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评论完整笔记

新闻评论完整笔记

新闻评论完整笔记
新闻评论完整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新闻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最早出现在报刊。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地行驶。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题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互相配合,不可或缺。

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新闻事实,重在真是客观,作者的倾向、感情、意见是包括在事

实的叙述之中的。评论则是针对新闻事实,分析说理,直截了当地表明作者的观点。

新闻评论对新闻所报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可以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

政治意义,神话报道的主题,进而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评论还可以根

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从某个侧面或角度,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

所以,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的宣传应该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对评论作者在

某些方面的要求也应当更高。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强烈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它所评论的对象,是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

的问题。它的内容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

二、鲜明的政治性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据偶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

在贯彻执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即使是实际

工作中的问题,包括业务方面的问题,也要从理论、政策、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能

就事论事。

三、广泛的群众性

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任命群众的切身

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区中的要求和呼声的。

新闻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不仅内容上要符合群众的要求,而且论述方式上也要考虑读者的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新闻评论的饿群众性,还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的评论工作,参加评论的写作。是

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使它的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

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是新闻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

它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

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的形式、社会生活中的中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明确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解惑

它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对群众最关心、最焦虑而又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释疑解惑。

三、表态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发言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表编辑部对当前的重要事件或问题表明态度。

四、深化

新闻评论总是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限于就事论事。第四节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一、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改造世界观和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还要求评论工作者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

评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

二、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三、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回顾和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实践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

列宁《火星报》

第二节我国新闻评论的简要回顾

一、西方殖民国家子啊我国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我国近代报刊一开始就掌握在外国殖民主义者手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万国公报》(1868年在上海创办,为美国传教士和英国传教士)、《申报》(1872年在上海为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

因此,可以说,在中国最早的报刊及其评论论坛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旨在传播西方文化,鼓吹殖民政策,宣传中国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道路。

二、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则是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

在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诸多言论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变法通议》。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筹办的《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份重要报刊,可算是章士钊主笔的《苏报》。

1905年在日本东京由孙中山创办了同盟会中央机关报《民报》。着重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前夜,在国内出版的饿革命派报纸中,影响较大者要数于右任与1905年5月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

四、新民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和人民报刊逐渐兴起日益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进步的

新闻事业,经历艰苦复杂的斗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言论时期。

李大钊,用白话文写作,标志着我国报刊评论开始了新纪元。

毛泽东,《湘江评论》,以评论为主的报纸。毛泽东的评论设计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十分深刻,而且在表达形式上没有八股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邹韬奋,《生活周刊》尤以小言论和答读者最受读者欢迎。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它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日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里,在国民党统治区,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评论家和报刊当属张季鸾与《大公报》。

五、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

(一)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在前十年(1957-1966)这一阶段,监狱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对国情的极左的错误估量,

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混淆了敌我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错误。

回顾反右派起期间的评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纵论政治形势、发动并阐明反右的方针和

策略;一是专题批驳“右派言论”

至于后十年(1967-1978),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倒了两

个阶级、两条道路、两台哦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

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

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

生有,无须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业已形成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刊评论实事求的传统开始得到了恢复。

二是开始注重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拓展评论的题材,选取评论的议题和立论角

度。

三是报刊评论的品种不断增加,特别是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竞相斗艳,满园春色。

四是经济评论开始普遍引起重视,数量大,品种多。

五是由群众直接参与的较为形象、通俗、可听可视的广播电视评论纷纷出台,业已形成了印

刷媒介评论和电子媒介评论相互并存协同,又互相竞争的兴旺发达的可喜局面。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大与小结合)

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专栏小评论的兴起并遍地开花

二、评论与新闻互相结合的趋势(评论与新闻结合)

三、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

五花八门的专栏言论的兴起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专家与群众结合)

言论群众化趋势的再一个标志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等电子媒介新闻评论的兴起与发育。

四、在说理叙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想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形象化趋势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是跟新闻群众化的趋势相辅相成的。其次,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随着连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好新闻好言论的活动的开展而得到推动发展的。再次,由于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的兴起,鉴于其可听可视,使得言论的论述在形象化和可感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促使着报刊评论适应并迎接这一挑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

五、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互相争夺受众进而竞争

共荣的发展趋势。

声像评论的共同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传播范围广,三是受众极为广泛,四是富有现场感

和参与性。(文字评论与声像评论结合)

第三章选题理论的根据与要求

对新闻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择所要评论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

范围。

立论就是一篇评论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选择论据和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纲”,起统领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第一节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

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三是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针对性、新闻性和时代感。

第二节立论的基本要求

一、针对性

(一)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

(二)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三)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进行立论。

(四)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进行说理引导

(五)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理论的赞誉效应。

二、新颖性

(一)论题新颖,且有独到见解

(二)与错谬或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三)有新的由头或论据

(四)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1、视角移向舆论的非热点

2、从容易被人们胡适或掩盖的矛盾侧面选取角度

3、注重对解决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

三、准确性

立论的准确性包括:论点的准确;论据、引语的准确;语法、逻辑的准确;完整、准确地阐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等等。

在写作实践中,违背准确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概念、论断不准确

(二)体罚、分寸的片面和绝对

(三)不合法规

(四)不合语法逻辑

四、前瞻性

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预察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一)敏锐感

(二)洞察力

(三)预见性

第三节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选题立论的前提和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因为只有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才能产生实事求是的论断和结论。

其次,搞好调查还是提高新闻评论质量的关键

二、调查研究的要求和途径

(一)调查研究的要求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其次,要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

再次,务求收集材料与分析研究相结合

(二)调查研究的途径:开调查会、专题调查研究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标题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一、评论标题的特点与功能

(一)评论标题的特点

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存在着以下四点区别:

(1)标题的任务不同:新闻标题是以具体的新闻事实为根据,目的在于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事实;评论标题是以标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

(2)拟题的手法不同:新闻标题往往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方式,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即使对新闻事实作出评价,一般也较为含蓄,旨在帮助受众理

解新闻;在评论标题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意向往往直接表现出来,出叙述、

描写等手法外,还经常采用提问、感叹、反诘、商榷等方式做题,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

色彩。

(3)标题的结构不同:新闻(特别是消息)的标题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

评论标题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辅题(多为副题)出

现,一目了然。

(4)写作的要求不同: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前提下一般较为具体,句式上也较为完整;评论标题则相对显得抽象,虚题较多,句式上也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

一个词组,一个词语,甚至一两个字,显得简捷、精炼。

(二)评论标题的功能

1、提示论题

2、体现论点

3、表明态度

4、引发兴趣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一)贴切

第一层含义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题文一致,即评论的标题对论文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

第二层含义,诗词与的运用准确恰当,即标题制作遣词用句,不可望文生义,不可滥用辞藻。

第三层含义,是题意确切妥帖,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二)具体

(三)鲜明

(四)精炼

评论标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精炼,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二是要文字简约,要言不烦。

(五)生动

使标题生动的方法有多种

1、变换标题句式

一是变陈述句为假设句

二是变陈述句为疑问句、反问句或质问句。

三是变陈述句为感叹句

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

一是直接引用

二是变化引用:易字法、谐音法

4、巧用修辞手法

一是比喻、二是比拟、三是借代、四是双关、五是对照、六是连珠

三、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

(一)使用的传播符号有所不同

报刊评论以文字符号作为传播手段。

广播评论以声音符号作为传播手段。

电视评论是传播符号最为丰富的评论形式,一般情况下,标题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播出,有时以声音符号和图像制作成片头,在评论中重复播放。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使电视评论的标题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好感染性。

(二)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在报刊评论中,评论的标题在版面编排时一般位于正文前面或最为显要的位置,以引人注目。

在广播评论中,标题通常在播送正文之前播报,为了受众收听需要及增强播出效果,又是在节目结束后重新评论的标题。

电视评论的标题可以再节目中出现一次或多次,除了到上述四种作用外,还可以起到调整节目节奏、划分节目层次、强调评论的重点、调节受众情绪等作用。

(四)写作的要求有所不同

由于报刊评论的标题可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因而其标题可以深刻、隽永、语义、丰富、富有哲理。

广播评论受众面广、受众的平均文化程度低且传播上稍纵即逝,其评论标题应该浅显、平易、语义明确、形象生动。

电视评论传播手法立体多样,文字符号为主的标题辅之以必要的声响符号,容易补充和突出标题的内涵,但因同样以线性传播方式播放,标题在讲究一定的文采和寓意的同时应不失简捷、明了。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结构

评论的结构,即谋篇布局,是对评论的总体构思和谋划,包括其逻辑思路与层次安排。

一、新闻评论的结构要求

由于评论以分析、议论、评价、说理为主要任务,因而其结构布局应注意一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问斩个(或节目)的提具体内容,根据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高i,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组织安排评论的观点、材料和先后顺序。

二是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前后布局。

三是评论的结构布局应反映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结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和层次安排上映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具体地说,新闻评论的结构应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一)布局合理:评论一般由开头(引论)、中间(本论)和结尾(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二)层次明晰

(三)逻辑顺畅

二、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

新闻评论将引述(开头)、本论(中间、主体)与结构组合起来的结构方式有多种,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归纳式

(二)演绎式

(三)并列式

(四)递进式

第五章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

就新闻评论的写作程序来说,选题、立论是第一道操作程序,说理论述则属于第二道程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说理论述或论证正是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

一、论据与论点统一

在一篇评论中,论点是观点,是立场和态度,是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据是材料、是证据、是基础。

(一)评论的论点

论点,就是指评论要告诉读者的见解、观点、论断、意向、结论。

(二)评论的论据

论据指的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才来哦,是评论论点的依据,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什么可以做论据?

一是事实论据。

二是理论论据

三是数字论据

四是故事、典故论据

在运用论据时,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论据要正确、真是、可靠,要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

其二,写作的背景和读者对象选择和运用论据时应当考虑的条件。

(三)论据和论点怎样统一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其次,正确处理论据和论点的辩证关系。评论写作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构思阶段,二是论述阶段。

二、虚与实统一

虚,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指事实、时间、业务、材料。写评论,要和当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虚实并举,善于务虚。

三、破与立统一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破与立总是辩证统一的。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纠正错误的观点。

至于破立统一的具体论述方式,不外乎这么两种:一是以正面立论的评论,则需立中寓破,即在阐述正面观点的同时知名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它错在哪里。二是以批驳和证伪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也就是砸不正确的言论进行批评、论辩、揭露的同时,还需知名正确的应当是什么,应当提倡什么,应当怎样去做。

当进行批驳和论辩时,为了获得预期效果,要遵循这些原则和要求:一是弄清矛盾的性质,是敌我性质的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然后加以区别对待;二是划分是非界限,包括敌我界限、政治和学术的界限、现行政策和长远目标的界限,以放置产生后左或右的不良倾向;三是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原则,切忌扣帽打棍和吓人战术。

四、严肃与生动统一

怎样才能使严肃与生动,使严肃的说理显得生动引人?

一是善于由事入理,使之事理相融。

二是平易近人、情理并茂

三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维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第二节据事议理

事实材料包括综合性事实、具有新闻性的典型性事例、史实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等。它们的共同要求,一是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人和事,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二是具有准确性和典型性;三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或引发人们兴趣。

据事议理的有效操作方法不外乎这样三种:依托式、输入式和夹糅式。

一、配合报道的依托式议理

二、输入新闻事例使之事例使之事理融合

三、夹叙夹议的事理糅合艺术

第三节比较说理

比较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十五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队里统一中去正确理解和解释本质的一种说理论述方法。

比较说理的具体方法有:纵横比较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对照比较法和类比方法等。

第四节论辩明理

一、怎样进行论辩明理

(一)敢于和善于进行思想交锋

进行思想交锋,在具体操作时,不外乎这样三种方法:

一是通篇围绕一个思想靶子进行全面的说理交锋。

二是在文章的必要处,为了强调某一论点,有意识地用泛指和设问的方式亮出一个思想靶子,由正面论述转入思想交锋,通过说理交锋说出正确结论。

三是全文连续陈疑设靶,又连连交锋而体现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的效果,这种边破边立,又破又立多回合进行思想交锋。

(二)辩证的方法

对片面的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辩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这种论辩方法称为辩正。

(三)批驳的方法

批驳,指的是通过正面提出理由或根据进行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

批驳的方法:1、以客观事实批驳对方论点,以正视听

2、釜底抽薪,揭露对方论据的虚伪性

3、主动进击,就本质进行论辩

4、妙用归谬的逻辑方法,机智地批驳谬说

二、论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二)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

(三)划清政策界限,防止左的(或右的)错误细想的影响

(四)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组合

第五节算账示理

算账示理地方法是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外乎统计算账、对比算账、推演算账和折合算账等。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文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面貌和社会风气在文章中的反映

第一节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评议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

二、要了解读者:了解读者的特点,在说理方式上才能有针对性,适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

三、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

第二节形象生动爱憎分明

一、巧喻善比: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有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显到熟悉

的情况了解深刻的思想。

二、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

三、注意形象的感情色彩

第三节入情入理情理交融

一、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

二、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

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一)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

(二)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

(三)要有点幽默感

第四节朴素精炼要言不烦

朴素是新闻评论应有的风格。新闻评论要写得朴素,就是在说理论述的时候,力求质朴自然,把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一、道理要讲得实在

二、篇幅长短适度

三、语言规范,字斟句酌

第七章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

第一节配发言论的效应

在发表较为重要的报道时,常常需要配发言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以强化新闻宣传的导向效应。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宣传效应:

一、强调效应

二、深化效应

(一)开掘事物的本质,显示举一反三效应

(二)弥补报道之不足,防止负效应

(三)延伸报道思想

三、协调的效应

(一)失利时鼓劲,胜利时提醒,以平衡人们心态

(二)调剂舆论温度:对于过热的舆论温度,通过评论的配合使之降温;对于过冷的舆论温度,则通过评论的配合使之适当升温。

第二节哪些新闻事实需要评论

衡量新闻是否有评论价值得先看它是否有较为重要的新闻价值,是否触及了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否蕴含着具有启迪性、苗头性、前瞻性或解惑性的新鲜的思想和观点。

一、方向性新闻:指的是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人物、事物、经验、风尚、

成就等客观现实。

衡量是不是具有方向性,应以党中央的最新决定、方针、政策为准绳,应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准绳。

二、批评性新闻:指的是批评和揭露具有代表性而又有偶便教育意义的违法乱纪、玩忽职守、侵害

公众利益、扰乱社会治安、道德败坏等歪风邪气为内容的各种事件。

具有典型意义的批评性新闻稿件之所以需要配写评论,原因在于,一是借助评论可以直接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交代背景,揭示其危害性,从而通过个别教育一般;二是借助评论可以引进社会普遍重视,引导社会舆论予以谴责,从中引出教训,引以为戒;三是可以借助评论对错误言论分析批评,以达到批评个别、教育一片的宣传效应。

在发表批评性新闻稿件时,是否要配发评论,还决定于三项条件:第一,批评稿件的内容实事求是,事实本身务必准确无误;第二,被揭露的问题具有典型性;第三,批评稿件本身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在实践上已具备了这一问题的可能性或具体办法。

三、倾向性新闻:这类新闻着重报道有关在落实政策中出现的涉及倾向性问题的事实。

四、对比性新闻

这类新闻可分为三种具有情况。一种是同一新闻人物、单位、地位的自身的纵向对比,以反映人物和事物面貌的变化,通过实物的变化来揭示党的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种时将同一类型的人和物而表现截然不同的新闻,用横向对比的报道方法加或编排手法予以发表,以形成鲜明的是非对照,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和评论价值。

还有一种情况,主要是将反映事物的矛盾的两个不同侧面的新闻有意识地加以对照编排,从矛盾双方的各自角度是非鲜明地揭示新闻同一思想,以促使矛盾的妥善解决。

第八章社论的重要地位

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社论的重要地位,历来为国内外报刊所认可。

在国外,就无产阶级报刊来说,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它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日报。《火星报》。

再就国外资产阶级报刊而言,仅以美国为例。1841年创刊的倾向民主的《纽约每日论坛报》。

我国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循环日报》,该报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其后,梁启超等创办并主编《时务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

那么,党报社论何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权威性呢?

1、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发言的,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机关报来说,它更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不仅代

表编辑部发言,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同级党委,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

2、社论的内容一般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纪念,表明报刊编辑

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知名人物和方向,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

3、当的领导干部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的社论,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传统。

第二节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一、阐述型

阐述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属于评论中一种常用的类型,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权威性。

阐述型社论常常采用专题论述的方式,即指一篇文章文章专门论述某项纺织网呢政策。

宏观式阐述型社论,一般用于论述党的纲领路线、最新精神、奋斗目标和重大决策,面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其精神实质普遍适用于各条战线、各行各业。

系列式阐述型社论,是围绕某项方针政策连续发表的社论,各篇之间互有联系又有各自的侧重点。

补正式阐述型社论则是针对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实际情况包括出现的偏差而写的坚持正确导向的评论。

写作阐述型社论,往往易于出现空洞说教、照搬文件、发号施令的情况,不能透彻地解决问题。

至于在具体写作时,则还有必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善于交代国情;立足释疑解惑;实事求是地分清政策上、政治上的是非界限;立足政策的连续性及其关联性。

二、启迪型

启迪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它的任务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呀解决的矛盾,或者显示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发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启迪型社论的论述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具体矛盾进行思想疏导,侧重于务虚;二是实行对具体工作和生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启迪,侧重于务实。

三、评价型

评价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的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价,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评价型社论的论述范围和对象主要是新闻性人物和事件。新闻性人物有典型人物和群体人物之分。

事件,就其性质而言,又可分为新闻性事件、政治性事件、历史性事件、时事性事件等。

怎样发挥评价型社论的良好评价效应?

首先之点是立论要旨远意深,旗帜鲜明。

其次,写作评价型社论,还要善于对评价的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概括,深入开掘,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和力度。

再次,写作评价型社论还得正确掌握褒与贬即赞誉与枕边的指导思想及其辩论关系。

四、论辩型

论辩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在论辩时,有必要清醒地加持下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是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针对不同对象,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既敢于论辩,又善于论辩;

二是摆事实,讲道理,就本质进行论战,坚持以理服人,破中有立,反对简单粗暴,强词夺理,或在非原则问题上纠缠不休;

三是原则上的坚定性和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善于划清是非界限,既要防止温情麻木的右倾情绪,也要切忌扣帽打棍或辱骂恐吓等极左倾向。

五、礼仪、纪念型

礼仪、纪念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是指有关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国耻日以及外交建交、签约、各国领导人出访等送往迎来外交礼节性活动的社论。

第三节评论员文章的规格和形式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

一、规格

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是报刊、新华社、广播电台常用的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喉舌作用。

二、形式

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

第四节社论的写作要求

一、集思广益、精心写作

(一)集体研究、精心修改

(二)党委书记亲自写作或动手修改一些重要的社论

二、面向干部与面向广大读者

三、严肃庄重与通俗平易

第九章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

在选题、评述范围、立论角度、篇幅、规格等方面,它比之社论要具体单一、轻便灵

活、短小精悍。

第一节短评的特点和要求

一、短小精悍:短评是配合新闻报道发表,对报道有一定的依附性。

二、新颖独到:指的是要有新鲜引人的题目,对工作、生活、思想各方面的新问题及时加以评论。

其次,短评要新颖引人,还得要新颖独到的见解,有新的角度、新的论据、新的表述方式,以此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三、生动活泼:主要表现在分析说明的生动引人,议论风生,构思的精巧引人;生动活泼,还表现

在题材结构的活泼多样;更表现在表述方式纷呈异彩,运用自如。

四、就实论虚:短评多半是配合新闻报道而发表的,从报道所提供的新鲜事实为由头、依托或论据,

旨在画龙点睛,就实论虚,就事论理,从政策法规上、思想上、理论上揭示事物意义,通过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升华人们的认识,深化报道思想,以达到依托个别、引导一般的目的。

为使短评体现通过个别指导一般的功能,关键在于说理要体现虚实结合这一特点和要求。

其一,报道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是短评立论的基础。

其二,由于短评的议论是针对报道而发,所以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就常常充当了议论的由头,借此水道渠成地引出议论。

其三,凡属成功的言论,说理议论既要依托新闻事实,又要有所超脱和深化。

第二节短评怎样才能短小精悍

一、立论以报道为依托,在深化上下功夫

依托报道写短评至少有两大好处,首先,对新闻报道来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和加强扶正祛邪、引导舆论的作用。

其次,对评论本身来说,有了现成的新鲜而又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和论据,这就有助于就实论虚,说理分析,避免泛论;也可以使评论省却由于引用有关论据或由头所需要花费的笔墨,从而节省篇幅,使短评真正做到短小精悍。

二、论题具体些,角度小一些、新一些

三、开门见山,不落俗套

四、长话短说,评在实处

第十章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价、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第一节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功能

一、按语的渊源与发展

二、按语的性质

编者按语是一种编者评论,它是编者对所编辑、刊(播)出的报道或文稿直接进行评价、议论的方式,也是编者在记者(或作者)和受众间架设的一座沟通的桥梁。

按照性质和内容来分,编者按语大体可分为两类,即说明性按语和政论按语

(一)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所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背景材料,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播发)或转载的,以引起人们的忠实和兴趣,帮助热门了解及

理解新闻或文稿。

(二)政论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后文稿所加的简短的评价或议论性文字,可以提纲挈领地点明报道的中心思想满可以依附于报道传达有关精神、划清是非界限和政策界限,也可以运用褒贬提示、引申生发等方式通过个别启示一般。

三、按语的功能

(一)提示说明:由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形式和内容所限,无法在文中对包括作者情况、背景材料在内的相关加以说明和解释,而这些情况对于帮助受众了解和理解新闻又是相当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编者按语就可以起到除“导读(视、听)”之外的解释与说明的作用。

(二)评价表态:对于一些需要调动舆论的力量予以针砭或弘扬的事物、现象或做法,编者按语可以通过直截了当的褒贬评价,起到明辨是非、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提醒建议:对尚未造成影响、尚未产生后果的不良现象或潜在问题,对尚未引起注意、尚未形成风气的新生事物或新鲜做法,可以通过编者按语的形式,配合报道予以提醒建议,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强调补充:对于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编者按语的形式加以突出强调,以引起受众的重视;还可以运用编者按语补充报道思想,将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帮助受众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新闻、认识事物。

第二节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一、文前按语:也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它是新闻传播媒介特别是报刊的编者

常用的按语形式。

文前按语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新闻材料,也不必展开论证,只需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二是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既不署名,也不必拟标题,只需在文前附上“编者按”三个字即可。

二、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独有的按语形式。

文中按语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与所依托的报道或文稿既配合又融合,直接评点批注,议论针对性强。

二是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容易避免副作用。

三是言简意赅、鲜明泼辣,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三、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

编后的特点:一是发表形式有所不同。便偶不同于位置与文前提下的文前按语和直接插入文件的文中按语,它可以(也最好)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二是写作要求有所不同。文前和文中按语由于形式和篇幅所限,多采用论断式语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或观点;编后的写法则接近随感或短评,不仅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而且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三是功能外年高的侧重点略有差异。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其强调、提示作用较为明显;文中按语穿插字里行间,其注释、点拨作用较为突出;编后置于报道或文稿末尾,其引申、生发的作用较为普遍,以使受众有所思考、有所回味。

第三节编者按语的写作要求

一、立足依托,有所超脱

在写作编者按语时,应力求做到依托而不拘泥于报道,超脱而不有利于报道。具体来说就是,编者按语依据的主要由头或论据,应是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事实;编者按语的见解或观点,应是报道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同时,还应是报道思想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或深化。

立足依托、有所超脱的做法主要有四:

一是由点及面。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

二是由表及里,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实质或内在规律。

三是由实入虚,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政策的高度提炼、升华报道的主题。

四是变换角度,善于寻找与新闻报道不同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使按语别有新意。

二、迅速及时,轻便灵活

三、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四、明快犀利、讲究分寸

第十一章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第一节专栏评论的特点

一、稳定性

专栏评论就作者的构成而言,不管是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等类型,其栏目总是相对固定的。

除栏目相对固定外,一般说来,体式也属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也趋于稳定。稳定性还表现在,专栏评论一般在评论对象和读者范围上均有所侧重,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也有持续和连贯的独特风格,这些均有助于形成并突出稳定的专栏特色。

二、时代感

专栏评论的时代感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地反映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引导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发展当前的改革和现实。

三、群言型

它是署名的,以个人的名义发表,并不直接代表编辑部发言,属于非专家型权威性言论,而是群言型评论,所以写起来比较自由活泼一些,必要时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商榷或讨论(当然要符合党的政策和总的指导思想),以明辨是非、畅所欲言。

专栏评论一般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由投稿,由编辑部则有选用。

第二节专栏小言论

专栏小言论,也称新闻小言论。它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群众性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

一、小言论的特性

(一)群言型

(二)微型化

首先,在选择立论和选材上善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其次,立论角度力求小一些、新颖些。

再次,叙事议理,文笔贵在明快精炼。

(三)新闻性

小言论是由两部分融合而成,一部分时议论,即政论因素,一部分是引出议论和印证论点的三件正反面的事实,即新闻事实。

(四)形象感

二、怎样选择和运用由头

由头,就是指挑开话题、引发议论的媒介或孕育论点诱发思维的“引线”。

作为专栏小言论,更多的情况是以直接输入新闻性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一是有了新闻性事实作为由头,便于丰富内容,吸引读者。

二是借助由头便于挑开话题,引发议论。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由头呢?

其一,最好是新近发生的,作者所见所闻,具有一些新闻要素又能反映事物变动和矛盾转化成信息的事实;

其二,表面看来小事一桩,微不足道,但能切中时弊,又能以小见大反映事物的矛盾或变化发展趋势的事实。

其三,看来情节单纯,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起点性的事实或信息。

第三节论坛评论

一、论坛评论的特点和优势

论坛评论属于新闻性、政论性和思想容量较大的一种“开放型”的专栏评论。

由于上述特点,也形成了论坛评论在写作上的以下优势和要求。

首先,在人称上,跟评论员文章不同,论坛评论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法。

其次,便于输入作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新闻信息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论据,以增强言论的新闻性和吸引力。

再次,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

第四,便于就不同的偏颇的或不全面的见解展开必要的同志式的论辩、探讨、商榷、建议和补充,从而形成互补共生的生态,有助于深化认识,启迪思路,发挥论坛的民主气氛。

二、专题式论坛评论

专题式论坛评论专栏为配合特定的宣传任务和宣传需要而辟设,属于短期性或临时性的论坛专栏。

专题式论坛专栏不外乎这样三种类型:

(1)议政型专题论坛

(2)群言型专题论坛

(3)社会型专题论坛

以上三种类型的专题式论坛评论有以下几种共同特点:

首先,它们都是配合特定的宣传任务和宣传需要,属于短期性或临时性的专栏评论。

其次,在举办专题式论坛专栏时,务求发稿紧凑,文稿简练,重视刊登的连续性,围绕专题,天天见文不中断,和风细雨润心田。

再次,举办专题式论坛专栏,贵在报社内外的评论作者携手写作。

第四节经济漫谈

经济漫谈专栏言论,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

那么,经济满然专栏言论有哪些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立论的针砭性

所谓的针砭性,指的是能够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能够正视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弊端乃至错误思想进行选题和理论,并运用批评、提醒、评析的方式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以促使矛盾得以解决或转化,进而产生积极的导向效应。

二、有一点前瞻性

三、深入浅出,虚实结合

深入浅出,即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奥的经济规律,在对其有透彻认识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十二章新闻述评

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题材,以融合新闻和评论与一体为基本特点。

述评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第一节述评的基本特点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只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要解释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

新闻报道贵在客观,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述说理兼而有之,让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读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探讨。

述评结合并不意味着评论评和述在篇幅后比重上相等,它主要表现在述评建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具有两者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以评为主,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事实为基础。述评的评是为了弄清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性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了评。

述评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第二节述评的类型

一、工作述评

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的。

二、形势述评

形式述评是对国内外形式,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已经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它的内容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一战线在一个时期、一定阶段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特点,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群众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知名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

三、事件述评

这类述评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四、思想述评

思想述评是评述新近发生在思想领域中的问题。根据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要求,关于工作、形势、事件的述评,都应当通过对各种新闻事实的评述,进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来说明一些问题。第三节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选材精当,立意新颖

事实要典型,就是要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新闻事实。

述评所评述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也是述评中提供新闻事实的一个要求。正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使述评有新颖的立意,才能使读者有新鲜的感觉,并从中得到教益。

二、即事明理,重在分析

述评以事实为基础,它通过新闻事实和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叙就是叙述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议就是度新闻事实进行分析。

第十三章杂文

第一节什么是杂文

杂文所以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鲁迅的杂文

杂文既包括政论的因素,有包括文艺的因素,也可以说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第二节杂文的主要特点

一、敏锐地反映现实斗争

杂文作为一种政论,要紧要联系实际,对现实斗争及时做出反应。

(一)“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二)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

(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二、锋利隽永的文风

杂文的内容应当接触面广,丰富多彩,而它的风格一般都具有尖锐泼辣、生动隽永的特色。

(一)“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所谓“移人情”,就是要以杂文切实的、以为深长的内容和生动泼辣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领略杂文内容的同时,能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贬锢弊常取类型”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形象化说理

(三)内容与技巧并进

锋利、切实、隽永的文风,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首先要注意内容的充实,言之有物。

三、简洁多样的形式

杂文是匕首、投枪,是轻武器。要对现实斗争做出迅速的反应。它的篇幅就必须简洁,不宜长篇大论;它的表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杂感、日记、书信、断想、随笔等都可以采用,这样才能称得上“杂”。

(一)简洁而有力

(二)画眼睛,抓要害

(三)可省之处绝不硬添

第三节杂文的写作笔法

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写作要求或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二、突出重点,具体分析

三、形象说理,善取类型

四、主题严肃,论述风趣

第十四章广播新闻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以下简称“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介的具体运用。

1946年6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将原有的语言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开设了《新闻评论》节目。

这个节目除广播报纸、通讯社的言论外,自己也撰写或改编评论。《广播评论》节目的开办,标志着我国具有广播特色的新闻评论节目开始起步。广播评论的全面发展和日趋成熟,是从何80年代开始的。

第一节广播评论的特点

广播(这里指不包括电视在内的狭义的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内传送声音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口说、耳听是其基本的传、受手段。

广播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旗帜和灵魂。它在表明态度、解惑示趋、引导舆论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与报纸、电视评论是一致的。

它通过声音传递内容,将有声语言和音响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借助于声音符号传播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通过声音表情达意。其声音符号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有声语言包括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解说、议论,也包括记者的口述采访对象的谈话;音响包括现场采录的音响以及后期录制时收

集的背景音乐。

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广播评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快捷、浅显、平易和生动上。

一、快捷

由于广播的传播速度快,加之节目制作工序较少,流程较短,因而对于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反映速度很快,在广播评论的写作与制作上,快捷是它的优势和特点之一。因而,它有可能在最短的事件内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做出反应。

二、浅显

广播评论是用声音符号传播内容的评论,它不像报刊品滚那样可以供人反复阅读,自习玩味,也不想电视评论那样除有声语言只玩,受众还可以借助于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字幕)立即评论内容;

同时,声音符号的传播又具有线性传播的共同弱电:稍纵即逝,不易保存。因此,作为单一通道传播的广播评论,应注意在“浅”字上下功夫,即表述上浅显明快,语言上通俗易懂。

广播评论的浅显有两层好意,一般情况下,它首先表现在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上;第二,广播评论的浅显,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能把政论性的内容与较为深刻的道理,运用受众容易引起兴趣的材料、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加以表述。

三、平易

除浅显易懂外,平易亲切是广播评论另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要想使广播亲切平易,首先应正确处理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把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平定交流、平等地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是其“平易”的第一层含义。

“平易”的第二层含义是吸引广大受众直接参与评论,让受众在广播评论中直接发言,这种参与使广播评论更具群众性和群言性特色,评论内容也更容易为听众所理解。

四、生动

虽然广播评论不像电视评论那样可以依靠生动形象的画面挑开话题和支撑论点,但声音所包含的信息种类和信息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可以交代背景、营造气氛,而且可以叙述事实、评价议论。

同时,各种现场音响和背景音响的运用,还可以使广播评论节省对于环境、气氛、情绪、心态等叙述,描写的篇幅和笔墨,使广播评论更加“经济”,更加生动感人。

第二节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

广播评论的题材和样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报刊评论沿袭而来的,如本台评论(相当于社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编前话、编后话、述评等。一类是更加体现广播特点和广播优势的评论样式,如广播谈话、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和音响评论。

一、广播谈话

在通常情况下,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

评论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

一般说来,挂钩波谈话的话题,应该是听众感兴趣的或普遍关心的事件或问题;广播

谈话的议论,应该采用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广播谈话的结构,应该顺应听

众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和思维逻辑;广播谈话的形式,应该考虑听众的接受状态

接受心理。具体说来,广播谈话可以分为漫谈式与对话式两种。

(一)漫谈式广播谈话

漫谈式广播谈话采用谈话的口吻,由播音员或主持人面对听众展开一种拟态交流。即

在写作和播出广播谈话时,把听众既作为收听者,又作为对话者;在叙述事实、分析

议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理解程度和可能提出的想法和问题,在“自

问自答”、“自说自话”中融入交谈、对话的因素,使听众的收听过程中产生交流感,

激发参与感,尽可能改变其被动收听的状态。

(二)对话式广播谈话

对话式广播谈话变一人口播为两人(通常是一男一女)对播,它不仅可以消除一人口播的单调感,

而且通常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呼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评论的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听众的思维,使其置身于对话与交锋之中,通过谈话的逐层深入,听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交流的情感之中,并自然而然地了解了评论的主旨和意图。

二、评论员(主持人)评论

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它是由播音员播送的评论相对应的评形式。

与播音员口播的评论相比,评论员(主持人)论评论不是直接代表媒介发言,而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看法,因而具有较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其次,评论员(主持人)播讲的是自己写作的评论,有助于写作与播出方式的协调一致,使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更准确地传达平打评论的内涵;第三,评论员(主持人)的口头评论往往比口播评论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在现场直播或热线直播节目中的即席分析与点评,更容易发挥广播快捷、灵活的优势。

三、音响评论

音响评论是指兼用实况音响、背景音响和解说及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其中,实况音响一般是指伴随人物或事物出现的音响;背景音响,是指为说明主题、服务于内容而收集和运用的资料性音响。以上音响只要具备真实、清晰、典型等基本素质,并能与解说或论述性语言恰当结合在一起,都可以成为表达内容的手段和说明论点的依据。

在广播评论中,音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环境音响,即现场采录的用以表现环境特色、交代环境背景的音响。

二是现场谈话,包括记者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叙述、议论等。

三是后期解说,包括记者或主持人在后期制作时录制的解说词和论述性语言。

四是资料音响,主要是指为了引出话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一千录制好的声音资料,包括昔日的讲话、音乐、歌曲及其他唤起人们记忆和佐证评论观点的音响。

音响在评论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充当由头,引出话题

(二)提供论据,佐证论点

在广播评论中,以现场采录的实况音响、特别是采访对象的谈话录音作为论据,可以使评论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参与议论,烘托主题

实况音响中的一些谈话,特别是权威人士或代表性人物的谈话,已不单纯起到提供论据的作用,往往还成为音响评论议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在广播评论中恰当地运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环境音响,不仅可以省却一部分有关的介绍,使节目的背景或环境更利于听众感知,而且可以借此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使广播评论更具现场感和感染力。

第三节广播评论的写作与制作

在口播评论、广播谈话、评论员及音响评论中,解说词及评论文稿写作和音响的剪辑、组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相对于报刊评论,广播评论的写作和制作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论题具体,不枝不蔓

二、论据得当,事理交融

三、语言平实,宜于听知

四、重视音响,配合协调

以新娘是广播评论有机组成部分,起作用从开始时引出话题、渲染气氛,过渡到回溯背景、叙述过程、参与议论等。

第十五章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成为中国百姓获取新闻、了解信息、增长知识、得到娱乐的“第一媒介”。

第一节电视评论的特点

一、视听结合的评论

融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

二、形象化的政论

它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

第二节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

电视评论体裁和样式多样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报刊评论,样式与广播评论相仿的口播评论、包括本台评论(相当于报刊的社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及编前话、编后话等。

另一类是视听结合的评论,即更加注意电视自身传播特性的评论。

一、谈话体评论

电视谈话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一)访谈式(或对话式):由主持人或记者在演播室与谈话对象进行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访谈或对话的谈话体节目。

(二)座谈式:是主持人或记者邀请有关方面的争睹官员、专家权威或各方面代表人士,在演播室就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和进行探讨的谈话体节目。

要办好谈话日评论节目,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选择受众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二是选择机敏、灵活、能够驾驭此类节目的合适的主持人,三是选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代表性的嘉宾及现场观众,四是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现场交流气氛。

二、主持人评论

主持人不只是新闻评论的播报者,他还可以直接参与评论的策划与写作,并直接以个人的身份、用谈话的方式发表意见和见解。他不仅可以发挥组织、串接、协调的作用,而且通过及时、到位的分析、评点,起到沟通、辨析、表态、引导等作用。

主持人评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三、电视述评

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文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目前,我国电视述评在表现形式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基本形态,即以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等为报道、评析的对象、以画面、音响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以字幕为辅助手法,以记者(或主持人)的解说、评析为主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们分析、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将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及各界群众的分析议论加以恰当的剪辑组合,在节目结尾处予以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提炼,使节目视听结合,事理融合,使受众获得事实性与意见性信息的双重满足。

第三节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

一、电视评论的画面

画面是指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在银幕、屏幕或感光材料上呈现的形象。

电视评论的画面一般由现场画面、资料画面以及后期制作的图标、图像等组成。

(一)现场画面

是指记者在采访现场摄录下来的有关环境状况、事物状态及人们动作、表情等真实情况的画面。它是电视评论各类画面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地画面形式,也是最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表现力的画面语言。

(二)资料画面

资料画面是指为表现节目主题而选用的有关事物原因、背景和发展脉络的资料性画面,包括影视细聊和图片。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圣才出品】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分类 1.新闻评论的分类状况 (1)国外的分类状况 ①分类 新闻评论分为五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种; a .社论,包括社论、统一社论、舆论结、代论; 新闻评论的分类状况 新闻评论的分类 我国新闻评论既有分类的意义 关于完善评论分类的设想 立论性评论及其地位 立论性评论 坚持因事、因时倡导的原则 立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驳论性评论及其使命 驳论性评论 几个需要划清的界限 驳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阐述性评论是特殊的立论性评论 阐述性评论 阐述性评论的种类 阐述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解释性评论及其他 解释性评论 解释性评论的特点和功能 解释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提示性评论及其应用范围 提示性评论 提示性评论的特点 提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新 闻评论 的基本类型

b.专论,包括专论、来论、星期论文; c.释论,包括大事分析、时事述评、评述; d.短评,专业版评论。 e.杂志评论。 这种分类的双层构想颇为可取,但在同一层次里并立多项标准,却难免因交叉重叠而混淆了各种类型之间的界限。 ②按狭义和广义划分 a.狭义的新闻评论指社论、短评、专栏评论; b.广义的新闻评论包括政治漫画、民意调查、读者投书等。 这种分类中的狭义的解释存在着合理的部分,但不完全;广义的解释以是否表达主观见解为依据,将所有表达主观见解的表现形式都划归为新闻评论,这是不科学的。 (2)台湾的分类状况 ①认为新闻评论的分类无成规可循,没有公认的分类法。 ②按内容涉及的领域,把新闻评论分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外交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等。 这种分类可视为社会生活有多少领域就有多少评论类型,不仅不胜其“繁”,而且容易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③把评论分为解说型、辩论型、启发型、研判型、劝导型、褒贬型、纪念型、建议型等。 这种分类标准本身就很不明确。标准不明确,自然难以准确界定不同类型,分类也就失去意义。 (3)大陆的分类状况 中国大陆新闻界和学术界对新闻评论的分类较为一致,其分类体系包括两个层次: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整理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前者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后者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强烈的新闻性 2.鲜明的政治性 3.广泛的群众性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 1.引导 2.解惑 3.表态 4.深化 第四节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2.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3.培养朴实深入的作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1.由大型向大小型结合,逐步转向小型化反向发展的趋势 2.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结合 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方向转型 4.在说理论述上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向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们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 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第一节选题立论的根据 1.根据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 工作部署和最新政策精神。 2.根据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件、新问题、新矛盾,以及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呼声 和要求。 3.根据重要的新闻事件、新闻典型。 第二节立论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 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 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立论的赞誉效应 2.新颖性 论题新颖,具有独到见解 与错谬或者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有新的由头或论据 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视角移向舆论的非热点 从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被掩盖的矛盾侧面选取角度 注重对解决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 3.前瞻性 4.准确性 第三节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调查研究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实事求是的结论。 .可以提高评论的质量。 调查研究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 .务求收集材料和分析研究相结合.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标题与新闻报道标题的区别: 1.任务:前者标明论题范围,表达作者态度,后者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2.写作要求:前者抽象,后者具体 3.结构:前者简单,后者复杂 4.拟题手法:前者多用修辞,带有感情色彩,后者客观叙述. 功能.提示论题 .体现论点 .表明态度 .引发兴趣 基本要求.贴切 .具体 .鲜明 .精炼 .生动 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使用的传播符号不同 .所起的作用不同 .写作的要求不同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学(P4):应用新闻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介、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反映内容:新闻报道,传播最新真实、客观信息;新闻评论,揭示事实所含意义。 2.写作目的: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间接引导舆论;新闻评论,表明态度,直接引导舆论。 3.表达方式:新闻报道,记叙为主;新闻评论,议论为主。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区别 新闻评论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新闻评论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正性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分类 一、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按主要性能划分;按评述内容划分;按表达方式划分。 1、按主要性能划分(P40) 全面部署性评论;说理启发性评论;业务指导性评论;政治鼓动性评论。 2、按评述内容划分(P41) 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文艺评论、军事评论、外事评论、国际评论、社会评论。 3、按表达方式划分(P41) 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述评、专论、思想评论、小言论/微型评论、随感、杂文、文艺评论。 二、代表编辑部意见的评论形式(P43) 1、大型评论 社论、编辑部文章 2、中型评论 ●本报评论员文章: ●其论述内容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介于社论与短评之间,大多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就当前政 治生活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分析,在选题和写作上更自由与灵活,篇幅比社论短。 ●名义上是个人,但实际上代表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 ●可以单独发表,也可以配合新闻报道发表 ●可以不送审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由非本报编辑部、评论部成员,而是由编辑部约请外单位,尤其是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 根据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问题进行专业性分析的评论。 ●名义上是个人,但实际上还是代表报纸编辑部的意见和观点,比本报评论员文章有更大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网络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网络新闻评论 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概述(见表25-1) 表25-1 网络新闻评论概述 2.微博新闻评论(见表25-2) 表25-2 微博新闻评论

【考点拓展(触类旁通)】 网络评论专题(见表25-3) 表25-3 网络评论专题 25.2 课后习题详解 1.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何在? 答: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如下: (1)社会背景 ①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互联网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政治。网络媒体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互联网是连接领导和网民的一个重要通道,是领导听取百姓意见的开放空间。中国网络媒体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影响力、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它已经成为

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②互联网出现以来,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畅通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使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 ③网络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这一方面刺激了受众的表现欲和发言权,活跃了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而且呈蓬勃发展之势。 (2)现实意义 ①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评论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敏锐地捕捉有倾向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反应,网上热评;公众参与,各抒己见;由小见大,点到即止。网络评论的迅猛发展,点击率的日益增长,既表明公众对话语权的珍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又说明网民已不再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还期望通过网络评论来得到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②网络评论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就目前而言,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它可以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重大部署,开展正面引导;可以围绕网上热门话题,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释疑解惑,坚持导向;可以针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澄清是非,掌握主动;可以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披露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把谣言传播的空间压缩到最低程度;此外,还可以把网上舆情跟踪、引导和有害信息的处理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网络评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自考新闻评论写作2017

新闻评论写作 主编曾建雄 以下纯个人观点 2017年4月份考生背要点时最好结合下面的解释背,一些要点下面的解释往往会考一些小选择,特别是书上为了让我们好理解而举的例子只是列出一些重点的,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我们在看书时自己识记 注意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第一章 1、新闻评论用事实说话P36(重点)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差异P39(了解) 3、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P40-43(重点)时新性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现实针对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各种理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 4、新闻评论的定义P46(名次解释) 5、不同类别新闻评论的事件(了解)如:中国钓鱼岛问题属于时政类新闻 6、新闻评论的划分P48 7、曹仁超P49(名次解释) 8、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P53-61 第二章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写作特点及代表作 2、早在18世纪,英美等国的报纸就已经建立起社论P65(了解) 3、普利策奖社论版对页P65 李普曼P66(名次解释) 4、美国与欧洲的电视评论发展状况P67(了解)

5、邸报上没出现报纸新闻评论原因P68(了解) 6中文外报—中国新闻评论产生的源头 7、《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地位P68 8、循环日报与王韬P69(名词解释)(重点) 9、戊戌变法与梁启超P70 10、时报新民说时评P71(名次解释)时评历史地位 11、了解每个人与各自的文章 12、王韬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P69 戊戌变法时期报刊评论中唱主角的是政论P71 时评的崛起是一个标志,它表明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主流由政论向新闻评论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P71 13、时间创办人报刊 第一份中央机关报P75 第一份日报P75 第一次国内革命出版时间最长的日报P76 14、《大公报》与张季鸾《生活》与邹韬奋(识记) 15、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反右派”斗争正式开始。P82 16、两刊一报P83(名次解释) 17、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发展新趋势从内容与形式P84 第三章 1、选题是决定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步骤。P87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丁刚来源:人民网人民时评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做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 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 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日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本右翼还有如此劣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原因的。它既与日本对战争缺乏深刻反思有关,也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有关,而美国的亚洲战略又一直影响着日 本对待历史、对待中国的态度。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出现了 右倾化的思潮。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 义愤。但是,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 题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 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 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改变这一基础,既要有义愤和激情,更需要智慧与自信,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年犹太人为揭露德国纳粹的罪恶,为了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纳粹的危害,扎扎实 实地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深入揭露德国纳粹反人类罪行,通过对战犯 坚持不懈的追查,让纳粹分子在国际上成为丧家之犬。二战的反思能够渗透到德 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犹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奥斯威辛”早 就超越了地名的含义,这个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 的象征。在历史学、哲学、神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 词,更意味着人类对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而在战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圣才出品】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 文章的要素,是指一篇完整文章的必要构成因素。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构成因素。 1.新闻评论的要素 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的要素实际上是论说文的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项,但具体要求与一般论说文有所不同。 论点是指对于标题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论据则是社论列举的三个可能的原因,贯穿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是论证。 2.正确理解特殊的论说现象 新闻评论的要素 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特殊的论说现象 要素间的关系 新闻评论的论点 论点 总论点与分论点 论点的要求 论点间的关系 论据的功能 与确切理解、恰当运用论据有关的问题 论据 论据的种类 论据材料与论点必然联系的条件 论证的概念 论证 恰当论证的要求 论证的逻辑方式 论证的方法 新 闻评论 的要素

在一些新闻评论中,常常出现一些仿佛三要素不全的现象,但是又不影响人们准确理解。 任何一篇有存在价值的评论,都需要论据;至于具体论点或论断是否需要论据,则取决于论点或论断本身是否具有明白性,而不是作者是否掌握所需的论据。 3.要素间的关系 具体理解评论三要素的关系,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层面: (1)论点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论据提供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它们都是有形的存在;论证表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贯穿于整个论述过程,属于无形的存在。 (2)论点和论据虽然都是有形的,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却判然有别。论点表述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论据不论是事实还是理由,都是处于评论作者之外的客观存在,是具体甚至生动的。论点与论据既以各自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相互区别,又因之相互为用。 (3)三要素尽管有上述种种区别,但都是评论的必要构成因素。 二、论点 1.新闻评论的论点 新闻评论的论点,是指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2.总论点与分论点 按在评论中所处的地位,论点通常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 (1)总论点 总论点,又称中心论点,在评论中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被人们视为“评论的灵魂”的论点,是指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总论点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笔记超全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笔记 上编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学的界说 新闻评论学的定义: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和这种新闻体裁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一、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 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是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而存在的,它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在整个信息传输中,总是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具体的:第一,新闻评论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加强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思想性的基本一环,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每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就报纸而言,新闻评论往往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旧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所以加强评论工作和提高评论质量,是显示这张报纸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二、由当前新闻传播业的急迫需要所决定 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异军突起,评论工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报纸新闻报道易于趋同,新闻评论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张扬报纸的个性,显示报纸的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由做一个称职的完备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所决定 评论素养:应当具有灵敏的职业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 具有高评论素养的优秀记者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蕴涵丰富的思想积累,因而写出的新闻报道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迷离混沌的生活事件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其结果不仅能够地心应手地采写好新闻报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配发多种形式的评论。 第三节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 一、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 二、克服“评论无学”的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 三、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者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人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 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它总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知道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以言论为住的新闻评论和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在反映内容、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1、反映内容。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多蕴涵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反映传播的意图。2、写作目的。新闻报道满足手重欲知未知的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饿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圣才出品】

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的界说 1.新闻评论的界定 (1)新闻评论的含义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2)在界定新闻评论过程中应把握的方面 ①始终把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来考察。 ②着重揭示体裁的基本特征。 ③客观地考察它与当代新闻媒介、受众的关系。 2.新闻评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新闻评论的界定 新闻评论的界说 新闻评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对待不同界说的看法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性的意义 政论性的基础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 政论性的核心 政论性特征的意义 新闻评论的性质 新闻评论的性质和功能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新闻评论的地位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 特征

(1)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介相互依托,媒介的需要是这种体裁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善于运用新闻评论,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喉舌、桥梁作用,更好地履行反映、影响、引导和组织健康舆论的使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新闻媒介需要的背后,其实是社会或受众的需要。新闻评论满足了社会对语义、语用信息的需求。 3.对待不同界说的看法 (1)不同界说除个别反映基本新闻观的分歧外,多数是由于定义的着眼点有所不同,不同的见解可以分长短、论得失,但并没有原则性分歧,也不一定相互排斥,其中不少甚至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2)不同界说即使反映基本新闻观分歧的看法,也不见得没有合理的内核。 (3)诸说并存将是一种长期现象。采取取长补短的态度,更有利于深化和完善对于新闻评论的基本认识,有利于体裁的完善和论坛的繁荣。 二、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1.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指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具有某些与消息、通讯等体裁一样的基本属性或特征。其具体内涵概括为: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 (1)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同消息、通讯一样重视时效性,但着眼点有所不同。时效性有以下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 ①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述评)【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新闻述评 2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新闻述评(见表21-1)★★★ 表21-1 新闻述评 考点二:经济评论与其他评论★★ 1.经济评论(见表21-2) 表21-2 经济评论 2.文艺评论(见表21-3) 表21-3 文艺评论

3.军事评论(见表21-4) 表21-4 军事评论 4.国际评论(见表21-5) 表21-5 国际评论

2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叫新闻述评?它与新闻报道有何区别? 答:(1)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它主要由媒体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2)新闻述评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①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要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要提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而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探讨。 ②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满足受众知晓与了解客观事物的需要。而新闻述评则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评,述是为评服务。 ③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等方式进行报道,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新闻述评则夹叙夹议,以事实为基础,既摆道理,又讲事实。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属于议论文的畴。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体裁。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容(识记、领会): 一、强烈的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鲜明的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有些新闻评论并不是直接论述政治事件或问题。比如,有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学术问题等,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就不是新闻评论的任务。如果这类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或政策方面的问题,那就应当进行分析评价或者表明态度。有些业务问题如文学艺术问题、体育问题,如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也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广泛的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新闻评论的容,应当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它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要尽可能面向更大的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参加评论的写作。这样可以使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作者,使评论的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经常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更能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一、引导。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可以就群众中某些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还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 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 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开展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状态) 1. 睡眠 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波,安静时变为波(8-13Hz),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比较低的浅度睡眠阶段,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时,即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