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12、中国建立院士制度

1993年10月9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实践证明,建立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中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术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

13、“863计划”实施

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863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4、首次实现一箭多星壮举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5、首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6、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开始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胜利,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进入成熟的阶段。

17、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18、第一次赴南极考察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l月20日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考察队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岛隆重举行落成典礼。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南极独特的地理环境,被科学家称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天然科学实验圣地”。

19、培育出体外受精试管山羊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体外受精试管山羊。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内容,而且为家畜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这只被取名为“日中”的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轰动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日中”的培育者旭日干因此赢得了“试管山羊之父”的美誉。继1984年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旭日干又接连培育出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和第一头试管牛犊,其中试管牛犊科研成果已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20、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

全国科技大会1995年5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21、第一艘无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1999年11月,我国第一艘无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

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2、“曙光1000”研制成功

1995年5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及鉴定。“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能求解15000各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在求解问题的规模上超过了国外同类机器。该系统突破了一些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互连芯片具有独创性,并行优化编译器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系统之一。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前景,能解决计算机和工作站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

23、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破译水稻遗传密码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2001年联合宣布,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维水稻遗传密码的破译,不仅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和基因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24、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科普法》是在我国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政策实践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制订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科普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科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对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5、完成1.1%人类基因组测序

2000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透露: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当中由中国科学家承担的部分已率先绘制完成。中国承担的测序任务由原来的1%提高到了1.1%。

随后各国科学家开始进行完成图的绘制,由于中国科学家在完成1%工作草图中的杰出表现,国际人类基因组又给中国增加了0.1%的任务。

26、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诞生

2001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次会议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次检阅。在如潮的掌声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27、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

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国际交换中心的网络,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专家指出,这一项目得到八个部委联合支持、五大全国性电信运营商和教育科研网、100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几十个设备制造商承担,涉及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在中国通信网

络科技工程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对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8、中国首例太空行走

2008年月27日16时44分许,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走出神舟七号飞船的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

29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试题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抗战结束后,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建国明确提出了( )的口号。 A.和平B.进步 C.民主D.团结 2.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领导人有( )。. A.刘少奇B.毛泽东 C.周恩来D.王若飞 3.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的协定是( )。 A.《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国共谈判协定 C.《重庆谈判纪要》 D.国共重庆谈判协定 4.抗战胜利后,当时各民主党派中最有影响的政党是( )。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C.中国民主建国会 D.中国民主促进会 5.出席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有( )。 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 C.中国民主同盟D.中国青年党 6.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等协议。 A.《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B.《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 C.《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 D.《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 7.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A.东北解放区 B.苏皖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8.1947年3月,国民党限期令中共驻( )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关闭和平谈判之门。 A.南京 B.上海 C.重庆 D.广州

9.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 )。 A.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B.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 C.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原则 10.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 )阶段。 A.战略进攻 B.战略相持 C.战略决战 D.战略防御 11.1947年3月至6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对( )的重点进攻。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2.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 )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 A.刘伯承 B.邓小平 C.陈毅 D.粟裕 13.1 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包括( )等。 A.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 B.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C.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 D.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 14.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 )的口号。 A.前方打老蒋 B.打倒蒋介石 C.解放全中国 D.后方挖蒋根 15.在国民党统治区,以( )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A.工人运动 B.学生运动 C.农民运动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 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 (1)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中国科研的起步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2)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3、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第二框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2)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学习情景导入: 这是“神舟”六 号,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 科技事业尤其是宇航业有了更大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时的科技状况怎样振兴科技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哪些重大 成就“文革”期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

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共和。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简答、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 (1)国际形势 1)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一方面,二战后美国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称雄,另一方面,苏联在战后较快地恢复和巩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短时间内,国际帝国主义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或干涉各国人民革命。 2)二是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并逐步形成两个阵营的对立。 3)是这样的国际格局对抗战后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对华影响增大,视图帮助国民党打败中共,控制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严峻考验。 (2)国内形势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力量有很大增强,并同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经过长期抗战后,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渴望国内和平、民主、团结。 2)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始终存在三种政治力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建国方案。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三种建国方案,并对其作出评价。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它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 2)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它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2.[简答、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哪些努力?意义? 1)制定“和平民主团结”方针;2)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维护政协协议;意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成果,对于推迟全面内战的爆发,并保证党和人民军队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胜利地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 重庆谈判的基本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意义1)中共通过这次谈判,证明了自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大后方人民中的政治影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武,击破了蒋介石集团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2)通过谈判,有力地揭穿了美蒋反动派的和平阴谋,使全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嘴脸,使蒋介石集团在全国人民中彻底孤立; 3)通过谈判,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国内外广大中间分子的同情,教育了全国人民。 4.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单选](1)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蒋介石挑起全国性内战。中国共产党指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 [多选](2)中国共产党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在各解放区抓紧减租、生产;练兵,组编野战兵团;发布《五四指 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1.简述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由战略防御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 答:1)1947年7月,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人数减少,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士气高涨,根据这种形式,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立刻将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2)三军配合,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三、简答题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四、辨析题 1、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根本原因是蒋介石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参考答案:错 第一,中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作为中间社会势力的政治代言人,所依靠的社会基础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并不具备实现“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建国主张的能力和勇气,这是其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二,国共两党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治力量,在围绕国家政权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政治决斗的关键时刻,都不允许游离自己阵营之外的所谓“中间派”及其政治路线存在,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三,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已将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心骨,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任何类型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注定中间社会势力的资产阶级的建国主张失去赖以实现的群众基础,这是其失败的社会原因; 第四,解放战争作为中国历史进程的火车头,在胜利发展中越来越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促使社会中间势力迅速放弃旧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新民主主义的立场,这是第三道路失败的直接原因; 第五,美国和苏联作为国际上两大对立阵营的代表基于各自的对话战略目标,都不支持代表中间势力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执掌中国的政柄,这是第三道路失败的外部原因。 2、解放区内的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答案:对 第一,它使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渴望得到满足,成为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练习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 1、1945年5月,中共七大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对蒋介石采取()政策。 A“洗脸”B、“杀头”C、“剁脚”D、“蘑菇” 2、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时局的宣言是()。 A、和平、民主、团结 B、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反对内战,争取自由D和平、民主、爱国 3、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发展到()人。 A 、240万 B 、120万 C 、1亿D、30万 4、1945年8月,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和国民党蒋介石展开了著名的()谈判。 A、北平 B、东京 C、重庆 D、成都 5、1945年的重庆谈判,国共签订了著名的《》。 A、停战协定 B、双十协定 C、政治协商会议决定 D、五四指示 6、1946年6月,国民党军以进攻()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A、陕甘宁 B、中原 C、鄂豫皖D山东 7、“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是()时期提出的。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鸦片战争D北伐战争 8、1945年12月,昆明发生了著名的学生反内战的“”运动。 A、一二一 B、五二0 C、八一三 D、二七 9、1946年12月,北平发生了抗议()暴行的学生运动。 A、国民党 B、美军 C、日军 D、城管 10、1947年5月,南京、北平等地发生了()的学生运动。 A、反饥饿、反内战 B、反贪污、反毒品 C、反拉壮丁、反内战 D、反贪官、反洗黑钱 11、1946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的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A、没收地主土地 B、谁开荒谁所有 C、平均分配 D、减租减息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创新说课设计 泉州培元中学陈跃【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8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上看,它客观地展现了作为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华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事业取得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节课是通过对民族科技成就的介绍、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以及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民族科技力量的伟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选材上,更注重代表性,并且收录了我国民族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教学重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能让学生领略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又能树立学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建国以来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 (依据:一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掌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本部分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如何依据提供材料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是较有难度的) (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拟就本课设立三个探究课题:一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怎样的成就?二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是我国民族科技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抗战胜利的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 (3)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思想教育方面: (1)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明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解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2.教学难点 (1)解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第三条道路幻灭及原因。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总的来说,对建设新中国是有利的。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被削弱;国内,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民军队力量发展。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根本目标是回到战前的独裁统治,抗战胜利,中国就面临着内战的危险。 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由于发动内战需要足够的准备,因而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一是敷衍媒体,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政权,三是转嫁责任于中共。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曾考虑“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因担心陷入中国这个泥潭不能自拔而放弃。转而给予国民党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援助。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呢?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还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共达成五项协议。 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六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编写人:赵丽君时间:2012年3月7日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实验中学 [教学课题]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抗美援朝、新兵种的组建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3)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祖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学习他们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了解土地改革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革命,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内容;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制度建设中的一项创新,理解它对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教学重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 4、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问题;农村的土地改革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第5课新中国的成立,提问学生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背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不是已经安全了呢?刚成立的新中国还面临哪些危机呢?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做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定——抗美援朝,那么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带着这着问题我们来看《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1)1950年朝鲜内战的爆发,美国入侵朝鲜(观看地图,了解朝鲜分裂及朝鲜内战爆发的经过。) (2)美国干涉我国内政,并轰炸东北地区 (3)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援助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

第六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导学案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3、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 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4、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 、学生自主学习 1、抗美援朝开始于( )年,结束于( )年。当时部队的司令员是( ).涌现出的两 位英雄人物是( )、( )。我们应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 )、( )? 的原因、目的、时间和司令员。简述抗美援朝的经过及结果。在抗美援朝涌现出了以 ( )、( ) 为代表的英雄人物,他们有那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土地改革的目的:( )(2)时间:( )年( )月到( )年冬 (3)依据《 》(4)带来的变化: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意义:( )( )( )。 二、小组合作学习 1、我的问题: 2、讨论题:(1)《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 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 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语文课本,你 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2)你能说出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吗?(3)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4)土地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回答问题 2、书写答案 3、观点阐述 四、教师精讲( 系统总结) 原因 时间:( )司令员:( ) 抗美援朝 经过:五战五捷 50—53) 结果:胜利 意义:提高了( )巩固了( ) 土地高度集中 土地改革 历史意义 农民无地颁布《土地改革法》 废除、巩固、解放、准备和社会发展 五、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1.姓名记载历史。李援朝出生在抗美援朝开始那年,2010年他已( ) A.55周岁 B.59周岁 C.57周岁 D.58周岁 2.在抗日战争中,曾指挥过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建国后又作为司令员亲率大军开赴朝 鲜战场抗击美帝的是 ( ) A.林彪 B.彭德怀 C.刘伯承 D.陈毅 3.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派遣军队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 美国侵略者。这支军队的名称是 ( )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的成立以来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堂练习 1.阅读下图,下列关于该项成就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从此,我国进入了核国家行列 B.从此,我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C.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中国成为一个航天大国 2.下面是一首歌曲的简谱,这一乐曲曾在1970年响彻全球的同时宣告中国进入了() A.航天时代B.电气时代C.信息时代D.核能时代3.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有这样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评述谁?() A.袁隆平 B.王选 C.邓稼先 D.杨利伟 4.“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飞天梦想,成为继美俄之后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而“神舟”六号的升空,则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航天飞行。这既是我国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佐证,也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提高 ②国家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③各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 ④科学家的努力奋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我国的科技成就有() ①发射东方红卫星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③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④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6.下列科技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地位的是()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B.“两弹一星” C.“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7.“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A.“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5号飞船 D.“神舟”6号飞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