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黑孢块菌生态学研究

黑孢块菌生态学研究

黑孢块菌生态学研究
黑孢块菌生态学研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

生态学研究方法01

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学科特性化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学是运用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些相互关系会从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景观、全球等不同层次上对生物的和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各种影响。 因此,生态学是研究这些相互关系的产生方式、影响途径和作用后果有关规律的学科。二、研究层次及其学科 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上相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极其复杂性,它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性质分,生态学可概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体系。从研究对象的水平和层次来看,生态学可分为: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分辨率和空间尺度增加) 三、生态学的实验科学属性 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和技术设备有关。在传统的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直观描述,调查分析,数理统计,单项实验等)都很简单。设备也很简单。 因此,生态学被误认为是一门描述性的、近似于思维方法论的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生态学向经济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渗透,使人们感觉到生态学似乎越来越偏离自然科学,而向社会科学靠近了。 然而,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始终围绕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乃至资金流动)开展研究,就必然要与生物学实验、环境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打交道,就需要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获取实验数据来认识和回答各种种样的生态学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因此,总体上讲,生态学必然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天然实验室就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 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 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 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 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 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谈谈我国大气污染今后发展趋势,为什么? 2、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目前不同学者有那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3、温室效应有哪些严重后果,应采取哪些对策? 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5、谈谈酸雨对生态有何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酸雨? 6、谈谈治理大气污染应采取何种生态工程? 第九章思考题 1、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其后果如何,如何防治?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形成过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3、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治理措施上有何异同? 4、就你所章握的污染生态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对策。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摘要:生态风险评价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风险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阐述了有关生态风险评价的有关概念,探讨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在生态风险评价领域的研 究成果。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评价方法 Review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bstract: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it is in begin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basic concept of ERA, talked about the methods used in studies 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of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 引言 自工业革命之后, 随着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各种矿物质资源大量开采以及化学工业的繁荣,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损失、酸雨、栖息地破坏、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等,致使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抑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在环境评价方面也不断深化。风险评价开始于1980年代,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环 境生态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1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1.1 基本概念 风险通常指事故(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及其损失或损伤的度量。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 Agency)认为风险是由于物质暴露或环境胁迫所引起的人类健康或生态系统受到危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具体指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至于整个景观层次、地球生态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 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 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 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 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生态学研究进展

生态学研究进展 国际生态学研究的“三大”前沿领域 ○ 全球变化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一、 关于全球变化 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包括了气候(温度、降水)、大气、土壤,水环境及其污染物,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等的生态学过程及后果。 当前全球变化的研究特别注意一些对于全球变化驱动 因素的分析,即对能反映这些主导因素变异作用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构成的陆地样带的研究。 目前,有关样带的研究只是个别研究站点的单项因子的报告,还未见有区域性的综合成果。 围绕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先进科学技术和试验手段的介入使这些研究深入发展。

□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计划 □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计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于1986年组织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计划的,该计划共包括八个核心计划和两个技术支撑计划,即: □ 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 □ 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 □ 过去的全球变化计划(PAGES)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 □ 水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 □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 全球分析、解释和建模(GAIM) □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 ○ 数据信息系统(DIS) ○ 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

目标:描述和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关键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了解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2.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IHDP由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与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LAS)、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制订、组织和协调。 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仿效自然科学所特有的大规模合作精神,力求更好地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原因。 该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促进对人与整体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复杂动因的科学理解 和认识 ② 不断努力探索和预测全球环境的社会变化 ③ 确定大范围的社会战略及防止或减轻全球变化的不利影 响,或适应无法避免的变化 ④ 制定对付全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政策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景观生态学答案

+- 《景观生态学》作业题 P23 1、什么就是景观?如何理解景观得美学概念? 景观:景观就是景观生态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人类活动得场所,就是许多生态过程发生与发展得载体,正确理解与科学界定景观得概念,把握景观得基本特征,就是景观生态学不断发展得基础。 景观得美学概念:就就是从景观得外在形态特征方面对景观得认识,着重于从外部形态特征上去把握地域客体得整体属性,就是人类能够感知与认识,并能从中得到发展所需要得物质、能量、信息得空间实体,优美与谐得景观就是人类精神娱乐得源泉,也就是诗词、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领域伟大创造得源泉,就是以广义艺术与美学为目得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得对象。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要素与景观结构成分? 特征:1、景观就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就是具有一定自然与文化特征得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就是异质生态系统得镶嵌体4、景观就是人类活动与生存得基本空间景观要素:景观就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得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得、性质不同得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景观要素一般可根据其生态学或自然地理学性质分为不同得类型,如森林、草地、灌丛、河流、湖泊、农田、村庄、道路等。 景观结构成分:景观结构成分就是生态学性质与自然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得景观要素,就是对景观要素从空间结构得角度进行分析与考察时得重新划分。由于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得空间形态特征与分布特征对它们在景观中得作用有明显影响,与其她景观要素得相互作用也有差异,划分景观结构成分可以更好地分析、研究与理解景观得结构特征以及景观要素在景观中得地位与作用。 3、什么就是景观生态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就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得结构、功能与变化,以及景观得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得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4、国际景观生态学有哪些主要学术流派 1、欧洲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俄罗斯得景观地球化学研究 3、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研究 4、美国得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 5、中国得景观生态建设 5、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有哪些特色与优势? 我国在生态农业、大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农业、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经济、土地荒漠化控制、土地承载力、植被潜在生产力等方面得研究工作有雄厚得基础,特别就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得东部地区,人工景观与人类经营得景观占绝对优势。在城郊与农业景观生态研究、林区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湿地景观生态研究、林农复合经营或农用林业研究、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P43 6、耗散结构与理论得核心思想就是什么? 在任何系统中,系统得总熵(系统无序程度得量度)由两部分组成,一就是由系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人类本身的健康状况都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密切相关。人们也更加意识到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会对环境的状态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如果因为人类的行为引起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十分关心环境质量状况如何,以及人们的行为将会引起环境质量怎样的变化。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当代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质量评价学。同时,环境质量评价又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措施。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⒈环境质量(environment quality)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和基本概念。正确理解环境质量一词的概念并赋以科学的定义,必须从分析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因为环境是一个系统,环境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外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状态。目前,我们有很多方法和手段能够对环境的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因此,对环境质量一词的定义应该是: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环境状态表示的环境质量也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2.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例如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覆盖率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和地表水的品质恶化等。在这些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开始感到了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的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环境质量的价值。所谓环境质量评价,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评价环境质量的本身,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进行评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质量评价所探讨的是环境质量的社会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3.目的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较全面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找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象;(3)为制定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5)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4.分类环境质量评价有下述类型: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地的、区域的(如城市的)、海洋的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质量评价、水质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就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就诸要素综合进行评价,称为综合质量评价。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按参数选择,有卫生学参数、生态学参数、地球化学参数、污染物参数、经济学参数、美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等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评价分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其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对评价所需资料的要求、评价精度、评价时效等均不相同。所以,在做某一项具体的评价时,首先正确的确定评价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5.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就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浅括。任何科学研究都包括两个层面,即如何思考和如何做。生态学研究需要先对自然界或实验室中的生态现象进行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再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综合,然后用数学模型找出生态学规律。最后本文就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学,研究方法,展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y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on ecology. Any researches include two factors that are how to think and how to do. When studying ecology, we need to observe and record ecological phenomena, then analysis the data .Finally, us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find the law of ecology.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e prospect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research . Key words: Ecology, Methodology , Prospect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科学研究都包括四个环节,首先根据已有理论,提出科学问题。然和通过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收集数据,通过归纳法予以系统分析。再根据研究结果,演绎新的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判断这一过程成功与否。从50年代开始,生态学研究方法一方面趋向专门化,针对不同对象和问题,设计了各种专用的方法技术;另一方面是强调系统化,表现是为各类生物系统制定出生态综合方法程序。生态学研究的专门化与系统化同时并进,彼此汇合,是学科方法体系日趋成熟的标志。下面就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阐述。 一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 1 基本逻辑:归纳与演绎 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或然关系(即非确定性的相互关系)的推论过程。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到归纳法,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Francis Bacon是归纳逻辑的奠基人的《新工具论》(1620)。他提倡通过归纳事实,产生低级的理论,再由低级的理论上升到高级的理论,最后形成公理,从而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他的逻辑方法是对中世纪欧洲神学欺人自欺的演绎逻辑的反动,并且是近代实验科学的方法论。归纳法在现代数学中的代表是概率统计。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是超

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摘要:红树林湿地,因其固有的一些特性,能够净化来自潮汐、河水、地表径流所携带的重金属污染物。近年来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重点对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分布,迁移与释放以及其对红金属污染的净化机制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对不同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介绍。最后,对今后红树林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净化机制;污染评价 随着人口膨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再加上飞速发展的海洋船泊运输业、农业和渔业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这样就会给环境带来沉重的生态恢复的压力[1]。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物,因不能被生物降解、残留时间长,而且通过食物链富集等特性,受到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和土壤日益受到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的重视。传统的重金属处理方法,如物理、化学方法,都存在价格昂贵、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由于植物除重金属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无副作用等特点,得到迅猛发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湿地中生长的红树林植物群落了。红树林湿地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重要的植被类型,对维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这重要的作用。现在将红树林湿地作为废物,污水处理厂已引起关注[2]。 1 在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 1.1 在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迁移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各国对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重视,有关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及其与沉积物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开展. 从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几种主要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大体上表现为:Mn> Zn> Cu、Pb> Ni> Cd[3]。 植物吸收重金属取决于环境中重金属的种类、数量以及植物的种类和特性。在红树林群落里,不同的物种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也不相同。植物对不同的

昆虫生态学-题库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对生物学单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子总和。生物学单位包括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环境中作用于生物学单位的任何条件均称为生态因子。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同一物种的集合。种群是物种的遗传学单位和存在形式。 生物群落bio-community: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或者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物钟: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温度积累)。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完成某个阶段所需要的温度积累(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记载的描述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生殖率以及死亡原因的表格。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 m。空间分布型:种群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散布状况。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位:在生活小区中能够被某种生物利用的最小的生境单位叫生态位。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两个相似种的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是每个种发展成为占有某些特别食物,并具有不同于它的竞争者的特有的生活方式。 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K-对策: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其进化方向是增强种间或种内竞争能力。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r-对策:种群数量很不稳定,其进化方向是通过提高种群的增殖率快速恢复种群的平衡。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优势种。 顶级群落:经过演替达到的稳定成熟的群落。 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的、生物之间因取食与被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之间的交界地区(过渡带)称为群落交错区。 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群落过渡带)物种数及其个体数增多的现象称为边际效应。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