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_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_舒尔茨的对话_潘天波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_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_舒尔茨的对话_潘天波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_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_舒尔茨的对话_潘天波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_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_舒尔茨的对话_潘天波

谁能想到几千年前只为遮风挡雨的建筑,如今变成了设计师们驰骋才思的载体!新颖的材料,奇特的造型,五光十色的光照,千姿百态的装饰,不仅供人使用,而且供人欣赏,体验创造的快乐……

“建筑意义”作为现象学概念是由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其论著《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珂、欧阳恬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一书中提出。该书主要是对西方建筑历程的整体分析,作者立足于现象学,从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上去研究建筑的景观与聚落、建筑类型、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建筑语汇、典型作品、建筑意义等视点。舒尔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做了整体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系统分析。他所研究的建筑现象学与其相关的“存在空间”、“意义”、“场所”、“场所精神”、“生活世界”等内容在建筑理论界引起了广泛注意。不过,在诺伯格?舒尔茨心中,“建筑意义”即为建筑现象。但从根本上说,建筑意义是人的内在生命形式的外在关系的表达。理解了建筑是人的意义的视域,就理解了建筑艺术的全部。尊重建筑的意义,就是尊重人自身;理解建筑的意义,就理解人建构世界关系的意义。本文拟就建筑的意义作为世界关系的建构,阐释建筑意义在关系上的内涵,尝试与挪威著名建筑现象学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建筑意义上的相关问题的商榷与对话,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方法。

一、建筑意义:建筑关系的生发与主宰

意义,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较早见于语义学研究。波兰学者沙夫(Adam Schaff)认为:“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确是今

论建筑意义与关系

——与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

文/潘天波 胡玉康

从根本上说,建筑意义是人的内在生命形式的外在关系表达。理解了建筑是人的意义的视域,就理解了建筑艺术的全部。尊重建筑的表情,就是尊重人自身;理解建筑的意义,就理解人建构世界关系的意义。笔者拟就建筑的意义作为世界关系的建构,在与建筑现象学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对话中阐释建筑意义在关系上的哲学与美学之内涵,以期为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提供一种可能的新思维与新方法。

天最重要的在哲学上最困难的问题之一。”[1]

研究“意义”的

著作与理论非常之多,如国外有《神话与意义》([法]列维?施特劳斯著)、《意义的意义》([美]奥格登 瑞恰兹著)、《论意义》([法]A.J.格雷马斯 著,冯学俊等译)等;国内有《意义的本体论》(章启群著)、《意义的哲学纲要》(刘安刚著)、《意义的瞬间生成》(王一川 著)、《意义世界》(秦光涛著)等。西方近代哲学关于意义学术理论主要有“观念论意义论”(洛克等)、“指称意义论”(罗素等)、“意向论意义论”(胡塞尔)、“阐释论意义论”(海德格尔等)、“图象论意义论”与“功用论意义论”(维特根斯坦)、“真理论意义论”(戴维

森)、“情景论意义论”(巴维斯等)等。[2]从研究“意义”的

理论与著作来看,意义的问题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现代关于意义的研究成果十分注目。

与意义论相连的关系论更是贯穿着哲学美学的始终,

因为,关系是我们无法挣脱的生存之本,只要你置身尘世,抑或存于缧绁之中。《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二十四章)实际

上是说,阴阳存在于关系之中。《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狄德罗在其《论美》中认为:“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美在关系”论并非狄德罗的独创,古希腊罗马的一些哲学家,他们其实一直都在关注意义与关系的问题。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先验的)关系先于意义。该派的基本哲学精神是:“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数及数学关系是任何存在物或现象的本原。没有数(或数学关系)的哲学就无法认识或阐释一切现象。由此,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由一定数量关系造成的和谐。可以见出,毕达格拉斯学派承认(数学)关系先于意义,(数学)关系是解释现象的本质,美不过是和谐关系的“意义”的产物。问题是,毕达格拉斯学派的“关系”是抽象的,只能由意识体会的,并不包含现实的关系;同时,他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先验的精神实体,即是先于现象的关系。如此一来,毕达格拉斯学派的哲学宿命必然是:宇宙一切意义只是(先验的)关系的派生物,甚至只能是理解(先验的)关系后的产物。

与毕达格拉斯学派持不同观点的是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列宁语)赫拉克利特。他认为:(现实的)关系先于意义。他的残篇《论自然》认为,火(客观的)是万物之本源,和谐是对立矛盾关系的产物。可见赫拉克利特的哲学里透视出现实的、客观的关系先于(和谐的)意义。他的这种思想后来被古希腊一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希腊人中第一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所继承。他认为,美在于对称、和谐、合度等数量关系。

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他认为(合目的的)关系先于意义;关系的合目的性是意义存在的关键,意义存在于关系之中,并且是具有一定功用或目的的关系。但其学生柏拉图却认为:(永恒的)意义先于关系。柏拉图的美学命题:美是理念,美在于美本身。他的“美本身”就是(上界的)精神实体,是先验的意义。个别事物(包括关系)“分有”了先验的意义后才是美的。这种思想遭到亚里士多德的反对。他认为:(现实的)关系先于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说”作了严厉批判。他认为理念说颠倒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程序:由感知开始,先认识个别,再抽象出原理。他主张“艺术反映生活”,认为艺术模仿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生。

一直到罗马时代,关系与意义的探讨在西塞罗那里才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折中。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西塞罗给美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3]这个定义的前半句话是说事物的关系是“适当比例”;后半句是主体人的感受意义,即“悦目”。他启示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意义与关系统一于美。意义,可以是关系的派生,也可以由关系创生。换句话说,美可以是创造性发现(如建筑美),也可以是发现性创造(如建筑设计)。因此,“我们不能像追究事物的

存在那样严格地区分开语义的存在是被创造的还是被发现的。如果一定要追求这个问题,只能回答说是人的辨证思维的一种创造性发现和发现性创造。”[4]西塞罗据此给美的分类标准是:关系与意义;感觉美与理智美;装饰的美与有用的美;艺术的美与自然的美。最后,他用关系与意义的折中标准,给美的分类是:男性美与女性美,即尊严和秀美(西方崇高与优美范畴的先声)。西塞罗给艺术的分类标准同样是关系与意义:创造事物的艺术(如雕塑)与研究事物的艺术(如几何学);自由的艺术与从属的艺术;生活必要的艺术与引起愉悦的艺术;有声的艺术与无声的艺术[5]。意义与关系的问题不仅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而且一直是近现代哲学美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康德哲学美学的研究基点是从人的“自我意识”与外部意义的关系展开的;马克思更是从人的现实性上得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阐释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意义”;现象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意识活动、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意识对象的本质意义结构;存在主义是以对人的“生存关系”为研究核心;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美学研究,其实都在强调人的意义,都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中介对象。

从关系上认识现象意义,我们自然会想起结构主义。因为结构主义就是从事物结构与组成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上研究现象的。结构主义的原始形态是索绪尔的经验与先验的语言结构模式,最先引入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方法去研究社会学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莱维?施特劳斯(Cladde Levi-Strauss.b 1908)。莱维?施特劳斯认为结构是认识复杂现象的有效方法,还原主义的方法是不够的;并认为结构是由许多成分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但他同时认为结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并非有客观的基础),它只是“无意识”的产物。可见,莱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强调的是“先验”的“深层”(无意识)结构模式。他在他的《结构人类学》中谈到了形式(文饰)结构等美学问题。他认为“美感情绪就是结构秩序(作者按:无意识深层结构)和事件秩序之间这一统一体的结果”[6]。

莱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中的“关系论”是不现实的,不具备客观基础。对当下设计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和罗兰?巴特。福柯的“无意识结构”理论对设计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有巨大影响,罗兰?巴特的“图象与形式”的神话理论揭示了设计是一系列可以形式分析的文化符号的结构行为。

结构主义理论对建筑设计有重大启示。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结构设计,而是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关系”的设计。建筑意义,建筑图形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上最高的追求,是建筑关系的生发与主宰。因此,它是现实关系的哲学,不是虚拟结构的哲学(它不同于结构主义的关系上的结构)。它甚至是人类公共关系的体现;如果它是在公共领域中,它就是公共精神的最

高体现。

以上我们回顾了历史上人们对意义与关系的研究。只有弄清关系与意义的发展史,我们才能进一步研究建筑关系与建筑意义的关联。那么,建筑关系是如何形成,又是被什么所主宰?建筑意义与建筑关系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联?“‘关系’这一概念,在当前的思想中越来越关键,它出现在每一种科学中,并成为正在对总体科学进行质问的核心”[7],也成为我们思考建筑意义无法抗拒的范畴。因为它是建筑存在的原因,是联系着世界生活的纽带,并日益影响着我们。

那么,建筑“关系”是什么?所指涉内涵至少有四点:1.建筑体活动的状态;2.建筑群存在的联系;3.建筑存有的特定原因、条件等;4.建筑物相互的影响或作用。所以,建筑关系先于建筑意义(并非否定建筑意义的创生性,建筑意义的设计与建筑师的个人经验知识与一般社会文化是关联的,有了意义之后,我们又能创生新的关系)。

“建筑意义”一旦在建筑关系中诞生,就成了建筑关系的主宰。因为,建筑关系需要这样的“建筑意义”,没有这样的“建筑意义”,建筑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场所”,如果缺乏建筑关系,“场所”的意义便是“悬置”的。

在建筑关系中的直觉体验,创造了直觉意义。直觉意义在心理形态上的表现,乃是形式的意义范畴。建筑意义范畴的诞生与审美主体在活动中的关系密切相关。这种“直觉意义”,就如同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场所”,就是“存在”;存在是建筑关系的展开。从精神支持的角度来说,其实,建筑关系,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建筑关系的发生,产生了文化制度,但另一方面,一旦在建筑关系中产生了文化制度又制约着发生关系的主体。所以,选择了建筑关系,是人类的必然;受制于关系文化制度,也是必然。

为了弄清建筑意义与建筑关系的问题,我们先分析一下人类在选择关系与生成意义上走过的历史,以此为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背后的“聚落”与“景观”寻找真正“关系”的意义。

人类早期,神的文化与家的营造是相联系的。人类选择自然之家(如洞穴或树巢),与自然发生关系是生存的需要,这是必然的选择,不过,这种意识产生了自然神话文化学,该文化也必然制约着人的性灵。自然神话哺育了人类早期的家文化,同时,“为什么要造家?”这样无休止的哲学本体论思维也牵累了人类的灵魂。从文艺复兴以来,当人们从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时,便诞生了另一种文化:人的文化。“陆栖”与“茅屋”改变了建筑史,尤其是文化史的写法。家的文化在社会领域发生了复杂的关系,实际上也建构了世界的关系。人成为关系的中心,也就成了关系的主宰。“一切为了人,人为了一切”成为这个时代的别名。人的复苏,赶走了心灵的“上帝”之家后,一切的关

系似乎荡然无存,因为,心底实在没有什么关系的“制度”或“契约”,一场前所未有的“虚无主义”扑面而来。尼采式的“虚无主义”,让人类从中心的关系中退场,一时间,哲学上的解构思潮,文化的“大话”走向,美学上的三无主义(无我、无物、无中心)等等铺天盖地般地笼罩着学术世界,也笼罩着人们的文化神经。此时,家的概念,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无论什么关系策略,如“生态主义”、“生态人文”的重构,也无法遮蔽与掩饰人类在沉重的关系背后迷失了的家的灵魂。当心中的“意义”上帝一次又一次失落之后,我们不自觉地会自问:谁是我们的主宰?“上帝死了”之后的时间里,“人也死了”,家也没了。现在,只剩下“关系”了。因此,“关系”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意义”(上帝)的终点,也是我们的过程状态(生存)。这个“起点”、“ 终点”、“状态”的东西就是“大地空间”(建筑物是其最理想的空间)。所以,人类从自然神灵那里,走向人的社会空间,又在人的社会空间中迷失。这就是人类在与世界的关系中,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生存逼近了“大地”。

大地的在,是真实的在,它不同于神灵上帝。大地的胸怀是宽广的,是坦荡的。人与大地的关系才是本真的关系。在大地中,我们有了活动的空间。大地,永远处于活动中,活动是它的生命。我们贴近了大地,也就贴近了生命。在大地中,我们有了维系存在的关系。大地的博大关系是有机的、有组织的、系统的。这些有机体、组织体与系统体必然处于关系中。我们贴近了大地,就贴近了关系中的有机体、组织体与系统体。在大地中,我们就有了存在的土壤。在大地中,我们就有了“意义”的上帝,是它主宰了我们的生存。神,主宰我们不可见;人,主宰自我不可靠;只有“大地”主宰我们最踏实。和谐生存的唯一,就是“大地”。因为“大地”是各种关系的总和。人类只有遵循“大地”(家)的规则,才能永久和谐。“大地”,是诺伯格?舒尔茨的“存在空间”或“生活世界”,但已经不仅仅限于此“存在空间”或“生活世界”了,它成为了世界空间的“细节”。

对“关系”的理解,就是对“大地”(建筑空间)的理解,也即对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主义,是以对人的“生存”研究为核心;结构主义,以结构关系为研究起点。关系主宰了我们的一切。我,主体根本不是我们的中心。我们的中心是“关系”。谁破坏了关系,谁就破坏了自己的一切。生理关系遭到破坏,生命就会出现危机;经济关系遭到破坏,经济市场就会发生危机;政治关系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伦理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审美关系遭到破坏,美感就会荡然无存……

法国狄德罗在其《论美》中认为:“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8]他认为,离开关系,就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而且,关系是一种悟性活动,“尽管从感觉上说,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悟性里,

但它的基础则在客观事物之中”。[9]在此,他区分了两种关系,即客观事物自身关系与悟性(虚构)关系。然后给美下了个定义:“我把凡是本身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在我的悟性中唤起‘关系’这个概念的,叫做外在于我的美;凡是唤起这个概念的一切,我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10]狄德罗力图从关系中寻找美的根源与基础,强调在关系中把握美,并且肯定人的主观对于美的认识作用,这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审美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辩证概念,既有“活动”形态的审美关系,又有“经验”形态的审美关系,它们具有多重含义,而且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密切相关。

因此,“大地”,是我们的建筑,即家。“大地空间”中的某一空间(房屋或陵墓)就是我们个体的“起点”、“ 终点”与“状态”。 一个“起点”、“ 终点”、“状态”,与另外一个“起点”、“终点”、“状态”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活动”的、“经验”的、“意义”的根源与本质。我们只有遵循着“大地”的、“家”的规则,才能永久和谐与美感性的存在。

二、建筑意义:关系的设计哲学

诺伯格?舒尔茨注意到了建筑的“语汇”,是建筑现象的关系存在。在笔者看来,建筑意义是从建筑文本(或“语汇”)的动态审美关系与创新设计中诞生的。罗兰?巴特说:“文本是生产力。这不是说它是体力劳动的产品……而指的是正在上演某作品的剧院,文本的生产者和读者在那里相会;文本在人们接受的每一刻及接受的任一角度‘起作用’”[11]。因此,建筑文本的实体结构(可见结构)与虚拟结构(不可见结构)并非一一对应,建筑文本的“生产者与读者”在何时何地(一种境遇)“相会”具有极其不稳定性。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建筑文本的意义也不是表现形式的文化表情与审美的感觉,或者说能唤起形式文化表情与审美意义不是建筑设计的目的;建筑设计的意义更不是为了纯粹的居住。建筑意义只能是建筑关系的意义,并非建筑现象的关系,只有关系的意义才是建筑的永恒与实在。一切优良建筑的设施或功能,随着时间的消逝必将被新的优良设施或功能取代(或本身就老化而腐朽)。而建筑关系中的文化与审美精神,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中的东西不会消失或腐朽。当然,没有文化与审美精神的建筑之毁灭,关系也不复存在了。因此,随着单就有形式意味与审美特质上分析建筑意义是不够的,建筑石块、砖瓦、木头等建筑材料本身没有形式意味与审美特质。也就是说,建筑不是以材料要素为中心,而是以材料要素的构建,形成建筑关系为自己的意义。关系是形成意义的核心;没有建筑关系或缺少建筑关系,都不能形成建筑的完整意义体系。

不过,关系的设计,不能撇开文化与审美的“细部”或元素,也不能撇开主体人。诺伯格?舒尔茨看到了建筑关系中的建筑意向。但关系的抽象,在建筑里是一种现实的抽象,而不是主观的抽象;关系不是形而上的“在场”,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西方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结构”论没有从现实抽象关系,而是从理念中抽象关系。制约着建筑意义的,不仅有建筑自律,而且有建筑他律。也就是说制约建筑意义的东西是由建筑内部结构与建筑之外的某种法则构成的。从外部来说,主体的文化与情感是建筑设计的意义之源;从内部来说,建筑关系就是一切。

因此,可以说,建筑作为环境艺术,是人类对生存环境关系的发现与开拓;建筑,作为造型艺术,是人类对外在无机形式关系的彻底加工与改造;建筑,作为空间艺术,是人类对有机躯体空间关系的延长与扩大;建筑,作为设计艺术,是人类技术与科学关系的结晶;建筑,作为象征艺术,是人类对于外在形式关系的抽象;建筑,作为符号艺术,是人类对于外在形式的文化与审美情感化关系的表现;建筑,作为墙的艺术,是人类对于自然或心理关系的遮蔽与阻隔;建筑,作为关系的设计哲学,与人的需求、尺度、审美与意义是相关涉的。

建筑设计是人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基本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生理与安全的角度来说,建筑在驱寒保暖、遮风蔽雨上为人类提供保障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心理与意识的角度上,建筑在归属感、稳定感与自我感上为人

印度桑奇佛塔日本法隆寺仰光大金塔

类服务也是毋庸置疑的。

建筑设计的尺度有自然尺度、人文尺度与美的尺度等。建筑设计尺度就是一种美学指标。建筑艺术设计的美学指标首先是一种设计的审美高度。审美高度的根本性是指向性的、发展的与新异的。设计的指向性是受众者的审美意旨,时代与文化总在设计的指向中平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发展性是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在延展中的体现,艺术.生命总是在设计中获得生命;新异性是指向性与发展性的持久生存之维。其次、建筑艺术设计的美学指标是设计的审美标尺。审美标尺在文化、艺术、技术上测量着艺术设计的存在;在设计的质、量、态上评估着艺术设计的维度。文化就是艺术设计的第一把尺子,是艺术设计的“肌质 ”;艺术总是做着设计技术在文化上的平衡工作。艺术是对技术的缓冲与阻隔,美学指标就是使艺术与文化在技术设计中获得精神平衡。再者、艺术设计的美学指标是一种设计风格与意义。风格是设计的个性化诉求;意义是设计摆脱物质本身价值,获得一种象征意义与文化意义,而产品的风格与意义又是物质商品价值提升的基础。风格是产品设计的成熟标志,意义是产品设计价值诉求。没有格调就没有意义,格调中延展设计的意义,设计意义中丰富设计风格。最后、建筑艺术设计的美学指标是一种和谐性存在。在当下社会中,技术改革较快,市场的力量在社会中取得主导地位。文化和谐与审美日常化的心理适应的任务将美学推向前沿,担当起和谐艺术、和谐文化、和谐技术的中坚力量。没有完美的美学指标设计,也就没有完美的建筑艺术产品,也就没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当然,美学指标不是艺术设计的唯一诉求,那种纯美学体验是建筑设计所摒弃的。

建筑设计的审美范畴通常是表情审美(包括文化审美、艺术审美、科学工程审美与技术审美等)、意义审美(包括功能审美、生态审美等)。表情审美,不同于“表情美”;艺术审美,不同于“艺术美”;功能审美,不同于“功能美”;科学工程审美与技术审美等,也不同于“科技美”。“表情美”、“艺术美”、“功能美”、“科技美”等不能认为是建筑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表情”、“艺术”、“功能”、“科技”等不过是建筑语言的一种要素,这样的要素还能列举很多,甚至无数多。如,轮廓、色彩、质料、体量、形制、空间、构架、斗拱、平面、工程、式样、质地等等。如此之多的建筑语言势必引起建筑审美的混乱。其次,对于建筑的各种语言符号的审美是具有个体差异性。所谓“表情美”、“艺术美”、“功能美”、“科技美”相对于千差万别的审美个体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审美是主体性参与的活动,是感性的活动,并非是抽象的活动。诸如“表情美”、“艺术美”、“功能美”、“科技美”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假定有“美”的存在,而进行的审美活动。这不符合认识与审美事物的一般逻辑。

建筑的表情是对文化的抽象,建筑的意义是对历史与现实

的抽象。建筑艺术抽象,如同艺术抽象一样,是抽而有“象”,它不同于哲学或数学的纯粹抽象。其次,建筑意义抽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建筑的有益特征与优势功能,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它也不同于纯粹哲学为了说明事物的道理而进行的抽象。再次,建筑意义的抽象方法是运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把建筑的“象”浇灌到有形物质结构体上,而哲学抽象则是重逻辑、思辨、推理等手法,将普遍事理与规律提炼到无形意识结构体上。

三、建筑意义:公共关系、

公共精神及其政治信念与权力

当下,建筑意义的审美泛化与时代精神似乎很不一致,建筑形式的胡乱粉饰或干脆不粉饰严重背离美学的固有精神,即改善生存状态。建筑的意义不仅为艺术而存在(审美的层域是多方面的),它必须为公共关系提供多层面的服务。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在这一点上为我们提供了范式。

建筑意义的最高体现,应该是它对社会公共关系的介入所体现出来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具体体现于建筑伦理、建筑审美与建筑哲学之中。建筑伦理是建筑审美之基。建筑之“伦”,全在于建筑之“类”,它如同人之“类”。“人伦相处”是荀子对于类的规范。建筑之设计规范也应该在于“群分”或“类聚”。建筑之“类”是“和”的需要,而“和”是公共关系使然,也是公共精神的追求,也即公共关系的“和谐”,是建筑伦理的使命追求。因此,建筑存于“类”,求于“和”,依于“伦”。“类”,因“和”而具备差异性,它是建筑意义的活力;“和”归于“伦”,而具有建筑的公共审美关系与精神。建筑审美是建立在建筑关系之上的,没有建筑之伦理,谈建筑审美是没有基础的。但同时建筑审美形成之后,又能对建筑伦理给予“观照”与“凝视”。如建筑功利主义伦理、建筑权利主义伦理、建筑社会契约伦理、建筑公平原则伦理等建筑伦理观,在建筑审美的阳光下,其优势与阴影便能彰显。

建筑审美是建筑哲学之魂。没有建筑审美之魂的建筑哲学,算不得是科学哲学。一个公共建筑,如果失去审美之魂,那么其公共哲学是没有意义的哲学。那么,何谓“公共建筑”?它是指进行社会活动的非生产性建筑物,如办公楼、图书馆、学校、医院、剧院、体育馆、展览馆、车站等。

公共建筑是公共精神形象化的凝固体,它具有共有性、公用性、公众性、共同性等多层内蕴。但是,公共建筑的最根本性是其平凡性与普遍性。公共精神根植于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之中,以公共伦理理性为支撑。公共精神是公共建筑活的灵魂。民主(共享)、开放(服务)、公正(艺术)、自由(形象)是公共审美精神的应有指标。公共精神是不可见的,但事实上确实存在。它存在于建筑的意义之中。这种意义又在可见与不可见的相互关系中升华,因此建筑的意义如同绘画的意义。“绘画的意

义在于它从诸如颜料、色彩、形状及纹理这一系列关系中产生了一些可见的物体。不过看不见的联系并没有被忽略,它成了日常感知的不可视结构。更准确地说,它成了象征性的主题,包含有具体的可视存在。”[12]

在人类文明中,建筑无不被视为表现人类力量的无名纪念碑,特别是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如埃及金字塔、中世纪哥特教堂、印度佛塔、中国长城、日本法隆寺、罗马万神庙、仰光大金塔等,无不取决于统治者对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掌握和权力分配。这些建筑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表情与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反映了一个权力做出的政治或信仰的意识形态判断。

英国建筑设计评论家迪耶?萨迪奇(Sudjic.D.)在其《权利与建筑》(王晓刚、张秀芳 译,重庆出版社,2007)开篇中直问“我们为何而建?”强调建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在与(美)海伦?琼斯(Jones.H.)合著的《建筑与民主》(李白云、任永杰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集中探讨了国家议会与议会建筑之间的关系:与其说“议会建筑的外形折射出国家的传统与民主抱负,议会建筑的整体折射出国家看待自己的方式,它们以空间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希望自己被看待”,不如说建筑是国家政治信念与权利的表情。建筑的政治信念一般有与神同在,天人合一,统一、民主,强盛、至大,权力、至尊,传统、文化,文明、和睦,和谐、稳定,力量、速度等。

建筑的政治信念是通过权力来实现的,权利在建筑设计中所履行的职责是意义释放与形式结构、资本运动、生态重组等。“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其工作实践,渐渐开始懂得,任何一种人类行为,都一无例外地与‘权力’联系着。”[13]意识释放与形式结构,是主体设计的权力;资本运动是建筑商业的权力;生态重组是建筑景观的权力。权力具有双刃性。因而,建筑权力(抽象)系统中的文化权与审美权使建筑设计获得优势形式与优势意义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文化与审美本身。建筑入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外式建筑入侵他族是形成单势风格群的主要原因。本土建筑文化的消失或遗忘,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疲劳是建筑入侵的直接结果。

建筑权力,除了上文提到的抽象建筑权力以外,还有现实建筑权力,即城市或乡村政府的建筑管理或城市住房管理的权力。如城市权力政治系统(如建设部)和一些非权力系统(如建筑协会)。这些权力系统也是建筑设计或建筑意义的关涉对象,如建筑符号的霸权、建筑空间的霸权、建筑形式的选择偏好等,就是这些权力系统直接或间接影响或支配建筑意义的表现。建筑权力,是意识形态的政治化或群众化表现。德国设计师奥多笔下的亚琛大教堂,就是查理罗大帝政教合一的化身,它也是权利的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精华——圣索菲亚大教堂,表面上意欲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实际上是在夸大帝国的天赐权利。同样,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使的设计”的万神庙,建筑本身,就是罗马人权利与荣耀的展示。那和谐、稳定与庄严的建筑表情中,表达了罗马人庆祝亚克兴战役的愉快心情,是向当时的执政官向奥古斯大帝的崇敬之作。古希腊人,总是用建筑的方式表达权利的意识形态,单纯而明朗的帕提农神庙,其建筑意图就在于谱写希波战争后的胜利乐章。

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表层功能意义上,更在于它的深层关系意义上。建筑设计,尤其是建筑群落及其自身结构上,它就是优势关系的设计。它是沟通与和谐的保障,它是公共精神体验的平台。没有建筑关系的建筑群落或单个体是没有意义的空间,也是没有生存的权力。

四、结语

综述之,建筑意义,是建筑关系的意义。建筑关系是现实的,并非一定是现象的。诺伯格?舒尔茨先生的建筑现象为我们构建了“存在空间”中“现象”(意识)与“场所”(精神),为此,我们在建构“生活世界”(建筑)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建构世界关系,也是在建构现实的生活关系,包括公共关系、信念与精神。否则,如果我们躲进“意向”的“聚落”中,建筑的设计将成为子虚乌有的“海市蜃楼”。

注释:

[1][波兰]沙夫著.罗兰等译.语义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5页

[2]王方良.设计的意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页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版.2002.129页[4]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66页

[5]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6-77页[6][法]莱维?施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3页

[7][13][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58页、155页

[8][9][10]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页。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5页.29页.25页[11]罗兰?巴特.文本理论[M].罗伯特?杨.解读文本:后结构主义读者[M].转引自:[英]保罗?克罗塞著.钟国仕等译.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82页

[12][英]保罗?克罗塞.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M].钟国仕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86页

作者简介:潘天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专业博士

胡玉康,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国钦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海德名园景观规划设计 姓名:张天辰 班级:07级专科环艺一班 辅导老师:张扬

分析海德名园的景观规划 海德名园位于宜兴团氿湖南、北岸与东面(氿滨路沿线)的区域。该区就是目前宜兴最具景观与环境优势的区域。 海德名园所处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宜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离中心商业区仅1公里的距离。南有湖(团氿湖)北有山,自然环境宜人。 此方案区域发展前景巨大。作为宜兴城市与房地产发展的两大区域之一的团氿板块,既就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又就是当地消费者公认的高品质住宅区。而团氿板块所拥有的自然环境以及区位优势,就是其它区域无法比拟的。 并且此方案产品多样化,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以及此方案的景观设计结合了整个区域的景观设计,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

设计统一性。 此方案的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目标就是重视生活品质,创造具有诗意的环境空间,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经济成本的设计,来达到更好的经济与财务回报。并且提出杰出的理念设计配合商业市场运作,彰显出业主在同行业中的超前思维与领先地位。 设计者在研究了整个项目背景与设计目标、市场定位之后,提出以海马”与“花”融为一体,并通过圆形水纹的设计元素来衔接地块,对英式风格作出全新的诠释的设计理念。三者完美的结合,充分的体现了设计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展示了设计者以人为本,将自然的环境引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走向自然贴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全新的诠释英式风格,简化了古典的欧式风格,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强化了简约这一概念,让人既能欣赏到古典的风韵,又不乏现代的气息。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看法 自90年代迄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起飞,物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道德淡化:社会正义、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关怀被视作幼稚而弃。其中,中国的官僚腐败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在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受到行政权力约束的一方想方设法避免被约束,希望通过手中拥有的钱财等物质条件换取官员的权力,或者避免被其约束。而官员或百姓又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利益,于是权钱交易就有了可能性,但是这种交易无疑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官员触犯法律的时候也会受到某种制约,从而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逃过法律的制裁,有些官员怯于权力,恐于遭到报复,于是有了官官相护。久而久之,这种腐败作风深入人心,在百姓看来通过正当途径已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于是助长了这种权钱交易的风气。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在经过了200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统治之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很多好的道德,悉数被破坏,有些是被殖民者所剥夺,更多的是被这200年中频繁的改朝换代者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去掉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化,加入一些有利于自身统治需要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这一系列统治者们改造成一部分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不是以加强大众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约束为出发点的传统意义的道德。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长期都是人治政府,而非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口号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更何况即使是这个口号的推行者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法律的办法来办事,很多时候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怎么做,这种践踏法律的行为,那就别提在下面落实的时候法律能起到的作用了,各级政府或者其他有权阶级践踏法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我国现在这个阶段,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并不强,这更加加大了官员和商人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商人为达目的进行各种行贿,各种有权阶级利用权力换取金钱的行为,有时候一开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当其他立场不坚定的人看到这些人利用不义之财买了名车,买了别墅,发家致富之后,并没有收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裁,于是,其中立场不坚定的人自然就动摇了,自然也就以这些道德败坏,践踏法律的腐败分子靠拢。于是,这些那些有权阶层就像沙子流进了漏斗一样,越来越多的掉进了腐败这个无底深渊中。当很多很多的官,开始腐败之后,为了保全既得果实,各种腐败行为,各种腐败官员就开始权权相报,官官相护,从而成了一种更加难以被打破的利益共同体。 于是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官员的腐败问题不是偶然,而近乎是必然你的事情了。这是由于人性内在的固有需求和社会上道德和法律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所觉得的,谁叫中国的现状就是人治社会,权力能够超越法律呢? 所以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上,想要解除腐败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要弱化权利,限制权力的扩张,还权于民,重大问题要集体协商,民主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可否考虑如何切实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制约作用或各级工会组织的监督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可否考虑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民间组织,不纳入干部编制),赋予相应的监督制约权利。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利,必然会产生腐败!于此同时,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戒力度要大,绝对不能因为某人的权力滔天,就能够漠视法律。必须要做到有人贪腐,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因为这个贪污的人权力很大,法律就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就是触犯法律,也能够通过其权力搞定检察院,搞定法院,从而避开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要做到:一旦有人触犯,则必须无法逃脱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全在于惩罚的不可逃避性,若是法律的不可践踏性真正得到体现的话,很多的以权谋私的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很多人之所以以权谋私完全在于看到别人以权谋私没有被制裁从而跟风的。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人们真正的看重道德的时候,才会自觉去维护社会建设,然而这种方式又是漫长的,存在

关于跳槽,一篇很透彻的文章!很有用!

关于跳槽,一篇很透彻的文章!很有用! 不管现在的市场如何,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求职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求职,除了需要硬实力外,面试经验的不断积累也是关键要素。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来能找到工作,就是因为刚开始找工作时完全没有面试感觉,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准备和总结过,往往回答得不好,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点或全部。而通过一次次失败的面试,自己的经验也不断积累,感觉就出来了,所以之后也就找到工作了。当然,今天我主要不谈求职的技巧,我是看到了很多有工作的人也蠢蠢欲动地想跳槽。关于跳槽,本来就是人职业生涯中一件非常正常和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觉自己越跳越差。那么什么时候该跳,该如何跳呢?那么我想对于跳槽的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1.跳槽的关键点:保证行业的延续。

相信求职中的各位都知道,用人单位所谓的经验要求指的不是累计工作经验,而是相关工作经验。在我们感叹应届生缺乏经验工作难找的同时,我们理所当然应当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现实中有些人跳槽没有方向性,今天做销售觉得太苦想当行政,找到了行政工作让从端茶倒水做起又觉得没前途,然后又想去学个财务,等等。或者今天在机械制造业做觉得环境不好,然后跳槽到快消行业,做了不久又觉得产品不够高端,又进入IT行业,等等。总之,这样的跳槽法,最后肯定是一事无成,原地踏步。真正的跳槽不需要广博,而需要专一。如果一个人在三个行业里各做一年,再找工作,前两个行业的公司会觉得这个人已经有一两年没涉足这个行业了,不要。而第三个行业的公司觉得这个人其实也只有一年经验而且之前的经历完全不相关联。所以这样的跳槽不仅无法使自己得到飞速发展,薪资提升的幅度也很慢。因此,跳槽的关键就是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2.关于职业规划的制定。 既然前面说到了延续性很重要,那么就必须先说说定位,既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身处什么行业,当问起他们为何会从事这个行业或这样的工作时,很多人都会说,因为第一份工作做了这个,以后就往这个方向发展了。的确,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是比较随机的。比如进入服装工作做销售,三年后跳槽,肯定首选的行业还是这个行业(除了厌恶这个行业而跳槽的人),因为自己有“相关经验”。事实上,只要公司正规,应届生对于第一份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指定性,就像我第一份工作做了和专业完全无关的贸易工

普通话测试说话例文《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普通话测试说话例文《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当今社会上,现象万千,近期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一些当官的利用手中的权利贪污受贿。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经济建设遭到阻碍,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广西第一大案的犯罪嫌疑人李乘龙,从一个的副市长沦为阶下囚,据有关资料记载李乘龙24岁就当上地区团委副书记,39岁就当上县级市玉林市委书记,44岁当上地市级贵港副市长。可以说他是年轻有为,但是他并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人民办实事,而是干了一些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检察机关初步查明李乘龙涉嫌犯有以下罪行事实,在1991年1996年,李乘龙任中共广西玉林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涉嫌受贿400多万元,涉嫌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600多万元,累计涉嫌犯罪金额1000多万元,是建国以来广西个人涉嫌犯罪金额最大的一起,李乘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但他不是一名真正的好党员。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记得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而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李乘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没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是利用人们给予他们权利去办有损人们利益的事,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享乐为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向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讯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还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一名真正的好党员.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的利用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的利用 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方式。电磁波由发射天线向外辐射出去,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无线电波共有以下七种传播方式(附图为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示意图)。 (1)波导方式当电磁波频率为30kHz以下(波长为10km以上)时,大地犹如导体,而电离层的下层由于折射率为虚数,电磁波也不能进入,因此电磁波被限制在电离层的下层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空间内传输,称为波导传波方式; (2)地波方式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地波(或地表波),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稳定,受天气影响小; (3)天波方式射向天空经电离层折射后又折返回地面(还可经地面再反射回到天空)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天波可以传播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面,也可以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即可以实现多跳传播。 (4)空间波方式主要指直射波和反射波。电波在空间按直线传播,称为直射波。当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还会像光一样发生镜面反射,称为反射波。 (5)绕射方式由于地球表面是个弯曲的球面,因此电波传播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但无线电波也能同光的绕射传播现象一样,形成视距以外的传播。 (6)对流层散射方式地球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因其物理特性的不规则性或不连续性,会对无线电波起到散射作用。利用对流层散射作用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称为对流层散射方式。 (7)视距传播指点到点或地球到卫星之间的电波传播。 附表给出了从甚低频(VLF)至极高频(EHF)频段的电波传播方式、传播距离、可用带宽以及可能形成的干扰情况。

在确定无线电系统实际通信距离、覆盖范围和无线电干扰影响范围时,无线电传播损耗是一个关键参数。无线电通信系统若不进行科学的频率指配和严格的系统设计与场强预测,会使系统之间产生严重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为了保证无线电通信用户的通信质量,确保无线电波发射的业务覆盖服务区和电波传播的可靠程度,必须仔细地计算从接收天线到发射天线之间的传播损耗。理论上讲,在自由空间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大小与传播距离的平方及使用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关系,但是在确定无线电系统实际通信距离、覆盖范围和无线电干扰影响范围时,同时还要考虑在传播路径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如高空电离层影响,高山、湖泊、海洋、地面建筑、植被以及地球曲面的影响等,因而电波具有反射、绕射、散射和波导传播等传播方式。在研究电波传播特性时,通常以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这些传播损耗特性,即所谓的数学模型。无线电波传播模型通常是很复杂的,必须对不同的频段使用不同的电波传播模型,以预测电台覆盖和传播场强。下面简要地叙述几种传播方式(详细数学公式略)。 VLF(f< 30kHz) 频率低于30kHz的电波,传播损耗近似等于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即相当于电波在理想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中传播,不发生反射、折射、绕射和吸收现象,只存在因电磁能量扩散引起的传播损耗。在此频段内,电波在电离层与地球之间可以以波导方式沿地球表面进行传播。 LF(30kHz< f< 300kHz) 在这个频段内,有两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地波方式及电离层天波方式。天波信号幅度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这是由于电离层吸收和变化

就现象谈看法类面试题答题目技巧与注意事项

就现象谈看法类面试题答题目技巧与注意事项? 此类题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思辩性命题。引用的话表面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只不过角度不一样,回答此类问题的时要找准切入点。? 二、对政策、方针的理解。? 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类:①段子所反应的社会现象类。②对社会现象的直接认识。 一、思辩性问题的回答技巧:? 1、先理解题意。? 2、尽力找到着落点,找准切入点。? 3、把问题的两个方面分角度解释清楚。? 4、把问题的两方面统一起来。? 5、联系自身(忌胡乱联系)。?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答题思路:? 1、解释给出的话所反映的现象。? 2、辨证的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 3、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 4、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 5、找出解决办法。? 6、充满信心,提出希望。? 要领:社会现象(不可取,反对,谴责,客观存在,丑恶,严厉打击,愤慨)。 套路是:? 1、首先可能这个社会现象存在,判断是局部还是大局问题。大局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只是极少数,极其个别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本人更加有这样的义务。? 2、核心:分析现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进步,判断是好是坏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解决的办法:正确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现象的产生要得以解决并非短期内的事,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三、对政策方针的理解。? 答题思路:①指明政策方针的内容②阐明提出这个政策方针的背景③指出它的意义④指出实现的途径⑤联系自身!对于政策方针,每年都有不一样的热点,反正都是按照上面的套路回答 了解了这类题的解题规律之后,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有人说:“文凭不如水平,水平不如酒瓶,酒瓶不如摆平。”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回答时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这句话反映了在有些用人单位里掌管用人考核的官员存在的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现象。(2)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这种现象毕竟是局部现象,不是主流。(3)虽然这种现象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却不可小视,它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无法做到重才和用人尽其才,也使得一部分人能够钻空子走后门得到提拔,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家机关的话,会败坏我们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威望。(4)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5)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人才选拔的制度,对人才选拔的过程加强监督,从法律、制度、措施上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6)随着制度等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相信这种现象一定会得到根除,使得人才都有发挥才能的平台。当然,根除此类现象并非短期内的事,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

My View on Job-Hopping(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My View on Job-Hopping(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My View on Job-Hopping A lot of people like to do one job in their lives. They think people who change their jobs frequently are feckless. They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success is to stick to one job, for constant practice in a professional field helps make an expert. Bu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gue for changing their jobs, they argue that change means progress. They think if you are not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job, of course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place it with a more challenging and better paid one. Each change means further success. My view on job-hopping i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change your job if you have a better opportunity. 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许多人喜欢一生中做一件工作,他们认为经常换工作的人软弱无能,他们相信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坚持一项工作,因为在一个专业领域里不断的实践有助于专家的形成。 但是许多人赞成换工作,他们辩解说改变就意味着进步。他们认为如果你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你当然有权利换一项更富有挑战性而且收入更好的工作。每一次改变都意味着进一步的成功。 我对此的看法是:如果你有更好的机会,换一个工作是合乎情理的。 Is a Training Class or Family Teacher Necessary? 伍琴(七班) More and m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going to all kinds of training classes or having family teachers at the weekend.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viewpoints about it. On the one hand, some think that studying following the family teachers is better than self study. It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what you’ve learnt at school, but help you learn more useful things as well. On the other hand, some people who have the different opinion consider it a waste of time and money, for many training classes and family teachers are just working for money, you can not learn something really useful there, and thus lose the time of relaxing yourselves. In my opinion, as students, we should really know whether we need a training class or family teacher. First, make sure that you need them, and they would be helpful, then choose a reasonable one. Just remember, once you start and never give up.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衔接自然,用词准确,值得借鉴(赵守斌) Is a Training Class or Family Teacher Necessary? (14班王怡) More and m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going to all kinds of training classes or having family teachers at the weekend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viewpoints about it.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短波的天波传播衰减预测模型

短波的天波传播衰减预测模型 2010-12-09 14:36:31 来源:维库开发网 关键字:短波天波传播衰减预测模型ITU-R P.533-7 建立短波天波传播衰减预测的计算模型,为保障短波通信电路的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建立的方法主要依据ITU-R P.533-7。首先进行传播路径的判别,进而进行频率预测,最后建立传播衰减计算模型并与文献结果进行比对,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频率预测部分摒弃了ITU-R P.533-7中的全球预测方法,采用了对我国来说较为准确的亚大方法。 天波是指经电离层反射而传播的波,亦称电离层波。电离层是太阳辐射构成的,一年四季乃至每时每刻太阳照射的强弱都在变化,因此各地电离层的情况各有所异。电离层的电离条件不断变化,使通过天波传播的短波信道并不稳定,它实质上是一种时变的色散信道。短波信道的路径衰耗、时延散布、大气噪声和干扰等均随时间、地点、季节、昼夜以及频率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因此,在短波通信中,为了保障通信可靠性,有必要对每一个具体的通信电路进行天波频率及传播衰减的预测。本文就是在ITU-R P.533-7推荐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了短波天波传播衰减的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参考文献比对后进行了软件仿真实现。 1 天波传播路径的判别 短波天波主要靠电离层的反射进行远距离的传播,电离层是分层的,其范围大约从地球表面上空50 km处一直延伸到2 000 km左右,按照电子浓度的分布情况,电离层通常分3层,由下向上分别称为D层、E层和F层。白天,F层还可细分为F1层和F2层,F2层位于地面 上空220 km以上,对短波通信起主要作用。短波天波传播路径主要依靠E层及F2层的反射来确定。 在短波通信的收发点位置确定以后,依靠E层及F2层反射的最少跳数由式(1)确定。 2 传播路径上各反射点的频率预测 欲建立可靠的短波通信,不能在短波频段内任意选择一个频率。在给定距离和方向的路径上,在一定时间内短波通信只能用一个有限的频带,对于长时间的短波通信电路,通常需要几种频率以便在不同的时间内供选用。当考虑了最主要的影响天波传播的传播条件后,可

面试现象类题目解题技巧

综合分析现象类题目解答技巧 综合分析题是公务员面试必考题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笔试所考察的智商高低的延续考察,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动态,在不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结合经历考察更能体现考生的实践经历及总结能力,要求同学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 结合以往内蒙古省考面试的试题,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内蒙古在面试中基本只考一种题型,那就是综合分析题目,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类题目高度重视。综合分析题目主要分为现象类题目和观点类题目。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已经对观点类题目答题思路进行了详细讲解,故今天我们把行文重点放在现象类题目上。 现象类题目,顾名思义,就是让考生对于当下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往往有两大特征:其一,题干表述一件事实,大多为社会热点新闻;其二,设问方式通常为“请你谈谈看法”。 考生面对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往往面临以下问题:首先,部分考生对于某个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无话可说;其次,有些考生可能还能简单谈部分内容,但是条理性很差,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输出;最后,有些考生答题内容天马行空,看似天花乱坠,实则距离考官想听到的答案十万八千里,同样很难拿到高分。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回答就能抓住题目要点,打动考官,迅速锁定高分呢?曹老师送给大家一个“八字箴言”,那就是:扣题—分析—对策—升华。 具体来说,就是面对一道现象类题目,我们在答题逻辑上应该首先扣题。之所以把扣题放在第一步,就是要让考官明白,考生在谈论什么话题。人们在认识一件新事物时,逻辑顺序基本上都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扣题其实就是在完成思考三部曲中的第一步。扣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做“破本质法”,另外一种叫做“鹦鹉学舌法”。所谓“鹦鹉学舌法”就是考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将考题重新复述一遍。 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来具体掌握以下两种方法。 提问:最近李代沫吸毒问题在网上引起网友热议,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在扣题环节,当考生采用“破本质法”时,可以这样回答:最近网上热炒李代沫事件,我觉得它反映的实质内容就是:公众人物的自律问题。当考生采用“鹦鹉学舌法”时,可以这样回答:最近李代沫吸毒事件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它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扣题结束后,我们的答题进入到第二个环节,那就是分析。分析一般我们从三个角度予以切入:对于消极的现象,我们多分析一下问题出现的原因;对于积极的现象,我们多谈一下这类事情的好的影响;对于辩证的现象,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该现象的利

跳槽自我评价

跳槽自我评价 篇一:跳槽对个人发展的利弊 跳槽对个人发展的利弊 现在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呆在一家公司的情况已不多见,跳槽成了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件平常事。跳槽是要冒风险的,一次成功的跳槽可能使你的职业生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一次失败的跳槽也能让你“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最常见的跳槽原因可以分为发展式跳槽、挑战式跳槽、“钱”途式跳槽、选择式跳槽、感觉式跳槽、习惯式跳槽、创业式跳槽等。据调查数据显示: 29.2%的受访者因为“加薪”而跳槽 24.7%的受访者因为“升职” 37.6%的受访者因为“福利和事业归属感”而跳槽 在首选“福利和事业归属感”的人群中,“70后”所占比重最大,

占到了52%。相对于整个跳槽大队,70后占大部分,其次是80后,对此,我们跳槽对个人发展的利弊分析中首先建议的是,跳槽一定要做到“6思而后行”。即: 一思职业之道; 二思职业之德; 三思职业之能; 四思职业之机; 五思职业之地; 六思职业之和。 跳槽对个人发展的利弊之弊端分析 ①事业发展缺乏持续性,使自己找不到职业方向; ②让用人单位对你缺乏信任感;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上越来越没有发展空间; ④让家人没有安全感; ⑤表面上看你什么都干过,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一技之长。人

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杂家 跳槽对个人发展的利弊之利端分析 ①发展规划的战略转移; ②得到更好的薪酬待遇; ③受到其他赏识或找对上司; ④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是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⑤重头再来,重新规划,丰富个人知识结构 ⑥满足客观因素如家人、朋友、交通等的影响 不论是跳还是不跳,一定要清楚以下4点内容再做决定:①是不是随意改行,盲目跟潮; ②是不是不加分析,盲目听信; ③是不是意气用事,盲目跳槽; ④是不是急于求成,盲进忙出。 跳槽的注意事项 一、随意改行,盲目跟潮。

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正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从根本上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实质上体现了人们对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当前的突出任务之一。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

失。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

2跳波传播理论-ITU

ITU-R P.684-4 建议书 约150 kHz以下频率的场强预测 (ITU-R 225/3号研究课题) (1990-1994-2001-2003-2005)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 考虑到 a)有必要为工程技术人员规划约150 kHz以下频带的无线电业务提供指导; b)已研究出下述方法: —根据在16 kHz至大约1 000 kHz的频带内场强测量的统计分析,在约60 kHz以上频率要进行一次跳频处理; —根据地球和电离层的理论模型,使用从传播数据确定的电离层模型参数,对约60 kHz以下频率有一种波导模式的方法; —ITU-R P.1147建议书中描述了用于150-1 700 kHz频带的一种方法, 建议 1 当采用下述方法时,在如附件2讨论的某些区域内使用时要提醒在精度方面应特别注意。 1 引言 有两种方法可用于ELF、VLF和LF信号场强的理论计算。 应注意本建议中的信息包括超过150 kHz的f cos i的值。频率超过150 kHz时不建议使用该信息。ITU-R P.1147建议书中给出用于150 kHz以上频率的信息。 1.1跳频方法在给定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电磁能量路径中呈现的几何现象与HF情况是相同的。 该方法应在LF时使用,而在VLF使用时距离应小于1 000 km。该方法对沿确定的路径发生的无线电传输的处理要根据所研究的传播包含一跳或是多跳来确定是一次或多次电离层反射,对于地波也如此。总场由各路径场的矢量合成。从长波的角度考虑,必须考虑到由地球表面产生的衍射波,这在HF情况中并不发生。跳波方法在有倾斜入射、传播所发生的高度区域的量级等于或大于几个波长时是合理的。

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 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 学习中心名称 北航校本部 专 业名称 工商管理 学 生姓名 王安娜 指 导教师 刘兆龙 2015年 4月 20日 单位代码 10006 学号 12934200629 分类号 密级 秘密

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 王安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 Ⅱ、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目标: 在当今社会,跳槽现在十分严重,企业在不断的流失人才的同时,员工也有很多是很迷茫的跳槽,在同一个行业跳来跳去,最后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而现在对于企业来说,它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所在,只把原因归结为社会整体的普遍现象,并没有真正的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企业规章制度出现了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学会反省自身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员工跳槽的主要原因,企业困惑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方案。从而来帮助员工找到真正的就职方向,也帮助企业能很好的留住人才,找到书双方原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绪论,通过历年高校毕业生和就业的比率来分析现在企业的跳槽现状及影响;第二章节主要分析了企业员工的跳槽类型;第三章节主要针对员工跳槽的利弊进行分析;第四章节围绕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对策分析;第五章节详细的分析了国企人才流失的原因;第六章节围绕国企流失人才的后果进行分析,第七章节国企针对流失人才的对策有哪些方法,第八章节再次针对现在不同企业如何留住人才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说明,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从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企业员工跳槽的诸多因素。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 摘要 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 Abstract 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 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 目录 一、绪论 二、案例所选建筑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1)贝聿铭 2)隈研吾 四、第二章:案例分析 1)历史环境关系 2)法规控制 3)功能和指标要求 4)造型构思 5)空间效果 6)立面材料风格 7)细节设计 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 甚低频VLF 3-30KHz 超长波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 30-300KHz 长波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 0.3-3MHz 中波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 3-30MHz 短波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 甚高频VHF 30-300MHz 米波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 超高频UHF 0.3-3GHz 分米波1m-0.1m 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 特高频SHF 3-30GHz 厘米波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 ELF 极低频3~30Hz SLF 超低频30~300Hz ULF 特低频 300~3000Hz VLF 甚低频3~30kHz LF 低频30~300kHz 中波,长波 MF 中频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 AM广播 HF 高频 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 VHF 甚高频 30~300MHz 1~10m 米波FM广播 UHF 特高频 300~3000MHz 0.1~1m 分米波 SHF 超高频3~30GHz 1cm~10cm 厘米波 EHF 极高频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 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无线电波离开天线后,既在媒介质中传播,也沿各种媒介质的交界面(如地面)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它产生影响的因素却很多。 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主要特性如下: (1)直线传播均匀媒介质(如空气)中,电波沿直线传播。 (2)反射与折射电波由一种媒介质传导另一种媒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要发生变化。由第一种介质射向第二中介质,在分界面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射线返回第一种介质,叫做反射; 另一种现象是射线进入第二种介质,但方向发生了偏折,叫做折射。一般情况下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不一定等于折射角。反射和折射给测向准确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反射严重是,测向设备误指反射体,给干扰查找造成极大困难。 (3)绕射电波在传播途中,有力图绕过难以穿透的障碍物的能力。绕射能力的强弱与电波的频率有关,又和障碍物大小有关。频率越低的电波,绕射能力越弱;障碍物越大,绕射越困难。工作于80米(375MHZ)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是较强的,除陡峭高山(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外,一般丘陵均可逾越。2米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就很差了,一座楼房,或一个小山丘,都可能使信号难以绕过去。 (4)干涉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或其它物体的反射波在某处相遇时,测向收到的信号为两个电波合成后的信号,其信号强度有可能增强(两个信号跌叠加)也可能减弱(两个信号相互抵消)。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的结果,使得测向机在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强,而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弱,甚至收不到信号,给判断干扰信号距离造成错觉。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电波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不仅在传播途中能量要损耗,而且能量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小。反之,

就现象谈看法类面试题答题目技巧与注意事项

就现象谈看法类面试题答题目技巧与注意事项 此类题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思辩性命题。引用的话表面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只不过角度不一样,回答此类问题的时要找准切入点。 二、对政策、方针的理解。 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类:①段子所反应的社会现象类。②对社会现象的直接认识。 一、思辩性问题的回答技巧: 1、先理解题意。 2、尽力找到着落点,找准切入点。 3、把问题的两个方面分角度解释清楚。 4、把问题的两方面统一起来。 5、联系自身(忌胡乱联系)。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答题思路: 1、解释给出的话所反映的现象。 2、辨证的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 3、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 4、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 5、找出解决办法。 6、充满信心,提出希望。 要领:社会现象(不可取,反对,谴责,客观存在,丑恶,严厉打击,愤慨)。 套路是: 1、首先可能这个社会现象存在,判断是局部还是大局问题。大局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只是极少数,极其个别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本人更加有这样的义务。 2、核心:分析现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进步,判断是好是坏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解决的办法:正确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现象的产生要得以解决并非短期内的事,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三、对政策方针的理解。 答题思路:①指明政策方针的内容②阐明提出这个政策方针的背景③指出它的意义④指出实现的途径⑤联系自身!对于政策方针,每年都有不一样的热点,反正都是按照上面的套路回答 了解了这类题的解题规律之后,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有人说:“文凭不如水平,水平不如酒瓶,酒瓶不如摆平。”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回答时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这句话反映了在有些用人单位里掌管用人考核的官员存在的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现象。(2)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这种现象毕竟是局部现象,不是主流。(3)虽然这种现象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却不可小视,它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无法做到重才和用人尽其才,也使得一部分人能够钻空子走后门得到提拔,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家机关的话,会败坏我们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威望。(4)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5)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人才选拔的制度,对人才选拔的过程加强监督,从法律、制度、措施上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6)随着制度等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相信这种现象一定会得到根除,使得人才都有发挥才能的平台。当然,根除此类现象并非短期内的事,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