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摘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内容:调制泡泡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小碗、水,汤匙、洗洁精、蜂蜜、积塑、吸管、示意图如下:

教师提出要求:看着示意图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变出什么?

实录:

教师一介绍完新工作,四位小朋友(ABCD代替)选择了这个活动。首先一起围着看示意图,并看明白了要加水、加洗洁精,但看到第三步加蜂蜜时,对“蜂蜜”两个字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再看看旁边有一只蜜蜂,施敏捷说:好象是蜂蜜。大家一致同意了。接下来看到最后一步时,对“吹”字也不太认识,A说:好象是吃,B马上反驳说:不会吧,洗洁精又不能吃的。想了一会也没有一个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教师在旁边做了一个吹气的动作,所有的幼儿立即领悟。于是几位幼儿开始操作。A边操作边帮助每位幼儿的碗里加水,看看图,又加点洗洁精和蜂蜜,然后大家各自开始试着吹。吹不出就用积塑搅拌几下,当何世昌吹出第一个泡泡时,开心地大叫起来:“哇,太好玩了。”A和C一直吹不出,看看别人的,又看看示意图,不知怎么办?这时,教师轻轻地对施说:“为什么吹不出来呢?是

不是什么东西放太少了?”A立即醒悟说:“一定是洗洁精放太少了。”她又再放入一些洗洁精,教师提示她搅拌之后她试着一吹,真的吹出泡泡来了,A开心地笑了。然后她兴奋地告诉C说:“你要多加点洗洁精就能吹起来了。”

分析:

这是通过示意图的投放,引发了幼儿之间的讨论式互动。在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并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才介入并通过“吹”这一简单的行为进行暗示和言语提醒。幼儿对于活动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但对于一些在活动中幼儿能力所没有达到的知识技能教师应课前丰富,比如:对汉字“吹”“蜂蜜”的认读。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二、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在设计大班区角活动“沉与浮”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如有易拉罐、铅笔、玩具、磁铁、小碗等,让幼儿尝试将沉的东西想办法让它们浮上来,而让浮的东西想办法沉下去,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三、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

1、科学区角活动的生活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与环境对话,与操作材料对话,减少了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但却真正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让幼儿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例如,在研究磁铁时,科学区角提供了铁夹娃娃跳舞,幼儿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试验,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试验,空间更为广阔,幼儿的探索更自由,可以畅快淋漓地尝试,而不是做做样子。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发地思考,发挥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学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的生活。

同时,提供的材料来源与日常的生活,涉及的层面很广。其中,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小飞机,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电动玩具和印刷用的丝网,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实验的宝贝,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

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学区角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2、科学区角活动的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比较沉浮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3、科学区角活动的针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材料对应相适应的年龄段,同时,操作方法也根据个体因人而异。科学区角活动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延伸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将高结构的活动转化为低结构的活动,又可以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还能对幼儿进行更为具体的个别化教育。因此,针对游戏者的特点投放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试从一个案例说说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的的具体实施——在设置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会亮的电珠”时,刚开始,我只是在科学区投放了电池、电珠,让幼儿想办法将电珠变亮;结合主题“钟表店”我又在科学区里投放了许多钟,这当中有机械钟,当然也有电子钟,让孩子想办法将这些不走动的秒针和分针动起来,我想孩子在进行操作时,刚开始肯定是非常盲目的将电池装进电子钟的后盖,而不知道在装电池时要分清正负两极,于是在集体活动“时钟的秘密”,当幼儿提到:有的钟不会停,一直会走;而有的钟每天都要用手拨才不会停下来,这里我除了让孩子区分机械钟和电子钟以外,又非常随机的让孩子想办法给电子钟装上电池,并教给幼儿区分正负两极的方法,同时引导还不会的小朋友可以去科学区尝试一下,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而且又很随机的将一个高结构的活动转化到了低结构的活动。

四、在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科学区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科学区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如在投放“蜡烛灭了”“水的三态变化”时,都要用到火,因此,在进行幼儿操作之前,首先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的教育,交代操作规则,让每一位孩子都十分明确:应该有几个人去玩,应该怎么玩,同时,老师也应该经常性的关注孩子的操作过程,使得活动正常的开展。

2、科学区材料在投放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

活动记录表,就是记录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情况表,也叫区域活动记录表。通过记录表,其一、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记录表中,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儿玩了科学区?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科学区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区域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有利于幼儿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可能有的孩子不能完成科学区里的活动,记录表又能很有效地提醒幼儿,

上一次哪些我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玩,从而更好的进行游戏。最后,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责任心

总之,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的内部潜能和个人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瑞吉欧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自主的创作、探索和学习。为了遵循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培训讲学

学习资料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科学领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显然,幼儿科学活动,教师更注重的是创设提供让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使幼儿能真正动手动脑。然而,由于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差异,科学活动是在集体教学中很难整齐划一的完成,那么科学区角的建立有效的弥补了集体科学活动中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科学区角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一、注重材料的引导性 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引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玩具“灯泡亮了”,这是我园在省专家的领导下研发的玩具,我做了进一步完善一一为孩子提供了图示,让孩子通过观看图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第一页图示,幼儿通过实验探究出电池同方向摆放电路不会连同,电池要按照不同方向的摆放才会连通;第二页图示,幼儿通过不同线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会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进行更多的尝试、发现;第三页图示,我设计了一个可反复使用的记录表《我会导电吗》,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电路连接哪个物品会导电,然后做出记录,并挂在墙上,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每幅示意图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幼儿对于玩具的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自我观察实践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大班科学探索区案例-小实验-多彩的冰块

大班科学探索区案例:小实验-多彩的冰 块 材料准备: 三个塑料杯或纸杯、沙子、(容量为12盎司34.09厘升)、砂砾、冻冰块的小盘、水、食用色素(三种不同颜色)、盐、铅笔、土、白糖、粗砂纸、胶带、空咖啡罐、报纸。 1、在桌面上铺上一层报纸,分别在三个杯子上贴上写有“自来水”“盐”和“糖”的标签。在每个杯子中倒入一杯自来水。 2、在标有“盐”的杯子中加入一平匙的盐并搅动以使盐充分溶解;在标有“糖”的杯子中加入一匙糖并搅动,以使糖更好地溶解在水中。 3、在每个杯子中分别滴入一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在杯子的标签上标上色素的颜色。将每个杯子中的液体小心地倒入冻冰块的小盘子,使得盘子中各有三四个格子盛有不

同颜色的液体。在睡觉前将小盘子放到冰箱的冷冻室中。 4、第二天,取出不同颜色的冰块各一块,并将剩下的冰块放回冰箱中。仔细观察这三块冰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用手摸一摸每一块冰块并说出它们摸起来有什么不同。 5、将不同颜色的三块冰块分别在一张砂纸上磨一磨。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是否其中的一块冰块比另外两块更容易打磨? 6、在一个空咖啡罐中装入沙子、砂砾或土,将盖子盖上,并用胶带将它封好,从冰箱中取出小盘,将不同颜色的三块冰块放在室外坚硬的地面上。 7、双手拿起空咖啡罐,使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5cm,松开双手让咖啡罐落下并砸到一块冰块上,挪开咖啡罐看看每一冰块有什么变化。以同样的方式对其余两块冰块进行测试,你认为哪块冰块会最先融化?

亲自动手对你的预测进行验证。 注意:空咖啡罐的边缘可能很锋利,因此当你在操作时一定要加以小心。此外,填满砂土的罐子会很沉,千万不要让它砸到你的手或脚啊!

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科学区)

津南六幼教师理论学习内容 中一班张庆娜 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科学区)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锁”活动中,我们就在科学区里投放了各种各样的锁或图片,让幼儿自己在玩玩,看看中认识各种锁,了解其用途等。2、材料应有趣味性。 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3、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再则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4、材料的暗示性。 人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来进行认知,如认识某一产品,先阅读说明书等。因此也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 此外,投放材料时,教师还要学会从幼儿谈论的话题,选择玩具时的“抢手货”等细节中,发现幼儿正在关注的事物,发动幼儿收集相关的信息、材料充实到区域中。

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技巧

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技巧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内容:调制泡泡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小碗、水,汤匙、洗洁精、蜂蜜、积塑、吸管、示意图如下: 教师提出要求:看着示意图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变出什么? 实录: 教师一介绍完新工作,四位小朋友(ABCD代替)选择了这个活动。首先一起围着看示意图,并看明白了要加水、加洗洁精,但看到第三步加蜂蜜时,对“蜂蜜”两个字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再看看旁边有一只蜜蜂,施敏捷说:好象是蜂蜜。大家一致同意了。接下来看到最后一步时,对“吹”字也不太认识,A说:好象是吃,B马上反驳说:不会吧,洗洁精又不能吃的。想了一会也没有一个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教师在旁边做了一个吹气的动作,所有的幼儿立即领悟。于是几位幼儿开始操作。A边操作边帮助每位幼儿的碗里加水,看看图,又加点洗洁精和蜂蜜,然后大家各自开始试着吹。吹不出就用积塑搅拌几下,当何世昌吹出第一个泡泡时,开心地大叫起来:“哇,太好玩了。”A和C一直吹不出,看看别人的,又看看示意图,不知怎么办?这时,教师轻轻地对施说:“为什么吹不出来呢?是不是什么东西放太少了?”A立即醒悟说:“一定是洗洁精放太少了。”她又再放入一些洗洁精,教师提示她搅拌之后她试着一吹,真的吹出泡泡来了,A开心地笑了。然后她兴奋地告诉C说:“你要多加点洗洁精就能吹起来了。” 分析: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科学领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显然,幼儿科学活动,教师更注重的是创设提供让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使幼儿能真正动手动脑。然而,由于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差异,科学活动是在集体教学中很难整齐划一的完成,那么科学区角的建立有效的弥补了集体科学活动中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科学区角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一、注重材料的引导性 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化在材料中的“引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玩具“灯泡亮了”,这是我园在省专家的领导下研发的玩具,我做了进一步完善——为孩子提供了图示,让孩子通过观看图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第一页图示,幼儿通过实验探究出电池同方向摆放电路不会连同,电池要按照不同方向的摆放才会连通;第二页图示,幼儿通过不同线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会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进行更多的尝试、发现;第三页图示,我设计了一个可反复使用的记录表《我会导电吗》,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电路连接哪个物品会导电,然后做出记录,并挂在墙上,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每幅示意图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幼儿对于玩具的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自我观察实践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图示、记录表幼儿活动过程中 二、注重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要让幼儿在短时间实现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必须为幼儿提供易于探索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26714733.html, 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 作者:张燕君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8期 摘 ; 要: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可以在科学区角自由选择、操作和投放材料,从中获得科学经验。教师在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进行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结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获得有关经验,发现各种奇妙的、有趣的问题,延续其继续探索的欲望。那么我们怎么在科学区合理地投放材料,促使幼儿获得自主发展呢? 一、投放的材料应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幼儿园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种类丰富,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小班观察阅读类、科学实验类材料少,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中班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大班各种类型的材料都比较丰富。这种投放方式与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相契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基本的观察能力,科学玩具类和制作创造类材料新颖有趣,容易引发小班幼儿的兴趣,锻炼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中班幼儿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好奇心强,教学重点是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观察阅读类材料可以扩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大班幼儿热衷于科学探究,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实验类材料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材料,有利于实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性的有效结合。 二、应选取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投放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着眼于幼儿爱玩的事物有:石头、水、各种镜子、吸铁石、贝壳、各种质地的球、各种颗粒状的食物、各种玩具等。平时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目标,有意识收集相应的活动材料,充分让幼儿玩这些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实现活动目标。要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这些东西,我们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如:放大镜、各种分类盒子、各种塑料管、手电筒、电池等。幼儿通过辅助材料可以更彻底的观察、触摸要研究的东西,凭借一定的辅助材料也可以做一定的实验,发现现象和问题。如让幼儿研究摩擦起电的实验是,除了提供玻璃棒,碎纸屑、毛巾,用毛巾摩擦玻璃棒的一端外,还需要提供、丝绸布、毛线等,除了让幼儿发现玻璃棒吸住碎纸屑的现象,并思考到摩擦的玻璃棒有静电的结论,同时探索不同材料摩擦玻璃棒能否起电,能让幼儿发散思维。

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引

幼儿园大班区域设置与材料提供 大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引 区域材料语言科学数学艺术社会 美工区: 各类纸张:彩色蜡光纸、绘画纸、旧报纸、卡纸、吹塑纸、瓦楞纸、皱纹纸等。 绘画材料:颜料、油画棒、双头笔、签字笔、水彩笔、排笔、蜡笔等。 辅助工具:钉书机、打孔机、胶水、固体胶、双面胶、透明胶、乳胶、剪刀、花边剪等。 辅助材料:塑料纸、纸盒、纸盘、纸杯、布头、毛线、绳子、包装带、一次性杯子、毛根、胶卷、扣子、各类豆子、花生、牙刷、牙签、棉签、吸管、铁丝、酒瓶、果冻盒、光碟、雪糕棍、木块、小石头(图片)。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美 术作品的要素,如色彩、 线条、形状、空间和质地 等,扩展幼儿的词汇。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 式引导幼儿说出作品的内 容。 教师可以让幼儿给自己 的作品命名,并写上自己 的名字,让孩子学习书写。 教师可以将幼儿对作品 的描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向同 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有 关美术作品的书、画,帮 助他们了解不同美术家的 风格、作品特点。 教师可鼓励幼儿用语 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对 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 不同质地的材料,了解物 质科学内容。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 加水后颜料、粘土的变化。 教师可与幼儿讨论在 有些小制作中如何保持稳 定。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 幼儿进一步地了解物质材 料的特性(如怎样才能把 这两个东西粘在一起?)。 教师可以和幼儿们一起 收集自然物(如叶子等) 帮助幼儿了解生命科学的 内容。 教师可以让幼儿用不同 的自然材料创作美术作 品。 教师可将小动物带到美 术区可以让孩子了解动物 的脚印,拓印或画下来再 观察它们。 教师可以让孩子画同伴 的影子,还可以用不同的 自然材料创作美术作品。 教师可引导幼儿为自己 的作品编号。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各种 工具、材料分类摆放,作 标记帮助孩子了解一一对 应。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并 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对称、 左右等。 教师可通过与幼儿交 流他们的作品,让其了解 方位,如上面、下面、里 面、旁边等。 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具体 使用材料时学习测量,如 用长一些的纸、画一条短 线等。 教师可在美术活动中 放一些音乐的背景,以增 加一些音乐的感觉。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美术 活动与戏剧活动结合起 来,可以让幼儿制作所需 要的面具、头饰和服装道 具、自制海报或宣传画等。 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户 外进行一些写生活动,增 加对大自然的了解。 教师可让幼儿欣赏一 些名画。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正 确使用工具和材料,积极 鼓励他们发挥想像力,创 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教师可引导幼儿学 习分泥、连接、捏的技法 造型。 教师可引导幼儿用点 状材料、线状材料拼贴或 制作能表现一定情节的作 品。 教师可鼓励幼儿综合 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 法来制作玩具、礼品、小 道具等,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师可通过示范引导 幼儿学习正确的折纸方 法。 教师通过向幼儿介绍美 术作品帮助他们了解别人 的生活。 教师可以让有美术特长 的父母或专业人士向幼儿 介绍一些作品,包括陶器、 编织品以及其它作品。 教师可让幼儿参与布置 教室的环境促进幼儿进一 步了解关于人的知识。 教师可鼓励幼儿使用废 旧的材料或用过的东西来 创作作品,帮助幼儿了解 生态与环保知识。 教师可让幼儿画不同 职业的人。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实验活动:自制泡泡水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实验活动:自制泡泡水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准备:洗衣粉、餐洗净、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见“自制泡泡水图”) 制作方法:成品 实验操作: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水杯里搅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教师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结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表面的色彩变化。 ●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里。 拓展与替代: ◆在幼儿自制泡泡水时,可以提供盐、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导幼儿对比实验。 ◆让幼儿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附:科学小知识 泡泡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与空气之间的吸引力强,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样,但如果水分子之间过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这种表面张力,它把表面张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状况下的1/3,而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张力。 泡泡水的调配比例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潦加6份水调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结合会形成

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剂,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因此,为了使泡泡不那么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里放入一些甘油。通常情况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为:2份餐洗净、6份水和1—4份甘油。透过泡泡我们能够看到七彩光,这是因为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发生折射的缘故。

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投放

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投放方法 无论就是法国的“做中学”,还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阐明了操作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正就是当今幼儿教育者追求的,与幼儿的发展十分顺应的一种思路。而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材料,独具一格,主要表现在其材料的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下面简单说说对这几点的认识科学区角活动的三性。 1、科学区角活动的生活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与环境对话,与操作材料对话, 减少了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但却真正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让幼儿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例如,在研究磁铁主题时,科学区角提供了铁夹娃娃跳舞,幼儿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试验,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试验,空间更为广阔,幼儿的探索更自由,可以畅快淋漓地尝试,而不就是做做样子。 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发地思考,发挥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学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的生活。 同时,提供的材料来源与日常的生活,涉及的层面很广。其中,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小飞机,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电动玩具与印刷用的丝网,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实验的宝贝,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学区角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2、科学区角活动的层次性。 科学就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 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比较沉浮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科学区角活动的针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材料对应相适应的年龄段,同时,操作方法也根据个体因人而异。 科学区角活动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就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延伸弥补科学集体活动中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还能对幼儿进行更为具体的个别化教育。因此,针对游戏者的特点投放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试从一个案例说说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的的具体实施—— 在设置科学区域活动“会变的颜色”时,科学区角的材料、层次做了四次改进: 第一次:借鉴了中2班用腊笔涂色变色的方式,但发现幼儿涂色的力度与均匀度不强,蜡笔的颜色杂乱,许多孩子都不能变正确的颜色,容易混淆。 第二次:借鉴中5班用色卡插卡的方式,初步确定了幼儿材料的雏

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摘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如何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如何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而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区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区域,它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探究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区域之一。 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依据"相对独立安静、延伸户外、临近水源电源、有足够的操作面、方便储存"等原则,可利用走廊、盥洗室、活动室创设开放的活动区域。我们现在临

近阅读区旁相对安静的空间,利用开放性的橱柜,割出一定的空间为科学区。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随时取放,并在科学区中提供桌面较宽的操作台,使幼儿在探究时避免相互碰撞及仪器工具所造成的危险。在宽敞的走廊上,设置了观察角,陈列各种动植物,幼儿可以随时观察记录其生长变化。将实验角搬入盥洗室,幼儿可以探究虹吸、水的压力、纸会吸水、沉浮等现象,在探索中幼儿没有压力和负担,玩得开心极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科学的奥秘。材料是幼儿活动场所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提供。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我们要制作出可供幼儿操作探究的活动材料。在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蕴涵自我教育价值,能让幼儿独立探究。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如按图示独立完成的材料,看着说明书操作的材料,可以反复尝试的材料等。幼儿可以不断反思错误,反复尝试,获得经验,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 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老师们可以多放一点心眼,看看能否通过一些小图片或小卡片的提示,让幼儿自己来发现、总结游戏的玩法,尝试根据图片提示内容自主地进行游戏,而不是光靠老师介绍、讲解游戏的玩法。例如我班的"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摘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内容:调制泡泡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小碗、水,汤匙、洗洁精、蜂蜜、积塑、吸管、示意图如下: 教师提出要求:看着示意图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变出什么? 实录: 教师一介绍完新工作,四位小朋友(ABCD代替)选择了这个活动。首先一起围着看示意图,并看明白了要加水、加洗洁精,但看到第三步加蜂蜜时,对“蜂蜜”两个字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再看看旁边有一只蜜蜂,施敏捷说:好象是蜂蜜。大家一致同意了。接下来看到最后一步时,对“吹”字也不太认识,A说:好象是吃,B马上反驳说:不会吧,洗洁精又不能吃的。想了一会也没有一个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教师在旁边做了一个吹气的动作,所有的幼儿立即领悟。于是几位幼儿开始操作。A边操作边帮助每位幼儿的碗里加水,看看图,又加点洗洁精和蜂蜜,然后大家各自开始试着吹。吹不出就用积塑搅拌几下,当何世昌吹出第一个泡泡时,开心地大叫起来:“哇,太好玩了。”A和C一直吹不出,看看别人的,又看看示意图,不知怎么办?这时,教师轻轻地对施说:“为什么吹不出来呢?是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开展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开展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开展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而大班科学区的创设对于孩子们就是很好的探索空间。但我们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空间呢?本文从如何选择科学区材料(结合大班幼儿的探究需求,结合大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科学现象,结合大班主题教学活动)以及科学区活动开展的一般流程,两个方面来论述大班的科学区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材料选择活动开展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自主游戏时间,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成了游戏的主人。在幼儿园中我们会创设很多区域,而大班的科学区的创设则能够让幼儿在这里愉快自由的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活动。对于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如何开展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去做好并深入学习的,只有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细心适时的观察指导才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下面就我在大班教学中对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和科学区活动的开展流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科学区材料的选择 1.结合大班幼儿的探究需求 大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喜欢刨根问底,也愿意主动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享受发现的乐趣。比起小中班的孩子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也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并能够探索发现事物的结构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好玩的指南针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多个磁铁和指南针,小朋友们开始玩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后来有个小朋友发现磁铁对指南针的影响,根据图示介绍,他们开始了合作探究。 2.结合大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科学现象 在孩子眼里充满了对周边世界的好奇,一只蜗牛、一块镜子、一粒发芽的种子都能让他们惊叹的合不拢嘴。经过观察和讨论,大致把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归为以下几方面:

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大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 摘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引导幼儿的积极思维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

大班科学区角材料

一、科学区 1.花开在水中:折叠纸花的花瓣,利用调查表观察并记录花朵的层数、不同材质的纸、放在不同液体中的开花时间,还可以在水、油、牛奶等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 2.魔镜魔镜之万花筒一镜面反射:通过改变镜子数量、夹角角度,以及彩色形状位置,形成各种各样的美丽形状,形成镜子万花筒。 3.大自然的颜色一颜色科学:将组合式色相环粘贴在区角,收集大自然中相同颜色的实物;将对应颜色的果蔬素材与色相环对应,辨别色彩;将彩色素材与灰色色相环对应,进行颜色和形状的对应游戏。 4.秋叶记录册一植物生长:根据页形图将捡来的落叶分类,找出常见的不同形状的落叶,将自己收集落叶粘贴在自制的记录册里,制作落叶小书。

5.有趣的静电:投放碎纸屑、尺子,尺子通过摩擦头发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碎纸屑吸起后放在指定位置。 6.水的吸附:投放卫生纸,一次性透明杯子,颜料,通过水的吸附让卫生纸上都沾上颜色。 7.纸的力量:投放A4纸,积木;能够共同合作尝试通过不同的折法记录能够承重最多的折法。 8.空气喷泉:投放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吸管、塑料杯,在矿泉水瓶上刻出三个小洞分别标上数字,矿泉水瓶里放上一定的水,将吸管从小洞插到瓶里,气球打上气套在瓶口,会发现水从吸管里喷出,记录哪个高度喷的远。 1.光的颜色:准备三菱镜、表格、手电筒;先拿表格选取材料如选手电筒就在表格里画上手电筒,(天气好就可以在太阳下进行)然后把手电筒的光照在三菱镜上转动三菱镜,观察三菱镜

反射出来的光是什么样的,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布料吸水大比拼:准备不同材质的布料、肥皂水、普通水、油水记录表,夹子,将布放在不同的水里看哪种吸的水多 3.巧取杯中水:准备塑料瓶、勺子,黄豆、石块、纸片,每个瓶子里放入同样的水,分别放入不同的物品看看哪种物品能最快取到水。 4.地图寻找:投放地球仪,各个国家标志和版块图案,放大镜;两人合作游戏一人制定要找的国家,一人用放大镜在地球仪上寻找。 5.考古大发现:准备沙子、动物身体骨骼模型、刷子等工具;在沙子中寻找动物骨骼根据图片提示完整拼出动物骨骼模型。

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投放

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投放方法 无论是法国的“做中学”,还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阐明了操作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当今幼儿教育者追求的,与幼儿的发展十分顺应的一种思路。而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材料,独具一格,主要表现在其材料的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下面简单说说对这几点的认识科学区角活动的三性。 1、科学区角活动的生活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与环境对话,与操作材料对话,减少了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但却真正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让幼儿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例如,在研究磁铁主题时,科学区角提供了铁夹娃娃跳舞,幼儿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试验,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试验,空间更为广阔,幼儿的探索更自由,可以畅快淋漓地尝试,而不是做做样子。 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发地思考,发挥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学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的生活。 同时,提供的材料来源与日常的生活,涉及的层面很广。其中,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小飞机,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电动玩具和印刷用的丝网,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实验的宝贝,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学区角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2、科学区角活动的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 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比较沉浮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科学区角活动的针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材料对应相适应的年龄段,同时,操作方法也根据个体因人而异。 科学区角活动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延伸弥补科学集体活动中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还能对幼儿进行更为具体的个别化教育。因此,针对游戏者的特点投放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试从一个案例说说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的的具体实施—— 在设置科学区域活动“会变的颜色”时,科学区角的材料、层次做了四次改进: 第一次:借鉴了中2班用腊笔涂色变色的方式,但发现幼儿涂色的力度和均匀度不强,蜡笔的颜色杂乱,许多孩子都不能变正确的颜色,容易混淆。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教师指导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教师指导 09级学前教育 王娅君 40915090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教师指导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有效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场所,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科学区域的价值角度,着重对科学区域的相关材料的投入以及教师的指导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教师指导 正文: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去引导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以此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十分强调儿童自主探究和建构的过程。在当前区域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幼儿教师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场所,积极支持和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科学区域活动的价值 1、建构认知结构 皮亚杰曾经说过:“操作活动是幼儿最重要的活动”,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性,只有在不断的与周围材料的操作和互动过程中,才能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科学区域活动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操作材

料的机会。 例如,在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两只手里拿着质地不一样的材料从高处让它们自然下落,一种材料是糖纸,一种材料是纸片,幼儿发现他们在同一高处落下,但是落地的时间不一样,纸片落得快,糖纸落得慢。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又用了不用的材料进行比较,羽毛和弹球,发现弹球落得快,羽毛落得慢,这次就引起了幼儿的疑问,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在反复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后,幼儿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较轻的物体下落得慢。教师用简单的材料让幼儿构建了简单的对地球吸引力的相关认知。 2、获得关键经验 幼儿通过操作不同的材料会获得不同的对于科学知识的“关键经验”。关键经验是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 识的深层理解,关键经验的获得和发展有赖于幼儿与环境( 物和人) 的互动,有赖于经验的积累。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关键经验是通过一系列适合他们的科学活动获得的,而科学活动的开展以“活动区角”为中介,教师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幼儿在科学活动区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从而更好的获得关键经验。 3、促进社会化发展 幼儿的发展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比如,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

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之材料投放和使用

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之材料投放和使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科学区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区,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一、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提出“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在我们身边,孩子经常能看见妈妈把衣服浸在水里洗,用餐巾纸擦汗,用塑料瓶装水等对吸水这种现象有所知晓。于是我就在班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吸水》,通过活动幼儿更明白吸水这一现象,学会怎样判断吸水,让幼儿知道为什么餐巾纸用来擦汗而用塑料做成瓶子装水。这种经验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和感觉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保持长久的强

烈的对周围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材料应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总能促使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认为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如科学区中我投放了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纸盘和泡沫板上不断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分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 孩子们从一开始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