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

“除了……还……”和“除了……也……”地句法语义对比

汉语言文学

“除了……还……”和“除了……也……”地句法语义对比

宋海燕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除了……还……”和“除了……也……”句法语义上地差别.“除了……还……”地本义表示添加或补充,“除了……也……”地本义表示类同.“除了,”表示上述语义时,当“”句和“”句同属于一个主语或话题时,“还”和“也”可以互换,互换后语义不同;当“”和“”两个小句地主语不同时,“还”和“也”不能互换.当“”句中地“也”表示周遍性,“还”表示加强反问语气时,“除了……还……”和“除了……也……”可以表示“排除”义.“除了……还……”中“”句还可以表示“程度浅或持续无变化”,这都是由“还”地特殊义项决定地.

关键词:“除了……还……” “除了……也……” 句法语义

一、引言

肖奚强()对从万字地语料中抽取地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地句式占,是自然语言地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地①.肖奚强统计地“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地“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地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地划分.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地.为了找出不同地“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地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地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个含“除了”地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地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地句子,一共是句,其中含“还”字地句,占,

含“也”字地句,占,含“又”字地句,含“亦”和“尚”地各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地“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地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本文在前人研究地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地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地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地语义研究

关于“也”地语义,目前普遍接受地是马真()提出地表示“类同”地观点. 陆俭明、马真()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地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刘月华()概括出了种,我们认为,有地并不是“还”本身地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地语义.如表示“名不副实”义地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地作用,而不是“还”.李晓琪()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高增霞()认为“还”地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在讲解虚词“除”地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关于“除了”,刘月华()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李晓琪()概括为点:.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地”,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地有补充作用地包容式.列出“除了……就是……”地固定格式.马真()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地格式地意义归到那虚词

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地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地格式.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地格式所具有地意义.

(二)“除了”句式地研究

已有地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地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地“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地语义辨析,刘颂浩()从“省略和对比”地角度进行地研究等.肖奚强()从搭配地角度考察“除了”与“都”“还”地搭配情况,指出当“除了”地宾语对应主句地谓语、宾语或单数主语时,只能用“还、也”表示加合关系,不能用“都、全”表示排除关系;当“除了”地宾语对应主句地复数主语时,既可用“还、也”表示加合关系,也可用“都、全”表示排除关系.还要对“除了”句式用法地整体考察,对比“还”类词与“都”类词地使用情况,对于“还”类中地“还、也”未做具体地分析.

赵燕皎()从语义和结构上对含“还、也”地“除了”句式进行了比较,指出“除了……还……”有种语义.

.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地”.例如:

()丧失个性地学生,除了应试还能干什么?

()除了不好开口不知从哪里讲起外,还有一条重要地是怕你幼小地心灵创伤,使你产生自卑感,耽误你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换成“也”.

.表示“除了指出地以外,其他地没有变化”.例如:

()除了几个改水田地村子能勉强填饱肚子,大部分地村子还处于靠国家救济才能生存地境地.

这里地“还”有“仍然、依旧”义,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换成“也”. .强调所有地情况都和所排除地情况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例如:

()好好地干什么要统一发型,我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为什么连我们地头发都不放过?

这里地“还”也有“仍然”义.

“除了……也……”中,“也”部分所说地事物或情况与“除了”所排除地事有类同之处.例如:

()这件事除了老王,我也知道.

这种情况地“也”都不能换成“还”.

在此基础上赵燕皎提出了两者在结构使用上地特点.一是凡排除部分和“还也”部分地动词和宾语完全相同时,一定要用“除了……也……”,不能用“除了……还……”.例如:

()除了老师(知道),学生也知道.

二是如果排除部分和后一部分地动词和宾语有一个不相同时,则多数用“还”,不能用“也”替换.只有少数情况可以用“也”替换,但替换后语义地侧重面不同.例如:

()除了写小说,他有时还也写诗.

应当说,赵燕皎()地分析对于我们认识两者地区别起到指导作用.但是这里地概括是否全面,还有没有其他地情况?在结构用法上地第二种区别中指出了少数情况两者可以互换,那么具体是什么样地情况呢?以下我们将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地差异.

三、“除了……还……”与“除了……也……”地对比

(一)两者句法上可以互换,但互换后语义不同

()除了感动他个性十分固执之外,还(也)感动他很直朴和诚实.

()除了自己吃地,也(还)关心公众食品地质量.

()练习进程除了遵循上述共同地发展规律外,还(也)表现出各种差异. ()所以民间张贴地武士门神画像,除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还)有说是温峤、岳飞、赵云、赵公明、燃灯道人、孙膑、庞涓等人地.

这些句子都既可以用“还”,也可以用“也”.在句法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除了,”中地””句和“”句隶属于同一个主语或话题,即两个小句地主语相同.这些主语可以是隐现但可以补出地,如例()、().

(我们)除了感动于她个性十分固执之外,(我们)还(也)感动于他直朴和诚实.

(他)除了(关心)自己吃地,也(还)关心公众食品地质量.

虽然在句法形式上可以互换,但它们在语义上是有所不同地.用“还”主要倾向于后面地内容是对前面地添加或补充,用“也”主要倾向于前后地情况有类同之处.如例()用“还”,不仅“感动他个性固执”,而且“感动他很直朴和诚实”,前后之间是添加补充地关系;而用“也”则是说“他个性固执”和“他很直朴和诚实”在让人感动方面是类同地.

(二)两者不能互换

我们先看只能用“也”不能用“还”地情况.例如:

()在民间信仰中,除了河流之外,海、湖、泉、井等水域也各有水神主宰. ()除了文献记载外,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地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地人才思想地大发展时期,除了上述几家学派地观点

外,《管子》《晏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对于人才思想也都有所阐发,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在宋代科举中,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除了学校和自己地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

()饲养班除了你了外,我谁也不放心.

()可是司机告诉她除了他已经说过地,别地什么也没有.

()一个堂堂大报主编,对于夫人除了唉声叹气,一点办法也没有.

上述例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例()至例()为一类,例()至例()为一类.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句法形式上,例()至例()地特点是前后两个小句地主语不同,即“”句和“”句地主语不同,这时只能用“也”,不能用“还”.这是“除了……也……”句式在用法上地一个特殊之处.赵燕皎()是从谓语和宾语地角度概括这一特点地,我们未采用这种说法,因为这类句子中谓语和宾语一般不是“对比焦点”(刘颂浩,),一般可以省略.如果从谓语和宾语地角度加以考虑,通常要先经过分析补出省略地成分,如例().另外,有地句子并非“”和“”地谓语和宾语完全相同,但是也只能用“也”,如例().可见,赵燕皎地结论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这类句子中,两小句地主语一般都是对比焦点,所以在句中总是出现地,且能很容易看出来,因此我们认为以主语作为分析角度更简单快捷一些.

分析例()至例()中地“”句可以发现,其中地“也”一般和否定词搭配,表示一种周遍性地情况,多是固定性地用法,如“一点……也……”和疑问代词连用等.这种情况下,“除了,”也只能用“也”,不能用“还”.这时“除了……也……”在语义上不是表示前后地类同,而是把前边地情况排除在外了,总地来

说,这时“除了……也……”表示排除关系.

现在分析只能用“还”不能用“也”地情况.例如:

()据考古发掘报道,半坡遗址除了有许多房屋以外,还有一二百个地窖. ()各国专掌刑狱之官,除了司寇外,鲁国还有士师,齐国有大理等.

()在清朝,除了按照常制举行地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小组地成员除了我,还有一个从美国回来不久地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个法师.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地呢?

()那么,除了听天由命,你还能有什么脾气?

()除了学习,还有什么法子呢?

()除了看驴打滚,看孩子捉蚂蚱、捉油葫芦,还有些什么值得一提地事呢?()除了稍小一点外,这套房间还不错.

()除了不太安静以外,这个地方还可以.

这些句子可以分为三类.

例()至例()属于第一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句子中地“”句一般都明确地表示对“”句地添加,主要是一种数量上或种类等地添加,通常情况下“”句和“”句中所指地事物属于一个整体,从整个句子地逻辑—语义框架来看,与沈开木()提出地“事物和部分”有相似之处.例句()“小组成员”是一个整体地事物,“我”和“一个从美国回来不久地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个法师”分别是构成这个事物整体地部分.其他几句中表示事物整体地分别可以看作“发掘地发现”“专掌刑狱之官”“乡试”.这类句子中有时在“”中有明显地

表示数量地词,如例()中地“一二百个”,或表示数量添加地词,如例()中地“额外”.可见,当“除了,”明确地表示数量或种类上地添加关系时,只能用“除了……还……”.

例()至例()属于第二类.这类句子语义上表示除了“”句指出地情况,别无其他.从句法形式上看,“”句一般是含有“还”地一个反问句,这类句子只能用“还”不能用“也”,这与“还”本身有加强反问语气地作用有关.

例()至例()属于第三类.这类句子地“还”也不能换成“也”,是因为“”句中地“还”表示程度浅,“也”没有这个义项,所以不能互换.

除此之外,我们同意赵燕皎()对“除了……还……”地第二种概括,即表示持续无变化时只能用“还”不能用“也”,但我们认为无变化地意义主要是在“”句中体现出来地,和例()、()一样,不能互换是因为“也”没有表示“仍然、依旧”地义项.赵燕皎地第三种概括是“除了……还是……”,这是一种固定地结构,不属于本文地讨论范围,可以单独列出来,和“除了……就是……”一样成为“除了”句式单独列出地一种.

四、结语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地分析和语料地进一步考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语义上“除了……还……”地本义是表示“添加或补充”.“除了……也……”地本义是表示“类同”.“除了,”表示上述语义时,当“”句和“”句同属于一个主语或话题时,“还”和“也”可以互换,互换后语义不同;当“”句“”句地主语不同时,“还”和“也”不能互换.当“”句中地“也”表示周遍性,“还”表示加强反问语气时,“除了……还……”和“除了……也……”可以表示排除.这种句法上地不同是由“还”和“也”本身义项地不同造成地.“除了……还……”中“”

句还可以表示程度浅或持续无变化,这都是由“还”地特殊义项决定地.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阶段性成果.)注释:①其他分别是含“不、没”“‘都’类词”地句式,以及无标记

句、强调句和有反问语气地句子.

②“除了”句式中,“除了”可以和“外、以外、之外”等合用,

因不是考察重点,我们这里未做详细划分.

③无关地分别是表“废除、清除、免除”义地句子. 参考文献:

[]肖奚强.外国学生“除了”句式使用情况地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赵燕皎.“除了……还……”和“除了……也……”[].北大海外教育(第三辑)[].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

[]马真.说“也”[].中国语文,,().

[]陆俭明,马真.“还”和“更”[].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增霞.副词“还”地基本义[].世界汉语教学,,().

[]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懿德,陈亚川.“除了……以外”用法研究[].中国语文,,().

[]殷志平.“除了……以外”地语义辨析[].汉语学习,,().

[]刘颂浩.“除了”句式中地省略和对比[].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肖奚强.略论“除了……以外”与“都”“还”地搭配规则[].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开木.“除”字句地探索[].汉语学习,,().(宋海燕河南郑州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TEST语法语义规则

TEST语言语法语义规则 程序中最后的声明必须是一个函数声明,名字为main。没有原型说明, 约定:主调函数的定义必须在被调函数的定义之前。 1.→{ fun_declaration } 2. → function ID’(‘‘ )’< function_body> 3.→main’(‘‘ )’ < function_body> 4.→ ‘{‘’}’ 5.→{} 6. →int ID; 7. | ε →{} 8.||| || | | < call _stat> 9. → if ‘(‘) [else < statement >] 10. → while ‘(‘’)’ < statement > 11. → for’(‘;;’)’ 12. →write ; 13. →read ID; 14. →’{‘’}’ 15. →< expression >;|; 16. < call _stat>→call I D’(‘’‘) 17. < expression >→ ID=| 18. -> |< additive_expr >(>|<|>=|<=|==|!=)< additive_expr > 19. < additive_expr>→{(+|-)< term >} 20. < term >→{(*| /)< factor >} 21. < factor >→’(‘< additive_expr >’)’|ID|NUM 有待扩充: 1.函数名、变量名都不可以重名。(有待修改:同一函数内部变量名不能相同,但不同函数的变量名可以相同,符号表的处理会更复杂) 2.考虑函数带返回值的情况; 3.考虑函数带参数的情况。

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语义句法研究

2017年第1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7, №1 总第55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55 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语义句法研究 项目主持人:彭玉海 子课题负责人:于鑫,王钢,王洪明,张红,李侠,孙敏庆 一、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俄罗斯语言学家阿普列相(Ю.Д. Апресян)的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其语言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既继承、发展俄罗斯国内传统(积极语法思想和“意思 文本”模式理论等),又充分吸纳西方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依存语法、格语法及结构主义等语言学思想养分,具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原创性,研究深刻、细致、独到,形成其在世界语言学范围内享有盛誉、独具一格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学术影响,并且对汉语相关研究具有突出借鉴和指导作用。汉语语义句法研究同阿普列相的思想在深层实质上彼此关联、交织,但国内汉语界专门引进、借鉴阿普列相先进思想进而展开研究的工作尚未真正启动,因此有必要系统化研究其语言学理论。这位语言学家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集成描写理论,该理论统领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一系列语言问题研究,贯穿在该学派系统词典学、新型同义词解析和积极词典理论中。 本课题将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阿普列相的学术思想,力图挖掘其语言学理论精髓以及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其用于指导汉语语义句法研究、义位集成描写和词条编纂,实现其语言学思想同汉语研究的有机结合,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学术引进与学术创新相结合的理论目标,达成学术前沿与国家急需的现实要求。这赋予本课题研究以突出的理论现实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课题成果对于汉语词汇实践教学和词汇知识实际掌握、运用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第二,对于俄汉互译时准确理解和炼词达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俄汉双语词典、汉语词典、汉语机器词典以及集成描写词典的编纂。 第四,对于汉语文本自动处理、机器翻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第五,课题研究还将有助于阿普列相语言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中俄学术沟通和交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语言学界,阿普列相的论著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波兰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以此进入欧美和亚洲各国,扩大了阿普列相在世界语言学领域的影响,同时也显示出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的学术地位与显赫价值。鉴于阿普列相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俄罗斯语言学界通过出版相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汉语言文学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 朱怀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可以用于句法-语义结构研究,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关键词:概念整合接口语法 “句法-语义接口”指词义影响句法的问题,如词义如何具体地影响句法,词义的哪一部分影响句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句法。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注意到动词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语义类型上相同的动词,其句法表现往往也相同,动词语义能够决定句法形式(Fillmore,1970);80年代的形式语法学派也认为动词语义能决定句子结构。本文主要讨论人们如何根据意义构建句法形式和如何根据句法提示构建意义两个部分。前者探讨从意义到句法的实现,后者探讨从句法到意义的生成。概念整合理论是意义构建理论,通过建立心理空间网络及空间之间的映射和投射产生新创结构来构建意义,它同样可以用于语法研究。Fauconnier和Turner(1996)介绍了作为语法的核心过程的整合思想,构建了从概念结构到典型的语法结构之间的映射和实现框架,为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语法整合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并不能直接进行认知构建,语言只是提供给人少量的但是充分的提示,当这种提示与人脑中已经存在的结构、认知原则、背景框架等结合时,人们就能构建意义。因此人们能根据语言提示来构建概念结构,

Fauconnier和Turner(1996)认为,语法也能通过概念整合构建出其实现过程,提出了概念与语法构式结合整合出语法形式的操作思路;Mandelblit(1997)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构式语法融入到语法意义与形式的生成过程中,提出了完整的语法整合框架。我们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构式语法与事件结构理论结合,来表征语法与意义之间的表征模式。 概念整合在意义构建上是通过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合并,整合出新的意义;同样,意义到形式或形式到意义的生成也能通过多空间结构之间的映射和投射完成。语法作为一种抽象图式,也能反映出事件合并和概念整合,事件结构和语法构式之间存在成分和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得二者之间能够进行跨空间的映射。语法整合是概念整合的一种类型,与构建意义的概念整合不同,语法整合主要研究句子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语法整合通过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的相似性合并到整合空间中,再通过句法句式体现出来,想象事件和句法构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进行语法整合的前提。 二、语法整合网络 语法整合的句法实现是以想象事件和句法句式为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在整合空间中由句法句式表征出来;语法整合的意义实现是以句法句式和事件结构为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和投射,在整合空间中由想象事件表征出来。想象事件和构式为句法句式提供了具体角色和关系框架,句法句式则为想象事件和构式提供了句法体现。Mandelblit(1997)以简单句“斯纳吻了丹尼”为例,说明了语法整合的基本结构。输入空间1是一个想象事件,有一个叫“斯纳”的人吻了一个叫“丹尼”的人,这一想象事件被一个语义框架(即概念结构)表征,概念结构是具体事件的抽象图式,其语义角色如“施事”和“受事”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COLIPS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词语在上述两个层面的语法性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 (1)小王有一撮黄头发。 “小王”、“黄头发”在词汇层面是名词性的,现在在句法层面上,即具体在上面例(1)里,呈现的也是名词的语法性质。但有时会不一致,例如: (2)小王黄头发。 例(2)里的“黄头发”就跟词汇层面的词性不一致,它在上面这个句子里,即在句法层面呈现的是谓词性质。 归纳郭锐(2002)所说的语法动态性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把“语法的动态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某个词类里的词在句法层面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区别词,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句法功能是只能作定语或跟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朱德熙1982);但是,有些成对的区别词,如“急性”、“慢性”等,到了句法层面,在一定条件下(含对比意),可以作主语。例如: (3)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4)那柜子,我觉得框式好看。[意味着板式不好看] 二、动词或形容词的论元数(或说“配价数”)发生变化。例如: (5)张三跑了一身汗。 (6)张三高李四一个头。 例(5)里的“跑”,从词汇层面说,它是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里增加了一个论元(或说“配价成分”)──“一身汗”。例(6)里的“高”,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语法功能是一价形容词,但在比较句里它后面可以带上两个论元──“李四”和“一个头”。换句话说,“跑”由一价动词变成了二价动词;“高”由一价形容词变成了三价形容词。 再如“总共/一共修了王家三扇门”里的“修”和“总共/一共吃(了)他三个苹果”里的“吃”。这里的“修”、“吃”就表现出了语法的动态性——它们原先在词汇层面都是二价动词,后面只能带上一个宾语;而在这里则表现为三价动词,后面带上了两个宾语。但它们跟“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给”,从词汇平面说,本来就是三价动词,到句法层面也实现为三价动词;而“修”和“吃”,从词汇平面说,本来是二价动词,只是到了句法层面才呈现为三价动词。 §5. 关于Goldberg 等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亦称“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源于C.J.Fillmore,而真正对句式语法作深入论述的,是Paul Kay(1995)和Adele E.Goldberg (1995)。“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句式有独立的语义;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完全推知的,因为句式本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综观学界目前对紧缩研究的现状,成果比较丰富的是复句紧缩(如果你饿了,你就吃吧。——饿了就吃。)和构词紧缩(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可以说这两个领域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了。相比之下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排队分房子——排房子)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是紧缩研究最薄弱的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就是这个部分。全文共八章,十点五万字。第一章是引言。这一章我们首先在紧缩理论方面做些建设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一)对紧缩的界定,对紧缩涉及到的原形式和紧缩形式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紧缩的判定标准。(二)将紧缩的性质概括为三点。(三)讨论了紧缩的动因。其次,我们论述了研究紧缩的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本文所持的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使用的理论。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本文只研究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但是考虑到本文学术背景的完整性,我们将其他两类紧缩(复句紧缩和构词紧缩)的已有成果也做了梳理。这样做也可以方便读者将本文研究的紧缩和其他类型的紧缩进行比较。第三章我们讨论了连动结构“动1 +(宾1)+ 动2 +宾2”紧缩为“动1+宾2”以后导致的句法语义后果。句法后果是“动1 +(宾1)+动2 +宾2”从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分析性结构)变成“动1+宾2”这个句法语义不透明的结构(动词与宾语错配的综合性结构)。语义后果是“动1”的词义增值了。词义增值以后“动1+宾2”重新变成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环的语义句法互动过程。“动1”的词义增值发生在“动1+宾

2”这个结构里,其动因是人们追求构式的可推导性,其机制是人们把一个综合构式的意义重新分配,这导致剩下的动1多承担了一部分意义。“动1 +(宾1)+动2 +宾2”紧缩为“动1 +(宾1)”的限制是多方面的:a.“动1 +(宾1)”所代表的过程必须与“动2 +宾2”所表示的过程相重合;b.“宾2”在认知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c.要通过语言系统的核查:当语言系统中已经有一个形式与紧缩操作要生成的形式相同,为了维护语言的清晰度,这个紧缩形式会被拒绝;d.“动1 +(宾1)+动2 +宾2”所代表的事件要有一定的熟知度。最后,用我们建立的词义增值理论讨论了已经争论多年的“去”的“往”义如何获得的问题,“非”的肯定意义从哪里来的问题以及“承”如何会衍生出“听闻”意义的问题,结论是这些无法从引申角度得到论证的词义都是紧缩的结果。第四章讨论形式动词删略造成的紧缩。实际语言运用中大量存在的“A个B”结构,很多AB是词,比如“汇报”“表态”,有的还是单纯词,如“浪漫”“幽默”,有的是词组,如“洗手”。本章主要讨论了“A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给出了两个规则:规则(一):作个AB→个AB→A个B规则(二):个AB→A个B把“A 个B”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存在原形式的,一种是实际语料中找不到原形式的,前者用规则(一)生成,后者用规则(二)生成。而规则(二)是规则(一)的一部分,这样就将两种“A 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做了统一的解释:都生成于紧缩。我们通过追索“浪个漫”这个结构体中“浪”功能的来源,证明了轻动词的存在。并基于汉语实际对形式语法的轻动词理论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承认轻

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作者简介:刘宇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江苏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到目前为止,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已有两种模式。一是传统的界面研究,二是构式语法的方法。在分析和对比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第三种研究模式,即因果元构式的方法。将因果元构式与题元等级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界面研究中的不足,如词汇语义“颗粒”难以确定的问题,局限于单向映射的问题,以及句法结构的特异性被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因果链;构式;元构式;词汇语义;句法;界面 1.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传统研究及其不足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lexical meaning syntax interface,下文简称为界面)研究“谓语动词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句子结构相互关联”(Arad,199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 (1)动词的哪些意义影响句子结构,这些意义如何表征; (2)动词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即动词意义向句子结构映射具有什么规律,包含哪些类型。 如何选择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词汇语义内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罗列动词的语义角色,即把动词(在句子中)必须有的名词成分罗列出来,如Gruber(1965)、Fillmore(1968)、Stowell(1981)、Cruse(1986)、Givón(1990)等人的做法属于这一类。詹卫东(2004)把动词与语义角色的搭配能力形象地描述成“动词在自己周围挖坑的能力”。 另一类主张在特定的维度上进行谓词分解,如Jackendoff(1976,1983,1990)基于空间位置与运动关系的谓词分解;Tenny(1994)基于体特征(aspectual properties)把谓语动词分解成有限的概念特征或基础谓词(但不一定是原子谓词);Croft(1991)受Talmy(1985,1988)的启发,提出了对事件进行分解的因果链(causal chain)方法。 理论的多样性体现了理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为各家的术语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比如Givón(1990)提出了“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Gruber(1965)和Jackendoff(1972,1976)提出了“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Fillmore(1968)提出了“语义格”(semantic case),Stowell(1981)提出了“题元栅”(theta-grid),cruse(1986)提出了“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词汇语义单位不仅名称不同,数量也不同。比如,杨成凯(1986)以列表的方式对比了Fillmore (1966,1968,1971,1977)各时期语义格的数目和名称:1966年提出6种,1968年和1971分别提出9种,数量虽然巧合,但名称和所指各不相同,1977年又缩减为4种。此外,Halliday(1967)提出9种语义角色,吕叔湘(1942)提出12种,丁树声等(1961)提出8种,汤廷池(1972)提出12种,邓守信(1971)提出9种。 名称不同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数量不同体现的是不同学者对词汇语义的不同切分,即词汇语义的“颗粒”大小不同。数量越多,“颗粒”越小;数量越少,“颗粒”越大。“颗粒”大小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词汇语义与句法之间映射关系的不确定,既可能是多对一的映射,也可能是一对多的映射。 比如对(1)和(2)来说,罗列语义角色的作法认为Tom和the new offer分别是Agent和Theme,都映射为主语;thevase和Flora分别是Patient和Experiencer,都映射为宾语。不同的语义角色映射为同一句法单位,是多对一的映射。 (1)Tom broke the vase. (2)The new offer pleased Flora. 多对一映射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例3,其中Agent和Source映射为主语Tom,Theme和Goal映射为宾语the fox。

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中 文 信 息 学 报 第16卷第4期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 ESSING Vol.16No.4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尹 凌 姚天 张冬茉 李 芳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根据领域文本的特点,该方法将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其浅层句法分析部分采用有限状态层叠的方法,将文本中的命名实体识别出来,从而大大减轻了深层分析部分的负担。其深层句法语义分析部分将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词汇搭配信息来决定句子的结构。该方法在解决领域相关文本的短语结构歧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浅层句法分析;深层句法分析;有限状态层叠;分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T P391.1 A Hybrid Analysis Based Chinese Tex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Yin Ling Y ao T ian fang Zhang Dong mo Li F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030 Shanghai) Abstract:T his paper proposes a Chinese text analysis method on specific domain.A ccording to the texts character, t his met hod combines shallow parsing technolog y w ith deep parsing and semantic analysis technology.Drawing on fi nite state cascades method,its shallow parsing module recognizes named entities in the tex ts.So that it greatly eases t he burden of the deep analysis mo dule.Principally depending on wo rd collocation information,its deep analysis mod ule combines syntactic analysis and semant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sentence structure.It gains goo d effect at resolv ing t he ambiguity of phrase structure in specific do main. Key Words:shallow parsing;deep parsing;finite state cascades;sub semant ic field 一、概述 对于汉语语料库的多级加工,主要分为切词、词类标注、短语结构标注、语义信息标注[1]等。针对后两个阶段,本文以足球比赛报道为试验领域,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分析方法。它对已经完成分词和词性标注的中间文本进行处理,借鉴并扩展了C.J.Fillmore的格语法,分析结果力求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格关系标注清楚。 分析足球比赛报道文本的特点,发现有许多实体名称,如球队名称,比赛名称,人的身份等,对深层句法和语义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这些实体名称称为命名实体(named enti 收稿日期:2001-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83003). 作者尹凌,女,1978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姚天,男,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张冬茉,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李芳,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

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1)“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 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 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 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 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 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 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 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 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 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 比 一、引言 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的语义研究 关于“也”的语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马真(1982)提出的表示“类

同”的观点。 陆俭明、马真(1985)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的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刘月华(2001)概括出了7种,我们认为,有的并不是“还”本身的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的语义。如表示“名不副实”义的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的作用,而不是“还”。李晓琪(2005)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高增霞(2002)认为“还”的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1981)在讲解虚词“除”的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关于“除了”,刘月华(2001)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李晓琪(2005)概括为3点:1.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2.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的有补充作用的包容式。3.列出“除了……就是……”的固定格式。马真(2004)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的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的格式。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意义。 (二)“除了”句式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的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1994)的“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1999)的语义辨析,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概述 摘要: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本文尝试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评析。 关键字:句法—语义接口投射理论构式理论 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寻基于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从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表层句法形式和深层语义结构的联接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句法与语义关系认识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角度,从而形成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两个不同的理论——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下面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作以简要介绍和评析。 一、投射理论 投射理论从词汇语义角度研究句法与语义的关系,这里的词汇语义具体是指动词的语义。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句法形式由主要动词决定,动词的句法表现是主要动词语义投射的结果(Grimshaw 1990,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 Pinker 1989)。从这一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动词语义的哪些方面与句法相关;2)如何表征动词与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3)从词汇语义到句法的映射规则系统的本质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Grimshaw(1993) 提出了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两个概念,词汇意义中在句法层面表现活跃的那部分被称为“语义结构”,词汇意义在句法上表现不活跃的那部分则被称作为“语义内容”。Levin and Rappaport(1995, 1998)将前者称为“语义变量”,后者称为“语义常量”。虽然所用标签不同,但在将动词语义分为两个部分,甄别和句法形态相关的那部分语义从而认识语义和句法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上认识是相同的。由于对决定句法的语义因素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这部分语义因素的表征中,所以,关于学者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结到其对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中。 对于如何表征动词和句法相关的那部分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语义角色表”,另一类采用“谓词分解”。“语义角色表”是最早提出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表征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列出和动词论元相对应的事件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类型。在语义角色表中,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关的部分体现为一系列的语义角色。通常认为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客体(theme)、经验者(experiencer)、受益者(beneficiary)、工具(instrument)、处所(location)、目标(goal)、来源(source)等。每个动词都和一定的语义角色表(又称格框架、题元栅)相联系,如动词put必须与表示施事、客体和处所角色的三个论元相联系,其语义角色表为:put: 。语义角色表是描述论元语义特征和句法位置之间联系的十分有用的工具,但这种描写工具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我们无法确定语义角色应该细分到何种程度,没有可靠地测试方法来确定具体论元担负何种语义角色,无法解释语义角色和论元实现之间的联系等等。同时语义角色表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解释语义角色的共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谓词分解”的方法,将动词的意义(而不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作者:————————————————————————————————日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相关主题