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书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中国汉字与书法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辉煌,从中华文化的源头走进当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来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综观当今世界,无论东方西方,其主题语境不外乎“转型”二字。而转型所关注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文化”上。其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在经历200多年工业文明和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之后,终于发现这种以经济和物质利益为优先和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危及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物质财富不仅并未给人类自身带来持久的幸福与满足,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焦虑、浮躁、异化与失望,产生了“富裕中的精神贫困”。上述种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重新反思,对人类需求的重新认识,而这些新认识正在从根本上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65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除了资源、环境等问题之外,社会也出现了价值紊乱、文化断裂、传统衰微、道德失序等严重现象。人们认识到,突破瓶颈的根本途径并不仅仅或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应该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由于文化关注的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对文化的本质性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使得东西方文明的文化意识在当代得到了空前觉醒。伴随着全球范围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世界正越来越从经济时代朝着文化时代的方向前进。

因此,当今澎湃于全球的“转型”大潮,本质上是一次文化的转型,核心是价值观的重建。那么,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书法,如何认识其当代意义,找到自己的历史定位呢?

一:中国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

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书法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原点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薪火相传而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一定具有最基本的、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文化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他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习总书记在此深刻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内涵的独创性、价值的永恒性、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基本特征,正是辨识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一把钥匙。当我们用这把钥匙开启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宝库的大门,也就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原点。

毫无疑问,中国汉字与书法以其自源、自创、自觉和举世无双的独特性;以其从五千年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腾而去的价值永恒性;以其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超级稳定性,当之无愧地在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宝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书法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塑价值

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代表,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并且保持了这些价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由于汉字书法与中华文明在肇始之时的同理、同构关系,使得书法与中国文化在理论内涵、历史演进、人格品藻、审美理想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与同构关系。因而许思园先生在《论中华文化二题》中说:“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在书法”,又说“中国民族必须恢复其固有之艺术境界,否则精神上不能自立、前途殆不可言”,可谓真知灼见。正如许先生所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易学原理、阴阳五行原理、“中”“和”“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理念、老庄玄学“见素抱朴”、“道法自然”以及阴阳、刚柔、虚实等观念不仅深刻地渗入了书法理论之中,而且成为书法审美尺度和书法批评乃至人物品藻的重要原则,创造了根深蒂固的人品书品合一的传统观念,影响至今。因此,推广中国书法的艺术实践,与弘扬民族精神、重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和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完全契合。

在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书法教育是当代书法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个人而言,书法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必修课,是“修齐治平”的“内养”之功,用以修炼“大丈夫”之浩然正气;对社会,则用以“助人伦、成教化”,正笔正心正人,将翰墨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移风易俗,收拾人心。对此,应当从国家文化战略顶层设计的高度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切实的措施。

四:书法是华夏象征中华文明的标识,文明对话的名片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学术体系、艺术体系的重构,多以西方相应的体系作为参照。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裹胁着西方世界大量工业化制作、商业化销售的“人类精神的分泌物”(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长驱直入地倾泻在这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地上,渗透着,搅拌着,日复一日地发生着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有的失去了原生态,有的则发生了基因突变……值得高度警惕的是,伴随全球范围精神文化的产业化而来的,会不会是“人类灵魂的第二次殖民”?

因此,尽快找到和确立最具本民族特征、最能代表中华文明、最能象征中国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中国书法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和极为优越的先天条件可以当之无愧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如同爵士乐、棒球和好莱坞代表整体意义上的美国文化,又如《伏尔加船夫曲》之于俄罗斯,《伏尔塔瓦河》之于捷克,还有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之于芬兰一样,我们也需要找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鼓舞民族精神和极具象征意义、传达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独特信息和情感。让我们想象一下:长城外,古道边,一条古老的黄河庄严地流过;中华大地上,高扬着民族复兴的旗帜,一只如椽大笔正书写举世无双的华夏图腾……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汇聚在民族复兴的大旗下,激发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人类社会每一次伟大进步都会回顾轴心时代,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借助权威,如欧洲文艺复兴,就是回归到希腊理性主义,从而走出中世纪“千年黑暗”,迎来欧洲的近代崛起。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会回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中国书法在文化重建中的当代意义和历史使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