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火焰纹章:苍炎之轨迹》全奥义之书特技一览

《火焰纹章:苍炎之轨迹》全奥义之书特技一览

《火焰纹章:苍炎之轨迹》全奥义之书特技一览
《火焰纹章:苍炎之轨迹》全奥义之书特技一览

奥义:奥义统一消耗20点capacity,只有高级职业才能习得。

奥义:奥义统一消耗20点capacity,只有高级职业才能习得。

奥义名图标习得职业发动率作用

天空领主、勇者技% 一定概率发动连续2次攻击,第一击带有“太阳”效果,第二击带有“月光”效果。

冲击龙骑统帅、

隼骑士、克

利米亚公主

(技/2)%

一定概率让攻击命中的敌人一回合无法

移动。

阳光贤者、司祭技% 一定概率让敌人的魔法防御减半。

太阳圣骑士、女

武神

技%

一定概率将对敌人的伤害变为自己HP

的回复量。

流星剑圣(技/2)% 一定概率连续5次伤害值一半的攻击。

月光枪斗士、将

军、德因国

技% 一定概率让敌人的防御减半。

鸣动勇士、狂战

技%

体格高于对手时,一定概率给予的伤害

增加。

狙击狙击手技%/睡眠

几率=(技

/2)%

命中率加倍,并有一定概率让敌人睡眠。

瞬杀刺客技% 一定概率将敌人一击必杀,对特定的敌

人无效。

咆哮兽牙族指令让对手下一回合无法行动,对特定的敌

人无效。

翼之守

鸟翼族/鹰技% 一定概率让敌人的攻击无效。

疾风之

鸟翼族/鸦指令可以发动和ウインド同等效果的攻击。

空之祝福鸟翼族/萨

-- 回复临接的同伴的HP。

地之祝

竜鳞族-- 回复邻接同伴的异常状态。

特技

特技名图标

消耗

capacity

发动率作用

点数

见切15 战斗时必发

敌方的战斗技能无效化。

待伏10 战斗时必发

总是先制攻击。

连续10 技% 一定机率进行2次的连续攻击。

怒10 HP降到一

半后战斗时

发动

HP降到一半以后,容易出必杀一击。

祈祷

5 运% 受到致命攻击时,固定减少现有HP的

一半。

勇将10 HP降到一

半后战斗时

发动

HP降到一半以后,力、技、速上升原本

数值的一半。

反击

10 (技/2)% 受到伤害后一定机率将伤害的一半给予

对方。

取消

10 技% 一定机率使对手无法攻击。

武器破

10 技% 一定机率使对手武器的耐久度下降。

能力胜负5 战斗必发动

无视支援、地形效果以及特技效果,仅

凭角色的基本能力值进行战斗。

一発屋10 指令能够发出“降低命中一半而必杀值增倍”

的一击。

冲撞

10 指令“体当”的效果翻倍。

俊足15 -- 移动力上升2点。

气分屋 5 -- 生理节奏的效果是平常的翻倍。安定 5 -- 生理节奏的效果是平常的一半。

挑衅

5 -- 使敌人优先攻击持有此特技的人。

影 5 -- 敌人优先攻击有此技能角色以外的部

队。

回复15 -- 每回合回复一定数值的HP。

救援

10 -- 在同行中也不会减少“技”和“速”的数值。

精英

15 -- 获得经验值2倍。

援军15 -- 能够召唤友军部队。

大器晚

15 -- 升级时所需EXP增多但成长率提高。再行动20 -- 可以使已方行动完的部队再次行动。千里眼0 -- 命中上升。

顺风耳0 -- 回避上升。

恐怖10 -- 周围3格以内的敌人命中和必杀发动率

下降。

女神祝

0 -- 大量减少因攻击所受到的伤害。

放水

0 -- 训练时专用。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薄伽梵歌》(以下简称《梵歌》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教的一部独立的经典。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缈,中国的思想界也呈现极大的繁荣,并且因先秦诸子思想竞相争鸣而被称为百家争鸣拍寸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它们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与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梵歌》的梵(B rahm ark与老子的道,《梵歌》证悟之道与道家的境界说,《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笔者将分别就以上三点剖析早期中印哲学义理之异同。 一、梵与道 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吠陀经典,彼时梵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对多神的崇拜与祭祀中,表现为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崇拜。《奥义书》在继承了吠陀时代梵的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神以及宗教祭祀的地位,使梵的意义有了些新变化,梵成为更加抽象的绝对精神,并且成为一元论的世界本体。大体而言,此时的梵已经蜕变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甚至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白骡奥义书》:高于这世界的是梵。 二、智解与境界说 在印度哲学中,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梵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义书》时期的印度神学家们提出了宗教实践的途径以获得证悟与解脱:业解、智解、信解。业解是通过吠陀的宗教祭祀取悦神明,利用神明的力量使个人得到解脱;信解是通过苦修以净化灵魂,与自然合一,通过自然的神秘力量观证真实;智解贝}J是通过理性直观证得神与人的合一。《梵歌》对以吠陀祭祀为主要手段的业解进行了批驳,同时抬高智解的地位,认为证得梵的关键在于智慧。根据《奥义书》的智解传统,《梵歌》认为,真实是分层次的,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诸有若处黑暗,圣者适获光明,诸有若处白昼,圣者适见黑夜,大家看到的是黑暗,圣者贝}J看到了光明,大家看到的是白昼,那么圣者看到的贝}J是黑夜。这种认识层次说暗示了主体性的透显作用,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的方式讲的形而上学,其中义理直接影射出道家的境界说。首先,道家按照其义理,可以分为实有层和境界层,这两层(由于玄的作用)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真三国无双3》隐藏情节

《真三国无双3》隐藏情节 游侠NetShow网友:xxq56 各三国外传进入条件: 魏军:进入条件: 1、(黄巾再现):于黄巾之乱中让张角逃走,然后直接选虎牢关之战并将之完成。 2、(关羽千里行):于第二章完成汜水关之战与虎牢关之战;第三章在下邳之战时,到达城北门旁大石,完成岩石堵塞河流事件,然后骑得赤兔马,并让吕布逃走;最后选官渡之战,在关羽与刘备相见前击倒刘备,再结束此关便可。 3、(袁家之执念):选官渡之战,把袁绍以外的武将全数击倒,然后让袁绍逃脱便可。 4、(锦马超):于第四章直接选赤壁之战击倒孙坚便可,不论敌方火计成功与否,过关后也会出现。 5、(蜀汉之最期):完成锦马超外传后出现。 6、(孙吴之最期):完成第一至四章中各关,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外传,就会出现孙吴之最期。 蜀军:进入条件: 1、(黄巾再现):“桃园之誓”没有进入其他两场战斗,直接进入黄巾之乱。 2、(英杰集汉):“反董卓包围网”中没有进入汜水关,直接进入虎牢关,董卓没逃走。 3、(关羽千里行):汜水关中发生斩华雄事件,虎牢关击破吕布。 4、(愤怒之马超):已取得马超,进入“成都制压战”,将援军庞德击破。 5、(曹魏之最期):赤壁之战中,成功使用火计。 6、(孙吴之最期):赤壁之战中,没成功使用火计。 7、(董卓复活):虎牢关中,董卓逃走成功。“曹魏之最期”不进入其他战场,直接进入五 丈原。 8、(天水之麒麟):“孙吴之最期”不进入其他战场,直接进入夷陵之战。 吴军进入条件: 1、(黄巾再起):一章“江东之虎”只打黄巾之乱,张角逃走。 2、(二乔夺还战):一章“江东之虎”先玩黄巾砦攻防战,再玩黄巾之乱。 3、(皇帝之印):二章“反董卓包围网”只打虎牢关之战。 4、(荆州镇压战):三章“小霸王”只打吴郡攻略战。 5、(曹魏之最期):赤壁之战火计失败进入五章“曹魏之最期”路线。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一、文学 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见方天青石、陶土、象牙、铜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 (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引申为“完美”、“文雅”)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 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BC1500-BC500,韵文作品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3、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诞生 《摩诃婆罗多》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被誉为印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BC4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2世纪 4、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 5、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篇》组成,《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致分7类: 寓言故事: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神话故事: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报恩故事: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魔法故事: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笑话故事: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道德故事:多劝人积德行善 世俗故事: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梵文佛教文学:《大事》、《神通游戏》 6、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 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

SAN11PK-SIRE修改器1.25版帮助文档

Sire修改器帮助文档 本文档主要是为了给各位对sire修改器认识不深的朋友讲解修改器用法和修改选项的功能,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yan_knight_12制作的sire修改器。 BY 大汉抚菊使目录: 第1章基础界面 (2) 第2章武将与部队页 (4) 第3章兵种与战法页 (9) 第4章计略与陷阱页 (17) 第5章城市港关页 (19) 第6章工事光环页 (21) 第7章内政设施页 (23) 第8章特技效果页 (27) 第9章特技定制页 (29) 第10章其他页 (32)

第1章基础界面 当你已经进入游戏后,打开修改器会看到上图的样子。 左上角最左处是载入你修改器配置信息的, 左上角第二处是保存你修改器配置信息的, 左上角第三处是“默认配置”按钮,改乱了的,可以通过此按钮回到最初默认值。(目录下会多一个default.sire的只读文件,请勿删除) 左上角第四处是输入法切换为简体输入的选项 左上角第五处是输入法切换为繁体输入的选项 左上角第六处是“打开游戏并自动应用修改”按钮,点击该按钮后,自动打开SAN11PK.EXE(第一次会要求用户指定路径),打开5秒之后自动应用当前的修改配置。配置步骤: 1.首先打开sire修改器,随便读取个存档,退出后会发现文件夹下有个SAN11SIRE配置文件,如下图 2.打开SAN11SIRE配置文件,在第一行输入D:\San11 Tc\san11pk.exe,如下图,而第二行则是每次打开游戏自动读取的存档,而第三行以下的内容可以不管 左上角第七处是武将属性修改界面(新建特技必须是在特技定制页面设置好) 打开武将属性修改界面,可以修改内存即时数据、剧本数据、新武将数据、编辑数据 点击读取内存: 双击后修改某个武将,选择刚刚新建的特技

古印度的主要外道

古印度的主要外道 目录 一,话题的引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与因明相关联.............................................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六派哲 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思想源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吠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奥义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六派哲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数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瑜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胜论 ................................................ 错误~未定 义书签。 4),正理派 .............................................. 错误~未定 义书签。 5),弥曼差派 ............................................ 错误~未定 义书签。 6),吠檀多 .............................................. 错误~未定 义书签。三,异端派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得名..................................................... 错误~ 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异端三派................................ 1),顺世派 .............................................. 错误~未定 义书签。 2),耆那教 .............................................. 错误~未定 义书签。 3),佛教 ................................................ 错误~未定 义书签。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印度的重要外道 古印度的主要外道 一,话题的引出 1,明确这里所指外道

吠檀多

吠檀多 吠檀多,梵语名:Védānta,发音/ve:da:nt?/,由婆罗门圣经《吠陀》(Veda)和终极(anta)两个词组成,意为吠陀的终极,是被视为正统的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是影响最大的 一派。《吠陀》经典即此派的理论根据。印度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亦称“后弥曼差派”或“梵弥曼差派”,与“前弥曼差派”或“业弥曼差派”相区别。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终极”,原指奥义书。

吠檀多派是构成大多数现代印度教派别的基础。3种基本的吠檀多经典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梵经》。《梵经》是对《奥义书》教义的简要阐释。对这些经典,根据对个人自我(我)和绝对(梵)之间的关系和同一程度的不同认识,发展出好几个吠檀多派。但都信仰轮回和吠陀的权威,并且相信梵是世界的物因和动因;而灵魂是自己行为的动因,因此是行为后果的接受者。 相传最初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生平不详),后来的吠檀多论者公认他是该派根本经典《梵经》的作者。

《梵经》亦称《吠檀多经》或《广博经》,大概形成于公元200~450年间,主要阐述奥义书中关于梵、我、幻的哲学理论,并对其他哲学派别的理论进行了攻击和批判。 《梵经》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是无限、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既没有差别,也没有形态和属性,不能以概念来理解,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它是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永不磨灭者,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 后来,吠檀多派的继承者们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在吠檀多哲学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无差别不二论”、“差别不二论”、“二元论”。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 意为“非二元”,即梵与我同一不二。亦称“不二论”。该派较早的和较系统的论述者为乔奈波陀(640~690)。他著有《蛙氏奥义颂》。该著作共4章215颂,对于梵、我、幻的关系提出4点看法:①宇宙最高实体是梵,梵是绝对真实的存在;②自然界是梵通过一种称为摩耶(Māyā)的魔力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表象;③我(灵魂)和梵同一不二;④解脱的最高目的是亲证梵我如一,认识灵魂的真正本性。 此外,乔奈波陀还发挥了奥义书中神秘主义的“四位说”理论,即自我根据摆脱主、客观经验束缚的不同程度分为四位:普遍位、光明位、智慧位和第四位。在普遍位时,自我具有觉醒的意识,可以认知外界对象并完全受到主、客观经验的束缚;在光明位时,自我处于梦眠状态,它摆脱了外界经验的印象,但仍可觉知内在的精神对象;在智慧位时,自我是熟睡状态,完全摆脱了主、客观经验的印象,从而过渡到第四位,此时的自我完全和最高我(梵)同一不二。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演讲教学教材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 演讲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演讲,以下是他的部分精彩答问: 问:我们要如何消除心中的忧虑? 克:首先心田不能供给问题生根的土壤。观察你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不安宁,它总是被别的事情占据,被别人昨天说过的话占据,被你刚学的东西占据,被你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占据。只有一颗不被占据的心,才是永远清新,才能应付并解决问题。 问:但是如果没有了野心,整个社会不就停止进步了吗? 克:你应该问问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的很悲惨。你不知道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 问:人为什么发怒?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否要远离愤怒? 克:弄清楚人为什么生气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了解愤怒的真相,而不仅仅说生气是错的。然而你为什么生气?因为你不想受伤害,这是人类求生存的正常需要。如果这个伤害你的人比你块头大、比你有力气,你无法回手,你就会转而伤害别人,你会把情绪发泄到你的兄弟、姐妹或仆人身上。所以这场愤怒的戏就一直演下去了。 避免受伤是正常的反应。人们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保护自己,开始建立了防卫和藩篱。你在自己周围造了一道墙,不让自己开放及接纳,因此你也无法去探索及扩大你的感觉。你认为愤怒是非常坏的,因此你责难它,如同你责难许多其他的感觉一样,因此你逐渐变的枯燥、空洞,一点强烈的感觉都没有了。

问:一个人为何总是希望被别人爱?如果他得不到这份爱,为何他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泰然自若和充满信心? 克:你认为其他人是充满信心的吗?他们也许自我炫耀、装模作样。你希望被爱,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问:我们为何恐惧? 克: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了。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著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 问:欲望的源头是什么?如果把它消除? 克: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切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摆脱欲望吗?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问:什么是生活的喜乐? 克:我们为如此表面的事物感到满足,例如一部汽车、一份安定的工作、一些无谓的琐事引起的小感动,就像一个男孩开心地在风中放风筝,几分钟后又眼泪汪汪了。你可曾安静的坐着,背脊挺直,动都不动的去体会沉默的美?你可曾让你的心思漫游,不是去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是扩大的、宽广的、深入地去探索、挖掘?从这种思考中,就会带来惊人的喜悦和快乐。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 也有人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明确自己的优劣高低,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比较”引起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给材料、给话题的比喻性、思辨性作文题。写作这样较复杂的作文,首先要明辨题型,看山唱歌。一种选择是可以论辩性作文对待,须独持“偏见”,作正方或反方文章。或扣“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做正方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倡比较:比较,可区分孰轻孰重,谁主谁次,孰先孰后,谁对谁错,方明白优劣高低,有利于确定奋斗目标,选择行进路径,抵达成功彼岸;比较,可借鉴他人经验教训,避免摸索,少走弯路,汰劣择优,找到成功捷径。立足点是汰劣择优作“入世”文章。或扣“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和“每个人都有一段沉香”作反方文章,在坚信“存在即合理”、“人皆可为尧舜”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修身,则独善其身;做人,则特立独行;行事,则独辟蹊径。剔去浮华,除掉伪善,加强个人修为,培养潜在美质,就足以彰显你独有的人格魅力,展现你个性的人生辉煌。立足点是以坦然心态面对人生社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入世”则敢于创新,坚守自我,大有可为;“出世”,则独善其身,人格伟岸,境界高远。 二种选择是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文章。持身则以坦然心态,坚定心志,独善其身;入世则放眼天下,汰劣择优,善用比较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在认识上澄清模糊思想,分析什么该比,什么不该比。如倡导比学习,不比吃穿;比奉献,不比享受;比拼搏,不比父母背景;比精神风格,不比安逸享乐等等。或在方法上摒弃片面固执,力求全面公正。如倡导联系地比,反对孤立地比;倡导发展地比,反对短浅地比;倡导以健康心态比,反对偏执狭隘地比;倡导科学地比,反对盲目地比等等。 比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可以是几种认识、情感、态度、方法之间,也可以是不同的人群、团体、国家、社会之间;还可以是个人不同的阶段之间。立意角度可涉及生活、学习、情感、事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研等等领域。从切入点看,可做“认识论”文章,陈比较之利弊,析其文化心态、社会心理;也可做“方法论”文章,以“比较”为经,方法为纬,论述比较品质的高下、时机的是否合适,对象的是否得宜等。 其次,要扬长避短,趋易避难。要选择自己有把握的选题立意,善驾驭的角度入手。如前所言的反方文章就比正方文章好做。 其三,要独持“偏见”,自圆其说。作论辩性的正方或反方文章,切忌“各打五十大板”,以简单的然否判断,既提倡比较,大陈其利,又反对比较,大言其害,造成观点暧昧,前后龃龉,或为对方提供炮弹,陷自己于被动。 其四,要有的放矢,文中有“我”。切记写文章要有针对性,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力求把“我”写入文章,写出真情实感。 [佳作示例] 留住沉香 董波 没有错,我们不能否认,在比较之中,能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自己的优劣高低,来完善自身。但你可曾想过,总是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你永远是被动的,是多么可悲。那一段原本属于你的“沉香”因你耽于比较被你慷慨地挥霍掉了。

_梵我一如_的演绎及其意义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达 照 在古代印度,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方法。到奥义书时期,这种神秘的思想方法逐渐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古代印度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其中“梵我一如”是在奥义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成为奥义书的哲学精华,同时也是古印度哲学的精华。它影响到沙门思潮甚至六派哲学的形成,以及今日的印度宗教。所以,想了解印度从古到今的宗教与哲学之思想内涵及其背景,对于“梵我一如”之思想的学习与把握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奥义书以前的“梵”与“我”之意义 1、吠陀时期的“原人”以及“我”的意义 一般学者把吠陀时期划分在大约公元前15世纪(或更早一些)至公元前9世纪。这是原始公社将要瓦解,过渡向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 初民把宇宙间种种不可抗拒或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看作是有一个超现象的力量在主宰着,又把这种力量人格化,从而产生了神的观念。到《梨俱吠陀》时期,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本源进行思考,并且得出结论,认为有创造宇宙万有的神或统一宇宙的原理存在。这种存在既具有神秘性,又带有统一性,是印度宗教、哲学思想产生的前奏曲。 《梨俱吠陀》时代的人们,把宇宙间的许多神秘现象人格化。多神崇拜由此产生并发展到主神崇拜,进而出现了生主、原人等是宇宙统一的原理或神的学说。《梨俱吠陀》第十卷所载的《生主歌》、《原人歌》、《祈祷主歌》、《造一切者歌》等反映了这一发展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这些赞歌中可以看出,生主是一切万物之主。他的神力非常广大,能够安立天地、赋予万物生命和力量,并且是宇宙间一切生物的唯一主宰,即使是诸神也得遵从生主的命令和旨意。所以只要对生主进行祭祀、祈祷,他便会降福予祈祷者,使祈祷者成为富主。 原人是从生主发展而来的。原人不但包摄了大地上下四维的空间,而且还既属过去,亦属未来,主宰着时间。既能够包摄主宰时间和空间,又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并且,时间和空间也只是原人的具体展现而已。从原人生出了日月和四种姓以及万物,包括空界、天界和地界。可见,原人是四种姓、诸神、动植物的主宰,也是时间、空间、天地、方位等等的创造者。 有人认为《原人歌》中还有一种暗示:原人为大我,由原人产生的人为小我;大我小我在形式上有差别,但二者本性同源同一,大我小我,相即相离,是一是二。生主与原人结合的理论是吠陀之后的“梵我一如”哲学思想的萌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吠陀时期,人们已经确立了一种超人力的人格化之神,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初步的探讨与解释,总结出宇宙统一的大原理或最高的人格神为“原人”等。 然而在对宇宙作了如上的探讨和描绘之后对人生这一主体却没有来得及观察因此那

教师招聘考试:教综必背客观题219道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作者】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 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 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V eda),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注:奥义书也包括在广义的“吠陀文献”之内。)。在吠陀和奥义书中,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在吠陀中,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所谓《原人歌》(《梨俱吠陀》10,90)。《原人歌》中说: “原人(有)千头、千眼和千足。……原人就是这一切,(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和(将要)存在的(事物),还是主宰不朽者。……他(原人)的四分之一是所有存在物,他的四分之三是天上的不朽。……当(原人)出生时,他在后面和前面都超越地。……(原人可)分成多少块?……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双臂成为刹帝利,他那两腿即是吠舍,由(他的)两足中生出首陀罗。月亮由(原人的)心(意)产生,太阳由(其)两眼产生,由(其)嘴生出因陀罗(雷)和阿耆尼(火),由(其)气息生出伐由(风),由(其)肚脐生出空气,由(其)头演化出天,由(其)两足(出现)地,由(其)耳(生出)方位。世界就这样生成了。”(译文据A.A.麦克唐奈的《吠陀文选》所载梵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原人歌》和许多吠陀赞歌一样,在表述思想观念时,有些诗句较为晦涩,意思不很明确,整诗前后文亦有不连贯之处。但从以上所引部分来看,该赞歌的有关含义还是大致可以把握的。即《原人歌》把“原人”视为世间事物的根基,认为世间事物是其部分或由他所产生,婆罗门等四种姓是原人的身体部分。日、月、风、太空、天地、方位等也由原人的身体器官等产生。《原人歌》把世间万物与人密切联系起来思考,表现出了一种认为人与世界(或小宇宙与大宇宙)同一或密不可分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印度哲学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吠陀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观念的表达还只是在个别的赞歌中,不自觉也不连贯,那么,到了奥义书时期,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奥义书哲人探讨的主要问题。 印度古代被称作“奥义书”的典藉为数众多,大致有二百多种。较早的奥义书约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的产生在公元后。无论是较早的奥义书还是较晚的奥义书,凡是其中较多论及印度哲学思想的,一般都涉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诸奥义书中对此问题有多种论述,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被后人称为“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 所谓“梵”在奥义书中被大多数哲人描述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世界或宇宙的最高实在。如《广林奥义书》1,4,10中说: “最初,此(处)唯有梵。” 《歌者奥义书》3,14,1中说: “这整个世界(都是)梵。” 《秃顶奥义书》2,1,3中说: “(最高梵是)一切事物的支撑者。” 所谓“我”一词亦译为“阿特曼”。它在梵语中有多种含义,如个别我、呼吸、自我、本性、整个身体、人生命的最高主宰体等。在奥义书中,该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收稿日期: 2006-08-22 作者简介:姚卫群,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姚卫群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关键词:印度哲学;正统六派;梵;解脱 摘 要: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流行的主要思想派别都有明显的宗教背景,而宗教教义则大多带有思辨色彩。印度正统六派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圣典奥义书中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体。佛教等非正统派别则提出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哲学体系,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对当今人类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B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7511(2008)01-0038-06 印度自古以来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理论思维十分发达的国家。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与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多方面。本文此处仅就这些关联及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的积极文化价值谈几点看法。 一、哲学派别的宗教背景 印度古代的哲学派别多数属于宗教哲学派别,非宗教的哲学派别也有,但为数甚少。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正统六派和异流三派。所谓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划分标准是按一个派别对待吠陀(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的态度来确定的。尊奉吠陀权威的派别被称为正统派,不尊奉的则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流。 正统六派哲学是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异流 三派是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1](P 8) 正统六派是属于婆罗门教系统中的哲学派别,它们都与宗教思想有着程度不同的关联,这在各派中都有具体表现。 吠檀多派是印度哲学中的主流派别,它提出的理论在印度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一直到近现代仍然在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派哲学理论有着典型的婆罗门教 背景,它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主要婆罗门教思想,认为/梵0或/阿特曼0是一切的根本,既是一般自然现象的根本因,也是众生生命现象中的主体。 梵在吠檀多派中常被赋予造物主的色彩,具有神的特性。但它与一般的神又不同,因为虽然世间事物来源于梵,但梵与事物又无本质上的差别。吠檀多派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等认为,事物与梵是不二的,梵作为神有一种幻力,这种幻力就是人的无明,它使人将事物看作是有别于梵的独立存在。这就引起人去追求不实在的东西, 外国哲学研究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随其星建,以标月名。)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演讲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演讲,以下是他的部分精彩答问: 问:我们要如何消除心中的忧虑? 克:首先心田不能供给问题生根的土壤。观察你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不安宁,它总是被别的事情占据,被别人昨天说过的话占据,被你刚学的东西占据,被你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占据。只有一颗不被占据的心,才是永远清新,才能应付并解决问题。 问:但是如果没有了野心,整个社会不就停止进步了吗? 克:你应该问问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的很悲惨。你不知道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 问:人为什么发怒?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否要远离愤怒? 克:弄清楚人为什么生气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了解愤怒的真相,而不仅仅说生气是错的。然而你为什么生气?因为你不想受伤害,这是人类求生存的正常需要。如果这个伤害你的人比你块头大、比你有力气,你无法回手,你就会转而伤害别人,你会把情绪发泄到你的兄弟、姐妹或仆人身上。所以这场愤怒的戏就一直演下去了。 避免受伤是正常的反应。人们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保护自己,开始建立了防卫和藩篱。你在自己周围造了一道墙,不让自己开放及接纳,因此你也无法去探索及扩大你的感觉。你认为愤怒是非常坏的,因此你责难它,如同你责难许多其他的感觉一样,因此你逐渐变的枯燥、空洞,一点强烈的感觉都没有了。 问:一个人为何总是希望被别人爱?如果他得不到这份爱,为何他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泰然自若和充满信心? 克:你认为其他人是充满信心的吗?他们也许自我炫耀、装模作样。你希望被爱,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问:我们为何恐惧? 克: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了。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著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 问:欲望的源头是什么?如果把它消除? 克: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切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摆脱欲望吗?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问:什么是生活的喜乐? 克:我们为如此表面的事物感到满足,例如一部汽车、一份安定的工作、一些无谓的琐事引起的小感动,就像一个男孩开心地在风中放风筝,几分钟后又眼泪汪汪了。你可曾安静的坐着,背脊挺直,动都不动的去体会沉默的美?你可曾让你的心思漫游,不是去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是扩大的、宽广的、深入地去探索、挖掘?从这种思考中,就会带来惊人的喜悦和快乐。 问: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克:我们总把生活分成真的与假的。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欢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因此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其中有极大的喜悦。只要在我们是全然地活着,非常机敏、警醒、充满观察力、对周围一切都有兴趣,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一)、文学、艺术、哲学 ?1、文学 ?梵文文学在笈多时期达到了历煌史上的辉煌顶点。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的碑铭基本上是俗语,一度压倒梵文;僎伽王朝重升梵文的地位, 但仅是装饰,收效不佳;到贵霜的迦利色迦王时,一改巴利文佛典的前 貌,梵文写经大盛;以后,两大史诗也定型为梵文。笈多王朝时,梵文 戏剧、诗歌和散文等通过王室的赞助,达到独霸文坛的地步。 ?印度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吠陀时期的舞蹈和哑剧发展而来。相传公元前后问世的《舞论》,就提到了有关戏剧的各方面,如音乐、唱歌、 舞蹈、韵律及各方言的应用等。 ?公元3世纪时有名的梵文戏剧家跋沙,1910年在南印度波德摩那怕附近一座寺庙的藏书中发现13个剧本,它们被认为是跋沙久已失传的作品。 他的戏剧风格朴实,其内容或者依据史诗故事,或者来自历史上的传奇, 绝大多数描写阿褩底国王乌代因的恋爱艳遇。他的《婆须达多梦中记》 常被后人奉为楷模。梵语戏剧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剧情中上层社 会身份的人讲梵语,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讲俗语。这显然把社会中的等 级关系,搬到舞台上。 迦棃陀婆是最杰出的古典梵文文学家,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诗人,在戏剧、史诗、抒情诗等诸方面都有杰作存世。他著有三种梵文著本,《沙恭达罗》、《勇健与广延》和《摩罗毗迦与火天友》。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幕爱情剧《沙恭达罗》,该剧由于歌德的赞扬而闻名于欧洲,迦棃陀婆被誉为东方的沙士比亚。 在诗歌方面,印度盛行叙事诗和抒情诗。马鸣的《佛本行赞》和《美难陀传》是古典风格的早期叙事诗。《佛本行赞》是一部用梵文写成的最早的佛教著述,是用长诗写就的佛陀的传纪,从释迦牟尼的诞生直至涅槃,歌颂伟人并弘扬佛法。 7世纪上半叶的伐致呵利是抒情诗的佼佼者。他的诗集《三百咏》从古至今脍炙人口,而在《情诗一百首》中,其名言:“灯光伴随着火炉的焰火,日光或者星月之光,众多光中却无爱人双眼阴光,此世对我而言黯然无光”,常被用作印度抒情诗范例。阿摩鲁著有《一百首诗》,他善于把握情人的感情,善于描写快乐和忧虑、愤怒与诚挚。12世纪,胜天的长篇抒情诗《牧歌》是古代晚期的经典之作,内容描述黑天与罗达间发生的爱情、离异及最后和好的故事。他将优美的道白与复杂的韵律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以表达丰富的恋爱感情。该诗被认为是梵文诗歌前后古典风格的承上启下之作。 ?方言文学使用的是南印度当地的自然语言。《俱罗尔》和《纳罗底耶》是古代泰米尔语文学的名篇。前书是织匠提鲁华鲁瓦所著,此书是属于人 生三大目标(关于法、情、政事三者)的1330首箴言诗集的集合本。提鲁华鲁瓦并非个人名字,而是南印度贱民宗教导师的名称,“俱罗尔”是 一首箴言诗的诗名,也被用来作为全书的书名。 ?《纳罗底耶》也是箴言诗集,共有四百首箴言诗,内容涉及轮回、报应、超脱、法律、尘世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稍后时期,出现两篇泰米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