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技术社会(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社会(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社会(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日益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技术:是由技能、物质手段、科学知识等要素构成的动态过程,是人们根据预期的目的,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能和物质手段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对自然界的变革,使之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即所谓自然界的人工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科学技术作为人的社会活动之一,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即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制约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即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的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充分、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科学道德:是用以调整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科技意识:是一个人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社会学认识和他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总和。

《几何原本》:为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该书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即从若干个简单的公理出发,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推导出467个定理,从而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为古希腊科学和后世西方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盖仑的“三灵气说”:为古罗马著名的医学家盖仑创立的解释人体生理过程的学说。认为食物营养在肝脏内变成静脉血液后与“自然灵气”相结合,一部分流经肺部与空气接触后带上“活力灵气”转变成动脉血,流经大脑的动脉血中的“活力灵气”转变成“灵魂灵气”,由神经系统通至全身支配人的感觉和运动。“三灵气说”多为臆测,有不少错误,但仍是关于人体生理过程的较为系统的学说。血液循环理论确立之前,它在西方曾长期被奉为权威的医学理论。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成书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书中涉及算术、几何、代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正负数加减法则的提出等,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该书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在古代一直作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典范。

哥白尼的“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阐述了他的日心说。其要点是:(1)地球并非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在宇宙的中心,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又围绕太阳旋转;(2)月亮绕地球旋转,并且和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3)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它们的轨道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它们公转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日心说的发表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首要标志,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它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运动。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用大量的事实和严密的论证构建了生物进化论,认为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该学说的确立,实现了生物学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表明生物学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对生物进化事实的科学说明,对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的沉重打击,在哲学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蒸汽技术革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经过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很快成为适用于各种机器的动力机,蒸汽机已取代其他动力,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普遍使用,完成了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引起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它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结束了科学与技术相脱离的历史。电力技术革命: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一系列科学发明使以电气为主导的新技术逐渐代替原有的蒸汽技术,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并导致通讯技术的一系列发明。这次革命始终以科学理论为前导,科学的发现很快转变为技术的发明,这表明科学已走在了生产技术的前面。

产业革命:在近代史研究上,人们通常把蒸汽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实现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也有人认为电力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经济飞跃是产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基础科学:是对自然界基本运动规律的认识。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这些学科的各分支交叉学科。

技术科学:是研究各门专业技术的基本原理的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材料力学、电工学等。工程科学:是研究特定对象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科学,它研究科学理论如何转化为技术,以供改造自然、进行生产之用。如桥梁建筑学、电机制造学、矿山工程学等。

实验技术: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条件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或过程的技能和方法。

专业技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将技术科学的理论应用于某类对象的创造、开发的技能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等。

工程技术:是与工程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具体技术的总称。其功能在于把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以达到使天然资源或其加工品变为预设的人工产品的目的。如栽培技术、交通技术、网络技术等。

交叉学科:是由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如物理化学、地质力学等。综合学科:是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

用于某一研究对象,从而产生的新学科,如

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

横断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中一些普遍联系

和共同属性,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

域横向地贯通起来的科学,如系统论、信息

论、控制论和自组织理论等。

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

了大量的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作为其辅助

部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

其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手段。科学的技术

化是现代科学实验规模日益增大,所需仪器

设备日益复杂化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技术的科学化:是指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

依赖于现代科学,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

依赖于科学理论上的突破。在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中,科学明显地走在技术的前面,引

导技术进步,为技术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群:群论是最早出现的抽象代数分支。群可

以看成是一类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之间存

在着类似于通常加法或乘法那样的运算关

系。

拓扑学: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在拓

扑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的科学。

突变理论:主要以拓扑学、奇点理论为工具,

通过对隐定性和形态结构的研究,提出一系

列数学模型,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

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

基本粒子:现代物理学把比原子核更小的粒

子统称为基本粒子。

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凝聚态(固态或液态)

物质的微观结构、微观运动及其物理性质的

学科。

化学键:是指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电磁相

互作用力即化学结合力的形式。其基本类型

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

高分子化合物:指分子量在几万以上,甚至

可达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化合物,如

天然橡胶、纤维素、蛋白质等。

结构化学:系统地研究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及

其与物质性能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

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新达尔文主义:是20世纪生物学研究对达

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德

国生物学家魏斯曼。他继承了前人关于遗传

物质基础的观念,提出了以种质连续性为基

本原理的种质选择论,进一步明确自然选择

的对象实际上是生殖细胞,从而给自然选择

以新的含义,使之进入了基因论领域。

现代达尔文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生物学家

杜布赞斯基。他从种群的水平上重新认识达

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创立了综合进化论。

强调种群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基本单位,必须

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机

制,并指出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及

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大陆漂移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提出的关于大地构造的理论。该学说认为,

在古生代,地球只有一块陆地,后来由于各

种原因使之分裂成若干块并在海洋中漂移、

分开,形成现在的陆地、山脉等。大陆漂移

说的提出,打破了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和大陆位臵固定不变的传统观点,确立了地

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新观点。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环境、结构与功能:要素是组

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各个部分,而环境则是

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系统的结构是指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的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而系统功能是指系

统在它的外部环境作用下做出反映的能力,

它由系统的内部结构所决定。

系统工程:是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从整

体上考虑问题,把复杂的对象作为一项工程

技术处理,协调这个工程体系里的各个部分

的关系,使体系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发挥应

有的作用。

反馈:就是系统输出的全部或一部分,通过

一定的通道反送回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再

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

正反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反馈,使输出

值偏离目标值的为正反馈。

负反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反馈,使输出

值趋近于目标值的为负反馈。

信息:根据技术信息论的观点,信息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是指具有新

的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广义的信息是指系

统内部建立联系的特殊形式,是系统确定程

度的标志。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

做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

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黑箱方法:指当不知道或根本无法知道一个

系统的内部结构时,根据对系统输入和输出

变化的观察,来探索系统的构造和机理的一

种方法。

高新技术:是指那些以科技最新成就为基

础,知识高度密集,社会、经济意义重大,

并能够形成产品和产业的新兴技术或尖端

技术。

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加

工、处理、储存、利用等的技术。

信息革命:主要指信息技术革命及由于信息

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和整个科技系统

的重大变革。

微电子技术:是指设计、制造和使用微小型

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

型技术。

集成电路:是指把某一单元电路用集成工艺

制作在同一基片上,使之具有和单个分开的

元器件所制作的电子线路同等或更好的功

能。

信息高速公路:该名称源自1993年美国政

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又称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建设以光纤为

主干线,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体的大范围、

超高容量、超高速信息网络,以便用户能在

任何时间和地点互通声音、图像、文字和数

据的信息。现在日本、欧共体、中国等国家

和地区也都纷纷推出各自的“信息高速公

路”计划。

生物技术:是对有机体的操作技术,就是应

用生物体及其某些组成部分的生理特性,生

产对人有价值的产品或进行对人类有益的

过程的技术。

酶工程:就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

及应用。它包括酶制剂的开发和生产、多酶

反应器的研究和设计以及酶的分离提纯和

应用的扩大。

细胞工程:就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

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进行离体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

生物学特性按照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

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动植物

个体的繁殖,或获得有用物质。它主要包括

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细胞器移植、染色体

工程等。

基因工程:就是在基因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

操作,改变细胞遗传结构,从而使细胞具有

更强的某种性能或获得全新功能的技术。

蛋白质工程:是指定向地对蛋白质的结构进

行人工设计和改造,获得一些具有优良特

性、甚至自然界本不存在的蛋白质分子,它

实质上是生物体间遗传信息的转移技术。

DNA重组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也是现

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该技术采用分子生物学

方法分离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经过

剪切、组合使之与适宜的载体连接,建成重

组DNA,并将它转入到特定的宿主细胞或

有机体内进行复制和传代,实现生物遗传特

性的转移和改变。

复合材料: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

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材料。一般由基体材

料和高性能的增强剂经过加工复合而成。

地热能:是指在地球内部蕴藏着的巨大热

能,它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产生的热量,主要有水热型、地压型、干热

岩型和岩浆型四大类。

第一宇宙速度:要使飞行器成为人造地球卫

星,必须使飞行器获得一定的速度。利用物

理学的公式算得它的最小速度V1=7.91千

米/秒。这个速度就是所谓的“第一宇宙速

度”。

第二宇宙速度:要使飞行器成为飞往月球或

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探测器,必须使飞行

器获得一定的速度,利用物理学的公式算得

它的最小速度V2=11. 18千米/秒。这个

速度就是所谓的“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是指飞行器越出太阳系的引

力作用范围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其数值

V3=16.7千米/秒。

光电子技术:是指以光电子学理论为基础,

以光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综合利用光、电、

机、计算机和材料技术,以实现具有一定功

能而且实用的仪器、设备和系统。

激光:是“受激辐射过程中产生并被放大了

的光”的简称。它是由迄今最先进的人造光

源——激光器发出的,因具有亮度极高、单

色性好、方向性好、相干性好等特点而在工

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军事、医疗等领域具

有重要作用。

自动化: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

机器设备或管理系统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

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某种预期的操作

或过程。

石油农业:指以石油为主要动力的农业机械

化和化学化(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使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但

也产生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环境急剧

恶化等一系列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后果。

科技成果:一般是指科技人员在实验室阶段

所取得的成果,是对客观研究对象的规律和

内在机理的认识和把握。

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是指对科技成果作进

一步的开发,使之成熟、完善,并在生产领

域获得应用、推广的过程。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

时期内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技术创新:是以科学创新为基础的技术发

明、技术改革、产品更新的过程。其目的是

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企业利润,其本质是研

究开发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大科学:是指需投入巨资和众多科学家才能

完成的科学研究,依其组织形式和投入方

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某个目标,由

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

分散进行科学研究。另一类是需集中建设一

个大型科研设施,众多科学家利用这个装臵

开展相对集中的科学研究。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

动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

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

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单纯依靠劳动力、资

金、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

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其实质是单纯数量

扩张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劳动者、资金、

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

率的提高及其优化组合实现经济增长,其实

质是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是指推动科技成果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的运行方式、组织形态

和支撑体系。

决策的科学化:就是依照一定的程序,运用

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决策。

决策的民主化:即科学决策通过各种渠道,

大量收集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倾听各方面的

意见,深入了解民情,从而真正抓住问题的

实质进行决策。

智囊系统:就是由一批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

家共同组成的专门研究当代科技与社会的

综合问题的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

思辩的思维方式:是古代人及古代科学技术

研究的思维方式。即人们凭借感性的经验,

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

思维对象做出粗浅的,带有明显主观猜测和

臆断的描述。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

化孤立起来,撇开事物的普遍联系,用静止

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

发展中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就是把事物视作一个由要素

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外界相互

作用的系统,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整体

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

精确地考察事物,以期全面把握事物的一种

思维方式。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首要原则,

即要把事物当作有机整体加以研究。

结构原则:就是根据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

着重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结构

去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

动态原则:就是从系统运动的过程研究系

统。

科学精神:就狭义而言,是指科学家从事科

学研究所表现的精神和态度,主要是指求

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就广义

而言,人们往往把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

方法、遵循科学理性等称为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事物而获得

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知识。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

采用的手段、程序以及思维方式等。

科学理性: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理

性精神。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科学理

性最基本的要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

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式

样和总体特征,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

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

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

消费结构:是指在生活性消费中,各种消费

支出所占的比例。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适合生活主体及其生

活活动客观运动规律的生活方式。

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指善于继承人类文明的

一切成果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

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能够合理满足人们的

物质、文化、心理需要,保证人们身心健康

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

科学理性:科学家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逐

渐地被社会所采纳和接受,成为了精神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人们指导自己的社

会行为的一种规范,这就是科学理性。

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

织程度越来越有序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生态化:是指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

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是指使整个科学技

术向着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

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使最终产生的污染物

最小化的工业生产方法。

生态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低度消耗资源

的节约(节省和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科学技术存在、

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系统,被称为科学的社会

支持系统。

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

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通

过宏观控制、调节等手段,使科学技术、经

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

现共同发展,达到整体最优的发展状态。

终身教育:即所有劳动者都有一个继续受教

育的过程,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其一是

进入正规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其二是接受

社会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而后者较为普遍。

智能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与

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知

识的过程中着重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

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

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

战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落实、定位、增强、

提高、转移”十个字。

素质教育: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

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

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

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

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

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重复:重复某个研究以检验或者证实或者质疑早前的研究发现。 2.理论:对与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社会分层、 政治革命等。 3.变量: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性别”这个变量就由男性和女性两个属性组成。 4.属性:人或物的特性。 5.自变量:该变量的值在分析中是不受质疑的而且被当作给定的。自变量被看作是原因 或是决定变量的因素。 6.因变量:该变量被假定是依赖于或是由其他变量也就是自变量引起的。 7.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 的所有原因。 8.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 或者事件的原因。 9.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10.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11.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冲突范式指引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而互动主义范式则指引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 【宏观理论、微观理论、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范式、批判种族理论、再论理性的客观性】 12.宏观理论:一种试图理解制度、整个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大图景”的理论。 13.微观理论:处理个人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题。 14.假设:关于经验事实的可检验的特定期望它遵从更为一般性地命题更为一般地说 它是关于来自理论的事物的本质的期望。 15.操作化:走出概念化的一步。操作化是发展操作定义的过程,或是对在测量变量时所用到的精确操作的说明。操作化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变异的范围,自己的研究是否需要测量变量的全部变异;(2)变异的两极 16.操作定义:根据对观察进行分类的操作而做出的具体的、特定的定义。 17.零假设:与假设检验和统计显著度检验相关的假设,该假设认为正在被研究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18.利益收敛:大多数成员会支持少数人的利益,只有当这些行为也会对多数成员有利时。 19.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20.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填空题 1.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分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3.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保护模式、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 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5.“3E”指: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mic)。 6.沃尔夫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五个特征:(1)有服务大众的宗旨;(2)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3)有一个不致使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5)具有可以提供捐助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7.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 (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8.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控制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4个条件:客观存在、被决策者所认知、具有公共性、紧迫性。 9.公众对政府的期待,5个方面:法治(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胜任能力、弹性、回应和廉洁。 10.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主要方式(3种):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BOOT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 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 二、名词解释: 1.纯公共产品 指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2.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理论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理论范畴,而所谓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社会研究方法2016.10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表明社会研究具有( D ) A.目的性B.经验性C.理论性D.社会性 2.以思辨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是( D ) A.社会科学研究B.历史研究 C.心理学研究D.哲学研究 3.应用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C ) A.“是什么”的问题 B. “为什么”的问题 C.“如何做”的问题D.“怎么样”的问题

4.通过调查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这使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A.抽样调查B.重点调套C.定性调查D.典型调查 5.研究选题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选题原则体现了( C )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B.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C.研究视角的新颖性D.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6.在一些微观层次的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研究者要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比较常用的研究方式是( B ) 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 7.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 A ) A.对客观社会现象实质和规律的认识 B.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概括 C.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抽象概括的形式 D.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 8.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A ) A.具有概率性特点B.具有必然性特点 C.通常可直接观察D.通常可直接测量 9.从“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和“张三是人”这两个命题推导出“张三会死”这个新 命题,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中的( A ) A.演绎推理原则B.经验归纳原则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社会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 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 景中去 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 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 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是指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命题。 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像和思考的产物。构成理论的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试卷6套含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套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 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事务的特征是()A A、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公共性、劳务性、发展性、非营利性 D 、公共性、阶级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2、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A A、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广播、教育、卫生、气象 C、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3、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C A、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B、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C、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D、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4、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外部环境的是()。D A、政治B、经济 C、地理D、政府人员编制 5、生产力发展水平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不包括()。D A、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B、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

C、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D、公共事业管理的性质 6、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是()。D A、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B、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C、公共事务观 D、政治思潮 7、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C A、政治性 B、阶级性 C、公共性 D、经济性 8、下列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的最佳概括是()A A、前者决定和制约后者,后者利用和改造前者。 B、相互制约 C、前者利用和改造后者,后者决定和制约前者。 D、相互影响 9、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本质是:()B A、生产方式 B、消费方式 C、分配方式 D、整合方式 10、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可能的组合当中,所谓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指的是:()C A、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B、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的方式向社会公共提供; C、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照营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 D、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11、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资金可以分为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两大类别,其中公共支出的主要来源:()A A、税收 B、企业投资 C、社会捐赠 D、溢余 12、公共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B A、政府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B、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C、企业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D、企业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是指一些涉及公众整体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如关系到气象服务、灾害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等。A A、公益性研究 B、应用技术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14、科技事业产品属()B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15、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外部性最强的是()A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大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谬误,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性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PPT) 层次谬误或体系谬误,它意味着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的到的结果似乎也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体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作结论。(书本) 【中观理论】 【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测出事物属性的程度。(PPT)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效度越高,即表明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器所要测量的特征。(书本) ·【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归纳】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PPT)【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然后用简单随即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没层中抽取样本元素。(书本) 又称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PPT) 【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他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在同一个因果关系链中,中介变量既是相对于自变量来说的因变量,又是相对于因变量来说的自变量。原来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中介变量相连接的。(书本) 【分析单位】是指一项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他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书本) ·【抽样误差】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偏差,而偏差是由于样本与总体不一致造成的。(书本) 【结构访问法】又称标准化访问法,完全按照事先设计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化问卷进行的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操作规范,措施周密,程序严格的访问方法。(书本) 【总体】在抽样的专业化表述中,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被称为与元素,全体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书本) 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称为总体(Population),更确切的说,它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集合。(PPT) 【简化论】指的是研究者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PPT)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构成事物的若干个元素,整体等于部分的总和。可以把社会现象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几个面,企图用其中一个方面的特征解释和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强调自己解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意识到社会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书本) 【实验研究】本质特征在于对研究的控制。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改变或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然后观察其他变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名词解释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2018年10月社会研究方法试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33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个人、群体和组织是 A.社会研究总体 B.社会研究对象 C.社会调查对象 D.社会研究范围 2.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好坏、意义、重要性等具有主观评价,这被称为 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价值中立 D.价值关联 3.要使社会研究的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则该项研究必须具有 A.理论性 B.社会性 C.规范性 D.多样性 4.某项社会研究针对的是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该项研究属于 A.理论性研究 B.应用性研究 C.探索性研究 D.解释性研究 5.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丽发生变化的研究,这里的“同一批研究对象”是指 A.对象是同一时期的即可 B.对象是同一类型的即可 C.对象必须是相同的、不变的 D.对象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6.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是 A. 功能主义 B. 科学主义 C. 实证主义 D. 人文主义 7. 社会研究选题要求具有新颖性,其中最高层次的新颖性是 A.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B. 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C. 研究领域的新颖性 D. 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8. 在社会研究中,对整个研究起着规范方向作用的是 A. 研究目的 B.研究内容 C. 研究方法 D.研究对象 9. 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且在考虑这一特征时短暂忽略其他特征,这是指 A.理论检验 B.理论概括 C.理论抽象 D.理论模型 10. 研究者需要通过理论检验的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的真实性,理论检验的第一步是 A. 提出理论模型 B. 进行经验检验 C.进行理论构建 D. 进行命题推演 11. 在一个900人的总体中,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包含20人的样本,抽样间距是 A. 35 B. 40 C. 45 D. 55 12. 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测量层次按精确度由高到底排列,依次为 A. 定距测量---定序测量---定比测量---定类测量 B. 定距测量---定比测量---定序测量---定类测量 C. 定比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类测量 D. 定比测量---定距测量---定序测量---定类测量 13. 对所测对象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触雷的测量工具是 A. 量表 B. 指数 C. 问卷 D. 指标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作者: ————————————————————————————————日期: ?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 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 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 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 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 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 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 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 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 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 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 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 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 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 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对调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小抄

公共事业:是个特定概念。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公共性;非营利性;专业性;基础性) 公共事业组织:依一定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 政府组织:直接拥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组织,(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市场组织:以赢利为目的通过生产活动和市场交换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非公共组织(营利性、竞争性、排他性、自发性) 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非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志愿失灵: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称“志愿失灵”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就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外延上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指公共事业组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所进行的计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事业收入: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事业支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 公共事业项目:指政府、社会事业团体或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直接或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生活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而进行的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 项目评估:指对已完成的供公共事业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考核、检查来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客观,并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借鉴 项目风险管理: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或潜在的不利事件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处理并力求最大限度的达成项目目标的活动。(项目风险识别、分析、处理) 外部性: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信息不对称: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合同出租:指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用者付费:消费者对所使用的有关公共服务采取谁使用谁付费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科技管理:现代科技管理依照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各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筹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科技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的全称。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由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教育管理:

2017年4月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真题

2017 年4 月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考试 真题 以下为大家带来的是2017 年4 月《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真题,各位小伙伴们可以自行参考练习。 全国2017 年4 月高等教育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3350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 在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调查研究活动都是以有组 织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各种机构和 各类人员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 A. 目的性 B. 社会性 C. 应用性 D. 理论性 2. 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学术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研 究部门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按照合同从社会研究项目 的委托者那里获得研究项目,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社 会研究任务,并向委托者提交研究报告。它们在这里所 体现的角色是 A. 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B. 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C. 社会研究的创设者 D. 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3. 关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均可了解到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B. 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更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 纵向研究一般比横向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费 D. 同组研究同时适用于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4. 从研究内容上看,解释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差别是 A. 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比解释性研究更加集中 B. 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不像解释性研究那样面面俱到 C.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D.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综合性 5. 研究者在选题时要确定题目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这个工作属于 A. 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 B. 确定研究的角度 C. 确定研究题目的层次 D. 确定研究的目标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有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2.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和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3.社会学的三种理论施教的基本观点: 4.社会化: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的过程。 5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 6.库利的镜中我:自我的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7.米德的角色置换(角色借用):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8.初级社会化: 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

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目标和期望。 17. 组织: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群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 18.社区:居住某一特定区域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围绕日常的互动模式而组织起来 19.反功能:组织社会或其组成部分满足其需求 20.显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被认知到的和预期一样的结果 21.潜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违背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结果 22.符号互动论: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86):“符号互动论” 三项基本原理: a. 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 b.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c.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自我的交流。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题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归纳与演绎:科学要运用归纳和演绎两套逻辑体系。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 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说,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结论,而演绎则相反。 2.假设检验逻辑:波普提出的假设检验法是由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构成的,它有助于克 服两者的局限性。假设检验法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3.横剖研究:是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 不同类型在某一时点所构成的全貌。(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在某一时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意见和态度。) 4.纵贯研究: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 型: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追踪研究) 5.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 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6.个案研究: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社区、 班组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它的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 7.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一般与实地研究相联系。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 且多采取无结构观察的形式。 8.间接观察:是通过某些中介物来观测调查对象;这类似于测量学中的“三角测量”,即 分别通过直线和折线来确定某一点的确切位置;并比较各种不同途径的结果来检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包括两种类型: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9.结构式访谈(标准化访问):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这种访谈的访问物件必 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机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的,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 10.深度访谈(临床式访问):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盗、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 动机和情感资料所做的访问。后广泛运用于对一般人的个人生活史及有关个人行为、动机、态度等的深入调查中。 11.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有稳定地测量到 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是对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而言的。 效度是正确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制的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是任何科学的测量工具必须具备的条件。 12.调查研究: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从调查对象收集资料, 并通过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13.问卷法: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 方法之一。 14.测量: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与测量。在社会 研究中,所谓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