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宪政讲座论文--宪政与民主

宪政讲座论文--宪政与民主

宪政讲座论文--宪政与民主
宪政讲座论文--宪政与民主

宪政与民主

摘要

宪政与民主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民主与宪政来说,相互争论的观点主要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一方面,著名宪法学家,如伊利(Ely)和霍姆斯(Hoimes),声称民主与宪政互相依赖、密不可分。他们认为,宪政约束并不是旨在反对民主,相反,却能巩固和加强民主体制。但是另一方面,其他一些人,包括卢梭、潘恩、杰弗逊等在内的经典作家,则认为这两个概念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深信民主与宪政互不相容,宪政是非民主的。

关键词:宪政与宪法、民主、人权

前言

现有的文献在宪政与民主的关系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未取得共识,即使在民主与宪政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同一种理论这样的问题上都没有达成一致。其次,现有的专门研究文献多因限于篇幅而未能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状态导致宪政和民主的关系依然没有学术上很好的阐释,以致这一问题至今混淆不清。

中国语境下的宪政与民主的关系常常表现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而西方学者更容易认同民主与法治之间存在紧张的关系,并从冲突的意义上使用法治与民主两个概念。与此相反,国内学术界普遍对民主与法治的和谐关系持乐观态度。

宪政的含义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宪政包含了下列几项内容:1、人民主权;2、宪法至上;

3、宪法具有最高性;

4、宪法的合法性;

5、宪法的稳定性和不可改变性。即民主与法治的结合,构成政权的组织形式。宪政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法下的民主理论

“民主”一词具有很多含义,在现代宪法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物中最基本的权力应属于人民。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道德信念是民主理论的基础:人是万物之灵,是理性动物。他们必须受到社会与国家权力的尊重。社会与国家尊重个人的实际方式是给予个人高度的自治权,使他们能够参与社会管理,包括对他们自己的管理。然而,不仅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甚至在现代以前的社会里,所有的公民直接参加社会管理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可选择的方式是将自己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授予自由选举而产生的代表。

民主理论认为,法津的力量在于它承认和保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为了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最重要的是让人们通过他们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制定代表民众利益的法律,然后通过法律实行管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人民就会遵守和尊重法律,这就是法律力量的源泉。人民受法律的约束,因为法律表达他们的意志。反之,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政策与法律便不具有合法性。

宪政与民主的冲突

民主与宪政是否存在冲突在西方学界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一些理论家看来,冲突完全是神话,而另一些理论家却坚持认为民主与宪政存在着内在的张力,甚至断定宪政实质上是反民主的。首先,宪政理论不同意民主理论所强调的民主制度可以防止社会分裂的论点。宪政理论家们认为,如果对社会进行仔细观察而不是盲目乐观的话,很容易发现民主社会中不同力量的分化与组合是有限的。为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宪法必须确保一种使得公民平等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机会,显然这不是光靠民主就能实现的。

其次,宪政理论认为,对经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也要防范,因为民主也可能产生专制。集权民主制中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的,它控制除了与代议民主制有关的条

件之外的所有方面,它既是实际的,也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集权民主制抛弃了专制主义的形式,直接运用它的内容。由滥用权力而导致的侵犯个人权利虽然可能得到控制,但社会压迫侵犯个人权利的现象仍可能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民主的专制比不加掩饰的专制更为可怕。

再次,宪政理论承认民主程序是保护民主与人权的重要手段,但不认为是绝对有效的手段。通过程序的制度化来保障民主,是民主理论中的一个传统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如果程序的设计是经过民主并且是为了民主的,那么,通过这种程序而产生的结果也必然是民主的。一个法律,即使它是由民选的立法者按照民主程序通过的,如果它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也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了。

四、民主与人权是宪政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首先,民主是宪政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民主的基本原理,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的普遍化和制度化只有在宪政秩序中才能得以实现。宪政秩序是一种民主政治秩序,是民主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国家的权力属于奴隶主、封建主,人民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根本无民主可言。因此,只有专制,而无宪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人们要把革命斗争中取得的政治上的民主事实保护起来,必然要反对专制秩序的继续存在,取而代之的宪政秩序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民主是宪政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宪政理论认为,人民对权力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法律实现的。民主即多数人的统治。因此,法津之所以而且能够支配权力,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多数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民主的统治形态是法律支配权力的逻辑起点,也是宪政正常运行的基础。

再次,民主是宪政的核心内容。宪政秩序具有一种整合功能,能够调和宪政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冲突,使其保待在秩序内。而这种整合功能则是依靠民主来实现的,因此,民主是宪政的实质所在。

最后,人权是宪政运作的必然结果。从事物的性质来说,权力总是倾向于无限制的主张。民主宪政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法律规范控制权力,以保障人权,最终达到国家权力回归于人民。在宪政秩序下,权利支配权力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对权力的控制则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保障。总之,民主与人权是宪政秩序产生的驱动力,是宪政秩序的根本之所在。

综述:宪政与民主彼此需要,但这两个概念具有深刻的区别。它们的基本目标在许多方面不同,这种不同还将持续下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以实用性态度来对待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宪政,民主是无能的,因为它需要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没有民主,宪政便失去了它至少在当代社会合法存在的一个主要理由。没有民主,对宪政所象征的意义的支持就会消失。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持续下去的同时,将仍保持模棱两可的境地。

中国法制史之宪政制度历史

中国法制史之宪政制度历史 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将其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之后不到三月,光绪、慈禧相继辞世;不到三年,宣统帝被迫退位。最后的救命稻草压垮了虚弱的骆驼。一百年来,对晚清宪政改革的认识从完全否定到部分肯定,但不约而同地仍然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大纲》尽管欺世骗民,欲借宪政外壳维护专制王权,以图延续王朝脉息,二十三条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十四条,不过仍然规定了“议院”、“言论”、“自由”、“财产”等对当时中国民众较为新鲜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纸空文,而是中国的宪政启蒙由理论到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十年之前,被慈禧亲手镇压下的维新派之主张,又被慈禧重新拾起,并且比维新派更为进步。 1911年,眼看革命烽火无法扑灭的清政府,再次试图以宪政挽回败势,公布了第二个宪法性文件《十九信条》,废除了《大纲》中的荒唐条款,代之更有宪政精神的条文,但正如张謇所言:“大局土崩,事机瞬变。因不充分之立宪,致不得已之罪己,亦不能取信。”这一切来得太晚,已不能取信于民。它所能起的作用,反而是激起更大的民愤。

考察晚清宪政改革,不能简单视为虚假的愚民之法。从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改革六部及官制到各省筹立谘议局,清政府为预备立宪做了切实的工作。尽管清政府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借鉴西方各国经验,先推行地方自治,各地相继颁发自治章程,选举产生议事会和董事会,到1909年各省谘议局陆续成立。清政府采取的分权方式是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谘议局事实上成为地方议会,各省谘议局集中了行政、财税、司法等权力,甚至各省可自设关卡收税。自从太平天国运动起,地方权力便不断扩大,逐渐走上台面并制度化。依清政府的的政治体制设计,谘议局只是地方立法机构,监督地方政府,但谘议局的过于强势,动辄集体辞职,使得三权剥离过慢,权力之间缺乏制衡,甚至出现各省谘议局“大串联”,直接叫板中央政府。被立宪派视为天经地义的“先开民智再开国会”,却在“夺权”的动机下彻底变样。宪政成了地方分割中央权力的工具,各省谘议局极大推动了地方的分离主义。铁路等必须依靠中央统筹的重大项目,在地方分离主义倾向下开始各自为政,甚而以邻为壑。当初四川保路会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川鄂边境设卡,严防湖北人修铁路进川。这可并非是怕破坏风水、祖坟,而是已认识到修铁路赚钱,因而各省纷纷成立地方铁路公司,集资修铁路。 在乱世,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暴露地最为彻底。清政府为推行宪政改革下放中央权力,各省官绅便流露出权力贪欲纷纷夺权。这固然是由于中国缺乏宪政文化的土壤,在国民的宪政意识中并没有对法治

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原因分析

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原因分析 ———————及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城邦民主制度原因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都有其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雅典城邦形成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民主制度,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从历史进程来看。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是与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分不开的。思格斯指出,雅典是最典型的国家产生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这也就是说,雅典城邦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我们不能说雅典民主制度就是原始民主的简单重复和直接翻版,但原始民主对雅典城邦建立后的政治形态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许多希腊人认为梭伦所实行的民主改革是“建立了雅典‘平民政体的祖制’”。这里所谓祖制显然是指长期驻留在希腊人脑海中的原始民主制。 其次,从经济形态来看。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历史实践证明,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是不可分的。雅典城邦能形成不同于斯巴达的民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它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雅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农业不发达,迫使它不得不向海外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它对异族的殖民扩张,更主要地还表现为它的海外贸易。雅典民主发展的进程与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是相应的。在梭伦改革时期,梭伦制定政策鼓励富裕阶级以其财富投人工商业,奖励外来工匠移居雅典并给予公民权,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与工商业的发展。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已成为希腊世界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邦。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员的流动和不同氏族成员的杂居,根据血缘关系对成员进行的管理不能不让位于按地域对成员的管理,从而加速了国家产生的进程;其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城邦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工商业阶层,包括工商奴隶主和平民,它们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实践证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政治改革,都有着平民力量的支撑,不是受到平民的推动,就是依靠平民作坚强后盾;而在雅典政治发展过程中对建立民主政治具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如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等人,都是工商业阶层的代言人,他们所实行的民主政策,往往是从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开始的。其三,民主的观念总是和平等的观念相联系的,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广泛地培养了公民的平等意识,激发了公民对城邦事务的参与热情。 再次,从文化传统来看。古希腊神话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最令人称道的组成部分之一,古雅典也饱受其浸润。古希腊神话是多神论的。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神都有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而在神和神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没有一个神可以制服其他所有的神而成为众神之首,人们对神的崇拜是多元的,并不是崇拜某一个神。这种多神论无疑是有助于民主思想的发育的。而且,古希腊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也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每个神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喜好和憎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提倡人性,强调人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和自由,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反对神性、神权和禁欲主义,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为近代民主进行思想启蒙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就是恢复古希腊的这种文化传统。 而看看古代中国。中国自夏商开始便产生了神权王权的概念。自此天子的概念便深入人心。商朝更是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神意来决定。商王武丁及其稍后的时期,人殉、人祭达到鼎盛,大量的人牲被杀掉祭祀神灵,显示了神权的特殊尊贵。对神权的高度重视。到了周朝。周人信帝信天。而天与帝差不多是和二为一了。自称

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

原题: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和学界有关“宪政”的呼声抬头。有人认为,西方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有人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打出“改革已死,宪政当立”的旗号,提出在中国实行西方宪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主张,认为“中国梦即宪政梦”;还有人论述了“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可见,宪政话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论题,而是必须回答的现实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极具现实针对性。 一、对两种基本制度架构的比较 作为西方现代政治基本的制度架构,宪政的关键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属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专政,而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这从对两种基本制度架构的比较即可看出。 1. 宪政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自由主义革命时期响亮的口号,革命胜利之后的政府都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一基本原则。该原则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批判,主流观点认为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在进行合理补偿的前提下可以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征用和限制,但其作为西方社会的根本基础并没有被动摇。 而人民民主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为经济基础。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适应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2. 宪政实行议会民主政治。宪政主张主权在民,其实现的途径是由不同政见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组成不同的政党,代表本党通过“自由”竞选上台执政,在野的则为反对党。多党竞选,轮流执政,议会是各党派进行政治斗争的场所。表面上似乎各党都可以参加竞选,但巨额竞选经费开支决定了只有代表财力雄厚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政党才有可能胜选执政。宪政理念中不经过这种多党竞选而上台执政则没有“合法性”。 而人民民主制度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选举的民主和多党政治协商的民主相结合,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不按照党派分配席位,选举由国家财政保障人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政党都肩负着人民的重托,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竞选得来的,而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成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根

宪政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宪政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政治家萨托利将宪政的要素概括为:1、有一部叫做宪法的高级法,不管其是否成文;2、存在司法审查;3、有一个独立的法官组成的独立的司法机关;4、存在基本性的正当法律程序;5、存在有约束力的立法方式上的程序规定,可以作为赤裸裸的法律意志进行有效控制机制。 路易斯·亨金认为,宪政意指“成立的政府要受到宪法的制约,而且只能根据其条款来进行统治受制于其限制”。还有学者认为“宪政是这样一种理想,正如它希望通过法治来约束个人,并向个人授予权利一样,它也希望通过法治来约束政府并向政府授权。”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丹·莱夫也以宪政蕴含的法治要义来阐述宪政,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与约束国家和官员相关。” 中国学者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如下: 学者刘军宁认为:“宪政的本质的确是而且必须是限政。在宪政主义看来,不论一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如何,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 学者贺卫方认为,宪政大致上是指宪法条文得以在生活的现世中兑现的状态,但是以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宪政的要义乃是将一切专横的权力纳入规范轨道的事业。 学者康志方认为,宪政里的宪其实就是动词化,政就是指政府就是要把政府用宪法来控制,不能有超出宪法所规定的权利。 有的学者认为,宪政就是国家依据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宪法进行活动,以充分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以科学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为保障,以宪法精神的充分贯彻为樗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它是由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就是以宪法来治理国家,即所谓“宪法治”。 宪政就是宪法政体,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限制国家权力,尤其是对多数派决策的限制,防止多数民主机制造成的民主暴政或者多数人的专制,保护少数派权利。宪政的特点简单归结为以下三点: 1、宪政要以宪法实施为前提和基础 2、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实施目标 3、宪法观念与意识的普及是宪政建设的根本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由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精髓是人民主权原则。民主作为宪政的第一要素,是由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这两大支柱来支撑的。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的权力,只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代议制形式来实现。人民通过选举,选派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渠道。但是,仅有选举制度并不能保证国家有真正、完全的民主。这是由于,第一,选举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性,难以保证选出的代表和官员真正代表民意。也就是说,即使是民主的选举也会有选错人的时候。第二,即使选出的代表和官员起初能够代表和执行民意,但也保证不了这些代表和官员在任期内始终如一地代表和执行民意。这是因为人的认识会发生变化,人可能会犯错误,权力也会腐蚀人,使人变坏。所以仅有选举制度和代表机关还不足以保证国家制度的民主性质,还必须建立、健全国家监督制度,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

雅典民主制度兴起

雅典民主制度兴起概论 摘要: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多次改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梭伦改革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虽然被称作是民主政治的退步但却为雅典的民主政治作了全方位夯实,克利斯提尼改革不断完善着雅典的国家机构, 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伯里克利改革完备了民主政治的含义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到公元前5世纪末,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转折,雅典的民主政治开始衰落, 希腊为马其顿征服, 雅典民主政治最终解体。 关键字:雅典民主改革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以雅典民主政治最为典型。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持续了200多年,它作为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在历经了2000年之后,其民主政治的精神及形式,仍部分地保存于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之中。雅典民主政治被恩格斯称为最纯粹、最典型的国家形态。① 提秀斯改革后, 雅典建立了典型的贵族政治国家。如果把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视为一个完整进程, 其开端无疑是梭伦改革。这位身兼任执政官、立法者和仲裁人三项任务的不平凡人物, 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 进行了一系列旨在调整城邦内外关系和城邦内部等级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17、115。

梭伦改革针对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恢复了公民大会,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大事,选举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穷是富,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它各级公民都可当选;设立了陪审法庭,每个公民都可被选为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陪审法庭成为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这一切,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主已深入人心,克里斯提尼上任后,又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改革,首先是地域改革,即取消四个血缘部落,代之以十个新的地域部落,将德莫分配给十个新部落, 在德莫与部落间设置三一区。这样, 改革便切断和打乱了旧的政治联盟和权利集团,这就为民主推行减少了阻力。 在地域改革的基础上,克氏用五百人会议取代了梭伦时的四百人会议,每一个部落由原先提供一百人减少为五十人。会议成员由德莫按照人口预选一定数量的议员,然后抽签,任期一年,不能连任,而且公民一生中任代表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这使大多数人都有机会担任代表。这就扩大了民主的基础,防止专制的出现。 克里斯提尼在地域上的改革必然导致雅典的军事组织

宪政与民主的区别在哪里

宪政与民主的区别在哪里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既然宪政就是民主,为什么民主之外,还要宪政这个词。今天,从我看到许多关于宪政与民主的论述中,都是将两者当一个政治概念来表达。比如,我所敬重的胡适先生,也有这个问题。 1950年代,胡适在《四十年来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留下的抗暴消毒力量》中这样论述民主:“…民主的真正意义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生活方式,千言万语,归根只有一句话,就是承认人人各有其价值,人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一切保障人权,保障自由的制度,根本上都只是承认个人的价值,根本都只是要使得那种承认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胡适与毛泽东,可谓政治上的两极,但在宪政与民主的表述上,却如出一辙。毛泽东那句话如果可以精简,即“宪政就是民主”。胡适的表述一经压缩,即“民主就是宪政”。然而,在政治学的范畴内,宪政就是宪政,正如民主就是民主。两者有着明确的制度分工,无法淆同。这里不论毛泽东而只论胡适,试看胡适先生问题何在。 第一句,“民主的真正意义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来自胡适的老师杜威,没有问题。如果可以补充,民主的真正意义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生活的方式。 第二句,“民主的生活方式,千言万语,归根只有一句话,就是承认人人各有其价值,人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但,这句话如果“归根”,就不是民主而是自由。只有自由,方才承认人人各有其价值,同时人人也都可以按照他自己认可的方式发展。这种自由是个人生活的自由,并且这种自由与民主无关。毕竟民主关注的是国家政治生活,这是个人生活之外的公共生活。胡适这里不免把属于私人领域的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混为一谈。 第三句,“一切保障人权,保障自由的制度,根本上都只是承认个人的价值,根本都只是要使得那种承认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这一句承第二句而来,亦即承自由而来。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障人权和自由呢,答曰:保障人权和自由的制度不是民主而是宪政。民主是一个人的政治权利,这是推选由谁掌控国家主权的权利,亦即国家主权的行使者,必须经由民主的方式亦即选票才能产生。如此,民主的含义是看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掌控在谁手里:比如,是君的手里,还是民的手里。但,国家主权无论掌握在谁的手里,它既然是权力,就有侵害权利的本能。为防止侵害,必须对它进行限制。这种限制权力(无论君主权力还是民主权力)的机制即宪政。 宪政与民主的区别在哪里,就其制度分工而言,民主是如何生产权力,宪政则是如何限制权力。显然,限制权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保障权利。明乎此,胡适先生说“一切保障人权,保障自由的制度”,就不是民主制度,而是也只能是宪政制度。胡适先生这里的表述显然是“错把杭州当汴州”,亦即错把民主当宪政。 把民主当宪政的错误在于,民主不但不负责保障人权和自由,反过来,它还有侵害自由与人权的可能。美国开国时代的汉密尔顿有过这样的表述:把所有的权力赋予多数人,他们就将压迫少数人。把所有的权力赋予少数人,他们就将压迫多数人。后者如果指的是寡头政治,前者所说正是民主政治。想想苏格拉底的饮鸩而死吧,这正是民主对自由(个人信仰自由)的侵害。这种侵害所以发生,正在于没有宪政对民主的制约。

企业新闻宣传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关系

企业新闻宣传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关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内部的新闻宣传越来越重视。企业新闻宣传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企业的美好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新闻宣传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关系紧密,相互依存,本文主要就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宣传;社会新闻传媒;关系 一、企业新闻宣传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关系 (一)企业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 做好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前提就是能够准确的把握好企业的新闻宣传的内在的规律。我们要把握好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内在规律,就应该从企业的新闻宣传的内容、方式和载体等方面考虑。 要想进行企业的新闻宣传就一定需要新闻媒体。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媒体和社会传媒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宣传及外部宣传两种方式进行宣传工作。 1、企业的内部媒体包括:企业内部自己编辑的报纸、电视台、期刊、内部资料性的报刊和局域网等。 2、社会媒体的特点使受众的范围比较广泛,社会媒体拥有能够面向全社会的通讯社、期刊、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台。 (二)企业的新闻宣传和社会的传媒新闻宣传的异同 传播的媒体不同,要求新闻稿件的质量和内容也不相同,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的角度也不相同。企业进行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工作的主要方面之一,在宣传的方式、内容上都和社会新闻传媒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很多差异。 企业的新闻宣传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宣传之间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新闻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宣传都需要坚持党性的原则。 2、企业的新闻宣传和社会新闻传媒都是社会实践的活动的范畴,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 3、企业的新闻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宣传都必须遵守新闻工作中的基本规律。 4、企业的新闻和社会新闻传媒的宣传都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

西方宪政民主是如何陷入制度困境的

西方宪政民主是如何陷入制度困境的 2013年03月19日09:53 来源:光明日报 在西方文化传统基础上产生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实行了几百年,其弊端有制度设计上的先天缺陷,也有后天墨守成规之不足。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世界政党政治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政党逐渐蜕变成“选举机器”,以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宪政民主”已成为极化政治和金钱政治的代名词,制度性困境越来越明显。 选票绑架了政党,选举成为民主的唯一形式。西方民主理论认为,只有实行竞争性政党制度,通过民意选择和政党博弈,才能产生出比较理想的执政党及领导人。然而,今天的西方政党已被选票绑架,政党政治成了选举政治,议会民主成了选票民主,选票成为政客“登基坐殿”的敲门砖,按照选票多少排座次的“民主”规则发展到极致。为了多拉选票,候选人会使尽各种招数讨好选民,可谓“好话说尽”。一旦敲开了权力大门,所有对选民的许诺就变成一纸空文。如此弊端,使得选举远离民主,徒有形式,政党成为选举政治的傀儡。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言,今天西方政党几乎仅是为了提供一种构架来提供候选人而已。西方民主陷入制度性困境,主要是指这种民主只重视程序民主,将民主等同于选举和多党竞争,而且将选举被神圣化、简单化。选举不能保证可以组建人民希望的政府,也很难保障民众民主权利的真正实现。 只论党派不问是非,议会政府效率低下。西方设计多党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多党竞争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过度不平衡,以各党制衡来遏制少数人滥用权力。这一政治设计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权力制衡的目的,但协调内部矛盾、提高政府效率的目标却很难实现。基于选票的考虑,议员往往立足于本党和地方利益,置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于脑后,将议会视为权力角逐和政治分肥的场所。议会“党争”只论党派,不问是非,相互攻击,互相扯皮,导致议会立法举步维艰,效率低下,议会作用弱化,一些重大法案得不到议决,甚至出现议会会期停摆的难堪局面。因朝野斗争激烈,互不相让,印度2012年夏季议会对以国大党为首的执政联盟提出的银行改革、养老金改革、征地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案均未讨论,原定20天、讨论48项议案的会期,仅开会6天、只通过4 项一般法案就草草结束。面对当前债务危机,欧洲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在野党都打危机牌,将危机视为打击政敌的机会,并不会真的坐在一起共商应对之策。另外,由于大党恶斗,达不成妥协,政府经常难产,甚至出现长期无政府局面。这些表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存在弊端: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实际上是各干各的,相互攻击拆台,但出了问题谁也解决不了。 钱权交易大行其道,政党政治异化为金钱政治。金钱政治和腐败是与西方政党政治相伴而行的痼疾。金钱政治之所以“历久弥坚”,其根子仍在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在矛盾:民主靠选票,而竞选要靠金钱,金钱与选举的关联使得有些人很可能由于经费的原因无法参加竞选,表面上平等的候选人之间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等,靠金钱不可能选出真正代表老百姓意愿的人,金钱政治难以保持公正性和独立性。西方政治人物与资本利益集团之间并不是赤裸裸的一手交钱一手办事的权钱交易模式,而是通过一种特别的利益输出途径实现的,即利益集团影响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制定出偏向利益集团的公共政策,最终谋求各自的特殊利益。随着经济自由化、金融化不断发展,金融寡头如日中天,法力无边,日益成为西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主宰。西方主流政党大都与资本寡头同坐一条船,政客“傍大款”,政党与“金融大鳄”联姻,利益一体,“生死与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是华尔街的投机家们惹的祸,但美国政府却运用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巨亏买单。欧洲各主流政党无论信奉什么,无论是主张大市场、还是主张大政府,都不会免俗,纷纷与大资本抱团联姻。各政党的政策主张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都不会得罪大资本。原因在于没有资本寡头的支持,他们谁都不可能上台。民主离不开金钱,竞选需要大量金钱投入,仅靠个人口才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金钱不可能完全决定选举的最终结果,有钱并不能一定会选上总统,但筹措不到足够的竞选资金肯定当不了总统。日本《读卖新闻》社长渡边恒雄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金钱政治有深刻的描述:“为当政治家,就得从大佬那里来钱。等自己也具备了敛财能力之后,再分配给下面的追随者,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当今日本政界,这是铁律。虽然这是导致政治腐败的原因,但不这么干的人绝对成不了老大”。这样的选举不过是金钱铺垫出来的民主,选票公平也只能是金钱基础上的公平。 党派之争导致政治极化,政党恶斗引发社会分裂。美国两党轮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曾被西方视为最合理的政治模式,但近年来政治极化、党派对峙的美国“政治病”越来越严重。共和党与民主党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许多主张明显对立。为什么美国政治日益极化呢?原因是金融危机下社会更加分化对立,利益冲突更加尖锐激烈,民众的利益诉求明确,特别关注自己的工作岗位、退休金等现实问题。为得到更多选票和献金,共和党和民主党不得不回到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的“原教旨”立场,倾向于以极端口号来迎合选民需求。这就陷入一种制度性困境:竞选中观点越激进,相互斗争越激烈,就越能吸引本党选民和政治献金者的关注,而温和、理性、折中的声音却得不到肯定。媒体与选民阵营相互呼应,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使得本已对立的两大阵营形同水火,彼此缺乏理性沟通和宽容理解,媒

论民主宪政的三大原则

论民主宪政的三大原则 论民主宪政的三大原则 共和之父:黄兴 民主宪政体制必须首先确立三大神圣原则,即“天赋人权”原则、“主权 在民”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这三大神圣原则共生共存,互为基础, 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完全体现了此三大民主原则的政治体制才能被称之为民主体制, 否则均为专制体制或虚假的民主体制。这三大原则从理论与实践上讲,均包含一些 具体的内容。 第一原则──“天赋人权”原则。 这一原则来自于“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为主体内容的天赋人权理论。天赋人权 理论强调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 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的原则完全体现了自

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一切人压迫人的不平等理论,诸如血统论、阶级 论、种族论。天赋人权理论是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其原则是文明社会的最根本的 原则之一。 第二原则──“主权在民”原则。 这一原则来自于社会契约论中的国家理论和政府理论。国家之产生来自于自由 人民的自由协议,因此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认可,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 者,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增进公民的福祉和人权;合法政府的产生是必须经过 公民自由公正的投票选举,人民有权选举政府,同样有权监督和罢免政府。 “主权在民”的原则并非空洞的原则,它又包括两个具体的原则: 一、全民直选的原则。政府的产生应该也必须根据公民的自由选举结果而产生。 任何拒不进行直接选举或利用间接选举中对程序的不公正 设置,达到操纵选举和变 相剥夺选民权利的行为都是完全违背“主权在民 ”原则的。以“人民”的名义行使

宪政民主

宪政民主 宪政民主是指为了解决对政治权力的制约问题,限制政府权力,以有效地保障人权、自由与社会公正,而建立的民主制度。 宪政的实质是限政,即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地限制,防止它被滥用,尤其要防止它被用来侵犯人权和人的自由。因此,宪政的意义就是限制政治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共福利。它所奉行的原则是:政府权力有限,必须遵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宪政民主的主要特点是:(1)以宪法和法律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2)实行分权制衡;(3)人民主权和民选政府;(4)建立宪法审查制度;(5)司法独立;(6)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宪政与民主、法治的职能分工各有不同,民主负责权力的归属,法治负责权力的实施,宪政负责权力的制约。将宪政、民主、法治三者结合起来乃是在可以达到的范围内的最优选择。而宪政本身就包含着法治,宪政的基本涵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所以,宪政、民主、法治三者的结合可以化约为宪政民主。 补充: 民主具有普世价值,是文明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在“五四”运动提出要请进“德先生”以来,似乎没有太多争议。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第一,可否以“威权主义政治”作为通向民主制的过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讨论“新权威主义”时,就有论者以新加坡为例论证在发展中国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实行威权政治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在当时,我也觉得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是根据新加坡近年来的经验,我认为现在至少可以认定,在知识经济时代,按照儒家“三纲六纪”、“尊尊亲亲”等原则实行威权主义政治,由于它会压抑创新精神,不利于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2000年以来新加坡的李光耀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参见李光耀:“An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for Singapore”(《新加坡的企业家文明》)。此文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2002年2月5日的“何日华亚洲领袖公开讲座”上的讲演。中译文见“中国民营科技 网”http://www?mykj?gov?cn/new_Detail?aspx?newsld=2963。,我们应当加以注意。 第二,以何种方式争取民主。在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先进人们的政治理念深受卢梭式的理想主义和激进观念的影响,鄙薄经验主义的点滴改良。他们没有意识到激进的理想主义的革命力量在掌握实际权力后很容易蜕变为少数人的专制。正像《大国崛起》告诉我们的,英国人从17世纪40年代革命后国会军将领克伦威尔以暴易暴、实行军事独裁中汲取了教训,摈弃暴力革命的方式,选择用和平的渐进改革推进社会进步。在中国,只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灾祸,像顾准这样的杰出思想家才敏锐地意识到,设定了某种终极目的的理想主义很容易由于其领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教材,完成课后习题 ②搜集科举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掌握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记住科举制完善的时间、人物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探讨科举制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科举制诞生之前的选官制度,到科举制的诞生,以及完善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强化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有: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在科举制的诞生中,主要讲述了魏晋以来选官的弊端和科举制诞生的过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科举制的完善中,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完善的朝代、最重要的两科和完善科举制的三个皇帝及其贡献。在科举制的影响中,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考试制度一直为现在所沿用。 教学重点: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完善的时间、人物、具体措施

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点拨引导法。 2、充分利用百度搜索搜集到有关科举制的材料。 3、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那么,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也许你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下面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此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自主学习(请把课文充分阅读一遍,包括小字内容、有关插图,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 百度搜索https://www.sodocs.net/doc/798442964.html,/view/94826.htm (要让学生明白: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他们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相反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做高官。这是废除旧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的原因。) 2、隋文帝采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哪位皇帝在位时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他的贡献是什么?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科举制?百度搜索https://www.sodocs.net/doc/798442964.html,/view/13684.htm

论雅典民主制的发展

论雅典民主制的发展 “民主是个好东西”在现代已经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当我们探寻“民主”的源流时,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有很多人认为,雅典的民主制是当时的“制度”典范,是“优越的制度”带领古代雅典城邦走向了辉煌。那么雅典是如何走向民主的,雅典“民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民主,我们还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真相。 一、在历史视野中界定雅典“民主” 怎样界定雅典“民主”?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是要下一个定义,框定我们讨论的对象和问题。但事实上,定义有时可以在理论上便于分析,但同时也可能是误解事物的开端,尤其是像“民主”这个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词汇,人们无法通过“规约性”定义来指称它,因为正像萨托利指出的那样,对于“民主”这个词而言,孤立地谈这个字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要谈到它的语义场,即充实或补足“民主”的一整套概念。民主一词“植根于历史,源于历史”,已经流传了30个世纪,因此它“是个历史经验的载体,其含义是通过无穷的探索与失误的过程而得到稳定”的。 我们要谈论的雅典“民主”,也是一个历经数百年而不断被订正的制度。它不但与我们现代的“民主”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自身内涵也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把雅典“民主”简单化定义,往往会误解当时的制度,也会误解那段历史。现在提及雅典“民主”,有人指的是梭伦时期的雅典,有人指的是克里斯提尼时期的雅典,有人指的是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有人指的则是处死苏格拉底的雅典时期,这些说法中的“雅典”实质上指的是在“民主”制度上一致的“同一个雅典”。据《雅典政制》记载,到该书成书时提到的“现在的制度”,也就是“民主”制度,雅典经历了11次“宪法”变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雅典在逐步地“民主化”。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谈论雅典“民主”,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传说中的伊嗡(至少前600年前)开始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前300年左右),在这数百年的制度变迁史中逐步观察雅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民主”的,它的“民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民主,并关注它的最终命运和特点。根据这段历史时期的雅典制度特点,本文将其分为三大阶段,即前梭伦时代、梭伦到克里斯提尼时代、克里斯提尼及以后。 二、前梭伦时代———王政的衰落及“民主”的自然和历史基础 这一时期,雅典已经开始有了“民主”的微弱迹象。首先,王权不再是一种绝对的权力,军事指挥权从王权中分离出来。“军事统帅执掌军队,因此等于从‘巴西勒斯’(即国王)的王权中剥夺了其军事职能。”这一时期设立了军事执政官,这在事实上分了“王者政府”的权力。后来雅典政体中最重要的一些行政职位,如执政官以及六个司法执政官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只是任期和选任资格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时已有议事会和民众会(即通常所说的“公民大会”),但元老院是最重要的议会,仍然起着保护法律的作用。 其次,雅典的地理特征为“民主”的诞生打下了很好的自然基础。因地理特征而划分的部落以及部落之间的利益纷争成为雅典民主制产生的基础之一。据《雅典政制》记载,王者潘狄嗡把他的领土分予四子,埃勾斯⑤得城堡及其附近地区;吕科斯得山区;琶拉斯得海岸;尼索斯得墨加剌地区。这种划分很符合雅典的地理特征,雅典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这种划分很可能是中心城区、山区、海岸、周边平原的四分法,构成了雅典最初四部落的基础。四部落间贵族的纷争,伴随着地理特征而来的民众利益纷争成为雅典政治“妥协”的开端。在梭伦时期,随着“重装步兵”地位的提高,通过“解放土地”还重装步兵以尊严很可能是梭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重装步兵主要来自于阿提卡周边地区,也就是平原地区。在梭伦宪法之后,仍然存在海岸党人、平原党人和山地党人的党争,地区利益的纷争始终在雅典民主制

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及媒体维护 (客户版本)

危机公关的处理及媒体关系维护 一、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 2、真诚沟通原则 3、速度第一原则 4、系统运行原则 ?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企业高层应镇静自若,避免员工的焦躁或恐惧心理,减轻 员工的心理压力 ?与本部门的负责人、顾问和专家协商,确定并保持同样的口径 ?多提供正面的事实和根据,尽可能不要批驳已有的负面报道 ?不要在新闻中流露对记者和媒体的不满 ?始终记住你的目的是传递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与记者争是非 5、权威认证原则 二、处理危机的程序 1、危机的确认、危机的衡量、危机的决策 2、成立危机处理专案组、收集危机资讯、诊断危机、确认决策方案、重点处理、寻求 援助、切实掌握全局处理危机 3、检讨与评估、记录与传承、复原与提升、预防、避免 三、处理危机的具体办法 1、危机的预防 ?随时收集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 ?掌握行业信息及动态 ?研究竞争对手的现状、进行实力对比 ?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 程度做出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 ?若经销商收到因客户投诉而导致的媒体采访,应及时处理客户的问题并第一时 间通知公关公司,便于及时了解问题以及与记者沟通。 2、搜集关键词与排名 搜集网上的负面新闻,并将关键词与排名记录下来,用excel列好,最好根据搜索引

擎的不同进行划分。 3、不要点击 出现了负面新闻一定不要点击,这点一定要通知公司里的所有人,因为点击量是决定新闻源排名的一项重要因素。 4、稀释,解决负面新闻第一要点:稀释。 ?大型论坛的负面新闻可以联系站长删除 ?新闻媒体就不要联系删除了,毕竟信息传播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不要联系所 谓的“网络公关公司”删除,很容易被狠敲一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有人脉关系的新闻媒体,可沟通进行删除) 5、正面传播 ?根据收集的关键词发布相关“正面文章”,然后通过各种“新闻源平台”发布出 去,稀释网上的负面新闻,内容原创最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计划的发布,比如20篇分一周发,不要一股脑的全部 发出去,因为新闻内容的排名和普通网页不同,越新发布的内容排名越好。还可以根据公司客户地域选择“新闻源站点”,因为相关地区的“新闻源站点”排名更有优势,比如“大豫网”对应的是河南地区。 6、辅助工作 ?除了需要花钱的站点之外,各大论坛、博客也是我们需要占领的地方,每天发10 来个站点也不会占用我们太多时间。某些权重较高的负面新闻网页,可以通过刷咱们正面新闻的点击来压下去。当负面新闻集中在3-4页之后,就可以考虑收尾报告了。 四、媒体关系维护 1、为什么要维护媒体关系 媒体是消息及舆论的传播窗口,拥有向公众传播真实社会讯息,揭穿不良行为的社会责任。对我们有利益有弊,保持良好的媒体关系能让我们早预防,早发现对我们不利的消息,为提前做出正确姿态化解危机启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关系维护原则 关系维护就像交朋友,感情的深厚是日积月累起来的,遇到事才想起这个“朋友” 势必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媒体关系的维护要从小事做起,从常态化做起。 3、如何维护媒体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知识讲述】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唐代的科举制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能力拓展】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 科举制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我国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明朝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赞扬中国科举制说:“他们(指中国)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儒生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整个国家。”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也都肯定中国科举制,称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法国重农学派奎纳,更主张在西方仿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因此,1791年起,法国率先实行了文官考试,接着1853年后英国也推广文官考试。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里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考频分析】 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2012年如:山东潍坊、江苏常州、湖北荆门、山东德州、广东佛山、湖北黄石、甘肃兰州等卷 【经典题目】 1.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长策”正式诞生于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参考答案] B 【解析】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的西安世园会的会徽取名为“长安花” (见右图),取意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取意源 自我国古代的

主要国家宪政体制比较表

主要國家憲政體制比較表

牛刀小試 【題組一】談到民主國家的憲法,中山先生曾經說:「英是不能學;美是不必學的。」而這幾年我國雖然經過多次的修憲,不過對於政府的體制仍然有諸多的爭議,有的主張總統制,有的主張內閣制或雙首長制等,其實每一種制度各有其優缺點。一個良好制度的建立,國情背景與文化特色是必須考慮的條件。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西方憲政制度中,下列哪一項不是內閣制的特點?(A)虛位元首(B)內閣集體對國會負責(C)由國會多數黨組織內閣(D)國王或總統必須對於其所公布的法律或推行的政策負起完全的責任。 2.對於美國的總統制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總統與國會議員分別向選民負責(B)國務院的閣員可兼任國會議員(C)國會可以對總統行使不信任投票(D)總統可以解散國會。 3.實施內閣制的國家,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元首可以解散國會?(A)國會選舉,執政黨沒有贏得多數席位時(B)國會對內閣行使不信任投票通過後(C)國會不支持內閣的政策時(D)國會議員發生貪瀆案件時。 4.總統制的國家,當總統對國會所通過的議案不同意時,可以使用哪一種權,將議案送回國會再議? (A)不同意權(B)副署權(C)覆議權(D)行政裁量權。 5.假設有一個國家總統與總理,分別由左派與右派兩個不同政黨所擔任,這種「左右共治」的憲政制度比較可能出現在哪一種類型的國家?(A)總統制(B)內閣制(C)委員制(D)雙首長制。 【題組二】近年來,每當修憲之時,國人屢屢發生政府體制的爭議,內閣制與總統制爭論不休,其實民主憲政體制還有混合制及委員制。下列表格為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四國憲政體制及特色,請依據下表回答以下問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