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支柱性产业,同时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的行业,其发展正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房地产开发与消费信贷占金融信贷总额的比重,以及它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和GDP 增长率。房地产行业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与繁荣和金融业的稳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房价大幅波动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是房地产行业波动导致金融风险的一个主要外在表现。尽管银行业陷入萧条或危机并不一定是由于房价过度波动带来的,但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它的确给一些国家的银行业带来了危机。1992-1993 年我国海南、北海相继出现房地产泡沫,这次区域性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正在发展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系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效应。因而,金融监管部门及货币当局越来越关注房价波动及其与宏观经济和金融业的互动。在1996 年底我国房地产业走出低迷,1997 年进入复苏期,房地产市场走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然而在1997 年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疲软,其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为推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较为宽松的房地产政策。1998 年,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宽松的住房金融政策的实施及减免税金,以降低购房者成本等措施的推动下,整个房地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投资增长率逐步回升,各项指标趋向较好,景气指数稳步攀升,我国房地产业自此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不断上涨,2003 年、2004 年各项指标加速上升,这期间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报告表明我国房地产的确存在区域性泡沫现象。2006 年、2007 年相关指标显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全局过热苗头,部分中心城市和地区的房价甚至上涨了几倍,房地产泡沫显现。

2008 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房地产业一度陷入低迷。此后,在国家拉动内需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刺激下,2009 年3 月开始,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了新的景气上升通道。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研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得出通过房地产行业的先导性作用来带动我国经济复苏的针对性建议。因此,研究房地产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 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业也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现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居住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与其相关产业,如建筑业、建材业、化工业、装饰装修、家电等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屋中介等新兴业态的形成。并在社会进步、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房价增长过快”、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同时,在不同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由于采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各国房地产业发展也经历

了各不相同的历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快的条件下,房地产业波动的过于频繁或剧烈,不仅会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浪费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增加投资者的决策难度,甚至对本国乃至国际经济产生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一国房地产业泡沫的破灭,不仅会给本国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通过经济危机国际传递机制的作用,也会给世界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如70 年代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90 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平成景气的终结,90 年代中后期以东亚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和2008 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次贷危机为突出特征的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房地产业既是一国的支柱产业,也是强烈影响世界经济的产业。

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

一般而言,房地产周期是指房地产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运动的过程。它一方面同国民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同行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程度紧密联系。从各国(地区)经济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看,房地产周期往往与该国(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相协调。因此,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不同,房地产周期波动的频率也各不相同。房地产业周期波动是房地产经济水平起伏波动,并表现为一定的周期循环的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房地产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扩张与收缩两大阶段、循环往复和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环节。这个描述则是被研究者公用的,用来分析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一个基本结构框架,是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虽然理论界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定义有各种各样不同表述,但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质表现形式还是有共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房地产经济周期可以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中又可分为复苏与增长阶段、繁荣阶段、危机与衰退阶段和萧条阶段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构成了房地产扩张过程,后两个阶段构成了房地产收缩过程。当扩张过程转为收缩过程时,房地产经济达到繁荣阶段的波峰;当收缩过程转为扩张过程时,房地产经济达到萧条阶段的波谷,然后再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房地产周期的特征房地产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类似,总起来讲,房地产周期波动呈上升期、下降期两个期间。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复苏阶段。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增长,其主要特征为:一是市场从萧条阶段复苏,交易量回升,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企业的逐步景气,拉动商用地产需求增加,同时伴随着经济复苏,居民的收入也会增加,进一步刺激住宅需求的逐步增加。此阶段的购楼者大部分是真实需求者,而投机者由于还看不清市场方向,一般会选择谨慎入市;二是房地产价格逐步回升,由于需求的逐步增加,房地产价格会稳步上升,供需基本平衡,此阶段的房屋供给主要表现为开发商在萧条阶段的房屋库存,因此,此阶段又被称为开发商的“去库存”化阶段;三是在需求拉动下,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房地产开发投资会逐步增加,新开工面积速度会加快。四是土地交易市场逐步回暖。

第二,繁荣阶段,即常说的“波峰”。此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其主要特征为:一是需求极其旺盛,由于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投机者会大量入市,加上未被释放的刚性需求,交易量会急剧增加,旺盛的需求会拉动房价快速上升。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刚性需求受购买力限制会被“挤出”,购房者逐步减少,而投机者在涨价预期的诱使下,仍然十分活跃;二是在需求的拉动下,开发商的投资量会急剧增加,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会扩大,楼市供应充足;三是土地价格会被不断炒高,“地王”的出现会进一步拉高房价。四是房价的上涨持续到远远超过了居民正常购买能力时,便会出现“有价无市”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预

示着房价“拐点”即将来临。五是房屋的空置率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都会出现增长。

第三,衰退阶段。此阶段时间较为短暂,其主要特征为:一是高房价把刚性需求购房者“挤出”,投机者的高价房又无人接盘,楼市交易量会明显减少,直到锐减;二是“有价无市”的市场格局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高杠杆率”的行业,开发商为防止资金链断裂,会急于回笼资金,楼市交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折扣促销。如果开发商和“炒家”集中抛售,则房屋价格会急剧下跌;三是市场推出楼盘逐步减少,实力较差的开发商难以为继,直至破产。四是土地交易市场会骤然降温。

第四,萧条阶段,也就是常说的“波谷”。此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其主要特征为:一是交易清淡,打折促销随处可见,但楼市交易量仍然下滑;二是价格跌势继续,甚至跌破物业原值;三是土地交易“流拍”现象频发。四是众多开发商破产,甚至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在所难免。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宏观经济处于高成长阶段,加上城镇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地产业整体上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加上政府对宏观经济和房地产业调控适时、适度和适当。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我国的房地产业是很难出现“萧条阶段”的,一般是从衰退阶段(增长率放慢)就很快转向复苏阶段。从实际情况看,2008 年我国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业一度陷入衰退,年底政府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于2009 年3 月起,房地产市场就迅速复苏直至火爆。从衰退到复苏,时间跨度没超过一年时间。

房地产周期和国民经济周期的关系

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有很强的关联关系。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房地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也将随之上升,整个房地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况。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越快;同样,由于房地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是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所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房地产上下游50 多个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房地产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来看,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具有密切联系,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周期波动在房地产行业的具体现。从整体来说,一国的房地产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波长大体一致。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在时间上不一致。传统的房地产周期理论认为,房地产的繁荣、衰退期超前,而复苏、萧条期滞后。但从近年来世界的实际情况来看,却显示出房地产周期的复苏、繁荣和衰退阶段超前于宏观经济的周期,而萧条阶段滞后。2008 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房地产业的衰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2008 年底国家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向经济体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使得房地产行业在2009 年初率先复苏,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向好。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中,房地产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呈现以下特点: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由于房地产业是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政府为了剌激宏观经济,往往增加投资,大兴土木,从而使房地产业比宏观经济先期复苏上扬。随着宏观经济的扩张,对生产资料、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增加,进而带动房地产需求上升,使房地产业先于宏观经济的扩张而扩张;

房地产业经过复苏阶段的准备,其先导性产业的作用要充分显现出来。房地产业的高涨期要比宏观经济高涨期来得迅速。因为在繁荣期,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社会对各种商品房的需求扩张,拉动了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从衰退期来看,房地产要早于和快于宏观经济。房地产的提前衰退是由于房地产的“超高涨”或“超前发展”使得部分购房需求提前释放,当房地产业真正进入繁荣期后,就会显

得“后劲不足”,从而使得房地产业提前进入衰退期;

当房地产业的衰退使得宏观经济衰退进而出现萧条时,由于房地产业本身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在其他行业都进入萧条的时候,人们会放弃其他投资,转向房地产开发投资或直接购买房地产,从而维持房地产市场一定的供给和需求,推迟房地产市场的萧条,然后再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周期。所以房地产业萧条期相对于宏观经济的萧条期要晚一些。

同时,房地产周期不仅是被动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对宏观经济周期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房地产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当其健康发展时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能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房地产行业严重萎缩,其连带性也将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产生制约效应。但如果房地产业脱离国民经济过快增长,也会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较为强烈的阻碍作用。

对于完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房地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涉及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演进,而且还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抑制房地产泡沫,客观上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银行体系多方面的努力。为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属于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客观上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法律应该是第一位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须不断完善和健全房地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其在相关法律体系的框架下良性发展。1.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房地产法律、法规。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其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尽快修订和完善;而对于某些法律、法规的调控盲区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要理顺房地产业的行业管理,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协调好彼此之间的配套和衔接,避免政出多门。

2.加快制定房地产基本法的进程,以基本法为核心,加快配套的具体职能法规、制度的建设步伐。我国已颁布了《房地产管理法》,与之相配套的《房地产抵押法》、《房地产评估法》等职能法规也应尽快出台。

3.注重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房地产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与诸多部门、行业的联系,如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环保,且与建筑行业等有密切联系,就决定其与诸多法律规范有联系,而这些法律规范又相互制约。在制定房地产业的法律规范时,就必须考虑与这些法律规范的协调,避免法律规范内容的抵触。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上的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迅速上升推动房价上扬。房价的上涨已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如何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保障居民的合理居住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多元化的住宅供应体系,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住房保障制度。一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市场,控制高档住宅的建设量,鼓励多建低价位的小户型住宅,使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结构和需求结构相衔接。二是要使广大低收入家庭切实享受到住房保障制度的倾斜就必须大规模地推出经济适用房。三是要满足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就必须加强城镇廉租房的建设。按照国家住房改革的战略要求,逐步建立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梯次结构的商品住房市场。即:高收入者住

商品房,中低收入者住经济适用房,低收入者住廉租住房。四是要从源头上考虑如何提高购房者购买个人住房的购买能力。政府应该以提高购房者的家庭收入水平为手段,通过提供各种就业机会,提供各种劳动技能培训,达到提高其住房购买能力的目的。五是为扩大配租对象须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财政专项支出、土地出让收入补贴、公积金的增值部分以及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源稳定的专用住房保障基金,专门用其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

目前,《住房保障法》已经列入今年国务院的立法计划,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引入社会力量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比如某块地块确定为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可以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邀请有志之士参与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力量致力于保障住房建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

(三)调整土地出让形式,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房地产的核心是土地资产,土地资产价格是虚拟经济扩张和收缩的指针。为了合理调控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个人、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有效利益机制,须重新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机制。一是合理划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土地出让收入中比例,抑制地方政府为追求内部私利的“内部效应”的刺激下大幅度推高土地价格。二是减少土地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的调节,严厉打击开发商圈地囤积和炒卖土地的行为,维护土地价格稳定。三是对土地出让金的有效管理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使土地使用的集约度提高,从而相对地增加了土地的供给。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也减少了地方政府官员寻租的可能,降低了拍卖成本。四是现行土地补偿机制的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出让收益中的比例,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价格。实行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有利于缓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政府对土地实施收购储备和统一管理能真正实现其宏观调控职能,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收购整理后的土地主要用于政府资助住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这就要求要实施好相关的城市规划。一是国土房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定时定量地将储备土地投入市场,严格控制土地总量,避免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国土房管部门应在市场机制满足各种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把握达到城市用地结构的平衡。三是要严格土地的招投标管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体现土地供给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四是应加强对国有储备土地运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控制,让其有效运转。

2010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首次被纳入国家预算。这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和对其使用的透明度,使得之前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长期游离于国家帐本之外的状态得到了改善,得到了应有的监督。此外,对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可以增强其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助推力。

(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房地产业的发展同金融业密不可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持,但也可能由于其占用了大量资金,导致无效占用或低效率使用社会稀缺资源,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引发房地产泡沫。泡沫的崩溃不仅严重的削弱了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而且使得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业遭遇重创。因此金融业在分享房地产业因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时,应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入手,保持审慎和冷静的态度,提高抵御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关部门应更加注重房地产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避免决策失误。继续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有步骤的开发新的金融工具转嫁风险或规避风险。加强金融行业内部的风险监管力度,提高贷款质量。一是要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管理,加强对开发企业是否具有资质、是否具有“四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等条件的审核。二是要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资质审核,严格按照房地产贷款的相关要求和程序发放贷款。三是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浅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认识

浅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认识 ——中国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即使刚刚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浪潮,但中国经济复苏的局面势不可挡。在政府宏观经济的调控下,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将会保持这种发展趋势,特别是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将会使中国未来经济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明天。 中国经济是在1979年以来三十二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三十来年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究竟在哪里? 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是蕴藏于民间的极大积极性。事例如下: 第一农业承包制,农业承包制当初称为?大包干?也就是包产到户,包田到户。1979年大包干在一些地方农村中是农民自发实行的,成果显著,于是各地农民纷起模仿,一下子在全国就铺开了,几年之后,农贸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有。又过了几年,粮票、油票都取消了,这不正是民间积极性所造成的结果吗? 第二乡镇企业。农民承包制实行以后效率增长了,农村出现一些多余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到处建,不需要国家的投资,农民自己为产品找销路。这样很快在计划体制之外就形成乡镇

企业产品的市场,旧的计划、生产和销售的格局被打破。 第三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在农业承包制推广和乡镇企业兴起的同时,198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按照市场规则运行,高楼一栋一栋一排一排竖起来,深圳建设速度之快给人们一个启示,我们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完全可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人才资金从全国各地流向深圳,内地按计划组织生产,深圳依靠市场调节市场的格式基本形成。 以上都是民间积极性发挥的奇迹。三个例子说明农村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经济开辟了新路子,就像平静水面上又加三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浪,从此中国经济再也不能回到过去了,这就是我们的实践,充分说明了民间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民间润藏着大量经济积极性,但是还有很多的限制因素的存在,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中国经济。其实,限制民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因此,我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道路,包括经济转型,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这可以使中国产品增加国际竞争力,也使我们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工业化这样的道路,使我们能够顺利走下去。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他们长期工业化慢慢积累起来的,

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摘要: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的经济受全球的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经济形式走向不稳定,我国将继续实施以稳健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经融紧缩政策,实现稳中求进,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形式,调控 正文 一.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方面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上看,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这将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国内方面 、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 金融危机正在倒逼中国经济从“出口”转到“内需”上来。2012年,我国将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降速的有利时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强制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退出与调整,同时倾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及产品崛起,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转型进程中,一批出口型企业、高能耗型以及部分高成本房地产企业,将会遭

中国经济发展(中英文)

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紧跟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完成了诸多造福百姓的巨大工程,例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等。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用水用电都更加方便快捷,出行选择也多种多样,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学校硬件设施更加优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也愈趋完善,他们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享有养老保险,再加上改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都能安享晚年。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政策牵动着世界的一呼一吸。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为中国经济喝彩。 总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see that our economic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We have made big economic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under the lead of our party. There are countless programs making benefits for common people, such as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e have easier access to water and electric power in daily life, and we have more choices when traveling. Every child can go to school and get an education in better school facilities.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tuition fees with proper assistance. Old people have assurances no matter where he lives, and they can enjoy their life with the reformed social safety net.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world.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keeps on improving, and we mak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world economy. Joining in the WTO, our economic policies control the breath of world. 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world EXPO make the world give us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 In a word,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s at an amazing speed and has made encouraging breakthroughs. I believe that the tomorrow of our economy will be brighter as long as we try our best effort.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国际势力相互激荡,以下是我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一些较浅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当前国际格局分三大块::美国领导的单一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还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实力较中的国家、还有就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发展趋势在和平与战争中胶着。 当今的国际形式对我国及存在有力的因素,有存在不利的因素。 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利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

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格局总是会随着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势力对比可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围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围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则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浅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浅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21世纪,全球化的脚步时刻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产生了密切交流;同样的,它也带来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诸如强国侵略弱国或大国干涉小国内政之类的报道,让我们在了解每天世界都发生了哪些大事的同时,也看清了当前世界的整体发展形势及中国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一、美国重返亚太 2011年夏威夷APEC会议的召开,美国力推的TPP引起广泛关注,他被视为美国重返亚洲、制衡中国的关键;而首次作为正式成员国出席东亚峰会,则被认定为美国正式重返亚太地区的标志. . . . . . 实际上,所谓“美国重返亚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据有关资料表明,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也同时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考虑,当然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动作,也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一些调整,相比于原来有一些新的举动。我想,它的主要目的说白了就一句话,就是奥巴马所说的,“我们美国绝对不当老二”。客观上来讲,其实就是针对中国来讲的,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最好,势头最猛。 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先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一区域,地区整合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出现的新情况,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在美国看来,在这区域,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美国看来,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还存有一些热点问题。就是固有的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还有现在谈论很多的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热点问题,美国人觉得有可能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因而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部署在这一区域。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 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及走势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与走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姓名:郭顺洪2014文化社会学学号:201401122023) 摘要: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生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截止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8.3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这35年中采取摸着科学与知识的石头过河的独特方式,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共识。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1、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据测算,2013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8万亿美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2.84万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9%,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51%。 2、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0%,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屈居世界第二位。在人类历代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30年,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3、中国的资本积累主要吸引外资引入,华人华侨的高投资,城乡居民的高储蓄、政府财政的高税收来完成。以2010年为例,中国吸引外资1850.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2%。从1989年至2010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940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资本累计为4484亿美元,占41.0%;来自中国台湾的资本累计为520亿美元,占4.8%;来自中国澳门的资本累计为109亿美元,占1.0%。港澳台共计46.8%,占具中国吸引外资的近一半。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42%,高于世界平均储蓄水平21%的近两倍,为中国经济发展拥有充裕的资本,成为资金积累的重要手段。201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12.9万亿元占占GDP比重已达22.7%。 4、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干。2000至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制造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46%,高于同期第一产业5%和第三产业43%的贡献度。2013中国GDP高达8.3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贡献占1/3。虽经过30式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简单制成品等已遍布世界各个市场,据HIS环球透视统计,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已高于美国0.4%,在数量上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但由于未掌握上游核心技术,也缺乏下游的品牌与渠道优势,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最终利润分成中也是份额最少的。 5、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产业化的载体。在科技园区中逐渐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科技界为引导,构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变二元动力为三元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擘。 6、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级生态修复。在经济发展中,

浅谈体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体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体育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体育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正蓬勃发展。现代体育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体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形成体育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也给中国政治、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让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重视对体育产业的经营,使其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体育体育产业经济增长体育经济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体育行为,更是一项内涵广泛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人类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要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体育与政治就存在着复杂、互动的深刻关系。作为人类的具体行为表现,体育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体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上层建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一定

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对体育行为的研究可以直接把握社会的动向及其政治背景政治决定体育的性质。 一、体育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 体育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体育产业的性质、发展规模及运行状况。从体育产业的性质看,体育产业的主体产品是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是一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体育产业提供的体育服务产品具有满足居民日趋丰富的生活需要的功能,使体育产业成为提高现代社会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类型。从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用于精神需求、满足享乐方面的开支相对增加,促进了以满足人们精神、享乐需求为主的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的产值和规模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不断扩大,进而在现代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体育产业的运行状况看,体育产业不仅是服务业的新兴产业,也是与人的健康和娱乐密切相关的产业。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比较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三、中国旧经济模式的缺陷和向新经济模式的转变 中国近代工业经济始于鸦片战争,西方殖民工业在东南沿海登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近代工业的发生范围,同时也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殖民工业的市场。这一时期的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也相继产生了经营农产品加工的官办工业和“外资”企业,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4%,开始形成了全国第一批较大的工业点。但甲午海战的失败,意味着中国自然经济的北方防线崩溃,促进了中国工业经济以日本帝国主义利益为中心的重心北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法德俄等国无暇顾及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日本资本开始在中国增强。1927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侵略中国的计划,开始推行全面占领中国工业市场的战略。首先,日本在东北大力投资扶持重工业,建立了煤铁中心和钢铁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化学、机械等直接服务于军事的工业;开发了东北的水力资源,以水电为主,建设了电网,为进一步推行侵略中国的战略提供了廉价动力。这样,东北的重工业围绕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目标很快就在全国上升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其次,日本在华北的重点是击垮中国的民族资本,掠夺华北资源,发展轻工业。抗战前夕,青岛已有50万纺绽,天津已有33万纺绽,与上海并列。这样,青岛、天津、上海成为全国三大殖民工业中心。最后,日本力图摧毁中国南方工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