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

2006年10月21日-22日由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主办的“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瑞士和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近百位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实务界人士共聚一堂,集中探讨和交流了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会议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丰硕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原因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能源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中国已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其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化石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使中国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威胁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特别是,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成为了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十五”期间,尽管中国比较好地完成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指标,但没有完成主要污染物的控制指标,也没有完成节能降耗的指标。特别是,从统计指标来看,今年的上半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和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上升了一些。根据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前三个季度,我们GDP的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7%,但是电力消耗却增长12.9%,说明我们节能降耗的问题很多,任重道远。

尽快转变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遏制导致气候变暖的不利因素已成为我国政府在立法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考量。中国制定了能源发展的方针,这就是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体系。为此,中国已经制定了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10%,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左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的目标。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1000美元左右的情况下,依然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重视控制温室空气的排放。中国*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成员李扬勇、龚向前、蒋亚娟、邓海峰参与了本文的撰写。

积极参加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有关的国际公约,并且非常重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执行工作。近年来,我国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并根据各项法律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能源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可再生能源费用分摊政策、专项资金政策,还有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办法等等。目前正在着手制定《能源法》,对《循环经济法》、《石油天然气法》、《节约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但是,中国要实现节能降耗、发展清洁能源的目标和参与国际合作履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相关国际法律义务,需要加强研究和交流。作为中国第一个能源法律问题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在台达教育与环境基金、美国自然保护基金和GE的共同资助下,主办召开了此次会议,希望能为探讨和解决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法律问题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

二、会议交流的主要外国经验和成果

有专家认为,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能源所使用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提高效率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能源效率与生产效率和技术是紧密相关的。行业监管部门和能源监管部门也好,都应该采取非常好的方式提高能效,保证环境质量的改善。非市场为基准的措施,也是非常有利的。中国的能源法和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实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关键在于要把能源当作一种资源来对待,而且是一种可以跟踪的、可以量化的、可以衡量的、可以估计的资源,这样就使得这些能源的规划者,比如在规划的时候考虑能效问题。能效应该是当作能源资源的一种。部分专家认为,绿色建筑的标准,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准,这种虽然不是强制性执行的,但是是可选性的,你如果贴上绿色的建筑标准带来一些好处。学者们提出创建节能激励机制,采取鼓励措施以更好的提高能效。提高能效的机制;政府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和协调的作用,制定强制性的监管条例和法律,确保节能款项专款专用。能源效率和立法贯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

学者们介绍了欧盟的成功经验:首先确立了一个发展目标,然后设立支持计划即能源发展的框架计划、优惠政策和绿色证书制度。为了执行这些政策,简化行政程序,还有反垄断、反进入的壁垒,另外确立了检查与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惠的上网价格等等这些政策。部分美国学者认为气候变化控制主要

是从全球性的角度来思考,从区域性的方位来行动。一方面在技术方面的力量,应该有先进的技术促进清洁的能源,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发现新的可再生的能源,提高这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第二点减少温室的排放,也可以从政府的层面开始。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政府支持在东京建立了一系列的组织机构保护环境。有些大公司、东京的市长以及东京的一些政府机构也是开始整合各个公司他们在环境保护和防止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的一些成效。这种考核也是分为几个部分。首先,鼓励这些私营企业参与到防止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会引导其推广这样一些行动计划,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地方的政府提供各种协调工作。还有推出一系列的举措,在日本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从全球温室效应来看,日本一些当地政府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当地的政府可以改善当地的环境,从而最终改善整个国家的环境。1979年日本能源法出台,规定了各利益相关方都有权利和义务的。例如如果这个企业不能够达成他的这种环境方面的目标的黑名单制度,以衡量企业的这一方面的贯彻的程度,通过发挥一种离心率的作用,这样能够让整个政策能够更有效。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Youngho Chang博士认为应当通过加强多边环境条约的签定和执行,在各个国家之间,社会部门之间,社会的成员之间建立起一个联系,以促进公众的参与,然后信息分享。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法学院的Joseph Dellapenna教授认为应当侧重于微观的、务实的,而且尤其注重用经济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部分美国学者认为,能源政策方面,政府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整个执行机构的这种可信度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贯彻的机关应该是可信的,这样的话,公众才愿意相信这些执行机构,才愿意交能源税。要对这些执行机构要有一些权利要移交给他们,通过法律审查来监控这些执行机构,并且法官在决策方面需要能源方面的专家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而这种监控的体系也是不断的在完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执行机关,给他们权力的时候,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监控。建立“可信度、还有信任以及参与度”的政府价值观。那么,在我们建设这个体系过程中,我们要给这个执行机构一些措施。我们美国有一种叫做(英文)出台法律过程中的一种实践,就是强调公众的参与,机构要向公众解释,法律出台的原因。法律解释在美国的透明度是非常高的,强调公众的参与,但是同

时,由于公众的参与度太高了,也就是说内部扯皮的这种现象也是会发生的。还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推进绿色能源计划、绿色电力计划。那么绿色电力和客户的选择,大家可以选择用风能作为主要的地方。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Robert V.Percival教授认为,应当加强税收的调控作用。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的Denise Eileen Antolini教授减少这种能耗,而且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降低能耗。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认为,环境问题是非常专业的问题,所以环境问题就不应该通过公共投票来解决,环境问题还是要由专家来解决。在台湾呢,法律目的也就是要敦促政府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建立一个委员会来专门监控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工作。如在政府认为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的行为、经济与环保公共之间的冲突,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环保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冲突。环保监管部门并不能完全从法律上解决问题,有时候有文化与习惯的冲突。还是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是有可能保持最好的环境的前提,应当推进能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院Hisakazu KATO教授介绍了日本政府规定的电力公司必须要一定百分比的电必须是绿色能源,因此大量的中小型专门生产绿色电力、绿色能源的公式就运应而生了。整个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应该调整,以达到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西澳大利亚大学法学院矿业、能源和自然资源法研究中心Sharon Mascher教授介绍了2001年澳大利亚就出台的第一个可再生的能源法及其执行情况。澳大利亚的很多可再生能源,如水利和风力,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电是95%。发挥政府作为监控者的作用,通过给企业颁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证书、在定价方面也出台相关措施和对可再生的能源业提供补贴。如果这些零售商积极的把可再生能源推向市场,即可获得补贴;如果能够达到可再生性能源的发电量达到了一定百分之的时便能够获得政府奖励或者资助,反之则要接受法律惩罚。

三、会议交流的经验和成果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本次研讨会的交流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将仅讨论和分析此次研讨会对我国在能源法的立法和执行两方面的借鉴意义,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一国的能源法应符合其具体国情

从本次国际研讨会交流的外国经验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能源法是离开本国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如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联邦政府、州政府均有立法权,但是在应对能源问题上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联邦政府和各州的立法体现了很大的一致性,并且体现出英美法系比较明显的问题指向性特点,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美国的能源政策法以其条文多、覆盖面广几乎囊括能源问题的各个方面,显现出美国认为能源问题在该国的重要性及希望全面调控的信心和能力;欧洲各国的能源法主要是根据欧洲指令,对各国原有的能源法律、法令的进行改造,试图更多地体现开放和市场的价值取向,以及将能源供应提升为公共产品服务和人权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能源资源的国家,能源安全和寻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其国家能源法的重要内容;印度尼西亚根据其国土多岛屿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小规模发电站等,这些都是一国能源法符合其本国国情的实例。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激增,但国内石油资源有限,以煤为主要能源资源(占70%左右),清洁煤技术和节能技术水平不高,能源需求地区与能源资源分布地区不一致,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也不高。中国能源法的立法呈分散不系统状态,且多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相关能源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也不强,即使有相关立法,但法律执行的情况也不尽人意。能源法未能得到很好执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为市场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不充分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此次中国制定新的能源基本法必须认清和结合中国的国情,否则离开中国实际情况的能源法将会成为没有生命力的空洞的条文。

(二)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

“实在法的立法文件并非都明白写有立法目的,甚至也并非每位立法者都在立法之初便对立法目的成竹在胸,但法学家们却无不对此作出回答。”目前中国能源法(基本法)正处在紧张研究和起草的过程中,可以预见该法将对我国能源资源的生产、运输、利用诸多环节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不管实际立法部门是否已经明确该法的立法目的,法学界都很有必要对能源法(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提出意见。

中国能源基本法立法的目的应该是多元的,但核心目标应该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短期内能源供给安全(包括国际局势

的动荡和国内危机情势管理);另一方面是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中国选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的理由是:1、由中国的国情和国策决定的。世界各国的能源法立法目的各又侧重,但基本都体现了与本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特点,如世界上能源生产消费大国美国其《2005能源法律和政》,洋洋1720多条,凸现其全方位调整能源方面问题的目的;目前欧洲各国能源法的立法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如何提高市场化的水平,和将能源供给提升为公共服务和人权享有的水平;日本的能源法立法目的明确就是要保证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3E Energy; Economic; Environment)。2、统摄和协调其他相关能源法立法的需要。中国已经制定有《石油天然气法》,《节约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多部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需要一部能源基本法来体现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协调多部法律的立法目的,解决不必要的法律冲突问题。3、协调与其它部门法律关系的需要(包括中国加入和签署相关的国际公约)。4、能源法的其它立法目的将围绕核心目的展开。

从现在各国能源法的立法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与立法目的具有一定重合性,但不能等同)来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加强新技术开发和研究、提倡使用绿色环保新能源及引入市场机制等是各国能源法优先考虑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中国的能源法应该考虑借鉴和吸收。

(三)能源法的形式与内容的选择

“理性化”是马克思·韦伯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括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韦伯在有些场合也称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目的理性更偏重于手段和实用,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具有紧张和对抗的关系。结合到能源法的立法形式的选择来看,各国能源法的立法形式各异,有美国法典式、有丹麦法群式、单性立法式和单性加相关立法式,也就是说各国对于能源法的立法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规则,更倾向于目的理性的选择。中国目前能源法的立法情况是一些单性的立法已经出台,尚需要一部能源基本法来确定中国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协调各能源单性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之间的关系,充实各能源单性法、相关法的内容。制定一部能源基本法也是能源法规体系建设本身重要的一部分,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法律冲突,也有利于能源法律的执行。

能源法内容的规定各国也不统一。从调整对象来看包括传统领域的石油、天

然气、煤等化石燃料和水电能,也包括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从调整行为的范围来看,既包括对政府行为、公共公司行为的调整,也包括对私人公司的行为的调整;从调整利益来看,既有对国家利益的调整,也有对分属能源生产、运输、利用等不同阶段企业利益的调整,也包括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此外,能源法还包括对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和利益的关注,如美国的能源政策法中有相关中国能源需求的规定和对策等。中国的能源法应该涵盖以上这些内容,但应根据国情有所侧重,如对煤的生产、销售、利用的规定必须是全面地、具体的和符合中国国情的。

(四)能源法的执行需要多种途径和手段

促使能源法得到执行的法律机制可以分为强制惩罚机制、激励引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辅以一定产业经济政策支持等。从本次研讨会交流的情况来看,强制惩罚性机制讨论的并不多,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有必要在能源法中规定一定的强制惩罚机制,如强制监督检查、强制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大量浪费能源资源的企业等;与会讨论最多的是激励引导机制,如对绿色能源投资、经营采取税收优惠、减免制度,对绿色能源采强制购买制度、配额制度等;对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提供支持;建立节约型社会,对节能生活模式推广和示范等;公众参与机制是解决政府、企业在应对能源问题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重要机制,这一点美国夏威夷州的能源政策法体现的比较好,值得借鉴;产业经济政策的支持对能源法的执行将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中国与国际社会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消除相关国家对我国环境问题的疑虑,中国的能源法有必要对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规定。在规定中应体现国家主权原则,根据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在气候变化及其解决的国家责任上强调实质公平,既不回避责任也不承担超出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的相关义务,在国内建立如报告制度、清洁发展机制等法律制度和机制。

结束语:我们不能希望用一盏灯照亮房间所有的角落。本次研讨会尽管非常重要和及时,但也不可能探讨和解决所有的问题,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能源和能源法律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和继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但我们会不断地探讨和解决

这些问题。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综述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综述 地理学院2009级2班 黄晴(2009100210) 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人类的工业、摩纳哥也等各种活动既排放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环境,由此改变了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得吸收状况,从而破坏了气候的脆弱平衡,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人类意识到之一严重的后果后,世界各国开展行动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及防止气候变暖的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首先找到证据,证明全球在变暖。他们首先分析了赤道以南和以北从1850年到1985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发现南北两个半球的气温都大约上升了0.5摄氏度,其中尤以1920年到1940年和近几年升高的最为明显。80年代初的3年间里是南北两个半球最暖的年份。 2、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 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及海陆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大气中物理及天气气候过程和现象的基本动力。全球气候地区差异、季节及年际变化不同,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变化的结果。 2.2大气环流: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导致地表大气的流动。 2.3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地表状况不同,大气温度也随之迥异。 2.4人类活动 2.4.1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温室效应”持续增强 2.4.2人口激增,森林锐减,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与延期的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大大增强了二氧化塘的“温室效应”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统一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1997年,作为《公约》的补充,《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东京签订。它与《公约》的主要区别是《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是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 3.2我国采取的措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避免气候变化给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对策和措施: ①我国政府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②我国各部门初步建立了气候系统观测网络。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文献综述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3 年10 月31 日

摘要 由于人类不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它使阳光透过却阻挡了热量向太空辐射, 从而使大气层增温, 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变暖将给人类造成极严重的社会经常问题,所以必须及早采取切实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改变,环境影响,预防措施,防止对策

ABSTRACT Due to human emissions of the excesses, the atmosphere, it makes the sun through blocking the heat radiation into space, thus make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English: Greenhouse effect), also known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also known as atmospheric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into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strong sex of heat-trapping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also increases,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often to human being, so must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Preventive measures, Prevent countermeasures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文献综述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文献综述 国土资源学院学科教学(地理)谢丽萍314045110006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笔者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的阅读,重要从研究的尺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来对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目的进行归纳。 关键词: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成为自1880 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同年,全球各地旱灾、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空前关注。实际上,各国学者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这些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暖上,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 1、研究的尺度 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从研究尺度上来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类:第一,从全球尺度范围出发,论述整体气候发生的变化;第二,从区域尺度范围出发,具体论述某一区域较长一段时间内气候所发生的变化。如上海市近数十年的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一文中,主要论述了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加速进行,城市的人口密度、能源消耗及城市建筑物密度的增长,使得上海市的城市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突出表现为热岛效应显著,并从城区风速和湿度、雾日数和晴天日数、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等方面的变化对它进行了论述。 2、研究的对象 2.1以全球变暖的原因为研究对象 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为出发点进行分析研究,该类文章主要从地球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情况出发,认为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人为因素指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下垫面的变化等。科学家也把这类因素称作影响气候变化的第四类因子,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是由第四类因子影响造成的,其中,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其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人口激增,森林锐减使得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功能下降,增强了“温室效应”。 2.2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森林砍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等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痕量气体浓度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的变暖造成极端天气增多,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第一,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敏感,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农业影响是多方面的,使得一些农作物减产,进而引起农作物产品价格的波动;第二,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会引起洪灾、干旱等灾害;第三,对海产渔业的影响,体现在不同的鱼种对气候的反映不同;第四,对地球动植物的影响。如森林和热带生物,它主要受制于气候中的两

中文版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 概述 国际会议各式各样,名目繁多,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按会议参加国家的数量可分为双边的(如美苏首脑会议)或多边的(如亚非会议),按与会的代表性可分为政府间的或民间的。若以会议所涉及问题的范围定,又可分为单一议题的和多种议题的。而从会议的筹备、发起看,则可分成国际组织召开的和非国际组织召开的。从地理区域看,还可分世界性会议或区域性会议。以参加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而论,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或资本主义国家会议,以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可分为发展中国家会议或发达国家会议。若按与会各国代表的级别,可分为最高级会议(即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大使级会议和专家会议。就国际会议本身所讨论、解决的问题而言,又可分为: 和平会议 通常是一场国际性战争结束之后,由交战国及有关国家参加,旨在处理善后问题、确定战后安排进而缔结和约。例如,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在这类会议上,常常是战胜国发挥主导作用,决定会议的结果。 军事会议 制订战时作战计划、决定和平时期的军事政策,或讨论裁军问题。例如,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北约国防部长会议;40国裁军谈判会议。 外交会议 讨论、缔结涉及国际法问题的条约、公约或协议。如1961年签订外交关系公约的维也纳会议;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经济会议 讨论、解决有关世界经济问题,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会议,如1933年的世界经济会议;1977年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 政治会议 旨在解决地区冲突和调整和平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如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1989年的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此外,就会议的目的而言,可以是交换情况,也可以是为了向各与会国政府作出有拘束力的决议或者无拘束力的建议,还可以是举行谈判和起草一项条约。从会议所产生的作用看,亦可分为进步的、积极的或反动的、消极的。 国际会议是相当正式的场合。每个代表都必须着装得体,容貌整洁,这样能给各国其它代表留下好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国家的谈判、协商等工作的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世界史重要的国际会议

世界史重要的国际会议 1.维也纳会议 (1)时间:1814~1815年。 (2)参加国: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 (3)内容:①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②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③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④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 (4)影响: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柏林会议 (1)时间:1884年。 (2)参加国:欧美15国。 (3)内容:调解欧洲殖民国家争夺非洲的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4)影响: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 3.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 (2)参加国:一战的战胜国,主要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会议。 (3)内容:同战败国媾和;中心是处置德国;签订了对德、奥、匈、土的和约。 (4)影响:建立了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改变了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 4.华盛顿会议 (1)背景:一战前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了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2)目的:缓和它们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3)召开:1920年到1922年,美、比、英、中、法、意、日、荷、葡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

(4)内容:《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日中协定》(在会外签订)、《九国公约》。 (5)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5.慕尼黑会议 (1)时间:1938年。 (2)参加国:英、法、德、意。 (3)内容: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捷克的苏台德区给德国。 (4)影响:纵容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6.开罗会议 (1)时间、地点:1943年冬,埃及开罗。 (2)与会国:中、美、英三国。 (3)决议:发表《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4)影响:有利于三国联合对日作战。 7.德黑兰会议 (1)时间、地点:1943年冬,伊朗德黑兰。 (2)与会国: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 (3)决议:通过了三国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会议决定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4)影响: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 8.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 (2)与会国: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国际会议的总结步骤流程注意事项

国际会议的总结 工作步骤 第一步:索取主管部门提供的国际会议总结格式。 第二步:搜集数据 1. 外宾注册组负责提供外宾注册的数据。 2. 中宾注册组负责提供中宾注册的数据。 3. 学术组负责提供论文的数据。 第三步:会议程序委员会提供素材。 1. 特邀大会报告的情况。 国际会议的特邀大会报告人的水平体现了会议的水平,他们的报告议题也是会议的主题。大会报告是总结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列出所有大会报告人的姓名、国籍、单位和职务以及报告题目。 2. 专业总结。 通过本届会议了解到该领域国际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举例说明我国在哪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哪些地方存有严重的不足。 3. 此次会议的收获。 会议的收获主要指专业方面的收获。 第四步:是否有计划举办下届会议。 如果是我国机构发起的国际会议,会议组织者就能确定是否举办下届会议。如果是国际组织发起的系列性国际会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次会议在组织管理上的经验和不足。

第五步:此次会议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不足,素材要从各个职能小组中获得。 第六步:完成会议总结。 委托秘书处工作人员执笔,将搜集到的各种素材编写成会议总结,经过秘书长审核,盖章后送交主管部门。 特别提示 总结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国际会议专业方面的收获。 国际会议的总结工作通常也是会议组织者最后一件重要工作。 在我国举办的任何国际会议都属于外事活动,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召开。会议结束后,主管部门也要求会议组织者提交会议总结。不同主管部门提供的会议总结格式可能略有不同, 但是总结的内容大致相似。 1. 会议概况 会议概况主要包括国际会议的举办时间、举办地点、主办单位和主要承办单位。 2. 代表人数 要按国家顺序写出每个国家参加会议的人数,既可以按国家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代表人数多少来排列。例如,参加第13届国际核工程大会的代表人数在前10名的国家为中 国181人、日本150人、美国69人、法国45人、韩国24人、德国22人、加拿大16人、意大利10人、俄罗斯10人、伊朗9人。另外27个国家的参加人数都没有超过6人。从这个人数统计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排在前10位的国家都是在核工程领域中技术领先和学术交 流比较活跃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今后举办同类型国际会议时宣传的重点。 3. 国内和国外论文数量 论文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国际会议交流活跃的程度,它和参加会议代表的数量成正比。例如, 第13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国内论文176篇,参加会议的代表181人,国外论文405篇,国外的会议代表422人。再如,第10届国际室内空气品质大会国内论文180篇'参加会议的国内代表150人,国外论文700篇,国外的会议代表730人。 4. 大会报告人和大会报告的中英文题目 国际会议邀请的大会报告人的水平能直接反映出整个国际会议的交流水平。大会报告人的报 告题目通常也就是国际会议的主要议题。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他的报告题目是 “发展世界的核能”,世界核协会总干事的报告题目是“政府、企业和科技在新的核世纪中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一、气候变化的特征 在过去的30年中,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平衡正在受到破坏,这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全面和长期的重大影响。很多研究者利用一些相互独立的数据观测到外力导致的气候变化,发现过量燃烧化石燃料①破坏了大气平衡,并且导致了全球变暖。这些研究证实了IPCC②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的结论,即“50年来的全球变暖很可能应该归因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然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会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否会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以至于必须采取控制和减排措施,曾经在很长时间都有争议,这种争论甚至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Schelling(1992)就认为,越是放眼长期,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就越不确定。他还就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无法对长期影响做出准确预测,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依赖气候的产业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将有限。但是目前Schelling等提出的这类争议已经不复存在,气候变暖会对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破坏这一点被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在学界也已达成广泛共识。 据研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0.3-0.6℃。Hansen 和Lebedeff(1987-1988)每5年取一个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从1880年的-0.5℃上升到1980年的0.2℃。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4-5.8℃。就像Dickinson(1986)指出的那样,实际的均衡气温上升幅

重要国际会议

电机系 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一、A 类会议 二、B 类会议 序 号 英 文 名 称 英文简称 中 文 名 称 备 注 1. Conference on the Compu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MPUMAG 计算电磁场国际会议 2. IAS Annual Meeting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IEEE IAS IEEE 工业应用年会 1年一次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MTC 仪器与测量技术国际会议 包括由IEEE IMS 资助的“ Workshop on Advanced Metho Estimation in Measurement ”等 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SCAS 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 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ICEM 国际电机会议 2年一次 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ICLP 国际放电会议 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ISH 国际高电压会议 8.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PES (IEEE) 电力工程学会全会 包括IEEE PES 组织的一系9. Annual IEE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IEEE APEC IEEE 应用电力电子年会 1年一次 10. Annual Conference on Ma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MMM 磁学与磁材料年会 每年一次,会议地点变化 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EEE EMC IEEE 电磁兼容学会年会 每年一次,会议地点变化 序号 英 文 名 称 英文简称 中 文 名 称 1.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and Power Plant Control IFAC 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3. International Powe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PEC 国际电力工程会议 2年一次,新加4. ICCAD-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 5. SC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gnals, Circuits and Systems 6. World Wind Energy Conference & Renewable Energy Exhibition WWEC 世界风能会议和可再生能源展览 每年一次,世界 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ICOPS IEEE 国际等离子体科学会议 每年1次,美国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