番伟业与善对立时他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杀国王之前就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酖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也认识到了“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敢这样的事;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的安全”但是矛盾总有一方是会占到上风的,在认识到这一切的前提下,麦克白还是去做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亲手杀死了国王。这也是对于麦克白矛盾性格、内心矛盾挣扎的一个结束,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我不敢”不再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走出这一步的麦克白已经不存在“我不敢”了,他的心里只剩下了“我想要”。 在成为国王之前,麦克白的内心性格还是矛盾的,还有一丝理智尚存,成为了国王之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麦克白接二连三地杀害周围的人,冷血,杀伐果断。以前杀国王一个人还要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还知道报应不爽,那么现在的他“让活人、私人都去受罪吧”,麦克白已经不在乎别人了,关注的只是他自己的权势,而且“以不义开始的事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流血是免不了的,他们说,流血必然引起流血”。如果说之前的不义之事和流血是内心矛盾性格的产物的话,那么现在的流血和罪恶则是麦克白矛盾之后性格的产物,现在的他的行径与成为国王之前的行径是矛盾的,是前后性格的矛盾导致的行为的矛盾。 麦克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的前后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他自身有正面品格,有光辉的一面,但是在自身欲望的诱惑下,这些正面品质与欲望冲突,矛盾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的自身就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麦克白》主题美即是丑,丑即是美是如何贯彻的

一.《麦克白》的创作背景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自19世纪起,《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即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其创作时期处于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时期, 莎士比亚思想中的矛盾加深了。这一时期也正是英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所谓的伊丽莎白“盛世”在这时已成过去, 封建势力与王权的矛盾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与封建势力的矛盾都异常锐。而新建的斯图亚特王朝更是凶暴反动、倒行逆施, 使得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联盟开始解体。此外, 由于农村的圈地运动, 加速了农民的破产, 人民群众与王权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加剧。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 莎士比亚更多地接触到了残酷的现实, 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于是他满怀抑郁愤慈的情绪写下了一系列悲剧。了解了《麦克白》的写作背景后就让我们走进作品。 二.提出问题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莎士比亚借女巫之口在第一场就为本剧本定下这样一个主题,试阐述这个主题是如何贯穿全剧的? 三.浅析 几乎所有莎士比亚悲剧都贯穿这样的主题:世界千变万化,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人如此,命运亦是如此。在《麦克白》剧中最先出现的不是本剧的主人公麦克白,而是三位女巫。在第一场中女巫的出现是在电闪雷鸣的诡异天气下,三女巫的对话中出现了“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这个重要的主题。英国中世纪的传统观念认为事物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当伟人处于命运之巅时,最容易掉下来被命运之轮辗得粉身碎骨;骄傲是毁灭的开始,野心家在达到个人目的同时也为自己挖掘了坟墓;上帝跟你的恩惠也许是你走向毁灭的开始。实际上,剧中的每个人物,每场戏,都处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和矛盾的挣扎。 (一)简析剧情中反映出的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第一幕 第一场:最开始三个女巫的对话中,点出“美即丑恶丑即美”一话,点明了剧本的主题,表明了恶和善都是同时存在的,极端对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场:军曹叙述了叛徒的奸恶和麦克白的英勇,再一次把美丑相连,表明美和丑是可以调换。邓肯在最后说:“他所失去的,也就是尊贵的麦克白所得到的。”他是指被打败的叛徒考特爵士。他所失去的,表面意思是指爵位,可是如果连接到后来一幕四场马尔康的话:“他很坦白地供认他的叛逆,请求您宽恕他的罪恶,并且表示深切的悔恨。”考特已经成了一个悔改的人,他失去的除了爵位还有他原本拥有的贪欲和野心,而这些对应邓肯之前所说的,随着爵位的转换这些秉性也转移到了麦克白身上,这里体现出来的是普通阶层的善良和身处爵位所拥有的贪欲邪念之间的转换,是美与丑之间的转化。 第三场:麦克白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这是麦克白说的第一句话。两个对立的形容词使这句充满矛盾的话和巫婆们那句“美即丑恶丑即美”发人深思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