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状况总结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状况总结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状况总结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状况总结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状况总结本学期开始;我们城区五四制中学六年级的思品课堂;开始换用教育部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于我校任教这个年级的思品教师来说;面临的考验与挑战巨大:一是师资队伍紧缺——一校三区七位同事中;两位三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带着五位刚刚入职的新新青年教师。二是经验匮乏方向模糊——七人中只有一位老师参加过一次2017 年市教科院组织的第一次新教材培训会。

但是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基于这样的困境和现实;我们备课组坐到了一起;一致决定: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全校思品教研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新课标;解读新教材;共同探讨“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在孩子们心中焕发更青春的活力、更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应该感谢市教科院与2017 年和2018 年两度组织的新教材培训会;在区教研室和学校的鼎力支持下;我校有多位同事参加了这两次的培训;对新教材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就成了我们这群小新鲜们的得力助手。在他们的帮助和引领下;我们备课组首先对新课标和新教材作了充分的解读和把握。

一、在深入探讨中解读和把握新教材

这套统编新教材的出炉源于2011 年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后来的陆续完善。这次课程的修订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 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与生

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了“道德与法治” 会同

通过学习上述两次培训事们带回来的专家报告资料、视频和课件、揣摩区教研室吴老师

不定期的指导内容、参加我们学校专门安排的青年教师培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了使用这套新教材教学的理论基础:

1.课标新内容

(1)更具中国味。广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扬我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2)更具时代性。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3)兼有国际范。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等方面既立足中

国国情;有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2.课程新性质

(1)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明确“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

3.教材新特点

(1)彰显生命教育主题。

(2)突出法治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5)加强文明素养教育。

二、在合作创新中使用新教材

我们六年级备课组;首先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以有效材料和

切合的问题为着力点进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每周五上午区教研室没有教研活

动的话;我们集体备课一上午;遇到区里教研活动我们就改为周五下午。集体备课时分工

搜集资料、课件、案例等教学素材;然后共同整合设计教学思路。最后在教材提供的活动和材料之上形成自己的解读;从更加贴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入手进行二次备课;开展教学。1.充分利用教材的设计展开活动。

教材中活动的设计更加生活化;大部分都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对于我们城区的孩子来看;算是比较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依托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展开:①“运用你的经验”环节作为学生的生活感悟;导入新课使用。②“探究与分享”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出观点和结论。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话可说。③“阅读感悟”环节可以加深学生的认同感。新教材阅读感悟板块增多;更加注重学生对生活和知识学习的感悟;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学习观。④“拓展空间”环节;作为走进生活使用;不断深入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深化和能力提升。⑤“方法与技能”环节;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为学生提供技巧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给予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令学生更好地做到知行统一。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引领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文化是根;精神是魂;传统文化进课堂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本传统文化知识,培根塑魂;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青少

年学生身上深深扎根。

3.运用课本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实现情感的助推。

新教材中很多的语言文字极具文学性和思想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利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三、在慎思感悟中质疑新教材

由于研究和使用这套新教材时间还很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对她还存在一些不解和困惑之处;我们通过与老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和交流感悟之后;在此也真切地提出我们的疑虑:

1.新教材中使用了大量引言;语言太过于凝练;需要较高的语文功底才能解读诸如“生命进阶”、“精神世界的面纱” 等词汇。特别是古文形式的名言警句;有些很深奥;有些还很抽象;以初一年级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水平;自主感悟会很困难;理解上相对于以前使用的鲁人民版的教材要困难一些。如果教师讲解;很多还要借助资料才能深刻把握;然后再传授给学生时;难免解释不到位;甚至“词不达意”;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感悟;甚至产生歧义。

2.新教材似乎着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传承的知识比较零散,很难捕捉到系统化的知识点;讲授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混乱。部分篇章知识点不够明确;观点和解读内容不够清晰;无法准确理解。如《少年有梦》这一节中;哪些是重要性;那些是特点;不够明确。

3.部分篇章对新老师很不友好;没有一轮的教育经验很难把握好前后章节的逻辑循序;形成完整的思路结构。新教材的内容可供老师发挥的不多;课本的结构不容易打破;打破也不容易讲好。有些内容与学生实际脱钩;学生很难理解。如:学习;打开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学习;拓

宽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现不同的生活方式 ...... 这些内容老师不好讲;学生也听

不懂。因为学生的认知达不到相应的阶段。还不太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

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学校同事们;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中的一些困惑。但是各位

同仁;多年来;没有哪一个学科的教材能像我们政治这科常用常变、常变常新;甚至没有哪一科能像它一样拥有过那么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在初中里它叫过青少年修养;叫过公民;叫过思想品德;今天它叫道德与法治。不管怎样;新教材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它让我们大家在一定意义上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解读并领悟教材、钻研并挖掘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道路上;重新开启你追我赶、不断超越的教育新生活。行动吧同仁们;加油向未来!谢谢大家。

浅谈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浅谈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制》的认识 杨荣誉 今年秋季小一年级的学生拿到教材会发现,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所以,从思想品德课,到品德与生活课,再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我想,这才是将《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的价值之所在。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

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本册教材,将优美文字融入到每一课每一框题中,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初中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由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完成自我认知,以学生成长的生活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七上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教材编写组 一、教材编写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 ◎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 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 教育的引领和指导 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 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伴。友谊真能地久天长吗?我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我的生命从哪来,到哪去?生命可以永恒吗?生命的意义在哪生命不停地追问,我在不断的成长 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教材带动该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以课程的专业性进一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改善 --------朱小蔓 二、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壁》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再次,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体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体设计 一、教材研发背景 (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 1.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马敏表示: 首先,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是国家事权。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也都有教材统编和审查制度,尤其是对历史、语文教材,审查十分严格,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和贯彻。 其次,教材体现社会主流价值,也是实现中国梦、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的的支撑。以往的教材中,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教材的统一使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能对此做出相应调整,使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将在2019年实现全覆盖。马敏介绍,目前,八年级历史教材已经通过审定。专家正在对八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审定,9月以前审完。下一步将成立高中教材编写组,对高中教材进行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在遴选专家,成立语文、历史、地理等10个科目的专家委员会,未来将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对大学、中学、小学教材进行编写、指导。 2.修订教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往的教材中,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教材的统一使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能对此做出相应调整,使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一标多本 ——预设:多样中的一致,一致中的多样。 ——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三)语文、历史、德育教材的独特性与新安排 ——统编、示范(招标与流标:各版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没有一家能达到统编的高度。)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聘请鲁洁教授为品生品社教材总主编,接受任务。 ——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孙彩平教授。 ——教育部办公厅、基教二司专函 国务院成立教材委员会: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从治国理政高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事权鲁洁,女,四川阁中县人,汉族。1930年4月生于上海市。中共党员。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87岁高龄,深入一线课堂,检验教材,农村学校,小板凳一天听8节课。 (四)课程名称的变化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1.《18大报告》(20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思路 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七年级下册教材在设计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关照到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 (一)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题内容:“共奏和谐乐章”“走进法治天地” ●部分落实或渗透: “青春时光”——文明、自由、爱国等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友善、文明、和谐等 “在集体中成长”——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 “走进法治天地”——公正、自由、和谐等

(二)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 ●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 ●隐含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主题内容设计逐步从共同生活中渗入公共生活的要素(如“我与集体共成长”关涉共建、自治);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着力搭建平等对话的脚手架,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 ●拓展生活内容领域,加强法治教育。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孟子》《大学》等。 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等。 相关链接:“慎独”“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 内容主题:青春有格——“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 (四)依托知识、超越知识,力图处理好知识、生活、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以个体经验的表达、交流、碰撞、分享、扩展等为线索。 ●以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形成的知识为脚手架,促进学生道德知识(实践知识)的生成。 (五)直面学生在青春成长、过共同生活、过集体生活中遭遇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将其视为展开道德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的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新呈现 ——人教版初中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内化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当然,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构建成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融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对比老版教材,从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上有如下新变化: 第一,价值观的引领,贯穿始终。 新教材重视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首先,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再次,螺旋递进,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最后学思并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具体落实上,七年级上册教材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融入其中。如在“少年有梦”中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突出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讨论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我和其他生命关系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全篇。 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 原因分析: 1、新编教材给教师备课带来挑战。《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2016年9月开始启用。新编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栏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很高的学科素养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 2、旧药装新瓶。这次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内容和栏目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有些课题内容是相近的,有教师就用旧教材的内容去解读新教材,导致重难点偏差等。 3、教师教学中对试题解题指导不足,尤其是解题思路分析不足。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文本学习,了解新教材内容解读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通过具体单元的内容分析,了解单元课时的具体内容以及课时内容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试题解题分析指导,了解试题讲解的步骤方法,学会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 系统指的是由一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联的整体。系统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环境关联性功能性等特点。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解读,需要将整个单元和整本教材看作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备一节课,解读一节课。我们在讲解读懂教材单元内容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法时,对教材进行结构框架分析的方法就是依据系统理论中层次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进行的。 2、弹性认知理论。 所谓弹性认知,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课程中我们采用表格图示法勾画单元基本框架、思维导图法画出单元的基本内容就是依据该理论。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止万里一线荤⑴神通广址的观代述牯 ⑶电缱发竝的迪住徘早 何通稱辽死屮旳丈明 门厢诗…谏时丫闫⑷制一瑋叶|1.『黑术科苗迪描艸皂和方氏,惑喘逋忙扣人島土帶的K丫带砸沽右式的变迁■体会H.代晒牯旳飞迪璽展 玉萍僉鞭用一举蛊抵时珂恬亦式,讲完通棘道盘’赴中弃爻通住的決甘法規?注恋估息餐亡. 一、探寻教学要义 1. 让教材成为学材 2. 让教材牵引教学” 教材可以传递教学观念,提供教学内容,指引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材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 3. 让教学引领学习”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变革的核心视角。 教学的指向是什么,事实上,既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师,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即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 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 二、开启学科之眼 1.道德与法治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则是最高法律;我们坚持用法律支撑道德,用道德滋养法律。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生活与德育 以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的原料,对这个年龄段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 加以整理与概括,同伴交往、家乡认同、交通通信等,通过教学来给予学 生的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的指引。 3?价值引领与价值判断 课程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 领,但教学并不是将观点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获得正 确的价值观。 三、把握教学之法 1. “单元”架构下的教学设计 2. “课文”结构中的学习思路 教学中不应是简单把这些板块内容过一下,走一下程序,而是通过把板块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探究、讨论、交流、辨别、模拟、践行等,这些正是需要学生把握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材目录(新人教)

新人教道德与法治教材目录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1课中学时代 中学序曲 少年有梦 目录 目录 第2课学习新天地 学习伴成长 享受学习 第3课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第4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和朋友在一起 深深浅浅话友谊 第5课交友的智慧 让友谊之树常青 网上交友新时空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6课师生之间 走近老师 师生交往 第7课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 爱在家人间 让家更美好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第8课探问生命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敬畏生命 第9课珍视生命 守护生命 增强生命的韧性 第10课绽放生命之花 感受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精彩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目录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第1课青春的邀约 悄悄变化的我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目录 目录 第2课青春的心弦 男生女生 青春萌动 第3课青春证明 青春飞扬 青春有格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第4课揭开情绪的面纱 青春的情绪 情绪的管理 第5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我们的情感世界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 第6课“我”和“我们”集体生活邀请我 集体生活成就我 第7课共奏和谐乐章 单音与和声 节奏与旋律 第8课美好集体有我在 憧憬美好集体 我与集体共成长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生活需要法律 法律保障生活 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法律为我们护航 我们与法律同行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1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教材目录 教材目录 我与社会 在社会中成长 第2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网络改变世界 合理利用网络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3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有秩序 人人遵守规则 第4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尊重他人 以礼待人 诚实守信 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 预防犯罪 善用法律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 第6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做负责的人 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 关爱他人 服务社会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 第8课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第9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维护国家安全 第10课建设美好祖国 关心国家发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19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新教材)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2、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 3、动手制作课程表,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时间约32分钟)一、导入。 1、师自我介绍。 2、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欢迎你们。你们喜欢上学吗?板题:我上学了。 3、“击鼓传花”——介绍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进行自我介绍的机会。) 二、点播课文彩图,传授新内容。 1、课件出示课文彩图,谁来说说图画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假设你上学了,你怎样向妈妈告别?你怎样向老师问好?见到不认识的同学,你该怎么办?(组织同学讨论,讨论完毕指名发言,老师再创设情景说话,进行礼貌教育。) 3、来到学校,想不想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吗?请跟我来,谁来说说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呢?(联系实际指名发言) 4、参观完教室,小朋友快坐好,老师要发新书了,快看看老师发给你什么新书?我们要怎样爱护新书呢?(生讨论—指名回答—补充意见—师小结) 5、上学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指名回答—补充意见—师小结) 二、认识课程表。 1、喜欢这张课程表吗?谁来说说课程表是用来干什么的? 2、认识课程表 3、按课程表整理书包。 三、总结全文。 活动延伸: 课后开展“找朋友”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做名片、交换或佩带名片以及多种游戏方式来交往。

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2、行为与习惯 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老师和同学 1、老师作自我介绍,与同学交朋友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学习语文、品德与生活等知识,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你们遇到困难也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我们还会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走下去和同学拉拉手) 2、放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引见4个小动物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几个好伙伴,他们是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和创创鼠,听说你们上学了,他们也想和大家成为新朋友。你们愿意吗?瞧!他们来了!大家欢迎! (4个学生戴着头饰上场,作自我介绍,向各小组问好) 康康熊:大家好!我是康康熊,你们看我多健康,我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乐乐猴:大家好!我是乐乐猴,我非常快乐,我也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爱爱鸽:大家好!我是爱爱鸽,我很有爱心,我也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创创鼠:大家好!我是创创鼠,我很爱动脑筋,也喜欢搞创造,我也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 同学们分别说一说4个小动物的名字,和小动物们问好。 3、同桌同学相互认识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认识了倪老师,和4个小动物。你们之间还不熟悉,想不想互相认识一下,成为新朋友?

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心得

我与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拿到教材后,我认真读了《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了解到教材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上,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究学习。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留白”。 因为教材呈现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就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画,留白的地方多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少了,这些留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了方便。如果我们还是依据以往抓“知识点”的思路去教,仿佛就“没啥可讲”了。所以我们在使用这套教材时,首先要懂得教材的意图,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课,自己如何去设计活动,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贴的很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去理解去体验,而且能够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做到“留白”。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很注意这一点。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读懂彼此的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和父母能够相互理解,学会主动沟通。让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更多地理解父母,体谅、感受父母的教育,并知道家长的爱是多方面的,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反复阅读教学目标,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在“读懂”上,让学生真正能读懂父母的心。经过认真思考后,有了以下思路: 我首先通过书上的范例,分析李晓欣苦恼的原因。然后引到学生身上,让他们交流自己有哪些烦恼。然后和他们共同探讨,其实这些烦恼产生的根源就是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懂得父母的心呢?单纯靠说教是不行的,于是我采取了换位思考的做法,“假如我来做父母”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听这样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使这一活动达到最佳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我首先找了一组下来示范,这样其他同学就明确了活动要求,知道自己怎么做了,这样小组再开始活动,所以活动效果非常好。紧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读懂父母的心,理解父母的爱,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读父母的信(课前让每个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了一封信)读完后又让他们交流读信感受,同学们读着父母的信,回忆着父母的爱,课堂安静了下来……。 此时学生心中充满的都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他们读懂了父母的心,此时好像可以结束了,但是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他们懂得了父母的爱还不行,还要学会回报爱,用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及家人,于是又让他们交流自己以后怎样做来报答父母的爱,并通写回信的方式,和父母海沟通的同时,想一想最想为父母做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要求在一周内完成。 这样一来就达到了“让学生和父母能够相互理解,学会主动沟通”的目的。同时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后来在我设计的家长反馈单中收到了很多惊喜:有位孩子的爸爸经常出差,孩子为他洗了一次脚,说要为爸爸洗去满身的疲惫;也有孩子经常不听进妈妈的唠叨,与妈妈产生对立的情绪,他给妈妈写了一封道歉信,让妈妈感动的流了泪;还有位孩子为妈妈买了一次菜,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响水龙小学周秋鸿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

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 一、新教材编写遵循两个原则: 1、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2、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一些重要修改: 1、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 2、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4、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5、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6、突出全球意识。 7、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8、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9、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10、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11、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12、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13、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14、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15、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 (一)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是由学经验丰富且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三位教师 给我们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块:课程标准解读、教科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培训中,我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新课标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课标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德育回归了生活。它强调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产生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道德。在不一样的地区,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人群,对于道德就应该有不一样的标准。教学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易感知的生活实际去进行教育,不可一味地用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臆想和构建孩子的实际生活。课上学习尽量舒服化,并非要让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因为学习姿势越自在,听课效果越高效。 新教材内容的编写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

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三位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和我的同伴”“我在这里成长”“我们的公共生活”“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能够接纳自己,并宽容对待他人,体会和同伴学习生活的快乐,初步形成集体意识。 2.认识到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邻里的和谐做出贡献,上升到了解家乡,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公共设施,并在生活中爱护和正确使用公共设施,树立规则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并愿意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 4.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能针对出行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了解交通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做到在通信中讲礼貌,守规则。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我是独特的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对文本的利用应有所选择,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2020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和我的同伴”、“我在这里长大”、“我们的公共生活”、“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个体的独特性,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

培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培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点击“莆阳思品苑”二维码,关注更多学科信息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 2006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我们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7年底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2011年4月基本定调。期间,做了大量文献研究、一线深度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此后,经过又一次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及其整体构建研究结果的参考、吸收,做进一步修正并定稿。2011年11月,新课标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一些重要修改: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突出全球意识。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

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新教材编写启动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二、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一)编写原则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首先,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其次,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再次,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 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年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