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秦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魏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钟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石鼓文

石鼓文

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样,写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浑厚朴的大度之气。

古文

汉代发现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

大篆是周宣王时对古文字整理之后的一种文字,因经史籍之手。故又称“籍文”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

大篆

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文字。周宣王时的《史籀(zhòu)篇》就是用大篆书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此大篆也叫籀文。因为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

小篆

小篆石刻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秦刻石传为李斯所书。

《泰山石刻》为前219年时所刻,原石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书与大篆比较,笔画俭约,结体更为规矩典雅。

《峄山刻石》今所传者为宋郑文宝所摹刻,峄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郑氏为最精。以上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点是用笔匀净挺瘦,提笔疾过,圆融峻整,其笔法又如玉筋、钗骨,所以秦篆又称“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秦公簋》简化,而且结束了六国文字混乱的局面隶书

隶书

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汉朝自公元前206年高祖建立天下,经过60余年的治理,出现了“汉武”盛世,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影响深刻。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成绩好的可以做官。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的官职。汉人称汉隶书为“史书”。据班固《汉书》记载:元帝“多才艺,善史书。”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定为不变的形态。

再有就是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偏旁和原独体字一样,位置也不太固定。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字字底皆不相同,隶字把它们统一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隶变后才统一为“夫”头的字。

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

隶书的定型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还可看到一些特点。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仍沿用这种字体。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采,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

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魏碑

魏碑拓片

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点:品类繁多、风格各异我体不备。

楷书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楷书作品《玄秘塔碑》(局部)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草书

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局部

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它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烈,行云流水,舒坦。

古(章)草书到魏、晋之间(应在行书出现之后),又在逐渐起些变化,其意向与发端(群众中来的)是要摆脱隶体,便于书写,到书家手中——也就是规范化了的变体,则有过渡到后来变成今草的过渡形式,“草藁”书的出现,其流行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按羊欣《采》文中一条云∶“河东(今山西省)卫觊字伯儒,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是相闻书(尺犊)也。”“觊法”究竟是如何的一种样式,已不可知,瓘书则《淳化阁帖》卷二中传撫有“顿首州民”一帖(米芾、黄伯思均未评为伪帖),其书体大略同于古(章)草而减去了波势——也就是减去了隶笔了。其他还见有由吴入晋的陆机书的《平复帖》墨迹(机为“吴士”,当然可能东南书体中另有一个系统,不敢说他定受卫瓘的影响),又楼兰出土的许多魏晋木简中的草体字也大都相近,从蜕变的情形来看,这是时代的自然趋势,不是由一二人的意志来决定的了。

今草(包括行草在内)的确立,王羲之不愧是一位使它规范化、美化的重要家书,也是无可否认的。“今”草出现以至确立,其时间则在东晋中期了,其规范化、美化的代表书家,根据六朝文献和传世字迹(主要是唐代的勾填和宋代传抚善本)中我们所知道的则是王羲之、王洽等人。

行书

赵孟頫行书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刘法升所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活泼。

宋体

宋体文字

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书体上产生了一种横轻直重,阅读醒目的印刷体,后称宋体。到了明宋代演变为笔划横细坚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坚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如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等都采用这种字体。特点:横细坚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笔划严谨,带有装饰性的点线,字形方正典雅,严肃大方,是美术字体之首。

仿宋体

出现了笔画粗细一致,讲究顿笔,挺拔秀丽,适合手写体的仿宋体,当时称为新宋,宋

体又称为老宋。是现代宋体的一种。特点:字身秀长、宋楷结合、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起笔顿顿,落笔顿顿。

黑体

清末萌芽57年简化字体后定形。笔划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划较粗,方头方尾形成方黑一体而得名,又称方体。特点:由宋体结构,笔划单纯,相互大方,醒目粗壮。

圆黑体

由黑体演变而来,方角变圆角,方头变圆头,点、撇、捺、挑、勾略带弧,并稍加长。笔画的方粗和粗圆,虽然字形一样,所取得的效果确各异。粗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圆呈厚重而灵活的格调。因此,印刷术上出现圆黑体,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给人圆润活动之效果,又有时代感。

现代美术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美术字体层出不穷,就不一一赘述了。

汉字的种类word.doc

汉字的分类 汉字按照内部结构即造字法分类,包括六种,即通常所说的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酒”字去掉三点水就像一个酒瓶里面有酒所以酒去掉三点水也读jiu。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

“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会意字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合体的,二是必须由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否则,不能看作会意字。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会意字是“合文”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为构件的复合体,所以会意字可以拆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独立表意的文。独体的象形字不可拆开自不待言,就是合体的象形拆开之后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能成文。 成会意字的文与象形、指事单独使用的文是有本质不同的。单独

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

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谓语最爱说主语; 宾语多在谓语后,配合谓语来描述, 定语只在主宾前,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首,谓语前面常光顾; 补语天生胆子小,谓后宾后小嘀咕; 的前为定得后补,地字前头是状语。 明确概念常练习,学习语法莫怕苦。 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 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 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 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例如: 我打他 主谓宾 我打得他头破血流

主谓宾补 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主谓定宾补 今天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主谓定宾补 今天我痛快地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主状谓定宾补 完整的句子结构:(定)主//[状]谓<补>+(定)宾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 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唐) 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 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

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 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 模样。处置占卜的人就按 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 甲骨 兆的 照卜 咎。 时的 此

中国书法字体的分类有哪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国书法字体的分类有哪些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中国书法字体的分类,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书法字体的分类内容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 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中国又出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之《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答案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内容包括()条。(3.0分) A.9 B.12 C.7 D.1 2.《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字集是()。( 3.0分) A.一级字表 B.二级字表 C.三级字表 D.四级字表 3.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异表》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甚至明显讹误的现象,其中最大的问题是()。(3.0分) A.没有坚持严格的异体字标准 B.没有坚持严格的读音标准 C.没有坚持严格的书写标准 D.没有坚持字体的历史渊源 4.“咏”与“詠”所体现的异体字表现形式是()。(3.0分) A.构形方式不同 B.选用部件不同 C.部件位置不同 D.读音方式不同 5.1986年,《简化字总表》调整()字。(3.0分) A.9 B.10

C.11 D.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施行日期是()。(3.0分) A.2000年1月1日 B.2000年10月31日 C.2001年1月1日 D.2001年10月31日 7.《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三级字表中,地名用字共()字。(3.0分) A.654 B.404 C.278 D.356 8.“豆”和“荳”的解释,表现的“异体字”分类是()。(3.0分) A.等同关系 B.包孕关系 C.交叉关系 D.音义无关 9.《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在()正式发布。(3.0分)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3年

10.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的法律是()。(3.0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B.《通用规范汉字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1.异体字是汉字系统中的一种冗余现象,其表现形式包括()。(4.0分)) A.构形方式不同 B.选用部件不同 C.部件位置不同 D.读音方式不同 2.《一异表》所收“异体字”分类包括()。(4.0分)) A.等同关系 B.包孕关系 C.交叉关系 D.音义无关 3.下列汉字中,功能完全相同,表示“等同关系”的有()。( 4.0分)) A.册与冊 B.污与汚 C.峰与峯 D.够与夠 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内容包括()。(4.0分)) A.总则 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C.管理和监督

科技的发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 陈楠楠 200892610102 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系08级01班 每次网上聊天或者写作业用电脑打字时,我特别喜欢用各种电脑字体设计字体格式。板正的宋体、大气的黑体、工整秀丽的楷体、厚重的隶书,还有华文新魏、华文楷体、华文隶书、华文琥珀等,各种漂亮的电脑字体中,我最喜欢的是华文行楷。它兼具楷体的工整秀丽和行书的洒脱随性。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汉字字体的发展史。在汉字的6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再到后来的印刷体、现在的电脑字体,我们看到汉字字体的发展是与其书写材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书写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说科技的发展进步对汉字字体的演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看汉字字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促成书写材料的进步对其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现在我们看到甲骨文的字体风格,明显带着刻画的痕迹。这跟它的载体—甲骨的材质密切相关。 殷代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特点同样局限于其载体青铜。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篆书之所以写成长体,则因为竹简是窄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系—隶书—楷书—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标准字体的设计分类

标准字体的设计分类 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 书法 书法是中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字表现艺术的主要形式,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中国一些企业主用政坛要人、社会名流及书法家的题字,作为企业名称或品牌标准的字体,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健力宝等。 有些设计师尝试设计书法字体作为品牌名称,有特定的视觉效果,活泼、新颖、画面富有变化。但是,书法字体也会给视觉系统设计带来一定困难。首先是与商标图案相配的协调性问题,其次是是否便于迅速识别。 书法字体设计,是相对标准印刷字体而言,设计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名人题字进行调整编排,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准率体。另一种是设计书法体或者说是装饰性的书法体,是为了突出视觉个性,特意描绘的字体,这种字体是以书法技巧为基础而设计的,介于书法和描绘之间。 装饰 装饰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海尔,科龙的中文标准字体即属于这类装饰字体设计。 装饰字体是在基本字形的基础进行装饰、变化加工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划的约束,根据品牌或企业经营性质的需要进行设计,达到加强文字的精神含义和富于感染力的目的。 装饰字体表达的含意丰富多彩。如:细线构成的字体,容易使人联想到香水、化妆品之类的产品,园厚柔滑的字体,常用于表现食品、饮料、洗涤用品等;而浑厚粗实的字体则常用于表现企业的实力强劲;而有棱角的字体,则易展示企业个性等等。 总之,装饰字体设计离不开产品属性和企业经营性质,所有的设计手段都必须为企业形象的核心——标志服务。它运用夸张、明暗、增减笔划形象、装饰等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构成字形,既加强文字的特征,又丰富了标准字体的内涵。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求单个字形美观,还要使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理念内涵和易读性,以便于信息传播。 英文 企业名称和品牌标准字体的设计,一般均采用中英两种文字,以便于同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英文字体(包括汉语拼音)的设计,与中文汉字设计一样,也可分为两种基本字体,即书法体和装饰体。书法体的设计虽然很有个性、很美观,但识别性差,用于标识设计时的不常见,常见的情况是用于人名,或非常简短的商品名称。装饰字体的设计,应用范围非常广

整理中国汉字大全_有趣的中国汉字

文件编号________ 中 国 汉 字 大 全 20 年月日

有趣的中国汉字 刚学中文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中文没有字母呢?”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表意文字,它有形有声,变化多样,更有深刻含义,很有趣。下面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第一,独体字:如“人”字是一撇一捺两笔画,表示人两腿分开,相互支撑才能站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依靠,社会才能和谐前进。“大”和“天”两个字,人为“大”,世界上万事万物“人”第一,但是人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大”字上加一个横就是“天”。 第二,合体字:如“哭、笑、拿”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哭”字表示两只眼睛流下泪水,很伤心。“笑”字是写眉毛展开,仰天大笑,开心的样子。“拿”字是指手合在一起拿东西更有力。而左中右的“掰”字是指用两手把东西分开。全包围结构的“困”,表示树木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中生长很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困难,困难,困在家中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再如上中下结构的“茶”字,它的组成是草字头、人和木,表示茶是生长在土里的植物,人人都爱喝它。而茶的笔画是二十加八十八,为一百零八岁,所以它是长寿字,因此我们常祝福人“茶”寿。 夏宇轩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优美的汉字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外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字才是我们的根。 ----------余光中 第一课时(预学案) 汉字基本常识 一、我们平常看书、读报、习作、交流都离不开汉字。大家对汉字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你对汉字的了解。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在,国外学习汉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是艺术中的珍品。 二、汉字起源有两种说法,是哪两种?你较赞成哪一种? (1)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劳动创造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几种?请各举例说明。 1象形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人山 2、指事字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末上 3、会意字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或会意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苗囚 4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材管 5、假借法

黄金分割比例是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

黄金分割比例是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 友好一中徐连玲 关于汉字结构与中国汉字结构的关系,多有论述。但大多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圈定所有的汉字,这就使得生动多变的汉字变得僵化,理论也就显得牵强。 笔者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发现黄金分割比例确实汉字结构最基本的规律。这也证明汉字的书写确实是一种美学范畴。汉字结构分析要从细节的笔画到整体的汉字都要做分析才能做到恰当有力的说明。下面就逐次的阐述。 汉字的笔画所撑起的方框成黄金比例。 汉字的笔画的最上最下最左最右点所围成的空间是笔画所围成的方框空间。这个空间的高宽比例是成黄金分割比例的。而且这个比例延展到黄金数列比例,即1、2、3、5、8、13、21等。 在点、横、竖、撇、捺等五种基本笔画中,点有1比1、2比3、1比2、3比5等比例,这些比例是黄金分割比例,在笔画间相互搭配时适时的以不同的比例出现。 根据情况不同,笔画会相应的调整随应。 在楷书的书写中,横一般是弧形的。把横分成段落,自左向右,不同的段落中心线的倾角不同,用不同段落中心线的高宽比来比较,中心线中点的左侧部分左低又高,倾角按一定的梯次变缓,右侧如果变为左高右低,要较左侧平缓,反之,右侧就会下耷。还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过中点后继续维持一段左右高的姿态再变为左高右低,另一

种是始终保持左低右高。采用哪种情况,据不同情形而定。 横的视觉印象是横本身的高宽,各段横的实体宽度与在横框中空白处所占的高度,各处的实笔画和空白处彼此的横向纵向的对比。这些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即和谐美观。 竖的情况与横类似。 撇有直撇和弧撇之分,弧的姿态各异,有的弧撇近于直撇。撇宽高之比有1比1、1比2、2比3等基本比例,特别要提到的是,人字的撇常是3比4的近于直撇的弧撇。弧撇的最大弯曲处的不同使得撇姿态不同。也就使得撇的各段落的高宽比不同变化。 在1比2的弧撇中。由撇的右上到下,将高宽比4比1、2比1、2比2的三条线段连起来,会发现这个弧线很协调美观,实际书写时,粗笔道的中心线即笔的近似运行路线会偏离靠近边框的理论线,但中心线要渐进的离合理论线。 类似,2比3的撇由3比1、3比2、3比3的线段相接。 将这些比例长度不同的弧线连在一起会形成其他比例的撇。 如果把这个横的情况向右旋转90度,即为捺。 弧形笔画会有更小的比例 笔画按合适的比例组成独体字及偏旁部首而这个比例是黄金比例线段。 如高宽相等的撇的中部常和宽为其宽度2分之3的横相接。 笔画为按黄金比例进行分割。 笔画间相互围成的空间高宽比成黄金比例。在横与横并排时,横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大全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秦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魏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

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钟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现代汉语常用字的结构类型

现代汉语常用字的结构类型 摘要:汉字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所作的形体结构类型上的分类,其所依据的标准是汉字的结构方式,它是对汉字系统内部进行结构方面的划分,它具有演变性和多角度的切分性,而它的演变使学者们对汉字的表意性产生质疑。 关键词:结构类型划分标准演变性切分汉字表意性 现代汉语常用字总共有2500个,是人们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字。分析常用字的结构类型可以进一步了解其结构方式、结构特点、规律等,并有利于生活或工作中的应用。要分析常用字的结构类型,首先要清楚何为汉字结构类型,它和我们说的汉字构形法是否是一回事。 一、汉字结构类型的定义 汉字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所作的形体结构类型上的分类,是对文字静态的结构进行分析后归纳出来的类别。通过这种形体结构类别上的分类进一步对构型方法进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之更为符合汉字的构形实际。 在汉字研究中常常会将结构类型和构形法混淆,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构形法是对个体汉字在构形过程中,运用何种构件、数目多少、拼合方式以构件摆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构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础性的,而结构类型是第二性的,构形方法的研究有助于结构类型的研究和划分。构形方法是划分结构类型的依据。 二、常用字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同样,以字形为标志,用“形”通过“音”表达“义”。而每个“形”,都是运用不同的结构方式形成的,也因此划分出多种结构类型。所以,在常用字结构类型的研究中,某一构成方法成为划分或确定某一结构类型之依据。 三、常用字结构类型的划分 1.汉字结构类型的演变性 汉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汉字的结构类型具有演变性: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带有浓重的图画性痕迹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径。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的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渐淡化,它们的结构类型也随之而发生改变,有的则是因为构字理据发生改变引起其结构类型的改变。比如,“日”字原来是象形字或意符字,而现在记号字。因此,在研究汉字结构时,不能将对汉字原貌的考察代替对其现状的分析。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 中国人常说: 木子──李 日月──明 立早──章 双木──林 可见,一个方块汉字是由较小的块拼合而成的。这些“小方块”如日、月、金、木、人、口等等,就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我们把这些“小方块”称做码元”,意思是汉字之本。“五笔字型”确定的码元有125种。码元又是什么构成的呢?试拿笔写一写就知道,码元是由笔画构成的。这样,我们就发现,物质的构成和汉字的构成十分相似:基本粒子(几种)──原子(100多种)──分子(成千上万种)基本笔画(5种)──码元(125种)──汉字(成千上万种)。 汉字的分解 汉字输入电脑一度举世称“难”。难在哪里?难在汉字的“多”:字数多,而电脑的输入设备键盘,只有几十个字母键,不可能把汉字都摆上去。所以要将汉字分解开来之后,再向电脑输入。 l 分解汉字:像把分子分解为原子那样,把汉字分解开来,比如将“桂”分解成“木、土、土”,“照”分解为“日、刀、口、灬”等。因为码元只有125种,这样,就把处理几万个汉字的问题,变成了只处理125种码元的问题。把输一个汉字的问题,变成输入几个码元的问题,这正如输入几个英文字母才能构成一个英文单词一样。 l 分解过程:是构成汉字的一个逆过程。当然,汉字的分解是按照一定的章法进行的,这个章法总起来就是:整字分解为码元,码元分解为笔画。 什么是码元 1. 汉字由码元构成:用码元可以像搭积木那样组合出全部的汉字和全部词汇。 2. 选取码元的条件: 1)c8; 1); 1)c8。 3.“五笔字型”的码元总数是125种。有时候,一种码元之中,还包含有几个“小兄弟”,主要是: 1) 字源相同的码元:心、忄、;水、、、、等; 2) 形态相近的码元:艹、、廾、、廿;已、己、巳等; 3) 便于联想的码元:耳、卩、阝等。 所有的“小兄弟”都与其主码元是“一家人”,作为辅助码元,它们同在一个键位上,编码时使用同一个代码(即同一个字母或区位码)。码元(包括“小兄弟”)总数,以及每一个码元的笔画数是一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它们构成了可以构成一汉字的“基本”单位。 五种笔画 1.笔画的定义:书写汉字时,一次写成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线段。 1)两笔写成者不叫笔画如“十、口”等,只能叫笔画结构。 2)一个连贯的笔画,不能断成几段来处理。 如:把“申”分解为“丨、田、丨”等。 2.码元由笔画写成。汉字、码元、笔画是汉字结构的三个层次。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史料记载,小篆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唐人张怀《书断》称李斯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人尊其为“小篆之祖”。小篆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

字体设计的七种常见类型

1)字体的形象化设计 ●根据字或词的含义添加具体形象。这种形象化的设计手法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给人印象深刻。它包括笔画形象化、整体形象化、添加形象和标记形象。 ●形象设计是中国汉字最主要的特征。人类早期的图画文字就是形象化文字。运用这种手法将字图结合,形象地表达字意,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 ●形象化设计要注意具体形象在文字中的位置及图形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以不影响文字的完整性、可识性为前提,起到加强字体表现力的作用。形象的应用要避免生搬硬套,或简单图解化造成的字体格调平庸。(2)字体的意象化设计 ●意象化设计又可称为寓意变化的字体设计。它以强调典型特征或提示的方法对文字加以艺术处理,给人以想像,回味无穷。意象化设计一般不以具体形象穿插配合,而是以文字笔画横、竖、点、撇、捺、挑、钩等偏旁与结构做巧妙变化。这需要对文字设计有独特的理解与创意,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 (3) 字体的装饰化设计 字体的装饰化设计是通过修饰和增加附加纹样,对汉字的本体或背景进行装饰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用装饰手法来美化文字,加强文字的内涵,更好地突出主题,使字体效果变得绚丽多彩而富有情趣。字体装饰性设计表现手法很多,有连接、折带、重叠、断笔、扭曲、空心、内线等。(4) 字体的立体设计 ●在平面的字体上, 应用绘画透视的原理来表现文字的立体效果。一般可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本体透视等。这些手法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在绘制上比较复杂。 (5)字体的投影设计 ●利用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产生阴影的原理,使文字受光线照射产生光影,或把平面字形通过透明物体的遮盖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可以用光线的方向及投影的角度来设计,能产生多种形式的投影美术字。包括阴影、倒影等形式。 (6)电脑创意字体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普及,电脑字体也被大量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它既减少了设计制作的时间,又使设计者的创意得到了海阔天空的自由发挥。 ●电脑软件的字库中有几百种字体可供选择应用,如:圆头体、水柱体、综艺体、琥珀体等,将它们直接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会显得没有个性。需要在电脑中进一步根据不同需要,加工出各种不同的特殊效果,

汉字结构的分析

汉族结构的分析 这学期学了汉字与汉字文化课程,我从中了解到不少关于中国汉字的知识。 汉字的结构类型,简而言之就是对汉字形体结构所做的分类。古往今来,学者们一直很看重对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关于汉字形体的“三书说”和“四书说”,它们都是在“六书说”的基础上,先后产生的。 1 汉字结构类型“三书说”: 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三书说”,其实早在唐代就有体现。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谈论“六书说”时提到了“三书”,即象形、会意和形声,这为后来“三书说”的发展也许提供了发端。后来,20年代的学者沈兼士又将汉字分为四种:“文画字”、“象形字”、“义字”、“表音字”。后三者分别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汉字进行了分类,他的学说为后来“三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兰是“三书说”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三书说”的真正提出者。他在分析许慎“六书说”的基础上,肯定了“六书说”与汉字结构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一味地只遵循“六书说”,把其理论全视为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又是不科学的。所以他指出许慎“六书说”的缺点,这就迈出了很有开拓性的一步。首先明确地指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转注、假借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前四种是造字方法,而后两者只是用字方法,它们不能混淆,后两者不能归于汉字结构类型;接着,他提出了“象形、象意、象声三种,本已包括了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不过他们把图画实物的文字和少数记号文字分开,所以多出了一种象事。”因此,唐兰将汉字结构类型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是“三书说”的又一集大成者,他在分析品说了唐兰的观点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三书说”。裘锡圭指出唐兰的“三书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关键在于他认为不应该把假借排除在汉字结构类型之外,还有就是象形和象意不必划分。因此,裘锡圭将汉字划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类。 2 汉字结构类型“四书说”: 支持“四书说”的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于转注和假借字的归类问题上。明代学者杨慎认为“六书”中的前“四书”与后“两书”有区别,他也将前“四书”和后“两书”进行了区分,但并没有直接而明确地表明究竟这两者有何区别。但是,这一划分在客观上为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南宋的郑樵在其文字学《六书略》中提出了“谐声、转注一也”“假借,文字俱也”的观点,也就是他认为转注在形体上与形声相同,假借则依据所借之字的具体情况或者属于象形和指事,或者属于会意和形声。 时至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研究成果,他提出“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为书之体,假借、转注二者,为书之用。”在这里,戴震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四种结构类型,而假借和转注则只是汉字的使用方法,并不在汉字结构类型的范围之内。 相比而言,我更偏向于戴震的观点。因为转注和假借并没有产生新的文字,二者只是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较为普遍,也只是实现汉字得到更好运用的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