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典文献学自学参考书

古典文献学自学参考书

古典文献学自学参考书
古典文献学自学参考书

《中国古典文献学》自学指导书

一、课程编码及适用专业

课程编码:135231211

总学时:90

面授学时:24

自学学时:66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

二、课程性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检索等,对文献进行整理与使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读自己最需要的书,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得其门而入、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它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

基础性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文献学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是为学生今后独立阅读文献资料打基础。汉语言文学类学生学习文献学重在学以致用,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载体、文献形成与流布的主要形式、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了解什么是类书和丛书,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为学好这门课,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抓重点,即应牢固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

五、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学习时要抓住古代文献形式多样、与古代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紧密相连的特点;要理解文献的散佚、错讹等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从而在实际阅读中自觉地形成辨伪意识;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意各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不要孤立地看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学习规定的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如有条件,可通过翻阅年代较早的文献版本及文史工具书,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作风。

六、自学内容与指导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

(一)自学内容

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从古到今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

(二)本章重点

1、各种文献载体产生的大致时间,主要内容、形式。

2、甲骨对保存文献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3、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式,包括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三)本章难点

1、国外早期的三种重要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

2、文献载体的具体样式。

(四)本章考点

1、甲骨对保存历史资料、保存古文字的价值。

2、甲骨、卷子、经折装的形式、特点。

(五)学习指导

学习文献的载体——甲骨时,应注意:1、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文字,在世界上是独有的;2、具体的方法是: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然后再在火上灼,看上面的裂纹(兆),来预定吉凶。“卜”字就是裂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占辞,包括时间、时间、占卜人、占卜结果。到事情发生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辞。3、由于是用象形文字刻上去的,它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古文字的宝库。

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

学习文献载体——竹木时应注意:1、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既可以劈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竹木简起源很早,甲骨文里有“册”字,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2、简、牍的用途:古代有六寸之简,用作符信;法律文书亦用长简;版牍可用来写信、上奏。3、加工制作:木简加工较容易,只需破板刮削;竹简破成竹条后,还要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

学习文献的载体——纸时,应注意:1、造纸术的发明:过去历史记载是东汉蔡伦发明纸,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纸在三国到两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牍,但已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到了东晋,纸才基本取代简牍。2、纸质文献的装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3、纸在早期以卷子的形式出现。卷子是用一张张纸粘接起来,卷起来存放。卷子一头有轴,叫“卷轴”,一头悬挂标签,叫牙签;有装书的袋子,叫“帙”。4、经折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然是连接起来的长幅,但不是卷起来,而是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

第二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一)自学内容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译又分为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三种。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及激光扫描等。

(二)本章重点

1、著、述、编三种文献形成方式。

2、流布方式中的讲唱、抄写、印刷。

(三)本章难点

1、译中的佛典翻译、学术翻译。

2、讲唱中的中外长篇史诗。

(四)本章考点

1、如何区别“著”与“述”。

2、讲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用。

3、抄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学习指导

著,也叫“作”、“造”、“著作”,强调的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是不是著作,关键是结论是不是新的,是不是前已有之,是不是仅就旧说稍加变通或稍加损益,而且所谓全新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论据确凿而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古人对著作的要求是很高的。古人之所以不轻严父著作,是因为著作标准极高,绝非常人所能为。

述,即遵循之义。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这种因循不能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一个消化过程、理解领会过程,在领会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所增益,使之更完善。或有所删订,使之更正确。对那些渐趋隐晦的道理,还要作一番探微索隐的工作,古人所作的大量注释,实际上就属于索隐工作。这些,都称为述。儒家系统汗牛充栋的书籍,几乎都是祖述六经的,基本上应归于“述”的行列。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成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档案类编(如《曲阜孔府档案选辑》、《清代文字狱档案》)、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

译,就是翻译。是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关于文献的流布,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从佛经的流传看,即使在有了文字记录以后,佛经仍在很大程度上靠讲诵流传。此外,那些被完整用文字记录的文献也大量靠讲唱来传播,例如我国封建时代的儒家“经书”就在很大程度上靠经师讲授而传播。至于那些说唱文学作品,即使有了“唱本”,也主要靠讲唱来传播。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死活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

第三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自学内容

1、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历代帝王基本上是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几乎各代都有藏书之官和藏书之所。但由于客观或人为原因,我国古代文献的散佚也很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皇帝禁毁(如秦始皇焚书、梁元帝焚书、乾隆禁毁)、朝代末年战乱、社会上层之间的争权夺利(侯景之乱、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自然灾难(如嘉庆宫火)、外国侵略(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及“文化大革命”。

2、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历代私人藏书家多如牛毛,可就历代著名藏书家以观其梗概。

(二)本章重点

1、我国古代文献散佚的主要原因。

2、古今藏书家对文献收藏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本章难点

历代藏书家各自的特点、贡献。

(四)本章考点

造成文献散佚的主要原因。

(五)学习指导

在我国,很早就有公、私文献收藏事业,而且源源不断。近百年来逐步发展起图书馆事业,文献收藏才步入现代化。在此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尽管收藏者们竭力收集、保藏,却屡次惨遭厄运,绝大部分著述没能流传下来。而保存下来的这一小部分,又是许多收藏者几乎用一生心血换来的。对此有所了解,一是能使我们懂得珍惜爱护文献,二是使我们懂得,现在我们所能掌握的文献资料只是全部文献资料的一小部分,当我们对一些学术问题下结论时,不至于绝对化、片面化。

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春秋时,老子为周之管理藏书之官。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刘向《别录》、刘歆《七略》是第一次对战国至西汉学术文化的系统总结。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时秀《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

隋牛弘把秦始皇焚书、西汉末年战乱、东汉末年战乱、西晋末年惠怀之乱、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五次重大图书损失称为“五厄”。清乾隆征求全国遗书,纂修《四库全书》,同时也对图书进行了一次大清查,当时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在销毁之列的,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数量接近《四库全书》。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所造成的图书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私人藏书大概开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学术由官府走向民间。走向民间的学者手头要有先王之书,自己又要著书立说,同时研究别家的学说,私人藏书应运而生。明末毛晋,家有汲古阁,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凡《十七史》、《十三经》、唐宋人诗词集、《六十种曲》、《津逮秘书》等,皆风行天下。古今藏书家在保护图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注重流通、大公无私的光荣传统,这是应当继承发扬的。

第四章文献的版本

(一)自学内容

1、“版本”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2、纸质版本的类型主要有八种:写本、刻本、套印本、饾版与拱花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和题跋本。

3、“善本”的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错误少、不残缺,一指时代早、罕见。两者可以统一,不能统一时,文学研究更侧重前者。因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版本鉴定的主要方法大约有十五种,即明确撰写年代;细读前后序跋;验牌记;查避讳;考刻工;核校阅人时代;看字体;看版式;看纸张;看装潢;查藏印;类比法;查著录;求旁证;对书影等,实践中这些方法应综合使用。

(二)本章重点

1、版本类型中的写本。

2、善本的不同含义以及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含义。

3、版本鉴定的一些常用方法。

(三)本章难点

版本鉴定的方法

(四)本章考点

1、“版本”的含义

2、“善本”的界定

3、进行简单的版本鉴定

(五)学习指导

版本是指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还没

有这个词,雕版印刷发明后,主要是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而且仅指雕版印本。随着时代推移,“版本”含义逐渐丰富,变成以雕版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近代,排印技术逐步取代雕版印刷,“版本”含义进一步丰富。

纸质文献的版本类型主要有:写本、刻本、套印本、饾版与拱花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和题跋本。

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固然都是写本,即使在印刷术高度普及的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大部头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因没有财力刻印,就只有写本。写本又分为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印本和抄本(即一般手写本)。

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的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大发明。清代后期,西方铅字传入我国,后来逐渐取代了传统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木活字、铜活字印刷,而西方铅活字原本是我国活字传入西方之后的演变物。

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本、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

“善本”本义是指好的本子,即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作为文物标准的善本则要求时代早、罕见。这两个特点可以同时具备,但当不能兼备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善本更侧重于精注精校、不缺不讹。这个概念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常表现为后出转精。

版本鉴定的目的主要是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刻的,是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出于何等地位。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步骤包括:明确撰写年代;细读前后序跋;验牌记;查避讳;考刻工;核校阅人时代;看字体;看版式;看纸张;看装潢;查藏印;类比法;查著录;求旁证;对书影等,实践中应综合使用。

牌记从宋刻本就有,是刻书的专门识语。一种是用长方框(或别的形状)围起来,一种是不围,直接在空白处(卷尾或目录尾等处)刻上一行或两行字,说明刻书时间、地点或者刻书人、刻书铺号等。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及类似牌记的刻书识语,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但也有假冒的,有后加的,应注意识别。

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是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这就为确定版刻的下限提供了一定参考。避讳常见方式是缺笔,另一种方式是改字,改字多用同音字替代。

第五章文献的校勘

(一)自学内容

1、文献讹误的类型主要有讹、脱、衍、倒、错乱。

2、校勘应具备下列条件:主观条件、广求异体、广求相关资料、精研所校之书。

3、校书的主要方法: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综合考证法。

4、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5、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

(二)本章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文献讹误的五种主要类型:讹、脱、衍、倒、错乱。

2、校书的主要方法: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综合考证法。

3、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三)本章难点

1、判断文献讹误的类型并予以改正。

2、校勘记的写法。

(四)本章考点

校勘记的写法。

(五)学习指导

所谓“讹”,即文字错误;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衍文,就是多余的字,多由后人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造成的。“倒”,即文字颠倒;错乱,指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最大的忌讳是替古人修改文章。

校书者必须具备读懂古书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要精通古代语言文字,包括文字、音韵、训诂、文法。其次要具备古代文化知识,诸如天文、历法、地理沿革、职官制度、风俗习惯等。第三要懂得古书的行文习惯,一般古书是繁体字竖写,自右至左,大字单行写正文,小字双行写注文,遇到当朝帝王相关的词句要抬头(提行)等等。

获得古刻旧抄精善之本进行对校,是校勘古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校书应从版本对校入手。他校其实也是一种对校,不过不是全书对校,而是片断对校。他校法要求广泛掌握同类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和同一史料互见他书,因而此法很见功力。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在实际校勘实践中,往往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一个合格的校勘学家,其功力可尽见于此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校勘前言,必须说明本书有哪些传本,这些传本的源流如何,以何者为底本,何者为校本,何者为参校本。一般说来,底本应是传本中讹误较少的本子。校本则是较早的祖本。初校时应采取死校法,把所有异同都校出来。经过分析后,选定底本,然后把初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处理方法大体有两大派。一是主张所有异同都罗列成校勘记,而原文不予改动,是非判断写在校记中。二是选定底本后,对于底本错误予以改正,但在校勘记中说明作某字,现根据什么本子或什么理由予以改正。其余不能肯定是非的异文,也一律写入校勘记中,供人参考。但底本不误,校本误的,就不再入校。目前此法较为流行,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代表。

校语,一般有以下几种:

(1)有版本依据的讹文,可采取如下说法:A.“某字某本作某,是。”B.“某字当依某本作某。” C.“某字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2)有版本依据的脱文,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下某本有某字,当据补。” B.“某下某本有某字,是也。” C.“某字原脱,今据某本补。”

(3)有版本依据的倒文,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某二字某本作某某,当据乙。” B.“某某二字某本互乙,是。” C.“某某二字原误倒,今据某本乙正。”

(4)有版本依据的衍文,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字某本无,当系衍文。” B.“某下原有某字,今据某本删。”

(5)有版本依据的错乱,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某某某几字,某本作某某某某,当据正。” B.“某某某某几字原作某某某某,今据某本订正。”

(6)义可两通或不辨是非者,可这样说:“某字某本作某。”

(7)据他校所得成果,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字某书引作某,当据订正。” B.“某字原作某,今据某书引改正。”C.“某字原脱,今据某书引补。”D.“某字下某书引有某字,当据补。”E.“某句某书引作某句,又某书引作某句,某字下均有某字,当据补。” F.“某某,某书引作某某,当据乙。”等等。

(8)据考据所得结果,应以按语形式出校。如:A.“按:某字当作某字。(下举证据)”

B.“按:某下当有某字。(下举证据)”

C.“按:某某二字误倒。(下举证据)”

D.“按:某至某若干字当系注文误入正文。(下举证据)”

E.“按:某字当系衍文。(下举证据)”

(9)有旧说者先引旧说,再下按语。如:“王念孙曰某当作某……。按:宋本正作某,王说是也。”

(10)疑不能决者,可这样表述:“某字疑当作某。”

校语一般应简明扼要,不易冗长。偶有重大是非问题,历来悬案,则须详加考证。

第六章文献目录

(一)自学内容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图书文献分类的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

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包括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目录类型包括:公藏目录、私藏目录、史志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其中专科目录又包括经学目录、小学目录、史部目录、子部目录、集部目录。特种目录包括举要目录、丛书目录、知见目录、经眼目录、禁毁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等。

(二)本章重点

1、目录的主要内容。

2、古书命名的方式。

3、目录的类型

(三)本章难点

1、异书同名的辨别

2、对撰人、版本的识别。

(四)本章考点

对一篇完整的目录,能识别它的书名、篇卷、撰人及朝代、版本、提要、大小序等各个部分。

(五)学习指导

西汉刘向的《别录》、《七略》是西汉以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清代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史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古书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通称为书名。如《诗》、《书》、《礼》、《乐》、《春秋》、《史记》等。(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如《急就章》。(3)以姓名为书名。古书原以篇行,后来才集中一人之作为一组,如《汉书·艺文志》著录《李克》七篇,即以人名为书名;如果表示尊重,则于姓后加子字,如《孟子》、《荀子》等。后代文集以人名或字号加上“集”字,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就是这种命名方式的变体。(4)以朝代命名。二十四史大都以朝代加“书”、“志”、“史”等命名,如《后汉书》、《晋书》;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诗》也属于这种命名方式。(5)以时间命名。如《长庆集》、《元丰类稿》。(6)以地点命名。如唐皮日休、陆龟蒙酬唱诗集名《松陵集》,陆游《剑南诗稿》。(7)隐括内容为名。如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但篇与内容起讫有密切关系,卷则是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的,竹木简、帛书、卷子都可以卷起来,所以以卷为单位。早期篇和卷基本统一,后来则往往不统一,由卷子过渡到书册以后,篇、卷、册就更不统一了。

目录中的著者,即著录姓名,过去不少书署名是朝代、籍贯、姓名字连署,有助于辨别同名者;著者后要著录是著还是编、辑、校、注等著述方式。

著录版本应注意区分刻本、抄本、校本、稿本、石印本、活字本、铅印本等不同版本类别。然后要弄清产生时代,还要弄清是何人何地刻本,或何人所抄,何人所校。如有人在上面作了亲笔题跋,应一并注出。如果是丛书中的一种,则应注明丛书名,以便查找。

提要即内容提要,应介绍著者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然后介绍书的内容。然后评价得失,或者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对于珍贵版本,要对鉴别情况加以说明。内容上如有特殊资料价值,亦应加以提示。

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为最早。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

《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史则缺少艺文志。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作,称为“补志”。考察古今著作,除了查正史艺文志以外,还要看著者史哪个地方的人,查查那个省的通志或者府志、州志、县志当中的艺文志,会获得更多资料。

第七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自学内容

古书亡佚的主要原因;前人辑佚的成绩及辑佚的方法。

伪书的定义及有意作伪的动机:传道、射利、炫名、争胜、逃禁、避嫌。作伪的主要手段。我国辨伪的历史。辨识伪书的方法。伪书的价值

(二)本章重点

1、辑佚的主要方法。

2、伪书的定义及古人有意作伪的动机。

3、作伪的主要手段。

4、辨识伪书的方法。

(三)本章难点

1、作伪的主要手段。

2、辨识伪书的方法。

(四)本章考点

1、辑佚的方法

2、一些重要作品的作伪手段。

(五)学习内容

古书亡佚的原因首先是兵火等天灾人祸,此外还有图书的自然淘汰过程。

辑佚的主要任务是把佚文找全,尽可能按原书的顺序排纂好。寻找佚文主要可以从这些地方找:(1)古注。如郦道元《水经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等。(2)类书。如《太平广记》、《永乐大典》等。(3)小学书。如《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等。(4)其他汉魏六朝隋唐古书。搜集诗文,应重点利用文学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唐文粹》等。

佚文排纂很有学问,要对古书进行研究,明白古书体例。对于佚文本身也要进行校勘,有些引文不止见于一处,文字互有出入,应在小注中注明。经书佚注,应照经文顺序排列。诗文可以先诗后文,依照文体分类排,亦可编年排列。佚文出处应注出。

所谓伪书,就是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做了手脚,如以明刊本冒充宋本,都不在“伪书”之列。

作伪的手段主要有十一种:1、作者假托他人;2、后人改题著者;3、割去序跋;4、伪撰序跋;5、沿袭旧名而作新书;6、节采某书,更易新名;7、缀合群书,造为新编;8、变乱旧例,以充新编;9、自著自注;10、书以篆籀而充古本;11、以假搀真窜乱旧帙。

辨识伪书的方法:1、从授从源流上辨伪;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5、依当世人的揭发辨伪;6、从文体上辨伪;

7、从文章风格辨伪;8、从特殊语词的起源辨伪;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10、从因袭上辨伪;11、从称引上辨伪;12、从佚文上辨伪;13、从史实的先后辨伪;14、从称谓上辨伪;15、从制度上辨伪;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17、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18、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伪书曾为科学研究造成极大的混乱,但是一旦确定了真正产生的时代,又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伪书具有多种价值,主要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思想价值等,因此我们不应因某书是伪书而忽视它的价值。

第八章类书与丛书,总集与别集

(一)自学内容

什么叫类书,类书的起源与功用,类书举要;什么叫丛书,丛书的起源与功用,丛书举要。

(二)本章重点

1、类书的特点与功用;

2、丛书的特点与功用;

了解一些重要的丛书与类书。

(三)本章难点

结合实物了解类书与丛书的体制。

(四)本章考点

1、类书与丛书的不同。

2、类书与丛书的功用。

(五)学习指导

类书与丛书、百科全书、辞书不同,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编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好的类书要求分类体系严密,资料网罗宏富,摘引词句篇段应严格依原文,各条引文应明确出自何书何卷何篇。

类书的主要功用有:1、查找史料;2、查找辞藻;3、校勘、考订古书;4、辑佚。

古代重要的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

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即把各书整部完整地收入。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依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像类书那么讲究。且大部分综合性丛书都是随刻随印,并无严格次序。

我国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图书,到明清时期绝大部分都被收入丛书,目前流传的版本也以丛书本居多。明清两代的图书虽然单刻本数目巨大,但丛书本也十分丰富。因此,丛书是我们查找图书资料时必须熟知的文献群体。丛书在保存一些篇幅较小的图书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如不收入丛书,许多小书早已失传了。

我国古代比较严谨的体大思精的丛书是《四库全书》。

第九章重要的文献工具书

(一)自学内容

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利用丰富的文献工具书进行检索,包括查书籍、查文章、查文字、查词语、查成语典故、查诗文句、查人物资料、查地名资料、查历史事件、查典章制度和法规、查年月日等。了解主要的查考历史人物的工具书、查考历史年表的工具书及查考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学会使用古代文学常用工具书。

(二)本章重点

了解并学习使用主要的、常用的工具书。特别是查考历史人物、查考历史年表、查考典章制度方面的工具书。

(三)本章难点

学习从多种途径,综合利用工具书。

(四)本章考点

以具体人物为例(如苏轼),看查检人物资料有哪些途径。

(五)学习指导

查找人物资料,可利用有关工具书,如人物词典、人名录、人名索引以及百科性词典、

百科全书等,也可直接查找人物传、年谱、人物资料汇编等。人物词典,一般都要简单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生卒年、身份、籍贯以及生平主要事迹等内容,如《中国人名大词典》、《中国历史人物大词典》、《古今同姓名大词典》等;人物资料索引,是专门提供人物名号资料和人物传记资料线索的工具。提供人物名号资料的索引,称为名号索引,如《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等;提供人物传记资料线索的索引,称为传记资料索引,如《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等。还可利用人物传记集,综合性的如《中国历代名人传》、《中华杰出人物传》,分类型的如《中国皇帝全传》、《中国状元全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

查历史事件,既可以直接到史书中去查,也可以利用工具书查检。工具书最好室利用历史词典、大事典、大事记和年表。历史词典如《中国历史大词典》、《二十六史大词典》;大事典如《中国大事典》、《中国历史大事典》;大事记和年表如《中外历史年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等。

查考历代典章制度,可以阅读正史中的书、志部分,如《史记》中的礼书、乐书、律书等,《汉书》中的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等;可以利用类书(一般类书都设有若干有关典章制度的部类);可以利用记载典章制度的专书——政书;也可以利用历史词典、专收典章制度的词典以及职官表等。后者如《二十六史大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简明古代职官辞典》、《历代职官表》、《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等。

七、自学进度及各章节学时安排

自学周数19周,每周保证1-2学时,总计32学时。建议各章节学时安排如下(不包括作业学时)。

自学进度表

八、参考资料

1、《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主编中华书局

2、《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主编上海书店

3、《新编文献学》陈界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西方文化参考书目

一. 世界古代史综合性参考书目 l 通史断代部分或大学教材: 1.《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年( 注:实际主编是林志纯教授)。 2.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79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 3.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7年修订版。4.陈隆波罗静兰合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部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刘家和王敦书合编:《世界史古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8. 刘家和廖学盛合编:《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古代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 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2. 吴于廑主编:《外国史学名著选》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7。每种译著前都有作者小传,每册书后都有译名对照表 其中上册内容有: 1 希罗多德《历史》第7-8卷,王敦书译; 2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7卷,吴于廑译。 3 李维《罗马史》第5卷19-55章,王敦书译。 4 塔西陀《编年史》第1卷1-81章、第16卷第33-46章,李雅书译。 5 普鲁塔克《传记集》,梭伦传,阿基斯传,提比略·格拉古传, 阿基斯、克利奥米尼、格拉古兄弟合传,共4个传记,吴于廑译。 6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第2卷,397-511年,寿纪瑜、戚国淦译。 7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引言第1-4节,第1部分5-17节,第2部分18-33节,戚国淦译。其中下册内容有: 8 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第3卷1-7章,1350-1420年,李活译; 9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5-16章,王绳祖、蒋梦引、李澍泖、徐式谷译; 10 格鲁特《希腊史》第46章,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宪政和司法制度的变革,郭圣铭译; 11 朗克《教皇史》第1-6章,席克斯特第五,施子愉译; 12 普莱斯苛特《墨西哥征服史》第4-5卷,朱龙华译; 13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1、4、7-11章,何新译; 13.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重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 其中上册“上古部分”由廖学盛、施治生主编,1982。 其中下册“中古部分”由戚国淦、张椿年、马克尧主编,1983。 E.M.儒科夫总编:《世界通史》(俄文汉译13卷本之第1-2卷)—— 14. 第一卷Ю.П. 弗兰采夫主编;文运,王瓘等16位署名译者加北京编译社合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15. 第二卷上下册,С.Л.乌特琴科主编;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Consulente editoriale: Rodolfo Mosca, Storia Universale, Rizzoli Editore, Milano. ) 王增才、陈鸿瑜总监修《新编图说世界历史》意大利文汉译10卷本之第1-2卷——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考北大的原因之一吧,今天作为北大的一名学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考北大的一些心里路程,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奋斗了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北大的校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不是套话,这是我刚刚知道我考了多少分的那一刻的最深切的体会!想起当初大学毕业只身前往北京,举目无亲,那个时候不知道北大的食堂在哪里、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住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在哪里看书学习、不知道向谁去打听专业课的问题……,总之苦楚溢于言表,当然最后的得到的快乐也可以说是喜上云霄!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汪学长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当年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讲解621中国古典文献学和832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专业课,首先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辅导过专业课,觉得老师们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北大的学子们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新祥旭的,毕竟新祥旭创始人就是北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新祥旭兼职任教的原因,毕竟我也是在这里的老师帮助下考上的,这个在这里不细说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或者加老师微信,那么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写的可读性很差,最重要,逼着自己去看)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安静小太郎《经学史》万卷楼 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经的发展源流很明晰)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 江蕃《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精彩有个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真题!

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真题! 一、院系介绍 现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高级涉外文秘系、比较文学系、影视文学系、文化产业系、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系。全院设有古代文学、文艺理论、汉语言文字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影视文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高级涉外文秘、文化产业、大学语文等教研室,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信息资料中心以及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本科教学办公室、科研研究生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拥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1955年始设,非师范类、2002年始设)、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非师范类、1995年始设)、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方向、非师范类、2001年始设)、汉语言文学(书法教育方向、非师范类、1993年始设,后停办)、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2002年始设)、文化产业管理(非师范类、2005年始设,原属汉语言文学下方向,2010年升为专业)、国际汉语教育(非师范类、2009年始设,原名对外汉语,2013年更名国际汉语教育)、专科专业曾有汉语言文学(1955年始设)。 文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05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4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55人,其中聘为博士生导师 29 人,硕士生导师68人,特聘教授 3人,讲座教授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

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1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2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市级精品课程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有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和多部教材获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奖。二、首师大古典文献学考研招生情况 初试科目 三、首师大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1、初试参考书

西方古典学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of Classical Studies 西方古典学参考书目 米辰峰1996-2008年第7次修订稿 一.世界古代史综合性参考书目 通史断代部分或大学教材: 1.《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年( 注:实际主编是林志纯教授)。 2.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79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3.崔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7年修订版。 4.陈隆波罗静兰合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部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刘家和王敦书合编:《世界史古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8. 刘家和廖学盛合编:《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古代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 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2. 吴于廑主编:《外国史学名著选》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7。每种译著前都有作者小传, 每册书后都有译名对照表 其中上册内容有: ○1希罗多德《历史》第7-8卷,王敦书译;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7卷,吴于廑译。 ○3李维《罗马史》第5卷19-55章,王敦书译。 ○4塔西陀《编年史》第1卷1-81章、第16卷第33-46章,李雅书译。 ○5普鲁塔克《传记集》节选:梭伦传,阿基斯传,提比略·格拉古传, 阿基斯、克利奥米尼、格拉古兄弟合传,共4个传记,吴于廑译。 ○6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第2卷,397-511年,寿纪瑜、戚国淦译。 ○7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引言第1-4节,第1部分5-17节,第2部分18-33节,戚国淦译。 其中下册内容有: ○8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第3卷1-7章,1350-1420年,李活译; ○9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5-16章,王绳祖、蒋梦引、李澍泖、徐式谷译; ○10格鲁特《希腊史》第46章,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宪政和司法制度的变革,郭圣铭译; ○11朗克《教皇史》第1-6章,席克斯特第五,施子愉译; ○12普莱斯苛特《墨西哥征服史》第4-5卷,朱龙华译; ○13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1、4、7-11章,何新译; 13.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重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 其中上册“上古部分”由廖学盛、施治生主编,1982。 其中下册“中古部分”由戚国淦、张椿年、马克尧主编,1983。 E.M.儒科夫总编:《世界通史》(俄文汉译13卷本之第1-2卷共3册为古代史)—— 14. 第一卷Ю.П. 弗兰采夫主编;文运,王瓘等16位署名译者加北京编译社合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西方美术史参考书目

西方美术史参考书目 美术史的形状(2卷),范景中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 西方美术史学史,陈平,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05月。 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麦克尔?波德罗 (作者), 等 (作者), 曹意强主编,2007年。 艺术史终结了吗?,(德)汉斯·贝廷,常宁生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史的历史,【美】温尼·海德·米奈,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七卷),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范景中 / 林夕《艺术批评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艺术批评史,(意)文杜里,迟轲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新艺术的震撼[美] 罗伯特·休斯,刘萍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西方现代艺术史》,[美]阿纳森著,邹德侬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现代绘画简史》,[英]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美术史与观念史》(Ⅰ-Ⅵ卷),范景中曹意强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古代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 文艺复兴: 莱奥纳多:《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 丢勒,《版画插图丢勒游记》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意)乔尔乔·瓦萨里著,刘耀春译,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贡布里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文艺复兴的艺术进步观及其影响》(文章) 贡布里希:《莱奥纳多论绘画科学:评<绘画论>》(文章)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 古典主义: 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 贝洛里:《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 皮莱:《绘画的基本原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一直看到有人发帖子询问关于考古典文献学(或国学与汉学)研究生的事。我就想起几个月前的自己。当开始决定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後,也是到处求人,想了解这个专业的相关要求和参考书目,包括怎么考的问题。但这个专业一直属冷门中的冷门,本来学这个的人就很少,因而少有人回答。有回答的不是蜻蜓点水,太过简略,就是神吹乱侃,不切实际。当然,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蒐集到了一些资料。後来又有幸得到武大古籍所师兄(特此向师兄表示感谢)的指点,豁然开朗,也了解了大致的复习方向。现将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公之于众,以免同道“望尽天涯路”之苦。 在说专业课之前,先说一下英语。英语毋庸置疑,一定要过它所划定的线(相信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否则,总分再高也不收。除非专业课能考130以上,那么可以考虑英语降7分左右录取(以武大为例)。但这7分也是很少的,对英语太差的人来说也无济于事。所以,要想考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就必须抓英语。政治就更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再说专业。专业课,被问得最多的是该看什么书,或该怎么复习。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有困惑,总感觉学校推荐的那些书好像不够(所以自己就盲目买了不少书,主要跟着人气走)。在请教古籍所老师後,了解了更多的信息,也确定了大致需要购买和阅读的书。以下先列出学校官方公布的参考书目(以武大为例): 一、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化史的基本知识都囊括了,难度好像还有点大。总之认真看,勤记忆没错。我还没开始看这本书(自己之前在图书馆借了老版的,大致翻了一下,然后决定买了一部新版的插图本上下册,RMB一百多块啊~~寒~不过还没开始看。。惭愧~) 二、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大修订版)。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是武大指定的书,必看。专业课部分就靠这个了。近期在看此书,发现书中不少错别字,如“黄帝”讹为“皇帝”这类错误频现。待我读完,会将勘误表整理贴出。此书绝对是所有书中最大的重点,重中之重。考试题目大多都从这里来。师兄的建议是不仅要仔细看正文,还要着重看每章的概述,把握各朝的学术脉络。

西方史学史书目1

西方史学史中文参考书目 (一)原著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 (3)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986年(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1986年 (5)色诺芬:《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 (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8)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9)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李维:《罗马史》选,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4)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5)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 (16)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17)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18)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 (19)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20)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1980年 (2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1989年(22)奥古斯丁:《独语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23)格利高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24)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25)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26)无名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27)薄伽丘、布鲁尼:《但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29)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0)蒙田:《蒙田随笔全集》,译林出版社,1996年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完整word版)2020复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真题等汇总,推荐文档

一、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考研研究方向: 07中国文献学史 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 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10目录版本学(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 ④812古文字学(08、09、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35敦煌文献学; ④891古代汉语(11方向) 二、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官网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用的是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 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配套崇文书局出的外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现当代文学就是以三十年、洪子诚和陈思和老师的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东西: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大量复旦老师的专著论文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文学史 复旦出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分体文学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海》文学卷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老师的《古代汉语》 ps:欢迎后台留言补充书目~ 三、复旦大学2016古籍所【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702+803真题回忆

702 文史知识 一、填空:2分×11个 1、对联:__________,青山无古今。 2、明代唐寅字____号____。 3、明天启七年干支丁卯,则天启辛酉是天启____年。清乾隆五年干支庚申,则乾隆五十五年干支____年。 4、《瓯北诗话》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元丰类稿》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 二、名解:6分×8个 1、等因奉此 2、歌行体 3、朴学 4、会稽 5、光禄寺 6、《通鉴纪事本末》 7、燕行使 8、南怀仁 三、问答:40分×2个 1、4选1作答,用浅近文言,写500字左右提要: 《史记评林》《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石渠宝笈》 2、阅读文本:(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山采薇那一段,好像以前看过,哭,考试时紧张的忘记出处了,还好不用答出处,百度了一下,是《史记·伯夷列传》,原文:简体,横排,左-右) 夫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简转繁,标点(包括专名号); (2)运用学过的文史知识,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短文写1000字左右札记————然后我可耻的只会大作文+对联干支…丢人啊~选了《世说新语》竟然没写完五百字~———— 803 古籍校读 一、选段:(原文:繁体,横排,左-右,有标点,标点正误夹杂) 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