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红旗渠的故事一

红旗渠的故事一

红旗渠的故事一
红旗渠的故事一

《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

太行山间一条人工修筑的引水渠,何以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何以牵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情怀?何以吸引众多的参观者?又何以让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发出由衷的赞叹?《百家讲坛》节目今天向你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第一集

红旗渠概况

在河南省北部,有一个名叫林州市的县级市,原来林州市叫做林县,它的地图轮廓是南北长,东西宽,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北面紧邻河北省涉县,西面紧邻山西省平顺县。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就诞生在这里。

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林县是个山区县,太行山主脉穿过林县全境。红旗渠就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引的是属于海河水系的浊漳河的水,源头在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整个工程1960年2月动工,1965年4月建成了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1966年4月建成了三条干渠,1969年7月完成支渠配套工程,至此工程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0年。红旗渠渠道总长1500公里,灌溉土地54万亩。

红旗渠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大?在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那是相当艰难的,逢山需要劈山凿洞,遇沟需要架桥。整个工程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

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这个土石方的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些土石砌成一座宽两米、高三米的城墙,可以从哈尔滨延伸到广州。

缺水的苦难

大家知道,太行山是很险峻的,但是为什么林县人偏偏要从险峻的太行山半山腰修筑红旗渠呢?红旗渠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历史上兴修的水利工程大致有3个用途:饮水、灌溉、航运。大家看看,都江堰和郑国渠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京杭大运河和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航运问题,京密引水渠、引黄济青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问题。那么,红旗渠是那种用途呢?

红旗渠有双重功能:饮水和灌溉。那么,是什么原因竟至于让林县人在解放初期财力和物力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就要凭着一县之力就要修筑这么艰巨、宏伟的水利工程呢?

是缺水,严重缺水。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

从地质构造方面来说,太行山是断层山,在林县境内,这种断层表现得特别明显,太行山的几条余脉在林县境内又是由西向东倾斜、延伸。这种地质构造导致林县境内形如一个漏斗,形不成稳定、良好的隔水层和蓄水层,流水漏失严重。在林县境内,也有几条河流,但是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床纵坡大,流径都很短促,积水面积少。再说,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河,汛期山洪暴发成灾,冬春季节则往往是干涸无水,也成灾。即使在一些盆地地带,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深,不利于开采。所以,林县缺水。

从气候方面来看,林县山高沟深,气候比较复杂,全年降水量分布及不均匀,七月、八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到80%,春、秋、冬季三个季节10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0%到40%。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从历史上来说,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是很悲惨的。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至今在林州部分农村还可以见到记载旱灾的石碑。

桂林镇桃科村盘峪自然村有一块立于清代光绪七年的石碑这样记载着这个村的悲惨历史:?光绪二年间,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斯时,尸骸有未葬而窃食者。此间北地有小窑,食人肉者,混迹其中,骸骨堆之如丘。其时米价每石十五串,麦价每石十三串,瓜秧、豆秧、玉米秆,皆备食用。花籽饼每个大钱五十文,树皮草根,或剥或刨,亦几殆尽。每一妇女十七八者,仅值三五百文。王姓祖居其庄,男女四五十口,自光绪三、四年间,流离饿死者,仅存三人而已。?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旱灾,没有那种切肤的感受,但是仅看这些碑文,就可以感到当时的情景真是人间地狱,惨绝人寰。

林州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的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去挑水吃,曾经因为挑水跌死、跌伤3个人。民国九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只剩下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挑水的越来越多,人们只能排长队等候。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老汉五更天就起来到黄崖泉等水,直到天黑才接满了一担水。新过门儿的儿媳妇王水娥心疼公爹,傍晚出村去接公爹。从公爹肩上接过担子,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倒了,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了。桑林茂老汉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带着老伴和儿子翻过太行山,到山西逃荒去了。

采桑镇狐王洞村王老二家,儿媳妇洗衣服用水多了一些,婆婆看见心疼,说了儿媳妇两句,儿媳妇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就因为这事,王老二全家就搬了家,搬到了哪里呢?搬到了有水源的城郊乡桃园村。

因为缺水,很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任村镇牛岭山村因为缺水,本村的姑娘纷纷嫁到山下,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上山,解放初期,40岁以下的光棍汉就有30多个。茶店乡张大郊村73岁的老汉王白丑因为所住的地方缺水,打了一辈子光棍,邻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夭折了,王白丑把这个小姑娘的尸体埋起来,告诉他的族人说:?我死后,你们把我跟这个姑娘合葬,算是我娶了媳妇了,在阴间我也好去见祖宗。?

因为严重缺水,老百姓在本地生活不下去了,有的就只有含泪离开故土,到外地去逃荒要饭。特别是二十世纪40年代初,林县连年大旱,加之发生蝗灾,日伪军又疯狂扫荡掠夺,林县人民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好去逃荒。当时,全县外出逃荒的达1080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4%,饿死1650口人,占总人数的4.3‰。当时有一首民谣:?住在山里不提气,种着使死龙王地。弯腰弓脊干一年,临底逃荒上山西。饿死爹,饿死娘,卖了妻子和儿郎。剩下自己去讨饭,终究填到狗肚肠。?民谣令人心寒啊。

那么,到哪里去逃荒呢?到山西的多,因为翻过太行山就是山西省。当然也有跑到山西、河北的。今天,在山西省的晋东南和吕梁一带,就有很多林县移民,在长治市西南十多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叫林移村,意思是林县移民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来自林县横水、城关、合涧等地的25户难民逃荒到这里,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草滩的地带落脚栖身,村里现在的人口已经有900多口人;在山西省太原市?五一?广场附近有一个林县移民巷,有林县移民300多人;在陕西西安市东关正街还有一个林县移民大院,现在成了一个小区,小区里有林县移民近二百人。他们都是被水逼上逃荒路后,流落到这里的。

因为水缺贵如油,长期以来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许多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多在过年过节、赶庙会、走亲戚等特殊情况时才洗洗手脸、衣服。洗手脸也往往是全家人共用一个脸盆,舀到里面一点点水,大人洗了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刷锅洗碗水也是上顿用了下顿再用,今天用了明天用,连用数次,最后浇菜,或者让牲口喝。

一位名叫崔复生的林县籍作家曾经在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报告文学中这样写到:?水,维系着林县人的命。

?外地人到林县做‘官’,如果头脑里没水,那不可思议;林县人如果存心把水糟蹋掉,那就不仅仅成过错,而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孙的罪孽了。?

1954年5月,杨贵,也就是后来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书记,他刚到林县任县委第一书记,有一次下农村搞调查。在一户农家,老乡用一个比大碗稍大一些的铁洗脸盆,盛了一瓢水,让他洗脸。他洗罢脸顺手就把水泼到了地上,老乡在旁边一直看着,感到很可惜。后来,随行的干部告诉杨贵:你洗过手脸的水不能给人家泼了,这里水缺,人家还要用这水洗菜、洗衣服。杨贵感到很是过意不去,更意识到了水在林县人心目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有98.5万亩耕地,但是仅有1万2千多亩水浇地。全县共有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人们经常翻山越岭,往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远道取水。河顺镇城北村有个姑娘,同马家山村的一个小伙相爱,就是为马家山村人常年到2公里外的西沟去挑水发愁。结婚时就向男方家提出了一个条件,过门后5年内不到西沟去挑水。

现在大家听这些故事,有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可笑,但是,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林县缺水的历史。

大胆决策

不管从地质构造、气候,还是历史方面来说,林县都极度缺水。缺水缺到这个份儿上,你说,怎么办?穷则思变,缺水也思变。新中国成立后,正是这种状况逼出了红旗渠。但是,红旗渠

为什么要从太行山半山腰上通过呢?沿着太行山山脚修,工程量不是要小吗?安全性不是更大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得解放了,但是缺水问题仍然困扰着林县人民。人民虽然从旧社会中获得了解放,但是还无法从大自然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人没有水就不能生存,有了水才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林县县委、县政府感到解决这个问题责无旁贷,下决心要给全县人民摘掉这个几千年来套在人民头上的?头疼箍?。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兴修水利工程。他们提出,充分利用河里水,挖掘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修渠、打井、建水库、水土保持多管齐下。主要修小型引水渠,建水库,在山区打旱井、水窖。建国之初的10年里,修成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等引水渠,建设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石门水库,打旱井、水井、水窖3万多眼,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林县局部的人畜吃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

但是,1959年,问题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水,又一次扼住了林县人民命运的咽喉。今后像这样的大旱可能还会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林县县委、县政府在考虑解决这个大难题。

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沁县漳源镇,东以太行山为屏障,西以太岳山、沁河为邻,上游分为南、西、北三个水源,主河段长12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上游大部为土石山区与黄土阶地丘陵区,支流会合在中游,流经山西省潞安盆地,东下山西省平顺县,再向下流经河南和河北两省的边界,在林县任村镇古城村同清漳河会合,向东流入海河。浊漳河沿林县边境的长度有25.68公里。浊漳河水量比较充沛,据水文记载,最大流量为每秒7000立方米,一般流量每秒30立方米,平均最小流量每秒13.02立方米,即使在中等旱年枯水期流量也是每秒八九立方米。所以,浊漳河是个理想的水源,可以修建一条引漳入林的引水渠,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林县县委、县政府就有过引漳入林的打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实施。杨贵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同水利技术部门经过多次考察、对比,一致认为引漳入林工程可行,决心让这一工程付诸实施。最初,林县人把这项工程叫做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3月,杨贵在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改称了?红旗渠?,当时改这个名字有它的政治背景,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

从浊漳河的那一段引水呢?也就是说,引水点选在什么地方合适呢?从流经林县边境的河段引水距离当然最近,但是,这一段的水引不过来,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从高处向低处引水好引,从低处向高处引水那是相当困难的,工程比较复杂,即使引上来,那个投入和以后的运行成本太大。利用自然地势引水最好,省工省钱又省力。流经林县边境的这一段漳河的

河床太低,引水引不过去。那就只有沿着河道向上游寻找合适的引水点了,这个引水点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呢?一个是,它的海拔必须要高于林县境内大部分耕地的海拔,这样才能保证把水引到林县来;再一个,它的河段要相对狭窄,便于拦水蓄水,同时利于减轻工程施工量。

杨贵等县委领导带领技术人员沿漳河经过多次考察、测量,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河段选了耽车、侯壁断和辛安三个引水点。经过河南省委与山西省委、林县与平顺县协商,最后把引水点定在了侯壁断。但是,从侯壁断到林县境内引水,设计中的渠线要通过浊漳河沿岸的太行山高山峡谷区,渠线必须得绕着太行山的半山腰过去,长度有70多公里,不难想象,这一段的工程是相当艰险的。

精心测量

渠线确定了,但是,漳河水到底能不能引过来?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最高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但是,解放初期,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渠线的测量数据到底准确不准确?会不会有误差?曾经发生在杨贵家乡的一件事一直缠绕着杨贵的心。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杨贵的老家是河南省汲县罗圈村,现在叫卫辉市,与林县一山之隔。罗圈村往南10公里有个村叫龙卧村,村后有一股山泉,叫龙泉。但是,由于离龙泉较远,龙卧村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只能看着龙泉种着山前的旱地,靠天收获,种一葫芦打两瓢,生活很苦。民国初年,村里有个王姓年轻人,和杨贵的祖父杨明是表

亲。这个人心灵手巧,办事干练,乡亲们都把他当人物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议修条小渠把山后龙泉的水引到山前来,可以浇灌300多亩土地。他走东家,串西家,好不容易说服了村里人,各家还按地亩多少每家摊了3块大洋。乡亲们举荐他当头,组织大家修渠。一个冬天,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翻山越岭,用土办法测水平,好不容易测定了渠线。第二年一开春,他就张罗着让乡亲们上山修渠。整整修了一年,渠修成了。可是,由于渠线测得不准,水却流不过来,一时间村里怨声四起。这个王姓青年感到没脸面对乡亲们,一气之下上了吊,他的媳妇也改嫁了,只留下一个闺女,这个闺女比杨贵大两岁。

作为林县的一把手,杨贵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测量的数据的可靠性如何。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有误,导致渠修成了,水却引不过来,劳民伤财,自己可真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自己的命好交待,关键是如何向林县的60多万父老乡亲交待?60多万父老乡亲的命谁来管?这个工程可经不起失败!这副重担的份量有多重?大家可想而知。

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最高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也就是说,修成渠后,从渠首到坟头岭,水走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按这样算下来,这条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说,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所以,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交通十分不便,测量技术人员多次翻山越岭,徒步勘测,先后进行了选线测量、定线测量、三条干渠和渠

道纵断面的测量工作,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精益求精,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渠要修,但是,在当时那种艰苦条件下,这么大的工程,仅凭一县之力能完成吗?国家能不能拨款投资呢?。

财力问题

修建红旗渠,首先遇到的是经济问题。当时,国家刚刚从3年自然灾害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林县的财政收入十分薄弱,国库里才有300多万元,靠国家给钱国家有困难,靠上级投资上级缺款,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力更生。但是,依靠自力更生,林县经济实力这张?荷叶?,能不能包得住红旗渠工程这个特大的?粽子??这是很多林县人担心的问题。但是,被水逼怕了的林县人有个朴素的信念: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引漳入林是群众迫切要求办的大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各级干部群众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有以下几项:

一是出劳力按收益面积摊工,做活按定额计工,回到生产队参加当年的收入分配;二是民工上工地各自带镢头、铁锨、抬筐,个人没有的生产队负责筹备;三是吃饭民工自带口粮,不足部分从集体筹备粮中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县里每个工日补助2毛钱;三是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自己负责,小推车到工地计工分,集体补点磨损费;四是各队搜集废钢铁送到工地,供修理点使用;五是县里负责买炸药、钢锨、水泥等大件物料。

修建总干渠开始,特别是修建一、二、三干渠时,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县里经过征求意见,抽调包括正副科级县社干部在

内30多人成立劳力管理组和驻外办事处,组织社队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劳力收入的5%到7%上交县财政,作为建渠资金,其余按钱计工交集体作水利建设投入,解决了财力上的很大困难。

县里还积极争取外援。听说洛阳故县水库停修,留存了一部分炸药,林县就请示省里解决了500吨炸药。各部门派少量汽车,各生产队派马车,把炸药拉了回来。缺少钢锨,部分转业干部就到部队求援,购买了一部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剩下的钢锨、炮锤,运回来后还加以充分利用,把好钢钎截成几截,焊接在普通钢钎的头上使用。

炸药还是不够用,国家分配给农业上的硝酸铵,群众就找来锯末,套上牲口用自己的碾子碾炸药,仅自制炸药一项就节省自己140多万元。修渠需要大量的石灰、水泥,群众就自己烧石灰,自己办起了水泥厂。大量的抬筐,是群众从山上割来荆条自己编成的。在施工中,群众注意节约材料,修旧利废,一物多用,他们把炸药箱子做成水桶、灰斗、车箱。用的杠子折了就当镐把用,再不行了就当锤把用。当时那真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真有一股?老抠精神?。

奋战10年,红旗渠整个工程下来,花了多少钱呢?共投工3740多万个,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林县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6.06%。这些数字是群众血汗、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很多外地人在参观红旗渠后感慨地说:?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不到7000万元就完成了,不可思议!?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让一个县干了10年才完成的大工程肯定需要很多人力,这个人力能组织起来吗?是怎么组织?怎么分配的?

其实大家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当时正是建国初期,人民生活都还比较困难,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大家怎么能上山长期修渠呢?身体能承受得了吗?咱们下回再讲

百家讲坛

历史(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政治军事 1、春秋战国华夏春秋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吴国风云录范蠡战国说客双雄名相管仲 2、秦吕不韦李斯 汉汉代国策风云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晁错、袁盎、窦婴、韩信、刘邦;王立群:项羽、吕后) 东汉开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走近曹操 解码关公竹林七贤 4、隋大隋风云(“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5、唐诗歌唐朝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玄奘西游记武则天唐高宗真相太平公主侠骨柔情陆放翁狄仁杰真相 6、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 7、宋两宋风云金戈铁马辛弃疾塞北三朝(辽)千秋是非话寇准清明上河读宋朝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 8、元 9、明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永乐大帝万历兴亡录郑和下西洋600年祭大明嘉靖往事 10、清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康熙大帝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囚徒天子光绪道光与鸦片战争末代皇帝溥仪清朝陵寝之谜清东陵密码 11、其他二战人物李云龙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拿破仑 15、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文学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心得解读《三字经》解读《弟子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风雅百代存大风歌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大结局)长恨歌 大话西游 品读水浒鲍鹏山新说水浒(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宋江) 新解《红楼梦》周思源也说秦可卿红楼六家谈红楼梦里的配角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周岭解密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说聊斋老舍的文学地图鲁迅张恨水系列《钱钟书》系列我读经典经典中的爱情孔庆东看武侠小说新解三十六计西厢记唐伯虎苏轼李清照张爱玲王国维成语趣谈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下部)从司马到司马纳兰心事有谁知 教育系列 文化传承的神韵当茶遇到咖啡传奇紫砂壶人的生与活与健康手拉手郝万山说健康古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今林州)就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的故事(一) 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易子相食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影片根据王献青部长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主要讲述了红旗渠建设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又展现了新时代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该影片将对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实施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中国人有浓浓的落叶归根家国情怀,在国外漂泊了20多年的修渠老英雄石头,他已是耄耋之年,儿孙满堂,在美国舒适生活,不但没让他改变本色,反观他却与当地的生活格格不入,不喜欢吃牛排,喜欢吃糊涂捞面条,不喜欢孙女的名字南希,喜欢叫她银叶,他给孙子起了个具有地方特色名字叫栓柱,他要让他们永远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胸中流淌的是中国的血。更让老英雄魂牵梦绕的是家乡,不能忘怀的是修渠史,红旗渠流淌了五十多年,她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每当他与周公相会时,当年的修红旗渠的峥嵘岁月就会闯进梦里,有叶儿,有铁锤,有水蛋,有眼镜,更有那次可怕的隧道塌方。当他看到老书记杨贵去世的消息,石头悲伤不已,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当他病好之后,不顾儿子的反对,毅然带着孙子和孙女踏上生他养他的地方,去寻找他的根。八十里太行美如画,层林尽染,展开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他就像个孩子,兴奋的无法言表,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一景一木他都感到亲切自然!他听到了地道的林州话,尝到了正宗的林州美食,喝上了甘甜的红旗渠水,踏遍了林州的山山水水,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走上了红旗渠的渠首,见到了修渠老伙计铁锤和水蛋,叙叙旧,唠唠嗑,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石头热泪盈眶不禁感慨到:"林州变化真大,越来越美了!";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谱写的一曲战太行,81名热血青年埋骨渠畔的可歌可泣的战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硬是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来了生命水,引来希望,引来了幸福。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红旗渠精神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当时的林县十年九旱,每个人一生只能洗三次脸,出生时,结婚时,去世时。据说还有个这样的故事,老公爹天不明就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到黄昏时老公爹才挑了半桶水回到村口,刚过门的新媳妇帮忙挑回家时,把水都撒完了,新媳妇羞愧不已,上吊自杀了。石头的村和铁锤的村就因为半桶水,打架闹过人命,后来两的村就有不成文的规定,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能结亲。200多天没下过雨,所有的水井、水库都干涸,庄稼都枯死,老书记杨贵在大槐树下召开动员,他慷慨激昂的说:"我们能这样等下去渴死吗?不能,我们要豁出去,和老天爷抗争去!";全县的青年劳动力都来了,争分夺秒盼着早日把水引过来,他们风餐露宿,饿了啃一块糠窝窝头,累了天当被,地当床,到头就睡,当隧道快塌方时,水蛋为寻找老母亲给他的两块窝窝头不顾铁锤的劝阻,仍然去隧道去寻找,眼镜冯技术员为了去找水蛋,被塌方的石块砸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铁锤也因此被塌方的石头砸伤了腿。在他们困于隧道时,每个人都是饥饿和体力到了极限,水蛋把包了一层又一层布袋打开,把好多月舍不得吃的糠窝

红旗渠精神5篇最新范文

红旗渠精神5篇最新范文 红旗渠精神更是一种团结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凝聚了几代人的热血,凝聚了几代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更多人团结一心的付出才能创造出奇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旗渠精神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精神心得1 通过学习红旗渠将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改革开放的30多年,让我们沐浴春风,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部分党员,尤其是部分党的领导干部,不愿再做艰苦的工作,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了,甚至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现象。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现象,党的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甚至会遭受挫折。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

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不断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目前进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都应当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就有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干事创业,就能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当前,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更需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不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论是坚韧的愚公,还是填海的精卫,不论是石大沟的郭变花,还是把最美的笑留在桃花洞的原海生,他们最美的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他们的力量,为祖国的明天开启新的篇章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人工天河——红旗渠调研报告 李少杰航天航空与力学学院学号 1253840 盘古开山,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无不彰显着人定胜天的宏大气魄。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林州市,勤劳的林县人民(林州市过去称为林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了绵延几十公里红旗渠,真真切切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战天斗地的不朽篇章,同时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一、历史过往 (一)修渠的历史背景 林州市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据民国《重修林县志》载:“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每逢亢旱,居民悬釜待炊,欲求瓶罍之罄,不择溲勃之污,暍既为灾,秽也生疾,南乡尤甚,山后类然。”“或凿地为窖,以储雨水,名曰旱井。然大旱则旱井亦涸,且不能家家皆有,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蹀踱,生活之难,水火几与菽粟等矣。”这就是当时林县人缺水的真实写照。 (二)修建红旗渠的壮举 1、修建总干渠 从渠首到分水岭,是引漳入林的总干渠段,长71公里,水流落差15米。未来修成的这条凌架空中的引水渠被称为“天河”并不为过。 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展开了。沿着太行山腰71000米的渠线,37000人摆开了一条长蛇阵。炮声隆隆,锤声叮当,打破了亿万年山川的沉寂。 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位于任村公社盘阳村的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缩短战线,采取领导、劳力、技术、物资四集中的办法,打歼灭战,先修通山西省境内的20公里。为鼓舞群众的斗志,把“引漳入林”工程改为红旗渠,寓意要高举红旗继续前进。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民工们完成了总干渠一、二期截流工程,清一色的大石坝筑在河床两侧,只剩下10多米宽的龙口。等到汛期山洪暴发,上千个流量的洪水汹涌而来,截流就没有可能了,这必将影响红旗渠整个工程的进展。怎么办?筑人墙,用人挡水。40多名青年民工跳进河里,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冰冷凶猛的河水。暴怒的漳河水在这道人墙面前一点点挣扎着,一点点退却着。经

《红旗渠》观后感多篇合集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遗迹,展现出他们不对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更不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的精神。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们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完全靠双手和铁锤、钢钎等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回响在脑海,萦绕在心间。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渠精神”的真实写照!4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其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当年,如果我县人民不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一味地靠天吃饭,林州的发展会是今天的样子吗?当年我县人民通过科学论证,大胆的决定,加上不怕吃苦“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充分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联想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要创新思维,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其二,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条件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减弱,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林县人的一种本色,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感染折服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传统、展现本色,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鼓舞引领着我们。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富足,但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身上更要有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祖国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精神,感动——红旗渠观后感 在观看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之前,我对此知之甚少,仅有的几个关键词是:红旗渠、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十年还有精神。然而,在我看的时候,感动便一直伴随着我。整个

红旗渠读后感

观看《国家记忆?红旗渠》有感 《国家记忆?红旗渠》视频分为两集,分别是《山河让道》和《造福千秋》。地点在河南省林县,故事很简单,就是修渠。但这么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却极其不简单。故事的背景是1920年的春节,林县的一户人家却在办丧事,因为那家的媳妇因为没有保护好一桶水而上吊自杀。对于我们是很诧异的,竟然只是因为一桶水就自杀,而且还是春节这么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那地方该是缺水到何种程度呀? 林县山多水少,干旱是林县最大的自然灾害,因缺水,时常发生暴力事件,人与人争水,人与兽也争水。缺水如此严重,怎么办呢?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员杨贵来到林县,萌发了修水渠的想法。但因为林县所处的位置原因、经济落后的原因,实施困难。知道1959年再次出现的恐怖旱魔席卷全县,杨贵坚定了修渠的决心。在他的安排下,三个调查组踏上了寻找引水源之路。 从找引水源,到修渠的开展、完成,可谓是重重艰难。一个一个的问题接连出现,首先是获得水源地的同意,接着是经济基础,再是技术含量低,修渠过程发生的凿渠困难。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向上级递交报告;拿出攒下来的粮食;实地勘察,发明新的凿渠方法。本来是一年的计划,却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没有任何先进的仪器,几万林县人民用他们饱满的热情和对水的渴望,用铁锹、铁锤等落后的工具,在悬崖峭壁旁,硬是凿出了70公里长的水渠,最终取名“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林县缺水的困难,消除了因为争水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极大地提高了林县的各种粮食产量,滋润了林县的这片土地,这方居民。 红旗渠修建的背景让我们看到了林县曾经水资源缺乏的程度,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的现状。渠道的修建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人们的血液里流淌,人们不怕艰难、不畏险阻、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创新、团结协作。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涌现出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物,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很多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为中国而自豪,没有什么困难是中国人解决不了的,有的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杨贵,绞尽脑汁想出解决缺水的办法,像修渠时的考察官员,跟工人使用一个锅,一起喝野菜汤。正是官员们跟大众同吃同住,心里装着人民,才能使民众们将十年的修渠工作坚持下来。

红旗渠人物事迹

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挑选出38名代表人物,对其事迹作简要记述。这些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块浴血奋战的县、公社领导干部的代表,有精心设计、积极参与施工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有起到带头、骨干、模范作用,为红旗渠建设历尽艰险的劳动模范代表,有献计献策、勇于革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工程进展的包括一般干部和民工在内的各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等。他们既是红旗渠建设的顶梁柱和闯将,又是红旗渠建设先进人物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吴祖太 吴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因家乡灾荒,7岁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 1958年,吴祖太调林县水利局工作。在南谷洞水库工地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未婚妻多次来信要他回家完婚,都被婉言劝阻。直到1959年春节,未婚妻来南谷洞水库工地看望他,才举行了婚礼。 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如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昼夜思考,拜访附近山村老人。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不叫一声苦。他没明没夜地在工地上奔波,总感力不从心,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有一天他跑到盘阳村南边的凤凰山工地,发现已经挖了五六天的渠道,竟不是测定的渠线,自己感到非常内疚,及时讲明情况,予以纠正。这件事引起的教训,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渠首拦河大坝挖了l米深,被水淹没,吴祖太赶到工地,寻求解决办法,又制定新的方案,解决了施工困难。同年3月,他发现王家庄隧洞有几处裂缝,当即和民工研究防险办法。为保证施工安全,他把原设计的“单孔洞”改为“双孔洞”,这样既能缩小洞顶跨度,又能确保隧洞更加坚固。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吴祖太牺牲噩耗传到县委会,杨贵非常痛心地流出了眼泪,心情久久没有平静。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召开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吴祖太生前在林县水利建设上所作出的贡献,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李茂德 李茂德(1914—1960),林县姚村镇北陵阳村人,曾任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1960年2月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在姚村公社分指挥部负责医疗安全工作。他经常深入民工住地检查卫生和工地安全生产,并积极参加施工劳动,哪里困难,就往那里去,不管是份内份外工作都抢着干,在王家庄施工时,当地小孩发生了小儿肺炎,并且传染很快,情况紧急,他和当地卫生部门配合,共同研究防治方案,采取措施抑制了病情发展,使一些孩子转危为安。当地群众称他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同年3月28日,他和吴祖太到王

《红旗渠》观后感(最新篇)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与当年林县的干部相比,现在干部的工作环境好了,文化也高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用红旗渠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维逻辑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48416749.html, 用红旗渠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维逻辑与实践 作者:郭晓会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2期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诞生于上世纪60年的红旗渠,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传承实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新时代,红旗渠干部学院不断挖掘红旗渠资源,探索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机制。 关键词:红旗渠;中国故事;逻辑;实践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传承实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近年来,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挖掘红旗渠精神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红旗渠的诞生 林州,原称林县,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东麓,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在红旗渠建成前,“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是当时林县的真实写照,“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是林县人民求水无果的惨痛记忆。“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据史料记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多年间,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对水的期盼成为林县人祖祖辈辈的梦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十个春秋,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于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兴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二、用红旗渠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维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講清楚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用事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生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修建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 (一)内在理论逻辑

校园十佳之星主要事迹

校园十佳之星主要事迹 当校园十佳之星出来后,你知道他们当选的事迹吗?下面是整理的校园十佳之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校园十佳之星主要事迹一 我是来自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xx,现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XX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班班长, 我于20xx年暑假参加了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it精英志愿者服务队”,奔赴林州进行深入大山义务维修电脑;参观红色景区红旗渠接收爱国主义教育;走访老教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并且除了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也会在平时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的以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帮助同学,服务社会,并从中锻炼自己。 一、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已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更感谢学校、社会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参见暑期实践: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暑期实践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技术应用。 1.深入林州山区义务维修电脑。我们于年月日到xx乡,开

始了我们义务维修电脑的第一站,在这里,开始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依旧是炎炎烈日,但是我们却还是用我的热情和真情坚守在自己的服务岗位上,为居民提供服务,义务维修电脑。我们服务队队员上门服务,这次活动受到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林州市电视台对带队老师、队长及技术员进行了采访,并且摄像人员进行了全程记录,走访到居民家里,居民表示深深的感谢, 7月4日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二站——林州市王相岩乡,我们在农家小院落脚,体验别样的农家生活,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关注留守儿童,开展我们的义务维修活动,帮助居民维修电脑,讲解电脑知识。 2.参观红色景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了响应“弘扬红旗渠精神,争做新一代青年”,我们离开了最基层的茶店乡,开往了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的路上。参观红旗渠让我学到了许多,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把那种精神发扬光大,弘扬红旗渠精神,争做新一代青年。另外,我们还参观了红色景区——马氏庄园,了解了庄园的故事,领略名人的风采,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3.寻访我院毕业教师,体会前辈奉献社会的精神。20xx年7月2日,在院党总支副书记陈卫东的带领下到蒋村乡一中寻访

精神_感动——红旗渠观后感

精神,感动——红旗渠观后感 在观看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之前,我对此知之甚少,仅有的几个关键词是:红旗渠、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十年还有精神。然而,在我看的时候,感动便一直伴随着我。整个故事,我了解的越多,便越发有种钦佩的感情。在河南省林州市接待办副主任也是修建红旗渠的后人李蕾的一点点讲述中,惜水如命,修渠风波,英雄悲歌,修渠奇观这个为修建红旗渠所经历的整个画面已经深入我心。对这些不怕艰难,坚忍不拔的修渠人感慨良多,动容亦久。泪水和笑容。 故事需要我们了解和感动,但是在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和领悟,需要的是激励,需要的是行动和实践。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有了精神,就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就可以超越自己,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它体现的是一种群团的意识和一种团队的精神。仅仅靠着一个人仅仅靠着几个人的流血牺牲,是无法完成的。在这段视频的最后,李蕾的原话,我非常喜欢。在那个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这种精神非常重要,也是支撑那代人走过来,开创未来的毅然动力。然而,在今天,21世纪,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感悟。作为一个典型或非典型的80后,读书、工作、赚钱、婚姻、家庭,我们顺着生活的步调一步步走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却觉得渺茫,缺乏精神支柱引导我们前行。这种精神是奋斗和热情,这也是很多人缺失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方向,对于生活,对于工作,对于家庭。在红旗渠的故事中,

十年的时间,所有人都有一个坚定地梦想、目标,那就是引漳入林,改变困境,幸福生活。简单而又执着,目标的笃定是信仰的依托,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后,从而取得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有种成就感。 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点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团结合作,红旗渠的开凿、成功不是某个人的成果,那是众多人十年来共同的努力。我相信1+1>2,我也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在工作中,单独的个体完成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了协作,有了互助,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是每个在工作中的人都希望得到的,因为这些能够使我们更加愉快的协作互助,相互影响,共同前行,也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产生幸福感。这种感情对于我们也极为重要。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看了这期红旗渠的故事,非常幸运,我略有所得,我得到的是感动,我得到的是激励和信仰。

红旗渠的故事一

《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 太行山间一条人工修筑的引水渠,何以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何以牵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情怀?何以吸引众多的参观者?又何以让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发出由衷的赞叹?《百家讲坛》节目今天向你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第一集 红旗渠概况 在河南省北部,有一个名叫林州市的县级市,原来林州市叫做林县,它的地图轮廓是南北长,东西宽,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北面紧邻河北省涉县,西面紧邻山西省平顺县。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就诞生在这里。 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林县是个山区县,太行山主脉穿过林县全境。红旗渠就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引的是属于海河水系的浊漳河的水,源头在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整个工程1960年2月动工,1965年4月建成了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1966年4月建成了三条干渠,1969年7月完成支渠配套工程,至此工程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0年。红旗渠渠道总长1500公里,灌溉土地54万亩。 红旗渠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大?在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那是相当艰难的,逢山需要劈山凿洞,遇沟需要架桥。整个工程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

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这个土石方的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些土石砌成一座宽两米、高三米的城墙,可以从哈尔滨延伸到广州。 缺水的苦难 大家知道,太行山是很险峻的,但是为什么林县人偏偏要从险峻的太行山半山腰修筑红旗渠呢?红旗渠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历史上兴修的水利工程大致有3个用途:饮水、灌溉、航运。大家看看,都江堰和郑国渠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京杭大运河和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航运问题,京密引水渠、引黄济青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问题。那么,红旗渠是那种用途呢? 红旗渠有双重功能:饮水和灌溉。那么,是什么原因竟至于让林县人在解放初期财力和物力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就要凭着一县之力就要修筑这么艰巨、宏伟的水利工程呢? 是缺水,严重缺水。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 从地质构造方面来说,太行山是断层山,在林县境内,这种断层表现得特别明显,太行山的几条余脉在林县境内又是由西向东倾斜、延伸。这种地质构造导致林县境内形如一个漏斗,形不成稳定、良好的隔水层和蓄水层,流水漏失严重。在林县境内,也有几条河流,但是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床纵坡大,流径都很短促,积水面积少。再说,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河,汛期山洪暴发成灾,冬春季节则往往是干涸无水,也成灾。即使在一些盆地地带,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深,不利于开采。所以,林县缺水。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最新范文5篇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最新范文5篇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讲述了垂暮老人石头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并探访当年修渠老友,然而他们在路上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为实现心愿,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完成了追梦之旅的过程。那么关于《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近日,由导演李正伟所执导,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院线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在热映。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观看完电影后,心潮澎湃,五十年前,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林县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甘顶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修渠,这是何等豪气、何等硬气! 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几次落泪,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林州话落泪;冯技术员身体倒下的一瞬间落泪;林州市副市长李红蕾大雨天带领抢险队搜寻失联老人和孩子时的动员讲话落泪;一个个年轻的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争先恐后在林州的小无人区搜寻时落泪;三位雪鬓霜鬟的老人在大雨天不顾一切维修被堵红旗渠时落泪……感动的瞬间有很多很多。 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 无价”那个初心。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 新时代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献和牺牲!作为红旗渠的传人,我将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这部电影讲述了垂暮老人石头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并探访当年修渠老友,然而他们在路上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为实现心愿,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完成了追梦之旅的过程。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下高速发展林州风貌,更传播了宝贵的红色精神。归来仍是少年,不变的是创业者的初心,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变的是红旗渠人的初心。影片的第一个寓意,石头远在美国,红旗渠精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第二个寓意,面对同样的困境,共产党人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第三个寓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大家看过《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吗?看完《红旗渠》这部纪录片有什么感想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红旗渠》观后感,有需要的 朋友可以看一看。 《红旗渠》观后感(一)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遗迹,展现出他们不对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更不向贫瘠的 自然环境屈服的精神。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们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完全靠双手和铁锤、钢钎 等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 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 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这些耳熟能详 的名字一直回响在脑海,萦绕在心间。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 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 渠精神”的真实写照!4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 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 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其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当年,如果我县人民不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一味地靠天吃饭,林州的发 展会是今天的样子吗?当年我县人民通过科学论证,大胆的决定, 加上不怕吃苦“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充分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联想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 要创新思维,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红旗渠讲解词1

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90年代,当人们重新呼唤红旗渠精神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它不仅是红旗渠的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工程,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岭。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洹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就是这个分水岭,在当年修渠时,让决策者和设计者操碎了心。因为如果出现设计错误,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整个工程只能够浇任村、东岗两个乡七八万亩的土地;如果流过去,就能够灌溉全县五十多万亩土地。红旗渠首的进水闸底高程为464.75米,分水岭分水闸底高程为454.44米,全长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没有精确设计,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林县人民勒紧腰带,拼命修成的总干渠就变成了一条废渠,责任重大啊。当时杨贵书记对水利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直到总干渠通水成功,杨贵书记心里才踏实了。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它运行三十年,水蚀风化,渗漏严重。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红旗渠的源头21公里处实施二次技改工程。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级部门和济南军区的支持,在济南军区两个兵工团和林州民兵团的同理协作下,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圆满竣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纪念碑,就是为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 红旗渠纪念碑。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所建。通告2.2米,共6棱,每棱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屋檐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书写着“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镏金大字。 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总干渠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重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当艰险。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浇灌着7.6万亩土地。

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与当年林县的干部相比,现在干部的工作环境好了,文化也高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当年组织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那样,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红旗渠的修建,是当年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典范。当年的林县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这里,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先进典型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心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观“红旗渠”有感 作 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耳闻“红旗渠”诸多感人故事。四十年后的今天,随单位党组织的纪念“七一”党员参观团队,有幸参观了“红旗渠”,亲眼目睹了林县人决战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