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城市化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对策,问题

人居环境科学以人类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满足人类聚居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美好生活环境,其传播和发展虽不过十几年,但已在学术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一、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住宅、村庄、城镇、特大城市以至连绵的城市区域等,实际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系统,它们同时又是更大的乃至全球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城市是某一层次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规划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规划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规划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改变,人类在逐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的规律,得到了不错的乘积。但是,为什么城市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人类在现代城市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呢?这里有客观原因:现代城市以高度集中和迅速膨胀为特征的爆炸式生长。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企图用旧观念来考察现代城市,结果造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组织方式、规划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城市问题愈加严重。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维方式原因;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仍然是Patrick Geddes在20世纪初提出的“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认识和分析问题是比较有效的,但用于解决问题就并非如此了。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而且,事物愈复杂,这种分解解析的程度就愈深,逐渐形成了一个“解析、解析、再解析—割裂、割裂、再割裂”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二、研究方式原因;

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学、

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而且仍将随时代拓展。研究学科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如此,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在丧失了对研究对象整体利益追求的前提下,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大下降,使城市规划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补救性工作,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性。

第三、工作组织方式原因;

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工作组织方式过度专业化。参与城市发展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数目大大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各部门工作又难以协调统一,结果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实现。

第四、规划方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成为了一门技术,同时却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形象化、感官化,人类科学精神是得到了体现,我们却丢掉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基础,舍弃了人类哲学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

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中来。

1.城市规划理论的重构

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我国国情出发,重构已有成果。

1)“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即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和共同的目标

(即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我国古代人居环境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1],其优良的品质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

2)以综合性城市规划为目标,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要实现整体利益,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

3)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同步协作,发展建设与城市有关的相关学科,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2.城市规划实践的改造

实践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城市规划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提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动态应变能力,支持城市健康的生长。

1)在认识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综合程度。在

实践中,城市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基础调查,内容要不分巨细地涉及城市系统各组成要素,要达到必要的深度,要考虑城市规划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领域。调查方法必须强调多学科的

参与协作,多种角度进行调查,多种方法进行校验,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

2)在分析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集成程度。在

分析工作开始前,首先应该进行分析方法的加工:一

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选择面要广,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领域,并且所选方法要典型、实用、适用,能够满足城市规划分析需要;二是根据规划对象的实际要求,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修正,特别是同一学科方法之间、不同学科方法之间的整合、集成,发展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如此,分析结果才可能真正反映问题。

3)在解决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融贯程度。在

具体规划中,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强不同规划手法之间的糅合,真正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某城市规划项目“调查———分析———规划”的具体方法来开展实践工作。

4)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创新。从保证城市整

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强化城市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的总和,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城市管理系统及统一的城市规划评价体系,加快合理的城市系统控制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和道德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各子系统管理的协调能力。

3.主要方法和途径

1)以人类社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

的统一为指导。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城市单个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生理、心理、文化价值的需求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的实现途径有两个:加强公众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价体制。

a.公众和社会参与是体现居民和社会需求的重

要途径。随着我国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公众、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参与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只是单纯参与城市规划实践环节,参与程度仍然不够深入等。今后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可以考虑这种模式:首先是广泛深入的公众和社会调查,形成城市规划需求;其次是分析研究这种需求,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框架,并与公众和社会进行充分交流;然后是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充实中心理论体系,并在各相关学科形成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实践中,建立实时的动态交流机制,使公众和社会参与贯穿城市规划全过程。

b.城市规划评价既是一种公众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也是加强多学科、多专业协作的有效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和谐统一的问题。城市规划实践环节的评价工作已经开展得非常丰富,今后只是在于评价深度、评价效力、评价的科学性等问题的完善。理论领域的评价是一个新课题,难度非常大,但如果能够解决操作性问题,并使之贯穿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建设全过程,将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2)加强新型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培训。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从整体思维要求的角度出发,加强其哲学精神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锻炼,改造其传统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其整体观、系统观、战略观和独创精神,提高其运用整体或者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城市规划教育的革新。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主要可归纳为四类:建筑类、工程类、理学类、林学类[5],它们都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来进行城市规划教育的,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要求。建设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不仅符合时代要求,也是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

4)实事求是地发展地方城市规划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其城市发展建设各有特色,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要注意立足于各地区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如此才可能得较满意的结果。

四、结语

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应是强调整体思考、追求宏观目的、考虑整体利益的综合的、开放的、包容的、分散的网络体系,其基础内容散布在与城市有关的各个学科中,并在城市规划学中融会贯通,形成综合集成的城市规划中心内容。人居环境科学可能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但它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一次有意义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1.

〔2〕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

[J].城市规划,2002,26(7):9-10.

〔3〕尹稚.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方法论思维

[J].城市规划,1999,23(6):10-14.

〔4〕王宁.回归生活世界与提升人文精神[J].城市规划汇

刊,2001,(6):8-11.

〔5〕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

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孙国徽,马正卿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

E-mail:sgh7941@https://www.sodocs.net/doc/7d7390982.html,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城市化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城市,城市化,人居环境,对策中图分类号: X22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实质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1]。

1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住宅、村庄、城镇、特大城市以至连绵的城市区域等,实际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系统,它们同时又是更大的乃至全球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城市是某一层次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化进程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同时,人居环境又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有效的人居环境系统为基础,人、人居环境和人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城市化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结果的。人居环境状况能够真实地反映由于城市化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诸多方面转变的动态的时空过程,因此可以运用人居环境状况监控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居环境问题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方面的问题,对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必将导致资源过多的耗用、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滞后等种种矛盾;另外,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问题、老年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文化教育乃至法律法规等新需求、新变化,这些都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2.2城市交通问题

我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机动车拥有量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我国的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大多数城市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道

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的状况。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点,目前自行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持续增高,势必对城市道路带来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辆技术性能低等原因,致使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造成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

2.3资源和能源问题

我国人均可采煤的储量只有全世界人均水平的55%,石油只有全世界人口平均储量的11%,天然气也只有5%左右,对于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而且洁净的能源在我国的应用水平,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距。与此相反,我国能源的消费总量早在1998年已经是世界上第二能源消费国。我国还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m3,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多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2.4城市生态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并即将超过临界线,预计在未来的20年里,生态环境压力不但不能减小,反而呈增大的趋势。水资源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这些污染可以说是附在中国城市肌体上的“病灶”和“毒瘤”,严重制约着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3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人居环境问题,必须了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制定相关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

3.1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分析

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3]。

城市人居环境的最优目标应该是: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以人为中心的人居环境规划和住宅设计。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规模扩张的速度科学规划人居环境布局,提高对自然的亲和力和集中布局的规模,有效减少通勤成本和环境成本,增强人居环境的活力;同时采用适用居民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住宅功能设计标准,提高住宅的舒适度。

第二,以功能齐全,功效到位为目标的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其配套项目及其指标均应符合居民的实际需要,。

第三,以整洁、安静、优美为标准的生态环境营造。生态环境的营造应突出绿化系统,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系统、噪音控制系统的建设,从而使人居环境中的水、气、声等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第四,以功能再造和历史保护并重的旧居环境改造。在旧居环境改造过程中,首先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订详细的旧居环境改造规划。其具体的做法是调整布局,再造功能,保护历史,改善设施和增加设备。

第五,以服务于民、造福于民为目的的综合管理。所谓的综合管理就是要实现专业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3.2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对策

针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以下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对策。

3.2.1科学地确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性质不同,发展方向就不同,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和要求质量就不同。同时,城市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规模小,经济效益较差,但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际关系简单,人居环境质量相对较高;城市规模大,虽然经济效益较高,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日益加剧,从而使经济效益和人居环境受到影响。因此,要根据城市的自身环境条件、资源状况和国家的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和规模,切忌盲目的“城市克隆”。 3.2.2因地制宜地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出发,通过科学论证,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搞好城市生态规划与布局。首先在城市生态规划方面,应根据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阀值,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并以此为宏观调控城市人口、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依据。其次在城市形态布局上,应改变城市传统的布局模式,使城市每个社区或卫星城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用地大致取得平衡。三是产业结构布局上进行调整和升级换代。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3.2.3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使它们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通常情况下,认为在城市中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一种限制。但实际上所限制、制约的是那些质量差、效益低、不能合理、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在对这些产业作某些限制的同时,恰恰为那些质优的少扣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培育了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工业污染防治,其次是对新建企业,要求高技术起点,减少污染。 3.2.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所有生产生活共同的物质条件,有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才能促进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才能形成城市的特殊形态的生产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城市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缺乏足够的还原功能,需要人力构筑强大的基础设施,处理城市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质量。首先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许多专家提出了“欲建生态城市,先上轨道交通”的观点,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搞好城市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改进技术和供应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三是优先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是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3.2.5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思想、资金、人才、技术、组织和制度的保证。首先要加快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运用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加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要增加有关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纳入城市统一规划中来。第三,综合决策,严格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最终的实施有赖于严格的城市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为了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必须打破传统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状况,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综合决策机构,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4]。 3.2.6加张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

为了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人文资源,并且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应大力提倡对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和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从学术发展的高度进行整体思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全面

系统的研究,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共识,自觉关心并积极参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3.2.7创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城市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大力提高公民创建宜人城市人居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制度创新,避免经济高速发展,制度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坚持依法治市,打击一切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行为;奖励创新、进取的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市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文化环境的不断变革,从而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求诚信、公平公正、鼓励创新的整体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恒.武汉市区人居环境发展探索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惠彦涛,鲁奇,李辉山.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山西建筑.2006 [3]解自来.南京创建优良人居环境城市研究.中国城市园林.2003

[4]周学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前,城市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习中对城市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了解,发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的方法。 通过分析后大致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及规划管理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中的问题: 1、总体规划的调控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短则10年,长则20年,很难准确把握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多城市都提前完成了规划,以至于规划频繁制定、修改,耗费人力、财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人员以及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不够,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把握的不准确。 2、总体规划的制定受高层部门的限制 总体规划的制定不只是规划设计人员的任务,其中会有各个部门的参与,但是最终出来的方案并不是最合理的,而是最合领导口味的。规划人员在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经过专家评论会修改,最后得到的方案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之后再经过一些会议后,这个方案就被否了,原因是市里领导不喜欢这样做。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一大弊病,由领导来决定城市的规划、城市的人口、城市的用地,而不是经过规划人员的理性分析得出的。这样做出来的规划只能体现政府的业绩,不能真正做到为了城市发展而做规划。 3、总体规划过程中各部门机构不统一 目前,全国各设市城市虽然都设置有规划管理机构,但由于归属部门不同,如有的属建委领导,有的与建委平行;有的设直属分局,有的设非直属分局,导致其行政级别、人员编制、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等差别很大。规划主管部门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规划局、城乡规划管理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局、规划国土局、规划国土房产局、规划建设局等等,以致有些城市出现外商找不到规划主管部门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城市的规划、国土、建设三者难以协调所致,其中既有体制不顺的原因,也有利益界定不清的原因。 在实习的时候曾参与过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画图而已),也熟悉了城市 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因此,以此为例。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是从2011年开始编制的,经过了一年多,按程序经多个业务会审批,最后报国务院审批。但是,却因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改变,不得不对刚做完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有的会议和程序都要重新启动,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专项规划中的问题: 专项规划是伴随着总体规划进行的设计,对城市各个专项进行总体规划,如: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环境保护、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等。 1、各项专项规划之间缺乏协调统一 专项规划虽然是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同时制定的,但是就设计和实施的统一性来讲还存在缺陷。在实习中参与的沈阳市城市结构性绿地规划中就感觉存在这问题,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将总规中的G类用地更详细的标明出来,缺乏与其他专项的联系。 2、专项规划制定时重点不突出 专项规划在制定时不能分明轻重缓急,个人认为专项规划中有关市政和民生的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先行的。 4、专项规划实施中困难重重

城市规划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城市规划设计谁说了算 在烟台市东部海滨,一个能容纳4万人的新体育中心初展新姿。这个重要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就是由群众拍版的。 自1999年起,烟台市就开始试行“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及分区规划、风景区规划以及重要地段、新建居民小区、重要公共建筑和民众关心的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都要通过新闻媒体或举办展览、设公示牌等形式进行公示。 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实行两年来,共收到民众的建议和举报数百条。一些重要建筑项目甚至被民众否决。例如,烟台火车站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没有通过民众的评议,工程就搁浅了;而烟台市体育中心的3个设计方案,经过民众投票,有一个方案获得多数选票,于是市政府决定,就按照这个方案施工建设。 试析: 1、分析烟台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怎样评价根据民众投票多少来 决定城市规划方案的做法? 2、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怎样做到既吸取民意,又符合城市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要 求? 案例二:汉普顿市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 在一般社区,政府专家制定城市规划,公民学会按照规划安排生活。专家们努力工作以使公民的反对最小化。虽然公众可以在听证会上攻击这些规划,但通常规划者只是寻求对自己要做的决策得到批准。如果反对之声越来越大,就会迫使对规划进行修改。但即便如此,专业规划者仍然处于主管者的位置;下一轮规划还是他们控制。 在90年代初期,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这个有着13万人口的城市开始卓尔不群。 琼·肯尼迪(Joan Kennedy)还记得,当时传统的城市规划程序再也行不通了。她是该市的城市规划主任。她回忆说,她的机构刚刚起草好城市整体规划。 我们刚刚经过一种常规的、传统的公民参与程序,即你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告诉大家来参加会议。然后,把正在考虑要做的事情告诉大家。因此,我们声明,该计划将是整个社区未来发展的愿景。 接下来就是对规划委员会的公众听证会。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海德名园景观规划设计 姓名:张天辰 班级:07级专科环艺一班 辅导老师:张扬 分析海德名园得景观规划 海德名园位于宜兴团氿湖南、北岸与东面(氿滨路沿线)得区域。该区就是目前宜兴最具景观与环境优势得区域。 海德名园所处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宜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离中心商业区仅1公里得距离。南有湖(团氿湖)北有山,自然环境宜人。 此方案区域发展前景巨大。作为宜兴城市与房地产发展得两大区

域之一得团氿板块,既就是城市规划发展得重点区域,又就是当地消费者公认得高品质住宅区。而团氿板块所拥有得自然环境以及区位优势,就是其它区域无法比拟得。 并且此方案产品多样化,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得需求。以及此方案得景观设计结合了整个区域得景观设计,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得设计统一性。 此方案得设计者所要表达得设计目标就是重视生活品质,创造具有诗意得环境空间,展现一定得文化内涵,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得理念。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经济成本得设计,来达到更好得经济与财务回报。并且提出杰出得理念设计配合商业市场运作,彰显出业主在同行业中得超前思维与领先地位。 设计者在研究了整个项目背景与设计目标、市场定位之后,提出以海马”与“花”融为一体,并通过圆形水纹得设计元素来衔接地块,对英式风格作出全新得诠释得设计理念。三者完美得结合,充分得体现了设计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展示了设计者以人为本,将自然得

环境引入人们得生活,让人们得生活走向自然贴近自然得设计理念。全新得诠释英式风格,简化了古典得欧式风格,加入了现代得元素,强化了简约这一概念,让人既能欣赏到古典得风韵,又不乏现代得气息。 整套得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与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总平面图、景观设计说明(小区景观意向图与别墅景观意向图)、总体空间分布图、开放空间分析图、车行流线分析图、地下车库分布图、别墅区分析图、主入口效果图(平面、剖面、透视)、大门廊柱局部平面、立面图、海马组团平面图、中央水景剖面图、海马水景雕塑广场剖面图、花之组团平面图、儿童乐园透视图、商业街效果图(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联排庭院平面与透视图、典型组团透视与剖面图、别墅得不同设计图与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标识得布局设计图、家具艺术品与特色铺装得设计以及院内得植物得植栽策略与乔木得布局设计图,还有一些材料得列表。最后就是全区得鸟瞰图。 总平面图向我们展示了小区得总体布局,清晰得展示了建筑物、植物、道路与水体得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得阐述了设计者得设计理念,说明了设计者得设计策略与设计构想,深化了设计主题。设计这在表达自己得观点得同时采用了一些意向图来展示自己得构想。总体空间分布图清楚得将整个小区划分为5个区域,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得区分哪里就是什么区域。开放空间分析图展示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得分布,充分得考虑到了不同人群得需求,扩大了购买群体。交通流线分

浅议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我国城市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问题;解决策略 前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我们在为取得这样的成就感到欢心鼓舞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它将有可能给我们的城市留下永久的遗憾和创伤。 1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基本蓝图和首要原则。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总体来看,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 在规划建设上体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主要表现有: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cbd(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1.2 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一些盲目的表面工程使得城市规划多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缺少严肃性。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的“龙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更应突出体现,一旦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经充分论证确定后,就不应该以个别人的更替而改变,但在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种不好的现象。一换届,一换领导,规划马上就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些规划改变往往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以上问题自然引起民众的不满,规划的权威性难免受到置疑。 1.3 城市规划应充分体现“以民为本”的准则,可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规划编制过程来看,民众参与程度远远不够。第二,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地方官员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左右规划的主体,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领导意志和判别是非好恶的标准成为规划的出发点,规划人员难免受其影响,使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允性被打破,造成规划与现实的脱节,民众的需求也得不到必要的反映。第三,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强,极大降低了民众对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4 城市规划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城市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近期建设规划缺乏指导和安排城市有序建设的有力措施和政策,城市建设没有依据,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建设局面混乱。另外,许多城市的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城市设计及其它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规划体系建立地不够完善。 1.5 脱离实际的情况依然存在 这里有两种倾向:一是中小城市规划过度超前;二是大城市规划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规划依据问题。城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但是由于规划依据不科学导致城市规划脱离了实际。比如在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问题方面,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户籍统计往往不把流动人口计算在城市人口的范围内,所以也就没有纳入规划视野,这样造成规划基数往往偏小。另外,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不是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思考城市如何定位,而是先搞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碰到问题后,再返过来去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这种程序颠倒的做法,使规划脱离城市发展实际;还有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单纯从行政区域着眼,缺乏区域整体观念,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是没有区域界限的。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宜宾市

《城乡规划设计与案例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宜宾市城市规划分析及评价 实验学期:学年第学期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宜宾城市规划 1.区域概况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川、滇、黔三省交汇地。区域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占8.1%。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0-1,618mm。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金沙江、岷江汇合成为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发达的水系为自然风光增添颜色,加之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独特石林景观以及蜀南竹海构成宜宾丰富的旅游景观。 宜宾市辖2区8县,幅员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4.29万。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53.05亿元,201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55.91万人,城镇化率46.63%。 2.发展规划 在发展定位上宜宾市结合区域优势将城市定位分为三个层次: 形象定位: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功能定位: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定位:三中心、六基地。三中心包括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六基地包括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市域产业布局的规划主要由增长极和发展轴构成,包括中心城区部分的核心产业增长极、西北部的沿江综合产业发展轴、西部金沙江生态经济发展轴、南部特色能矿产业发展轴、东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轴。各发展轴上布局点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区域特色和资源,形成以区域优势为发展基础的城市综合发展规划。各个产业园区以交通线路作为连接轴,宜宾一方面利用便利的水运与外部进行经济

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17-10-20T14:17:35.6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作者:段巧兰[导读] 生态建设为理念,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自然生态、和谐、舒适的民众居住城市。黔南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者必须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对城市规划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楼一幢接一幢的矗立于城市之中,放眼望去,一座城市几乎要被层层叠叠的高楼填满,这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也造成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而对于人类来说,每天紧张的上班工作,就是为了给自己给家人创造更好地生活环境,能够居住在更好更大更舒适的环境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者来说,这两者又是必须要兼顾的。所以,这就为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城市化进程的进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城市规划设计内涵及重要性简要来讲,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它指的是在当前的可持续思想指引之下,经由对土地的使用以及空间的划分等多项内容的创新,确保人类需求得以最大化的满足。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先进、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就其自身工作来说,其具有精细化、复杂化的特点,其需要为城市的建设及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据,从而将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中心的城市能够充分实现其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就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设两者来说,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当我们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保证规划的内容合理恰当,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只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合理示范,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与控制之下,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 2、城市规划设计中当前所存在的问题2.1 城市规划忽视城市所具有的特色,盲目追求外界设计模式,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规划中趋于同性而缺乏特色性。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規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1做好城市规划要从结构、形态上依次布局处理,根据城市特有的特点,从整体到单体、从城市街道到乡村小道、从道路交通到地容地貌,逐一规划,认真落实,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但在规划设计时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2.1.2城市规划重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不单只重视城市内容要素(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更要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2.1.3 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援,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3、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3.1秉承“原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种只看重经济效应,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会将城市送入黑暗,最终城市的环境也被破坏的彻彻底底。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城市的经济规划发展不符合科学的城市规划准则,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在千方百计使得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基础上,然而一旦城市的环境受到致命性的破坏,试问,这样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环境受到破坏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呼吁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秉承“原生态”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达到城市发展更健康的更理想的效果。 3.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城市的规划要建立在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按照城市的原始环境条件,使城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到最大作用。小的城市的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的生态原理,自我修复和清理能力也非常可观,我们通过充分掌握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清理能力的原理,就能研发出净水器之类神奇功能的家电器件,提升了生活品质,也保障了自然环境。水和山是自然环境中最有价值的物体,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中做到不去破坏到山和水的原始状态,水是一切生物的来源,脱离了水,什么都不能谈,所以水分比较潮湿的地点可以调节气候,也不容易发生旱灾,空气也更好,不会有很多灰尘天天飞,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水分潮湿的地区相比去干旱地区的的价值更高。 3.3合理做出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师城市建设的基础,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才能够达到满意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活动主要是城市的原生态的规划,城市规划时,首先确立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条件为标准,确立城市规划的格局,达到人与环境的平衡。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呼吁群众在不破坏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的条件,如何使城市的人口分布更均匀,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如何使得生活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在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这三项如何做到平衡,是城市规划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统一协调这三个关键要素,才能够促进人和自然更加和睦的相处。 3.4对生态景观设计进行加强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 例分析报告 2016-11-16

目录 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错误!未定义书签。 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错误!未定义书签。 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错误! 未定义书签。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管理机制:职能配置不清,政策设计滞后................错误!未定义书签。 1、职能配置:纵向职责定位不清,横向权责边界模糊.......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制度设计:制度零碎、缺失、缺乏有效协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3、操作流程:现行零散、复杂的操作流程给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增添压力错误!未 定义书签。 二、深圳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特区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1、蔡屋围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岗厦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3、渔农村改造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大冲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鹿丹村旧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6、模式特征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原集体经济组自改模式——传统旧改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改商更新改造模式——功能改变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1、集体合法用地的旧改:西乡劳动村.....................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制度边界上的预期:未经批准改变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模式——综合整治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1、沙浦国际艺展中心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笋岗艺展中心综合整治...............................错误!未定义书签。 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期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4、葵涌鸿华印染厂综合整治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5、模式特征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这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正确认识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

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新趋势,凸显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手段相对缺乏造成了规划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法定的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将受到严重挑战。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出现了个别房地产企业随意改变规划等违法超建现象。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当前,很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

最新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此次我规划的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天至89天,以及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当室外温度5℃以下时,如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省(市)等14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南京属于夏热冬冷的典型。所以我决定以南京作为一个目标物,将规划场地放置在南京,以获得更为精确的规划。 建筑规划 南京概况: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亚热带季风气候。老南京都打趣道:“南京没有春秋,只有冬夏。”所以

说南京属于标准的夏热冬冷地区。苏南经济板块成员,江苏与安徽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是长三角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生态宜居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2014年,即将举办第二届青奥会。这些都将形成对南京城市规划的严峻考验。 面积:总面积6597k㎡,建成区面积752.83k㎡(2012年),面积算不上最大,人口816.1万人(2012年),人口密度高,这就由于历史上它是六朝古都,名胜古迹,古典院校众多,同时属于省会,经济 发达,吸引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打工者、 学生等人群。同时因为长江的流经,造成 了江南江北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差 异,也导致了江北承担了工业的重担。 城市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 雅、创业创新,这就注定了南京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对南京的气候,交通,经济等各方面规划都提出了高要求。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又是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区分区规划分析 大家上午好,我们小组选择的案例为西安市长安区的分区规划分析。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所以长安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长安城城市规划 周代的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最典型的九宫格局。 由图可以看出,古长安城的大致规划为:皇城在整个城市偏北,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分别有用于贸易用的东市和西市。 2.现代西安的分区规划 2009年7月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西安市分区规划》,此次规划涵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临潼、阎良、长安等九个区,其大致规划图如下: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九大分区之一,其分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现状和规划、旧城改造和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因素,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西安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市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长安区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学习、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安中心区的建设,长安区的中心作用将发生转变,长安分区规划应当预先做出规划安排。但在新旧交替的一段时间中,长安区仍将承担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规划的编制,一方面应当成为上一层次完善、下一层次规划的依据,成为开展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分区规划应当与政府对城市建设开发的控制管理的方式相结合,应充分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可变性。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城乡规划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以城乡结合城市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进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浪潮中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现状 1前言 在城市化理论中,关于城乡结合部概念的描述语较多,如“城市近郊区”、“城市化地”、城市边缘区”等,虽各有涵义,但其所表述的内含及其地理概念基本相似。本文所研究的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是城乡的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所依附城市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地域变化,体现出从城市到农村在层次结构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内层由于紧邻城市区域而明显具有较多的城市特征,而外层则主要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但其中也穿插有一些城市景观和城市设施。 2城乡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析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结合特有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较低廉的土地价格,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区域。但是,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农民在市场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产生的个体和集体的急功近利、各自为政,

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城市土地资源巨大浪费,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及管理工作力度上的欠缺,目前那里逐渐失控的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建设已成为城市政府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愈来愈明显的负面影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造成规划管的“真空”地带由于管理体制依附与行政区划,目前沿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城市和乡村分别由各自不同行政单位进行管辖,造成相互之间原本存在的的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城市部门和乡村部门的管理权限在交接上缺乏相互衔接,成为管理上的薄弱区域,造成布局的混乱和诸多社会问题。2.2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性、发展的盲目性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企业因其具有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其高度的自主性和市场适应能力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不完善的市场调节所带有的自发性、后发性、盲目性,加上行政地界和小农经营意识的限制,难以避兔分散发展的弊病。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增加村一级的财政收人,各村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积极在本村地域内发展工业,表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规则自由散布状态,不但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吞噬,而且其容量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污染了田园和水体,进而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村庄布局散乱,农居无序扩张由于规划的滞后及管理的薄弱,在建设过程中无序外延粗放扩张,村庄面积迅速膨胀,布局上零散杂乱,造成大多整体环境差,道路不规则,新旧房相连,垃圾遍地,村民只顾自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doc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xx市xx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xx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 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xx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主 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xx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方 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xx路由老城中心往xx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市核 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xx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 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xx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xx湾布置,共同构筑xx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xx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廊,北 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xx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xx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xx中路,南至外环 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xx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xx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xx北堤;东临洸俯河,西 至经xx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运河文化第一村”。 ?08片区:xx湾西片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xx北堤;东起xx路,西至梁 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是本区的核心区,重点建设xx湾,以行政为中心,文化为亮点,xx旅游度假为支撑,高等教育为补充,打造为xx城市的新中心。 ?09片区:xx生态新城,北起xx北堤,南到南四湖,东起洸俯河,西至梁济运 河。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逐步迁出,重点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建设为鲁西南知名的旅游休闲区。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2004年3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53号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 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 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 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本标准与准则解释权属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1大类、53中类、80小类。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2.1的规定。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以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为例2013级住建厅研究生班城市建设与规划专业张蕾 摘要: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为城市滨水区设计经典案例,我们将通过对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到对于城市滨水区设计新的启发。 关键:巴尔的摩内港区城市设计滨水区分析启发 1.项目背景 巴尔的摩是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港口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切萨皮克湾又宽广,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这个港口属于马里兰州,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 巴尔的摩现在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东北区的著名海港之一,港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它有纵深的港湾、口袋形的入口、很长的码头和适中的地理位置,港湾内潮差小,港区水深15米,航道深达20米,冬季最冷时也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从不结冰,不影响船只出入港口。目前港内已建成多处现代化防波堤和凸堤码头及深水泊位,密集的铁路线和公路线深入到港区,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水平相当高。

港区北面靠近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一带有一些高大的烟囱直耸云霄,这里有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和冶炼厂,港区南部和西南部是造船、军火、机械工业和铁路站场集中的地区。铁路干线将工厂区与码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运输条件。 巴尔的摩市中心和内港区地图 2.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经济结构转型,重工业衰退,巴尔的摩市中心逐渐衰落。巴尔的摩港区日益萧条,码头仓库空闲,城区的楼宇空置,街道上呈现出颓败的景象。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巴尔的摩内港区一直不断地进行改建和重建,内港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榜样。

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王西琴1 陈世朋2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100872) email:shipeng_chen@https://www.sodocs.net/doc/7d7390982.html,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城市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交通、公共安全等问题,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长远发展。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出管理层次的问题,并提出法律、制度、公众参与和技术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 管理体制 公众参与 1.引言 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人30%,虽然城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加速工业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好出路,同时由于城市人口急增、规划不合理、城区扩张、城市周围工业快速发展,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突显,城市的生态安全、公共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病”的病因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病因在管理体制,只有解决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所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的城市问题,识别出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城市发展的概况、特点和趋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城镇总人口4.5594亿,占总人口的36.06%。[1]城市668个,城市人口3.8892亿,占总人口的30.9%,其中非农业人口2.3080亿。建成区面积2.2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478人/平方公里。[2] 表:2002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城市市辖区人口分组统计(不含台湾省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单位/个[3] 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城市合计400万以 上 200-400 万 100-200 万 50-100 万20-50万20万以下 全 国 660 10 23 138 279 171 39 规模大,人口多是我国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多达171个,而50万-100万的城市279个,20万-50万的城市仅210个。大城市比重大是城市化初期的象征。 一般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缓慢增长期,城市化率在20%-30%之间;中期为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城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