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撰稿教师:赵利剑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陈敏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总体时

代特征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混战,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改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经济早期农业生产发展,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度;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文化古代文明的起源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知识梳理

夏、商、西周时期

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3.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政治

1.总体状况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天子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宗法制、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战争以兼并为主,愈加频繁、残酷。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各国变法

①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军备,改革赋税。

②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强化国家机器职能。

③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官吏,削减俸禄,发展军力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3.商鞅变法:自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①措施: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②评价

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其诸多变法措施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轻视教化,刑法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4.秦王赢政统一六国

①条件: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②过程:秦王赢政吸引贤士如李斯、尉僚等人,采纳李斯建议,先灭弱小的韩国,又以离间计灭赵,再以水攻灭魏,后命王翦率倾国之兵灭楚,最后消灭燕、齐。

经济

1.农业

①农具和技术: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②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③小农经济的形成

基础:生产力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基本生产单位: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特点:自给自足,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

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

缺点:规模小,脆弱。

2.商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经济制度和政策

①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背景: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王室衰微,井田制被破坏。

过程: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这些措施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

②“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巩固统治。

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士”的活跃和私人讲学的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基础;诸子百家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驳难、互相论辩,又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

②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重要学派

Ⅰ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a孔子

孔子生平:出身于鲁国没落贵族,幼时喜好礼乐,自学成儒。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五十多岁时步入仕途,官至司寇,但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遂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民;崇尚礼治,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主张“克己复礼”;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孔子的教育成就:“有教无类”,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注重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后来得到尊崇;儒家思想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孔子还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其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均有影响。

b孟子的儒家思想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仁政和“民贵君轻”论。

c荀子的儒家思想

性恶论;礼乐教化;“仁义”和“王道”。

Ⅱ道家:老子、庄子

a老子: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b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Ⅲ法家:韩非子

法、术、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科技

①指南设备: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天文: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八百多恒星位置。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3.文学

①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经孔子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②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代表作为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4.艺术

①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②戏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高考试题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3.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5.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6.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7.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8.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9.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11.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制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13.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有

①宗法制②小农经济③科举制④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孔子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5.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1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8.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19.“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0.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2.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C.《楚辞》 D.《诗经》

23.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24.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25.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 C.谥号D.行业

26.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7.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高考试题答案

1.C

2.D

3.C

4.A

5.C

6.A

7.C

8.D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B 17.A 18.C 19.B 20.D 21.D 22.D 23.D 24.D 25.A 26.D

27.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2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2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陇西李氏续修族谱·例言》规定:“随母子,数岁来;带孕子,数月生,及义子、赘婿,皆异姓也,原非一本,例禁概不收入。”材料表明宗法制( )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B.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C.异姓乱宗是其大忌 D.不准异姓冒姓入族谱 2.在中国历史上,全国各级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其历史源头应当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3.清朝乾隆皇帝直到86岁做了太上皇,还是励精图治、大权在握。他曾说:“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这反映了( ) A.庞大完善的官僚机构 B.乾纲独断的政治体制 C.持续繁荣的封建经济 D.清廉勤政的治国理念 4.交子来源于唐代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交子三年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这说明( ) A.唐代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5.[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载:“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靖)隆(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出入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助也。”由此分析,明朝会馆( ) A.都设在京城 B.以商办为主 C.功能较完善 D.出入较方便 6.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不复使人察举矣。……于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薄。”当时有识之士针对此弊端( ) A.主张恢复察举制度 B.反对礼教虚伪僵化 C.重申儒家伦理道德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说明该时期( ) A.传统文化未发生实质的变化 B.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C.思想领域出现近代民主思想 D.文化专制政策出现一定松动 8.阅读下面的表格(改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上表反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列强加紧了对中国商品输出 B.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身受多重压制 D.农业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9.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说:“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邹容在《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两者都主张( ) A.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国 B.反对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 C.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D.实现主权在民原则 10.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11.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下表的分析准确的是( )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 高三的文科生们,老师发的历史复习试卷都做了吗?需要校对历史试卷的答案吗?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文科历史复习试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

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2019年海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2019年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2.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3. 观察右图,票面中的主要人物是 A .毕昇 B .沈括 C .徐光启 D .李善兰 4.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5.“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诗中描写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 B.北伐进军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 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 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 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中國古代四大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不同B.生产方式的不同C.生活习俗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2.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B.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 C.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D.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对洋货的销售不利 4.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A.宣扬经学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否定孔子的权威 5.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 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 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7.摄影技术的出现为记录历史提供了新的手段。下列照片记录的是同一事件,它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北伐胜利进军C.抗战胜利D.新中国成立8.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9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罗马法每日一题

专题罗马法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罗马法 1.演变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公民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仅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查土丁尼民法大全》:完成于6世纪,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特点 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历史地位 其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历史价值 ①对罗马 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的解决基本上都 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秩序运转,有效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对后世 罗马法的许多规定都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 后世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法律,资产阶级的陪审、诉讼等制度都 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年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黑龙江考题2018.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24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A.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D.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25.自耕小农衰退.土地兼并缓和D.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A.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26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A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27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28术中人物的脸谱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C D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187729.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30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31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C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公元前32340“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B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年333.华盛顿在1787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B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1 / 8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1934.的原因在于.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C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10100年,我们应当在.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35一思想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25材料一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年到19171923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5种左右。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 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

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P116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城市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复习资料P117。3)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在1945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退回到1911年的水平;于1938年相比,实际下降了百分之四十。由于意大利在殖民地的移民被遣退回国,向外移民停止,意大利人口激增,至使生活水平降低到惊人的地步。如果没有国际援助,尤其是美国的援助,许多意大利人就被饿死了。到1945年,意大利的实际工资下降到1913年的百分之26.7 材料表明()A二战导致了国际力量格局的直接变化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C美国的援助在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客观上帮助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D法西斯自食其果 答案B 2.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开到黄河以北,并寻机消灭,此事最终结果是A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B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好C周恩来在重庆日报发表“为江南死国难者志衰”“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D宋庆龄、何香凝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 解析:A。此题难度简单,依据所学知识,随37年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游击主义以及变敌人后方为抗战前线的抗日方针,抗战后期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抵抗了半数以上的日伪军队,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国民党在当时还不能放弃统一战线。另外英美从自身利益考虑(二战抗击法西斯的压力),也不希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bcd属于后果但不是最终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涉及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了 3.“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材料说明A1837年欧洲农业歉收,工人失业,人民生活难以为继B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C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D法国迫切需要结束动荡实现稳定 解析:D 这位法国议员的发言之前法国即将爆发二月革命,故排除b。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在热月政变后标志结束,故排c d准确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必然性,符合题意。 4.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这说明A责任内阁已经确立下来,英王成为“虚君”B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C君主立宪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D英国缺乏一个政令的连续性 答案A 5.“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有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这种理论进化历史观,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世运既变,治道斯矣。材料表明A作者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比君主专制制度优越B作者讲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C作者意在变革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为主导D中国政治改革不意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解析:B 题目意在考查康有为的“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观点,b项符合题意 6.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 (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 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12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高考真题25)

高考真题第25题——秦汉之历史转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19年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 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2019年Ⅱ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 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2019年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 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4.(2018年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5.(2018年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 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6.(2018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7.(2017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8.(2017年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 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9.(2017年Ⅲ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 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