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2006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2006总第147期 第6期 Academic Ex chang e Serial No .147 No .6

[收稿日期]2006-04-01

[作者简介]胡海波(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讲师。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

胡海波

(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有

着重要影响。他在破除两个迷信,揭示两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

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扬这种

精神。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6-0025-03

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工作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重要领域。其中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的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有启发的,就像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倒过来一样,现在西方科学中很多思想也可以倒过来立正,为我们所用。”[1]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就在于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一、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是不断的发展过程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的发展过程。从表面上看,这个思想当时已并不新鲜,黑格尔早就“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

程”。[2]恩格斯也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2](P224)

但是,这个思想经过波普尔的深入发掘,加之以他那独特而又尖锐明快的论证方式,却十分引人注目。他大刀阔斧地破除了两个迷信,揭示了两对矛盾,从而把科学的这种发展机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破除“科学理论就是真理”的迷信,剖析了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矛盾。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发生了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对波普尔的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即爱丁顿日食观测和爱因斯坦维也纳讲学,归根结底就是爱因斯坦对波普尔的影

响。正如后来波普尔所说:“爱因斯坦对我思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3]在爱因斯坦的影响下,波普尔认识到:“甚至像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或菲涅耳的光学理论这样得到充分证实的科学理论,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表明的那样,可以被推翻或者纠正。”[3](P52)这就引发了波普尔做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这些久经考验的、经过成千上万次检验的理论还会有错误呢?有没有什么理论能够逃脱被推翻的命运呢?波普尔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理论不管获得何等成功,也不管受过何等严格的检验,都是可以被推翻的。”

[3](P52)即任何理论都可能错误,都包含着潜在的错误,并总有一天会经不起检验而被推

翻。·

25·

这个结论既是批判的,又是创造的。它是批判的在于它破除了一个似乎是千真万确的古老的迷信,即科学就是真理。人们说的“科学的”,几乎一直是“正确的、可靠的、没有问题”的代名词。在理性权威的时代,人们对它是深信不疑的。波普尔首次破除了这个迷信。波普尔认为,假如科学理论就是真理的话,那么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寻找绝对正确的真理或终极知识。于是,只有得到确实理由支持的东西才值得相信,而不能得到确实理由支持的东西就不值得认真考虑。可是,连牛顿力学都遭到了否证,哪里还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可言?因此,科学理论就是真理不过是一个应该破除的迷信。波普尔的这个结论又是创造的,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又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波普尔认为,全部科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矛盾: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科学之所以呈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根源就在于这个永远不可能最终解决的矛盾。

(二)破除了“科学理论就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的迷信,揭示了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仅凭真理和谬误矛盾的揭示,不足以构建起一种科学发展模式来。波普尔又进一步追问:科学中真理和谬误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引导波普尔打破第二个迷信: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来自观察,真理即经验事实归纳的结果。这个迷信虽然不如第一个迷信那样古老,但在科学界也同样根深蒂固。近代科学从一开始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深入到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和试验。于是近代科学的全部成就似乎就是观察的结果,对观察进行归纳的结果。甚至牛顿这样的权威也陷入了这样的迷信,这就更增加了它的迷惑力。爱丁顿日食观测却表明,根本不是从归纳事实得出理论来,而是从理论推演出没有这种理论几乎根本想不到的新的事实来。波普尔由此揭示出科学发展的另一矛盾:观察和理论的矛盾。因为存在着这个矛盾,理论同观察既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这才产生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认识。这是隐藏在科学发展模式中更深层次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归纳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二百多年里被淹没了:既然观察事实可以导致绝对正确的结论,那么观察和理论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理论和观察是绝对同一的。波普尔在批驳这个迷信的同时,提出理论先于观察,把理论从被决定的地位提高到了决定的地位。这个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不能因此否认波普尔强调理论能动作用的重大意义。

通过真理和谬误、理论和观察这两对矛盾的展开和交叉作用,波普尔构筑起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来。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问题-猜想-反驳-问题”的科学发展模式。这样,他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固有辩证法,并突出表现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二、大胆的猜想:科学的创造精神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把归纳主义从观察到理论的公式转换为从理论到观察的逆公式。这样,整个科学进化机制的原动力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消极地等待经验事实的积累,而是由人去积极地创造。于是,全部科学的机器都是由人的创造精神运转的,科学是人类的创造性事业。

波普尔的科学创造思想来源于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20世纪科学革命的历史条件下,波普尔转换了看问题的角度,他不再把科学知识看作是已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活动。从这个角度看,科学观察也同试验一样,是人的一种主动的探索行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强加给它的东西。

波普尔对归纳法提出了质疑,理由有二:1)从单称陈述无法归纳出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因为过去不能证明未来,有限不能证明无限。2)归纳原则本身无法得到证明,因为它用一个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来证明自身,是循环论证。因此,归纳法无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被经验所证实,但可以被经验所证伪,因为在尚未发现的事实中还潜在着证伪的可能性。这样,理论只能是对未来事件的一种预测、一种猜想。“科学犹如一架探照灯,总是主动地把理论的光柱投向未来的国土。”[4]

猜想的这种预测性质,决定了猜想越是大胆,就越能覆盖更大面积的未来,预测能力也就越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猜想也就越可能出错,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小。于是,波普尔在当时做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论断:理论的预测力表示它的信息含量,不出错的可能性表示它的概率,猜想的概率与信息成反比。

科学要更好地预测未来,就必须放弃至少是部分地放弃追求最可靠的知识,追求更可能出错、更小·

·

26

概率的知识。因此,科学探索必须甘冒风险,必须付出犯错误的代价,必须在错误的沙堆中淘洗极其稀少的真理的金粒。

科学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一部追求更大概率的历史,恰恰相反,科学总是向着信息越来越大、概率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科学理论越来越不可靠,越来越可能出错误。这就是科学所要求的创造精神。

三、严格的反驳:科学的批判精神

在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中,科学理论的猜想性质决定了它内部隐藏的谬误。因而,任何理论都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暂时的阶段,科学走上一个更高阶段的过渡。科学总是表现为一种不断反驳、不断批判或者不断革命的发展机制。

波普尔认为这是科学的根本特征:“科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必然增长,也可以说它必然进步。”“不断的增长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理性特点和经验特点;如果科学停止了增长,它也必然失去这种特点。”[5]就是说,科学的全部生命力,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区别于一切非科学,就在于它的永不停息的增长,永不停息的进步。

康德在解决休谟问题时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科学理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先天理智可以积极地进行创造,综合一切后天经验。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分界问题”。波普尔在康德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他说:“我们的理智不是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试探着-以不同程度的成功———把理智所自由发明的规律强加给自然界。”[5](P191)很明显,他保留了思维的创造性,抛弃了绝对成功的必然性,多数猜想由于经不起严格的检验而遭到反驳。

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波普尔构建了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实际问题所引发的猜想是偶然的、随机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但最后总要经过经验事实的裁决而纳入理性的轨道。科学不断经历着“革命、冲突、突变”:一种猜想代替另一种猜想,一种理论代替另一种理论。科学就是不断的反驳,不断的批判,不断的革命。理性并不在于永远保持正确,而在于不断批判谬误。因此,科学要求批判精神———切服从于经验的事实的裁判,一切根据实际效果来判断,没有任何先天的思想权威可以取代,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

波普尔把科学发展中这种批判的否定的因素提高到第一位,并用“不断革命”来描述整个科学发展的进程,这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从他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也完全如此。因此,波普尔认为“批判是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把反驳与批判看得比证实更重要充分地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这样,波普尔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21世纪,人类又掀开了一个千年世纪的新篇章。时代要求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与马克思的实践理性和批判理性相比,自然有失偏颇。但是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为人们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空间。这个理论所贯穿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发扬。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传统文化能从中汲取营养的话,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参 考 文 献]

[1] 纪树立.波普尔哲学述评.(序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3.

[3]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49.

[4]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41.

[5] 波普尔.猜想和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1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9.

〔责任编辑:张正明〕

·

·

27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二)科学认识的起点 (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 渗透着理论 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定律的特征: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科学性 假定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来源 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 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 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 可预测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 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 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 ⑶证实与证伪 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检验中的复杂性 不能完全证实——确证 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 (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 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⑷判决性实验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 4、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 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 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全面系统性 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 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 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 信仰。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研究库恩 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 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不同意逻 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 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 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 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 规科学……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 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 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 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各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就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与发展模式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首先要接受同行的评价。科学理论的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1.相容性评价 (1)理论的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 (2)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如果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科学理论不相容,且该新理论得到确认,就将引起科学共同体抛弃相应的公认的理论或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对公认理论的修改或补充。 2.自洽性评价 (1)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2)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 3.简单性评价 (1)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 (2)简单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第二、考察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 第三、考察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参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实验检验的前提和基础,但科学理论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 1.实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实验的验证。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第一,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 第二,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第三,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2.实验检验的复杂性 第一,一个全称命题所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是无限多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察事实相符,并不足以完全证实该假说,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 第二,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含的方法接受验证的。这是通过证实后件(即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假说)为真的方法,但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后件真,前件不一定真。 第三,证伪假说在逻辑上是简单的(后件假,前件必假),但实际证伪并不比证实容易。 3.判决性实验与检验 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理论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那就可以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是关于理论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借助判决性实验进行的科学理论检验就是判决性检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是科学技术演化的动态结构形式和内在变化机制的形象描述。它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宏观规律和科学技术理论成长的微观过程。它受客观自然规律和人的实践能力的制约,是人类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的反映,并对人类科学认识具有较为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它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以对科学知识整体结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理论结构的定量分析或逻辑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一般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和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 1.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他们都是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指出:“科学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遍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621页)。1875年他又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恩格斯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几何级数”增长模式或者加速度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用计量的方法对科学家人数、科学杂志和科研论文数、科研经费、科研机构等表征科学活动总量的科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出了这些科学指标的增长曲线,定量地分析了科学发展的加速度规律。他的统计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与科学有关的科学指标每隔十五年都翻了一番。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普赖斯指出,科学的发展“把我们带进现今科学世纪的每十五年一次的稳定倍增”的趋势。其函数表达式为:W=Ae KT,其中W为科学指标,A、K为常数(对应于不同的科学指标,A、K取相应数值),T为时间(年代)。(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7页)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律。 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律定量地反映近代以来科学急剧增长的现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直到今天仍在进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科学指标的“增长佯谬”问题。如果科学按指数增长律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科学指标超过社会总指标的局面。比如科学家数量指标按照上述函数式计算,总有一天会出现科学家人数超过社会总人数的情况,这无疑是非常荒谬的。普赖斯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很清楚,我们不能让科学在经历了五个数量等级的发展之后,再跃升到另两个数量级上。假如我们这么做了,那么人口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和狗就会有两个科学家”。(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16-17页)。针对此一缺陷,普赖斯等人又提出科学是以逻辑型或S型曲线增长模式发展的.在逻辑型曲线中,曲线先是呈指数型地变化,并保持这一速率达到“地板”(科学发展的基值)与“天花板”(科学发展的极值)的中点。此后发展速率放慢,整个曲线呈现为S形。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饱和极限”并不意味着发展步伐的停止。虽然从阶段上看,科学的发展可能会沿用S型曲线而趋于“饱和”位置,但就科学发展的全程而言,一次“饱和”恰恰表明科学范式的积累到达极限,需要进行范式变革即科学革命,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加速增长。“加速--饱和--加速……”,在每一个S型曲线之后又会出现新S型曲线,科学就是如此不断地向前推进的。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客观真理与人的历史活动相结合的积累发展观,以及夏皮尔介于历史主义和实在论之间的科学进步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总起来看,最有代表性的主要科学进步观有三个: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进步观点,二是历史主义的观点,三是科学实在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比较和评论这三种模式,并简略地讨论科学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进步观 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是建立在证实主义基础上的积累发展观,在数十年内这种思想占了主导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区别,把科学发展看作是在知识大厦中不断添加不依赖于理论而存在的新事实,旧理论不断地被更普遍、更广包的新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进步观描述的图景正是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发展、修改、扩展、纠正和重新解释旧理论的持续过程。因此,这是一种渐进的、非革命的、改良的积累发展观。 这种积累发展观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两种倾向。归纳主义者相信科学经过经验归纳从经验命题或原子命题而得出带普遍性的科学命题。而演绎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是从普遍命题和事实命题或初始条件相结合而对科学理论提供的因果说明。与逻辑实证主义关系复杂的波普尔在1959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过一种简单的演绎说明模型:“对一个事件作出因果说明意味着运用作为演绎前提的一个或多个普遍定律,并与某些单称陈述即初始条件相结合,演绎出一个描述该事件的命题。”([1],p.59) 这就是说,演绎主义者认为,一个经验命题可以从多个普遍定律和关于特定系统的事实而演绎出一个理论,以此对经验定律提供说明。运用于科学理论的进步,后起的科学理论与以前的理论相比,所描述和预测的事实、所提供的说明更为精确,所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因此先前的理论被包含在后起理论之中。此类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牛顿力学与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的关系。牛顿在其力学着作中从自己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并指出,用他的理论可使开普勒定律适用于简化的太阳系模型。但牛顿的理论表明,当采取非简化方式考虑行星间的引力时,开普勒定律就仅仅是一种近似。 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物理学的这一典型例子证明了科学积累发展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至少表明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只要加上某些限制条件,可以将一切科学进步均以统一的积累主义的方式加以分析。这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模式后经验主义者所作出的一种回答。 波普尔在后来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科学观时,改变了上述早期演绎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此时他所提出的是以否定的方式出现的演绎主义。在他看来,科学发展遵循的不是归纳法,而是否定后件从而否定前件的特定的演绎法,即从一个普遍陈述(理论)推导出可观察的单称陈述,然后以经验证伪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否定作为前提的普遍陈述。因此,科学发展是以试错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最后证伪理论的过程。波普尔承认科学必定发展和进步,连续性增长是科学知识的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的表现,但这种连续性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地****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即证伪理论。([2],pp.308-309)可见此时的波普尔放弃了前期演绎主义的观点。在讨论开普勒定律与牛顿理论的关系时,他不再以传统的演绎主义方式作出说明,而是认为牛顿理论可以解释开普勒定律,但却不能从开普勒定律演绎出来。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波普尔也改变了自己关于一般通过经验证伪既成理论而得出新理论的看法。因为开普勒定律并没有被经验证伪;牛顿是在试图解释天体和地面力学定律时得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的。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 1.定义:就是指根据一致的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对其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说明。 要素:(1)科学事实(2)背景知识(3)进行猜测(4)形成预见 例如:血液循环假说的提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预见了毛细血管的存在。 ------(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与繁荣) 2.特征: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 3.作用:(1)科学假说是发挥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2)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假说有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 (4)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势和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4.科学假说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2)发展趋势:1)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假说,上升为理论 2)与新的事实不完全相符或出现了新的逻辑困难需要进行部分修改或完善 3)被新的事实证伪 4)对于同一个事实会产生多种假说并存的现象。一个战胜另一个或互相补充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假说,或被一个新的假说所取代。 (3)诊断假说的择优标准 1)可检验性标准:确定性标准>基本确定性标准>非确定性标准>功能性标准 2)概率性标准:时空概率----人群概率----危险概率 3)解释性标准 4)效益性标准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方法,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 科学理论不同于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一定实验检验的概念系统。”或者说科学理论是一种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所构成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学说,它是人类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成果。 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科学假说带有或然性,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终究还没有经过实验来验证和确认,所以只能称为假说;而科学理论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已经显示出自身正确性的理论。当然,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是借助于科学假说开辟的方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1. 1逻辑实证主义理论 若干事实→归并出经验定律→归并出高层次的定律→归并出理论 19世纪惠威尔把科学的进化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这种归并是指把过去的成果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 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例子:伽利略力学研究成果;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惠更斯圆周运动研究成果;胡克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成果;牛顿经典力学 问题: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而是存在间断。 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而是包含有内容突变。 归纳累进模式: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的经验所证实,那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越少。 科学进步是先前的理论归并到后一个更大的理论中。(中国套箱模式) 合理性: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图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局限性:偏重于归纳,忽视了科学发展中的飞跃和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的新理论。 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 1. 2证伪主义的理论 与“证实”相对。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所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其被证伪。如“凡金属都导电”。 P1 → TT → EE → P2 P1:问题 TT:(tentative theory)试探性理论 EE:(elimination of error)用证伪排除错误 P2:下一个新问题 评价 (1)科学始于问题(日心说恒星视差) (2)提出试探性理论(开普勒) (3)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如布鲁诺伽利略) (4)新的问题,开始科学的下一个发展过程。 从这种模式出发,波普尔提出一系列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1)要有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2)要有批判精神 (3)要有否定精神 其它问题:反例(天王星)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能被证伪。 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设,通过证伪,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的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范式理论模式 科学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内在机理是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一般来说,关于科学发展的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一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等。对科学的发展模式问题,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性内涵,表明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主动靠拢。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致使他们没有实现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理解。 依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对这些模式( 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其利弊, 有利于我们在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各种科学成果一旦获得经验证实或认可,便将作为真理的一部分而进入科学的范畴。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积累,观察次数愈多、愈广泛、愈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愈普遍、愈正确;科学的发展只是量上的递进、渐进的积累,而没有革命,没有渐进的中断与飞跃。 创立伪证主义的卡尔·波普尔曾言:你可能是正确的,我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我们的批评性讨论不能使我们明确决定谁是正确的,我们仍会希望在讨论后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只要我们不忘记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正确,而是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此我们重点分析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1、科学革命模式又称“范式”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即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共同持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信念。这个共同体由于经历了相同的教育训练,相同的业务传授.从事着相同的科学工作,吸收到相同的科学技术文献,探索着相同的科学目标,因而,他们在理解问题的观念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培养接班人的方法上就必然形成一种传统,遵循着一套规则,在把握世界的共同的理论框架中活动,在同一种科学信念下研究以致所用的语言、工具、仪器等等都会相同,这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信奉和遵循的“范式”。 ①范式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包括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信仰和价值标准。 ②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取得的重大学科成就,包括可以进行逻辑和数学演算的符号概括系统。 ③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范例。 2、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任何一种常规科学都是一种范式,而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移和更替的过程。库恩从自己的范式论出发,提出了他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互更替过程的模式:前科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docx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配合作用的结果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 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配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然后,常规科学阶段是指确立和发展范式的阶段。科学研究由于有了配合遵循的范式,解题研究工作便可深入发展。常规科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作出某种重大的科学发现,而是运用已有的范式去解决难题,从而使己有的科学知识稳步地扩大和精确化,是科学发展的渐进阶段。最后,科学革命开始于反常现象,反常的大量出现导致危机,危机的出现是建立新范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们面对范式危机,纷纷寻求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摆脱范式危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竞争与理论选择来确立新范式,用新范式替代旧范式,使科学研究从非常规科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章节测试部分答案(四)

从愚昧到科学_科学技术简史的章节练习答案(四) 十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及其来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化记录了大多数占星术和星座的理论。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D、两河流域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为满足()的需要,产生了早期的技术。 ?A、生活和军事 ?B、生活和政治 ?C、经济和军事 ?D、经济和政治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判断题】理论和逻辑被希腊文化高度重视,并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后随着商贸活动逐渐扩散到了世界的棉花,最早被阿拉伯人种植。()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十二古希腊的科学流派和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是阿那克西米尼观点。 ?A、水

?C、气 ?D、火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关于赫拉克利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他在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B、他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C、他认为感官会对人产生误导 ?D、他强调真正的事实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宇宙和谐论最先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变化的只是假象,不变的才是真实的,源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巴门尼德。()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十三、希腊化时期的科学技术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四因说的内容。 ?A、本原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B、本原因、形式因、逻辑因、目的因 ?C、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D、质料因、形式因、逻辑因、目的因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相对柏拉图而言,亚里士多德更注重()。 ?A、经验

科学的发展模式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 材化部专业:分析化学 学生姓名:吴怡亭学号:20124209109 授课教师:___李继堂____ 考试日期:2012 年12 月24 日

科学的发展模式 ——纳米材料的发展 摘要:阐述了科学发展模式所包含的类型及其在哲学家不懈努力下的发展进程,由此讨论了当今热门材料-纳米材料的发展,并运用科学发展模式的观点看待纳米材料的发展进程。 关键字:科学发展模式、发展进程、纳米材料 一、科学发展模式 所谓的科学发展模式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宏观上描述科学整体运动的规律有:指数增长律、汤浅现象、凯德洛夫:带头学科理论、积累模式、波普尔模式以及库恩模式;二、微观上阐述科学理论生长的过程: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理论问题-尝试性答案-检验-理论(1)。科学与非科学不能完全分离,非理性与非科学的成分在科学中应占重要地位。科学的历史发展中,非理性是不可少的。科学其实并无特殊的普遍的科学方法,而且科学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科学发展模式大致上有:因经验积累而进步的发展模式、通过证伪而增长的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范式嬗替的科学革命模式、基于研究纲领进化的发展模式等。科学发现的模式包括:序曲、归纳和结局的三拍子的进行曲。19世纪以前科学界相信科学的发展是累积的,其原因是(1)科学研究只有一种模式(从观察开始);(2)大多数历史事实使学者领悟到的也是如此。惠威尔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发现,科学是在从事实出发,用概念去综合事实,使事实上升为定律;再通过综合上升为理论这个历史过程中进步的。休厄尔把科学进步看作是事实和观念的成功结合。他认为,我们平时称为感觉经验的报告那类事实,只是事实一类。广义地说,事实只是片段的,是提出定律和理论的原料。这样的事实和理论间只有相对的区别,如果一个理论被归并到另一个理论中去的话,那它本身就是事实。休厄尔把观念看作是事实结合在一起的理性原理。科学的进化发展—支流汇合成江河,强调科学通过把过去的成果逐渐合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不断进化。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对于伽利略定律、开普勒定律的研究体现为一种进步,是因为在牛顿理论中包含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等。旧理论不论多么荒谬总会对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如燃素说虽被氧化说所代替,但它把燃烧、酸化和呼吸归为一类来进行研究的见解却在化学史上起了积极作用。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的,期间曾经存在革命、有间断、无法用继承性加以说明;新理论的产生常开始于旧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累计模式把科学发展问题太简单化(2)。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说,通过伪证然后再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只要我们一接触到波普尔对这个模式的种种说明,我们就会发现,波普尔的“逼近真理模式”所包含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十分片面的,这一模式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似乎被他的错误或片面的哲学思想所吞没了。第一,波普尔过份强调了经验证伪原则。尽管经验证伪原则作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基石,有其合理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批判了归纳主义,顺应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看到了科学理论的相对性,认识到一切理论都具有不完备性,都有被反驳、被证伪的一面。因此,充分估价了证伪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

四、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它所回答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科学发展的机制是什么,科学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等许多在科学哲学上极为重要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能够深刻地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预见功能。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四种发展模式 1)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2)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 3)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 根据查阅的大量资料,得出在本章最有可能出的考题有2个,下面结合考题对四种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介绍。 ★1. 论述并比较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答案要点:㈠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 1.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从经验认识开始,逐渐抛弃错误、片面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比较完全的真理性。这样,整个科学史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 然后举例子说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牛顿的经典力学归并了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等其他各种事实 接下来说明积累模式成功和失败的方面 积累模式成功的一面,比较好的说明了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学发展不全是渐进的,中间存在着间断,不能用累积性说明。(2)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包含有革命性的内容突变,积累模式否认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2.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 波普尔摒弃了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直线式累积的模式,把猜测和反驳看作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本质。他提出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被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被证伪。 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始于问题,然后提出试探性理论,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得出逼真最好的新理论,然后出现新的问题,下一轮循环开始。 波普尔提出了一系列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该模式优点在于把人们的眼光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然后说明波普尔模式的缺点,他强调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必然导致他对真理的错误看法。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试说明】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5、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梳理】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奠基 (1)背景: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人物: (3)成就:发现了等物理学定律。 (4)影响: ①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②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 (1)标志:年,牛顿出版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2)特征: ①以为基础。 ②以为表达形式。 3.意义 (1)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等。 总结:经典力学在近代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1)牛顿的发现以及他开创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它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 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2.创立 20世纪初提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内容 (1)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及其本身的状态。 4.意义 (1)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3)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内部。 (2)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过程 (1)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 (3)丹麦物理学家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4)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意义 (1)使人类对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方面的不足。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和方式。 【当场消化】(2012·广州期末)牛顿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7~18个小时,以至于剑桥大学图书馆馆长说牛顿是“一个神经不很正常的家伙”。正是由于他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使得他不断地取得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应该包括() ①运动三大定律②万有引力定律③微积分④自由落体定律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当场消化】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出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这主要说明牛顿()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作者:宋繁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1期 该文首先主要介绍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在正确了解库恩的思想后提出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并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发表对其思想的一些浅见。针对该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论述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三部分阐释库恩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在当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当前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事业,也是其他社会科学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 范式。库恩对范式的论述非常丰富,范式的基本涵义可以概括为:一个科学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范式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它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因此,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作用。据此,可以把有无范式的存在看作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论证说,科学家不是发现真理的勇敢冒险家,毋宁说他们是工作在一种已经确立的世界观中的解谜者。库恩运用“范式”这个术语以描述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科学中解谜活动的基础。借助于运用“范式”这个术语意在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含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这种传统正是常规科学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保证科学任务得意完成的前提。 科学共同体。库恩在1974年发表的《再论范式》一文中,较详细地阐发了他对科学共同体的比较全面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者组成的。由于不同的共同体的注意力集中于不同的内容,跨越集团界限的专业交流很可能是不容易的,如果进行这种交流,很可能产生重大的分歧。” 科学共同体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家组成,是划分层次的。科学共同体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如相同的师承关系,共同培养接班人,阅读和引用相同或类似的文献、书籍,参加同一或同类的夏季研究组织和学术会议,共同接受文章的未定稿,等等。从库恩的说明来看,他把这种不易为外行人识别的、以研究领域来划分的共同体看作基本的单位,其人数约为100名或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