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

写日期:2005 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四)水污染及其防治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模式;

2、掌握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的概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的种类;

4、知道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

5、掌握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掌握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6、了解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掌握废水处理的几种技术,了解污泥处理技术,掌握几种废水处理流程,了解废水的再利用方式;

7、了解全球水污染现状,了解我国水污染现状。

(五)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

1、土壤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污染的概念,知道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2、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其成因,了解土壤退化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六)声学环境保护

1、噪声的概念、特点、危害;

2、噪声评价的几个指标,如声压、声强、声压级、 A 声级;

3、控制噪声的原理和途径。掌握消声、吸声、隔声、隔振等方法的原理;

4、噪声标准的概念,知道噪声的立法,掌握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噪声功能区域划分的关系,了解噪声达标区建设的重要性;

5、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原理。

(七)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1、固体废物的概念,处理、处置、利用的区别;

2、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

3、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4、城镇垃圾和处理、处置和利用。

(八)其他物理污染及防治

1、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2、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3、污染与防护;

4、热污染与防治。

(九)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3、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编制。

(十)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

2、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3、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4、中国环境发展趋势。

(十一)环境经济

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2、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

3、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十二)环境法

1、环境法的概念;

2、我国和世界环境管理体制;

3、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4、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十三)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2、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3、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十四)环境监测

1、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2、环境污染的特征;

3、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介;

4、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掌握环境问题

的由来及概念,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

科学的内容和分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和难点: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主要环境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

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

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

危害。

重点和难点: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影响大

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

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

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四)水污染及其防治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模式。掌握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的概念。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的种类。知道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掌握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

和过程,掌握水环境容量的概念。了解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掌握

废水处理的几种技术,了解污泥处理技术,掌握几种废水处理流程,了解废水的再利用方式。了解全球水污染现状,了解我国水污染现状。

(五)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

了解土壤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污染的概念,知道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知道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其成因,了解土壤退化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重点和难点: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污染的概念、土壤退化的防治方法。

(六)声学环境保护

了解噪声的概念、特点、危害。掌握噪声评价的几个指标,如声压、声强、声压级、 A 声级。了解控制噪声的原理和途径。掌握消声、吸声、隔声、隔振等方法的原理。了解噪声标准的概念,知道噪声的立法,掌握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噪声功能区域划分的关系,了解噪声达标区建设的重要性。了解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原理。

(七)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掌握固体废物的概念,处理、处置、利用的区别。了解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

理、处置。了解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掌握城镇垃圾和处理、处置和利用。

重点和难点:城镇垃圾和处理、处置和利用。

(八)其他物理污染及防治

了解放射性污染与防治。知道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了解光污染与防护。了解热污染与防治。重点和难点: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九)环境质量评价

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

程序、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编制。

(十)环境管理

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掌握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和管理制度。知道中国环境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十一)环境经济

了解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知道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掌握环境保护的经

济手段。

重点和难点: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十二)环境法

了解环境法的概念。了解我国和世界环境管理体制。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了解我国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重点和难点: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十三)环境标准

了解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掌握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环境标准

的形成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和难点: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十四)环境监测

掌握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了解环境污染的特征。了解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

介。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重点和难点:掌握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教学原则,以教师讲授为主,现场考察为辅。此外,每章结束后都有相应的思考题布置,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每周3学时,理论课为48学时,习题课为2课时,课堂讨论为4学时。

本课程如多媒体教学平台足够时,可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利用计算机投影进行教学,其直观性较好,易被学生接受。

五、学时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