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论文摘要: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论文关键词:“剩女”;择偶;城市性

一、何谓剩女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边又不乏优秀的男士,但是她们却在谈婚论嫁时成为“孤单一族”。她们被社会称作“剩女”。“剩女”音同“圣女”,暗指这些女性有高洁的学识气质,却被无奈地抛到了单身贵族的行列。剩女们年龄在28岁一37岁之间,在传统观念看来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她们被尴尬地“剩”下来,卡在单身状态,赢得个“剩女”的头衔。在英语语境里,她们是“3s女性”,即eSventies,Single,Stuck。

(1)Sevenites(生于70年代)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这使得她们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和竞争带来的益处。加之7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女们“特立独行”的性格:自主性强,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成年后的她们大多数或是学历高,或是事业心强,聪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是读着琼瑶小说长大的,书本中的男女主角一见钟情,爱情道路曲折,书里的结局也是男女主角生死相许、矢志不渝。可是现实中,她们的爱情,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好像总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她们期待和尝试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错过,总是不符合她们的心愿。剩女们处于时代变革的夹层,既没有五六十年代人的吃苦耐劳和稳重扎实,也没有80年代人的闯劲和冲动,她们更多拥有的是一种既要物质又要浪漫的情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2)Single(单身)

2005年,北京70年代出生而且单身的人数大约50万人,其中单身女性超过6成。据调查,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在上海,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在香港15岁以上人口中,单身女性超过134万,大约占女性总人口的43%,这其中多数单身女性都是高收入、高学历。

(3)Stuck(被卡住)

当然,并非所有的剩女都是“独身主义”的信奉者。她们渴望完美的婚姻,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就是那么奇怪,越是才情兼具的女子,越是谈吐优雅、有生活情调的女性,越是容易被“围城”的窄门卡住,始终想进却进不去,想放弃又放不下。于是有学者援引经济规律,把“剩女”的卡住称为“婚姻市场滞销”。婚姻滞销的原因在于,剩女对自身价值的近乎完美的追求,无形中把自己的身价抬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寻常的男性不敢也不想望其项背。人到了高处,总有一种不胜寒的悲观,她们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只能一个人跳着华丽的独舞,有些无奈地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单身生活。

二、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1.事业为重

过于追求事业而忽略婚姻与家庭,这是“剩女”的通病,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找对象总是把视线上移,总想着待自身条件相当优越后再来考虑婚姻,等到真的自身条件优越了再想去寻找

伴侣的时候,却发现为时过晚。这些女性从小就是好学生,有美好的梦想,在不断的苦读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大学的时候虽有浪漫爱情的憧憬,可是为了学业,她们一心学习别无旁骛。社会的竞争信号让她们孜孜以求,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都被她们拿下。工作后,她们是单位的精兵强将,巾帼不让须眉。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紧箍咒”使得剩女忙得一塌糊涂,个人问题被一拖再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身边的男子渐渐变得稀少了。直到30岁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些不如她们漂亮、能干的昔日同学,个个挽夫携子小鸟依人做幸福女人状时,剩女们才蓦然发现:漂亮高学历的自己已然成了剩下来的那一个。

2.优秀反被优秀误

无论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传统的婚恋择偶文化都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女性一般倾向于寻觅各个方面比自己优秀的男士。在这种择偶心理驱使下,恋爱中的“剩女”往往对对象无限挑剔。在传统择偶认知里,“才女”是不会下嫁给不如自己的男性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到了婚龄的才女一筹莫展,她们在地位上虽处于“上层”光环里,但一旦下嫁,心里又难以承受“世俗看法”之轻。优越的条件和过高的择偶标准让一些男性望而却步。一方面,与剩女们年龄相仿、事业相似的男性大多已经结婚;另一方面,那些在年龄上和剩女悬殊,职业收入没有剩女优越,文化学历没有剩女高的男性却无法打动那些心怀“女盼高门”理想剩女的心扉。因此她们一开始无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择偶,挑来挑去挑不到能与自己“般配”的对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渐渐褪去,挑到对婚姻万念俱灰,直至干脆关闭情感的窗口,无奈地成为无牵无挂的独身女郎。

3.爱情心理错位

无论经历的单身生活是焦虑不安还是甘之如饴,剩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诸如焦虑、忧郁、自卑、封闭、挑剔、逆反等等,却让人不可小视。当“有对象了吗”、“你结婚了吗”、“孩子多大了”等问题成为父母例行公事式的“催促”或亲朋同事之间的“善意友好的询问”,相信不少“剩女”都会尴尬不已。虽然剩女表面上对此一笑而过,假装不在乎,但实际上或多或少会在心底产生“涟漪”。面对家庭的“催婚”压力,剩女的爱情心理是压抑的,逆反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错位心理让她们鹊桥难搭,佳偶难觅。

三、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

1.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会结构复杂,产生了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首属交往被次属交往所替代,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城市性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涉身经验逐步贬值。“经验的贬值是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经历。”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如此属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们,也许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离和冷漠。虽然她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当然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充满理性的女性有“一见钟情”的冲动。

行动及其理解_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收稿日期: 2006)07)11 作者简介: 范会芳(1976-),女,河南省宜阳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 第23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12007年2月 J ou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t u t e ofW ater Conservan cy and Hydroel ectri c Power(Soci al Sci ence) Feb 12007 行动及其理解: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范会芳,王文明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 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社会心理学大师米德与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都曾对理解的方法做过精辟独到的论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从理解的不同方面:理解的对象)))行动、理解的内容)))意义以及理解的方式)))主体间性等对米德与舒茨进行一次简要的比较;也试图就此理清米德的思想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舒茨的。 关键词: G #米德;A #舒茨;理解;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7)01)0038)04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实证主义研究倾向却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它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而忽略了社会现象所特有的主观性。正是针对这种倾向,反实证主义研究倾向(注重理解的方法)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米德和舒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 e rbert #M 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曾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许多深刻见解。他关于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论述,是对社会心理学乃至一般哲学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使他成为在有社会学背景的社会心理学家的传统中被引证的核心人物,被奉为著名的/符号互动学派0的创始人。也有人对此评论说,/米德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首要理论家之 一0。[1] 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假设有:人类以事物对他们所具 有的意义为基础对这一事物发生行动;意义产生在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解释过程这些意义不断得到修正。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注重对社会中由以构成的行动者主观世界的分析。 阿尔弗雷德#舒茨(A lfred #Schu tz ,1889-1959),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 入社会学,并把它与马克斯#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个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方向。 1939年舒茨移居美国,与其他许多水土不服的欧洲知识分子不同,舒茨到美国后,并没有像其他许多流亡思想家那样深受文化震撼之苦,而是迅速地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商务生涯使他更容易接触到美国的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有固守自己的欧洲思想传统,而是和美国本土的思潮和观念展开了创造性的对话。0[2]这其中,米德的互动论思想成了舒茨打开社会学大门的钥匙之一。米德站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台上和蔼地对他的学生说:要关注个人与他周围人的切实可感的互动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舒茨理论的中心概念:/生活世界0和/主体间性0,而其他的理论和概念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而形成的。 这其中我们可以敏锐地察觉到米德的思想对舒茨的巨大影响。在舒茨写给那坦森的一封信中,他就高度评价了米德,并指出米德独立地发现了/理想类型、社会角色和舍勒对社会化的意识的解释0这些思想。/而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0[3]下面,我

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自从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后,我发现原来社会心理学真的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在很多时候运用到这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的处理一些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一些事情的处理,可以很理智的看清楚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不让自己的生活中有太多遗憾: 首先,在为人处世方面,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由几个方面入手,我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它主要是讲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想要与一个不太熟识的人做朋友,那么最好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因为这样会增加他对你的好感度。其实并不是说请别人帮忙就代表真的是很有必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与他人共事的时候逐渐的使得双方都对对方有所了解。而且在对方看来他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帮你,为了获得认知的平衡,他就想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你是一个很值得帮助的人,比如你这个人是很善良的,我应该帮助你等等,来获得内心的平衡。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找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来聊,这样可以让对方觉得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你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这样就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来,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们的关系拉近了。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相近原理。 同时,如果可以的话,在同别人聊天的时候,最好是适当的自我暴露一下,把一些自己的事情说给对方听,这样就可以让对方获得一种满足,使得他认为自己在你的心目中是有地位的,可以分享你的故事。相应的,他也会在心里觉得你也是值得信任的人,从而把自己的一些故事跟你分享,大家的关系就是从这种互动中改善彼此的关系。 再有就是如果别人要求你做一些事,千万别先忙着答应,把它先推掉,比如告诉对方现在你没时间,很忙,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答应他,这样,在对方的心目中,你竟然在自己很忙的时候还帮他的忙,从而在他的心目中会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值得相交的朋友。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改善我们自身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偏见吧,我们人类大多数情况是在自己不充分了解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产生了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但是通过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来自于态度,偏见与我们的认知是有着比较刻板的印象。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不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的听到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德国历史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背道而驰。简言之,韦伯为了保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牺牲理念理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历史的观点,反对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类型”才能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对各种不同历史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异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解释社会学这里,就骤然转变为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作”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轫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后者的观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韦伯在发展自己的学说时,也正是借助了这些思想上的张力,来充分把握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尽管同样存在矛盾和含糊的地方,但他关注的是怎样明晰地分析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发现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如何用经验方式分析具有特殊的历史现实。总的来说,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具体分析,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异也在逐渐的减少。 3.胡塞尔的现象学 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舒茨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基础。不过,尽管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胡塞尔的思想。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章导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研究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抽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调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实验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文献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实地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定量资料分析---参看统计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定性资料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离家不远有一家公园。每逢双休日,公园的一隅,大抵会有一群特殊的人们在此聚集。是饱经沧桑的老人,有男有女。在一旁两棵树之间拉起的一条细绳上,则挂着许多卡片,上书着“某男,35岁……”、“某女,28岁……”之类的信息。老人们在这里寻寻觅觅,不时相互间打听着:“男孩?女孩?”“多大了?想找什么样的?”。碰到感兴趣的,便会更深入地交谈下去,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孩子怎样,要求对方是什么条件……没错,这里正在发生的,是如今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已经见怪不怪的“父母代子女相亲”的一幕。 在这样的情境中,事件主角的“某男”和“某女”照例是不出现的,因为他们不着急。着急的是“某男”和“某女”的老爹老妈,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上公园替儿女“找对象”去!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父母总是格外地为子女操心,无论子女愿意不愿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原本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何以竟然需要劳驾父母代为相亲?乍听之下,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父母包办婚姻的时代。自然,貌相似而实不同。老爹老妈的着急也不无原因。那背后,是一个日益庞大的人群——“剩男剩女”的出现。在这其中,尤以“剩女”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剩女云者,大龄未婚女青年之谓也。她们生活于现代大都市中,一般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三高”特征,却失意于情场,找不到理想的归宿。这些年来,其人群数量规模呈现不断膨胀之势,以致成为一种现象。“剩女”一词,亦被收录于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中。而据坊间流传的笑谈,同是剩女,亦有级别之分:25--27岁为初级剩女,名曰“剩斗士”;28--29岁为中级剩女,别号“必剩

客”; 30--34岁为高级剩女,尊称为“斗战剩佛”; 35岁往上是特级剩女,尊之为“齐天大剩”。 因为种种原因,一个女性选择单身生活。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并不鲜见的。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种“现象”,“剩女”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新生事物”,为以往所未见。然则“剩女”何以会在当下出现,并且成为一种现象? “剩女现象”在此时此刻的应运而生,以愚观之,与中国女性面临的两项重大局限条件的转变有关。其一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引入。相对于以往,独生子女时代的女性获得的事实上而非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地位的提升以及机会的平等,不必说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就是解放以后改革开放前的女性也难以望其项背。其二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众思想观念的改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前者是一国之政策,是明确的白纸黑字正式的制度安排的转变;后者可以归入风俗习惯一类,约束人们行为于无形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转变。上述制度安排的转变,成就了“剩女”生长的土壤。 不难明白,在传统社会中,不会有“剩女”现象出现。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在婚姻上,除了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外,别无选择。鲁迅先生曾经借笔下的人物之口描述过传统社会的婚姻:“……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是的,那个时候,一个年轻女子即使想“剩”也剩不下,因为父母会将其许配给一个陌生的男子,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建国之后,虽然法律文本上明确男女平等,但事实上的男尊女卑不容易消除。譬如说罢,一个家庭育有一子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1.联系具体例子谈谈高科技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高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于更迅速的了解社会信息。借助于高科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日臻完善,人类能够拍摄出可视性更强的影视片。可以说,高科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高科技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高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高科技仪器设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高科技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从而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然而,正如一切事物一样,高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着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生活的各种危害甚至是灾难。例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池。以前没有电池的时候,电不能随身携带,或多或少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有了电池之后,电则可以随身携带,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废电池如果不经过处理,随意丢弃到大自然的话,则会对大自然起到非常大的危害。以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人们买菜、买东西时只能用篮子装菜,很麻烦,也不方便。自从有了塑料袋后,人们买菜、买东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但是,人们在使用塑料袋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的危害呢?是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经过专门的处理,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呢?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Who is to blame?The “leftover ladies”or the Social?——the Research of “leftover ladies” in media reports under the Gender Perspective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women's status compared to before also have greatly improve, more and more women are highly educated, high income but in marriage is not the ideal end-result, this phenomenon also has been dubbed "leftover women age", "leftover women" mating difficult to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Leftover women" and "left", why there are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subjective reas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reports of "leftover women" content analysis, with a gender perspective to the problem of "leftover women", reflecting the social gender sensitivity is not enough, a lot of reports are based on the male perspective, the interests of the men to put forward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us ignore the interests of the "leftover women" itself. Keyword:leftover ladies gender media reports Content analysis 一、前言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自然科学的发展 社会变革的需要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 社会变革的需要 2、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被称为(? ?) 问卷调查 社会实验 实地研究 介入性研究 答案: 问卷调查 3、强调新临其境,融入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 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 社会实验方法 定性分析 答案: 实地研究 4、“社会学旨在理解和洞察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这一说法属于以下哪一流派的观点(??) 社会结构说 社会关系说 社会行动说 社会变迁说

答案: 社会行动说 5、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会学的(??) 研究功能 教育功能 社会管理功能 社会批评功能 答案: 教育功能 6、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对 错 答案: 错 7、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问题。 对 错 答案: 错 8、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提出来的分析社会的视角。 对 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culture”在英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 文化 耕耘 培养

修养 答案: 培养 2、非物质文化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 E:技能 答案: 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 3、规范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如(??)等。 道德 习惯 习俗 法律 答案: 道德,习俗,法律 4、下列选项中属于反文化的主要有((??))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 极端的将来取向 嬉皮文化 答案: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极端的将来取向 5、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是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对 错 答案: 对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1.如何理解韦伯社会学同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联系? 答: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是现象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他认为,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他从社会行动出发,研究社会关系、群体组织、制度与权力等等。他的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因此,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2)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想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由此可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就是对韦伯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舒茨在哪些方面深化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答:(1)舒茨指出韦伯观点的不足:

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②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③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④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此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⑤韦伯没有指出行动的核心特征。舒茨认为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筹划(project),正是通过筹划,行动者将其行动的意义指向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而韦伯所说的以他人为指向的行动,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人,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 (2)舒茨的深化: ①对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a.主观意义是“我”(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 b.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 ②区分了行动与行为 a.行动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择偶梯度性别差异男权思想交换 一何谓“剩女”现象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 -生于七十年代)。“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她们不甘于像传统女性那样做只能受动的被动存在的物,不相信命运对自己人生的摆布,她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存在,她们用积极的心态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圈,主动的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十分明确意识到确立主体意识的意义,[1]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觉自愿的在工作领域创出自己的蓝天。进而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第三,“剩女”大多个人眼光高,是完全的完美主义者。“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她们渴望自己能超越周围的人,成为女中豪杰,但现实社会对精英女性的排斥让她们不能容忍,以此她们就创造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虚拟世界”,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在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她们能够完全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欲望,但同时这种虚拟的控制会让她们迷失自我,进而走向不归路。 最后,“剩女”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社会层次高是很多剩女的一大特点,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生活对她们来说好像只有工作,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她们有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2011年第01期总第279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012011 Su m N o 279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 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郑庆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摘 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关键词]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意义;反思[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01-0157-05 [作者简介]郑庆杰(1975 ),男,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工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的缘起 在社会学领域,自从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之后,关于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问题,诸多社会理论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批判性分析。由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方面具备现象学的源流,另一方面,舒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是以韦伯对社会行动的阐释作为对话者展开的,而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研究者的理论不少是基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进行阐释的,所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这个研究脉络里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进一步对舒茨思想进行深入的把握,是理解此项学术研究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国内对于舒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多集中在对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行动意义的赋予、现象学方法及其早期思想的评介方面。[1-4] 杨善华、孙飞宇对舒茨行动意义理论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的 应用作了分析,[5] 舒茨与帕森斯、米德、戈夫曼、胡塞尔、韦伯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关注,[6-11] 而对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之间的困境的关联机制和理论冲突的探讨比较少,这两者的关系,既涉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又涉及现 象学社会学的奠基性概念,因此深入分析两者之间 的关系尤为必要。 生活世界 是现象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结合的重要概念,也是舒茨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生活世界 既关联着日常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赋予意义和对日常周身世界类型化知识的掌握,又关联着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和科学知识类型化问题,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虽分属不同 有限意义域 ,却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但是如何适切、正确、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依然充满了争论和困惑。那么在舒茨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论述困境?这些困境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本文选 择 生活世界 这个概念,切入对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的阐述,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展开 考察。二、生活世界:从胡塞尔到舒茨的转变(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关键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他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中途 157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1.“社会学是什么?”主要谈及了社会学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作用。请阐述学习社会学对个体而言有哪些作用? 最感官的认识:社会学是处理两个以上的社会场合的知识体系。 最职业的认识:社会学是处理关键数据并生出关键信息的技术体系。 最学术取向的回答:社会学是一个理性的人提出任何问题的“全能巫师”。 最具亲和力的回答:社会学能帮助大家理解自己所处的结构性位置,并由此获得的行动自由。 理论方面:1、学习社会学可以了解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学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为人们最终选择“应该怎么样”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实践方面: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什么是社会群体?简要阐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而社会组织是比较高级的群体形式。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正功能: 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初级群体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条件,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二是初级群体是个人走入社会的桥梁。个人无论是生理成长、心理发展,还是生活技能的学习和积累,都要紧密地依靠初级群体。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做好了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准备。 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随着社会的分工发展,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过的许多功能都已经逐渐地在向专门化的社会组织转移。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和紧张,人们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有增无减,只有初级群体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初级群体既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也是组成大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否能够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就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保存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的,并逐渐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使社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负功能: 一、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愿望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协调和矛盾上。二、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社会学调查研究报告

社会学调查研究报告 篇一: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社会调研”报告关于过江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学院:河海学院 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学号: 631103040122 姓名:向幸华 指导老师:张晓平 “团队分工说明及自评成绩表” 注:(由团队填写,个人调研不填;由团队成员据分工情况自主将30绩效分在3名成员之间分配!) “社会调研”成绩评定表 注:(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若为团队调研,“成绩”一栏为:基础分70分+该成员分得的绩效分!) XX年 3 月10 日 关于过江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偏远山区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当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甚至还不能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背井离乡,到远离家乡,远离孩子的遥远城市里谋求生活。他们只能从长辈口中或者偶尔的一个电话中得知父母音讯。当城市中的孩子幸福地享受着父母带来的无微不至的爱时,他们却落单的小鸟一样成长。他们就是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地处偏远山区的过江坡村就是中国千万留守儿童现状的一个缩影。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民生问题逐渐得到党和国家及政府的重视。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中国儿童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帮助这个弱势群体改变现状,让他们也能像城市的儿童一样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对家庭、社会、政府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有利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约束性制裁) 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就越能摆脱对集体意识的束缚。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化的职能。(复原性制裁) 权威类型:(1)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魅力型统治。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